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詩化與現實之間:文化類節目“破圈”策略

2024-01-16 05:07齊魯理工學院李晨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3期
關鍵詞:破圈類節目歷史

■ 齊魯理工學院:李晨

1. 文化類節目的價值意蘊

1.1 重構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

中國人有著深刻的文化基因,歷史文化承載著華夏兒女的文化記憶?!拔幕洃洝备拍钣?0世紀90年代提出,研究的是被群體、組織、社會共同分享、流傳和建設的記憶形式,是不同民族與國家對自身歷史上積淀的文化所保留的集體記憶力[1]。文化記憶是歷史認同感和群體使命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和傳承,是每一代人不斷地重新發現、認同和重構的過程。如文化記憶體現在文學的傳承,“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碧K東坡繼承了韓愈的以文為詩,并對章法結構、句式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文化類節目喚起了大眾文化記憶的同時,更是結合新時代文化創新的理念和方式讓傳統文化傳播范圍更廣,重新煥發新的生機。任何一種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記憶還在發揮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續發展,讓經典永流傳。

1.2 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關懷”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币晕幕?、文以載道的深厚智慧,熔鑄于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一檔文化體驗脫口秀節目,嘉賓們穿越青海、甘肅和內蒙古大草原,深入廣袤無垠的神秘角落感受絲綢之路的深厚人文內涵,以靈魂交杯,探索新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的性情之真;原創婚禮文化類節目,匯聚了中國廣袤土地上跨越年齡、跨越國度、跨越千山萬水的婚姻愛情和情感電波,創造了獨具民族風情和特點的婚姻和愛情文化,節目采用“雙生”模式,以婚俗文化為介質,展示不同地域的多元、精彩、開放的中國婚禮文化,積淀了中華民族深沉的文化精神追求,展現了中華文化獨特的人文關懷。對于這種貼近實際生活的內容設計以及關乎人文情懷的情感價值,大眾往往會有強烈的認同感,也正是這種文化共感心理觸發著大眾內心深處的共鳴,讓中華文化的內涵更加深刻。

1.3 傳承中華文化的“美育精神”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時代的創造者。一切能夠轟動當時、流傳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文化類節目堅持“唯美”理念,綜合運用多種科技手段,創造性地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視聽化甚至是“大片化”呈現。在體現“人民至上”精神的經典美術作品,將藝術家關注工人、農民、戰士等的創作緣起、構思歷程、創作手法等用生動的影像呈現在觀眾面前,充分表現藝術家為人抒懷的真摯感情。如用生動的水墨語言和傳神的造型技法刻畫出一位北方農民用飽經風霜的手撿起散落的麥穗,象征糧食豐收的滿載的麥子和老人拾麥穗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感情,折射出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文化自信自強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厚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是涵養中國繪畫的“有機土壤”。中華美學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獨特的審美方式和精神氣[2]。

1.4 講好中華民族的“時代故事”

文化之于民族,中國故事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革命故事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故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為講好時代故事提供了更多的寶貴素材和歷史經驗,一方面,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那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斌w現的遠大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都是我們講好自強不息偉大時代故事的磐石。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創造了艱苦卓絕的奮發向上精神,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到塞罕壩精神、航天精神、奧運精神無一不體現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肮Τ刹槐卦谖?,功成必定有我”為我們樹立了廣闊的胸懷和高尚的境界,也為我們確立標桿指明方向。

2. 新時代文化類節目的傳播特征

2.1 傳播方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根本方法論,即秉持“思想、藝術、技術”融合的導向,以靈活多元的方式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文化類節目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有超然之美的中華詩詞;有技藝高超的非遺產品;哲理意蘊的古書典籍等,運用現代四全媒體的傳播手段使受眾踏入了璀璨的文化歷史星河中。數字技術為基點,堅持大屏小屏相融通,形成歷史空間與現實空間相交疊,營造出身臨其境的在場體驗感,于亦真亦幻的精神沉浸中實現傳統古典美學在觀眾心理層面的由虛化實[3]。不僅使傳統文化元素躍然眼前,亦使中華美學精神濡潤心間。

2.2 創作主體——有家國情懷的文藝工作者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國情懷是一個充滿溫度和情感的詞匯,它既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執著與堅守,也是我們國家文化的瑰寶,更是對國家文化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首先要有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感和凝聚力,歷史集體記憶是民族身份認同的前提,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群體當中喚起他們的“共同體”意識,創作力作要浸潤創作者的匠心。

作為文藝工作者,他們不僅僅是在創作藝術作品,更是在傳播文化、塑造社會價值觀。他們的每一次創作都承載著家國情懷,每一次演出都傳遞著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人民的關懷。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傳遞著家國情懷的溫暖和力量。他們的藝術作品往往蘊含著深深的家國情懷。無論是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還是現代詩歌、散文,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家國的故事,傳承著家國的精神。他們通過作品中的細節和情感,讓我們感受到了家國的脈搏和溫度,也讓我們對家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實踐,詮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

2.3 價值導向——順歷史脈絡傳時代精神

歷史,猶如一條長河,蜿蜒曲折,流淌不息。在這條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印記,而每一個印記都代表著一種精神。歷史脈絡與時代精神,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我們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因此,我們要順歷史脈絡傳時代精神,讓歷史與精神交相輝映,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

歷史脈絡是時代的見證,它記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從原始社會的群居生活,到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再到現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環境,這些背景和環境塑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時代精神則是歷史的產物,它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古代,勤勞、節儉、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而在現代,創新、進取、開放等精神則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些時代精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不斷演變,但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把握時代精神,將其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3. 文化類節目“破圈”的路徑探析

