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波動、競爭強度對供應鏈主導權力優勢的影響研究

2024-01-16 03:22征,蔣雪,馮
工業工程 2023年6期
關鍵詞:批發價格零售商利潤

何 征,蔣 雪,馮 春

(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據El-Ansary 等[1]的定義,供應鏈成員的權力是其控制供應鏈其他成員決策變量的能力。而通過供應鏈博弈中的博弈時序可以間接地表達供應鏈結構權力的差異[2-3]。博弈中率先決策者會影響后決策者的決策,從而形成其主導權。在這個框架下,不少研究者關注主導權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例如Shi 等[4]、Wang 等[5]和Chen[6]等。而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1 對1” (一個供應商和一個零售商) 的供應鏈結構。并且認為供應鏈的主導權力影響著供應鏈成員的利潤分配比例。具有市場主導權力的一方能獲得更多的利潤份額。因此供應鏈中,企業會因為爭奪主導權力而增加投入。隨著全球化的普遍推進和電商的飛速發展,由多個供應商通過線上直銷或線下批發等渠道為多個零售商提供產品所形成的“多對多”模式十分流行。與“1 對1”供應鏈的最大區別在于,“多對多”模式引入了供應商/零售商之間的水平競爭。那么,水平競爭是否會破環主導權力的利潤優勢呢?或者說水平競爭激烈下,公司是否還會愿意增加投入以爭奪市場主導權力是本文研究的動機之一。

此外,很多研究供應鏈結構權力的文獻是基于如下現實:一些零售巨頭在批發價格上不斷壓制供應商,這種強大的市場權力可能還會影響消費者福利。但是,一方主導權力向另一方轉換是一個逐步變化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掌握了主導權力?,F實中,非主導一方可能會首先通過一些方式削弱主導方的權力優勢,例如Korpeoglu 等[7]提出,零售商可以通過改變決策變量 (以采購預算作為決策變量)來影響批發價格,以行使自己的買方權力,獲取更高的利潤水平。Geylani 等[8]開發了一個理論模型,以展示制造商如何戰略性地應對占主導地位的零售商。這些情況下,從決策時序來看,主導方并未失去主導權,但非主導方卻通過某些技術削弱了主導方的權力優勢。而隨著非主導方的不斷發展壯大,其權力得以進一步提升,形成與主導方勢均力敵的局面。因此,在目前的研究中,對于主導權力逐漸降低的現實情況的模擬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基于上述理論和實踐動機,本文意將對結構權力優勢的探討拓展到“多對多”的供應系統中,具體研究以下幾個問題。1) 在多對多的供應鏈系統中,供應鏈主導權力是否仍然意味著更高的利潤比例?供應商主導權力的逐漸削弱對供應鏈和公司績效產生怎樣的影響?2) 需求波動、供應鏈競爭強度等外部市場因素是如何干擾主導權力優勢的?3) 什么情況下,參與者應該努力爭奪市場權力?什么情況下,參與者不必過分在意市場權力?

在“多對多”的供應鏈系統中,既涉及供應商/零售商之間的水平競爭,也涉及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垂直競爭。供應商/零售商之間的水平競爭沒有商品流動,是相互替代的關系。鑒于Chen 等[9]的研究顯示,垂直供應鏈權力關系比水平供應鏈權力關系對單個企業或整個供應鏈的財務績效影響更顯著。為了簡化模型而不影響研究目的,本文假設供應商/零售商之間的市場力量是相等的,因而采用Cournot博弈模型。盡管Cournot 博弈最早應用于寡頭壟斷的市場競爭,但后來的研究者們也將其應用到了多個具有同等市場權力的水平競爭者之間的博弈[10-11]。

