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區域Dst 指數數據集(2010–2022)

2024-01-11 10:52李暉劉子謙
關鍵詞:磁暴集流臺站

李暉,劉子謙

1.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

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引 言

環電流是地球磁層中一個特別重要的自東向西的電流系統,主要由10–200 keV 的高能粒子組成,并在地表感應形成與地球磁場方向相反的南向磁場[1]。當太陽風增強,更多粒子注入內磁層導致環電流增強,使得地表磁場水平分量顯著減弱,引發地磁暴(簡稱磁暴)現象。磁暴會嚴重影響地球的電磁環境,并可能造成廣泛的重大影響,包括通信問題、衛星故障、電網和輸油管道的感應電流等[2]。

環電流造成的地表磁場擾動,可以通過暴時擾動指數(Dst)來表征[3]。Dst 指數的標準版本從1957 年開始計算,由世界地磁數據中心提供,通常以納特斯拉(nT)為單位。所用地磁場水平分量數據來自4 個長期運行的低緯度臺站:Hermanus(HER)、Kakioka(KAK)、Honolulu(HON)和SANA Juan(SJG)。這4 個臺站受極光電集流和赤道電集流影響比較小,并且經度分布非常均勻。每個觀測站的小時平均值減去太陽靜日變化,剩余地磁場變化值進行加權平均,并加上時間戳作為Dst 指數的數值。

Dst 指數作為衡量地磁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可以清晰反映磁暴的發生時間和強度。一般來說,在磁暴發展過程中,環電流的增強導致地表低緯地區地磁水平分量強度降低。相應地,Dst 指數從磁暴前的零值左右開始下降為負值[4]。Dst 指數的下降可以作為磁暴開始的標志[5],Dst 指數也作為環電流先增強后減弱的表征[6],反映磁暴的發生和恢復。

環電流具有明顯的晨昏不對稱性[7-9],昏側的環電流強度大于晨側,相應地,昏側的地磁擾動劇烈程度也應該大于晨側,而Dst 指數是全球范圍地磁擾動的平均值,無法表現這種不對稱性。為了更好地反映中國區域的地磁擾動特征,利用中國地區地磁臺站數據構建類似Dst 指數非常必要。子午工程在東經120o經線和北緯30o緯線建設有地磁臺站。我們利用拉薩、成都、武漢、杭州的地磁數據,計算中國區域Dst 指數(cDst),應該可以更好地描述中國區域的地磁擾動。本數據集基于子午工程的地磁數據,計算cDst 指數,提供從2010 年7 月到2022 年12 月的cDst 指數。

1 數據采集和處理方法

1.1 數據來源

子午工程一期沿東經120°經線和北緯30°緯線——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極中山站;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布局了15 個監測臺站,構建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利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30 公里以上到數百公里直至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地磁(電)場、中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和行星際空間中的有關參數。

子午工程一期利用磁通門磁力儀探測地磁場在三個方向的強度,可以確定地磁場的大小和方向。磁通門磁力儀數據的時間分割為1 天,時間分辨率為1 秒,包括的物理量為地磁場H、Z、D 三分量和溫度T。

子午工程一期在15 個站點中的14 個站點部署了磁通門磁力儀,從2010 年7 月開始生成數據。為了計算中國區域Dst 指數,本文使用拉薩、成都、武漢、杭州4 個臺站的地磁數據。這些臺站的選擇是有依據的:首先,這些臺站的位置距離極區和赤道都足夠遠,避免了赤道電集流和極區電集流的影響;其次,這些臺站在經度上較為均勻分布,并基本覆蓋中國區域;最后,這些臺站的數據質量和連續性都較好。這4 個臺站基本上在同一緯度,從西向東依次是拉薩、成都、武漢、杭州,其經緯度信息見表1。利用從2010 年7 月到2022 年12 月的地磁數據,計算中國區域Dst 指數。

表1 觀測站點經緯度信息Table 1 Longitude and latitude of observatories

1.2 構建中國區域Dst 指數

本文參考Dst 指數的計算方法,來構建中國區域Dst 指數(cDst)。首先,獲取每個臺站的小時分辨率的地磁H 分量。對于時間分辨率為1 秒的地磁H 分量,去掉缺失值和異常值,以世界時(UT)小時底部(00:30、01:30 等)為中心,計算地磁H 分量的小時平均值。

然后,計算每個臺站的平均太陽靜日變化(the solar quiet daily variation, Sq)。選取每月地磁活動最平靜的5 天,利用時序疊加法計算得到平均地磁H 分量的日變化曲線作為該月的平均太陽靜日變化Sq。

接下來,計算每個臺站的地磁H 分量擾動值。將地磁H 分量,按照小時對應關系,減去平均太陽靜日變化Sq,得到磁場擾動值?H:

最后,計算得到cDst 指數。得到4 個臺站的磁場擾動值之后,計算它們的平均值?=∑?Hi?4,和4 個臺站的地磁緯度余弦的平均值c=∑cos φi?4,然后將磁場擾動歸算成赤道值。以此方法,就能得到cDst 指數(單位nT):

