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靈麗:觀眾 · 縱觀

2024-01-18 11:01袁敏采訪袁敏韓琳琳編輯謝云霓馬靈麗提供
優雅 2024年1期
關鍵詞:創作空間

文:袁敏 采訪:袁敏、韓琳琳 編輯:謝云霓 圖:馬靈麗提供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位把生活寫進繪畫的詩人、一位涉獵破壞與重構的創造者、一位以適切的態度品味人生的四川籍畫家——馬靈麗。接到采訪她的任務后,我開始品讀她的畫作,相悖相生的感受被建構在一起,完成多層次的實驗與表述,從線條與褶皺中品味她的浪漫,在空間與數字里解讀她的藝術。雖然我們不曾相見,卻能從交談中感受到馬靈麗獨有的幽默與隨和。她像一位生活中的觀察者,用畫作對自然、空間和人生本質進行感悟和理解,通過“絹”這種媒介,超越具體的形象和形式縱觀其內在生命的意蘊。

“無意”卻能“象形取意”

馬靈麗的作品,有一種用“絹”取譬引類的詩意感,訴說著關于生活、人性、情感的種種思考。初品她的畫作,我對如《62》《36》《491》等大量數字命名的作品充滿好奇。細細欣賞它們,讓我感受到畫外無限流動的空間,那是她與觀眾搭建的一個溝通渠道,或者說是用流動的空間讓觀眾看到她用畫筆勾勒出的“象形取意”。

馬靈麗為我解讀那些有趣的數字命名作品。實際上,在創作這些作品之前,她并未事先決定以何種名稱來為其命名:“用任何語言和文字來形容這些作品,似乎都無法精確地概括它的全部。雖然數字簡單,卻更有意義。它是一種最本質的東西,代表我畫這個作品時運動的次數,這個數字即構建出這個作品的基底?!痹谖铱磥磉@些數字是她想呈現的一種生命流動性,或是她創作的那個時間和過程。

與馬靈麗的交流我想過很多種可能性,卻沒有想到她竟然如此隨和。馬靈麗以接納的心態,觀看周圍的一切變化。她與我分享一位網友對她不同時期作品的評價。網友覺得以前的作品在抽象的褶皺和簡單的顏色中呈現得太過理性和強烈,近期例如《秩序》展覽中的作品《11》,卻有著不同的呈現。她回應:“新系列作品只是多了些顏色。至于為何現在的顏色會變得更加豐富?并非我之前拒絕使用顏色,而是我更注重作品的結構性。以后也有可能會在作品中出現新的元素。比如說,我雖然畫的是一些非常極簡的線條,或者是一個像錐子一樣的三角形,但它的弧度和體積給人的感受并不一樣?!蓖ㄟ^采訪,可以感受到馬靈麗對創作過程、空間、容量的蓄力,是一種包羅萬象的氣韻。她擅長將那股涌動的氣韻融入在作品的褶皺、線條和顏色里。例如作品《11》,她用絹布創作出近似神殿、人體結構或者是舞臺序幕的舒展結構畫作,上面的皺褶仿若“神性”的映射,有些人認為這種“神性”是一種通道,也可能是心中的“秩序感”。在我看來,這幅畫展現出一種她在生活觀照下所呈現的“優雅”儀式感。交談中,馬靈麗還向我展示出一幅與作品《11》類似、顏色白一點的作品——《22》。她說:“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我在山西大同看到的一尊觀音像。那尊像給人一種極其穩定、平衡的感覺?!彼砸环N看似“無意”的方式構建著作品,或是在傳遞一種“感受”,卻能在“象形取意”中呈現“大象無形”的審美。

《22》

《11》

《17》

觀“破壞”呈“大我”

我們有時認為畫家的作品是她的生活、她的人生,而馬靈麗的作品,卻能讓觀者在她在“破壞”中偶遇自己的生活軌跡。如果以普通觀眾的視角談及如何欣賞她的作品,她更強調的是觀眾自身經驗的“破壞”和一種“大我”的重構。馬靈麗為我解讀所謂的“破壞”:“如果以你的眼鏡和感官所感知到的事物作為理解的基礎,那么它只是過分執著于‘我’這個概念的存在,但那個存在的‘我’,其實是片面的。這并不是大小的區別,而是在你們都沒有‘我’這個概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到輕松。當我們回到打破經驗去觀察時,我們不再依賴眼睛和觸感,而是用心去感受,這時就放下了‘我’,這才是作品中能與人產生共鳴的真正要素?!币驗椴幌胫貜?,所以在不斷破壞,因為破壞而遇到更多可能性,找到更多面的自己?!捌茐慕涷灴赡苁侵厮茏约?,也是解構自己?!彼Z言中那股神秘的力量感,不得不讓我將視角轉到她繪畫軌跡的最初形態。是什么構建出一個喜歡“破壞”與重構的她?

