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機制研究

2024-01-18 07:11陳縈楊雄鑫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生校企院校

陳縈 楊雄鑫

收稿日期: 2023-07-03

基金項目: 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職業本科教育專項課題“職業本科教育與縣域深度融合發展研究”(FJZYBK21-10)

作者簡介: 陳縈(1970—),女,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摘? 要: 職業本科院校與所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存在價值共創、利益共享的共生關系。選取泉州和上海兩所院校作為案例,根據實地調研獲取的一手資料,通過質性研究構建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機制的分析框架?;诠采h境作用機制、共生動力機制和共生阻力機制三個維度分析我國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發展的現狀,提出探索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機制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 職業本科院校; 地方社會經濟; 共生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4)01-0057-09

職業本科院校又稱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主要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職業本科院校在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地方社會經濟也為職業本科院校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雙方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將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建立價值共創、利益共享的“校地共同體”,形成一種共生關系。目前教育部宣布建設的職業本科院校已有33所。這類學校如何與所在地方經濟共生發展是一項涉及多主體的系統工程,其深度融合發展還面臨諸多困境。本文選取泉州和上海的兩所案例學校進行調研,深入探討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發展的機制,分析這一機制發揮作用和功能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機制分析框架

(一)理論基礎

本研究借鑒共生理論關于共生機制的研究成果作為理論基礎,利用扎根理論的辦法對案例調查得到的一手資料進行處理,在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發展機制問題上進行具體應用,構建一個現實合理的分析框架。

共生(symbiosis)一詞最早源于希臘語。作為生物體之間的一種特殊生活方式,意為相互依賴、彼此受益,引申為“命運共同體”[1]。近年來,共生理論在教育領域得以廣泛應用,共生理論強調在良好的共生環境下,各共生主體隨著利益耦合而融合發展,這與當前職業本科院校的內在發展具有高度一致性。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關于合法性、權利性以及緊迫性的分類原則,本研究選擇職業本科院校、企業、政府作為校地共生關系的重要主體來展開探討。首先,政府、企業、院校等共生單元在參與職教本科推進過程中,存在目標和利益上的耦合;其次,事物的發展總是動態變化的,地方經濟的發展、知識技術的生產創新、資源的共享需要通過政府、企業和院校等共生單元間的互動與合作,衍生出共生共贏的動態關系。共生理論作為研究系統中各主體間相互作用、相互優化的工具,為本科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分析方法與分析視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優越性。

“機制”原指機器的結構和運行方式原理,在社會科學中主要指機構和制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2]。袁純清認為共生機制是共生單元之間相互作用的各種方式,共生關系為“何”而產生,為“何”而維持,為“何”而變化,這個“何”就是共生機制。共生機制是客觀存在于各共生主體或者共生單元之間,并能長期地聯系各共生主體或者共生單元,使得各共生主體或者共生單元相互補充、互利共生的各種方式。根據袁純清的共生理論中對共生機制的分類,在任何一種共生關系中,共生機制包括三個方面:環境誘導機制(由環境作用形成)、共生動力機制(由共生單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共生阻尼機制(由共生單元之間的性質差異、空間距離和共生界面的介質性質形成),三種機制的相互結合共同形成共生的總體機制,反映共生關系演化的基本規律,這三種機制共同決定了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3]。本研究也從共生機制的三個方面來搭建框架研究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關系。

