?

優秀文化傳承發展視域下的南京美術產業發展研究*

2024-01-10 08:20張羽清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南京美術傳統

張羽清

工藝美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富民強的重要產業。亞里士多德將歐洲繪畫、雕塑等“既真實又虛幻”的美術產品定義為“高雅藝術”;康德的美學理論認為工藝美術品是將“非感性興趣”作為藝術體驗的基礎,即工作之外的美學活動會引起人們的強烈興趣;鮑姆嘉通也認為工藝美術品中反映的“美”是吸引人的“外衣”,是一種人們追求美好的“感覺”;人文主義學者瓦薩里在《偉大藝術家的生活》中闡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是區分高低階級的主要標準;海德格爾在對技術統治世界的批判中,認為應接受并尊重自然世界給予的物質材料,把材料變成“手藝”[1]15,讓“藝術工作”成為有意義工作的理想狀態。如今,隨著藝術產品的普及性提高,這些藝術類“高雅文化”已轉化為商業形式,如印象派畫家左拉、蒙馬特爾的酒館文化,馬勒使用的通俗音調,立體派的拼貼藝術等,逐步被普通百姓所接受,表明美術產品已從最初由“貴族專享”發展到現在進入“大眾共享”。尤其是大量從事美術產業人員的加入,使美術品成為多數普通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精神產品。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美術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與政策支持越來越多,這使美術產業不僅延續了工藝美術幾千年來的燦爛輝煌,還成為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性”和“現代性”必不可少的工具[2]10。

南京市作為當今中國經濟、文化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和江蘇省會城市、六朝古都、十朝都會,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大量技藝精湛的工藝美術產品,鮮明地反映出長江流域特有的民風民俗和人文歷史。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市美術產業堅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創新發展,尤其在美術產業園區建設、美術產品設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我國美術產業發展總體版圖中處于“文化基石”的地位,許多高品質傳統文化內容得到創新性研發、創造性轉化。

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和對“美”的更高要求成為美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和巨大的推動力量,認真總結南京美術產業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應對和解決之道,進一步提高南京“美術競爭力”,以增強南京文化競爭力,使其與“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相匹配,是豐富“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文化內涵應有之義。

本文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導思想,梳理了南京美術產業現有發展概況,分析總結了美術產業產品、運作模式和傳承主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聚焦當下我國產業交叉、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等熱點發展需求,提出做好頂層設計和與之配套的各項規劃,豐富南京各類美術產品,打造具有鮮明南京地域特色的工藝美術品牌之城的對策建議。

一、 南京市美術產業發展概覽

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與經濟建設的布局調整,使長江流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繼而帶動了南京美術產業發展,更大程度地激發了人們的文化需求。當前,各類美術產品、產業新業態呈現繁榮景象,南京再次成為中國美術產業發展的重鎮,并達成美術產業與城市經濟共同進步的“良性循環”。

(一) 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及產業發展生生不息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藝術氛圍。早在新石器時代,南京地區便已經出現瓷器、銅器、玉器等藝術器物。隨著歷史的發展,較早出現了繪畫、書法、雕刻、剪紙等藝術門類。

南京是中國美術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二十世紀初,李瑞清、蕭俊賢便將中國畫帶入了兩江師范學堂。民國時期,因大量文教科研機構設置在南京,如教育家陶行知、畫家傅抱石、經濟學家王學文等均聚集于此,這使得以書畫為主的美術類文化產業在南京處于鼎盛階段[3]。改革開放后,南京對傳統工藝美術日益重視,各類需要深厚美術功底的藝術類產品,如南京云錦、紅木雕刻、燈彩等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4]。隨著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員不斷增多,南京修復了一批文化場所,如甘熙故居、1865產業園、老門東等。藝術產業聚集平臺的出現,加速了美術產業的發展和從業人員的增加。在社會發展穩定及人們追逐精神和物質產品極大滿足條件下,傳統美術產業中既有實用性,又有極高審美性的產品普遍受到歡迎。除具有較高造詣的傳統書畫外,南京歷史上大量知名藝術家創作的各類作品,也深受歡迎??傮w可將已有的南京美術產業分為書畫、非遺、美術教育等不同類型。

