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網絡視角下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的空間關聯分析

2024-01-15 09:35彭鑫蓓劉家保
關鍵詞:排放量關聯居民

彭鑫蓓,劉家保

(安徽建筑大學 數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全球變暖日益嚴重,極端天氣如特大沙塵暴、強熱帶風暴、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等也頻頻發生。已有研究結果表明,碳排放量的增加會加劇全球變暖[1]。為遏制全球變暖,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低碳減排的行列之中[2]。近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與世界各國攜手解決環境問題。2020 年,我國向全球明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3]。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方針,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不斷推進“雙碳”工作的開展。

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會導致碳排放量急劇增加,該類能源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鋼鐵等工業領域。因此,眾多學者致力于解決工業領域的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問題。童霞等[4]和馬彩云等[5]分別對我國工業和建筑業的碳排放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魏一鳴等[6]研究發現,我國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30%。盧鶴立等[7]和劉小平等[8]研究發現,近些年來我國居民消費領域的能源消耗導致碳排放量不斷增長。由此可見,我國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引起的碳排放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992 年,國外學者Common 等[9]對澳大利亞居民消費碳排放進行了研究。2001 年,Munksgaard 等[10]對丹麥居民消費碳排放進行了研究。近些年來,國內學者也對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進行了深入探究。傅京燕等[11]用環境投入產出分析和消費品生命周期分析法對我國1996—2011 年居民間接消費碳排放進行了研究。計志英等[12]運用碳排放系數法對我國城鄉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進行測算,發現城鄉間存在較大差異。通過梳理文獻,發現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3]提供的碳排放系數方法比其他方法更適合于衡量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并被廣泛接受。張梅等[14]對我國城市碳排放進行研究,發現空間距離是重要影響因素,碳減排措施的制定要考慮空間效應。曹慶仁等[15]采用指數分解法計算了居民消費引起的碳排放量。柴士改[16]探究了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碳排放是否受消費模式、收入等因素影響。夏炎等[17]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居民消費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并對居民消費碳排放未來趨勢進行了預測。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學習和梳理可以發現:第一,已有研究大多是從國家層面而非地區層面來研究中國居民消費引起的碳排放。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域間的居民消費水平、生活習慣等有著顯著差異,因此,不同地區的居民消費碳排放也應有所不同。第二,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屬性數據”而非“關系數據”來描述碳排放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空間相關性,未能反映空間相關性網絡的結構特征以及各區域在該網絡中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本文在復雜網絡視角下,利用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研究我國省域間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空間關聯網絡的結構特征。近些年來,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研究復雜的區域間關系結構,參見文獻[18-20]。

本文基于2005—2020 年我國省域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數據,運用空間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從空間分布和網絡關聯兩個方面對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的空間關聯關系進行分析??臻g計量方法可以從統計學角度證實碳排放在區域間存在空間關聯;社會網絡分析法可以從復雜網絡視角分析區域間碳排放關聯關系。本文綜合使用上述兩種方法,既展示了數據關系又涵蓋了屬性關系,可以豐富現有文獻。

1 數據來源及方法介紹

1.1 數據來源

本文對2005—2020 年間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進行測算,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5—2020 年)和各?。▍^、市)統計年鑒(2005—2020 年)。由于缺少西藏、港澳臺地區的能源消費數據,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圍不包含西藏和港澳臺地區。

1.2 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測算

本文主要測算居民日常生活中在烹飪、照明、出行等方面產生的碳排放量。熱力和電力雖是二次能源,使用過程中不產生碳排放,但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耗能嚴重,并且熱力和電力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消耗量占比也較高,故本文也將熱力和電力的消耗視為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的來源。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其他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屬于非碳基能源,在消耗過程中并不產生二氧化碳,故該類能源的消耗不納入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的測算范疇?;诖?,本文測算的居民能源消費類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10 種化石能源;另一部分是兩種二次能源。

采用碳排放系數法[13]測算10 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公式為

其中:Cf為居民生活中消耗化石能源產生的碳排放總量(本文提到的碳排放均指二氧化碳排放);i=1,2,…,10 為10 種化石能源的序號;Ei為第i 種能源終端消費實物量;αi為第i 種能源的折標準煤系數;βi為第i 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具體見表1。

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熱力的折標準煤系數為0.034 12 kg 標準煤/MJ。標準煤的碳排放系數采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推薦值0.670 0 kg/kg 標準煤。

