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高校港籍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狀及其塑造機制

2024-01-18 03:44林逢春梁靜鑫林良盛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香港

林逢春,梁靜鑫,林良盛

(1廣東工業大學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戰略與價值協同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520;2中山大學 商學院,廣東 深圳 518107;3廣東工業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一、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保?]48作為一種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大灣區建設對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政策效應如何?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重要話題。目前,學界重視大灣區建設在建構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意義與對策,主要沿著兩條邏輯路徑開展相關研究:一是一些學者結合香港地區社會思潮、政經結構和公民身份“虛置”等問題對該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影響,闡明大灣區建設對塑造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戰略意義及治理思路[2-3];二是個別學者利用民調數據,量化分析現有大灣區政策對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所產生的效應及實施機制[4-5]。相關作品強化了大灣區建設與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邏輯關聯。然而,香港青年并非一個勻質的群體,在經歷不同的“政治社會化”進程下其內部政治價值觀分化其實相當顯著。那些在與大灣區發生頻繁互動的內地港籍大學生受到內地教育、媒體與政府特惠政策等制度性力量的影響,使其來內地求學生活面臨著不同的政治社會化場景,有必要考究大灣區背景下該特定群體的國家認同現狀及其塑造機制。有鑒于此,本文立足政治社會化理論視角,以年齡介于18至30歲并就讀于大灣區內地高校的港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大灣區建設對其國家認同的作用機制,為新時代“一國兩制”事業實踐提供支持。

二、研究設計

(一)理論基礎

國家認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情感與認知結構,涵蓋“歸屬性”與“贊同性”的雙元屬性[6],指某個體通過確認自己是否歸屬某國,產生對該國的歸屬感,并以參與者的身份關心國家利益與戰略發展。由于國家既是一個政治—法律共同體,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共同體,所以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有效整合,對于鑄牢國家認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7]。政治認同是一個政治共同體擁有合法性、認受性的前提,其核心是對該共同體制度的認同。質言之,對國家政治制度、重大政策、政黨權威和政治價值等方面的贊同與支持,乃是國家認同的核心價值所在。國家認同與國家合法性相伴相生,社會成員經歷政治社會化進程而習得該國政治文化,培育一種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態度,進而認同該政治體系,才會在政治實踐中將國民身份意識投射到國家共同體上,并表現為對國家政治的關心與支持[7]??梢?,一國成員的國家認同現狀可從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國民身份認同三個維度加以考察。

政治社會化是國家政治教化與人民習得和內化政治文化的雙向互動作用,關切社會成員在不同人生階段與境遇下的國家認同動態變化[8]67-68。政治社會化主要通過促使人民了解本國某項政治制度及其運作原理、明確自身在政治體系中的權利與義務,透過國家象征、歷史記憶與文化符號來增進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忠誠度,因而成為塑造國家認同的有力手段。

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塑造涉及香港青年群體對國家戰略、政策制度及歷史文化的認同和對“中國人”這一國民身份的確認?;谔囟ǖ臍v史,部分香港青年脫離了國家的政治社會化軌道,對國家政策、制度文化及國民身份歸屬產生迥然有別的認知反應。然而,作為新時代下“一國兩制”的事業實踐,大灣區建設旨在借由創新性制度平臺、數字經濟和嶺南文化,改善香港經濟民生,強化粵港澳三地共有的精神紐帶,重塑香港青年的政治社會化場景,進而促使香港青年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增強其國家認同??梢?,有關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的互構關系,有助于闡釋大灣區背景下內地港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塑造機制。

(二)調查樣本

本研究圍繞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國民身份認同等維度設置調查問卷及半結構式訪談提綱,課題組一方面在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間,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向就讀于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美術學院、五邑大學等10所大灣區內地高校的1200名港籍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001份,有效回收率為83.4%。其中,男女比例約為1∶1,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的占91.8%、碩士占7.5%、博士占0.7%,樣本比例與各單位公開數據情況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則在2019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間,基于滾雪球抽樣原則對38名在大灣區內地高校求學的港籍大學生進行訪談,最終轉錄并整理成近2萬字的質性數據材料。在數據錄入過程中對受訪者的姓名作了匿名處理,利用二級編號的方法對受訪者進行區分,第一級用來區分男(M)女(F),第二級是受訪者編號(按順序從01進行編號)。