第一,書畫是傳統美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書畫產業已成為南京整體價值最高、從業者最多的美術產業類型。南京是中國繪畫、書法重鎮,在六朝時期便有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清末初期“金陵八家”(龔賢、葉欣、吳宏等)和“金陵九子”(董其昌、王時敏、楊龍友等)十分出名。民國時期,張大千、呂鳳子、徐悲鴻、呂斯百、陳之佛、顏文梁、高劍父、潘玉良、龐薰琴等畫壇名流云集南京。20世紀50至60年代,現代書畫界由傅抱石、劉海粟、陳之佛、魏紫熙、亞明、錢松巖、宋文治、陳大羽等著名畫家組成的“金陵十二家”享譽海內外。20世紀中后期,南京出現了“新金陵花鳥派”畫家的金陵四杰——李味青、趙良翰、韓少嬰、張正吟,當代還誕生了由周京新、張文俊等書畫名家組成的“新金陵畫派”。另外,成立于不同時期的江蘇省國畫院、江蘇書畫院、江蘇省美術協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等各類書畫組織和教學單位,進一步使南京的書畫作品在全國書畫領域獨樹一幟。

第二,特色傳統美術產品類型眾多、植根深厚。南京擁有剪紙、雕刻、云錦、泥人、燈彩、饾彩拱花技藝、金箔鍛制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術等不同藝術門類及技藝。主要特點:一是品種門類齊全。涵蓋了雕刻、染織、陶藝等,其藝術材料也體現出因地制宜特色。二是工藝精湛、藝術價值突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因皇親貴族等對美術品的需求量大增,使工藝品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遇,在吸收了北方“大開大合”的氣魄精魂,融合了南方細膩的手作技藝后,這一時期美術產品反映出與眾不同的皇家藝術珍品類型之水準。三是美術品植根于民眾的生活,滲透進人們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運用通俗藝術語言,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吉祥愿景的向往,形成了江南區域傳統工藝美術之精華。

第三,美術教育產業人員后備力量充足。南京擁有多所優秀藝術院校,如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南京大學美術學院、南京曉莊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南京視覺藝術學院以及各大學的藝術設計系、院等,使南京在未來發展美術產業中所需的研究型人員、技術型人員等有充足的后備力量。其中,南京藝術學院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藝術學門類五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等院校。這些藝術院校積極推動南京美術教育的繁榮和進步,為南京美術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時,這些學校經常舉辦藝術展覽、學術交流等活動,為學生的作品和才華提供了較好的展示平臺,一些新人不斷出現,成為推動南京美術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力軍。

(二)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美術產業的衍生產業類型

為加強工藝美術行業單位、個人聯系,推動美術事業可持續發展,1985年南京成立了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近四十年來,南京在積極開展搶救、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美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一,基于“文旅融合”策略開發了以長江非遺、大運河、新城市新形象等為主題的美術產業類型。在“大眾旅游”時代,“文化+旅游”產業鏈與傳統美術、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等息息相關。自2019年文旅融合開局之年起,南京大量的傳統工藝美術技藝被喚醒,“旅游+美術”為發揮南京傳統文化IP資源制造了矩陣勢能,打通了美術產業衍生產業類型的生態鏈,培育了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例如在保護傳承中挖掘長江文化內涵,在生態修復中彰顯長江文化特質,在文旅融合中提升長江文化價值;在大運河相關的美術文創產品中有長江題材的水墨畫、油畫、雕塑、明信片等;在城市更新中注入長江文化活力,積極探索長江文化保護利用,打造了由歷史文化資源引領的秦淮河、明城墻風光帶、鐘山歷史風景區等文化旅游景區;在夫子廟景區核心區,文旅部門建成了非遺文創展示中心,集中展示非遺美術產品,推動了優秀傳統工藝美術的延續和振興。而圍繞文旅景區文化的創意畫、創意雕塑等產品也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其中藝術墻繪、雕塑、網紅打卡點等都展示了南京地域特色的美術元素。

第二,引導傳統美術產業聚集發展,打造系列“藝術地產”,將美術產業“軟實力”變成“硬資產”。南京藝術地產主要為文化產業園、藝術空間和文化街區等。南京市級以上各類文化產業園區達到140多個,2021年,全市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入駐企業數同比增長72.3%。在金陵美術館、南京雨花美術館、養墨堂藝術館等多個已有美術館基礎上,新近又建成了D9街區、銀杏里、南京1912時尚休閑街區、南京晨光1865科技創意產業園、甘熙故居等美術產業聚集區,并先后舉辦了中國第二屆工藝美術博覽會、第四屆江蘇省文華獎優秀美術書法作品展、共和國禮贊·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美術作品展、江南如畫·中國油畫作品展、坐看云起20世紀中國畫展、永恒的風景——19世紀歐洲油畫真跡南京首展等富含工藝美術元素的重大展覽活動。

