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中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實施情況年度報告

2024-01-12 07:05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
家用電器 2024年1期
關鍵詞:電器電子產品綠色

Content 目錄

前言 24

1.管理制度及最新政策 25

2.電器電子產品EPR實施概述 27

3.2022 企業EPR履責調研 29

4.EPR信息公開評價 30

5.評價結果 33

6.典型企業案例 41

7.技術與服務推廣 42

8.總結與展望 43

9.特別鳴謝 44

機構介紹與聯系方式 45

編委會

主 編:蔡毅、童昕

委 員:田暉、李淑媛、靳敏、楊敬增、冷欣新、潘永剛、亢遠飛、單明威、向東、鄧毅、駱明非、王景偉、張赫、杜歡政、秦立東、喬琦、楊宇濤、崔燕、謝淼雪、岳美媛、彭佳輝、周方卓、王濤、喬浩然、許瑋頔、阿都爾一

企業顧問:任賢全、胡哲、郅慧、高秋、王春林、丁瑩、郝現倡、薛彬

前言

2023年,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簡稱家電院)與北京大學持續開展生產者責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履責信息公開評價的第五年??v觀五年發展歷程,電器電子產品EPR制度的實施已是推動電器電子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措施。

2020年,我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進入了新的里程?!豆腆w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年修訂)發布實施,首次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寫入我國的法律文件中,提出“國家建立電器電子、鉛蓄電池、車用動力電池等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同年,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開啟了首批“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同年,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北京大學聯合知名科研院校、20余家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回收企業以及處理企業共同研究制定的T/CAS 464—2021《電器電子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信息公開評價規范》正式發布實施。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電子電器行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同年,6家首批回收目標責任制家電生產企業完成廢電視機、廢電冰箱、廢房間空調器和廢洗衣機全年回收目標?;厥湛偭窟_1696萬臺,占我國當年廢家電拆解量的20%。

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持續推動“第二批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有關工作”;商務部等四部門發布《做好2023年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開展家電以舊換新、加強廢舊家電回收工作等事項。

《2023中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實施情況年度報告》(以下簡稱“2023年度報告”)是家電院與北京大學共同推出的第五個年度報告。本年度EPR履責信息公開評價持續采用T/CAS 464—2021《電器電子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信息公開評價規范》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對象為十四種目錄產品及小家電產品的生產集團/企業披露的報告。2023年度報告中數據主要來自國家主管部門官網、企業披露的報告、企業調研等。

生產者責任延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電器電子產品專委會的成員單位和專家學者們積極參與2023年度報告的編撰。特別感謝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司、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以及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對家電院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工作的大力支持。

回首五年,我們看到生產企業EPR履責取得積極進展,EPR履責信息披露程度與質量持續提高。期望下一個五年,更多企業開展EPR履責,不斷地改善和創新履責實踐,并通過多種形式披露EPR履責信息,讓更多的消費者關注和參與進來,共同營造綠色低碳循環生態圈。由于時間倉促和水平有限,年度報告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們將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修正補過。

1.管理制度及最新政策

EPR制度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環境治理策略。例如,歐盟的《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日本的《大家電回收利用法》等。我國是于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文件中,將EPR制度定義為將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明確了生產者的責任范圍包括:開展生態設計、使用再生原料、規范回收利用、加強信息公開,并率先確定電器電子產品是實施EPR制度四類產品之一。2020年,EPR制度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年修訂)首次以法律形式確認。

工業和信息化部四部門于2016~2018年組織首批電器電子產品EPR試點工作,引導生產企業建立回收體系、推動資源化利用及開展協同創新,為完善我國EPR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021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發布《關于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通知》,啟動了廢家電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披露,海爾、格力、TCL、長虹、美的、海信,首批六家參與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生產企業通過自主回收、委托回收等舉措切實提升廢家電回收處理能力,基本實現了行動初期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并圍繞構建回收網絡體系、建設信息化平臺、提升拆解能力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目標責任制行動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3年5月,商務部等四部門發布《做好2023年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開展家電以舊換新、加強廢舊家電回收工作等事項,制定完善家電以舊換新工作方案,促進綠色智能家電升級換新消費,積極推進綠色家電、智能家電認證,引導家電企業進一步豐富綠色智能家電產品供給。積極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推動回收主體多元化、規?;l展,通過“互聯網+回收”等模式,加速推進線上交廢與線下回收有機結合,提升廢舊家電回收能力和規范化水平。依托廢舊物資回收網絡開展廢舊家電回收,加強廢舊家電規范回收公益宣傳。

