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工業化背景下法國農業農村變遷研究及啟示

2024-01-15 10:59程譽嫻解鵬超楊彥琛傅雯清馬仁鋒
上海國土資源 2023年4期
關鍵詞:法國農業農村

程譽嫻,解鵬超,楊彥琛,傅雯清,馬仁鋒

(1.寧波大學地理與空間信息技術系暨浙江省陸海國土空間利用與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浙江·寧波 315211;2.青島市即墨區自然資源局,山東·青島 266200;3.里爾大學經濟、社會與國土學院,法國·里爾 59655)

快速工業化進程中歐洲發達國家不同時期的鄉村轉型備受學界重視,尤以法國農業結構演變與鄉村振興路徑更具參考價值。20 世紀50 年代以來,法國城鎮化與工業化快速推進,鄉村陷入人口外流、產業結構單一、景觀衰敗以及文化邊緣化等危機,農業農村開始面臨著巨大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壓力。面對全球化、城市擴張、氣候變化等一系列挑戰,法國政府為激發鄉村地區活力,因地制宜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引導鄉村空間與產業更新、土地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城鄉差距逐漸減小,人口流向從單向鄉村人口外流轉變為城鄉雙向流動[1]。國外學者研究法國農業現代化與鄉村轉型興趣濃厚,通過土地利用、農業景觀、公共政策分析城市與農業活動的關系[2-4],探索法國農業現代化轉型形式[5-6]及鄉村振興實施路徑[7]。與此同時,法國鄉村發展已經引起中國學者關注,在宏觀層面研究歐盟體系下法國鄉村建設與農村農業政策和發展路徑演變[8-10];從區域層面研究不同鄉村資源稟賦(鄉村文化遺產、鄉村旅游、鄉村文化)角度研究法國鄉村振興實施路徑[11-13];聚焦產業層面以農業現代化為導向研究農業保障體系、農業旅游、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等方面,解析法國農業發展演變與產業振興路徑[14-16]。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面對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內部發展不景氣等問題,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法國在鄉村基礎設施完善、土地整治、農業與二/三產融合和農業規?;洜I等方面進行諸多有益探索,其改革路徑和實踐成效極具借鑒意義。本文聚焦快速工業化背景下法國農業結構演變歷程與鄉村轉型發展,總結其相關經驗以期為中國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1 法國農業類型與組織模式的演進

1.1 法國農業主要生產地域及其產值變化

法國自然條件優越,可耕地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農業類型繁多,依托釀酒、水果、奶制品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法國農業生產增加值常年居歐洲之首。法國作為歐盟面積第一大國,長期以來是歐盟最大的糧食生產國、油料生產國和農副產品出口國,也是全球葡萄酒和牛奶重要的生產國[17],法國奶牛養殖規模位于世界首位,法國奶酪生產在世界頗負盛名,牛奶以及奶制品生產比重逐年增大;肉類生產則以豬、牛、羊和禽肉為主,肉類生產結構處于波動狀態,集中在法國中部與西北部地區的豬肉和禽肉生產比重上升,而牛肉和羊肉比重下降(表1)。

2005 年以來,法國農業產值總體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021 年達812 億歐元,較2006 年總產值增長40.4%(圖1),但受經濟危機、農業政策等影響國內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增大,農業就業人口處于持續下降狀態。2019 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法國農業部門總產值與作物產量均處于下降趨勢,其中作物產量下降4.8%,而畜牧業總產量回彈2.4%。隨著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法國餐飲業重新開放使畜牧業產品價格上漲,全球范圍對工業乳制品需求上漲,同時期在亞洲需求疲軟和歐洲大量庫存影響下,2021 年法國僅肉豬價格持續下跌,其余農副產品價格均有所回彈。農業生產部門中主要農作物生產波動來源于葡萄酒產業,由于葡萄酒生產對氣候變化敏感,法國葡萄酒產值波動明顯。法國農業總產量增長緩慢,由于有機農業的提出、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與觀念的改變,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導致農業部門附加值明顯下降,伴隨著農村人口外流與快速城鎮化等情況,法國農業就業人數持續下降。