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垂直競爭存在商品流動,他們的競爭關系體現在對批發價格有相反的利益訴求。關于供應鏈垂直競爭,根據市場力量的變化,可采用Nash 博弈和Stackelberg 博弈來體現。Nash 博弈體現了博弈雙方勢均力敵,沒有誰具有先動優勢,博弈雙方同時決策[12]。Stackelberg 博弈則體現出市場主導方的先動優勢。近年來的供應鏈垂直競爭研究中,采用Stackelberg 博弈體現供應鏈上下游權力差異的文獻很多[13-15]。從權力結構對利潤的影響來看,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是,權力主導方具有優先決策權,因此具有先動優勢,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水平。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企業是否能受益于結構權力還受到諸如需求函數、需求不確定的影響方式[4-5]以及價格敏感系數[9]等因素影響。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分別運用Cournot-Stackelberg博弈、Market-Stackelberg 博弈模型和Market-Nash博弈,來討論“多對多”供應鏈中上游供應商主導權力逐漸降低、下游零售商權力逐漸增加的過程。1) Cournot-Stackelberg 博弈中,供應商具有供應鏈主導權力。供應商/零售商之間進行水平的Cournot博弈,供應商與零售商進行供應商主導的Stackelberg博弈。該博弈中,供應商的供應鏈主導權力最強。2) Market-Stackelberg 博弈中,供應商仍具有供應鏈主導權力,但是零售商將采購預算作為決策變量,以削弱供應商的主導權力優勢。Korpeoglu 等[7]的研究將其命名為Market Game,本文為了同時展現供應鏈系統中的水平競爭和垂直競爭,將這種添加采購預算決策的博弈稱為Market-Stackelberg 博弈。一些連鎖超市與強勢品牌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更類似于這種關系。3) Market-Nash 博弈中,供應鏈主導權力是均衡的,所有供應商和零售商同時作出決策,零售商仍然以預算作為決策變量。普通零售商和非品牌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多類似于這種博弈,另外勢均力敵的品牌供應商和零售商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與本文最相近文獻[4-5,9],都是基于博弈論的框架,研究結構權力對供應鏈的影響。本文與這些文獻的不同之處在于:1) 在研究目標上,主要研究市場競爭強度和市場波動對供應鏈主導權力優勢的影響。2) 在建模上,構建一個需求不確定的“多對多”的供應鏈系統,通過供應商和零售商的數量變化來模擬市場的競爭強度;通過一個隨機分布建模末端市場不確定,以剔除需求函數形式 (線性或非線性)對研究結果的影響;通過3 種博弈模型體現供應商主導權力逐漸被削弱的過程——絕對主導權力-主導權力削弱-結構權力相同。

1 問題描述

本文研究市場不確定背景下,多個供應商S通過批發市場向多個零售商R供貨的情形如圖1。假設每個零售商r面對各自的獨立終端市場,每個終端市場Dr具有不確定性。Dr服從一個分布,其累積分布函數為F(x) ,概率密度函數為f(x) 。其中,概率密度函數f(x) 具有遞增廣義失敗率 (increasing generalized failure rate, IGFR),即需求函數Dr滿足IGFR的特性?,F實中,來自不同城市或地區的零售商在同一個批發市場/網絡平臺采購產品的模式符合該假設。根據假設,本文提到的水平競爭都指批發市場上的競爭,供應商是對需求的競爭,競爭壓力體現在銷售上;零售商是對貨源的競爭,競爭壓力體現在采購上。同時,假設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具有完全信息,均屬風險中性者,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零售商r∈{1,2,···,R} 以 批發價w從市場獲取訂購量qr,總訂購量為再以零售價p銷售產品。對供應商而言,每供應一單位產品的成本為c,用os表示供應商s∈{1,2,···,S} 向批發市場銷售的數量,總生產量為其中,O-s表示除了供應商s之外的所有供應商的總生產量??偣┙o和總需求通過批發價格實現供需均衡,即Q=O。πs和πr分別表示供應商s和零售商r的利潤,則有

分別運用Cournot-Stackelberg 博弈、Market-Stackelberg 博弈和Market-Nash 博弈3 種模型模擬上游供應商主導權力逐漸減低,下游零售商權力主權增加的博弈過程,其時序如圖2 所示。

圖2 博弈時序圖Figure 2 Time sequences of games

2 模型建立

本文中,上標*表示最佳響應函數,上標C、M和N 分別表示Cournot-Stackelberg 博弈、Market-Stackelberg 博弈和Cournot-Nash 博弈模型,下標s、r分別代表供應商、零售商。本文用C-S 博弈、M-S 博弈和M-N 博弈分別代表Cournot-Stackelberg博弈、Market-Stackelberg 博弈模型和Market-Nash博弈。3 種博弈的特點如表1 所示。

表1 C-S 博弈、M-S 博弈與M-N 博弈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S game, M-S game and M-N game

