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家具設計創新研究

2024-01-15 02:21孫珊珊
皖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皖西竹編家具

孫珊珊,秦 楊

(皖西學院 藝術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過去五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10年增加近70萬億元,年均增長6.2%,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盵1]人們逐漸由物質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轉變,越來越多的國人甚至年輕群體開始關注傳統文化,進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促使各大品牌推出了依托于傳統文化的“國潮風”產品。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六安地區獨特的文化瑰寶,它內容豐富品類多樣,我們將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家具設計創新實踐中,是新時代背景下大國崛起的必然使命。改革開放40多年,城市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原有的鄉村結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老齡化嚴重,失去了青壯年群體的鄉村,同時也失去了對傳統習俗的自然傳承能力。青壯年在迅速地拋棄傳統鄉村,擁抱城市生活方式,以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為依托的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便失去了傳承的土壤。傳統非遺不能以一種嶄新的形象出現在年輕人的日常生活里,就會隨著時代更迭慢慢隱退于博物館中,那么它的消亡就是必然。因此,對皖西非遺的傳承、活化和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和現狀

(一)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

皖西,是地級市六安的別稱,地處安徽省西部大別山的東北麓,轄區包括金安、裕安、葉集三區,霍邱、霍山、金寨、舒城四縣。面積廣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依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其中五個門類的名稱在2008年有所調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盵2]其中六安市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有四項,分別是傳統技藝——綠茶制作技藝(六安瓜片)、傳統美術——柳編(霍邱柳編)和竹編(舒席)、傳統音樂——大別山民歌。2017年4月六安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六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其中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共有9項,分別是:傳統舞蹈——鴿鶇理窩舞、霍邱花鼓燈、霍邱龍燈;傳統戲劇——皖西推劇;傳統美術——六安竹編;傳統技藝——傳統刻字技藝、六安蒿子粑粑制作技藝、六安漆藝(金寨推光漆、舒城山漆);傳統醫藥——潘氏榮全燙傷藥水秘方。皖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可挖掘的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廣,可縱向深入研究的價值高。

(二)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1.社會面發展現狀

國家大力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繼續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傳統美術、傳統技藝、中藥炮制及其他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盵3]六安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皖西非遺目前以政府主導,企業、傳承人、群眾共同參與的形式對外宣傳和推廣。舉辦了一系列宣傳和推廣活動——非遺過大年、小小傳承人少兒文藝展演、非遺直播間、非遺夏令營、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政府牽頭,常年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活動。此外,在硬件投入上,建設市級非遺展示館2個,包括市文化館的“非遺民俗館”和皖西博物館“文脈延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縣區級非遺展覽館6個,另有非遺項目傳承場所十余個。

2.相關學術研究現狀

關于皖西非遺的相關研究文獻有8篇。(見表1)其中,莫林麗等作者,從文旅融合角度,提出了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開發,促進非遺有效傳承與活化的具體對策。熊輝提出,通過鄉村非遺文化傳播方式的研究,助力皖西大別山區的非遺文化傳播,并為鄉村文化振興和非遺文化傳承提供路徑。謝輝和周立卓,都主張將皖西非遺文化,引入高校校園文化,提升校園文化內涵,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鄒紅以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山區的竹編為例,嘗試摸索出一條適合其產業發展的創新道路。陳麗華和丁瓊通過對皖西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進行分析與研究,希望為皖西文創產品設計提供必要的思路及建議。高勇,主張對曾流傳于皖西民間表演舞臺的非遺項目在傳承保護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的探析。以上研究內容主要從文旅融合、非遺傳播途徑、校園文化與非遺的融合、非遺產業發展、皖西表演舞臺非遺項目、皖西非遺文創設計等6個角度進行皖西非遺的研究。本文則從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融合創新的角度開展研究,是對現有研究的擴展和補充。

