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勞動精神內容分析

2024-01-11 01:55李曉娟
關鍵詞:維度勞動精神

李曉娟,李 萌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勞動精神的培育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青年學生是未來的勞動者,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理應使青年學生成為勞動精神的學習者、傳承者、弘揚者。因此,要加強對青少年勞動精神的培育?!蛾P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1]?!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本課程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勞動經歷有機結合[2]2??梢?,高中思政課是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培育高中生勞動精神的重要依托課程。而教材是課程的物化構成部分,體現著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因此,應深入挖掘統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中的勞動精神內容,加以創造性地使用,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2022 年8 月第一次印刷版)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4 本必修教材和3 本選擇性必修教材。

(二)分析框架

單一版本的教材分析是對所選定版本教材中某模塊內容的編寫理念、編寫體系、內容組織與結構進行分析[3]?;诖?,結合教材的特點、“新課標”教材編寫建議以及教學實際,本文從勞動精神內涵、呈現位置、呈現方式和思維層次等四個一級維度構建分析框架,并將每個一級維度分解為兩個二級維度,對教材勞動精神內容進行分析(見表1)。

表1 分析框架

第一,勞動精神的內涵。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結合學界對勞動精神內涵的解讀,將勞動精神的內涵歸納為五個方面,即:以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為指導和中華優秀傳統勞動文化為核心的新時代勞動理念;以“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為核心的勞動情感;以“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為核心的勞動品德;以“勇于奮斗、甘于奉獻、敢于創造”為核心的勞動品質;以“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為核心的勞動態度。以上五個方面的內涵均可從理論和行為實踐兩個二級維度進行分析。第二,呈現位置。即勞動精神內容在教材編寫體系中的位置是在正文還是輔助文(穿插于正文中的各種欄目、綜合探究)中呈現。第三,呈現方式。即勞動精神內容在教材中的展現方式,主要從顯性或隱性的角度來區分。第四,思維層次。教材的編寫要充分體現課程基本理念,落實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其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主要包括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兩個維度。

(三)分析方法與步驟

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教材中的勞動精神內容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既注重對內容所涉條目的數量統計,又注重對于內容背后蘊含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遵循以下步驟:第一步,挑選編碼者。挑選兩位接受過內容分析法培訓且識別條目準確度高的編碼者。第二步,完善分析框架和操作性定義。隨機抽取約10%的教材文本,分別從勞動精神內涵、呈現位置、呈現形式和思維層次四個方面共同對抽取的文本進行初步分析,并在分析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框架,經多次論證后確定一、二級維度,完善操作性定義。第三步,兩位編碼者在相互獨立的情況下對教材文本進行逐句分析與編碼,并統計條目數。第四步,采用歸類一致性指數和編碼信度系數計算編碼的信度。其中,歸類一致性指數指對編碼歸類相同數占歸類總數的百分比,即CA =2×S/(T1 +T2),式中S 表示兩名編碼者歸類一致數,T1、T2 表示每人的編碼總數;編碼信度系數公式為R=2CA/(1+CA)[4],代入后得到CA=0.821,R=0.902。這一結果顯示,本研究信度良好。此外,對于不一致的編碼條目,兩位編碼者或繼續協商直至一致認可,或尋求第三方再次編碼認證,最終達成一致結果。最后,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得出教材勞動精神內容呈現的樣態。

三、教材中勞動精神內容的現實樣態

依據上述研究設計,發現教材勞動精神內容共計35 個條目(具體見表2),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呈現以下現實樣態。

表2 分析結果

(一)理論性較強,但實踐性尚顯不足

教材中的勞動精神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從表2 可以看出,精神內涵理論維度的內容條目數達28 條,占一級維度的80%。這種較強的理論性是由高中思政課本身的理論性特點決定的。具體體現為:第一,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內容豐富。如必修二第四課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必修四第五課強調“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世界”等。第二,習近平新時代勞動觀內容豐富。如必修一第三課和第四課強調“辛勤奮斗”、必修二綜合探究強調“熱愛勞動”、必修三第九課強調“誠實勞動”、必修四第七課強調“崇尚勞動”。

