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模型編制及其產業關聯效應

2024-01-12 12:26柯文嵐陳燕萍
福建江夏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依賴度投入產出產業化

柯文嵐,陳燕萍,李 征

(福建江夏學院經濟貿易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一、引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等重要措施,引領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快速發展。2021 年10 月18 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1]2022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 萬億元,作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器”作用更加顯著。[2]要實現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巨大推動力,首先要發揮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

福建省數字經濟建設始于2000 年習近平同志建設“數字福建”的構想。2018—2021 年,福建省成功舉辦了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2022 年7 月23~24 日,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如期在福州舉辦,福建省致力于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22 年福建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6 萬億元,占GDP 比重近50%,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6。[3-4]據《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2021)》顯示,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為134.2,全國排名第9,數字產業化指數為49.8,產業數字化指數達61.3,位列全國第12、第7 位。[5]福建省出臺《“十四五”數字福建專項規劃》《福建省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行動計劃》等多項措施也為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2022 年8 月4 日,福建數字經濟發展院士專家懇談會在福州召開,會議指出要始終按照習近平同志擘畫的數字福建建設宏偉藍圖,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6]因此,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數字經濟核算體系帶來挑戰之際,科學合理地改進傳統的投入產出模型,定量化計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規模,測度數字經濟的產業關聯效應,是制定福建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和政策的重要前提。

二、文獻綜述

(一)數字經濟規模核算方法

國際上對于數字經濟規模測算方法并不統一。目前主流的測度方法可以概括為3 類:第一類是直接估算法,基于不同數字經濟范圍估算數字經濟規模;第二類是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以此評價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第三類是通過構建數字經濟衛星賬戶測算數字經濟規模。[7]中國數字經濟相關指標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晚,且主要側重于對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創新與測度,如2017 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定期發布數字經濟指數DEI,賽迪顧問發布中國數字經濟指數DEDI,上海社科院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等。關于數字經濟規模的核算范疇也分為兩種:一是“窄口徑”,僅包括當前產業和產品分類體系下數字產業化所涵蓋的產業和產品;二是“寬口徑”,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8]本研究沿用“寬口徑”范疇,并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綜述。

1.數字產業化規模測度

對數字產業化規模測度最早始于Porat對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增加值的測算[9],而后各國在各自的統計框架下對測算方法進行了改進。國外主要以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和經合組織(OECD)的測算方法為主,相比前者,OECD 的測算框架更具一般性和綜合性。[10-11]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官方統計局借鑒了BEA 的測算方法,新西蘭統計局借鑒了OECD 的數字經濟測算框架。[12-14]國內學者也對數字產業化規模測算展開了深入研究。向書堅和吳文君借鑒OECD 的數字經濟研究框架,測算中國數字促成產業和電子商務產業增加值。[15]許憲春和張美慧系統梳理了信息經濟、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演變過程,構建了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的核算框架,并測算了中國2007—2017 年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和總產出水平。[16]另有部分學者從最終產品角度對數字經濟產業化的規模進行測算研究,弗里茨·馬克盧普首次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建立了最早的信息化產業測度體系。[17]波士頓公司首次提出e-GDP概念,采用支出法計算與數字經濟活動有關的產業規模。[18]續繼和唐琦從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類最終產品角度闡述數字經濟對名義產出水平核算帶來的挑戰,并指出基于我國以生產法為主的國民核算體系,從產業增加值角度出發研究新興產業的分類及衡量標準是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19]

2.產業數字化規模測度

當前學者對產業數字化規模的測度主要是從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對信息經濟額外帶來的價值提升進行核算。[20]中國信通院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4 個方面計算了數字經濟規模,其中采用生產法對數字產業化部分進行核算,采用增長核算法(KLEM)對產業數字化部分進行核算。蔡躍洲從增量測算出發,提出“先增量后總量、先貢獻度后規?!钡乃悸?,將數字經濟增加值的核算與GDP 常規核算方法相結合,構建易操作、準確性強的測算體系。[21]之后蔡躍洲和牛新星進一步厘清“替代效應”等數字經濟價值創造機制,采用國民經濟核算和增長核算等方法,對中國1993—2018年數字經濟產業數字化增加值進行核算。[22]

