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節目的審美意蘊探析
——以《我在島嶼讀書》為例

2024-01-16 05:07河北傳媒學院張蘊龍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3期
關鍵詞:審美觀交融類節目

■ 河北傳媒學院:張蘊龍

1. 文化類節目當與時舒卷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亦是國民文化素養與精神追求普遍提升的過程。文化類節目內容的發展水平與時代的底蘊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肩負著觀測與培養公眾審美情趣的責任,故而發揮著衡量時代文化水準的作用。時下,審美意蘊與詩意境界的內涵仍在文化領域被提及與運用,人與世界的關系也在不斷地從對立向融合邁進。文化類節目應當與時舒卷,勇于捕捉抽象的審美境界含義,超越被物質利益局限于眼前的狹小空間,投身至更廣闊且自由的詩意棲居之感當中,以呈現崇高美為宗旨,通過優質的內容產出吸引受眾,在其對節目的欣賞與反饋中展現文化類節目應有的審美意蘊。

節目創作者面對的市場利益與大眾需求包含著“顯”與“隱”的二重維度。前者以追求極致的快感文化為特征,是文化消費主義的濫觴。后者則注重精神愈療,以自我境界的升華為目的?!半[”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將“顯”包含且超越,但是否應當“包含且超越”,何謂“一定條件”等問題仍是多數文化類節目得以舒卷前亟待解決的。

2021年我國國民閱讀率達到59.7%,較2020年的59.5%增長了0.2個百分點[1]。這是文化時代氣息日漸濃厚的體現。在恰切的時代條件下,外景紀實類文化節目《我在島嶼讀書》把握住了其中之“隱”,邀請余華、蘇童、西川等文人作家在“分界書屋”中閱讀、創作、感受與交流。節目以其立意實現“包含且超越”,最終使文學裹挾著詩意,回應現代人對于時代難題的發問,于美的感召中喚醒審美觀照,凝練出文化類節目應有的美學意蘊。

2. 審美觀照:文化類節目美學意蘊之源

審美觀照即審美靜觀,指人在審美活動中面對審美對象凝神注視和觀賞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態度、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方式。此般注視與觀賞是審美觀照的開始,物我兩忘是期間的感受,回歸當下后的悟徹是對美的領會。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習慣性沉浸在對客體的全新知覺,而在此般狀態下獲得的認識,大多呈現鮮明的二元對立特征。

文化是指與物質文化相對而言的精神文化,文化從業者需要在生活與工作中有審美觀照,即需要有超越有限的困囿而通往無限,于其中獲得文化與美的內蘊,感受到無限之意涵的能力,并嘗試通過此能力指導客觀實踐,產出具有較高審美意蘊的文化產品。

文化類節目以文化教育為宗旨、以電視傳播為形式、以傳播知識為內容[2]。文化作為其根系,對整檔節目的意義起到定向作用,故而感知文化與藝術所需的審美靜觀,亦是節目制作者乃至所有參與者在將節目最終呈現前都需要擁有的切身感受,此般感受是文化與美的崇高在審美過程中的顯現,是詩意境界從不在場向在場的浮現,是一檔優質文化類節目在構筑自身美學意蘊時都需要經歷的意蘊之源。正如作者李文冰、包仁澤在《融媒體語境下文化類節目同質化困局再現與突圍》提出“文化類節目從本質上來說是創作者按照電視藝術規律對精神文化世界的審美觀照,是媒介文化與傳統文化、文學藝術的創新融合。文化類節目核心體現的是文化本身的審美特征[3]?!币虼?,一檔文化類節目需要向下扎根汲取文化的養分,更要向上突破,在更廣泛的嘗試中不斷接近美學的更高境界,以至呈現出物我交融的詩意棲居境界。

《我在島嶼讀書》通過寫意化的場景搭建,首先在形式上體現著其節目制作者的審美觀照歷程,而節目將內容立意于文學與文化的交流與創作,則使得節目本身的氣場得以在其意蘊中涵養,并逐漸浮現出該檔節目的美學意蘊與境界,即以文為媒,超越當下,寄自我于無限而匯天地之美的詩意境界。

3. 詩意棲居:文化類節目審美意蘊之境

“詩意的棲居”首先出現于荷爾德林的詩句“充滿勞績,然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后經西方現當代哲學家海德格爾詮釋為: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居住在大地上。張世英在《哲學導論》第三版中提到:“按主客關系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則無審美意識可言;審美意識不屬于主客關系,而是屬于人與世界的融合,或者說天人合一[4]?!睂徝赖囊馓N境界同人與世界融合的程度息息相關,若用超越有限性的程度來劃分審美價值的高低,則在自由與詩意中棲居的詩意境界應屬該劃分體系下的最高階段。文化類節目的本質高度與審美觀照相關,前文所提到的市場利益與大眾需求中“隱”的部分,亦需要憑借超越有限性來得以體現,故而文化類節目的審美意蘊也應在詩意棲居的美學境界中被去蔽,同大千世界一同呈現?!段以趰u嶼讀書》為此提供了實踐層面的參考。