2023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第二批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有關工作的通知》,在第一批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基礎上,鼓勵更多家電生產企業在積極拓展回收渠道、創新回收方式、優化存儲設施、暢通運輸網絡、加強流向管理、提升處理能力和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鼓勵電商平臺類企業與各家電生產企業積極開展合作,加強信息共享,共建回收網絡,加強回收產品流向管控,深度參與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建設,推動家電更新消費和綠色發展。

圖1-1 電器電子產品EPR管理制度框架

表1-1 EPR最新政策(2023年)

2.電器電子產品EPR實施概述

2023年,在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大背景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積極參與EPR履責工作。在開展生態設計、使用再生原料、規范回收利用以及加強信息公開方面,具體開展工作如下。

2.1 開展生態設計

電器電子產品生態設計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通過改進設計,將電器電子產品環境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是生產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前端履責的核心環節。從企業層面,截止至202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五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名單,共451家企業,其中電器電子企業共82家,占比約為18%(見圖2-1)。

圖2-1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五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分布圖

從產品層面,為充分發揮質量認證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提出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有關要求。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電子電器行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將節能產品認證制度、低碳產品認證制度整合為節能低碳產品認證制度。目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按照統一目錄、統一標準、統一評價、統一標識的方針、陸續發布《綠色產品標識使用管理辦法》、綠色產品認證目錄和認證規則等配套文件。截止至2023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發布四批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包括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和家用燃氣用具等電器電子產品,如表2-1所示。

表2-1 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

2.2 使用再生原料

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強塑料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利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將再生原料使用確定為四大重點任務之一,要求到2025年重點產品的再生原料使用比例達到20%,提出以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為試點,落實信息采集系統,加快建立再生產品和原料推廣使用制度。廢塑料循環利用將是應對塑料污染問題以及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

2023年,一些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已開展使用消費后再生塑料(PCR)的市場研發工作。海爾智家正在聯合各生態方共建循環新材料研發中心,探索再生材料應用、綠色材料創新、循環新材料研究等研發方向,持續創新家電、汽車、日化等多場景再生應用,打造行業引領的高品質循環新材料產品矩陣。格力重視自主研發,創新驅動材料循環和雙碳經濟發展,從廢舊家電回收到再生塑料的分選、分類和再利用等環節,構建了塑料循環閉環產業鏈,實現了PCR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過程控制。目前,格力已完成PP、HIPS、ABS的PCR認證。部分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如聯想、蘋果和惠普等在公開報告中提出了PCR使用的現狀以及目標。

2023年,行業層面家電院與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聯合發起《再生塑料成分認定技術規范 第2部分:電器電子產品》《電器電子產品使用再生塑料碳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電器電子產品再生塑料使用規范》等系列標準,從統一規范再生塑料成分認定方法、電器電子產品使用再生塑料替代原生塑料產生的碳減排量核算的要求以及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使用再生塑料管理規范和再生塑料使用率的計算方法等方面,對電器電子產品中使用再生塑料進行規范與追溯。任制行動,以持續推動更多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促進廢舊家電回收利用轉型升級。

在第一批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中,生產企業均取得了階段成效。海爾智家打造行業首座融合“回收-拆解-再生-再利用”為一體的家電再循環互聯工廠,每年可拆解廢舊家電200萬臺,循環新材料再生3萬噸;同時與全國近1300 家回收商達成戰略合作,實現對全國2800多個區縣的回收全覆蓋,從產業鏈源頭規范回收體系,不斷提升一體化的服務能力。格力持續開展“以舊換新”活動,在中山、南京、成都、蕪湖建設了廢舊家電回收分揀中心,在珠海、長沙、鄭州、石家莊、蕪湖和天津地區建立六大再生資源環保處理工廠,同步建設信息化管理平臺。TCL在粵東三市大力開展了回收倉建設工作,可直接覆蓋傳統回收人員,減少回收站及貿易商等中間環節。海信在已有場所基礎上,開發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信息化網絡,搭建廢舊家電“互聯網+回收”平臺,利用配送、裝機、維修等渠道建設逆向物流回收體系。長虹格潤依托長虹平臺資源銷售服務渠道開展廢舊家電逆向回收,建立廢舊家電回收管理信息系統。