1.2 法國主要農場、農業類型及發展模式變化

(1)法國農場演變特征

1955 年,法國擁有近230 萬個農場,2010 年不到49萬個,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INRAE)通過人口預測模型分析農業普查數據認為2025 年將只有34.2萬個農場,法國農業從業人員逐年減少,約每年減少2.4%。2010 年起,法國因農場規模而形成兩種農場發展模式:一是以200 公頃為分界點,面積小于200 公頃的中小型農場面臨勞動力減少的情況,尤其是小于20 公頃的小型農場雇傭勞動力大幅減少,100 至200 公頃規模的中型農場勞動力減少幅度較緩;二是200 公頃及以上規模的農場雇傭勞動力上漲了10%,中小型規模農場生存境遇面臨嚴重威脅。法國農場規模多樣化導致法國農業規模效應較小,同時農業生產多依賴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資源狀況,法國農業及農副產品呈現區域性布局。全球化背景下農副產品多樣化能夠激勵就業多樣化,同時法國乳制品行業在2010 年經歷了重大變革,生產地理集中現象顯著,草地系統與有機農業為乳制品行業創造就業機會以及有利于環境保護,使農場形成雙贏系統。

(2)法國主要農業類型

法國農業生產結構的基本特征是農林牧漁并舉,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總體上是一種剩余型、外向型農業[18]。法國農業主要以傳統農業與家庭農業為主,可持續與有機農業并存。20 世紀90 年代,法國農業發展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實現農業機械化,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與農業層次。1985年法國首次將“有機農業”寫入法律,逐漸完善其農業管理體系,2002年法國首次提出理性農業,提升對環境的尊重、健康風險的控制、職業健康和安全以及動物福利,強調加強農業實踐對環境的積極影響并減少其負面影響。2010 年以來,法國可持續農業與有機農業進入快速發展期,農業經營數量與農業種植面積不斷提升,法國政府制定了系列科技政策重點保護農作物種植領域,建立 的AB 標志(有機農業)得到全球市場和歐洲的認可。法國將農業現代化發展與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相結合,構建原產地認證模式,以質量認證為基礎,從質量管控和政府扶持入手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隨著化學化和電氣化生產方式的普及,農業生態環境受到較大影響,法國高度重視農業科研,增大農業科研經費所占比例,建立起國家、地方和農場三級科研體系[19],鼓勵農業科研機構與當地合作社合作,注重本土農業生產者教育技能,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制定方案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奠定法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表2)。

(3)法國農業主要發展模式及變遷

法國農業生產以機械主導,以集約化、專業化和一體化多功能生產為輔助,實行農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雙層經營,實現了現代農業發展[19]。法國農業合作社是農民自發組織的互助性、功能性合作組織,涉及法國18 個農業生產部門。農業合作社提供法律、稅務、環保和土地等方面的咨詢和培訓,促進生產資料與農業科學知識流通,提供與各種技術性組織合作交流機會,解決農業技術問題,形成地域多樣性以滿足產品多樣性,提升區域農業合作社成員的經濟實力[20]。除農業小型生產外,法國還存在經營專業化與精細化、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生產模式,法國規模經營農用地占全國農用地總面積的93%以上,家庭農場規模適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強。法國政府鼓勵家庭農場與農業合作社進行合作,倡導小農場合并,擴大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本土化特色農業,合作經營便于農場主獲得農業合作社提供的全方位服務[20]。根據自然資源稟賦與市場需要,與多功能農業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多功能復合型發展模式,發展本土化農產品品牌農業,形成區域性農產品生產,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農業生產創新鏈,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法國農業生產發展模式除了從規模大小與經營模式上有區別外,還存在農產品銷售模式差別。如社區支持農業,也稱為維持小規模家庭農業協會,其短型銷售鏈允許農民將其產品(無論是否加工)直接出售給消費者[21],AMAP 組織為農戶提供專門的賣家以保證從業者利潤受到保障,同時使消費者以更加良心的價格購買更新鮮的產品。2016 年法國有106018 個農場采用短型銷售鏈模式對外進行營銷,超過 16% 的農場與維持小規模家庭農業協會達成協議,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22],維護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保障區域食品供應多樣性(表3)。