2.1 賣方具有主導權力的Cournot-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在供應商主導的Cournot-Stackelberg 博弈中,供應商之間和零售商之間均屬于Cournot 競爭,但是供應商具有更強的市場力量具有先動優勢,其與零售商之間采用Stackelberg 博弈。在決策的第1 階段,每個供應商通過考慮產量對批發價格的影響確定一個產量水平 (產量越高,批發價格越低,在市場出清的博弈均衡中,均衡產量和均衡批發價格表現出一一對應的函數關系);在第2 階段,每個零售商根據終端市場的價格關系確定出采購量與批發價格的最優對應關系 (或者說對給定的某個批發價格,其對應的最優采購量)。雙方的決策目標都是追求期望利潤最大化,供應商和零售商的期望利潤函數分別表示為

通過逆向歸納法求解,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博弈均衡策略和利潤Table 2 Game equilibrium strategies and profit

證明零售商首先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決定訂購量與批發價格的函數關系,由pF(qr)=0 ,得qr=F-1,則w=p(1-F(qr)) 。在市場出清的基礎上,均衡總產量等于均衡總采購量,即O-s。然后,供應商根據零售商訂購量與批發價格的對應函數關系,確定最優的生產量。將os=代入式 (3),對批發價格求一階導,可得c。證畢。

2.2 賣方主導權力削弱的Market-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與Cournot-Stackelberg 博弈相比,Market-Stackelberg 博弈最大不同點在于,作為跟隨者的零售商將決策變量從采購量變成了采購預算。然后通過采購預算信息來影響供應商的決策。該模式下,決策的第1 階段,每個供應商通過考慮其對批發價格的影響來決定其生產量;第2 階段,每個零售商考慮其對批發價格的影響,確定其采購預算。批發價格由總采購預算和總產量共同決定,每個零售商的采購量則由其采購預算和均衡批發價格決定。設零售商r∈{1,2,...,R} 的采購預算為br,所有零售商的預算為B=其 中,B-r表 示 除 零 售 商r之外的所有零售商的總采購預算。

此時,供應商和零售商的最優化問題為

采用逆向歸納法求解,可得Market-Stackelberg博弈下各成員均衡決策,如表2 所示。

證明首先,由式 (5) 和式 (6) 對br求導得其 次,將w、qr的 表 達式代入零售商的期望利潤函數,令可得。根據式 (5) 可將批發價格的表達式寫成wM?=然后,供應商考慮自身利益最大化,對生產量os進行一階求導,令最后,將均衡解代入利潤表達式,可得供應商s和零售商r的利潤 (見表2)。證畢。

2.3 買賣雙方權力均衡的Market-Nash 博弈模型

與前面兩種博弈時序不同,在買方采用預算約束的情況下,考慮上下游同時進行決策的情況,建立上下游之間權力結構平衡的Market-Nash 博弈模型。在該模型中零售商和供應商分別同時決策采購預算和生產量。因此求解Market-Nash 模型,只需將之前Market-Stackelberg 模型中的目標函數 (7) 和(8) 分別關于采購預算br和生產量os求一階導數并令其等于0,即聯立求解得

2.4 博弈均衡解對比分析

綜上,為進一步對比分析3 種博弈下供應鏈策略差異,將上述所得均衡解分別代入對應的利潤表達式,可得供應商和零售商的最優收益,具體如表2 所示。

根據上述結果,可得到以下的命題。

命題1在“多對多”的供應鏈中 (S≥2,R≥2 ),零售商的訂購量決策滿足如下結果。

1) 3 種博弈策略下,零售商訂購量均衡表達式分別為

2) M-S 博弈中零售商均衡訂購量恒小于C-S 博弈,即。

3) 3 種博弈下,零售商訂購量與供應商數量呈正相關,并且,除C-S 博弈外,訂購量與零售商數量也呈正相關。

證明由于需求滿足廣義遞增失敗率 (IGFR),即是一個遞增函數,根據這個假設可以得到

根據博弈中訂購量均衡表達式

作一個簡單的代換可得

在C-S、M-S 博弈中,訂購量均衡表達式為

由于 ? (q?r) 是 關于q?r的增函數,那么對于給定的參數c、p, 顯然S越大,則 對應的q?r越大,即q?r是關于S的增函數。而根據反函數和隱函數求導法則,M-N 博弈中,