表1 皖西非遺的相關研究文獻及內容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非遺傳承和創新主要依托于政府層面的推廣,由政府主導保護和傳承的機制已經基本形成。通過“鄉村振興”“民間藝術申遺”等各類支撐政策,舉辦的各項非遺宣傳活動,可以自上而下的引導民眾、企業、資金、人才等,加快流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相關產業,促成社會面的積極效應。但是,個人和企業為主體對皖西非遺的推廣較少,存在內驅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基于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創新研究是一個契機??梢杂删邆浞沁z保護及傳承意識的高?;蚱髽I率先發起,與非遺傳承人或傳承機構聯手,引發年輕群體對非遺的興趣,形成一股有內驅力的新鮮勢力,自我驅動、自發探索、共同推進非遺重新煥發新的活力。目的是能夠讓年輕人把目光聚焦在非遺傳承上,去思考如何利用設計手段,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設計,讓已經有認知斷層的年輕人,借由創意、時尚、耐用的非遺產品重新認識皖西非遺技藝,愿意把非遺產品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不再是擺在博物館里遙不可及的活化石,為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探索路徑。

二、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融合創新中可借鑒的創新思維方法

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傳承綿延數千年,正是因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不會非常極端,對待傳統態度,通常都是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傳承、保護、創新三位一體,是一個動態、立體、交叉的模式。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路也應當如此。在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的融合創新中,可以借鑒的創意思維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特征顯化法

搜集設計創意靈感的階段,把非遺中的某一種要素的特征無限放大,讓它成為一件作品創意中的焦點,達到作品風格特點突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目的。如圖1,90后竹編匠人刁寬設計的《小金魚》胸針作品,以金魚圖形元素為靈感,將竹編縱橫交錯的結構特征放大處理,又融合兩種不同的竹編編織工藝,交叉組合為小金魚的造型,使該作品的材質質感和色彩非常有辨識度。這種特征顯化的創新設計方法,是值得被借鑒的。

圖1 《小金魚》胸針

(二)立體平面化法

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大家想起它,腦海中就有了它固有的造型和體積,例如兔子,大家提到兔子,會想到兔子是有兩只長耳朵的立體三維形象,毛茸茸、圓乎乎的。這是大家形成共識的三維形象兔子,有形狀、質感和觸感。如果要做兔子造型的再創新設計,繼續延續具象的三維立體造型方式是不太明智的,反其道而行的立體平面化創意思維方式更有新意。例如刁寬設計的《錢兔似錦》竹編擺件作品(見圖2),設計來源于小兔子奔跑的動態形象,將三維立體的奔跑兔子形象,轉化為二維平面的奔跑兔子圖形;再進一步抽象化兔子圖形的外輪廓,突出兔耳朵的輪廓線條,加大兔耳朵線條在整體圖形中的比例;采用平面竹編工藝,利用竹條和紫竹做支架和底座。此作品是運用立體平面化創新思維方法,將傳統非遺技藝進行創新再設計的典型案例。

圖2 《錢兔似錦》擺件

(三)平面立體化法

創新設計的前期頭腦風暴階段,設計師通常會有思維慣性,如提到某一個物品或動植物的名字,就會快速的畫出它們的造型,這些造型通常都是類似的,因此,在對它進行創新設計時很難不受它的固有形象影響。其實,不用太在意這些約定俗成的圖形和形象,可以先把它記錄和繪制下來,然后試著思考怎樣能讓這些圖形和形象突破原有的二維界面限制,讓它立體化起來??梢越o面一個厚度,給線一個寬度,可以讓原來平的面變成螺旋的曲面,或者讓面變成一個或多個體塊。如成都大學設計師馬浩然的《原山》家具作品(見圖3),將平面線條化的遠山圖形,進行立體化的拉伸,長的線條拉伸形成一個座面,層疊的山巒二維圖形拉深為5到10厘米左右厚度的面,作為靠背使用。作品采用了竹子材質,運用不同的竹編工藝制作完成。利用這種創新思維方式讓本是平面化的圖形和元素具有了三維屬性,以此拓展非遺中的二維圖形元素與家具設計融合創新的可能性。

圖3 《原山》道明竹藝制作

(四)四維元素融入法

所謂四維元素,筆者經過調研后發現,設計師會在作品中加入時間或互動因素作為四維元素,四維元素基本上是與時間因素有關聯的;有些作品是將時間因素置換成其他的可見、可觸摸的實體,因此我們暫且把時間和互動因素算作四維元素的一種。如作品《顛倒之光》互動燈具設計(見圖4),就是加入了需要用戶參與互動的時間因素,燈具的開啟需要用戶將圓球一端放置在桌面上,燈具的關閉則需要用戶將圓錐體的一端放置在桌面上,互動性能的加入,將開啟和關閉這兩種功能,物化為不同的燈具放置體態,使簡單地開關動作變得有趣起來,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這是一種可以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創新思維方法。

