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多元評價的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

2024-01-18 04:33劉玥楊鑫哲翟一鳴王忠山姜兆亮韓泉泉張柏寒
高教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素質能力工程教育綜合評價

劉玥 楊鑫哲 翟一鳴 王忠山 姜兆亮 韓泉泉 張柏寒

摘? 要: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實施是近年來高等工程教育領域的重大政策,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推行也為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列出新的標準。通過厘清多元評價體系下的培養要求,總結十項工科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能力,并基于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作實踐探索,形成“3+2+5”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拓展培養的新模式。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方式持續追蹤這一模式對大學生不同素質能力提升的影響,并利用區分能力板塊條件下的培養模式量化效用分析,結合專業培養目標,持續優化這一拓展培養模式的項目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教育;綜合評價;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2-0151-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re the major policie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reform has also listed new standards for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larifying the cultivation requirements under th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we summarized ten quality competencies tha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ossess, and formed a new model of "3+2+5" quality competency cultiv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Shandong Univers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is model on the improvement of different quality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continuously tracked, and using the quantitative utility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boards conditions of distinguishing competency, the project system of this extended training model is continuously optimiz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倳涥P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1]。工科大學生是工程師隊伍的后備軍,抓好工科大學生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聚焦國家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意義。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提高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目標,探索實踐與工程教育、新工科建設和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相適應的、面向多元評價的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工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為工科人才培養提供了基本規范。近年來,新工科建設又對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領域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實踐,體現了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考核評價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 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大學生素質能力要求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就是要確認工科專業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既定質量標準要求,是一種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的合格性評價[2]。畢業要求是對學生畢業時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具體描述,包括學生通過本專業學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并對每一項畢業要求的內涵進行了解釋?!豆こ探逃龑I認證標準》[3]指出,對于非技術性質的畢業要求可按照“能力要素”進行分解。比如,在“職業規范”這條要求中,指出,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在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工程職業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叭宋纳鐣茖W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有正確價值觀,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了解中國國情?!肮こ搪殬I道德和規范”是指工程團體的人員必須共同遵守的職業操守,不同工程領域對此有更細化的解讀,但其核心要義是相同的,即誠實公正、誠信守則等。認證標準描述的能力可以通過相關專業課程培養,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素質拓展活動等實踐環節來培養和評價[4-5]。

(二)? 面向新工科建設的大學生素質能力要求

新工科建設是我國主動適應和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發展,是在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下、在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在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國家硬實力的背景下全面啟動的,并為21世紀工程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6]。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設以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界4年來一直圍繞著如何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產業的新型工程需求人才進行關于新工科教育和發展的研討和實踐。圍繞“新工科”的內涵——“五個新”: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7],有必要廓清未來的工程人才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新素養。

為了培養未來工業和社會需求的工科技術人才,未來工科畢業生在滿足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準和知識、技能和素養等要求同時,還需要具備適應新工業革命時代的更全面的態度、能力和素養。美國工程技術評審委員會(ABET)制定的本科工程教育一般標準中也列出了包括倫理責任、有效交流、有意識并致力于終身學習等能力素養要求[8]。

(三)? 面向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大學生素質能力要求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以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為對象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0)中明確指出,要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形成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9]。體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人文素質和身心素質等方面的內容。

二? 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拓展培養新模式

在山東大學“致力于培養最優秀的本科生”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的引領下,機械工程學院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面向機械科技發展前沿,綜合多元評價體系要求,總結了十項工科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能力,并形成了“3+2+5”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拓展培養模式。十項素質能力包括:寬厚的專業基礎、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人文素養、開闊的國際視野、富有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較強的團隊精神與組織能力、較強的表達與溝通能力、良好的道德與行為規范、具有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意識和適應能力、心理與身體健康發展能力。這些能力要素既體現了辦學傳統和特色的內在追求,又蘊含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 著重厚植家國情懷

學校確定“主題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三個模塊為必修模塊,學校層面的三個必修模塊著重厚植家國情懷,強化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團隊精神、組織能力等。

“主題教育”:圍繞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品德修養、道德規范和愛校榮校等主題開展的各類引導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理想信念和綜合素質提升。每學期進行一次考核,要求學生每學期需參加至少4學時的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必須于規定的修業年限內獲得1個學分。

“社會實踐”:包括為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所開展的各類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競爭力,使學生認知社會角色,適應社會規范,提高社會服務技能。每學年進行一次考核,要求學生每學年需參加至少8學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必須于規定的修業年限內獲得2個學分。