3.1 節目內容布局

該檔節目沒有硬性規則,也沒有挑戰或淘汰,而是選擇在快節奏的生活里以慢綜藝的形式記錄發生在“分界書屋”內外關于文學的點滴。其內容布局彰顯出的自由屬性為節目本身注入了詩意棲居的“因”,美學意蘊亦在“因”中生長,在未曾預置的浪漫與想象中呈現。例如節目嘉賓西川在看到海浪拍打礁石后,并沒有首先局限于認識論的二元對立,而是在節目內容布局的自由屬性下,在文化與美的詩意感召中進入美學境界,說道“海浪打在石頭上,它形成一次相見,形成下一次相見,就是沒完沒了的,重復著這樣的一種相遇?!蔽幕惞澞康拿缹W意涵在諸如此般的超越性中得以呈現,審美意蘊在文學與美不設限的“空”中被不斷填充至更高的境界。節目的價值皈依隨其內容的鋪展而得以明晰,節目觀者亦能隨其游歷于趨于具象的詩意棲居境界。

3.2 節目的價值皈依

《我在島嶼讀書》借文學與美的意涵不斷豐盈著其自身的精神境界與文化價值,而后者亦不斷為前者作出補充。此般正向反饋的順暢搭建得益于節目的立意:享受閱讀的樂趣。

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8%,較2021年的59.7%增長了0.1%;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4.78本的閱讀量亦高于2021的4.76本[5]。逐年提高的國人閱讀意識與文化素養促使著文化類節目中讀書節目的份額不斷攀升,但究竟能否創作出一檔優質的讀書類節目,就需要了解該檔節目實際的價值皈依究竟是落于文化消費主義,還是純粹的文化與美,其抉擇的真相也終將在節目內容與受眾評價的不斷呈現中趨于顯然。

4. 自在澄明:從文我交融中體會大千世界

如前文論述,詩意境界浮現的前提在于人與世界的交融。延伸至中西哲學史的觀點,便可以理解為將人與世界萬物的關系定義為此在和世界的關系?!按嗽凇北闶呛5赂駹査浴俺蚊鳌?,即世間萬物之展示口。在此結構下,人與世界不再彼此對立,而是成為內在的整體。文化類節目制作者需要在“澄明”里獲得創作靈感與體會,并使得節目在恰切的節奏與布局下浸潤于此般澄明境界當中。

《我在島嶼讀書》的節目內容主體是文學,當文學的世界于現實中展開,文我交融便成為了“澄明”,即成為了此世界萬物的展示口。而文學世界與現實大千世界亦在其間交融,前者被后者包含而超越,共同指向后者,填充著我們所生活著的現實世界的意蘊,審美主體亦在此過程中不斷更新著此時的體會,未曾感知過的世界內涵與美之召喚,將在自我的消隱中浮現。自我消隱的過程即超越自我的過程,同世界本然交融亦需先讓自己脫離于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后再去體會萬有相通的感受。因此作為審美觀照、詩意棲居等文化類節目應有之義的實現基礎:物我交融,需要以自我的突破為根底。

文化類節目應當具備超越局限性的能力以及同世界本然交融的意識。文化類節目的制作者應以自身的創作實踐為起點,樹立美育觀念,進行高質量文化傳播,帶領更多受眾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通過對其內容的捕捉、理解、感受與超越來提升自我文化修養與個人精神境界,并進一步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發展與前進。

5. 和光同塵:于忘我之境里感受真我本然

自我作為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世界的主體,具有主體客體二分的內在特性。因此,若想實現“文我交融、物我交融”,則首先需要在忘我之境里聆聽真我聲音、感受真我本然。此般境界下,文化類節目的創作過程將融入對崇高美的感知,觀者與受眾在物我交融的氛圍中將都有機會捕捉到詩意境界的韻味,進而對節目內容展開品味與回顧,并通過延伸至自我的想象進入超越此刻的忘我之境。這包含著節目各級參與者的超越歷程都將最終指向一個目的:在物我交融的前提里,通過審美觀照進入忘我之境下的詩意棲居境界,感受由文化帶來的美學意蘊,進而體會世界上真我的真善美。

文化類節目《我在島嶼讀書》所呈現的便是一段段“超越此刻,感受真我”的歷程。節目立意以文化為基底,超越了自我本能對利欲追求的局限。節目內容以文學為根系,超越了自我傾向于易得快感的局限。