第三,美術產業與科技融合創新,推動了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美術產業數字化已成為南京文化產業的新增長極。據統計,2021年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動漫、多媒體、數字出版等新業態實現營收1420多億元,占文化企業營收40%以上?;凇澳暇┪幕诤蟿撔路掌脚_”服務新手段,南京開發了動漫創投大會、南京創意設計周、兩岸博物館IP論壇等活動,這進一步為美術產業創新提供了發展的動力。同時,南京還組織開展了2021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庫2021年度項目、南京市數字經濟專項資金、數字經濟應用場景項目等與美術產業相關的項目申報工作,并接連出臺了《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關于促進南京市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重點打造創意設計、影視動漫、數字文旅、數字文化裝備等新美術業態。由此美術產業的數字化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一些新興美術業態表現形式吸引了年輕人的眼球,使從業年輕人不斷增多。例如2022年5月在秦淮區越界夢幻城文化創意園舉辦的無垠元宇宙藝術節(VAST META),分為線下元宇宙實體展覽和線上數字孿生藝術館,其中有超現實風格畫展、雕塑等,讓觀眾通過體驗見識了虛擬現實的未來生活方式??梢娫诿佬g與科技的融合上,南京積極加強了數字化展示與深化“互聯網+美術”的文旅融合新體驗聚道,這對催生城市新文旅、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度挖掘金陵文化IP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體而言,南京美術產業底蘊深厚、基礎較好,且已有領先發展美術產業的意識和舉措,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南京擁有龐大的高校學生群體,作為全國唯一“世界文學之都”對美術產業和美育教育有更高要求,需要藝術家、文化機構和政府部門共同努力推動南京美術產業蓬勃發展,為全國城市文化繁榮應有的引領性示范效應。

二、 南京美術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南京的美術產業已具一定規模,其形成了能反映南京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經濟等的藝術珍品,但發展現狀與其作為省會城市、全國重要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還不匹配,與新時代文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對于工藝美術相關文化精神產品的需求不匹配,與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仍需要極大地提升和發展。其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傳統美術行業的產品與當代審美需求匹配度不高

第一,傳統美術行業與當代精神文化需求之間存在“高雅化”與“大眾化”矛盾。喬納森·露絲和約翰·凱里認為,藝術要通過怪異難懂剔除“文化下層人士”;布迪厄在《藝術的法則》中提出“藝術與金錢對立”問題,認為藝術歷史價值要大于外部價值,藝術不僅僅要追求文化資本的積累,更要符合時代的美學要求。席勒綜合了關于藝術與大眾的關系,認為藝術是在“一種至高無上的空間里自由玩?!?是“生活的藝術”[5]7,從而讓美術“去階級化”,這是將傳統美術綁定在人們生活,對發展人性化藝術的一種構想。隨著全球經濟化和我國生產技術的革新,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在生產方式、工藝產品的樣式和風格等方面,呈現無法滿足大眾對高雅審美需求的現象。20世紀90年代家庭裝修,大部分人都喜歡紅木家具、玉器擺件、名家字畫等;如今隨著00后新生代審美品味的改變,動漫手辦、現代藝術、游戲周邊產品逐漸取代傳統手工藝品。而工廠一天可生產成百上千的手辦,青年藝術家一天可作畫幾幅甚至十幾幅,這些都讓傳統技藝進一步失去了競爭力。

第二,傳統工藝美術功能性更迭不及時??v觀人們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中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其中一些技藝已被現代人摒棄,如復雜工藝的傳統云錦織造被更具性價比的人造棉代替。傳統技藝需要少則幾個小時、多則需一個月甚至更久時間來完成作品,這與現代觀念“以最低的成本換取最高利益”不相符合。手藝人的精工細作并不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同,年輕人也很少對傳統工藝美術中的古典韻味產生興趣,導致了許多特色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瀕臨消亡。一些咖啡店、劇本殺店吸引了大量年輕游客,而這些熱門店鋪在進行產品設計、裝修設計時并無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元素的植入,很顯然這可成為傳統工藝美術現代化轉化的突破口。

第三,美術產業融合度“淺”與融合面“窄”的矛盾。南京“文化地產”雖取得了美術產業、文化創意、設計服務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效果,但目前傳統美術技藝大多散存于民間,總體上其內涵融合機制還處于不夠完善的“淺嘗”階段。老城南、老門東、夫子廟等舊址的拆遷和改造,丟失或降低了“人情味”和“煙火氣”。其園區中多數美術產業屬低層次運作,許多店鋪只是簡單售賣工藝品,與當下新娛樂方式的結合程度不高,造成許多工藝美術店鋪在開業時紅紅火火,運營時門可羅雀,最后落得虎頭蛇尾的轉型、倒閉等結局。雖然部分園區依靠藝術展覽獲得了短暫爆棚人流量,但并未進行與工藝美術相結合的文創產品設計,展覽周期短、游覽時間快、消費水平低成為大部分文化產業園區的常態。美術產品的傳播、環境渲染、后期生產等過程缺乏統一規劃,造成傳統文化傳承更新迭代中加入工藝美術產品元素的舉措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