1.3 數據處理流程

根據臺站地磁緯度,選擇拉薩、成都、武漢、杭州四個臺站從2010 年到2022 年的地磁數據。篩選地磁數據,去掉缺失值和異常值,對地磁H 分量進行小時平均,得到小時平均值。挑選每月地磁活動最平靜5 天的地磁H 分量,計算平均太陽靜日變化。從地磁H 分量中消除平均太陽靜日變化,得到磁場擾動值。利用4 個臺站的磁場擾動值和地磁緯度,計算cDst 指數。cDst 指數處理流程見圖1。

圖1 cDst 指數處理流程圖Figure 1 Flow chart of cDst index processing

2 數據樣本描述

本數據集收集了2010 年7 月至2022 年12 月的中國區域Dst 指數(cDst),文件名為“cDst.dat”,總數據量為2.6 MB。文件中的物理量包括年、月、日、時、cDst 值(單位nT)。

2010 年7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間共發生了4 次cDst < -200 nT 的磁暴,如圖2 所示,其中深色線為cDst 指數,淺色線為Dst 指數,藍色虛線對應的值為-100 nT,紅色虛線為-200 nT??梢钥闯?,這4 次磁暴的cDst 指數和Dst 指數變化趨勢大體相同,但極值(cDstm和Dstm)有所區別,具體如表2 所示。其中2012 年3 月和2018 年8 月的磁暴主相時,我國位于昏側(北京時間15:00),cDstm明顯小于Dstm,比值分別為1.40 和1.26。2015 年6 月的磁暴主相時,我國位于正午(北京時間12:00),cDstm略小于Dstm,比值為1.13。2015 年3 月的磁暴主相時,我國位于午夜略偏晨側(北京時間1:00),cDstm略微大于Dstm,比值為0.99。

圖2 2012 年3 月、2015 年3 月、2015 年6 月、2018 年8 月的cDst 指數和Dst 指數Figure 2 cDst indexes and Dst indexes in Mar 2012, Mar 2015, Jun 2015, and Aug 2018

表2 磁暴基本信息Table 2 General information of storms

2010 年7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間發生的cDstm在-100~-200 nT 之間磁暴數目比較多,本文選擇2015 年12 月和2017 年5 月的磁暴為例進行展示。圖3 展示了這2 次磁暴的cDst 指數和Dst 指數隨時間的變化,詳細信息如表3 所示。其中2015 年12 月的磁暴主相時,我國位于晨側(北京時間7:00),cDstm大于Dstm,比值為0.87;2017 年5 月的磁暴主相時,我國位于昏側(北京時間15:00),cDstm小于Dstm,比值為1.24。綜合圖2 和圖3、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我國位于昏側時cDst 指數小于Dst 指數,位于晨側時cDst 指數大于Dst 指數,和環電流晨昏不對稱性相符合。

圖3 2015 年12 月(左)和2017 年5 月(右)的cDst 指數和Dst 指數Figure 3 cDst indexes and Dst indexes in Oct 2015 (left) and May 2017 (right)

表3 磁暴基本信息Table 3 General information of storms

3 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

本數據集是基于子午工程地磁數據計算得到的中國區域Dst指數產品,為了保證結果的可靠性,使用的4 個臺站的地磁緯度均在20 度左右,避免了赤道電集流和極光電集流的影響,經度從西向東均勻分布,基本覆蓋了中國的經度范圍,保證指數產品適用于中國區域。

數據質量方面,設備在故障停機時,數據會缺失;在受到強干擾時,數據會出現異常,表現為地磁H 分量劇烈變化,同樣無法使用。在計算cDst 指數過程中,當某臺站數據出現缺失或者異常時,則利用剩余臺站數據計算cDst 指數。當4 個臺站的數據都缺失或異常時,則無法獲得cDst 指數,用nan 表示。

4 數據價值

Dst 指數作為衡量地磁活動的一項指標,可以提供全球范圍地磁擾動的定量變化,但對區域性地磁擾動特征的刻畫存在一定的偏差。本研究基于子午工程地磁數據,計算得到了中國區域Dst 指數。相對于Dst 指數,中國區域Dst 指數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國區域的地磁活動,可為中國區域空間天氣效應的評估和預報提供數據和決策支持。

5 數據使用方法和建議

2010–2022 中國區域Dst 指數數據集相關資料的保存格式為dat 格式,可使用IDL、Matlab、Python、R 等編程語言讀取、查看、分析、處理及應用。

數據作者分工職責

李暉(1985—),男,安徽樅陽人,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空間天氣學。主要承擔工作:數據集整體設計、數據處理及論文撰寫。

劉子謙(1984—),男,河南安陽人,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空間天氣學。主要承擔工作:數據處理與論文撰寫。

猜你喜歡
磁暴集流臺站
航天器的“隱形殺手”:地磁暴
《從太陽風暴到行星磁暴》??á螅┘恼Z
中國科學院野外臺站檔案工作回顧
氣象基層臺站建設
分布式送風空調用多翼離心風機集流器的優化研究
磁暴期間中國中低緯電離層不規則體與擾動分析
磁暴恢復相后期超低頻波觀測分析
集流管內壁沖壓模具設計
傘式集流器總承零件標準化現狀分析
基層臺站綜合觀測業務管理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