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新發展格局:時代背景、實踐意義和實踐路徑

2024-01-12 09:29馮昊王建輝
中國商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雙循環高質量發展

馮昊 王建輝

摘 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將長期指導我國宏觀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基礎,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意義及積極探索其實現路徑,對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雙循環;創新型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

本文索引:馮昊,王建輝.<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1):-032.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1(a)--04

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多次論述。關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關于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政策的闡述,報告是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統領的;報告還提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睒嫿ㄐ掳l展格局的思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起到提綱挈領的重大作用,應更深入理解吸收、更精準把握要義、更全面貫徹落實。

1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

實踐發展促進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戰略思想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困難問題和復雜環境,新問題催生了新理念,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則是回應時代之問,是應對特定境況、實現高質量的產物。

1.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

世界格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逆全球化、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濟發展不穩定性因素增多,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發達經濟體陷入滯脹困境,難以帶動世界經濟增長,而中國在“六穩”“六?!贝胧┫?,經濟持續穩定恢復。與此同時,美國一些人士認為中國的強大威脅了美國的領導地位,對中國進行多方面的圍堵和遏制,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摩擦、拜登政府組建的“印太經濟框架”“芯片四方聯盟”等不正當做法給我國外向型經濟帶來不良影響?;诖?,我國做出了謀全局、謀長遠的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戰略。

1.2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經濟建設取得重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邁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征程。

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國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挑戰。例如:我國經濟發展壓力大,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以及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國以傳統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迫切需要做出改變。因此,經濟發展要轉向國內大市場,緊緊扭住擴大內需、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鞏固以擴大內需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模式。

正是基于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條件發生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

2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既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空間,又為世界經濟復蘇增添了新動力,還為各國應對挑戰提供了新思路。

2.1 世界意義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新冠疫情后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強勁動力。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世界經濟發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帶動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在世界經濟穩步復蘇的過程中為世界經濟增添一股強勁的動力,還為后疫情時代世界各國解決經濟發展難題提供了新的路徑。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循環實現規模經濟,夯實參與國際經濟分工的產業基礎,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走出一條由內而外、內外結合的發展路徑,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型經濟體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啟示和借鑒,為解決共同面臨的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2.2 國內意義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做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睆慕洕蟻砜?,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與時俱進地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從戰略上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我國應對世界大變局,順應國內發展階段變化、牢牢把握住發展主動權。構建新發展格局必將引領中國經濟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新航道破浪向前、行穩致遠,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

3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途徑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會面對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這必然要求我國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從多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等,必須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3.1 面向國際,搞好國際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的是使國內外市場更好聯通,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從國際循環的角度來看,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3.1.1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實現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我國對外開放提升到更高水平。

通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主動開放、自主開放,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變外部壓力為內生動力,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帶動出口高水平增長,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描繪了開放合作新藍圖,提出了互利共贏新舉措,為新形勢下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

3.1.2 推動構建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構建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對我國完善多雙邊經貿合作機制、推動與各國經濟合作對接、發掘合作新潛力、促進國際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快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通過這些平臺促進技術和資源的跨區域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幫助我國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而推動實現高質量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技術上,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數字、金融、教育、醫療各類技術領域的深入融合,不斷催生出新的技術需求,從而提高國內市場的供給能力,為國內外經濟循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能源上,“一帶一路”與“自貿區”“自貿港”要加強和油氣礦產資源更為豐富的中亞、西亞、俄羅斯等沿線地區的聯系和合作,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環境污染,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打破美國能源封鎖,維護能源安全和產業鏈安全。其次,加快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以加強同東北亞、東南亞的區域合作及推進中日韓經濟循環、RCEP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點。

3.2 構建創新型國家,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個別國家對華組建“科技封鎖網”,企圖采取技術斷供、卡脖鎖喉等手段來實現其領先中國的目的,打破關鍵技術的壁壘問題,必須構建創新型國家,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3.2.1 構建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之舉。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其科技和創新的潛能。

首先,以國家“導航”、提高實力。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不斷闖關奪隘、攻城拔寨,實現高端技術水平的整體躍升。其次,以企業“引航”、擔當主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再次,讓人才“啟航”、充滿活力。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定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發展難題,自覺肩負起光榮歷史使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后,讓制度“護航”、增加動力。我國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創新體系,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讓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開花結果,最大限度地釋放發展潛能。