2 法國農業結構演變與鄉村轉型發展

2.1 農村人口外流加劇城鄉發展不平衡

(1)戰后重建、經濟復蘇導致法國農村人口大量外流

二戰后,法國面臨戰后重建勞動力稀缺、經濟快速復蘇等問題,法國農村人口外流是其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在快速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多重沖擊下,法國農村人口外流被廣泛視為法國經濟體城市群和城市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由于農村人口外流以及城市化現象嚴重,1986 年Robert Chapuis 首次提出“空對角線”(diagonale du vide)概念[23](圖2),其虛線為空對角線所包含的區域,該地區嚴重缺乏吸引力,空對角線所包含的地區缺乏吸引力,處于經濟增長的邊緣,傳統農業區和山區人口外遷與農業人口老齡化現象更為嚴重,而實線為勒阿弗爾-馬賽線,該線以東居住著60%的法國人口,凸顯法國人口分布嚴重不均衡現象。

圖2 法國空對角線Fig.2 French empty diagonal

對比2013 年與2017 年法國不同城市類型人口占比(表4),發現法國人口低密度和人口稀少的城市覆蓋了法國大都市的90%以上,2013 年有35%的法國人居住在90%領土[24],法國不到10%領土集中了65%的人口和63.7%的就業人口,法國人口分布仍處于嚴重不均狀態。盡管法國出臺了各種政策,想要減少法國大都市的人口集中現象,發展大都市周邊城市,2017 年法國人口稠密的城市人口平均密度有所減少,但還是不到10%的領土匯聚了法國66%的人口,城鄉人口分布仍然處于不均衡狀態。農業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農業不再是社會經濟生產的支配性產業,農業現代化以及工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導致城鄉差距不斷加大,大都市地區與鄉村地區人口分布不均衡。

表4 法國不同城市類型人口占比Table 4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urban types in France

(2)法國農村生產組織方式變化導致農村人口外流

隨著法國城市化與工業化速度加快,農村生產組織方式發生巨大變化。1945 年后,為響應法國規劃總署制訂的《現代化和重新裝備計劃》,《莫內計劃》的提出使法國農業生產實現高度現代化,促進農業機械設備更新和規范化肥使用[25],同時《土地法》保障農民經營權益以及土地優先購買權。1950 年,法國共有約 500 萬頭工作牲畜和不到 15 萬 臺拖拉機用于 3350 萬公頃的農業用地,法國農業機械化開始發展。1954年出臺《現代化和機械化計劃》,推廣農業科技,通過設立農機購置補貼來鼓勵農村居民購買和使用現代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1965 年以來,法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呈現飛躍式發展,農用拖拉機數量大幅度提升,至1980 年全國農用拖拉機數量達到150 萬臺且農用設備種類也大幅增加。1990 年,機械化耕作已基本代替動物耕作,143 萬臺拖拉機用于農業耕作。至2022 年,法國農業只需不到150 萬臺拖拉機便足以維持 3000 萬公頃土地耕種[26],標志著法國農業機械向更加智能、高效和大型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然而,受農業生產區位、機械化進程和農業集中化過程土壤利用和自然潛力保護問題影響,雖然農業結構趨好且基礎設施改善,但是不同地區農業發展仍然存在差異[27]。農村人口變化過程,是地區差異加劇的根本原因之一。人口外流現象嚴重影響氣候不利的北部地區、生活條件困難和農業集約化的山區,貧瘠土壤的邊緣地區,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無法產生高額經濟效益,同時貧困農業地區正經歷著人口老齡化,缺乏社會勞動力,難以振興鄉村產業,加劇了城鄉發展不均現象。

2.2 農業結構演變促進多元需求的鄉村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農業人口的老齡化、農業產業缺乏繼承、土地和設備價格趨高、優質土地減少、農場數量持續減少,都使法國農業農村遭受嚴峻的挑戰,經濟增收壓力及市場壓力使得法國從事養殖業的農民自殺率常年位列第一[28]。法國農業的現代化與快速工業化,加速法國鄉村功能結構轉變與農業轉型發展,法國鄉村轉型表現在鄉村旅游產業的興起、農業衍生產業快速增長及其多功能發展、農村空間重構等方面。1950 年代開始,法國鄉村強化城鄉產業聯系,將鄉村生活演變與城市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9]。生產主義農業模式遭到質疑,居民對食品質量的日益強烈要求下,法國農業發展已從單一農業轉變為多業并舉,產業結構更加混合,轉型發展路徑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包括農業結構演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變化、鄉村景觀變遷以及鄉村發展模式演變等方面(圖3)。

圖3 農業結構演變與鄉村轉型發展的影響機制Fig.3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1)發展以農業生產與景觀為承載體的鄉村旅游