圖4 《顛倒之光》互動燈具設計

(五)多要素混搭法

多要素混搭設計手法在解構主義風格的建筑和室內設計中比較常用,而在家具設計中,經常用一些互不相干的風格或者材質元素混合搭配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作品。實際操作方法是先把可能用到的非遺元素和其他元素歸納提煉出來,然后依據所需,選取幾種不同風格的非遺元素和其他元素作為零件,試著將散亂的零件組合到一件作品中,通過不同風格元素之間的碰撞達到創新的目的。如自然造物出品的《柳編包》作品(見圖5),作品依托于山東臨沂的柳編工藝,采用柳編與牛皮材質混搭的設計手法,打破一般柳編材料造型上的束縛,利用柳編作為包體結構,在頂、底、蓋、把手處采用牛皮材質,讓作品在日常使用中觸感更好、更耐用,增加了作品的時尚度。

圖5 《柳編包》自然造物出品

(六)形態擬人化法

在文學中經常會有擬人化的處理手法,在家具設計中也是很常用的創新思維方法。與文學中的處理方式類似,家具設計中經常會將無生命的“物”和“形”進行擬人化的處理。如四川道明竹編制作的《大運會竹編熊貓》作品(見圖6),就是采用竹編工藝和材料,將可愛的國寶大熊貓,擬人化為大運會的運動健兒,擺出打羽毛球的姿勢,整體造型既動感又可愛,這種創新思維方式緊跟當下流行的要素,緊緊地抓住了年輕群體的喜好。

圖6 《大運會竹編熊貓》道明竹編制作

通過借鑒以上六種設計創新思維方法,設計師可以在琳瑯滿目的皖西非遺寶庫里,找到能夠應用于家具設計中的閃光點,為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的深度融合創新提供可行性方案。

三、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進行融合創新

日本新銳設計師佐藤大認為,“所謂設計,就是讓這個世界上人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這種情況和那種情況之間,都能用更加合適的形式連接起來的思考和行動”[4](P166)利用創新思維方法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設計,便是一項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建立連接的設計探索行動。下面以作品《青葉桌》為例(見圖7),演示利用創新思維方法對皖西非遺,進行創新設計的具體過程。整個過程分為:分析、提煉、再設計、深化設計4個階段。

圖7 《青葉桌》茶幾設計創意過程演化圖

(一)分析階段

經過調研,設計師對茶葉的非遺制作技術比較感興趣,搜集了相關的資料,然后進一步分析,鎖定了茶葉的葉片這一基本圖形元素,并搜集了不同的茶葉葉片圖片,整理記錄葉片的形狀和顏色。

(二)提煉階段

采用立體平面化壓縮手法,對搜集的葉片進行手繪制圖,發現有的茶葉葉片邊緣會有細小的波浪齒形變化,顏色上茶葉的葉片基本都是深綠色的,繪制并記錄下這些特征。之后對繪制的葉片圖形進行多稿的繪制,嘗試葉片形狀和特征的不同表現方式,最后在不同葉片圖形中選擇一種圖形進行下一步的設計。

(三)再設計階段

在此階段要考慮怎么樣把已經確定的圖案和圖形轉化為一件可以使用的家具作品。把前期確定的葉片圖形進一步變圓、變飽滿,然后再把葉片邊緣的齒形波浪狀形狀,轉化為一種圓潤度更高的波浪線。之后考慮將葉片設計成可組合旋轉的邊桌,將兩個葉片一大一小平面上組合疊加,采用平面圖形立體化的設計方法,從葉片外側邊緣縱向方向延伸出波浪形的面,作為桌子的支撐腿,支撐腿的波浪面狀形式,加強了葉片二維平面上的波浪形質感,使它既有支撐功能又有很強的裝飾性。葉片內側交叉的兩條邊緣線處理成圓潤的弧線。