(二)雙案例選擇

2019年2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4]。同年6月,教育部正式發文批準15所民辦??坡殬I學院升格為職業本科院校。截至2021年10月,我國已新建32所職業本科大學,其中公辦9所,民辦23所。2023年7月,我國第一批職業本科大學生順利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我國職業本科院校雖然剛剛起步,但是這些學校扎根地方、立足地方,學科專業設置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科研和人才培養與地方相適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在教育部批準的兩批職業本科院校中各選擇了一所案例學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案例一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泉大”)。該校創立于1986年,地處福建泉州的晉江市,是一所非營利性質的民辦本科院校。作為全國首批15所職業本科試點學校之一,2019年5月更名為職業技術大學。在筆者調研時,該校共有10個二級學院,開設了18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占學生總數的75.8%。作為當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泉大”具有一定的辦學經驗的沉淀,獲得了當地政府、企業的支持,立足于晉江市發展,積極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已經發展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案例二是位于上海市金山區的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僑”),該校創建于1993年,位于上海市金山區,也是一所非營利性民辦本科高校。作為我國第二批職業本科教育試點院校,2020年6月更名為職業技術大學。在筆者調研時,該校共有9個二級學院、開設了15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占比約為27.9%?!爸袃S”在校地合作的探索中形成了“學校、企業、行業、政府”四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旨在為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本研究主要采取案例調查法和調研訪談法收集原始信息。課題組成員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分別走訪案例學校、當地政府以及校企合作企業,走進學生的實訓場地進行觀察,對相關利益主體開展調研。訪談對象包括職業本科院校的管理人員、教師、學生、企業管理人員、政府工作人員、普通市民六類,根據不同類別的人員分別編制了不同的訪談問題。研究者采用目的性抽樣的方式,共選取了14位職業本科院校管理人員、8位教師、8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7位企業管理者、5名政府工作人員以及4位普通市民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后對訪談錄音進行整理,共獲得20多萬字的文本資料。

(三)分析框架的形成

扎根理論由巴尼·格拉澤(Barney Glaser)和安瑟倫·斯特勞斯(Anselm Strauss)在1967年提出,注重挖掘、掌握原始信息和一手資料。通過對一手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比、分析,總結歸納出理論解釋性框架。按照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個步驟對一手資料實施編碼處理,以建立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最后形成理論和模型。它將理論和經驗,抽象和具體融合在一起,是一種有效的質性研究方法[5]。

首先,對20多萬字的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對文本資料進行概念化處理,盡量保留受訪者的口語化表達,以保證編碼的開放性。去掉語義不明確或者模糊的原始語句,概括地保留頻次較高的初始概念,形成23個初始范疇,將其作為開放式編碼。其次,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之上,通過分析和思考開放式編碼之間的各種關系,從而進一步發現節點之間的聯系,進行聚焦提煉[6],將23個初始范疇持續地加以比較與總結,獲得了10個主范疇。最后,將主范疇做進一步的概括和整理,借鑒共生理論,得到3個核心范疇:共生環境作用機制、共生動力機制、共生阻力機制。由此構建了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機制分析框架(見表1)。研究還對分析框架做了飽和度檢驗,對剩下的5篇訪談記錄經過三級編碼處理后,仍未獲得其他新的概念??梢哉J為,本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飽和性和合理性。

二、共生環境是共生發展的外生條件

對于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關系而言,共生環境是指職業本科院校及其他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外部條件。職業本科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制度環境、技術環境以及社會環境。

(一)經濟環境構成共生發展的土壤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職業本科院校獲取資源的多寡??傮w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產業集聚的效應就越明顯,職業本科院校與企業、政府之間的合作就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比較高,對職業本科院校的支持力度較大,職業教育資源相對較為豐富[7]。另外,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職業本科院校能夠獲取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當地企業就有足夠的余力來幫扶職業本科院校的發展,相反則會自顧不暇?!叭蟆蔽挥诟=ㄊ⊙睾=洕鷱娛袝x江市,縣域經濟實力連續27年居福建省首位,民營經濟發達,城市投資潛力、營商環境位列全國縣域第二?!叭蟆蹦硨W生提到,“來到這邊之后覺得晉江市很不錯,這里有非常多的企業,大家都比較愛拼,經濟發展也特別快,機遇相對也會比較多,所以畢業后想留在這里,到時候在這里創業?!贝髮W根植于當地肥沃的經濟土壤,汲取了充分的資源和養分,眾多企業為“泉大”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層面的機會。

城市產業結構升級主要依賴于創新驅動和人才驅動,與職業本科院校學科專業結構相互依存。職業本科院校主要培養貼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本科院校在專業與課程的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區位因素,增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溝通交流,進而設置能夠適應城市產業結構,貼合地方需求的特色專業與課程。

“泉大”秉承“辦好一個專業,帶動區域一個產業”的專業建設理念,積極規劃設計專業群,以服務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汽車服務、建筑建材、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紡織鞋服、文化創意、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為主,以原有優勢專業為依托,調整完善本科專業結構,設置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石油化工、藝術設計、商貿財經類等專業群。