(二) 美術產業商業模式與大眾消費需求不吻合

第一,美術產品市場不夠多樣化。以拍賣行為為絕對主導的美術產品市場導致了藝術品消費以“高端”為主,其余層次藝術品在市場上不受關注。全球前十位拍賣公司中國有6家,占龍頭地位。在南京的藝術品拍賣公司有十竹齋、江蘇愛濤、南京正大等20多家,社會主流美術作品大都在拍賣行進行交易,直接賦予了高端藝術品的高附加值、高觀賞性、高收藏性等價值。南京十竹齋、南京正大2021年秋季拍賣累計成交為4億元和2.06億元,主要拍賣品為書畫、瓷器等。而拍賣品中大部分過千萬的藝術品都為書畫,在近十年南京藝術品拍賣成交價最高的是2011年南京經典拍賣行石濤的《閩游贈別山水卷》, 成交價1.3億元。由于藝術品魚龍混雜、贗品橫流,藝術品市場的“高端化”運作模式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根本性改變,導致其他類別美術產品,例如雕刻、饾彩拱花技藝等幾乎難尋店面,一些“小眾”藝術品在一級市場被邊緣化,無法主動積極地滿足大眾市場的文化需求,二級市場作為行業的風向標僅能滿足高端市場的小眾需求,市場兩極化明顯。

此外,市場流通品種的“操奇計贏”也是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目前,南京大部分美術產品的銷量為珠寶首飾類、金箔類和云錦,致使其他類別品種幾乎沒有市場空間[6]。例如瓷刻和竹刻的價格都在幾百至幾千元不等,許多顧客聽聞價格后拒絕購買。對普通民眾而言,與珠寶、黃金相比,美術產品的附加值很難超過商品材料本身的價值,造成即將失傳的一些工藝品“不好賣”,而一些名氣較大或者材料較貴的工藝品卻出現了趨之若鶩的現象。

第二,傳統美術店鋪的衰落。以占絕對市場的畫廊為例,南京畫廊業總體規模較小,有200家左右,大多分布在夫子廟與南藝后街附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2019年以來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額持續下降,近大半畫廊選擇關閉或停業,一些中青年名家的畫即使五折售賣都無人問津[7]。其主要原因為畫廊運作的單一性:一是地域性原因,金陵畫派作品風格單一,導致同質化競爭激烈;二是拍賣行與畫家的直接交易使得畫廊等運作空間較小;三是實體店鋪成本較大,傳統單一的書畫銷售模式在年輕人活躍度高的互聯網平臺消費的新時代屢屢受挫。此外,其他工藝美術類的行業店鋪呈現數量少、分布散、銷售渠道單一現象,瓷刻、剪紙、泥人等非遺文化美術產品的銷售情況都不容樂觀。

(三) 美術產業的后備人才貯備和傳承面臨困難

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大師級人才和新生力量嚴重缺失。2022年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共有13位,來自南京的只有呂俊杰和張清雷,分別為紫砂工藝陶瓷和玉雕,其余11分別來自蘇州、無錫、揚州等城市??梢钥闯?南京市大師級工藝名人的數量與周邊幾個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同時,傳統美術技藝也存在后繼乏人情況,如雕刻、剪紙等制作復雜、收益慢,小眾市場仍在萎縮,大部分年輕人只會將其作為興趣,并不會選擇成為全職工藝師。據統計,目前南京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平均年齡超過60歲,加之徒弟難尋,其精湛傳統美術手工技藝面臨失傳。

主要原因是傳統美術技藝的傳承模式與機制存在局限性。當下傳統美術技藝呈現消亡速度越來越快、消亡數量越來越多的趨勢,已嚴重影響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和傳統文化環境中形成和確認的技藝傳承模式大多為自然傳承性質[8]147,以“口傳身授”“師徒相繼”的小眾傳承模式為主要特點。此模式對傳承者的遴選十分嚴格,又以親力親為、言傳身教為主,造成教習活動規模普遍較小現象。尤其在“能幫十吊錢,不把技來傳”傳統觀念中,傳承人以“薄技在身,勝過金銀”作為自身安生立命手段,重要的獨創性絕活,往往只傳家人不傳外人,致使會“絕活”的人越來越少,傳統技藝被長期“封箱”而失傳或幾近消失。加之傳統技藝不能適應大眾需求,價值得不到社會認同,年輕人大多“無人愿學”。張愛玲在《霸王別姬》中曾刻畫了清末百姓追捧京劇萬人空巷盛景,而新中國成立后京劇卻遭遇無人問津的尷尬,同樣許多美術技藝也面臨“柯達化”境地。即便作為興趣,傳承人投入大量精力但仍擺脫不了經濟收入少、社會地位低的境遇,導致“堅持到底的人極少”。