(四)深化設計階段

依據前期基本完成的造型和結構進行最后的深化設計。如《青葉桌》是兩個一大一小桌面組合的結構,在結構點的處理上要深化考慮結構設計是否合理,結構點選用什么材質更耐用,此結構可以展開的角度范圍多少,都要依次進行深化設計和微調。在材質和色彩的搭配上也要進行深化,一般材質的選擇會影響作品最后色彩和質感的呈現,因為大部分材質本身具備自己的顏色和質感,像《青葉桌》最終選用的亞克力材質,因為它的加工性能優異,色彩豐富,色彩選擇范圍廣,可以依據設計來調色。質感上,可以做成表面亮光、啞光和特殊肌理的質感。作品最后選擇的是亮光表面質感和特殊肌理質感。其中一款通體透明墨綠色亮光亞克力,另一款灰色亮光亞克力桌面,搭配淺木紋色亞克力桌腿。兩種配色類型,可與多種室內風格搭配使用。完成作品的結構、材質、色彩、質感、功能、生產工藝等各項要素的設計深化之后,一件結合皖西非遺元素的家具作品才最終設計完成。

四、探索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融合創新的新趨勢

霍邱柳編、舒城竹編、六安漆藝等很多非遺種類,仍舊是本地人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但使用范圍較窄,受眾群體年齡偏高,年輕人的認可度并不高。如何賦予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嶄新的形式和內涵,在不久的未來,讓更多年輕群體接受并喜愛,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趨勢探索。

(一)材料運用趨勢探索

以皖西非遺中用到的一些材質材料為設計創意的出發點,探索這些傳統材料的新用法,或者探索這些材料與其他材質混合使用的可能性。例如,結合六安柳編技藝,設計的《貓與魚》柳編貓窩寵物家具產品(見圖8),作品全身采用杞柳編織成型,造型像一條張開大嘴的魚頭,貓窩內部搭配配上布藝軟墊,增加舒適度,整體造型圓潤可愛實用性強,是一款被年輕的養貓人群喜愛的作品。

圖8 《貓與魚》柳編貓窩

(二)造型提取趨勢探索

從皖西非遺中提取一些造型、圖案、紋樣等元素,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取其神,而去其形。如作品《圓意桌》的設計(見圖9),就是來源于皖西非遺的剪紙工藝,剪紙作品中常見的鏤空形式,被提取出來用在了此作品中。將桌面之下的圓柱形支撐面做成類似剪紙的鏤空形式,選用金屬材質,表面噴涂淺色系的啞光金屬漆,作品輕盈空靈,適合搭配年輕群體喜愛的簡約風格室內空間使用。

圖9 《圓意桌》

(三)功能結構設計趨勢探索

研究皖西非遺中的不同技藝,從他們的結構或功能出發,探索與家具設計融合創新設計的方法。如作品《木與》多功能桌的設計(見圖10),就是從皖西竹編制作的卷簾結構中找到靈感,卷簾竹條用絲線固定,就會形成可卷折的結構,桌面的一側采用了類似的結構,可以彎折翻轉過來變成桌面的置物架,也可以在需要更寬桌面時,將一側桌面展開鋪平,桌面尺寸變大滿足不同使用場景的需求。

通過材料運用、造型提取、功能結構設計三方面,筆者對如何賦予皖西非遺嶄新的形式與內涵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在后續的設計實踐中不斷補充和更新。

五、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活化和傳承皖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試著將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到家具設計創新實踐中去。從皖西非遺的種類和現狀展開論述,并結合優秀設計案例,闡述了可借鑒的設計創新思維方法,具體演示了皖西非遺與家具設計融合創新的過程,最后,詳述了如何依托家具設計,探索皖西非遺創新設計的新趨勢,讓皖西非遺變成一件件實用又可愛的家具產品。年輕人通過非遺家具產品,慢慢喜歡和認同這些皖西非遺傳統技藝,并愿意用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保護、傳承和活化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行之路。

猜你喜歡
皖西竹編家具
穿花系列竹編花器
竹編在室內隔斷中的應用
竹編藝人
家具上的“神來之筆”
1500m2竹編人文藝術,隱于自然的輕靈簡雅!
現代家具創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回馬槍
回馬槍
回馬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