島嶼書屋取名“分界書屋”的原因除了其處在分界洲島,更在于以此呈現節目的思想內核并進一步升華出超越的所指。余華在對其取名后解釋道:“進了書屋就把你的生活分出兩部分來,一部分是你的物質生活,一部分是你的精神生活?!碧K童說:“當你走到這個分界書屋的時候,你從一個嘈雜的、忙碌的生活中掙脫出來,走到這個界限之內,你可以看到海,但是你捧起那本書來,哪怕看三頁,哪怕看十頁,那都是一種‘分界’的姿態?!?/p>

然而,我們究竟是無法“分界”的,那由“分界”帶來的美好,實則是來自對物質生活包容后的超越。節目自身的超越屬性為其呈現出帶有詩意之感的節目氣質,首先吸引來具有相似氣質的觀眾,俟其感受到文學與美的意蘊,節目便能以社交貨幣的形式在其受眾群體流轉并向其他群體流通,節目的審美意蘊在不同的受眾境界間得以溝通,不同高度的自我超越亦在此期間不斷完成與接近完成,文化類節目的審美意蘊因其節目自身的超越性而得以被受眾更輕易地感知,文化類節目的本質亦在一次次對自我局限性的超越中顯現。

6. 文化與美可令身不行而夢繞山川

文化是一場集合,連同著歷史、此刻與未來并將三者一同呈現。它的內在含義會自由地游歷于它所誕生與存在著的天地,個體對文化的體會過程也將引導其進入無限的詩意境界當中,最終令身體未曾移動,卻因思緒而經歷了文化從誕生伊始至今的歷程。文化因其抽象的狀態而總是需要依托一定的外物來將其自身呈現。因此雖然文化易于感知,但若僅將自我局限于感知其所呈現的部分,而忽視了其呈現背后的凝結,則是依舊未能切實體會到文化的內蘊,未能真正走入詩意棲居境界當中,繼而難以感受到美的存在,難以體會物我交融后的自由。

由文化與美的超越性所帶動著超越自身局限的文化類節目,為更多個體進入詩意的審美境界創造了可能。文化類節目承擔著喚起民族記憶,強化群體文化認同、培養公眾審美情趣、開展文化科學普及等諸多功能[3]。不論是對于記憶的擷取、文化的評判、審美的提升還是對文化科學的感知,都需要參與者具備運用想象而將其“顯現”的能力。文化類節目與觀者因共同步入了詩意境界而并無你我對立的二元之分,且前者與后者的融合過程,是文化類節目詩意境界進入更高階段的驗證,亦是節目受眾與節目的各級參與者被其審美境界帶動,而共同經歷一場超越之旅的旅程。前后兩者的相融,使文化類節目的最終審美意蘊浮現。亦使得節目的詩意境界得以彰顯。

詩意棲居的本質是自由,即海德格爾所言:“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然這般自由卻并非理性直觀所能把握,文化類節目中的審美意蘊之所以能夠引領受眾突破自身,乘著真我在自由的詩意中遨游,便是因為有“想象”的存在。

《分界洲島讀蘇東坡新韻成篇》是西川在《我在島嶼讀書》中分享的一首原創詩歌。其原文是:“云連過嶺急,霞赤知時滅。浪舉必荒巖,雨狂復昨夜。半生南北詩,覽空在分界,瀛海喻蒼茫,坡翁誡我也?!痹姼枵Z言因其凝練與雋永,而能以有限之言顯現無限之意。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未調動起想象能力的常人大多只能體會到分界洲島上宜人的景色,但具備超越能力的詩人卻能突破此刻,在詩歌所呈現的文字世界中打破自我與時間空間的界限,依托訴諸感受的文字去為此刻呈現出文化與美的內涵與意蘊,繼而使節目呈現出詩意棲居般的審美意蘊。其意蘊的來路,便是文化類節目與時舒卷的意識,是節目的各級參與者在物我交融狀態下的審美觀照,是詩意境界在節目內容超脫于當下有限性之后的顯現,亦是在我與忘我間對世界純粹美好的感知。

7. 結束語

文化類節目肩負著培育當代人審美情趣的責任,一檔優質的文化類節目不僅可以將節目的意蘊與美學價值一同呈現給觀眾,更能以自身為力,推動整個文化事業的發展以至于人民精神境界的進步?!段以趰u嶼讀書》作為一檔類現象級節目,其口碑源自節目對文化概念的理解以及對文化類節目本質意義的感知。一檔優質文化類節目的審美意蘊需要具備超越有限的能力,這一能力可以來自文化與美的本然,亦可以來自“澄明”之下的體悟。

猜你喜歡
審美觀交融類節目
論唐代琴論中的主“靜”審美觀——以《昭文不鼓琴賦》《無弦琴賦》《琴訣》為例
真美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額日德木特古斯以《春》為題詩的審美觀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淺論美術基礎課程在廣告學專業構成中的必要性
美術欣賞深度介入促生學生幸福感研究
電視訪談類節目的提問藝術
交融的獨特優雅
芻議電視訪談類節目的主持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