隨著全球化與地方化趨勢不斷增強,農業現代化作為推動城市化的支撐,鄉村空間的文化意義受到重視,鄉村文化復興與空間重構出現新的轉折點。同時城鄉文明和睦發展歸因于城市居民的休閑遷徙,以此延長自由時間和增加人口的流動性,人口雙向流動提升鄉村地區的經濟活力,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并出現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休閑旅游、環境保護和景觀遺產等鄉村轉型發展路徑。二戰后,法國為應對鄉村人口外流、農業發展速度減慢等社會問題,提出農業轉型發展計劃,旨在把農業與旅游結合起來帶動鄉村經濟增長。面對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城市生活的壓力,農業景觀承載體通過其自然層面以及其提供的產品促使鄉村空間傳達出強烈的價值觀:生活質量、食品質量、食品供應的豐富性與安全性以及生物多樣性等[23]。盡管法國面臨耕地數量減少、小農經濟占比降低,但與歐洲其他農業國家相比,法國大田作物仍在法國農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農業景觀的質量與多樣性,提高法國鄉村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為鄉村地區增加就業機會,有利于鄉村地區吸引人口回流。

法國鄉村農業發展呈現兩種趨勢:一是以農業為主導的鄉村地區,二是以服務業為核心且農業生產為基礎的鄉村地區。以農業主導的地區,其農業生產發展水平較高,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景觀,主要集中在巴黎盆地沿岸的谷物種植、法國西部與西南部的葡萄種植業地區以及中部山區的畜牧業地區;以服務業為核心的鄉村地區,分布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山區、沿海地區以及葡萄種植業地區。二戰后,面對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社會問題,法國政府為振興農村經濟提出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鏈,依托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與農業資源,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山地旅游、海濱旅游以及“葡萄酒”旅游路線,充分帶動城鄉協調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多元發展模式。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為鄉村經濟、人口流動以及勞動力崗位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開始注重鄉村地區自身的文化遺產、地形特征以及美食休閑來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堅持反對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消失的文化主義觀點。

(2)衍生以農業合作社為平臺的一體化鏈式農業服務

鄉村人口和農業結構的變化延伸新產業空間,以開放的市場環境和公平制度為前提,法國甚至歐洲出現一套完整的農業咨詢服務(簡稱AAS)組織,形成以農業合作社為平臺的一體化農業。農業商品與非商品產出隨著歐洲自然與農業結構條件的多樣性而變化[25],形成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的知識合作組織。通過傳播免費獲取的技術計劃和教程,組織自我建造培訓以及匯集機器制造所需的物質資源來提高農民知識水平[30],農業咨詢重新成為全球決策者的重要服務[31]。這種知識合作組織的存在促使法國農業快速轉型,法國農業管理經營方式與生產模式快速更新。

2.3 土地利用結構與政策演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1)土地利用結構演變歷程

1950 年以來,法國農業面臨農業用地減少、土地單產下降、農民收入降低等困難,法國政府與學者意識到糧食領域法國對外的高度依賴性,提出為保障糧食主權應從全局、整體層面重新審視現存農業政策與地方實施方案,分類分地施策,從而有效提升農業發展韌性和農副產品多樣化。法國將農業用地分為大田作物(谷物、油籽、蛋白質作物、甜菜、馬鈴薯等);飼料作物(用于動物飼料或草地);多年生作物(葡萄樹、果園);其他作物(新鮮和曬干的蔬菜、觀賞花卉、種子、各種植物、家庭花園和農民的果園)四類。2019 年,農業用地面積占法國土壤面積的 45%,法國各大區農業用地面積類型占比不同,諾曼底、盧瓦爾河以及上法蘭西大區超過 68%的土地面積被用于農業,而法國圭亞那則不到 1%,其90%領土被森林覆蓋[32]。大田作物在法國北部的占比最高,法蘭西島94% 的農業用地用于種植大田作物,在科西嘉島,飼料作物用地占農業用地面積的 91%;中西部山區的草地非常廣闊,農業區的飼料作物比例也很高,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飼料作物用地占農業用地的74%;多年生作物在地中海(普羅旺斯和朗格多克魯西永的葡萄種植盆地)和海外地區(果園、香蕉種植園)的占比更高;布列塔尼和盧瓦爾河大區是動物生產占農業部門生產價值最大的地區,擁有最大的豬群、家禽和兔子,同時大田作物和飼料作物發展勢頭良好。