(二)數字經濟發展與產業關聯效應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學者開始關注數字經濟投入產出模型的修正與產業關聯效應的測度研究。徐映梅等基于中國2007、2012 和2017 年投入產出表,將數字經濟產業分為數字硬件制造、數字軟件及服務和數字資料3 大類,采用最大生成樹算法提取數字經濟產業主干網絡、Louvain 團體挖掘算法分析產業網絡集群以及閾值網絡算法分析數字產業的輻射效應[23];李騰等基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二分視角,利用中國2008 年投入產出表等相關數據,將投入產出表劃分為數字產業、數字融合產業以及數字未融合產業3 大類,運用消耗系數矩陣測算產業間的供給推動作用、分配系數矩陣測算產業間的需求拉動作用[24];沈曉平等在中國2017、2018 年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將數字經濟分為數字產品制造和數字技術應用兩個部門,通過需求拉動作用、供給推動作用、影響力系數以及感應度系數4 個層面,研究數字經濟與三大產業間的前后向關聯關系[25];韓君等利用中國2007、2012 年和2017 年投入產出表對42 個部門進行劃分,得到6 部門中國省域數字產業投入產出表,通過計算完全需求系數矩陣、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生產誘發系數等指標來測算中國數字經濟的產業關聯效應[26];田金方等將中國2018 年投入產出表劃分為1 個數字經濟產業部門和18 個國民經濟部門,通過測算數字經濟部門的內乘數效應、反饋效應、溢出效應考察產業間的結構關聯程度,利用直接分配系數和完全分配系數來測度數字經濟產業的前向關聯效應,利用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來測度后向關聯效應[27]。

(三)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于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經濟對對外貿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及投融資規模方面的影響。李華娟指出2021 年福建省通過積極搭建“數字貿易”基地與交易平臺等形式支持外貿企業的發展[28];黃琳采用熵權法和AMOS 計算權重系數法改進數字經濟指標模型,發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能夠對福建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的正向影響[29];葉頡等認為福建省數字經濟可以通過產業數字化轉型激發制造業生產活力,加快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而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可以進一步深化產業數字化發展[30];魏婧卉等以2000—2021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企業投融資數據為基礎,采用負二項回歸模型等方法進行研究,發現福建省數字經濟企業的投融資規模呈增長趨勢,投資來源由以數字經濟企業為主轉變為以數字經濟企業為主,省外投資占比逐步增加[31]。

綜上,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國際上暫未形成統一的數字經濟規模核算體系,雖對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測算的研究較為深入,但從最終產品角度的產業數字化測算研究較少。由于學者們對投入產出表中數字經濟部門的劃分標準不同,測算結果也存在較大差異。對福建省研究更少,無法從中觀層面系統考察數字經濟發展的產業關聯效應、對最終需求的誘發效應以及對最初投入的貢獻效應。因此,本文以2017 年福建省投入產出表為依據,編制福建省數字產業投入產出表,運用產業經濟學相關分析方法測算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消費誘發系數、投資誘發系數、出口誘發系數、依賴度系數、就業貢獻效應、稅收貢獻效應等指標,以期為福建省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依據。

三、概念界定與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數字經濟是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來提高社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速度構建新型治理模式的經濟形態。參照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結合“寬口徑”的核算范圍,進一步將數字經濟定義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其中,產業數字化是利用數字技術進步賦能傳統產業生產,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數字產業化,即為數字經濟的基礎部分,根據《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數字產業化部門包含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本文在此基礎上編制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模型。

