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較分析

2024-01-18 03:44王銳琴狄正烈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職業化分析法輔導員

王銳琴,狄正烈

(合肥工業大學 1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2管理學院,3黨委學生工作部,安徽 合肥 230009)

職業化是指實現某一職業所要求的工作狀態、工作程序、工作標準的規范化,主要包括從業人員職業化素養、職業化行為規范和職業化技能[1]20。高校輔導員職業化,是指通過選拔、培養、評價、激勵等管理機制,形成長期性、穩定性、專門性、職業認同性的職業狀態[2]8。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是近年來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體現了輔導員工作的職業特征和發展邏輯,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發展的趨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隊伍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相繼印發《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力求要“保證輔導員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強調要“推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得到學術界高度關注,學者們一致認為,輔導員工作專業化職業化體系的形成,是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環節[3]??梢?,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高校輔導員隊伍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必答題。

當前,學術界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的相關成果主要集中在內在價值、存在的問題、實踐探索路徑等方面。例如,路成浩認為社會環境變化和分工細化促使輔導員職業化,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是解決制約隊伍教育職能問題和實現職業理想的核心舉措[4]。王海寧調查后指出,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在隊伍結構、素質提升、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問題[5]。李友富認為要提升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水平,需要從輔導員工作質量評價體系、職業規劃、職業內涵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6]。這些研究成果涉及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方法的少之又少,但是研究方法在學術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早已是學術界的共識。研究方法的使用是理論研究的根基和前提,對學術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價值性起到基礎支撐作用[7]??茖W方法比科學理論能更抽象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適用性[8]3。輔導員職業化建設不僅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更需要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9]和積極促進現代化的研究手段[10]。由此可見,系統梳理和探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加強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發展路徑。為此,本文通過梳理國內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的相關文獻涉及的具體研究方法,在對其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對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優劣勢和主要適用場景,旨在為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一、研究范圍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范圍

本研究選擇以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為對象的學術文獻,并以其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作為研究主題。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分析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選擇學術期刊數據為數據源,以“輔導員+職業化”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為了全面、準確地反映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方法的應用現狀,檢索時間范圍未設限制,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今,共檢索出學術期刊文獻1000多篇??紤]到數據量巨大,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可能會與實際情況產生偏差。因此,我們將檢索范圍限定在北大核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再通過手工去重,除去無效文獻,最后篩選出167篇與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相關的文獻作為數據樣本。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統計方法

本文使用內容分析法、文獻計量法和對比分析法,從時間、期刊、作者這三個維度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進行綜合分析。一方面運用內容分析法識別分析所有樣本文獻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整理得到文獻中各研究方法的使用頻次;另一方面采用文獻計量法計算文獻中各種研究方法使用占比,分析研究主題不同階段、代表期刊、核心作者的研究方法使用情況(詳見表1)。與此同時,運用對比分析法比較這些研究方法在應用過程中的優劣勢,總結這些方法的應用情景,并對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發展提出建議。

表1 主要研究方法出現的頻次及占比

表2 各階段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占比情況

(二)統計結果

通過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這一研究主題的發文量進行逐年統計并繪制趨勢圖(詳見圖1),可以看到該研究主題從2002年開始走進學者視野,在2006年至2010年快速增長,在之后的幾年文獻數量有所下降。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成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一定的水平?;谀臧l文量增速,將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歷程劃分為萌芽期、蜜月期和回落期三個研究階段,并以二級方法為基本單位,進一步統計各階段主要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詳見表 2)。萌芽期為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的起步階段,發文量相對較少,這一階段的研究方法以經驗總結法、術語分析法等為主,側重對職業化概念內涵及基本要素間邏輯關系的構建和梳理。蜜月期為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的快速發展期,年發文量增速相比上一階段有顯著提升,此階段研究方法以經驗總結法、政策分析法等為主,側重對相關制度政策的分析?;芈淦诳梢暈楦咝]o導員職業化研究的緩慢發展階段,發文量大體趨于穩步下降,此階段研究方法依舊以經驗總結法、政策分析法等為主。受到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語義網絡分析、知識圖譜、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在這一階段開始出現。

圖1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主題的文獻數趨勢圖

核心期刊發文質量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不僅能更準確地反映該學科最新成果,也能代表該領域的發展方向[11]。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主題的核心期刊發文量和研究方法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詳見表3),政策分析法、經驗總結法和術語分析法的占比較高,說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受政策影響較大。

表3 代表性期刊主要研究方法頻次

某研究領域內核心作者對研究方法的選擇能反映主流知識的組合模式,分析該領域核心作者的主要研究方法使用情況能推動后續相關研究的正向發展[12]。為此,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這一研究主題的學者發文量進行統計并降序排序,將排前三名的學者視為高頻核心作者,對核心作者在文獻中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詳見表4),發現案例分析法、理論分析法、文獻調研法運用較多。

表4 核心作者及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頻次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特點