1950 年以來,由于城市快速擴張,法國大都市的農業用地面積處于下降狀態,農業用地減少涉及多年生作物與飼料作物,大田作物的份額顯著增加,大田作物的組織結構類型發生變化。過去大田作物由馬鈴薯、玉米、大麥等作物所壟斷,2014 年馬鈴薯僅占大田作物農業用地面積的1%,玉米生產也逐年下降,但大麥生產情況基本穩定。整體看,法國仍是歐盟和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國之一。法國部分大區中耕地作物和飼料作物之間發生了面積轉移,如在諾曼底和盧瓦爾河地區飼料作物的顯著減少被可耕種作物面積的增加所抵消;在奧克西塔尼亞的地中海沿岸省份和盧瓦爾河谷中部,可耕種作物面積的減少被草地的增加所抵消。

農業用地土地市場具有吸引力,由于海濱地區與山地地區農村地價普遍較低,法國為戰后重建加速了城鎮化,涌現占用農村農業用地在城市郊區修建房屋等現象。農業用地土地價格低廉,政府不再修建福利住房,同時個人借貸門檻下降,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居民自建房,非法征用農業用地進行利用修建獨棟別墅,同時法國西部城市向外擴張速度高于法國東部。2000—2006 年間,受農村農業用地價格影響平均每年8 萬公頃的農業用地被侵占用于修建房屋與交通網絡建設。法國為維護農民基本利益,1968 年法國實現共同農業政策(簡稱CAP)的制訂,建設歐洲共同農業市場,穩定法國農業市場,維持農民基本利益。隨著法國鄉村人口外流、農業就業人口急劇減少、老齡化現象凸顯,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突出,對鄉村的干預政策增加了鄉村地區更新、耕地保護等內容。同時,法國政府運用計劃發展、行政劃撥、鼓勵經濟、合同技術等多種管理手段和財政工具改善農業結構和農村發展不平衡問題。

(2)開啟領土整治,改善發展不平衡問題

針對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問題,法國政府于1963 年2 月14 日正式頒布法令成立 “領土整治與地區行動代表處”(DATAR),建立土地整治機構來監督平衡城市建設,頒布一系列法律來指導領土整治,緩解巴黎與其他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和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問題?;?995 年 2月 4 日出臺《區域規劃和發展方向法》,法國將遇到特殊困難的農村地區組合在一起提出鄉村振興區域,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根據地區發展滿足民眾生活需求,建立農村地區的新發展模式,不再停留于道路等基本設施建設,轉向改善鄉村生活條件和接待城市居民設施[33]。法國學界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過程,分別從城鄉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綜合評估鄉村地區現有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發展情況,重視鄉村地區更新、土地合理利用、環境及生態保護等方面,提出改善鄉村業態、居民生活條件和建設鄉村高質量服務性設施等建議[34]。

(3)提出振興計劃,振興鄉村產業經濟

法國圍繞增強農村經濟能力與滿足民眾公共服務需求兩方面先后實施“鄉村更新”“鄉村振興”“卓越鄉村”“明日小鎮”等計劃[35],重視土地的自然發展潛力與文化傳承,結合區域傳統文化圍繞專業化工藝、自然與社會景觀、文化遺產、體育和文化休閑活動等方面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根據地區發展情況滿足民眾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需求,完善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到鄉村公共服務組織結構變革情況制定相關政策計劃使農村地區形成新發展模式,鄉村整體呈現出人口回流、功能產業多樣、生態環境優越、鄉村文化凸顯等特點。

(4)重視生態保護,保障鄉村可持續發展

1999、2000 年法國政府相繼出臺《可持續發展法》《環境法典》,標志著鄉村環境保護已正式納入可持續范疇。2009 年《2010—2015 年法國農村發展實施條例》標志著法國農業政策與CAP 全面接軌[36]。1990 年代,農業多功能概念出現反映了承認一種超越市場商品簡單供應的農業生產模式的政治意愿。多功能農業反映了農業政策出現的新問題,如環境、空間規劃或某些社會生產形式的維持,這些問題在土地政策演變中必須加以考慮。2003 年,歐盟修改了農業政策,轉為注重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法國開始注重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法國農業生產政策委員會支持下,新一輪的農業政策主導方向以發揮CAP對農民與農業的財政支持援助,讓環境認證途徑進入法國CAP 生態計劃行列[37],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農業發展。