“志愿服務”:包括圍繞社區建設、會議賽事、支農支教和勤工儉學等方面開展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樹立勞動意識,營造人人都做志愿者、志愿服務從身邊做起的良好氛圍。學生必須于規定的修業年限內獲得1個學分。學生畢業前進行審核,共需參加至少32學時的志愿服務。

(二)? 著重提升學科能力

學院結合學科專業實際,確定“學術活動”“研究創新”為學院層面兩個必修模塊,著重扎實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開闊國際視野、提升創新精神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等。

“學術活動”:包括為提高學生學科專業水平,組織開展的各類專業講座、論壇、培訓和交流等學術活動,不斷加強學風建設,優化學術生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養成科學嚴謹的學術思維。學院每學期進行一次考核,要求學生每學期需參加至少4學時的學術活動。

“研究創新”:包括國家級、省級、校級和院級的學科專業相關的創新項目、競賽、培訓和實踐等活動,鼓勵學生項目化參與,養成崇尚創新的良好習慣,增強創新能力,形成創新成果。根據成果實際,記錄學分。

(三)? 注重實現特色發展

將“身心健康”“文化藝術”“就業創業”“社會工作”“社團經歷”確定為學生發展的五個選修模塊。五個選修模塊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特色成長。

“身心健康”:強健體魄、健康心理,包括組織學生參加促進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各類體育運動類比賽、訓練及心理類培訓、講座等。根據參加情況,記錄學時。

“文化藝術”:進一步深化文化育人成效,推進美育育人功能,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包括組織學生參與各類表演、展演、展覽、比賽和訓練等活動,根據參加情況,記錄學時。

“就業創業”:著力培育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能力與素養、創業精神和生涯規劃能力,使其更加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包括組織的各類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項目、培訓、競賽以及實習實踐活動,根據參加情況,記錄學時。

“社會工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組織協調能力,培養責任擔當,包括加入學校各級各類學生組織并承擔一定的職責,或擔任學生干部參與各項活動的組織服務工作。經過考核,方可記錄學時。

“社團經歷”:充分發揮社團育人活力,包括加入學生社團,或參加社團組織的各項校園文化活動。根據社團經歷,記錄學時。

原則上,拓展培養項目每32學時計1學分,各板塊拓展培養時長不設上限。拓展培養計劃修滿8學分后不再進行學分置換。本科生需修滿8個拓展培養學分,且包括學校必修的“主題教育”1個學分、“社會實踐”2個學分、“志愿服務”1個學分,學院要求必修的“學術活動”1個學分、“研究創新”1個學分。

學院進一步細化了這一拓展培養模式的項目,制定了拓展培養項目動態表,包括學分認定方式、開設學期、記錄方式和記錄細則等。根據數據跟蹤統計,這一拓展培養模式的十個主題模塊,基本涵蓋了綜合多元評價體系下的十項素質能力要求的需要,如圖1所示。

三? 培養模式效用分析與優化

為增強這一培養模式的實效,要將“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貫穿到拓展培養全過程,結合專業培養目標,持續優化這一拓展培養模式的項目體系,不斷健全培養模式評價機制,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 區分能力模塊條件下的培養模式量化效用分析

通過拓展培養數據系統導出學生不同模塊的活動參與認定分數,并通過個人自評和他人互評兩種方法,運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對學生每項素質能力進行量化賦分,經KMO和Bartlett檢驗進行效度驗證、克隆巴赫信度系數進行信度分析,取得了234份有效個體數據。通過對這些個體的活動參與分數與素質能力分數數據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對活動內容板塊設置的合理性和對學生能力提升的相關性進行驗證。為了提高操作性,假設入學時所有學生的素質能力沒有差距,由于高中學校普遍偏向注重成績,素質教育開展程度較低,故假設有一定合理性。通過對相關程度的強弱進行分級,形成了相關性矩陣示意表(表1)。該表直觀地展示了各項能力素質與相應的培養板塊之間的相關性關系,為明確大學生特定能力培養目標導向下應開展的活動內容提供了數據支撐,并為不斷完善這一拓展培養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二)? 素質能力培養模式優化提升

素質能力拓展培養模式建設的流程如圖2所示。要優化提升,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工作方法、目標定位、方法創新、載體設置和渠道拓展等方面協同發力,將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10]。