通過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相關文獻中涉及的研究方法進行整理,發現主要有調查研究法、邏輯思維法、案例分析法、政策(制度)分析法、理論分析法、術語分析法等。下面對這些方法進行介紹。

1.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原始資料的觀察,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的材料,從而形成科學的認識,經常用于描述和解釋研究[13]。調查研究法在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中的應用包括使用問卷調查法,調研高校輔導員隊伍結構情況、職業認同水平、職業能力素養狀況等,分析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現狀;包括運用專家訪談法,調查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存在的難點、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輔導員培養培訓需要改進的方面等,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評價指標;還包括運用文獻調研法,厘清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內涵和外延、界定輔導員職業化的工作標準、分析職業化價值意蘊和影響因素等,作為高校輔導員職業化機制建設的理論依據。

2.邏輯思維法。邏輯思維法是人們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借助具體與抽象、演繹與關聯、歷史與邏輯、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反映現實的一種思維方法[14]。邏輯思維法在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中的應用包括采用經驗總結法,梳理和分析國內外高校在輔導員的人事管理制度、培養培訓體系建設、職業發展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并試圖將其總結成規律,為輔導員職業化建設提供參考意見;也包括采用演繹推理法,結合時代背景演繹論證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分析個體職業發展特征,演繹推理出輔導員隊伍建設與個體職業發展的互動機制;還包括采用歸納分析法,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相關的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歸納分析,從而總結出輔導員職業化研究的成績與不足、隊伍建設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而尋找出合適的建設措施。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依據工作實踐和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進行分析概括、總結提煉,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將個別局部“經驗”轉變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科學經驗,揭示其內在聯系和規律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15]52。案例分析法在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中的應用包括采用個案分析法,分析國內某些高校的典型做法,總結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實施路徑,例如地方輔導員人事管理政策分析、薪酬分配方法、職務評定制度、培養發展體系建設等方面;也包括跨國分析法,分析國外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成功經驗,學習借鑒適合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的方法,例如對美國高校輔導員職業的準入標準、管理模式、職業內容、培養發展等方面的制度分析等;還包括運用比較分析法,歸納總結國內外職業化發展差異,提出適合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進程的建設性意見,例如對中西輔導員工作理念、崗位設置、運行機制的比較分析等。

4.政策(制度)分析法。政策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為實現一定目標所制定的具體行動指南和行為準則[16]125。政策(制度)分析法強調多角度、多層次地對制度、政策的生成、變遷及影響因素進行解析[17]131。政策(制度)分析法在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中的應用表現為運用歷史分析法,考察高校輔導員相關政策制度的基本理論、歷史變遷、改革與創新等。如馮剛從目標、內容、實施、效果等幾個維度,對《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進行系統分析,為政策進一步完善提供有價值的建議[18];黃小華從歷史的維度,分析高校輔導員制度的變遷,從制度層面厘清輔導員職業化建設標準[19]。

5.其他方法。除上述研究方法外,還有一些應用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

理論分析法。理論分析法是依據已經成熟的理論原理和分析研究過程,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問題進行研究,形成相關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20]242。理論分析法在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中的應用包括運用理論視角,分析輔導員職業化的內涵、影響輔導員職業化水平的因素,提出促進輔導員職業化建設的路徑。如林立濤提出以人力資本理論為視角,探索高校輔導員人力資本特征和作用,進而提出要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升職業化專業化發展[21];謝君君等基于組織學習理論視角,對不同層次輔導員職業發展水平與高校組織管理的學習水平關系進行深度剖析,進而推動輔導員職業發展保障機制構建[22];尚雪梅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視角,探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內涵,以此提出輔導員職業的準入機制、發展機制、退出機制的建設路徑[23];田春艷等基于勝任力理論視角,分析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現狀,探討提升輔導員職業化水平的措施[24];段鑫星等基于心理契約理論視角進行分析,得出需要從個人能力、考評體系、團隊文化等方面入手,采取相應措施,促進輔導員隊伍職業化[25]。

術語分析法。馬列主義認識論認為,概念是用詞標志出來的事物和現象本質屬性的客觀反映。術語就是表示特定概念的詞(或詞組)[26]30。術語分析法就是指分析研究確定術語所表示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方法。如王蕾等在職業化概念的起源、發展、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和界定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內涵和要素[27]。

統計分析法。統計分析法是指運用頻數統計、均值統計、T檢驗、方差分析等,通過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來得出有關結論。如陳霞等對輔導員職業化的相關文獻進行科學計量與知識圖譜分析,總結分析輔導員職業化研究范式[10]。

綜合來看,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使用的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定量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最后形成豐富的研究成果,為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多元性。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既有橫向的比較,又有縱向的考察;既有靜態的分析,又有動態的把握。研究過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使用多種研究方法。還有的研究結合網絡分析法、數值模擬等現代工具,也是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方法的一種創新。

跨學科。以上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哲學等學科,借用跨學科中的相關理論與方法能夠更好地為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內涵要素、發展分析、實施路徑等提供方法論上的助益。