(二)數字經濟投入產出模型

1.投入產出模型結構

本文結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參考曾昭磐(2001)、韓君和高瀛璐(2022)的編制方法,將2017 年福建省42 部門投入產出表拆分重組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農業、能源業、制造業和服務業6 大產業部門。[26][32]投入產出表結構見表1。

表1 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

劃分后的產業數字化部門不僅涵蓋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的傳統生產活動,也包含科技創新帶來的新增產出,因此,需要對產業數字化部門進行數字化部分和非數字化部分的分離。借鑒許憲春和張美慧數字經濟調整系數的計算方法,引入“產業數字化分離系數”[16],計算公式見式(1):

其中,產業數字化部門增加值是數字經濟增加值與數字產業化部門的差值。借鑒曾昭磐的矩陣方法[32],將產業數字化分離系數作為轉換矩陣中的轉換系數來編制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具體部門劃分見表2。

表2 福建省數字經濟部門劃分

2.產業關聯系數測算

(1)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直接消耗系數表示生產單位j產品所直接消耗的i產品的數量,記為Aij,計算公式見式(2):

式中,xij表示j部門生產產品時需要直接消耗i產業產品數量,Xj表示j部門的總產出水平。

(2)完全需求系數矩陣(B)。完全消耗系數表示某一產業部門生產單位產品時,對其他產業部門產品直接與間接消耗量之和,記為bij。計算公式見式(3):

其中,(I-A)-1為里昂惕夫逆矩陣,I為單位矩陣。

(3)影響力系數(Tj)。影響力系數Tj表示j部門增加1 單位最終使用時的影響作用。計算公式見式(5):

(4)感應度系數(Si)。感應度系數Si表示第i產業部門受其他產業部門影響的程度。計算公式見式(6):

(5)生產誘發系數(WiL)。某產業的生產誘發系數是指該產業各類最終需求項目的生產誘發額除以相應的最終需求項目的合計所得的商,計算公式見式(7):

式中,ZiL表示i第產業部門的生產誘發額,YL表示各產業的合計數額。ZiL可由里昂惕夫逆矩陣中每一行數值分別乘以不同項目的最終需求列向量得到。

(6)依賴度系數(QiL)。依賴度系數是指某部門最終需求項目的生產誘發額除以生產誘發額合計所得的值。計算公式見式(8):

(7)就業貢獻系數(Vj)和稅收貢獻系數(Sj)。本文用勞動者報酬來反映各產業部門對就業的貢獻,用生產稅凈額來反映各產業部門對稅收的貢獻。參考印凡成等構建投入產出就業貢獻模型的方法,計算直接就業貢獻系數[33],計算公式見式(9):

式中,V1j表示直接就業貢獻系數,Wj表示第j部門勞動者報酬,Xj表示第j部門總投入,直接就業貢獻系數表示某產業部門能直接為國民經濟創造的就業大小。完全就業貢獻系數等于直接就業貢獻系數與間接就業貢獻系數之和,計算公式見式(10):

完全就業貢獻系數表示各產業部門每增加1 單位投入能帶來多少就業人數的增加,以此說明不同產業部門的就業需求。稅收貢獻系數Sj計算方法同理可得,表示某產業部門增加1 單位投入能為政府帶來多少單位稅收。

(三)數據來源

數字產業化部門增加值和各部門增加值數據均來源于2017 年福建省42 部門投入產出表。福建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可從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8 年)》中直接獲得,且數字產業化部門增加值為所屬各行業增加值的直接加總,產業數字化部門增加值為數字經濟增加值與數字產業化部門的差值。

四、福建省數字經濟產業關聯效應實證分析

(一)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

按照上述原理編制2017年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具體數值見表3。

表3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 單位:百萬元

(二)福建省數字經濟產業規模測算

1.數字產業化增加值

據本文測算,2017 年數字產業化部門增加值為2 226 億元(見表3),與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估算的數字產業化增加值2 000億元,偏差較小。

