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以糧食安全為根基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

2024-01-12 06:18卜風賢柯艷娜
安徽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糧食農業

卜風賢,周 煊,柯艷娜

(1.陜西師范大學 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119;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一、前 言

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業現代化全面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快速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然而,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始終不能忽視糧食安全這一根本問題。在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近年來,我國糧食內生需求持續增長,對糧食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資源環境的外生約束卻越來越緊,因此,單位畝產量和穩產保供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這樣才能滿足人民的糧食需求。另外,國際格局動蕩給我國利用國外農業資源以保障糧食物流鏈和供應鏈安全穩定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糧食安全的保障。

因此,本文基于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關系,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闡述以糧食安全為根基,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生產潛力不足、結構性供需失衡、國際市場風險加劇等問題,這些問題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遇到的現實挑戰有著更深層次的關聯。將糧食安全保障問題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基和底線任務,既能夠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也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機理和現實發展需要。

二、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鄉村振興底線任務的邏輯機理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國將糧食安全作為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有著嚴密的邏輯機理。正確認識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根基,能夠確保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建設農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的現代化鄉村。

(一)理論邏輯:維護社會穩定、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這是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汲取的以人民為主體和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寶貴經驗[1]。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也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才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推進。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是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因此,糧食安全對人民生活和社會和諧穩定會產生巨大影響,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前提條件,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多年來,基于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大力發展糧食產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工作。如圖1所示,2012—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總體上呈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其中,2022年糧食產量為68 652.77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較2012 年增長了7 430.15 萬噸,提高了12.14%。自2012 年起,糧食產量始終保持在6 億噸以上,我國用占世界9%的土地養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堅持把糧食生產擺在國家經濟發展的第一位,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1 2012—2022 年我國糧食產量

民生問題既是鄉村振興的起點,也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能夠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鄉村振興能夠為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糧食安全問題事關民生建設和國家安全,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因此,將糧食安全作為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是維護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

(二)歷史邏輯:保障糧食安全實踐探索的歷史承續

糧食是生存的基礎,糧食生產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把解決全體人民的糧食安全問題作為全黨的重要使命[2]。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變化,糧食安全政策也因此而不斷調整。1978年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終確立了農戶家庭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國在1990 年頒布了《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將市場機制引入糧食流通領域,提高了糧食安全系數。20 世紀90年代后期,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耕地面積因基礎設施建設占用和退耕還林政策而有所減少,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較大,農民生產積極性有所減弱。為此,21 世紀以來,我國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3],推進農村稅費體制改革,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了“堅守18 億畝耕地紅線”,從而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了種糧農民收益,使得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為經濟平穩發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支農惠農、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進一步鞏固了糧食安全。2016年,提出建立健全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政府儲備與社會儲備協調機制;2017年,提出要大力建設糧食主產區,全面提高糧食主產區綜合生產能力。黨的十九大之后,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依托國內較成熟的糧食加工產業與物流體系,我國在探索“雙循環”格局中更好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卓有成效。2019年6月,提出要圍繞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培育壯大一批龍頭骨干企業,促進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建設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4];2019年11月,強調要按照保質保量要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的耕地保護政策[5];2020 年,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數量保護和質量提升,嚴守18 億畝耕地紅線,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6]。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首要任務。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時,繼2021 年、2022 年之后,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了“1.3 萬億斤糧食產量”的目標,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7]。

在國際形勢不斷變化、世界貿易格局調整、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下,基于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的基本國情,我國以符合世情國情農情的方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為推進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現實邏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

農業興則國家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其中,糧食安全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而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我國政府將糧食安全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和基礎,這對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末全國總人口約為14.12 億人,人口眾多仍然是現階段的基本國情,解決好人民的吃飯問題仍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態勢將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糧食進口量居高不下、增產邊際成本增加、庫存水平不高等問題將持續困擾我國糧食產業的發展。在當今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大背景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傮w來看,農業、農村,特別是糧食主產區,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薄弱環節。關于糧食安全問題,我國內部發展面臨保產能穩增長的壓力,外部供給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引致的不確定性。