1? 促進成長,服務大局,不斷優化素質培養模式內容設置

一是從橫向來說,要設置覆蓋面更加廣泛、內容模塊更為齊全的素質拓展培養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提高。要以目標為導向,制定素質拓展培養大綱,以學生成長為主線、五育并舉,針對不同年級分階段、分層次、有側重地來制定針對性培養方案。如對于大一年級學生,注重于適應性主題教育、身心健康、文化藝術和社團經歷活動,幫助學生在第一課堂發展寬厚的專業基礎的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對于大二年級學生,注重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以及社會工作,培養學生深厚的家國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并在活動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溝通表達能力;針對大三年級,則主要注重于學生的學術活動和研究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大四年級學生則主要發展的是就業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高其社會競爭力。

針對不同模塊活動對能力提升方面的不同,以及學生參與程度的不同,還需進一步完善拓展培養體系模塊化建設,建立拓展培養課程體系,通過記錄式、學分式、綜合式三種考察方式的結合,完善學分置換規則,促進學生各類別活動均衡參與,實現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

二是從縱向方面考慮,一種能力的提升是一項或多項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能力的提升不能僅依靠活動版塊的設置,更需要在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深度挖掘和探索,達到1+1>2的效果。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币虼?,在主題教育方面,要深度挖掘專業課教學中隱含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形勢政策課進行融合,使全員參與到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在國際視野能力建設方面,要深入探索海外學術交流新模式,通過邀請海內外知名校友,加強與海外高校合作等形式,挖掘海外師資力量,開設全英文課程、英文講座等,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同時發揮國際留學生的作用,加強國內外學生之間的交流,推進素質拓展活動與第一課堂互動互補、互相促進;經過多年探索,工程教育更加注重“回歸工程”,這逐步成為業界的共識和今后改革的發展方向[11]。在就業創業方面,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競教融合等大膽實踐探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2? 精準評價,著眼長遠,持續提升素質培養模式社會實效

一是要探索拓展培養體系的工作運行機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制度規范和操作細則,建立完整的評分記錄體系,通過客觀記錄、有效認證、科學評價學生參與相關活動的經歷和成果,幫助學生認清自身優勢,彌補自身不足,激勵學生廣泛參與各項活動,促進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提升社會競爭力,努力使“素質拓展活動成績單”成為學院人才培養評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社會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

二是要構建動態管理體系,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參與活動情況進行后臺診斷性分析,識別分析學生發展中存在的優勢、不足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形成“體檢報告”,科學評估素質拓展活動育人成效。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促進其形成積極的行動選擇,根據時代發展需求不斷提出改進措施,努力提升學生在校素質能力發展,使素質拓展活動成為幫助青年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獲得社會認可的“通行證”,使學生的素質能力真正能夠服務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三是要持續優化素質拓展培養體系的制度規范和實施細則,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通過搜集老師、學生的意見反饋,完善素質拓展活動課程體系,使之與作為“第一課堂”的課堂教學有效補充,互相融合,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真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是要建立畢業要求相關能力達成情況評價機制,定期開展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同時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和就業單位的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定期分析,并利用評價反饋結果實現培養模式的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 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任偉成,翟羽佳,李富平,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畢業設計(論文)培養模式探索[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2):100-105.

[3]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7年11月修訂)[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9,41(1):1-4.

[4] 文孝強.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評價體系研究——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達成度評價指標[J].高教學刊,2020(16):19-22.

[5] 李娜,李豪,朱德榮.基于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多元化、過程化考核方式與實踐研究[J].長江叢刊,2023(9):116-118.

[6] 賀玉海,王勤鵬,吳潔,等.“新工科”背景下傳統工科專業的改造升級路徑[J].航海教育研究,2022,39(1):1-8.

[7] 王斌楠.“新工科”背景下省域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20(4):94-98.

[8] 焦連志.“新工科”建設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21(1):123-128.

[9]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11):2-7.

[10] 張應強,黃捷揚.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與深化高等教育評價改革[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62-71.

[11] 夏小華.新工科人才的工程素質及其培育路徑[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2(4):377-382.

猜你喜歡
素質能力工程教育綜合評價
提升納稅評估人員素質能力培訓策略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計算機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綜合評價應用探究
基于熵權TOPSIS法對??谑嗅t療衛生服務質量的綜合評價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學英語寫作評價中的應用
基于工程思維的Java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金屬材料類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初探
淺談報紙版面主編的職責及應具備的能力
論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下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
鄭州市各縣(市)創新能力綜合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