2.3 規范回收利用

加強廢舊家電規范回收是2023年政策重點推動的方向。2023年5月,商務部等四部門發布《做好2023年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工作的通知》,提出通過積極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推動回收主體多元化、規?;l展,通過“互聯網+回收”等模式,加速推進線上交廢與線下回收有機結合,提升廢舊家電回收能力和規范化水平。2023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開啟了第二批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

2.4 加強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是企業EPR履責的重要保障?!渡a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強化生產企業的信息公開責任。本年度EPR信息公開評價中企業信息公開質量有大幅提升,有50%的企業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還有部分企業發布了碳中和發展報告。在這些報告中,電器電子行業領先規模企業披露信息相對豐富,可以全面覆蓋EPR要求企業履責的相關內容;中小企業信息公開相對薄弱,需提高企業信息公開的范圍和質量。2023年公開信息中“披露溫室氣體排放”指標得分持續上漲,各企業公布了減排戰略以及碳中和時間表。TCL實業提出30碳達峰目標:碳排放強度較基準年減少23.4%,非化石能源使用量占總能源使用量23%。50碳中和目標:碳排放強度較基準年減少75.4%,非化石能源使用量占總能源使用量80%。

2023年,對沒有披露中文報告的外資企業開展了英文報告的評價工作,未來希望本項工作可以持續推動更多的企業公開高質量中英雙語報告。企業自主信息披露不僅可以與上下游產業鏈開展溝通,也可以更好地與公眾對話,保證其真實性與可靠性,并展示其履責實踐與成效,樹立企業形象。

3.2022企業EPR履責調研

2023年7月,為引導更多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關注和參與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工作,推進企業開展EPR履責實踐,持續研究EPR實施現狀,家電院聯合中國文化辦公設備制造行業協會、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以及EPR聯盟,共同開展2022年電器電子產品EPR實施情況調研。

本次問卷調研企業包括工信部的首批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企業、EPR聯盟生產企業,以及兩大行業協會的會員單位。本年度調研共計發放問卷52份,大部分生產企業EPR履責遇到較多困難,包括缺少明確的政策激勵、開展回收無價格優勢、消費者對規范處理與使用綠色再生材料認知不足等。參與調研的企業中,有效回復企業共12家(見鳴謝單位)。調研結果如圖3-1至圖3-4所示。

圖3-1 回收網點建設情況(個)

圖3-2 首批目錄產品回收數量(萬臺)

圖3-3 首批目錄產品處理量(萬臺)

圖3-4 首批目錄產品年處理數量與上一年行業處理數量占比(%)

截至2022年底,參與調研的生產企業通過以舊換新、售后回收、互聯網+回收、與回收商合作回收、社區回收、機構(B2B)回收以及與處理企業合作回收等方式,共建回收網點97765個,回收網點覆蓋全國。

2022年,參與調研的生產企業共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四機一腦)1908.85萬臺,包括廢電視機623.38萬臺、廢電冰箱353.18萬臺、廢洗衣機295.47萬臺、廢房間空調器442.60萬臺、廢微型計算機194.21萬臺。

整體上,2022年受調研企業的回收網點構建量、回收量、處理量相比于前4年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參與回收目標責任制的企業積極參與,主動作為,創新回收模式、提高回收量以及規范處理量,優勢企業整體提升了廢棄電器電子行業回收處理能力,行業發展呈現集中態勢。

4.EPR信息公開評價

家電院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中心,國家級的行業科研機構,一直以來開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與回收處理政策、法規、標準與技術研究,參與《條例》的制定工作,支撐工信部開展電器電子產品EPR試點工作,創建EPR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具有很好的行業基礎。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在EPR理論與行業結合研究層面具有豐富的經驗,開發了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EPR評價指標,并采用定性系統評價法進行企業實施EPR評價。