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對糧食產業而言,能夠推動糧食產業結構升級,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農業而言,有利于農業生產各要素整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研發轉化,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從而帶動農業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對農民而言,能夠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因此,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能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鄉村振興目標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國際上關于糧食安全的標準有三條線,分別是谷物自給率達到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400公斤以上、糧食儲備達到本年度消費的18%以上。2022 年,我國糧食產量約6.87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約486公斤,三大主糧自給率在90%以上,其中,小麥和稻谷甚至100%自給,供需結構基本平衡。從庫存量方面來看,稻谷、小麥全社會庫存量處于歷史較高水平,能夠滿足一年的口糧消費需求,玉米庫存也有所增加。從這三個指標看,我國糧食供給均達安全標準以上。

雖然我國糧食總量基本安全,但是糧食的穩定生產、供需平衡、政策與結構轉型以及進出口等問題仍然突出,且正處于從舊產能模式向新產能模式轉換的過程中。所以,我國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應保障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保證糧食產業的基礎地位,以及在新的挑戰與壓力下不斷創新與完善保障糧食安全的支撐系統,都是值得關注與深思的問題。從供給側、需求側、進出口和流通儲備四個方面分析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供給側

我國糧食生產存在成本持續推高、種糧收益下降、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供給側發展潛力不足問題。

從生產結構角度來看,我國糧食結構性短缺仍然突出,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雖然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飼料、工業和高品質糧食等供需缺口依然需要依靠進口彌補。盡管糧食儲備充足、基本糧食供給能力較強,能夠滿足目前人民群眾需要,但是,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我國人民群眾對健康營養食品的多元化需求不斷增長,因此糧食的有效供給還遠遠不夠,與需求不能完全匹配。

從生產成本來看,我國糧食種植生產成本持續推高。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大體包括土地租金、勞動力成本、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投入和農機作業費等。2022年以來,全球出現新一輪糧食價格上漲,受此因素的影響,國內糧食價格也有所上漲,從而拉動我國農民種糧積極性上漲,土地租金逐步攀升;由于農業科技的發展,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勞動力成本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油價持續上漲,又導致了農機作業費用增加;受生產成本推動、國際市場傳導、社會庫存降低等因素綜合影響,化肥價格漲勢明顯。

從生產意愿來看,我國農民糧食種植生產意愿普遍較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在我國糧食產量增加的同時,生產成本也快速上升,長期的種糧低收益影響了農民和地方政府的種糧積極性。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提高收入水平,更傾向于選擇種植有明顯比較優勢的其他經濟作物、從事其他非農產業工作或者向城市流動。而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也使得當地政府更加傾向于將生產要素配置于比較收益更高的其他農產品甚至非農產業生產。除此之外,由于糧食生產收益低,部分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且存在著財政收入不足、基礎建設欠缺、公共服務低下等問題,導致招商引資、人才引進困難,進一步削弱了該地區糧食生產的持續提升能力。

從生產技術來看,我國一直努力通過改善種植技術、發展農業科技等手段來提高產能,以緩解由于耕地資源、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不足而產生的資源環境剛性約束,但是目前的糧食生產科技水平與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著明顯差距。雖然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機械化階段,科技對于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80%,但是我國主要糧食的單產增速減緩,糧食平均單產增長率由“十二五”時期的2.1%下降到“十三五”時期的0.6%,農業機械和種業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與主要農業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日益成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的制約因素,未來實現糧食的穩產增產對科技進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機械化發展上,我國農機的研發能力較薄弱,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存在短板,區域化、標準化的農業機械裝備生產體系也有待完善。在種業科技上,雖然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種子可以基本實現自給,但是我國種業整體競爭力不足。研發投入低、高端人才短缺等使得我國與國外種業巨頭在育種創新能力上存在較大差距,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糧食安全保障迫切要求我們彌補種業等產業競爭力的短板。

(二)需求側

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糧食消費結構發生顯著改變。我國居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總量不斷增長,食物消費逐漸向營養均衡多元化方向演進。肉類、蔬菜、水果等產品的食用需求逐漸增加,谷物消耗量持續下降,對畜禽水產品的需求繼續增長,飼料糧(玉米和大豆)需求壓力將不斷增大,高質量瓜果蔬菜產品的需求也將繼續增長。

如圖2所示,全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明顯下降。從2013 年的148.7 公斤下降至2018 年的127.2 公斤,下降了21.5 公斤,降幅約為14.46%,但質量和安全要求不斷提高。之后,又從2018年的127.2公斤增長至2021年的144.6公斤,增幅約為13.68%。整體來看,2013—2021 年,中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呈“V”字形波動變化,整體下降了4.1 公斤,降幅約為2.76%。此外,農村人口進一步向城鎮轉移以及飼料用糧需求的顯著增加等因素使得糧食需求增長的壓力持續增加。