2.產業數字化增加值

據本文測算,2017 年產業數字化部門增加值為9 533 億元,與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估算的產業數字化增加值9 500億元基本一致,誤差率僅為0.35%。

3.福建省數字經濟總量規模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總量為兩部門增加值之和,為11 759 億元,與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披露的數字經濟總量11 600 萬億元基本一致,說明該算法能夠準確地測度福建省數字經濟的發展情況。

(三)數字經濟與中間投入的關聯效應分析

產業波及是指不同產業部門生產活動的相互影響。影響力系數是自身對其他產業的影響程度,感應度系數是指自身被影響的程度。某產業拉動作用越大,影響力系數越大,是福建省經濟發展中的“龍頭產業”;感應度系數越大,表明該產業支撐作用越大,是福建省經濟發展中的“基礎產業”。

1.影響力系數分析

通過測算,2017 年福建省數字產業化部門、制造業部門、能源業和產業數字化部門影響力系數均大于1(見表4),高于國民經濟平均值,具有強輻射和強支撐作用。其中,數字產業化部門不僅對福建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了促進作用,同時借助數字技術的發展對其他產業部門產生了輻射帶動作用。在產業數字化部門中,拉動福建省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逐漸從過去的傳統部門轉變為“傳統部門+數字技術”的產業數字化,充分彰顯了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部門的改造和滲透作用,逐漸成為拉動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關鍵部門之一。

表4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 表5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分主體消費誘發系數

2.感應度系數分析

經測算,2017 年福建省感應度系數大于1 的產業部門有制造業、數字產業化部門和產業數字化部門,其中福建省制造業對其他產業的需求響應最顯著(見表4),是福建省的支柱產業。數字產業化部門排名第二,感應度系數為1.0151,產業數字化部門排名第三,感應度系數為1.0060,表明福建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部門對其他產業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與數字技術直接相關的數字經濟物質生產部門快速發展,加速了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產業化改造,進一步推動產業數字化部門發展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由于數字經濟產業為新興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數字技術革新將對其他部門帶來生產力變革,而自身受其他產業部門的影響則較小。

(四)數字經濟與最終需求的誘發效應分析

生產誘發系數是指最終需求項目對生產的誘導程度。數值越大,表明該最終需求的生產誘發效果越明顯。生產最終依賴度是指部門生產對最終需求的敏感程度。數值越大,表明它對該項最終需求的擴張效應越敏感。

1.消費誘發系數與依賴度系數分析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可供居民選擇的商品種類和消費途徑也越來越多,出現了刷臉支付、網上銀行等多種新型支付方式,數字經濟也催生出“直播帶貨”“農村電商”等差異化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質量。

(1)消費誘發系數分析

2017 年福建省最終消費對制造業、產業數字化部門、服務業和數字產業化部門的生產誘發系數分別為1.1607、0.3604、0.3122 和0.1868(為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的累計數)。消費生產波及效果最低的部門是能源業,生產誘發系數為0.1355。城鎮居民消費對各部門的生產誘發系數均比農村居民高,這是由于不同消費環境、居民收入等原因,導致城鎮居民消費更容易超前于農村居民。政府消費對產業數字化部門的誘發系數比農村居民小0.61 個百分點,但對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生產誘發系數均大于農村居民。綜合分析來看,城鎮居民消費的生產波及效果最顯著,城鎮居民消費每增加1 單位,會使制造業增加0.6614 單位產出,產業數字化部門增加0.2223 單位產出,服務業增加0.1607 單位產出,數字產業化部門增加0.1422單位產出,農業增加0.0967單位產出,能源業增加0.0785單位產出。見表5。

(2)消費最終依賴度分析

2017 年福建省農業、數字產業化部門和服務業高度依賴于最終消費,依賴度分別為0.4856、0.4232 和0.3398。產業數字化部門對消費的擴張效應敏感度最低,依賴度為0.2246(為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的累計數)。各部門對城鎮居民消費的依賴度最高,其中數字產業化部門的依賴度最高,達到0.3221。數字產業化部門和產業數字化部門對農村消費的擴張效應敏感度均高于政府消費,依賴度分別為0.0834和0.0449。見表6。