“中僑”充分考慮所處金山區的產業結構,建立靈活動態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機制以確保與區域產業結構進行良性互動。該校管理人員提到,“我們建立了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我們的專業要直接對接當地的產業體系,課程標準也要對接崗位的需求。在2023年我們自己取消了5個專業,取消的依據在于是否對接當地產業,在調整專業時我們首先考慮是不是脫離了當地的產業實際;同樣,我們新增加專業,或者說優化專業,也要進行前期的調研,經過多方驗證以后才能最終確定?!?/p>

職業本科院校緊緊圍繞當地產業實際進行專業動態調整,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更能適應當地企業的需求;畢業生就業率以及就業質量的提高就更能吸引到優秀的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二)制度環境為共生發展保駕護航

宏觀政策法規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推動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發展的主要外部動力。隨著對職業本科教育認識和理解的深入,國家宏觀政策引導也隨之層層深入并走向政策實踐。近年來國家頒布多項有利于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蛾P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8];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首次賦予了職業本科教育相應的法律地位[9];《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以職業本科為牽引[10]。國家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意圖得以申明和強調,而發展目標、實施路徑、發展規模也逐步細化。國家對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支持力度越來越強,科學化的指導措施越來越明確,為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環境。

調研發現,市、縣級政府落實國家宏觀層面政策,將上級政府所傳遞的規定和要求納入政策理念當中,將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共同發展列入地域發展規劃,在院校發展所需要的人、財、物資源方面給予具體的政策扶持,能夠深刻影響職業本科的辦學實踐,為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泉州市晉江市印發《晉江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專門提出支持“泉大”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提升其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叭蟆蹦彻芾砣藛T提到,“自從學校遷到晉江以來,市政府還專門成立了一個事業單位,叫做高校發展中心,用來專門支持和服務晉江市的這幾所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晉江市的教育局、人社局、國土局、規劃局、消防大隊等都為我們辦學提供了很多的幫助,甚至還專門搬到我們學校里面來為我們提供方便?!泵褶k院校如何保證人才能夠引進、能夠用好、以便留住是個大問題。晉江市政府計劃對副高級職稱以上的領軍人才給予一定的編制,以便更好地吸引與留住人才?!叭蟆币晃唤處煴硎?,“晉江市政府并沒有歧視民辦院校,我們可以參加市政府高級人才的申請和審核認定,去景區坐車不要錢,去圖書館借書不要錢,每年一次免費體檢,另外還對我們在購房上給予支持?!?/p>

(三)技術環境對共生發展提出現實要求

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變革推動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升級提質,繼而要求職業本科院校進行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晉江市是一個以發展制造業為主的城市,正處于一場深刻的產業升級轉型之中,眾多企業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迫切需要引進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人才,以此適應企業的升級轉型。地方產業不斷向專業化、特色化、高端化發展,必然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素質提出新的要求。晉江市某政府人員談到,“既然要發展數字經濟,就需要一些素質比較高的學生,這對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晉江引進的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他們很想去招一些職業本科的學生。但是這幾年,包括晉江市一些集成電路產業,很難從本地的職業大學、職業學校招到人?!?/p>

企業將技術成果引入職業本科院校,一方面解決職業本科院校技術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讓學校教育與行業發展高效銜接,推動學校創新發展,服務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使得職業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更符合行業企業需求??萍计髽I將先進的科研技術引入校園,給職業本科院校提供條件,將行業、企業最新的技術原理、技術手段、技術工藝、技術操作等內化為學生的技術思維、技術行為、技術態度和技術文化,從而滿足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社會環境對共生發展發揮潛在影響力

社會環境是指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面臨的社會輿論和文化氛圍,對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互動具有持久和潛在的作用力。文化對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的互動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社會觀念、社會認知和社會氛圍等方面。