圖2 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

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糧食總需求將保持剛性增長。其中,人均口糧消費雖然在緩慢減少,但降幅逐漸收窄,隨著全國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口糧總需求量仍將不斷增加。種子用糧與播種面積呈極強相關性,預期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將長期保持較為平穩的發展態勢,種子用糧需求量將基本保持不變,但其在全國糧食總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將隨著全國糧食總需求量的增加而逐漸下降。預計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將成為我國糧食總需求量的主要增長點,一方面,人們對肉、禽、蛋、奶、魚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玉米、大豆等飼用糧成為糧食總需求量最主要的增長點;另一方面,作為主要原料或輔料生產食品、醫藥、化工、酒精、酒類、淀粉等產品的工業用糧需求量也將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而不斷增長。

(三)進出口

當前,我國糧食進口面臨很多挑戰。從糧食進口結構來看,結構性短缺仍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患之一,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見表1 所列,2022 年我國糧食進口數量下降,達到1.4 億噸,占2021 年全年糧食進口量的89%,是2022 年糧食產量的21%。從目前進口結構來看,大豆進口9 108.1 萬噸,占糧食總進口量的62%;玉米進口2 062 萬噸,占總進口量的14%;小麥和大米進口量很少。由此可見,2022 年我國糧食進口結構相對于2021 年有所改善,但是大豆對外依存度仍然高,來源地高度集中,90%以上從巴西、美國和阿根廷進口,如果發生國際貿易摩擦或沖突,將影響我國糧食進口的穩定性。

表1 2022 年糧食進口數量及金額

續表1

從國際貿易格局來看,全球農產品市場與貿易格局近年來受到多重不利因素沖擊,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極端天氣多發頻發,部分農業主產國生產受到嚴重損害。2020—2022年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糧食供應鏈造成沖擊,全球糧食貿易和供給的不確定性增加。俄烏戰爭等地緣沖突影響不斷擴散,農產品流通不暢,國際市場可及性下降,能源市場和金融市場波動導致生產成本和貿易成本上升。部分國家的農產品貿易限制政策一再擾亂市場預期,造成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將加大畜牧業所需飼料原料的價格傳導風險[8]。

除此之外,各國普遍優先保障本國糧食安全,對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認識和立場不同,我國在國際糧食貿易競爭格局中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不強,對國際糧食市場和糧食價格的影響力較小。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國內大豆產業幾乎受控于國際糧商,大豆進口價格由國際資本決定。近年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糧食進口成本隨之提高。為了實現保供穩價的目標,我國在進口糧食的同時,不得不承受國際糧價上行帶來的采購成本壓力。

(四)流通儲備

我國糧食儲備供應總量充足,政府儲備規模穩中有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完善糧食儲備,提高有效倉容量,以保障糧食安全。目前,中儲糧在全國建立起了980 多個直屬庫和分庫,覆蓋全國90%的地級市和95%以上的縣,總倉容和罐容超過1 億噸,占全國總倉容的五分之一,構筑起“大國糧倉”的儲存和調控網絡體系。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涵蓋加工、供應、配送、儲運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企業商品庫存增加較多,小麥和稻谷商品庫存均同比增加50%以上,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

在糧食流通儲備方面,我國部分地區糧食倉儲容量不足、設施老舊,糧油倉儲物流設施水平仍相對落后,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大、委托代儲隱患大等問題仍很突出。同時,由于糧食生產重心加速向北遷移和人口以“胡煥庸線”為分界向南、向東遷移,糧食產需出現空間錯配,跨區域糧食流通量進一步增加,物流通道發展不平衡,形成“北糧南運”的產銷格局,既給糧食流通、儲備帶來較大壓力,又增加了經濟成本。又由于全球糧食價格波動,供應鏈和運輸鏈面臨挑戰,糧食貿易物流商多為中小企業,物流管理模式落后,糧食流通效率和現代化程度仍然不高,全產業鏈條較短、延伸不夠,制約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體制建設與宏觀調控方面,糧食市場化程度加深,政府宏觀調控手段有限,糧食市場價格較大幅度波動的風險依然存在。糧食政策性儲備效能有待提升,糧食流通體制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國有糧食企業管理落后、糧食市場發育不完全、糧食補給政策不完善、糧食儲備主體單一、儲備布局和補貼制度不合理、糧食市場監管主體不明確、監管能力薄弱、糧食宏觀調控效果不佳等[9]。除此之外,近年來涉糧腐敗案件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影響儲糧安全。