因此,3 種博弈中零售商訂購量與供應商數量呈正相關。同理,在M-S 和M-N 博弈中,利用反函數和隱函數求導法則可得到

即訂購量與零售商數量也呈正相關。而在C-S 博弈中,均衡解能明顯看出訂購量與零售商數量沒有關系。命題1 第3) 得證。

由于各零售商面臨獨立同分布的末端市場,那么零售商的訂購量可以被看作流入末端市場的產品數量。由命題1 第2) 可得,供應鏈中供應商的結構權力影響著末端市場的產品流入量。當零售商以預算作為決策變量來約束供應商的主導權力時,會降低末端市場的產品流入量。命題1 第3) 顯示,當供應商為絕對主導的時候,零售商數量的變化不會影響每個零售商的均衡采購量。而當供應商主導權力逐漸變弱的時候,零售商數量增加會刺激每個零售商提升均衡采購量。該結論給供應商提供了管理啟示:當供應商主導權力削弱時,他們可以通過積極地開拓新市場來增加已有零售商的壓力,刺激零售商提升采購量,從而緩沖權力削弱帶來的不利影響。

命題2在“多對多”的供應鏈中 (S≥2,R≥2 ),供應商的生產量決策滿足如下結果。

1) 在3 種博弈策略下,供應商的最優生產量分別為

3) 3 種博弈中,供應商生產量與零售商數量呈正相關,與供應商數量呈負相關。

證明同命題1 證明。

由命題2 可知,由于批發市場的供需均衡,總產量與總采購量是相等的,因此命題2 第2) 與命題1 第2) 是對應的。都說明了零售商采用預算決策削弱供應商主導權力會降低總均衡產量 (市場總產品流入量)。命題2 第3) 顯示,無論供應商是否占據主導權力,只要預測到零售商數量增加,則一定會增加產量,預測到供應商增加則會減少產量。

命題3在“多對多”的供應鏈中 (S≥2,R≥2 ),批發價格決策滿足如下結果。

1) 在3 種博弈策略下,最優批發價格分別為

2) M-S 博弈中市場批發價格恒小于C-S 博弈,即wM?<wC?。

3) 與C-S 和M-N 博弈相比,M-S 博弈中的批發價格w由供應商的生產決策和零售商的訂貨決策共同決定。

證明略。

對比命題3 第1) 和命題1 第1) 可發現,CS 博弈中,無論是零售商均衡采購量還是市場均衡價格都不受到零售商數量影響。這是因為零售商的末端市場是獨立的,供應商沒有產能限制。因此盡管零售商數量增加,供應商總是能提供與之匹配的產量,從而無法影響到批發價格。命題3 第2) 顯示,M-S 博弈中市場批發價格小于C-S 博弈,說明零售商以預算作為決策變量確實能為自己爭取利益,獲得更低的批發價格。M-S 博弈描述了市場中常見的一種場景:零售商帶著一定的資金到批發市場購買產品,并根據有限的資金預算與供應商討價還價,體現了零售商的買方權力。但并不是說零售商權力增加一定能影響到批發價格。在 M-N 博弈中,盡管零售商獲得了跟供應商一樣的市場權力,但是批發價格只與供應商數量和生產成本有關。命題3 揭示的管理啟示如下:零售商適當的市場權力能夠為其爭取更低的采購價格;而當零售商擁有與供應商相當的權力后,運用其權力優勢壓低采購價格已經難以實現,此時降低采購價格的有效途徑是尋求更多的供應源,鼓勵更多供應商加入市場。

綜合命題1 ~ 3,可發現在“多對多”的供應鏈系統下,均衡決策與結構權力之間的關系不同于“1 對1”供應鏈。Shi 等[4]在研究“1 對1”供應鏈權力結構對供應鏈影響時,得出的結論是,批發價格(采購量) 隨供應商權力增加而增加 (減少),隨零售商權力增加而降低 (增加)。在“多對多”的系統中,隨著供應商權力降低,買方權力增加,批發價格和采購量并沒有這種絕對單調的表現。在“多對多”的系統中,權力結構對均衡決策的影響強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波動和競爭強度的干擾。

基于上述均衡解分析,鑒于模型的復雜性,接下來將采用數值實驗的方法,分析3 種博弈狀態在面對需求波動、競爭強度等外部因素變化時的決策變化和供應鏈績效。數值實驗旨在分析 (圖示化) 需求波動和競爭強度的影響趨勢,因此在進行數值實驗時,參數取值并不指向具體案例。由于正態分布是一類具有代表性的隨機分布,因此數值實驗采用正態分布表示市場需求的隨機性。