職業本科院校屬于新生事物,其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沒有經過勞動力市場的真正檢驗,社會公眾對職業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以及辦學模式還存在顧慮,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感不高。受“學而優則仕”等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公眾傾向于認為職業院校不如普通本科,多數家長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考不上普通本科才會退而求其次選擇職業院校。另外,現有的中國高考制度更加強化了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的偏見,使得職業院校往往難以獲得優秀的生源。與“泉大”管理人員訪談了解到,“我們學校具有民辦院校和職業院校的雙重屬性,對職業院校的偏見就老生常談了,民辦學校就有人會誤會你是賺錢的,你每個學生收費那么多,你是不是要發財?”“中僑”某管理人員認為,“整個社會對職業本科還有一些顧慮,一方面家長會考慮孩子未來的工作環境是不是會比較艱苦,另一方面,畢業以后,他的薪資待遇相較于其他普通本科出來的學生會不會比較少?!眱伤咐龑W校雖然升格為職業本科院校,但是其社會認可度在短時間內很難有較大的提升,社會觀念的改善仍舊任重而道遠。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社會文化氛圍的塑造者主要是社會媒體。社會公眾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接收來自社會媒體發布的輿論信息,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叭蟆弊鳛楫數匚ㄒ灰凰辽灵L的本科院校,通過電視、報紙、網絡以及各種融媒體工具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生長環境。當地社會媒體積極引導社會公眾正確認識技能人才,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社會環境,提升人們對技能技術人才的認可度,大力宣傳“泉大”的辦學成果,取得了一定的宣傳效應?!叭蟆币晃焕蠋熀茏院赖卣f:“我經??吹疆數仉娨暸_報道一些關于‘泉大’的新聞,‘泉大’是非常出名的?!鄙虾J薪鹕絽^社會媒體也經常對“中僑”的辦學情況進行深度報道。媒體能否積極響應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方針,積極宣傳職業教育,大力營造全社會崇尚技能、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決定了職業教育能否得到良性發展的輿論環境,這也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能否得到發展、中國職業教育品牌能否最終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共生動力是共生發展的內生原因

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動力機制是各共生主體內部自發生成的動力,區別于外部環境的作用力,主要包括發展需求驅動、內部資源支撐以及認知理念驅動。

(一)各主體的發展需求構成共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職業本科院校主要受到辦學目標驅動。通過校地共生發展,職業本科院校能夠及時掌握行業最新人才和技術需求,培養具備實踐性知識的技術技能人才并更好地服務地方。既能夠提高辦學質量、獲得必要的物質資源,又能夠擴大競爭力,提高學校的聲譽,從而吸收更多優質的生源,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叭蟆蹦彻芾砣藛T談到,“這種力量是相互的,我們服務晉江市,市民當然就會愛戴我們,就會歡迎我們,就會多用我們的畢業生?!薄爸袃S”某管理人員提到,“通過對接金山區產業的發展,我們獲得了區政府給我們的很多政策優惠,同時我們在學科專業設置上也更有方向了?!?/p>

企業作為追求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主體,主要受利益驅動。獲取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動力,也是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社會責任的體現。泉州某企業管理人員提到,“與大學合作一方面是我們企業需要人,另一方面是我們企業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給我們的企業形象帶來較大的提升?!敝С致殬I本科院校的辦學實踐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形式,企業可以通過與職業本科院校合作的方式來實現社會形象的良好塑造,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業,另一方面能夠提升社會公眾的好感度,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收益。

地方政府主要受政府政績驅動。一方面是貫徹落實國家層面、省級層面的政治意志,另一方面能夠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本地區的勞動力素質,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晉江市政府認為“泉大”辦學層次的提高能夠為晉江市的建設發展提供更多的軟性支持,因此早在2017年就與“泉大”簽署市校共建合作協議,全力支持“泉大”申辦應用型本科院校。金山區政府認為,“‘中僑’是我們當地唯一一所職業本科大學,它不僅是我們金山的一張名片,更是上海市職業教育縱深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我們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支持‘中僑’的發展?!边@些預期收益的實現可以增加政府官員的政績,讓政府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戴。

(二)各主體的內在資源為共生發展提供條件支撐

場地、硬件設施條件、教學軟件設施,以及師資水平和學校聲譽等構成職業本科院校的辦學實力,為共生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叭蟆蹦壳霸谟眯I峤ㄖ娣e39.71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27.06萬平方米,現有教室102間,實驗、實習實訓場所150個,實驗實訓室、實習場所面積16.68萬平方米。同時在建二期工程21.39萬平方米校舍,并積極籌劃校園三期工程建設,用于改善學校教學及生活設施。一位學校領導指出,“‘泉大’圖書資源很有限,作為一個單體學校,又不像大學城可以共享圖書資源,所以與泉州市圖書館、晉江市圖書館共建、互為分館,資源共享?!?/p>