四、鄉村振興目標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實現路徑

糧食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大局穩定的重大問題。從上文的分析來看,我國部分糧食品種的出口依賴程度較高,未來糧食消費量將持續增加,糧食安全整體形勢趨緊。在這一背景下,把握我國居民膳食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前提下,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進一步完善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多途徑提高保障能力,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需要從多方面共同發力。

(一)保障糧食供給安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保障我國的糧食供給安全,不僅需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需要更好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市場作用主要解決短期生產結構調整問題,政府作用主要解決長期生產能力提升問題。在政府作用方面,既要更好發揮中央政府在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實施方面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好地方政府在糧食及延伸產業鏈規劃、農業科技轉化與推廣、國際市場營銷、農業財政投入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一,保持耕地規模與質量。穩定糧食有效供給,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守18 億畝耕地紅線,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規?;图s化利用水平,通過休耕政策、完善土肥技術創新和轉化等方式提高耕地質量。

第二,推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政府部門要通過建立健全獎勵機制等方式激發企業積極性,提升企業商業化育種水平與能力,積極引進農業高水平人才,重視育種技術自主研發與創新,加大農業技術的應用與轉化,同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基礎性研究與重點育種項目予以長期穩定支持。

第三,降低種糧成本,保護農民種糧收益,激發農民種糧熱情。通過降低化肥企業稅率降低化肥企業經營成本;通過降低化肥運費價格、發放農資補貼、農機作業補貼等措施,幫助農民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大宗商品進出口調節,增強保供穩價能力,緩解國內化肥生產成本上漲以及化肥供需緊平衡問題;繼續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通過集中采購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第四,深入推進糧食全產業鏈建設。發揮龍頭企業產業引領作用,重視區域品牌建設,建設優質生產基地、推廣優良品種、開發優質產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全國性糧食名牌產品,推動糧食產業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在種植環節,借助后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有效指導灌溉和施肥等;在倉儲環節,通過數字信息化技術,實現糧食倉儲作業管控的精細化;在銷售環節,通過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途徑,推進企業線上線下互動,創新銷售新業態。

(二)平衡糧食供給與需求,提高宏觀調控能力

在平衡供需方面,首先,要適應我國糧食消費的發展規律,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對我國糧食供給品種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在保證稻谷和小麥產量的基礎上,增加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以滿足飼料糧和能源糧的消費需求;其次,根據膳食營養與健康需求,結合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發展趨勢,對我國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膳食健康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合理的食物供給方案,從而為我國居民提供更加健康科學的膳食環境;最后,強化對我國糧食消費情況的宏觀控制,通過構建可靠的市場消費信息渠道,實現對市場變化的實時監控,提高我國糧食產業的抗風險能力。

在加強宏觀調控方面,要統籌好糧食生產地區和銷售地區的關系,加強保障糧食安全的資源配置。加快糧食物流設施體系建設,促進不同地區間糧食順暢流通,提高糧食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健全糧食儲備的運作和管理體系,優化糧食儲備區布局,促進糧食生產、收購、存儲、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有機結合[10],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糧食供應能夠有效及時。

(三)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市場,改善進口結構

在糧食進出口方面,應繼續保持當前的農業貿易結構特點,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出口以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為主,進口以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為主,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緩解我國耕地資源不足的壓力。

在積極參與全球市場方面,首先,我國應積極建設海外糧食生產種植基地,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重點,在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規模生產、精深加工與科學儲運等方面,加強國內糧食企業和國際糧商的溝通與合作,打造國際糧食產業合作聯盟。其次,通過吸引外部投資、國家財政支持等多種方式,培育、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糧商,綜合利用海外資源,提升中國糧食企業在國際領域的綜合加工能力、擴大市場覆蓋面積和保障供給運輸。最后,積極提升國際糧食市場話語權,在制定國內農業支持政策時,綜合考慮國際規則、國際慣例和國際承諾等,以避免不必要的國際爭端與輿論壓力;積極主動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爭取更多農業支持政策,為糧食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全球貿易環境。

猜你喜歡
糧食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