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定義方式,“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關乎人類社會的禮儀可以教化天下。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拓寬了更廣闊的空間。文化類節目在潛移默化中就可以喚起人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和認同,用全媒體技術打造新形式的傳統文化傳播方式,賦予文化類節目時代觸感,探索出更多文化類節目的“破圈”之路。

3.1 數字賦能打破傳播矩陣

媒介技術為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和演進賦予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著名的社會學家所言:“世界上核心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正在被因特網和其他計算機網絡重組?!泵浇榛鏁r代下的文化類節目取代了以往傳統文化較為陳舊的傳播方式,融入了三維技術、增強現實的AR技術、沉浸式體驗的VR等技術,構建起文化傳播交流的平臺。

一檔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節目,進行場景構建,典籍、文物變得可視可聽甚至可感可觸。通過場景化、故事化的演繹,文物背后的人與事被挖掘出來,文物和歷史都“活”了起來,增強了觀眾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將傳統節日和現代數字技術進行結合,打造一定時期人們如何慶祝節日的方式,虛擬空間的沉浸式體驗,喚起廣大群眾對歷史的感知記憶和深度的文化認同??梢哉f,節目通過豐富的場景建構,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聯動,激活觀眾的感官體驗,刺激觀眾在現實場景中消費,全方位傳播主流文化。在媒介深度融合進程中,技術作為第一驅動力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嶄新的形式讓更多的人看到華夏文明所蘊含的文化生命力與現實魅力,滿足了受眾的技術期待與文化需求,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4]。

3.2 共情傳播提升傳播效能

共情傳播,是指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的過程。共情能夠帶來受眾積極地參與二次傳播,加深大腦的記憶,并通過浸染長期記憶促成態度、行動的改變。

達到共情傳播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傳遞情感共鳴。這就需要節目在制作過程中關注歷史、人文、社會等多個方面,盡可能多地涉及不同的文化主題,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觀眾的情感需求和價值觀認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某檔文化類節目,致敬古有物自天生、開工于人,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相隔300余年,古今兩位科學家透過一粒種子,在歷史空間與現實空間在節目中交疊中,完成一場跨世紀握手,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禾下乘涼,天下富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此檔節目觸發了人們心中最真摯的情感,與觀眾搭建情感的紐帶。

筆者認為,這類節目所展示的不再是千百年前的詩詞和古書,而是富有強烈儀式感的代入式設計,讓人們在無形之中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這類節目之所以能夠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讓年輕觀眾產生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是因為其以人文關懷提升共情傳播力??梢?,一檔優秀的文化節目要想真正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高質量傳播,必須以人文情懷引發共鳴、以先進技術賦能視效、以交流互動激發活力,真正讓傳統文化在年輕群體間活起來、動起來,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質量傳播。

3.3 具身傳播增強交流互鑒

具身傳播是一種身體感知和身體行為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強調身體與媒介的互動,以及身體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具身傳播,文化類節目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增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互鑒。通過身體感知和身體互動,觀眾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文化節目,也能夠拓寬視野,增強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如沿著古今為時間軸的文化節目,在舞臺上演繹讀書人穿越古籍所處的歷史時期,帶領觀眾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實現文化古今的“跨時空交流”。當陽明先生與當代讀書人坐在一起談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良知,知行合一”;如此設計的跨層敘述不僅沒有消解節目的崇高意義,反而為節目增添了巨大的視覺沖擊感,觀眾胸中激蕩的是崇敬熱烈的情懷?;氐竭^去,是求問古人;帶到現代,是告慰先賢。讓后人親身追慕先賢,崇尚經典,彰顯出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偉大魅力。

一檔聚焦非遺創新的文化類節目,走出演播室,在全媒體搭建的虛擬空間,實現身臨其境的觀感,構建出傳統文化的創新之美。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實現雙向互動,受眾可以在各大社交平臺進行評論、點贊實現實時互動,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親身參與到文化傳播的共同體中,感受非遺文化魅力、尋找更廣的文化認同。具身傳播使得傳播者和受傳者一起參與到故事情節中,以共同體的形式凝聚在一起,喚醒受眾對非遺文化的情感共鳴[5]。

3.4 敘事賦能講好中國故事

當下傳統文化類節目持續破圈,不再像以前慣于采用宏大敘事方式來構建節目的內容,推行主流價值觀。在后現代的語境當中,宏大敘事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細小敘事。從普通人的角度出發,用細微敘事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敘事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它能夠通過情感、故事和經驗來傳達信息,使聽眾產生共鳴。在中國故事的傳播過程中,敘事賦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我們可以更好地傳達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示中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如來自四川深山的姑娘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用樸素典雅的東方生活元素敘說著詩意的中國田園故事。從生活化、細微化的平民視角切入,向大眾直觀展示一年四季自然光景、田園播種、和諧生活的視覺盛宴,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使中國故事更具感染力。并在敘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展示中國的獨特魅力,提升故事的文化價值。

敘事賦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我們可以生動地展現中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傳遞中國的價值觀和理念。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故事的真實性、情感共鳴和文化傳達,才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4. 結束語

當下文化類節目持續迭代升級,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運用前沿科技手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新表達,開創了文化類節目的3.0時代。在受眾需求不斷發生變化的時代,全媒體視域下的文化類節目也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突破創新,實現古與今的交流對話,拉近大眾與古人的心理距離,增強觀眾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魅力。

猜你喜歡
破圈類節目歷史
露營“破圈”背后,這家房企解鎖了新社區美學
棉花娃娃強勢“破圈”
從《驚·鴻》看傳統戲曲的“破圈”傳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導演
新歷史
電視訪談類節目的提問藝術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芻議電視訪談類節目的主持技巧
電視社教類節目編輯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