企業實力是共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實力越強、行業影響力越大的企業,其經營狀況、基礎條件以及場地設備相對較好,對技術革新的需求也相對較為強烈,會更加熱衷于與行業專家、學院教師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參與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職業本科院校會選擇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來進行合作,與這些企業進行合作能夠為職業本科院校提供優質的物質經濟基礎,使之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踐中脫穎而出。

地方政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發展水平。校地共生是教育系統與地方社會經濟系統共同形成的有機整體,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地方政府在校地共生中不能置身事外。晉江市政府在校地共生的過程中,制訂產業與教育發展規劃,加強各部門協同配合、提高辦事效率,大力推進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推動校地共榮共生發展?!叭蟆惫芾砣藛T表示,“我們晉江市政府是實干型的,給出了非常多的好政策和支持,這有利于我們繼續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務晉江?!?/p>

(三)各主體的認知理念是共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形成命運共同體是職業本科教育的內在本質要求,認識校地融合共生的本質,必須從認知理念上深刻理解其內在邏輯,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識。兩所案例院校樹立了正確理念并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服務實踐探索,進一步推動了校地共生融合發展。當談到與當地是一種怎樣的關系時,“泉大”某管理人員說,“應該說‘泉大’跟當地是屬于一種相輔相成,互相離不開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是分不開的?!蟆瘋鞒辛藭x江的DNA,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有勇闖、敢闖、愛闖的創業精神?!薄爸袃S”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學員輪訓班,為青年干部進行培訓,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力量。

企業對其所肩負的職業教育社會責任認識越到位,就越樂于參與校企合作實踐,扶持職業本科院校的發展。企業已經逐漸認識到履行職業教育責任能對其發展帶來好處,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企業正逐漸從消極接受向積極承擔轉變,借此尋求政府的支持,消費者的青睞,擴大社會影響力。部分企業對政府扶持的產教融合項目呈現積極回應的態度,在協作中與職業本科院校共生并進、共建共享。

我國職業本科教育是政府政策直接催生的,其發展壯大需要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保障和激勵。政府作為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主管部門,對職業本科院校的正確認識深刻地影響著職業本科的校地辦學實踐。晉江市將“泉大”發展作為“十四五”規劃中的發展重點,有關領導經常蒞臨“泉大”指導視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泉大”發展。當地政府某管理人員認為,“有這么一所學校在晉江市,會更有利于晉江市的整體經濟發展。這所學校作為承辦單位承接了很多體育賽事,幫助政府承擔了很多責任?!?/p>

四、共生阻力成為阻礙共生發展的制約條件

(一)溝通協調不暢會影響共生發展的信息傳遞

信息對稱、供需匹配是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機制構建的前置條件。信息不對稱就會導致校地共生產生阻力。要想實現合作共贏,推進校地共生的順利開展,各個主體之間應當暢通交流渠道?!叭蟆痹浥c一家服裝制造企業進行合作,由于校企之間信息不對稱且未能及時進行溝通,在合作理念和育人方式方面產生分歧,導致合作中斷。既對“泉大”相關專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又造成該企業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

校地共生的“政校企”溝通平臺的缺失也會制約校地共生的進展。缺少資源共享、協同育人、攜手創新的交流合作平臺,缺乏有效的信息發布渠道,企業會對與職業本科院校的合作產生遲疑。目前校企合作存在“校熱企冷”的現象,企業對職業本科院校培養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實力有疑問,又沒有渠道隨時掌握信息。企業只有等到用人緊張時,才想起去職業本科院校談合作,常因準備不足而導致合作開展不順利。缺乏“政校企”溝通平臺,還會導致政府提供的各種政策、信息資源無法被充分傳達及充分利用。