囿于教材容量,加之其編寫要考慮城鄉差異以及勞動精神本身較為抽象等原因,教材勞動精神內容的實踐性尚顯不足。如表2 所示,精神內涵行為實踐維度的內容條目數僅有7條,占一級維度的20%。實踐性不足具體表現為:第一,教材內容生活化不夠,與活動設計的融合不足。勞動精神內容更多以理論觀點的形式呈現,以勞動人民生產勞動實踐的場景、內容、故事、典型人物為載體來呈現的內容較少,通過設置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課內探究活動設計不多,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如必修一第四課在闡述以“勇于奮斗、甘于奉獻、敢于創造”為核心的勞動品質時,選取的案例雖具有代表性,但和學生生活體驗、經驗相距較遠,學生可能不容易共情。第二,教材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對接較少。高中思政課不僅要在課堂上講透理論,也應在實踐活動中講活理論,幫助學生實現知行合一。然而,教材中有關社會實踐活動設計的內容較少,只在必修二綜合探究“踐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和選擇性必修二綜合探究“企業創辦之旅”中有所呈現。

(二)正輔文配合呈現,但編排稍顯零散

教材由正文和輔助文組成。其中,正文維度的內容條目數有16 條,占一級維度的45.71%;輔助文維度的內容條目數有19 條,占一級維度的54.29%??梢?,教材正文和輔助文內容相互協調、有機配合,有利于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協同培育高中生的勞動精神。如必修一第一課闡釋馬克思主義勞動理念時,便運用了正文加輔助文中的“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專家點評”等欄目來綜合呈現。

“新課標”的修訂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然而,從“新課標”對課程內容的規定來看,勞動精神內容并不是最核心的課程內容。由此,教材編寫就很難保證在核心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同時兼顧勞動精神等非核心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使得教材中勞動精神內容的編排略顯零散。主要表現為勞動精神內容并未在某一冊、某一課或者某一框中集中呈現,而是分散地分布于不同冊、課和框中,滲透于相關知識點中。這不利于學生連貫地、整體化地學習。

(三)隱性呈現較多,顯性呈現較少

所謂隱性呈現是指勞動精神內容隱藏在教材文本背后,需要經過認真地分析理解才能得出主題的一種呈現方式。如必修四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這部分內容雖主要從社會歷史觀的角度闡述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但背后卻隱含著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中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理念。教材中隱性呈現維度的內容條目數有26條,占一級維度的74.29%,可見勞動精神內容大多暗含在教材文本中,隱性呈現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勞動精神的內涵豐富,涉及范圍廣,而每冊教材都有其主線和側重點,因此教材更多隱性地將勞動精神內容有機融入學科核心知識中。這種隱性呈現方式雖然能鍛煉學生分析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但也可能占用大量學習時間,不利于實現課堂時間效用最大化。

所謂顯性呈現是指教材中直接且明確地出現“勞動精神”這一關鍵詞或和勞動精神內涵密切相關內容的一種呈現方式。如在必修二第四課和綜合探究“踐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中直接提到了“勞動精神”,在必修四第六課“實現人生的價值”正文中直接提到了“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傮w來說,教材中勞動精神內容直接呈現的情況較少,顯性維度的內容條目數有9 條,占一級維度的25.71%。這不利于學生快速準確地抓住和理解有效信息,不利于學生系統化地學習。

(四)重視思維的層次性,但高階思維培養不足

教材在呈現勞動精神相關知識的同時,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重視學生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注意通過任務的設計和情境的創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如必修二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對應的課標內容要求為“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2]16,該部分教材在正文中提出了按勞分配、勞動分工等概念,在輔助文中創設了情境,要求學生結合身邊的例子,談談我國出臺的完善收入分配的政策對優化收入分配的意義??梢?,教材從概念的理解入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并嘗試對促進社會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提出建議,體現了教材對學生理解、應用、評價、創造等不同層次思維培養的關照,彰顯了思維培養的進階性。

同時,由于教材作為統一使用的規范性文本,其覆蓋面廣、普適性強,就勞動精神而言,高階思維的培養可能無法在教材中充分呈現,而是更有賴于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因此,教材勞動精神內容的高階思維培養取向或有不足,這可以從高階思維維度的內容條目數只有10 條,僅占一級維度的28.57%中窺見一二。具體體現為不少勞動精神內容缺乏指向高階思維的學習活動設計,問題設置缺乏挑戰性,僅停留在引導學生理解、應用知識的層面,情境設置簡單、淺嘗輒止,也缺乏關于學習評價的設計。以必修四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為例,“閱讀與思考”欄目中以恩格斯的語錄為素材來設置情境,設計了“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勞動在人類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這一問題,顯然,這種學習活動的情境設計沒有很好地貼近學生生活,問題設計較難引發學生反思、批判、創新等高階思維活動的展開。

