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勤學,為何要“借光”

2024-01-16 04:30邱俊霖
課外生活(小學1-3年級) 2023年12期
關鍵詞:借光師曠晉平公

邱俊霖

車胤幼時家境貧寒,他學習勤奮,但家里常常沒有點燈的油。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只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像這樣“借光”讀書的故事,在古代可不少呢。

江泌追月

江泌,字士清,濟陽考城人也。父亮之,員外郎。泌少貧,晝日斫(zhuó) (xiè)為業,夜讀書隨月亮,光斜則握卷升屋,睡極墜地則更登。

——(選自《南史》)

【員外郎】官名,員外為定員外增置之意,原指設于正額以外的郎官。

【少貧】小時候貧窮。

【晝日】白天。

【斫屟】斫,用刀斧砍削。屟,木鞋。即制作木屐。

【隨】跟隨,順從。

【升】向上或向高處移動。升屋指登上屋頂。

南北朝時,有個叫作江泌的人。他小時候家里非常窮,但他很愛讀書。他白天要給人制作木屐以維持生計,所以,只能利用夜晚來讀書學習。

然而,在當時,晚上讀書面臨著一個棘手的難題:照明。如果沒有足夠的照明,江泌晚上就沒有辦法學習了??山谑莻€不服輸的人,他左思右想,后來終于想到一個辦法:在天氣晴朗、月光皎潔的夜晚,如果站在屋外,便能看清楚書本上的字。

于是,江泌異常珍惜每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只要月亮出來,他便會站在月光底下就著月色讀書,直到月亮西墜,他才將書本放下。為了能夠多爭取一些讀書的時間,他常取來梯子,爬到屋頂,順著月光繼續讀書。有一次,時至深夜,他因為非常困倦摔落了下來??杉幢闳绱?,他依然不放棄,摔下來后,又爬上去繼續看書。

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p>

——(選自《西京雜記》)

【燭】蠟燭。

【鄰舍】隔壁的人家。

【逮】捕捉。

【穿】鑿破、鑿透。

【引】伸長。

江泌雖然是一位刻苦學習的代表,可他取光照明的方法因為存在著一定的危險,且對眼睛不益,不能借鑒。相比之下,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匡衡的取光照明方法雖然很特別,可安全系數卻高得多。

匡衡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不僅白天讀,晚上也閑不下來??煽锖饧依锔F,買不起蠟燭。

好在他的鄰居家生活條件不錯,晚上蠟燭照得屋里明亮亮的??锖饧遗c這位鄰居家隔著一道墻,墻那邊的光線自然被這道墻給阻隔了。為了讀書,匡衡便悄悄地在墻壁上鑿了個小孔,于是,一道微弱的光亮便從鄰居家里照了過來,匡衡終于能借著這束微弱的光線繼續讀書了。

后來,匡衡讀完了家里的書,如何閱讀新書又成了一個大難題。正好同鄉有個大戶人家,戶主叫文不識。雖然名字叫作“文不識”,但文先生卻是當地有名的藏書家,家里擁有非常多的書。

于是,匡衡想了個法子,主動報名進了文府,去為文家打工,而且還不要工錢。文不識對匡衡的行為感到奇怪,就問他:“你來我家里當傭工卻不要工錢,圖個啥?”

匡衡回答:“我為您工作,不圖別的,只是希望先生您能讓我將您家里的書都讀一遍?!?/p>

文不識聽了之后甚是感慨:沒想到年紀輕輕的匡衡竟然如此熱愛學習。于是,文先生就把家里的書都借給他讀。就這樣,通過勤奮刻苦的學習,匡衡后來終于成為有名的大學問家。

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說苑·建本》)

【恐】恐怕,擔心,害怕。

【暮】接近末尾,太晚、太遲。

【矣】表示感嘆,相當于“啊”。

【炳燭】點燃蠟燭。

【安有】哪有。

【戲】嘲弄;調笑。

【君】諸侯、國君。

【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

【聞】聽說,聽聞。

【陽】陽光。

【孰與】相當于“……跟(與)……怎么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善哉】說得好啊。

雖然許多古人讀書得“借光”,可其實古人照明自有辦法?!稘h書·刑法志》里也有過這樣的話:“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奔辞厥蓟视H自拿筆,白天審理案件,晚上整理文書。所以,先秦時期的人們便已經會用燭燈照明了,不然秦始皇晚上如何整理文書呢?

漢代的劉向便記載了一則《師曠論學》的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的晉平公上了年紀,時常非常傷感。有一天,他問手底下一個叫作師曠的樂師:“我都七十歲了,想學習怕已經來不及了?!睅煏鐓s說:“那您咋不點燭燈呢?”

晉平公以為師曠在說笑,有些不快地說:“哪有作為臣子的還敢調笑國君的?”師曠解釋道:“盲臣怎么敢調笑國君呢?臣只是聽說,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總比摸黑走路要好呀!”

晉平公聽了,笑道:“說得好??!”

既然當時已有“炳燭之明”,為何那么多古人還買不起看上去很尋常的蠟燭呢?

古人用的燭燈,主要有兩種:蠟燭和油燈。不過,蠟燭和油燈都不便宜。比如油燈,其燃料是動物油脂,成本非常高,因而價格不菲。所以,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會出現那么多獨特的“借光”行為。直到唐宋之后,蠟燭才漸漸普及,并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此外,老百姓們還發明了一種“省油燈”,即在燈盞里放水,保證燃油過程中盞內溫度不高,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正是因為有了照明設備,唐朝詩人劉禹錫在深夜讀書時,還能感慨道:“數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保ā端筒荑硽w越中舊隱詩》)明朝時,一生坎坷的唐伯虎也舍得一個人點著油燈輾轉反側:“夜來欹枕細思量,獨臥殘燈漏夜長?!保ā兑棺x》)看來,后來的人們在深夜讀書時,終于不必為“借光”而操心了。

猜你喜歡
借光師曠晉平公
反話救人
反話救人
師曠論學
師曠勸學
師曠撞晉平公
鑿壁借光
鑿壁借光
師曠妙語勸說平公學習
鑿壁借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