此外,藝術品市場缺乏一定規范,不利于青年藝術家的成長。目前藝術品價格還未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一般遵從“有名頭看名頭,沒名頭看筆頭”現象,其中名頭只認官方體制中的主席、理事等,使大量應酬之作充斥市場,藝術品不能反映其真實價值。而一些高質量的中青年藝術家精品作品難以賣出高價,這種“馬太效應”打擊了年輕藝術家的積極性,不利于發掘以年輕人為主力美術市場的發展需求。缺少了人才,美術產業也就失去了原生動力。

三、 南京美術產業多元與創新發展的路徑思考

美術產業需要頂層規劃和設計賦能。包括:實現美術行業與娛樂兼容的“軟件”設計、對已建成文化園區進行提檔升級的“硬件”設計和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南京特色美術產業項目多、分布廣,應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要務,聯合安徽、南京都市圈、蘇南城市、上海等地進行美術產業聚集開發,突出“國際眼光、中國元素、南京特色”。因此美術產品及與之相關的美術產業與產業鏈應擺脫自身單一發展模式,與新時代興起的夜經濟、元宇宙、電競、直播等領域新元素融合發展,讓“舊手藝”釋放“新動能”而達到減負增能雙贏效果。由于美術產品注重表達和反映人們精神需要和社會意識形態,當下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穎主題都可通過傳統手工業的各類工藝美術產品進行表達。要為美術與各行各業進行交叉發展提供可能,其不僅要通過各自技法反映某一行業主題的“面子”,還要將傳統工藝美術精神和文化內涵深入“里子”,更要將傳統美術融入年輕人的“圈子”。因而必須在加速助推傳統文化創新傳承中融合美術產業化發展的需求,以真正實現南京地域特有傳統文化的新生。

(一) 美術產業與新興文化產業交叉融合發展

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實現與當下娛樂模式融合,獲得工藝美術產業厚積薄發帶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可觀產能效益。讓美術產業在市場中有大、中、小層次之分,有利于整個美術產業市場產品流通,刺激當下潛在的美術消費。南京高端美術產品市場發展良好,但民間小市場流通性較差,傳統工藝美術產品要契合“年輕”娛樂市場需求。

通過實地和網上相結合調研的南京1033位90后年輕人愛好可知(圖1、圖2),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和花費最多的分別為游戲、短視頻和綜藝。這些娛樂方式都是新時代高度互聯網化、數字化下的產物,結合南京對“文化+科技”的大力投入,應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美術數字化革新。以年輕人喜歡的三個娛樂方式為研究內容,將傳統工藝美術中的材料、技法、符號等元素潛移默化融入直播、電影、游戲等可視性業態類型,從而激發人們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對工藝美術的興趣和愛好,由此助推南京、長三角、全國乃至世界美術產業再度走向輝煌。

圖1 南京年輕人娛樂方式選擇注:相關數據由作者進行問卷調查整理得出

圖2 南京年輕人消費支出最多的娛樂方式注:相關數據由作者進行問卷調查整理得出

以工藝美術元素融入現代人熱衷的游戲、元宇宙發展為研究內容,尋求可拓展美術產品、產業的途徑。游戲早于文化[9]21,柏拉圖將游戲等同于神圣,是“藝術美領域和神圣領域活動”,是“高尚的消遣”方式,這一點與美術的定義和屬性基本相同。游戲設計也是設計學中的重要新興領域,漢唐以來我國的游戲和競技一直是具有體育特征的身體文化活動[10],當下南京傳媒學院、四川傳媒學院等不少學校已成立電競專業,傳統工藝美術融入游戲內容已有不少先例。如2019年發行的游戲《Shenmue III》,它是由一家日本公司制作的國際性產品,在游戲中融入了不少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元素。該游戲以中國古代的武術、文化和風景為靈感,玩家在游戲中可以感受中國農村和城市的風貌。該游戲中的建筑、街市、傳統服裝和武術動作都反映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魅力。此外,游戲中的人物角色也都穿著傳統的漢服,增強了中國文化的氛圍。國內游戲《王者榮耀》與敦煌研究所合作,在2022年開發了“遇見胡旋”“遇見飛天”等反映敦煌主題文化的游戲道具,僅上線1小時,該題材就引發了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關注,銷量快速突破百萬。針對傳統美術技藝開發相應的“美術元宇宙”,可引導青年在游戲中“做任務”的同時探索傳統技藝,了解中國和世界藝術歷史,從而改變“打”“殺”“刷”的淺層次游戲模式。游戲作為美術的傳播者,未來會成為年輕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媒介之一。南京金陵文脈也有眾多歷史故事元素,例如三國時期孫權在“江東”領地上的傳奇故事,該時期的衣食住行、鎧甲兵器等,都可以融入游戲中,成為寓教于樂的題材,這些元素也可以使青年關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藝術修養的內容,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精神素養。