2019年,家電院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中心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在《2019EPR實施情況年度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給予全生命周期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信息公開評價指標體系。

2020年,家電院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中心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聯合知名科研院校、20余家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回收企業以及處理企業,共同制定T/CAS 464—2021《電器電子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信息公開評價規范》,團標于2021年1月4日正式發布并實施。

自2019年,家電院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中心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連續五年開展EPR信息公開評價工作。五年間持續增加參評產品品類,擴大參評企業范圍,并基于EPR制度,從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對電器電子行業開展評價,鼓勵更多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關注和重視信息披露,規范和引導企業開展EPR履責,判斷自身EPR履責程度,并不斷地改善自身履責實踐,推動綠色轉型升級。EPR信息公開評價5年進程如表4-1所示。

表4-1 EPR信息公開評價5年進程(2019-2023)

圖4-1 EPR評價指標體系

4.2 評價對象范圍

2023年度評價對象范圍為十四種目錄電器電子產品和小家電產品,包括: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微型計算機、吸油煙機、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固定電話、手機、監視器、空氣凈化器、吹風機、電風扇等生產集團/企業披露的報告,包括企業年度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及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等。2023受評集團/企業報告統計見表4-2。

表4-2 2023年受評集團/企業公開發布報告統計

注:“”表示有對應公開報告、“—”表示未檢索到對應公開報告

2023年,有近50%(32家)集團/企業在發布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的基礎上,編制和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碳中和報告披露自身的環境信息與履責信息。

2023年度受評集團/企業共66家?;?022年中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營收排行榜前十名,受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集團/企業覆蓋率為80%,具有較強的行業代表性。

5.評價結果

2023年度受評集團/企業EPR履責理念和實踐趨向全面化;再生材料使用成為EPR履責披露的重要增長點;披露回收處理實踐與成效信息雙雙提升;碳減排披露推動EPR履責可量化發展,具體如下。

5.1 總體情況

2023年度受評集團/企業的EPR履責評分分數段分布圖見圖5-1。相比于2020~2022年,分數大于60分以及41~50分數段企業持續翻倍增加,分數段在11~40分企業有小幅度的增加,分數段在10分以下企業開始下降。四年來,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履行EPR信息公開程度與質量大幅提高,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圖5-1 2020~2023年評價企業EPR信息公開履責程度評分分數段分布圖(家數)

圖5-2為EPR履責情況各項平均得分排列圖。整體上,企業EPR信息公開履責的分值均有所提升。相對優秀的環節有“生產制造”“采購環節”“其他信息”“使用與維護”“生態設計”,相對薄弱的環節是“運輸與銷售”以及“回收利用”。

圖5-2 2020~2023年評價企業EPR信息公開履責平均分排列圖

在32個二級指標中,2022年改善較大的環節是“使用再生原料、溫室氣體排放披露以及發布回收處理信息”。70%以上的企業在“生產能耗”“產品能效”“綠色環保工藝”“溫室氣體排放”“使用清潔能源”“危險廢棄物管理”中有詳細的描述或是提出未來發展方向;近60%的企業在“供應商分類管理”“提高產品可回收/可再生利用率”“輕量化設計”進行披露?!氨阌诨厥諛俗R、發布拆解說明”依舊薄弱,不到10%企業關注并提及,如圖5-3所示。

5.2 評價結果排名

2023年度受評集團/企業的得分排名評價結果如表5-1所示。

表5-1 本年度受評集團/企業的得分排名評價結果

注:本年度企業得分已按照等比例折算為百分制的得分、*代表企業截取報告為英文報告。

5.3 分項結果排名

2023年度受評集團/企業的分項評價結果如圖5-4所示。EPR信息公開相對優秀的環節有“生產能耗”“產品能效”“綠色環保工藝”“溫室氣體排放披露”“使用清潔能源”“危險廢棄物管理”,相對薄弱的環節是“便于回收標識”“發布拆解說明”。

圖5-4 2023年32項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公開EPR履責情況(家數)