針對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每種研究方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只有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得出更加準確的研究結果。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從其內涵界定、價值梳理、現狀分析到路徑實施,根據不同的情境需求,采用了相應的研究方法。

三、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的比較分析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較

每種研究方法都存在其優勢和局限性,下面將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中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進行具體比較,對比分析在這一研究主題中使用方法的特點,探索其應用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詳見表5)。

表5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較

這些研究方法在工作原理、數據獲取和分析過程中都顯示了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以調查研究法為例,問卷調查法在原始數據獲取的過程中,花費成本低,適合大樣本人群調查,能夠通過設計盡可能滿足研究需要,但問卷調查法的缺點在于被測者在填寫時往往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影響了調查結果的信度和效度;文獻調研法獲取原始資料比較容易,花費時間少,調研費用低,但文獻調研法的缺點在于可能存在文獻缺失、文獻失效、文獻失信等情況,需要在收集時進一步判斷資料的有效性;實地調研法獲取數據花費成本高,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其他調研方法也存在其優點和局限性。因此,高校輔導員職業化主題的研究方法并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在具體使用中應結合這些研究方法的優劣勢以及可以運用到的合適的場景,來選擇更符合研究實際的方法。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的適用場景

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其研究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適用場景:一是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基本概念以及諸要素內在關系的分析。例如:徐涌金等使用術語分析法,解釋職業、職業化、輔導員職業化的內涵以及外在表現[28];陳方輝等通過政策分析法,梳理高校輔導員職業化成長的關鍵因素[29];王國良采用文獻調研法,演繹分析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0]。二是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現狀進行分析。例如:于成學使用政策分析法,對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進行歷史追溯,歸納總結輔導員在不同時期的職業要求[31];王海寧使用問卷調查法,對全國4000余名高校輔導員的隊伍結構、職責定位、培養培訓、職務職稱、評價體系等展開現狀分析[5]。三是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路徑探索分析。例如:朱寧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討英美高校學生工作制度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的啟示[32];董慧通過經驗總結法,歸納分析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創新改革的路徑[33]。四是運用政策、能力、心理、環境等綜合性因素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例如:溫永慧采用理論分析法,歸納分析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對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為高校輔導員職業化路徑提供建議[34];趙揚則通過政策分析法,分析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制度層面的建設措施[35]。下面,將上文總結出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按照以上四個適用場景進行歸類,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歸類

四、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方法的發展建議

通過對已有文獻涉及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方法的系統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立足基本范式,注重方法適切性。從現有文獻的數據統計來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以思辨方法為主(占95.8%),實證方法為輔(占4.2%)。盡管這一主題研究難度在不斷提高,但研究方法呈現固化的特點。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是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制度,高校輔導員制度的獨特性決定了其相關研究應形成自身專門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一般研究方法結合輔導員職業化研究的內容和特點在輔導員職業化研究中的具體應用[36]。因此,未來要拓展研究視角,引入其他學科理論,使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形成更為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要加強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實證中的因果機制層面研究,實現理論學說與實證學說的融合;要深入探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研究內在規律,總結實踐路徑;要突出問題意識,注重對研究方法的研究,以此提升研究的規范性、科學性與有效性。

2.創新智能方法,完善研究方法體系。由上述統計可知,盡管高校輔導員職業化主題的研究方法體系內容豐富,涵蓋了不同類型、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但從方法的使用現狀來看,采用文獻調研法、歸納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等一般科學方法開展的研究相對較多,采用數據挖掘、網絡文本分析以及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的研究較少。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數據與教育的有機融合,進一步助推育人模式的升級,助力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梢钥吹?,大數據應用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成為研究的必然趨勢和必要手段。因此,未來要進一步建立“數據分析、數據管理、數據評價、數據決策”開展輔導員職業化研究的理念,充分借鑒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和數據科學中的前沿理論和算法,分析輔導員職業化建設與大數據的內在關聯,以此來不斷更新完善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體系,促進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的科學化、個性化、動態化。

3.促進學科交融,提升研究層次。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與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關系密切,借鑒、移植、吸收和創造性轉化這些科學領域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才能使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研究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體系。根據文獻內容的分析結果,目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方法涉及了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但是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還處于移植其他學科的一般性研究方法階段??鐚W科研究方法的過程需要經歷方法移植、方法滲透和方法融合三個重要階段[37]。未來,應在堅守研究本位特色的基礎上,加強跨學科交叉的知識、思想和方法的融合運用,推動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理論研究的創新和突破。

猜你喜歡
職業化分析法輔導員
異步機傳統分析法之困難及其克服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關于完善軍代表職業化制度的思考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基于時間重疊分析法的同車倒卡逃費探析
層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應用
職業化建設解決村官帶頭乏力問題
中國籃球職業化發展探析
AHP和SWOT分析法在規劃編制中的應用
職業化院長尚無生存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