居民能源消費中電力碳排放的測算方法如下:在全國層面上,首先對各?。▍^、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耗中電力消耗實物量進行求和,再乘以全國電網平均排放因子,即得到全國居民生活電力消費導致的碳排放量,其中全國電網平均排放因子采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15 年的數據(0.610 1 tCO2/MWh[21]);在省域層面,采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12 年的數據[21],見表2。

表2 各?。▍^、市)電力碳排放因子Tab.2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for electricity by city and province subdivisions

1.3 方法介紹

1.3.1 核密度估計法

核密度估計法是借助連續的概率密度曲線對某一隨機變量的分布形態進行刻畫[22]。隨機變量上的概率密度函數的核密度估計為

其中:n 為觀測值個數;h 為帶寬;x 為均值;K(·)為核函數。本文選用高斯核函數對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分布動態進行估計。

1.3.2 空間相關性分析

全局Moran′s I 指數可以反映空間聚集程度,分析變量在整體區域中是相似、相異還是獨立的[23]。該指數的取值在-1~1 之間,其中正值說明研究區域整體呈現高-高聚集或低-低聚集,即具有空間正向相關性;負值說明研究區域整體呈現高-低聚集或低-高聚集,即具有空間負向相關性;0 值說明研究區域的變量分布具有隨機性和獨立性,無空間聚集效應[24]。全局Moran′s I 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n 為空間單元的個數(這里指本文研究的30 個?。▍^、市));xi和xj分別為第i 個空間單元和第j 個空間單元的觀測值為樣本均值;s2=為樣本方差;wij為空間權重矩陣W 中第i 行第j 列的元素,反映空間單元i 和j 是否相鄰,若相鄰記為1,反之記為0。

因為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只能用于判斷整體研究區域是否存在空間聚集,不能得出具體位置,所以本文進一步運用局部Moran′s I 指數進行局域空間自相關分析[25]。局部Moran′s I 指數計算公式為

1.3.3 社會網絡分析

源于圖論的SNA 是一種基于“關系數據”研究某一系統空間網絡特征的常用方法[26]??臻g網絡特征通過以下4 個指標反映。

1)網絡密度D[26],用于反映空間網絡的緊密性,取值范圍為0~1,計算公式為

其中:M 為我國?。▍^、市)間實際存在的碳排放關聯關系數(網絡的邊數);N 為?。▍^、市)個數(網絡的節點數)。

2)網絡關聯度AD[26],用于體現空間網絡的穩健性。該值越大,說明整體網絡的關聯程度越高,網絡越穩健。計算公式為

其中V 為空間網絡中不可達的點對數。

3)網絡等級H[26],該值越大,說明網絡中各節點?。▍^、市)之間的階級越分明,網絡的流動性越依靠于在網絡中心的節點?。▍^、市),而處于網絡邊緣的?。▍^、市)越難以融入網絡中心,整個網絡的分布越不均衡,核心-邊緣差距越懸殊。計算公式為

其中:V′為空間網絡中對稱可達的點對數;max(V′)為該網絡中最大對稱可達的點對數。

4)網絡效率E[26],該值越低,說明網絡中節點?。▍^、市)間多余的連線數越多,即某個節點的刪除或者增加對該網絡的影響越小,該網絡越穩定。計算公式為

其中K 為空間網絡中多余的連線數。

2 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空間關聯分析

2.1 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現狀分析

從全國層面上,本文繪制得到2005—2020 年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及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 所示。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顯著增長,從2005 年的37 889 萬t 增至2020 年的65 597 萬t,增長至1.7 倍。2005—2020 年間,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呈現先逐步增長后趨于平緩的特征,說明近年來節能減排政策初見成效。但是,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增長趨勢是不可否認的,節能減排工作壓力仍然較大。

圖1 2005—2020 年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及環比增速變化情況Fig.1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year-over-year growth rate trend in 2005-2020

此外,由圖1 可知:2005—2020 年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中各類能源的碳排放量占比變化也較大。原煤的碳排放量占比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汽油、天然氣、熱力、電力的碳排放量占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液化石油氣、柴油等占比波動不大。