5.4 小結

5.4.1 EPR履責理念和實踐趨向全面化

2023年度受評集團/企業在生態設計、采購、生產制造、運輸與銷售、使用與維護、回收利用和其他信息等生命周期環節,開展的EPR履責實踐趨于全面系統化,并進行了有效的EPR履責信息公開。本年度受評集團/企業公開報告整體得分同比提升了28.2%,TOP10企業得分均超過60分,遠優于2020年僅有1家企業得分超過60分。五年來,電器電子生產企業在政策推動下積極構建在產品生命周期前端,企業注重開展生態設計,包括輕量化設計、模塊化設計、使用再生原料,提高產品可回收/可再生利用率、延長使用壽命等,通過生態設計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在產品生命周期末端,家電龍頭企業不僅公開了回收處理實踐,參與國家發改委回收目標制行動,且進一步披露回收處理數量、碳減排量等量化信息。越來越多企業在積極探索建立規范有序、運行順暢、協同高效的廢舊產品回收處理體系,推動整個行業回收處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在以往薄弱的披露回收處理信息以及建立供應鏈交流機制,2023年TOP10明確披露了回收體系建立情況以及回收量和成效;以及如何帶領上下游供應鏈,促進生產企業、供應商、回收商以及公眾的信息共享。

2023TOP10企業EPR履責公開信息評價的得分點

5.4.2 再生材料使用成為EPR履責披露的重要增長點

2023年度超過50%(36家)集團/企業披露“使用再生原料”的情況,“使用再生材料”在開展生態設計環節披露位列第三名,足見2023年度集團/企業在重點開展使用再生材料的履責工作。其中,10%企業為提及的情況;50%企業是進行了詳細說明;40%企業在詳細說明的前提下,提出了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得到了本項的滿分3分。2023年度,再生材料使用成為EPR履責披露的重要增長點。一方面,可應對歐盟的碳關稅,另一方面,歐盟的相關法規提案中提出了汽車中強制使用再生塑料的要求,使得企業很是關注使用再生材料的研究與推進工作。

2023年度,部分企業對使用再生材料達到的碳減排值進行了測算與披露??梢?,未來企業將積極在使用再生材料方面開展EPR履責,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5.4.3 披露回收處理實踐與成效信息雙雙提升

相比于前四年,2023年度集團/企業在回收處理環節信息披露質量大幅提升。其中50%企業披露了“提供廢舊產品回收服務”“回收產品得到規范處理”“自建或聯合組建處理企業”等信息,40%企業披露了回收網點數量、回收處理數量等量化信息。主要是由于2023年發改委目標責任制以及商務部等政策的不斷推動。在政策推動下,2023年度企業披露了回收體系建設情況,包括自主回收、委托回收,利用配送、裝機、維修等渠道建設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以及回收倉庫,開發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信息化網絡,搭建廢舊家電“互聯網+回收”平臺;披露了自行建立處理企業或將回收的廢棄產品交售給有資質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進行規范拆解處理的情況;披露了回收網點數量、回收產品數量、處理產品數量、生產再生塑料量以及助力碳減排量等量化信息。本年度回收處理環節取得了良好成效,助力綠色新生態的構建。

5.4.4 碳減排披露推動EPR履責可量化發展

2023年度近70%的受評集團/企業披露已經開展自愿性減排行動,提出規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自身減排實踐的基礎上,重視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從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物流、綠色營銷與服務、綠色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維度開展EPR履責工作,典型集團/企業構建溫室氣體排放核查體系,對旗下企業完成年度溫室氣體盤查工作,輸出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數據,提出了碳中和甚至凈零排放目標,并將碳中和的時間表、各時間節點的減排量等環境信息向政府與公眾公開,促使EPR履責向著可量化、可核實的方向發展。整體上2023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披露不斷完善,量化分值不斷提高。

6.典型企業案例——海爾智家

作為中國家電行業引領者,海爾智家積極踐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參與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本著“先行先試”的原則,布局再循環產業板塊,以廢舊家電回收為切入點,向拆解、再生、再制造環節延伸,構建“回收-拆解-再生-再利用”的全鏈路綠色循環生態體系?,F已覆蓋再循環回收體系、再循環互聯工廠、再循環研發體系、再循環數字化平臺四大板塊。