表6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分主體消費最終依賴度

2.投資誘發系數與依賴度系數分析

按照小平同志的理論,中國的金融在世界真正有地位,就是中國的人民幣能在世界上自由兌換的時候,這是金融強國實現的標志。要知道,1990年、1991年中國的貨幣根本連貿易項下都沒有自由兌換,一切都是管制的。在那個時刻,老人家能夠非常深邃地、高瞻遠矚地講了今后貨幣要自由兌換,是多么的有睿智、有前瞻性!小平同志說了這個話以后5年,到1996年中國人民幣在貿易項下實現了自由兌換。

根據2017 年福建省投入產出表計算所得,投資誘發系數方面,投資需求每增加1 單位,數字產業化部門產值將增加0.1029 個單位,產業數字化部門產值將增加0.4813 個單位。投資最終依賴度方面,產業數字化部門對投資擴張效應敏感度比數字產業化部門高,產業數字化部門對投資最終依賴度為0.4243,而數字產業化部門對投資最終依賴度為0.3299。見表7。綜合來看,福建省產業數字化部門的投資誘發系數和最終依賴度均高于數字產業化部門,表明產業數字化部門受投資的影響程度和對投資擴張的敏感度均大于數字產業化部門,有效地加大投資力度可以較好地帶動福建省產業數字化部門的發展。

表7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投資誘發系數和最終依賴度

3.出口誘發系數與依賴度系數分析

當前,數字經濟已經逐步滲透到我國出口貿易的各個方面,呈現出主體多元化、結構網絡化、產品多樣性、成本結構優化和低碳發展的新特征。2017 年福建省從出口誘發系數來看,福建省每增加1單位出口需求,將誘發數字產業化部門增產0.1098 個單位,誘發產業數字化部門增產0.5678 個單位。從出口最終依賴度上看,福建省產業數字化部門對出口擴張效應的敏感度高于數字產業化部門,依賴度分別為0.3512 和0.2469。見表8。綜合來看,福建省產業數字化部門的出口誘發系數和最終依賴度均高于數字產業化部門,表明產業數字化部門受出口的影響程度和對出口擴張的依賴程度均大于數字產業化部門,有效刺激出口對福建省產業數字化部門的拉動效果顯著,也反映出福建省數字經濟對國際出口依賴度高。

表8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出口誘發系數和最終依賴度

(五)數字經濟對最初投入的貢獻效應分析

就業貢獻系數是從勞動者報酬這一角度測算各產業部門每一單位投入所能帶來的就業貢獻,以此顯示不同產業部門的就業需求。數值越大,表明該產業對就業的拉動效應越顯著。同理,稅收貢獻系數是從生產稅凈額這一角度測算各產業部門每一單位投入所能帶來的稅收貢獻,數值越大,表明該產業對稅收的拉動效應越顯著。

1.就業貢獻效應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地不斷變革發展,數字經濟推動著新型就業形式的出現與發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數字產業的持續發展為我國勞動力市場注入新活力,賦予就業新的發展動力。2017 年福建省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對福建省就業貢獻效果最顯著,每萬元投入可貢獻的就業崗位分別為0.6183、0.5468 和0.3876。產業數字化部門和數字產業化部門的就業貢獻系數分別為0.3467 和0.3116。見表9。雖然產業數字化部門對就業的貢獻效應比數字產業化部門高,但福建省數字經濟整體對就業的貢獻效果并不顯著,數字經濟拉動就業的積極作用尚未彰顯。

表9 2017 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就業貢獻效應和稅收貢獻效應

2.稅收貢獻效應分析

五、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根據2017 年福建省投入產出表相關數據,編制福建省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對中間投入、最終需求和最初投入的關聯效應進行定量研究,主要結論:

其一,根據《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結合“寬口徑”的核算范圍,引入“產業數字化分離系數”,將2017 年福建省42 部門投入產出表拆分重組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農業、能源業、制造業和服務業6 大產業部門,并測算出福建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規模分別為2 226 億元和9 533億元,與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披露的數字經濟總量基本一致。

其二,福建省數字經濟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高于平均水平,表明數字經濟已成為福建省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數字產業化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均高于產業數字化部門,是福建省的龍頭產業之一。由于數字經濟自身發展存在“護城河效應”,所以福建省數字經濟感應度系數普遍偏低,表明福建省數字經濟基礎產業根基還未穩固,對福建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尚未完全彰顯。

其三,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各不相同。最終需求的增加,對于產業數字化部門的促進作用更顯著;出口需求的增加對數字經濟部門的生產誘發效應最為顯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部門對投資擴張的敏感程度均高于其他部門,說明數字經濟屬于“投資依賴型”產業,增加投資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

其四,隨著產業數字化的不斷深入,福建省制造業發展對本省就業的貢獻效應顯著。福建省制造業如電子代工、鞋服制造和機械制造等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福建省數字經濟對本省稅收具有很強的貢獻效應。產業數字化對福建省就業和稅收的貢獻效應比數字產業化部門顯著,說明數字化改造顯著提高了傳統產業部門的產出水平。

(二)對策

1.加強福建數字經濟規模核算專項問題研究

數字經濟規模的準確測算以及建立統一的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是當前相關國際組織、政府權威統計機構和業內學者面臨的巨大挑戰。為了對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進行科學核算,增強測算結果的合理性與可比性,在借鑒他國數字經濟測算方法基礎上應進一步統一我國數字經濟內涵和核算范圍。福建省相關統計部門應結合我國及福建數字經濟現階段的發展現狀、特點與可能存在的問題,開展數字經濟規模核算專項研究,為制定政策規劃提供數據依據。

2.加快福建省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建設

根據《福建省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行動計劃(2022—2025 年)》方案,在數字產業化方面,要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工程。以需求為導向,共同推進5G 和千兆網建設,推進IPv6 的部署與專項提升活動,加快智慧城市、智慧農業和智慧家居等重點領域平臺構建。在產業數字化方面,要加快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努力將福州市打造成為北京、上海超級牽引城市之外的城市空間牽引格局次中心,拉動周邊城市產業數字化轉型。

3.暢通最終需求誘發數字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

在消費方面,積極創新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支持實體消費和數字化消費相結合,推廣智慧導購、虛實交互等數字化應用,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現從消費端的倒逼機制;在投資方面,加強風險控制和信息安全保障,設立福建省數字產業基金和數字經濟重點企業庫,支持數字經濟企業通過股改等方式對接市場,推動多層次融資,實現從投資端引導數字經濟投資方向;在出口方面,適當放寬數字經濟市場準入,刺激有效競爭,逐步提高福建數字經濟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

4.發揮數字經濟對社會民生福祉的輻射作用

首先,發揮制造業對福建省就業的貢獻效應,以“智造”為發展方向,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實現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升級。其次,加強數字經濟與社會民生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發揮數字經濟的就業作用。開拓新型就業形態,開展校企定向培養,提高就業質量。建立健全新形態下的就業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最后,加強數字稅收監管,利用新型科技手段與第三方平臺協調確保數字經濟產業的財稅貢獻。

猜你喜歡
依賴度投入產出產業化
非織造材料產業化新進展
觀賞石產業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機緩釋肥產業化邁出大步
虛擬現實技術在裝備培訓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要素報酬的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研究
無錫高新區制造業投入產出分析
系統產業化之路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務業投入產出效率評價
基于模糊軟集合的區域信息生產力效能關鍵因素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煤礦安全投入產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