3 需求波動對結構權力優勢的影響

結合表2 的均衡解,參數設置如下:Dr~N(30,202),R=5 ,S=10,p=3 ,c=1 。采用Matlab工具計算各決策變量和利潤的顯性解,比較不同博弈類型下的策略差異。

3.1 均衡產量與批發價格

市場需求波動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因為高需求不確定性意味著高錯配成本。盡管集中式供應鏈總受益于需求不確定性的減少,但當考慮到不同供應鏈成員之間的戰略互動時,需求不確定性的減少如何影響供應鏈成員的績效還不太清楚。因此,本小節將研究上下游不同權力形勢下,需求波動 σ 如何影響供應鏈成員的決策問題。通過將 σ 從5 遞增至50 來生成更多的問題實例,實現敏感性分析,并得到以下結論。

1) 分析均衡產量 (均衡采購量有相同的趨勢,故略)。如圖3 (a) 所示,隨著需求波動的增加,賣方權力最大的C-S 博弈中均衡產量的變化最大,權力均等的M-N 博弈變化最小??梢娫谫u方主導的時候,市場波動對供應鏈均衡產量會帶來很大影響,賣方的優先決策權促使牛鞭效應的放大作用影響了整個供應鏈。而隨著賣方主導權力的稀釋,市場波動對均衡產量的影響變得平緩許多。

圖3 均衡決策對需求波動的反應Figure 3 Responses of equilibrium decisions to demand fluctuations

2) 分析批發價格的變化。如圖3 (b) 所示,隨著市場波動的增加,C-S 和M-S 下均衡批發價格均急速下降,并且C-S 模式下的變化幅度最大,MN 模式基本沒有變化。

總體來講,首先,面對市場波動的變化,賣方權力最大的C-S 模型中的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都會產生較大幅度的變化,M-S 相對變化幅度小一點,而比較穩定的是權力均衡的M-N 模式。其次,從批發價格優勢上來看,供應商的主導權力優勢在市場波動較小時比較明顯;在市場波動較大時反而被動,容易造成供給過多,價格驟降,增產不增收的局面。

3.2 供應鏈參與者利潤

關于某種博弈類型下,需求波動對供應鏈成員利潤的影響趨勢已經有不少文獻進行了分析。一般認為供應商會受益于需求波動的減少,而零售商則不一定[4]。因此本節僅關注需求波動對供應鏈權力優勢的影響,即考察由于結構權力帶來的利潤優勢如何受到需求波動的干擾。

1) 觀察供應商利潤,如圖4 (a) 所示。當需求波動較小時,C-S 博弈使得供應商利潤最大,MN 的供應商利潤最小,即供應商利潤隨著其權力的削弱而降低了。當需求波動繼續增加時,M-N 的供應商利潤逐漸接近C-S 和M-S,后期超過M-S??梢娦枨蟛▌雍艽髸r,供應鏈主導權力無法給供應商帶來更高的利潤,此時供應商獲取市場權力意義不大。

圖4 均衡利潤對需求波動的反應Figure 4 Responses of equilibrium profit to demand fluctuations

2) 分析零售商的利潤,如圖4 (b) 所示。需求波動較小時,零售商權力最大的M-N 博弈使得零售商的利潤最大,C-S 博弈的零售商利潤最低。即零售商的利潤隨著市場權力的增強而增加。當需求波動較大時,利潤關系正好相反??梢姰斝枨蟛▌虞^大時,零售商也無心爭取市場權力。

3) 觀察供應鏈總利潤,該變化趨勢與零售商類似,但是總體來講變化不大。

當市場需求波動較小的時候,參與者的利潤隨著其供應鏈主導權力的增加而增加,此時供應商會為了維護自己的供應鏈主導權力花費更多成本,零售商也會為了爭取買方權力而增加投入。但當需求波動很大時,3 種博弈下的利潤差距明顯減小,即供應鏈主導權力帶來的利潤優勢不再顯著,此時,若獲取主導權需要高額成本,那么供應鏈成員都沒有動機去爭取市場主導權。

4 競爭強度對權力結構優勢的影響

隨著電子商務的大規模發展,供應鏈中融入了更多的供應商或零售商,那么,面對供應鏈成員數量的增加,供應鏈結構權力優勢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本節通過改變市場參數 (包括零售商數量R和供應商數量S) 來模擬市場競爭強度,觀察供應鏈決策以及利潤的變化特征。