從省域層面上,本文計算得到我國各?。▍^、市)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2005—2020 年的平均值,如圖2 所示。我國各?。▍^、市)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在2005—2020 年間的平均值差距十分明顯,其中,河北省最高,達到4 568 萬t,而海南省最低,僅為125 萬t,前者是后者的36.5 倍。山東和河北是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大省,山西和內蒙古是我國著名的能源大省,這幾個?。▍^、市)以工業產業為主,能源消耗較高,導致年平均碳排放量居高不下,需要重點采取碳減排措施。

圖2 2005—2020 年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量均值Fig.2 Average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2005-2020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和地理位置有一定關系,并且呈現明顯的“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形態。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高的?。▍^、市)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偏北地區,如河北、山東等,這些地區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導致居民耗能水平較高,同時能源利用結構分布不均衡,也促使該地區碳排放量處于較高水平。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低的?。▍^、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偏南和西部偏遠地區如海南、廣西、青海、寧夏等,這些地區可能自身居民耗能水平較低,或能源利用結構分布合理,促使該地區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處于較低水平。我國經濟區域劃分[27]如表3 所示。

表3 我國經濟區域劃分Tab.3 China economic regional division

盡管圖2 可以直觀反映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空間分布的不均衡特征,但是要深入研究其空間特征,還需要進一步借助相關的衡量指標進行分析。

2.2 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空間差異性

根據核密度估計法,本文利用MATLAB 軟件對2005—2020 年間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和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結構信息熵的分布形態及演變情況進行描繪,如圖3 所示。

圖3 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核密度曲線Fig.3 Kernel density curv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Chinese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由圖3 可知,2005—2015 年間,核密度估計曲線的波峰呈現變矮趨勢,曲線形態呈現逐漸扁平的趨勢,說明我國不同區域間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差距在不斷增大。到2015 年,曲線的波峰持續變矮,并且曲線的右尾不斷拉長,說明地區間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2015 年后,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核密度估計曲線由單波峰變成雙波峰,這說明兩極分化現象加劇。

接下來,以2005、2010、2015 和2020 年為代表,根據表3 中的區域劃分繪制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核密度估計圖,如圖4 所示。

圖4 各地區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核密度曲線Fig.4 Kernel density curv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region

由圖4 可知,從核密度曲線位置上看,隨著時間變化,我國四大區域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量核密度估計曲線波峰一直在右移,其中東北地區最為明顯,說明整體上我國各地區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在不斷增多且東北地區增長量最大。

從核密度曲線形態上看:首先,我國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核密度估計曲線形態上呈現扁平化趨勢,曲線寬度不斷增大,說明我國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差距有擴大趨勢。而我國中部地區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核密度估計曲線的寬度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說明中部地區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量差距呈現先增大后逐步減小趨勢。其次,該地區的核密度曲線波峰越多,說明該地區兩級分化現象越嚴重,中部地區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兩極化趨勢最為明顯,其次是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

2.3 空間自相關分析

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數對我國2005—2020年間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在空間上的自相關性和集聚性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2005—2020 年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全局Moran′s I 指數Tab.4 Global Moran′s I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a′s residents in 2005-2020

由表4 可以看出:1)大多數年份中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全局Moran′s I 檢驗結果中p 值小于0.1,說明在10%顯著性水平下,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受其鄰近?。▍^、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影響,存在空間依賴關系,具有空間聚集性,并非獨立的隨機分布。2)2005—2020 年間,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全局Moran′s I 值均為正值,說明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在空間上表現為顯著的正相關性,即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高的?。▍^、市)被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高的?。▍^、市)所包圍(高-高聚集),或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低的?。▍^、市)被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低的?。▍^、市)所包圍(低-低聚集)。

因為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只能用于判斷整體區域中某種現象是否存在空間聚集,而不能得出具體位置,所以本文進一步通過局部Moran′s I 指數進行局域空間自相關分析,選取2005、2010、2015 和2020 年的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數據進行局域空間自相關分析,得到圖5 所示的局部Moran′s I 散點圖。

圖5 2005、2010、2015、2020 年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局部Moran′s I 散點圖Fig.5 Local Moran′s I scatter plot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2005,2010,2015,2020

局部Moran′s I 散點圖中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分布的?。▍^、市)均呈現正空間相關關系,分別表現出H-H(高-高)聚集和L-L(低-低)聚集;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分布的?。▍^、市)均呈現負空間相關關系,分別表現出L-H(低-高)聚集和H-L(高-低)聚集。