馬靈麗談及她初遇繪畫的經歷和大多數普通孩子一樣。幼時,她被母親送進一個美術興趣班,開啟她以玩為樂趣的繪畫時光。她回憶:“其實我很感激小時候的興趣班,讓我知道繪畫是可以嘗試所有東西的,是可以去‘破壞’的,也是可以去創造的?!币耘d趣為主的繪畫,沒有界定、沒有規訓、沒有束縛,讓她順利考上四川美術學院。川美對于馬靈麗而言是給予她“破壞”的機會:“在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的系統學習中,逐步規范了我的創作技法。此外,川美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地方,那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摸索和尋找創作的道路?!眲撟鞯倪^程就是一種實驗的過程。當馬靈麗第一次接觸到絹這種材料時,那種像布匹一樣柔軟的質感,激發她想要使用絹作為創作媒介的沖動。一開始,經驗告訴她:“絹是一個平面的呈現,所以她只是把絹作為一個平面來使用”。然而,隨著創作的深入,馬靈麗突然意識到,絹還可以像小時候那樣用來任意把玩,在嬉戲中不經意間創造出新的東西。于是,絹成為她“經驗破壞”的一次歷程。馬靈麗在“破壞”中尋找可能性,通過“玩”,讓我們看到賦予更多可能性的褶皺藝術。

我從馬靈麗剛畢業的作品《時間寫的詩》到近期的展覽《秩序》,發現她藝術風格的變化。她認為:“作品和人是一體的,是一種不虛張的自然流露,無論你處于哪個階段,心境的一切都會自然地在作品中反映出來。因而,我在變化時,我的作品也同樣在發生變化。這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成就的關系?!?0世紀中后期,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掀起后現代主義思潮。本質與現象、主體與客觀等一系列二元論思維模式被打破。藝術與觀眾、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的關系再次被重新解讀。馬靈麗的作品既有深厚的藝術底蘊又富有創新精神,給人們帶來獨特的重構式體驗?!拔艺J為‘破壞’的是經驗,這是一種解構和不重復?!彼恳淮蔚慕涷炂茐亩紩聿灰粯拥囊曈X沖擊和情感共鳴。

對話中,我們談及她2022年3月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個展。那是一個類似白色盒子的畫廊,從一個狹窄的門進入,眼前是一個空曠的空間,似乎什么都沒有,畫作卻被堆積在一個角落里。馬靈麗為我解讀其中設計的細節:“那個展廳需要觀眾從狹窄的門進入,走進一個空曠、有點像廠房式建筑的盒子。為讓觀者與空間中的作品產生聯系,需要他們首先感受到空間的空曠,才會開始四處尋找作品?!彼米约簩臻g的敏感度,打造出與觀眾一起縱觀世界的通道,她樂于成為作品外的觀眾、觀眾中的觀察者。馬靈麗說: “因為我在創作時,代入了整個空間,以及跟觀眾的一種關系?!彼龑臻g有著特殊的感受力,像一個劇場導演一樣,設計著每一個空間銜接中的細微變化,包括氣息、感受、聲音、動作。她說:“因為在創作過程中,它是在一個流動的藝術空間,我只是最后將它拉平而已?!彼美硇缘膬x式感構建一個媒介,用破壞和重構創造生活與藝術中的無限可能。我在編寫采訪大綱時,發現諸多報道中定義成當代“新工筆”畫家,她卻只是淡淡回應,不想用一個名稱來界定自己,她僅是變化、“破壞”中的馬靈麗。

《蹼》

旁觀“變化中的穩定”

馬靈麗身上的幽默感,就如同四川人在面對困難時,自我化解、自我安慰的那份樂觀。她始終將自己視為生活的旁觀者。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她的母親是北京人,父親是四川人。她在奶奶家度過童年,文化的差異使她得以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著自己身邊的變化。這也悄然提升她對事物變化的敏感度和適應度。在她看來,對與錯只是一個選擇,甚至創作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因為我認為它是變化的,它是人們想要去追求的一種表面穩定。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是作為旁觀者給我的基本認識,我才能逐漸回到自己,想明白我要去尋找的到底是什么?”這讓我想起她畫作里的“眼睛”,她仿佛用這雙“眼睛”在旁觀著生活、接受著變化。我好奇她如何從“眼睛”的窺視中突破自己的藝術創作,她說:“這是一種觀看,也是一種被觀看。我認為這個形象只是一個界,如同一條通道里面的中軸,在里面有多種選擇,或是像一個圓可以散發出多條射線。后面的作品,就是從這個中軸來確定我要往哪一條射線走,其實也是一種‘破壞’?!?/p>