(二)利益分配不均影響各共生主體的動力

一方面,成本分擔問題未能得到合理解決。職業本科院校是校地共生的實施主體,主要的利益訴求是實現辦學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是校地共生的責任主體,履行管理、監督和服務等職能,其最為本質的出發點是為了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企業作為校地共生的協作主體,主要的利益訴求在于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職業本科院校、政府、企業是校地共生的最大受益者,三者也應當是校地共生成本分擔的主要主體。某企業管理人員在訪談中表示,“在跟學校的合作過程中,有些學生培養到一半就退出了,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損失?!痹谛F蠛献髦?,企業對提前預付的成本存在一定的顧慮,相比于職業本科院校要付出更多的沉沒成本,這也是“校熱企冷”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各方利益未能得到協調保障。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主體還存在著利益協調的問題。在職業本科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之中,存在企業利益得不到保證、權責不對等、政府缺乏相應的政策鼓勵與引導、缺乏深度交流溝通等問題。一些企業之所以參與校企合作主要是因為能夠獲得較低的人力資源成本,同時也有一定的技術需求。但實際上,職業本科院校本身底子就薄,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很難滿足企業的利益需求。職業本科院校和企業本就具備不同的社會屬性,通常在顯性利益上擁有共識,而在隱性利益上往往會產生分歧,這就難以達成整體利益共識,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另外,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當中還沒有真正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校企的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建立,企業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也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三)成果評價不完善影響共生發展向縱深推進

推進校地良性互動、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成果評價機制,激發各共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內生動力,為校地深度融合共生提供有效驅動。以校地共生中的校企合作為例,評價校企合作生態系統健康程度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復雜工作,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操作性和科學性的問題。與某企業管理人員訪談中得知,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并沒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評價標準,且評價實施的程序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因此,不能有效地診斷校企合作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也不能對校企合作的成果進行驗收,使得校企合作不能夠深入推進。通過兩地的調研訪談以及查找兩個案例學校文件信息均未發現有多元主體參與的校企合作評價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使得校企之間不能夠進一步融合發展。

五、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機制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共生環境作用機制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擴大職業本科院校影響力。首先,政府作為政策的頒布者和制度的實施者,應當通過政策文本和規章制度的出臺與落實,強調職業本科教育與普通本科具有同等重要的育才作用,所培養的人才同樣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高層次人才。其次,借助公共媒體在社會輿論領域的強大作用,加強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重要性的宣傳力度與廣度,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再次,提高職業本科院校畢業生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加快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就業層次低、工作收入少、職業生涯發展前景黯淡等傳統認知觀念,提高職業本科教育人才的社會認可度和美譽度。最后,職業本科院??梢詫⒓寄艽筚?、階段成果展示等職業教育專有特色作為重點進行宣傳,營造崇尚科學技能和民眾高度認可的良好氛圍,擴大職業本科院校的影響力。

緊密圍繞地方產業構建職業本科專業體系。職業本科院校在設立本科專業時,要充分做好調研,注重與地方產業對接,要考慮是否可應用于地方經濟發展,是否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和新技術進步的需要[11]。每一所職業本科院校在頂層設計中,都要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實際,融入地方鮮明特色。

完善職業本科院校相關配套保障制度。地方政府應細化有關政策,統籌教育、產業、人才等政策的相互銜接與聯動協調,為職業本科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地方政府可以在用地政策、稅收優惠、辦學自主權等方面,向職業本科院校多多傾斜,讓其能夠“自我造血”。面對職業本科院校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政府應遵循適度原則和漸進原則,在顧及一致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兼顧差異性和變動性。政府部門可出臺規范性的校企合作文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增強制度的規范性和有效性,給予企業制度化的保障。

(二)強化共生動力機制

增強主體價值認同,達成價值共識。尊重不同主體之間所產生的價值分歧,基于“求同存異”的立場,增強價值認同,達成價值共識[12]。職業本科院校要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在辦學實踐當中更多考慮滿足社會的期望,提升人才質量,貼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企業應當轉變固有的利益先導理念,強化作為校地合作的重要共生主體角色,積極承擔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地方政府應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職業本科院校發展的真正需求,在強調職業本科院校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的同時,理解職業本科教育的滯后性和周期性;地方政府在推動校企合作時應該注重校企合作的層次和質量,而不應流于形式。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激發教師動力。學校要充分利用、大力培養自己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給予教師更多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機會;外聘企業一線管理人員、技術服務人員、技術研發人員,引進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積極打造技能過硬的教師團隊,進一步優化學校的師資結構。需要考察新引進的教師是否具有與專業相匹配的行業企業實踐經驗,對于沒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應當進行高標準、高要求的技術技能培訓,保證師資隊伍始終具備技術技能型的特征。制訂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師資隊伍培訓提升計劃,組織教師定期參加知識和技能培訓,使教師及時掌握、更新已有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廣泛聽取教學一線教師的意見,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激勵政策。