4.1 供應鏈的均衡策略

通過編程求解總結了3 種博弈下供應鏈參與者數量對供應鏈均衡策略和的影響,如表3 所示。1) 首先分析每個供應商的均衡產量。3 種博弈下,產量決策隨供應鏈成員數量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都是隨著供應商數量增加而減少,隨著零售商數量增加而增加。2) 其次分析均衡訂購量,只有在供應商絕對主導的時候,均衡訂購量不受零售商數量影響;其他情況下,競爭強度的增加都會提升均衡訂購量,提升末端市場的產品流入量。3) 分析均衡批發價格。在面對供應商數量增加時,3 種博弈模式下的批發價格都表現為下降,可見批發價格隨著供應商數量增加的遞減趨勢不受權力結構的影響。然而,在面對零售商數量變化時,不同權力結構的批發價格卻呈現不同變化趨勢。在C-S 和M-N 博弈中,零售商數量變化不影響批發價格,而在M-S 中零售商數量增加會促使批發價格上漲。

表3 供應鏈成員數量變化時的均衡策略1)Table 3 The equilibrium strategy with variable number of supply chain members

4.2 供應商的利潤

上游的競爭強度和下游的競爭強度,對供應商的利潤及其對主導權力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圖5 所示。

圖5 供應商的均衡利潤對競爭強度的反應Figure 5 Responses of suppliers' equilibrium profit to competition intensity

1) 面對供應商數量的增加,如圖5 (a) 所示,上游的競爭強度增加,3 種博弈下供應商的利潤都呈明顯下降趨勢。當供應商數量較少時,供應商市場權力較大的C-S 博弈模型中,供應商利潤最高,M-S和M-N 模型中的供應商利潤很接近。當供應商數量較多時,3 種博弈模型的利潤基本一致??梢娫诟偁帍姸容^大時,供應鏈參與者沒有動力爭取市場權力。

2) 面對零售商數量的增加,如圖5 (b) 所示,3 種博弈下供應商的利潤都呈明顯上升趨勢。并且當零售商數量較多時,市場權力越大的博弈促使供應商獲得越多的利潤。因此當下游競爭激烈時,供應商會努力爭取供應鏈主導權力。這個結果是比較直觀的。因為在模型中,下游零售商面臨獨立的需求市場,因此零售商數量增加相當于開拓了新市場,總需求增加,促使零售商在采購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此時上游供應商的主導權力帶來更大的優勢。換個角度來看,對于擁有供應鏈主導權力的供應商,不斷拓展新的市場能為其帶來更大的利潤優勢?,F實中,汽車、電腦、手機等相對高價值的消費品,其生產商一般具有縱向主導權,而這些企業往往樂于開拓新市場,這些產品也更可能銷往世界各地。

綜上所述,上游激烈的橫向競爭會促使上游放棄爭奪供應鏈主導權力,而下游激烈的橫向競爭則會促使上游積極爭奪供應鏈主導權力。

4.3 零售商的利潤

上游的競爭強度和下游的競爭強度,對零售商的利潤及其對供應鏈主導權力的態度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圖6 所示。

圖6 零售商的均衡利潤對競爭強度的反應Figure 6 Responses of retailers' equilibrium profit to competition intensity

1) 面對供應商數量的增加,如圖6 (a) 所示,上游的競爭強度增加,3 種博弈下零售商的利潤都呈明顯上升趨勢。當供應商數量較少時,零售商市場權力較大的M-N 博弈模型中,零售商利潤最高,其次是M-S 模型,最低的是C-S 模型。當供應商數量較多時,3 種博弈模型的利潤基本一致??梢娫谏嫌胃偁帍姸容^大時,零售商沒有動力爭取市場權力。

2) 面對零售商數量的增加,如圖6 (b) 所示,零售商市場權力最大的M-N 博弈下,零售商利潤具有明顯的上升趨勢,M-S 博弈下的零售商利潤先上升再下降。但是M-N 和M-S 都高于市場權力最小的C-S。即當零售商橫向競爭激烈時,爭取買方權力能夠提升利潤水平。這是因為,上游競爭激烈時,賣方具有更大的銷售壓力,其供應鏈主導權力在這種銷售壓力面前無法體現優勢,因而零售商無需爭奪市場權力;而在下游競爭激烈的時候,買方具有更大的采購壓力,如果此時上游還具有供應鏈主導權力,那么零售商利潤受到很大損害,因此爭取市場權力能夠讓零售商平衡這種采購壓力。