四、基于教材勞動精神內容的教學策略

(一)增強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

1.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回應生活關切

“新課標”指出,高中思政課要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2]2。思政課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尤其是勞動教育教師一同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彌補國家教材在貼近學生生活上的不足。第一,基于地方優秀傳統勞動文化,共同開發地方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勞動精神的“根”和“魂”,是培育勞動精神的源頭活水。思政課可以攜手勞動教育課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地方文化中蘊含的勞動精神資源作為課程資源,共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增強學生對生產生活的實踐體驗。第二,立足學校實際,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思政課在學校課程中具有價值觀引領性,思政課教師要積極主動參與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把思政課中的勞動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勞動教育校本課程,使思政課和勞動教育課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以江蘇省為例,南菁高中以習近平新時代勞動觀為引領,在勞動教育中探索多學科有效融合的路徑,開發了十多門主題鮮明、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5]。

2.善用大思政課鏈接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

大思政課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的一種教育新形態[6]。落實“大思政課”理念的關鍵在于將思政課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7]。社會實踐活動是開展大思政課的重要渠道,勞動精神的培育應從課堂活動延伸到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中來。第一,發揮社會對思政課的支持作用。思政課培育學生勞動精神也需要學校和社會通力合作,同向同行。如在學習完選擇性必修二綜合探究“企業創辦之旅”后,組織學生走進當地企業,了解和體驗企業的生產和運營。第二,開展勞動主題周教育活動。在學習完必修二第四課第一框“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后,可在周末設置主題為“我來動手創收入”的勞動主題周活動,鼓勵學生靠自主勞動來取得收入,加深學生對于“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不分貴賤”等理論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遷移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二)有效利用教材內容組織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設計能夠改變學科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實現教學設計與素養目標的有效對接[8]。教師可開展以“勞動精神”大概念統領的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系統地把握勞動精神,感悟勞動真諦。

1.教材內容結構化處理

教師可以“勞動精神”為大概念統領大單元教學內容,將零散的勞動精神內容結構化組合,厘清知識點的內在邏輯,構建單元學習經脈網。將“勞動精神”大概念分解為若干小概念,即將教材中關于勞動精神主題的內容根據勞動精神的內涵進行梳理、加工,組成大單元教學的內容。如將“馬克思的勞動理念”作為“勞動精神”這一大概念統攝下的小概念,以“如何理解馬克思勞動理念的現實意義”為總議題,將必修一第一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必修二第一課“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以及必修四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第六課“實現人生的價值”中關于“勞動與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與社會歷史發展、勞動的價值”等相關知識點提取出來,組成結構化的大單元教學內容,帶領學生感悟勞動的價值,使其真正認識到“人正是通過勞動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創造了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9]。

2.教材內容情境化呈現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2]46。大單元教學“注重真實或擬真的情境任務設計,更需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10]。以“勞動精神”為大概念統領的大單元教學要立足教材內容,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復雜的、真實的情境。比如以“勞動最光榮”作為“勞動精神”大概念的下設主題時,教師可以利用名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熱點話題,如“清華畢業當保安”“北大畢業賣豬肉”“人大畢業送外賣”等,設計“你是否認同這些名校畢業生的選擇?”的辯論活動,創設真實生活情境,設置兩難選擇,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確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勞動不分貴賤”的勞動態度。

3.基于真實情境設置任務組群

任務的設置首先要體現學科屬性,指向學科大概念;其次要貼近學生,指向真實的任務情境;再次要難易適中,指向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最后要形成任務組群,指向結構化的教學任務[11]。如以“勞動與中國夢”作為“勞動精神”大概念的下設主題時,教師可以創設各行各業勞動人民辛勤勞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真實案例情境,設置大任務“認同勞動能托起中國夢,積極參與勞動共筑中國夢”。這一大任務下面再分設任務一“開展實地調研,搜集身邊優秀勞動者的案例”;任務二“小組合作學習,分享案例與實現中國夢的關系”;任務三“課外變身勞動者,在勞動中體驗創造人生價值”。這樣的任務組群涵蓋了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任務,且三個任務環環相扣,通過每一個任務的完成來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三)教師要讀懂教材、用好教材