她的作品不僅僅只是展出的那一瞬間,而是一個涵蓋整體性、時空性、概念性、意象化的一個流動過程。藝術一直是打開新的空無、保持對空無的敞開態度以及保持任何可能性的生成。而馬靈麗,則運用身體與繪畫的關系、作品與展覽空間的關系,在觀眾的行動中成就“能量在場”的意義。我們聊到大家都很喜歡的展覽《蹼與藥》:“那部作品誕生于疫情爆發的第一年,當時我只能接觸到居住小區附近的朋友,由于戴口罩的原因,讓我產生了為他們拍攝背影的念頭,那種身體皮膚和骨骼之間扭動的狀態切實地涌動著極強的生命感?!彼囆g家的靈感或許是一種瞬間性的萌發,那段時間她??船F代舞先鋒皮娜·鮑什的視頻,在音樂與身體的節奏間,去感受自己身體呈現的各種狀態,由此誕生作品《折射的合唱》。她將這些后背排列在一起后,巧用兩層展廳的關系,以一種上揚式的懸掛方式陳列:“看起來像是晾曬,但又像是一個在掛著的經幡?!边@個整體設計仿佛是一種天、地、人之間的對話。她還巧妙地設計出一個長窗,使得觀者只能在一個通道里向窗內觀看所有作品。這種設計給觀者帶來限制,但從遠處望去,又具有更遠、更大的能量,因為觀眾也是她作品的一部分。正是這種力量,吸引并觸動著每一位走進展覽的觀者。有一位住院很長時間的觀眾看完展覽后感嘆:“有一種當時在醫院病床上彌留的感覺,它是一種生命本真的力量?!痹谖铱磥?,無論是《蹼與藥》還是后期的創作,馬靈麗都能以一個平凡人的視角去開啟所有人對生命的感動,或者是感知的窗口。她卻覺得這一切都不是刻意為之:“我的創作都源于我自身的感受,從不會刻意去追求它是什么,作品只是物化的表現,可以滋生出不同的‘相’?!?/p>

曾經有報道說,她的作品有一種極強的“元控制”。然而,在我的解讀中,這并非控制,而是這個作品喚起觀者對“元”認知的“相”。馬靈麗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望著我們每一次的感觸與變化,又悄然地轉化成她創作的力量。她以生活的真實去化“相”,幻化出真正的力量。

《時間寫的詩》

《折射的合唱 》

縱觀“生命”萬象

我們在探索世界本質和意義的過程中,試圖尋求解答關于生命、存在與意識的問題。與馬靈麗的交談仿佛讓我找到一種縱觀的人生哲學,她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為我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生命圖景。我們的話題從生活到作品,再回到生命。

馬靈麗在朋友圈中曬出的寵物貓,引發我們關于“生命”和“生死”的討論。其實在養這只貓之前,她還曾養過一只比自己還高的阿富汗犬,這是她剛來北京時朋友贈予的,并且像一個老伙計一樣陪伴她多年。她回憶:“那條狗給予我很多啟示。無論是動物還是靈魂,它已經超越了狗的范疇。我收養它時,它已經五歲,我養了它七年。它在疫情爆發前的一年去世?!睂︸R靈麗而言,這只狗是一種陪伴和依靠。狗的離世讓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過程,仿佛給她上了一課。我們是否真的關注過“生與死”,或者說如何看待“生與死”?也許就像我們看待“黑暗和光明”一樣。馬靈麗說:“黑暗和光明,它們之間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嗎?這只是觀察角度的問題。我們認為自己處于黑暗中,只是因為我們的觀察角度使然。我們習慣于將光明定義為正面,黑暗定義為負面,這種定義方式,使得我們在面對事物時,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然而,你站在此岸,望向彼岸,此岸其實即彼岸。當你沒有區別心時,你的觀察角度和理解便會不同,所以我覺得死亡和生存相同?!蔽覀儗⑹澜缫暈橐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世界是由無數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因素構成的復雜網絡,而每個事件都是這個網絡中的一部分。這些事件不僅受到過去的影響,同時也塑造著未來。

在馬靈麗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不同層次的變化和“破壞”。她以前試圖通過空間的運用,引導觀眾去感受“肉眼可見”的神秘感,以自然的方式展現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交融。然而現在的她,作品更加純粹和簡單,呈現出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和對人性深度的剖析,勾勒出自己在生命運動軌跡中自然形成的場域。馬靈麗用她畢業時創作的作品為例,為我們解讀虛與實的關系,當光影再現那種“肉眼可見”的神秘時,那是一種空間的鏈接,一種觀眾能切實感受到的虛實效果。她認為,人們對實與虛的感受,取決于各自的理解。所看到的實與虛,就如同“生與死”,只有當人們有分別心時,才會看到此岸即是彼岸。之后她更意識到:“就作品的畫面表現來說,我的藝術創作逐漸趨于平面化。在早期,我會仔細斟酌光影的運用,但現在,我更傾向于將各種元素融合在一起,這樣的表達方式才符合我目前對藝術的理解,它就像一個共同體,或者是一種自發過程?!?/p>

馬靈麗憑借她旁觀者的智慧,以謙遜和敬畏的心態,通過作品展示出一種獨特的認知視角。這是一種超越直接參與者、深入觀察和理解事物真相的哲學觀念。正如同蘇格拉底所言:“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瘪R靈麗以平凡的姿態,揭示了她對知識的追求永無止境。

猜你喜歡
創作空間
咱也過回『創作』癮
創享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如詩如畫》創作談
創享空間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創作心得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