除游戲外,VR、元宇宙技術、短視頻、直播拍賣也將成為未來大眾美術市場的主流傳播方式。目前抖音、快手都有主播在線上拍賣藝術品,拍賣價格相對較低,這進一步促進了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熱情,一些專注于傳統文化的短視頻主播也受到年輕人推崇。例如朱鐵雄的創作,基于國風的京劇變裝而大放異彩,其視頻內容涵蓋戲曲、神話故事、歷史人物等大量歷史文化題材,目前擁有一千萬粉絲,幾乎每條視頻的點贊量都超過300萬。再如南京大學舉辦的“AI與中國古典藝術的氣韻再生——南京大學美育創新實踐展”,使用AI技術將黃公望、沈周等一眾名家“投射”在熒幕上,通過數字投影與紗幕的交織,“黃公望”“沈周”“文徵明”和“仇英”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觀眾近距離地與“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進行隔空互動對話等,這是AI與藝術融合的良好嘗試,在不久的將來能“走出校園”,運用到藝術街區等。由此可見,將工藝美術文化元素融入游戲、電影、元宇宙、短視頻等,將成為南京未來與工藝美術相關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潮流,抓住年輕人“要什么”“想什么”和“玩什么”,用精湛的中國藝術文化充實娛樂內容,能進一步豐富美術產業二級市場的活躍度和關注度,并獲得工藝美術產業后繼勃發帶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再度傳承發揚和可觀產能效益。

(二) 以“藝術地產”和“文化旅游”為抓手,形成“藝術旅游”機制

南京已在建設“藝術地產”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并植入大量美術符號,從“文旅融合”到“藝術旅游”,充分彰顯金陵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南京有晨光1865、熙南里等改造成功的文化街區,一些企業、公司成功駐扎,但其展示與參與活動內容中藝術與生活的自然滲透仍不夠。

第一,南京藝術地產需要進行“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的形塑,尤其是大運河、長江文化帶區域。例如北京798藝術地產園區,該藝術地產作為北京的文化名片,將工業遺址改造為北京眾多畫廊聚集地,2008年中國奧運會舉辦前迎來了大批國際知名畫廊入駐熱潮[11],東京畫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佩斯北京等畫廊的加入讓798成為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該藝術地產園區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空間,沒有圍欄,除政府管理者外無任何固定組織機構,來此創作的藝術家無血緣和地緣關系,也無“名頭”和“筆頭”,他(她)們只是為了藝術在此集結,每個人都是藝術品的創造者、消費者和設計者[12],大量的現代藝術在此被創造。造型奇特、個性突出的城市景觀也被“藝術化”,咖啡廳、餐廳等功能建筑依附于藝術而存在,藝術家們個性鮮明,室內裝修如同裝置藝術作品,工藝品在各大店鋪內陳列,成為美術從業者、藝術評論家、愛好者的藝術“烏托邦”。以南京大運河與長江文化帶區域為例,只要注重打造藝術“生活化”的聚集地,自然會引來大量追求藝術的旅游者,高綠化率、濱水空間、船廠遺址等是南京大運河與長江文化帶的特點,一些具有年代記憶和烙印的特有建筑風格區域一定會成為“網紅地”“藝術地”和“打卡地”。將餐飲、咖啡店、酒吧、紀念品店等功能業態建筑依附在藝術上,加上與生態景觀的融合,能夠形成“南京特色”藝術商業產業鏈與文化消費的良性循環,而圍繞美術主題的文創商鋪等在滿足人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能滿足“小眾化”群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這也順應了新時代人們在休閑旅游時對美的藝術的需求。