由圖5 可知:整體上,我國大部分?。▍^、市)的局部Moran′s I 值分布在第一象限(H-H 象限)和第三象限(L-L 象限),說明我國大部分?。▍^、市)和其相鄰?。▍^、市)呈現較強的正空間相關性,省域間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明顯。局部上,高-高聚集的?。▍^、市)主要有遼寧、山東、河北、河南等重工業強、礦產能源豐富的地區。這些?。▍^、市)不僅自身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高,還影響相鄰?。▍^、市)呈現較高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趨勢。低-低聚集的?。▍^、市)主要有中西部地區和海西經濟區,這些?。▍^、市)不僅自身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低,而且也影響鄰近?。▍^、市)呈現較低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趨勢。從時間上看,2005—2010年間,分布在第一象限(H-H 象限)和第三象限(L-L象限)的?。▍^、市)不斷增多,說明空間聚集效應不斷增強;2010 年之后的散點圖情況和2010 年的類似,說明2010—2020 年間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在局部范圍內的空間關系較穩定。

2.4 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法是從復雜網絡視角上,基于“關系數據”研究某系統的空間網絡特征,因此,空間關聯網絡中節點之間關系的確定是構造網絡的基礎。目前,描述空間相關性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引力模型。根據前人研究(參見文獻[26,28-29]),對傳統引力模型進行改進,改進后的模型為

式中:i 和j 分別代表?。▍^、市)i 和?。▍^、市)j;Gij為?。▍^、市)i 和?。▍^、市)j 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關聯強度;Ci為?。▍^、市)i 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Pi為?。▍^、市)i 的人口規模,用地區年末人口總數測算;Ei為?。▍^、市)i 的經濟發展水平,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測算;Ti為?。▍^、市)i 的能源強度,用地區單位GPD 下能源消耗量測算;dij為?。▍^、市)i 與?。▍^、市)j 之間的地理空間距離,用各省的省會城市間的球面距離測算;ei-ej表示?。▍^、市)i 與?。▍^、市)j 之間的經濟距離,用各?。▍^、市)人均GDP 差值測算。為了同時考慮經濟距離和地理距離因素對能源消費空間關聯的影響,本文以這兩種距離比值的平方表示?。▍^、市)i 與?。▍^、市)j 之間的“距離”。根據式(5)計算得到空間關聯引力矩陣,然后以該引力矩陣每行的平均值作為閾值將該矩陣轉化為0-1 矩陣。

依據上文構建的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空間關聯矩陣,通過UCINET6 軟件中可視化工具Netdraw 繪制2005—2020 年間我國省域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空間關聯網絡圖。因篇幅所限,選取2005、2010、2015 和2020 年為代表,繪制結果如圖6 所示。結果表明: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空間網絡關系錯綜復雜,省域間聯系并不是局限于鄰近地區而是體現出復雜的網絡結構形態。

圖6 2005、2010、2015、2020 年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空間關聯網絡圖Fig.6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map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2005,2010,2015,2020

由圖6 可知:1)該網絡是有向網絡,各?。▍^、市)間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空間關聯網絡輻射和溢出關系并不對等。2)整個網絡結構不存在完全孤立的?。▍^、市),每個?。▍^、市)至少與其他?。▍^、市)存在一個關聯關系,說明一個?。▍^、市)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必定受到周邊其他?。▍^、市)的影響,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關系。3)網絡中藍色節點表示這些?。▍^、市)都接收和發送與其他?。▍^、市)的聯系,而紅色節點表示這些?。▍^、市)發送聯系但沒有接收到來自其他?。▍^、市)的聯系。2005 年時,陜西、青海、寧夏、新疆、黑龍江、海南這6 個?。▍^、市)沒有收到其他?。▍^、市)的聯系;2010 年時,只有新疆、海南、寧夏和青海4 個?。▍^、市)沒有收到其他?。▍^、市)的聯系;2015—2020 年保持在4 個?。▍^、市)左右。4)山東、廣東、天津、貴州、四川等?。▍^、市)逐漸退出空間關聯網絡中心位置;江蘇、福建、甘肅等?。▍^、市)逐漸靠近空間關聯網絡中心位置;內蒙古先慢慢靠近網絡中心后又逐漸遠離。雖然2005—2020 年間空間關聯網絡中心?。▍^、市)有些變化,但該網絡整體上仍然保持較為穩定的網絡體系結構。