加大職業本科資源投入,強化資源稟賦。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本科院校的資金投入、政策幫扶。職業本科院校應當更加主動地與地方融合,服務于當地的產業發展,不斷吸納當地民營企業、個人等社會資本的投入,用好校友資源、國家基金資源等,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地對辦學資金進行募集。

(三)弱化共生阻力機制

推動校地共生的平臺建設。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建立溝通協作平臺、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實習實訓平臺等。在平臺上通過企業的資源幫助學校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學??梢耘c企業在文化上相互交融,達成價值共識。企業可以通過與學校的合作獲得充足的人力資本,促進技術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帶來更多的價值收益。政府可以通過平臺有效地引導企業與職業本科院校的對接、合作,及時發布校企合作需求動態、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預警信息,引導職業本科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

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利益補償機制,政府對相關企業提供財政補貼以及優惠政策,對于在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政府應當給予獎金、稅收減免、社會榮譽等各種獎勵,削弱校企共生的阻力。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平衡校企合作主體的利益分配。校企雙方協商厘清利益分配的主客體,遵循一定的分配原則,完善一系列配套體制機制。建立平等的利益對話機制,保障內部溝通交流的暢通,推動各主體合理表達利益訴求[13]。建立利益監督機制,建立由政府牽頭,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利益監督機制,規范利益主體的行為,平衡各方利益。

完善相關評價標準。職業本科院校主要面向企業輸出技術技能人才,企業應成為學校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主體。職業本科院校應積極與合作企業進行對接,讓企業參與學生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訓等環節的評價。推動第三方機構參與職業本科院校辦學質量的評估,使評價更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評價標準。職業本科校企合作的評價主體應當包括學校專家、行業企業、政府職能部門、第三方評價機構,共同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體系,且在評價實施的過程當中,應當遵守科學、客觀、可操作的原則,使評價結果公正、公開。

參考文獻:

[1] 鄭曦. 一流高校產學研共生體建設理念與路徑:基于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的實踐[J]. 科技管理研究,2022(22):96-102.

[2] 吳光明. 職業教育助力精準扶貧機制建設探討[J]. 職教論壇,2020(5):165-169.

[3] 袁純清. 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2-13)[2023-07-01].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eqid=de09204d00109ed700000004646132d8.

[5] 白長虹,劉春華. 基于扎根理論的海爾、華為公司國際化戰略案例相似性對比研究[J]. 科研管理,2014(3):99-107.

[6] 羅梟,侯浩翔.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對“雙減”的政策感知分析與改進建議[J]. 中國電化教育,2022(3):22-29.

[7] 張德祥,賈梟. 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的優化路徑:基于資源、能力、公平的視角[J]. 現代教育管理,2022(5):1-9.

[8]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30):41-45.

[9] 任鎖平,和震,唐振華. 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關鍵考量[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7):48-55.

[10]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2-12-22(1).

[11] 宗誠. 職業本科教育發展路徑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141-145.

[12] 呂治國,溫小平. 凝聚價值共識的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1):50-55,74.

[13] 高樹平,劉陽.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利益機制分析及其建構[J]. 教育與職業,2020(13):19-26.

Research on the Symbiotic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Local Social Economy

——Based on the Double-Case Analysis of Quanzhou and Shanghai

CHEN Ying, YANG Xiongxin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Qu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anzhou 362268,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local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promoting,with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value co-creation and benefit sharing. This research selects two institutions in Quanzhou and Shanghai,and buil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betwee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local social economy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first-hand data obtained through fieldwork.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ymbiotic environment mechanism,symbiotic dynamic mechanism and sym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betwee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local social economy in China,and proposes an optimal path to explore the symbiotic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local social economy.

Key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ocal social economy; symbiotic mechanism

(責任編輯:姜聰瑞)

猜你喜歡
共生校企院校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