第二,南京需要不間斷的“藝術微更新”,為藝術街區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本文所指更新并非換店鋪、換品牌,而是對藝術園區的空間、展覽、活動進行“頂層設計”。例如上海M50等文化街區,形成了以“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的園區,匯集藝術機構、畫廊、精品咖啡和各類文化創意機構,在升級中提出“藝術+”理念,以藝術為核心融合社會資源和文化,從而進行“再創作”。近年來該園區與高校合作推出“M50生活美學課堂”“大學生創業市集”“社區微更新”等項目,在全區內開展了油畫、銅絲工藝、涂鴉、攝影等大學生課程,匯集教育資源,讓“活動不斷”“展覽不斷”“藝術不斷”。此外還積極舉辦“M50上海當代藝術周”“Wild Dreams”“GIFT”繪畫展等活動,讓本身就在園區學習、逗留之人引發對藝術關注的“蝴蝶效應”。此類運作方式在上海其他的文化街區舉不勝舉。南京的美術展覽活動也十分豐富,但傳播力度不大、影響不高、品類單一。一些藝術街區可學習北京、上海做法,逐步增加藝術愛好者基數,提升藝術國際化程度,讓每一次“藝術節”的到來都能讓區域內經濟、社會、藝術發展獲得一次提升機會。例如老門東與熙南里有一些商鋪在長期“招租”,可以支持其和高校藝術設計學院進行定期合作,舉辦“藝術設計畢業展”等活動,通過集中在6—9月展陳高校優秀設計作品,讓藝術與大眾保持緊密度。源源不斷的藝術生源可以確保美術作品“不間斷”,文化的創新性轉化“不間斷”,藝術的創造性發展“不間斷”。

第三,美術符號融入城市家具設計。例如德國柏林、倫敦東區、紐約SOHO等,國外城市景觀重在渲染藝術氛圍,在標志設計、路燈設計、站臺設計等城市家具設計中,都有設計師們的悉心投入。以柏林為例,幾乎每個星期都有節日、博覽會和文藝會演。雖然都是一些小節日,但“藝術氛圍營造”成了城市的傳統。在夏季和秋季的文化節,街頭都會掛滿宣傳彩旗,路燈、圍欄、車站亭都會進行精心設計,搭配多彩的平面造型,城市咖啡店、餐廳都會定期變化藝術文化的主題,推出各種餐飲套餐,裝扮上各色裝飾,讓城市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氣息。南京與柏林這個“年輕的城市”相比,在家具設計上應融入藝術思維,將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展現在城市的各個細節上,進一步渲染藝術氛圍,打造文化之都??梢詮某鞘屑揖呷胧?例如馬路上的圍擋可以結合“貔貅”進行符號化設計,路燈的樣式可以融合明孝陵的“神獸”進行設計等,同時在一些重要的商場標志、3D屏幕上可以對正在舉辦或者將要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進行創意動畫展示等。

(三) 在鄉村振興中創造美術產業發展機遇

南京地處“魚米之鄉”,鄉村民間藝術與鄉村振興有著深遠而廣泛的淵源。首先,手工業都在“男耕女織”的狀態下產生,它適應著田園詩意的小農經濟。目前西方的鄉村民間熱,反映的是多數城市人在工業化時代都會懷有“鄉愁”,因此會用民間藝術作為生活的點綴,以穿戴粗布衣、使用竹編籃作為享受;其次,美術產業與鄉村振興同樣面臨年輕人缺失的境地,國家對鄉村振興支持同樣需要有手藝、有能力、有創意的年輕人的加入。最后,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為引領性要素。農村是中華多元文化發源地和母體,許多美術產業起源于鄉村、興盛于城市,面對日益盛行的“鄉村旅游”,城市人群更愿意返回鄉村,尋求淳樸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雖然人們印象中的鄉村是“農業”的代名詞,但美術產業介入鄉村產品,可以提升其附加值,讓鄉村產業圍繞美術產業帶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因此,民族文化的發展需要地域廣大的鄉村發力,工藝美術的發展更需要“新鄉賢”的助力。

第一,基于南京鄉村生產、生活工具進行“藝術更新”。民間美術的傳承性很強,地域性明顯,鄉村的飲食起居、風俗節氣、禮儀和勞作工具都帶有民間美術的形式,手工藝美術應該與時俱進,融入新時代的生活、生產。以南京泥人為例,大多數農民手藝人將其作為副業,泥人作品粗糙,著色簡單,多數僅作為兒童玩具存在,造型以傳統民間的戲劇、歷史人物角色為主。而如今兒童喜歡的動畫片、動漫人物也可成為泥人造型的元素,借助工藝產品的收集機制,可以把南京流行的“國潮風”帶入泥人繪制,在以南京歷史人物如明太祖朱元璋、詩人李清照、黃宗羲等為主題的泥人外,可以設計耕作、放牛、割麥、大棚勞作等農人熟悉的場景,以確保農村文化的傳承,滿足現代人的藝術喜好。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吳為山的雕塑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于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滲透和表現。在鄉村的重要景觀節點,可以借用此風格進行歷史人物的創作,提升鄉村的藝術氣質與文化品質。此外,在墻繪中,可以運用南京云錦的配色、名畫家的作畫主題等元素,讓路過的游客感受具有南京藝術特色的國潮風格,從“文化上墻”變成“藝術上墻”。