3 法國農業農村發展對中國啟示

法國農業農村復興是人、產業與國土之間的重組,是國家政策與市場塑造、公眾力量主導而產生的結果。梳理法國高度城市化、快速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時期鄉村地區發展與農業結構演變研究動向,為已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的中國東、中、西地區鄉村健康提供路徑指引。

3.1 精準農村實際需求深化改革土地制度與治理機制

法國為縮小貧富差距,開展均衡化領土整治,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吸引鄉村人口回流,通過立法并成立專門領導機構使用多種管理手段和財政工具來支持鄉村地區提出的各項發展計劃。2020 年以來,中國中央政府一號文件都指出要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根據鄉村休閑觀光等產業發展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我國不能照搬法國國土整治模式,應深入借鑒法國鄉村發展理念立足于中國鄉村實際借鑒其農業農村發展經驗,探索在全域全要素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加強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與“三變改革”深度融合。中國東、中、西部鄉村發展情況與實際需求不相統一,應從立足實際需求角度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保障村民權益,完善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制度[38],發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對延伸產業鏈、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集體建設用地基金制度[39];合理使用宏觀政府手段,實現對經濟發展薄弱地區的反哺,優先用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或遠離中心城市輻射的鄉村地區低效用地減量化、基本農田保護、農民集中居住等[34],滿足鄉村地區基礎物質需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對區域內不同地區發展權的有效統籌。

3.2 培育區域性農業品牌產業育成鄉村經濟新業態與新組織形式

法國農業地區生產專業化、 農場專業化和機械專業化已實現了集約化發展,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谵r業專業化生產基礎,法國政府推動農業發展區域特色,實現三產融合,保持其市場競爭力。法國鄉村的農業旅游與生態旅游是三產融合發展典型,覆蓋了從農業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服務的產業鏈,形成以農業景觀為載結合鄉村旅游觀光和服務業發展的多功能復合型模式,推動農業多元化轉型同時吸引鄉村人才回流。為發揮鄉村自然資源優勢,法國建設“區域自然公園”作為連接城鄉經濟往來通道,對外招商引資、舉辦各類輻射城市的農業活動,旨在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活動的互補互進。中國與法國已有的農業合作園區,以法國特色農業與生態農業為基礎進行產業戰略規劃,打造具有特色功能的產業園(表5),都值得我國農業農村轉型發展借鑒。

表5 中法合作農業園區及園區特性Table 5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Sino-French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parks

3.3 發展服務區域性品牌農業的農業知識合作社服務鄉村三產融合新路徑

中國面臨鄉村資源要素不合理配置、利用與產業發展不景氣等問題,應立足鄉村獨特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結合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和適應性,分析農產品市場需求特征和生態環境保護底線,調整農業結構和經營模式,借鑒區域中法農業合作園區案例,從鄉(鎮)單元出發以農業種類與景觀為基礎,立足于三產融合體系,因地制宜發展區域本土化農業,深入挖掘農業產品市場價值;借鑒法國AMAP 與農業合作社等方式,縮短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距離,激勵區域中小型企業和各大物流平臺合作共贏;在互聯網與電商平臺快速發展時代,合理利用短視頻和社交電商平臺的資源與優勢,傳播地方獨特的經濟與文化價值,提高農民與村干部的文化自信,推動鄉村產業“三產”融合,提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4 結語

中國政府和學界聚焦農業農村發展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城鄉差距、村際經濟差距等問題仍然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面對農村人口外流、鄉村地區缺乏吸引力、農業用地被侵占等城市化進程中的共性問題,借鑒法國政府依托優化政策為法國鄉村營造和諧發展大環境,提升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水平,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注重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及農村社會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重視通過立法將鄉村發展過程中政策、目標和措施法律化,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供給。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與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就業崗位需求下降導致人口外流,城市就業崗位需求與環境壓力驟增,農業現代化與機械化發展導向應從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轉向農業現代化與機械化的溢出效應,聚焦精細化農業、專業化農業,發展新興農業與區域本土化農業,在推動農業多元化轉型的同時吸引鄉村人才回流。中國應進一步重視農民合作社的培育和發展,在農民合作社法律法規、支持政策和管理服務等方面重組相應的制度體系,聚焦村民主體利益發展區域特色品牌農業產品,加強試點示范引領,為中國農業農村健康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猜你喜歡
法國農業農村
國內農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法國(三)
法國(一)
法國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國型男
法國浪漫之旅(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