再循環回收體系

在全國具備了“銷售到村”的營銷網、“送貨到門”的物流網、“靈活高效”的渠道網和“服務到戶”的服務網。再循環產業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依托營銷網、服務網、物流網、渠道網的優勢基礎,創新構建了“五網融合”的差異化回收模式,在全國打造全域化、可視化、規范化的廢舊家電回收體系,線上線下同步推動廢舊家電回收效率、體驗的全面升級。

再循環互聯工廠

在青島萊西市打造行業首座融合“回收-拆解-再生-再利用”為一體的家電再循環互聯工廠。遵循智能化、低碳化、自動化原則,創新廢舊家電拆解再生的綠色低碳技術,從家電回收拆解,延伸至材料循環再生,再循環互聯工廠引進行業內最先進的高品質塑料清洗分選產線和再生造粒產線,可產出性能堪比新料,品質引領行業的循環新材料。每年可實現廢舊家電拆解200萬臺,循環材料再生3萬噸。

再循環研發體系

以再循環互聯工廠為核心,正與各生態方合作成立循環新材料研發中心。探索再生材料應用、綠色材料創新、循環新材料研究等研發方向,持續創新家電、汽車、家居、日化、食品級應用等多場景再生再利用,構建首個“家電循環”到“塑料循環”高價值閉環應用體系,打造行業引領的高品質循環新材料產品矩陣。

再循環數字化平臺

建立了再循環產業數字化平臺。平臺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賦能拆解企業智能審核、工廠運營、信息化管理提質增效,加快推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行業平臺數據可量化、可追溯,同時全面助力回收體系、綠色處置、循環利用等全產業鏈的規范化、可視化升級。

海爾智家將繼續踐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戰略,積極承擔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責任與使命,致力于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設計-生產-回收-拆解-再生”的綠色低碳閉環經濟體系,打造首個全球引領的綠色循環生態品牌。實現資源零浪費、環境零污染,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7.技術與服務推廣——互聯網+可視化回收

生產企業在開展EPR回收過程中,面臨廢棄產品回收成本高、與處理企業對接難等問題。為了解決行業痛點,我國廢家電回收已經形成了多渠道的新型回收模式,包括“互聯網+”新型回收,生產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回收、銷售商以舊換新回收等。新型回收模式具有回收價格透明、回收服務規范、保護個人信息等優勢。

上海程馭廢舊物資回收有限公司旗下“齊回收”管理平臺,以全產業鏈的合作經營管理模式,整合了行業各方資源,并構建了全新的“互聯網+可視化”回收的模式,形成了逐漸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齊回收通過“互聯網+可視化”回收,與京東、天貓、蘇寧、國美及多品牌廠家等各大電商聯手推出了“家電+”業務,提供大家電上門回收服務,聯合具有國家資質認可的拆解企業,實現大家電的可再生資源拆解利用提供長期貨源。

平臺可實現線上估價,公開透明,快速響應,急速完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服務優化,流程簡單,多端操作,隨時下單等。

8.總結與展望

2023年度報告是家電院與北京大學聯合發布的第五個EPR年度報告。2022年度有66家受評集團/企業,較2019年增加了120%。從評價結果看,相比于前4年,企業EPR履責取得積極進展。但我們也需認識到,EPR履責仍然任重道遠。中小企業的EPR履責程度依舊薄弱,尚未采用切實的行動,也并未公開其履責信息。部分企業在2022EPR調研中已經開展了相關EPR履責工作,但其公開報告中并無對應履責工作的描述,使得其整體評價的得分缺失。本年度整體得分薄弱的是“便于回收的標識”以及“發布拆解說明”,間接反映了生產與處理企業的閉環合作不通暢,處理企業深加工后的再生材料還未回收。

2022年,參與生產企業EPR履責的調研企業為12家。通過調研發現企業履責仍遇到較多困難,包括缺少明確的政策激勵、開展回收無價格優勢、消費者對規范處理與使用綠色再生材料認知不足等。在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推動下,受調研企業整體統計的回收量、處理量同比倍速增長,取得顯著成果。

展望2024,企業需要清醒意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也是新機遇,緊跟政策步伐,履行自身EPR責任,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綠色發展,讓綠色賦能產業。具體展望如下。