第二,對南京鄉村旅游產品進行美術文創設計,發揮鄉村旅游紀念品的工藝美術屬性。曹雪芹的《紅樓夢》記載,薛蟠從蘇州帶來了虎丘的“自行人、酒令兒、水銀灌的打金斗小小子”,使林黛玉觸景生情,揭示了“物離鄉貴”的道理。當下是物流發達和信息高度發達時代,好的旅游紀念品更需要植入當地文化,其植入的不僅是符號,更是手藝。樣式、裝飾、色彩可以仿制,但富含美術文化符號的手工技藝產品是每個鄉村獨有的寶藏。歐洲城市的手工藝產品成本極高,反映了創作者對工藝美術文化與精湛藝術的尊重。上海金山區有個“畫家村”,村中多數人都以作畫為家庭生活主要經濟來源,其畫中元素反映了上海鄉村獨有的海派文化氣息,至今已有600多幅畫進入國際市場,去畫家村旅游的游客買農民畫成了當地的重要收入來源。南京六合農民畫也具有濃烈的江南水鄉韻味,但由于缺少宣傳、推廣而鮮為人知。在南京的鄉村景觀規劃中,可采用六合農民畫的民間習俗、神話故事和傳說等題材進行藝術創作和產品制作,打造“六合畫”包裝、布袋、草帽、吊墜、手機殼等與農業有關的文創產品,利用“南京都市圈”的優勢開展“鄉村藝術展”,提升南京“和美鄉村”建設的文化內涵。

第三,南京鄉村景觀的“藝術植入”。鄉村景觀包括建筑、裝飾、動植物等,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13]。將秦淮燈彩融入鄉村“夜經濟”,讓鄉村建筑也成為“賞花燈”“造花燈”“比花燈”的載體,這既能留住游客,增強游客在夜間游樂的興趣,又能讓村民傳承傳統美術技藝和彰顯鄉村的文化特色,促進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例如在鄉村的農家樂、民宿門口設計以生肖、節氣、南京特產等為主題的掛燈,從細節上完善“一村一品”;金箔制造工藝也可用在鄉村裝飾物上,從而一改農民“追逐西方歐式建筑風格” 等現象;竹雕材料在鄉村十分常見,可定向種植竹林,讓游客能夠學習竹雕并留下旅游的痕跡等,用美術技藝來充實鄉村景觀,讓鄉村景觀展現美術文化,形成“景觀+藝術”的內循環,例如可以圍繞南京的紅色文化資源,用秦淮燈彩圍繞新四軍文化、陳毅將軍等主題,將其在一些擁有紅色文化資源的鄉村村牌、鄉村博物館、鄉村客廳等公共空間加以體現,在鄉村的路燈、欄桿、石凳等公共設施中嵌入一些紅色主題的竹雕,在村民家中的“門當”與“戶對”結構中適度融入紅色主題的金箔工藝等。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傳統手工藝美術師也需要年輕人的加入。兩者如同咖啡與牛奶,“單嘗其一”很難有創新發展,兩者融合方能碰出火花。鄉村旅游能夠帶來流量,用藝術可以留住游客、創業者和年輕鄉民,以農村為基礎推動文化自信自強。由此,本文提出在鄉村振興中創造美術產業發展機遇的種種措施,這對已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南京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拓展鄉村文化藝術和美術產業應有份額具有重要意義。

結 語

在經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美術產業在我國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與京津冀、蘇錫常、杭州等區域相比,南京的文化深厚,美術產業種類多、發源早,但缺少在海內外知名的品牌和文化聚集地,整體藝術氛圍也相對淡薄。雖然管理者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建設,但美術產業仍然存在衰退的現象。

但從大歷史觀角度看,南京應該放眼全球,接受文化的更迭,發展美術產業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它、愛護它、傳承它。我們應該保住優秀傳統藝術“火種”,使美術“香火”不斷。新技術要有,老技藝也要存,只有通過不斷與時俱進,從文化受眾、運作制度、傳承主體等角度創新和加強技術引領,強化南京美術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互補效應和集聚效應,形成“美術合力”,以“舊技術”煥發“新能量”,才能構建一個理想的南京美術產業鏈,并提升整個南京都市圈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

如今美術產業面臨的問題在全國普遍存在,通過對南京美術產業現狀的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提高美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滿足現代人的文化藝術性鑒賞需要,讓人們在美的藝術享受中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從而實現社會安定、文化強國。

猜你喜歡
南京美術傳統
南京比鄰
“南京不會忘記”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南京·九間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