3.2.2 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科學技術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具有世界性、時代性等特征,國際間的科技合作不僅能夠豐富全球科技資源,還能帶來互利共贏,把新科技轉換為全球利益。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充分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加強國際間的科技交流合作,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边@為我國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提供了根本遵循。發展科學技術、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學合作戰略,在開放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加強國際政府間的科技合作,持續開展對外科技合作交流,為全球重大課題議題和科技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隊伍,全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規則制定能力。

3.3 立足國內,搞好國內大循環

新發展格局中的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是不同于過去以投資帶動經濟的國際循環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以國內循環為基礎,國際循環為輔助的雙循環發展模式。因此,只有搞好國內大循環,才能更好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更加強勁的可持續發展。從國內循環的角度來看,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3.3.1 積極擴大內需,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隨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市場風險加劇,經濟增長依靠投資出口的難度逐漸增大。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升級步伐加快,國內市場的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必須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以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市場,用消費來拉動國內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政府應破除居民消費障礙,消除阻礙住房、汽車消費健康的發展障礙,促進居民就業、完善社保體系、提高居民收入。依托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投資需求,激發居民的投資積極性,還要發揮政府投資在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職能,引導資本向新技術、新產品領域應用,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保持經濟健康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市場需求。事實證明,中國企業供應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跟不上中國居民的需求變化,導致大量的“需求外溢”和“消費外流”,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和需的匹配度,才能真正激活“內循環”,因此要以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為重點,全面提升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改變增長動能,加快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加大人力資本的培育力度,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配制改革,不斷優化基礎設施結構,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3.2 建立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經濟循環暢通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牢牢遵循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然而,我國疆域廣闊,各地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各地區封閉的小循環制約著全國統一市場的發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國從市場制度、流通體系等方面入手,將各地小市場統一為全國大市場,促進經濟循環流通。

國內大市場的高效運轉需要統一市場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嚴禁各地區各部門自行發布具有市場準入性質的負面清單,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現象,營造統一的市場環境,促進商品自由流通、平等交換。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及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統一性、嚴肅性、權威性。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

國內大市場的活力運轉需要建立現代化流通體系。建設現代化的運輸流通網絡,推動國家物流樞紐體系建設,促進交通運輸跨區域一體化發展,降低商品運輸成本,帶動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構建互聯互通的流通動脈,加強西部交通運輸建設,補齊內地交通運輸短板,提高重要交通節點城市的通道樞紐功能,提高交通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地區交通的發展。健全現代高效的治理體系,制定相關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流通領域標準化建設,強化流通領域內各企業的信用審查,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監管,保障流通體系的高效運轉。

3.4 統籌發展與安全,努力實現安全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強調“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泵嫦蛉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必須構建新安全格局,繼而保障新發展格局。

3.4.1 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構建新安全格局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和維護黨的領導,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挑戰,實現經濟健康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

構建新安全格局是一項全局性、整體性、系統性、復雜性工程,要妥當處理各種繁雜關系、順利完成各項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國要充分發揮中央層面有關發展和安全工作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作用,全面加強黨中央對相關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統一布局和綜合協調,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發揮“主心骨”作用。各級黨委要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做到聞令而動、聽令而行、令行禁止,動員各方力量,牢固筑起安全防線,完成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任務。

3.4.2 堅持人才強國、科教興國戰略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創新來驅動,創新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必須依托人才,人才又必須寄托于教育。因此,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安全發展必須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

教育是百年大計、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人才的培養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我國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教育體系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促進教育公平。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促進教育多樣化發展,統籌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的建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校、一流學科的建設。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制定相關科技政策,優化科技人才發展的培養環境,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完善科技經費分配制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增強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準確把握新安全格局和新發展格局的相互關系,通過落實各項措施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安全良性互動。

4 結語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繁重且長遠的系統工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深刻洞察和把握未來世界發展局勢上做出的重要舉措。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對我國經濟戰略和發展方式的調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對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22(11):4-28.

習近平. 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J]. 奮斗,2022(17):6-19.

季思.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世界意義[J].當代世界,2020 (12):1.

習近平.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J].理論導報,2020(9):25.

朱安東.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紅旗文稿,2022(15):31-3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12):24-30.

龔維斌.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J].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2(10):1-9.

猜你喜歡
新發展格局雙循環高質量發展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新發展格局下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牽動人心
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