教師的課程理解,特別是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與加工制約著目標課程到經驗課程轉化過程中的變異的“增值”或者“減損”[12]。思政課教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讀懂教材,用好教材。

1.讀懂教材

教師讀懂教材即透徹地分析解讀教材對于有效教學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思”和“想”,讓學生見教材之所未有、想自己之所未想,獲得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新知識、新感受和新啟發[13]。具體路徑有:第一,準確把握勞動精神的內涵。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與研究,如通過文獻研讀會、文件解讀會、專家講座培訓等活動提升對勞動精神內涵的認識水平,才能將隱藏于教材知識內容背后的勞動精神內容精確“分離”出來,并加以準確和全面的把握。第二,提升對教材的理解水平。教師可以通過自我研讀、同伴指導、教材分析會、教學研討交流會等形式,洞悉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科邏輯、思維方法和教育價值,捋清其知識結構及重難點,把握其精髓實質,以便于調整教材內容、重構教學邏輯。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勞動,教師不是教材的“搬運工”,而應成為教材的開拓者。如果說讀懂教材是為了更好地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勞動”知識,那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為了更好地講深講透教材中蘊含的“勞動”知識。第一,充分利用顯性的勞動精神內容。教材中的勞動精神內容不能直接成為教學內容,還需要教師利用教學素材創設適宜的情境,使抽象的教材內容形象化,才能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如必修二“我國的個人收入與分配”的教學中可以呈現“大學生返鄉創業致富”“發明專利致富”“投資理財致富”等不同類型的致富案例,結合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源泉”,鼓勵學生今后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財富。第二,自然滲透隱性勞動精神內容。教師可以將教材中靜態的隱含的文本,精心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生動的課堂活動來進行滲透式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啟發和熏陶。如在必修二綜合探究“踐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的教學中可設計“就業崗位我來看”的主題活動。第一步,設計相關就業崗位的選項卡片;第二步,學生分享求職意向與原因,教師肯定其中的正確觀念,糾正錯誤思想;第三步,教師總結升華,弘揚勞動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確立適合自己的初步職業規劃。

(四)依托學習活動和評價促進高階思維發展

1.搭建“支架”創設高階學習活動

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支架”的搭建,將教材中觀點、原理的呈現轉化為高階學習活動的設計。具體來說,在認知領域,設置有一定難度的開放性任務或問題;在情感領域,設定學生可以達到的學習目標,增強其學習成就感;在調節領域,允許學生監控自身和他人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以必修一第一課為例,在認知領域,教師創設具有認知沖突的問題:“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嗎?”在情感領域,教師設定學生可以達成的學習目標:搜集支撐自己觀點的論據。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結合已有知識儲備、相互討論等方式達成目標。在調節領域,教師設置辯論活動,雙方交換意見,引導學生達成共識,認同社會進步的標準是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勞動的分工、勞動工具的進步,從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勞動理念的理解,發展批判性思維。

2.運用體現高階思維的分層作業

分層作業作為高階思維評價的重要手段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一般來說,分層作業可分為三層,即掌握基礎知識的基本練習、理解與運用知識的綜合練習、探究與拓展知識的創新練習[14]。以必修四第六課第三框“價值的創造和實現”的作業清單為例,可以這樣設計分層作業:第一層,抄寫本框關鍵原理,并完成背誦任務,主要考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第二層,結合所學知識,梳理本框思維導圖,要求學生根據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將零散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建立相關聯系,考察對知識的應用;第三層,開展“奮斗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考察學生對知識的分析、評價與創造。三層作業層層遞進,既兼顧低階思維,又指向高階思維。

五、結語

勞動精神培育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體現。勞動精神培育需要每一個學科、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新時代,在學科課程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是培育學生勞動精神的有效路徑。高中思政課教師應立足教材勞動精神內容及其特點,積極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尋求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勞動精神培育的和諧“二重奏”,更好地實現思政課作為勞動精神培育重要依托課程的應有價值。

猜你喜歡
維度勞動精神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拿出精神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光的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