8.1 持續推動EPR履責制度

EPR制度在產品設計之初要求企業充分考慮產品可回收性設計,便于拆解處理企業再生利用。在回收處理環節可推動更多的企業進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模式中,建立供應鏈的溯源體系,完善與規范電器電子產品回收渠道。2023年,我國推出的第二批目標責任制、促進家電以及電子產品消費等政策,是EPR制度不斷完善的體系,以促消費推動企業履行末端回收處理的責任。我國現在階段還需在政策文件中持續推出完善EPR制度的相關要求,構建積極的環境政策,激活企業EPR履責的動力,引導企業積極履行EPR責任。

8.2 構建再生材料閉環循環產業鏈是綠色低碳新方向

在雙碳戰略的推動下,眾多企業已開展自愿性PCR研究以及實踐的相關工作。未來應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構建“電子產品—回收—拆解—材料深加工—高品質再生材料—電器電子產品”的閉路循環模式,完善廢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產業鏈條,實現再生材料高值化和精細化利用。制定廢電器電子中再生材料分類分級標準,使用再生材料信息追溯管理規范,以及使用再生材料減碳測算方法等標準,以規范再生材料在電器電子產品中使用,促進材料閉環循環,促進行業構建綠色新生態。

8.3 強化回收處理責任,構建信息追溯管理體系

不斷強化回收處理責任,促進行業,特別是有能力的集團/企業拓展回收渠道。線上通過銷售平臺、線下通過銷售網點開展以舊換新活動,促進廢舊產品回收;依托家電銷售體系構建廢舊產品倉儲體系協同發展;建設覆蓋生產、回收、拆解、再利用的信息系統,生產端與處理端信息對接共享,打通最后一環,實現回收處理全流程可追溯。以暢通家電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利用,推動EPR制度,促進電器電子行業綠色發展。

8.4 持續推動EPR履責與減碳評價機制

我國現階段已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EPR與碳減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023年,家電院牽頭制定的《家用電器行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履責評價規范》行業標準正在報批階段,明年發布實施。標準中規定了開展生態設計、使用再生材料以及開展回收處理等工作的減碳測算方法學。未來將持續推動EPR履責評價與減碳評估/認證,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

9.特別鳴謝

聲明:

《2023中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實施情況年度報告 》知識產權歸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北京大學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機構介紹與聯系方式

機構介紹

生產者責任延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簡稱EPR聯盟),于2018年9月在北京成立,是基于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和科技部開展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工作,由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等100余家生產企業、回收企業、處理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以及社會團體組成。EPR聯盟旨在搭建生產企業、回收企業和處理企業的合作平臺,構建高效、低成本的產品全生命周期供應鏈,推動中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相關標準的完善。EPR聯盟秘書處位于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電器電子產品專委會(簡稱EEEC)是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的分支機構,接受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的指導,于2020年1月批準成立,積極開展電器電子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和技術創新、綠色供應鏈標準化研究、綠色供應鏈評價與服務,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探索綠色供應鏈投融資模式,全方位推動電器電子產品綠色供應鏈的相關工作。專委會秘書處位于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是以地理學為主體,包含生態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等多學科交叉的高等教育科研機構。學院擁有地理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聚焦三個重點研究方向:全球變化及區域生態環境響應、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2017年,北京大學地理學和生態學兩個學科首批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學院有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規劃與開發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簡稱CHEARI)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從1998年開始,開展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有關的政策、法規、技術和標準的研究,承擔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幾十項國家政策項目研究,為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立法、配套政策及相關標準的制定提供行業和技術支撐。

聯系方式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 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

田 暉 副所長 tianh@cheari.com

蔡 毅 主任 caiy@cheari.com

謝淼雪 項目工程師 xiemx@cheari.com

張 赫 項目工程師 zhanghe@cheari.com

電話/傳真:86-10-68069353

地址:中國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小街6號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

郵編:100037

網址:www.weee-epr.com

公眾號:weee-epr

猜你喜歡
電器電子產品綠色
綠色低碳
家中電器要“煥”新 這波惠民操作別錯過
正確使用電腦等電子產品
摭談中小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利弊
奧田電器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電器創新設計兩則
幫孩子減少對電子產品的迷戀
我國小型廢棄電子產品的回收模式
再造綠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