綜合來看,供應商數量變化時,3 種博弈下零售商利潤區分不大,因此供應商數量變化對零售商改變市場權力的誘導作用不大。而零售商數量變化卻相反。當零售商競爭激烈的時候,具有均衡權力的M-N 博弈促使零售商獲得最高利潤,且遠高于另外兩種博弈結果。此時買方權力的爭取,會使得零售商利潤大大增加,因此,零售商愿意花費較高的代價爭取市場權力。

4.4 供應鏈總利潤

將供應鏈上的S個供應商和R個零售商的利潤總和作為該條供應鏈的總利潤,則3 種博弈下的總利潤均可以表示為考察供應鏈總利潤關于水平競爭強度的變化,可得到命題4。

命題43 種博弈結構下,供應鏈總利潤均隨著供應商和零售商數量的增加而增大,即

證明結合表2,C-S 博弈均衡下,供應鏈的總利潤為

上式對供應商數量S求一階導有

同理,M-S 和M-N 博弈均衡下,

可見市場競爭的加劇有可能會損害單個個體的利益,但是就社會整體來看,競爭促使了總福利增加。因此鼓勵競爭有助于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

5 結論

為研究“多對多”供應鏈中市場主導權力優勢的問題,本文以多個供應商和多個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為研究對象,采用C-S 博弈、M-S 博弈模型和M-N 博弈3 種博弈類型,模擬了上游供應商市場權力逐漸降低,下游零售商市場權力逐漸增強的市場競爭情況。對比分析了不同的市場主導權力下的供應鏈均衡策略和供應鏈績效,以及它們面對市場波動和競爭強度變化時的反應。結果表明如下。

1) 結構權力對市場均衡批發價格產生影響。首先,相比供應商市場權力最大的C-S 博弈,采用預算約束行使買方權力的M-S 博弈使得市場均衡批發價格更低。其次,在強烈的需求波動下,相比CS 博弈和M-S 博弈,上下游權力均衡的M-N 博弈能夠穩定均衡批發價格。

2) 需求波動會影響主導權力的利潤優勢。當市場需求波動較小的時候,供應鏈參與者的利潤隨著其供應鏈主導權力的增加而增加,此時供應商會為了維護自己的供應鏈主導權力花費更多成本,零售商也會為了爭取買方權力而增加投入。但當需求波動很大時,供應鏈主導權力帶來的利潤優勢不再顯著,此時,若獲取主導權需要高額成本,那么供應鏈成員都沒有動機去爭取市場主導權。

3) 競爭強度會影響主導權力的利潤優勢。上游供應商的激烈競爭會促使上游放棄爭奪供應鏈主導權力,且對零售商爭取市場權力的誘導作用不大,可能因此形成上下游權力均衡的M-N 博弈形式;而下游激烈的橫向競爭則會同時刺激供應商和零售商積極爭奪供應鏈主導權力。

4) 市場競爭的加劇有利于提升供應鏈總利潤,因此鼓勵競爭有助于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

本研究將對市場權力的研究拓展到了“多對多”的供應鏈,研究對象適合市場發展實際。在對主導權力結構的模擬上,抓住了主導權力逐漸變化的過程。本文研究結論與“1 對1”供應鏈的結論有差異。在“多對多”的供應鏈中,主導權力的利潤優勢與需求波動及競爭強度息息相關。因此對企業來講,爭奪市場權力并非總是占優策略。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未來可在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拓展:(1)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縱向競爭中供應鏈主導權力的變化,橫向競爭中各成員權力均等,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討論橫向競爭中也存在權力差異的情況;(2) 本文假設了零售商面臨獨立的終端市場,即零售商只在采購市場存在競爭,未來可拓寬到零售商在銷售市場也存在競爭的情況。

猜你喜歡
批發價格零售商利潤
完形填空兩篇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利潤1萬多元/畝,養到就是賺到,今年你成功養蝦了嗎?
國產品牌,零售商這樣說……
零售商都在做自有品牌化妝品,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觀念新 利潤豐
零售商:我是這樣開農民會的!
利潤下降央企工資總額不得增長
2013年7月國內市場主要畜產品與飼料價格分析
2012年11月國內市場主要畜產品與飼料價格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