根據公式(1)—(4)計算得到整體空間網絡特征及其時間演變趨勢如圖7 和圖8 所示。由圖7 可知:網絡關系數總體呈現波動變化,在2005—2010 年間逐步增長,在2011 年達到221個,之后在2013 年降到204 個,2014 年較2013 年有所回升,2014 年后緩慢降低趨于平穩。網絡密度也表現出“先增長后下降再增長后下降”類似N 字型趨勢。圖中還展示了網絡密度的演化趨勢,與網絡關系數類似,網絡密度同樣表現出類似N 字型趨勢,且該特征與網絡關系數變化特征在相同的時間段相吻合。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空間網絡的網絡密度距離上限值1 有很大差距,說明我國各?。▍^、市)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空間關聯網絡的網絡結構相對松散,流動性還有待加強。

圖7 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網絡關聯關系數與網絡密度Fig.7 Networ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network d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圖8 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網絡等級、網絡效率和網絡關聯度Fig.8 Network rank,network efficiency and network relevanc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由圖8 可知:我國各?。▍^、市)居民能源碳排放量空間關聯網絡的網絡等級度呈現2005—2013年緩慢增長、2013—2020 年逐步下降的趨勢。2005年網絡等級為0.433 8,到2020 年網絡等級為0.294 1,整體降幅達到32.20%。近幾年來,網絡等級度的下降反映出以往層級明顯的網絡空間結構逐步被打破,?。▍^、市)間的聯系不斷緊密。網絡關聯度為1說明整體網絡具有傳遞性和可達性,網絡效率變化較小,總體趨勢平穩,網絡空間配置得到了優化。

3 結束語

本文首先計算了2005—2020 年我國省域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然后運用核密度估計法和Moran′s I 分析法對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進行空間關聯分析,最后構建空間關聯網絡模型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該網絡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整體上,2005—2020 年間,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呈現增長趨勢,并且碳排放量中煤炭類占比在減少,油品類、電力和天然氣占比在增加。局部上,我國?。▍^、市)間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差距較大,碳排放量呈現“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特征。2)全國及4 個區域的核密度估計曲線主峰均不斷右移、寬度增大、波峰變多,其中東北地區主峰右移最明顯、中部地區波峰增加最明顯。這說明我國及各地區的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呈上升趨勢,非均衡性增大且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并且,我國省域間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具有明顯的空間聚集性,即大部分?。▍^、市)和其相鄰?。▍^、市)呈現較強的正空間相關性,省域間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現象明顯。3)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空間關聯網絡整體上呈現東部、中部、偏遠西部網絡關聯程度依次遞減的規律。我國部分東部沿海地區位于網絡的中心,在整體網絡中發揮中轉和連接的作用,對其他?。▍^、市)的控制力較強,中西部?。▍^、市)位于網絡邊緣,不僅彼此間聯系較為薄弱,且與網絡中心?。▍^、市)的聯系也較薄弱。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建議如下:1)由于我國各省域間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空間差異明顯,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因地制宜,結合各省域自身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各省域自身的獨特優勢,將居民消費相關的節能減排大目標細分化和具體化,制定符合各省域自身實際情況的具有針對性的精準的碳減排政策。2)政府有關部門要根據我國省域間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空間關聯網絡特征,實現創新型的協同減排,實現跨區域跨?。▍^、市)的協同治理。政府有關部門減排政策的實施不能局限于當地地區,而要由點及面,點面結合,考慮各?。▍^、市)在空間關聯網絡中的位置以及各?。▍^、市)在該網絡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充分發揮空間關聯網絡中核心?。▍^、市)的輻射作用,有效帶動周邊?。▍^、市),不斷加強碳排放空間關聯網絡的整體流動性,加強經濟發達地區和能源豐富地區之間的聯系,以促進能源豐富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地區間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提高低碳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3)要優化居民生活能源的消費結構,積極有效引導居民合理使用能源、適度消費。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綠色環保和節能減排的宣傳力度,鼓勵居民積極做到低碳生活、綠色出行,不斷增強居民的節能減排意識以達到從根本上減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

猜你喜歡
排放量關聯居民
不懼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數“關聯”題的剖析與拓展
石器時代的居民
天然氣輸配系統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龍江省碳排放量影響因素研究
“一帶一路”遞進,關聯民生更緊
奇趣搭配
智趣
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第Ⅱ部分)
江蘇省火力發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