(三)分析方法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分別獲得定量數據和質性數據。其中,定量數據采取歸類統計,在分析大灣區背景下內地港籍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過程中整合定量分析與質性分析結果,以相互補充和印證;對質性數據的編碼則借鑒了Gioia歸納式分析方法[9],該方法延續扎根理論及概念分類的思想,綜合反映受訪者與研究者雙方反應,以其特色的數據結構圖直觀地將層層歸納分析的結果呈現出來,近年來在案例研究領域日趨流行。Gioia歸納式分析方法的步驟包括根據訪談對象話語的分類形成一階概念或觀點,之后再形成二階主題、聚合概念,最終形成一個數據結構圖,展現直觀且有邏輯的證據鏈條。

本文分析形成的數據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質性數據編碼結果

三、研究發現

(一)大灣區背景下內地港籍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

1.政治認同度較好

內地港籍大學生具有較好的政治認同度,他們普遍認為中央政府推行的大灣區建設有利于提升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能立足我國實際與國家安全利益需要,認可我國的國家制度優勢及香港國安法的實施。

受訪的內地港籍大學生對通過大灣區建設提升國家國際聲譽持有“較大信心”。有學生表示:“大灣區集三地的人才和資源于一身,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又有國際視野。中國人口眾多,加上科技高速發展,有些手機軟件的影響力已超越歐美,影響全球。三地融合讓中國真正富起來,那當然會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保‵27)他們也覺得大灣區建設有助于促進香港的經濟繁榮,有3/4受訪的內地港籍大學生認為大灣區建設是香港融入祖國發展大局的重大機遇,比如“內地的云技術、大數據比香港更先進,這有利于有志從事文化創意和科技創作的香港青年的事業發展”(M08),“看好大灣區的規劃和市場空間,還有語言文化接近,如果兩地合作,會產生‘1+1>2’的效果”(M06)。此外,受訪者認可中國內地制度優勢,尤其是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上。絕大多數內地港籍大學生還明確支持國安法的實施。M30認為“非常有必要,國安法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必要手段”,M06表示“(自由)權利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是對等的,所以我支持香港國安法的出臺,有了國家安全,才可令大灣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2.文化認同度較高

內地港籍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認同度,他們普遍接受并愿意傳播以嶺南文化為支脈的中華文化。

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很有必要”學習內地的政策法規和文化習俗。一位受訪者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剛剛(從香港)回來(內地),人情世故太多不懂,當我碰了一鼻子灰后,我才發現了解本地政策和文化的重要性?!保∕09)與此同時,內地港籍大學生紛紛認可包括嶺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交流在大灣區建設中的獨特意義。問卷調查中,54.90%的人表示“非常同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獨一無二的”,34.31%的人則表示“較為同意”。當被問及“您對大灣區的(嶺南)文化遺產感到自豪嗎?”的時候,感到“非常自豪”和感到“有點自豪”者分別占到了30.39%和41.18%。F32認為:“粵語一定是嶺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對大灣區來說一定是重要載體,它對香港青年接觸歷史文化一定有正面作用?!盕29認為:“嶺南文化可謂大灣區的文化符號,可成為兩地青年交流的重要媒介。香港青年對嶺南文化是較為推崇的,甚至會積極發揚這種文化?!睅缀跛械膬鹊馗奂髮W生都表示會借助自媒體、文體藝術(非遺)展示等途徑去傳播中華文化。

3.國民身份認同度較強

內地港籍大學生具有明確的國民身份認同,突出表現在該群體認為大灣區建設有助于民心相通及國民身份的確認,并明確支持加強國民教育的必要性。

多數內地港籍大學生表示大灣區建設下經濟融合發展可拉近兩地民眾的社會距離,并逐步強化香港青年的“中國人”身份。有受訪者認為:“以前都是各家門前雪各自掃,甚至兩地沒有很多直接交流的機會。大灣區提供經濟的交流、互動和發展機會,(幫助大家)了解到國家的支持和實力,相信香港青年會增強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保‵25)另外,幾乎所有受訪者均明確表示自己在與大灣區內地青年相處過程中沒有感到身份上的障礙。如F27強調:“我本來的業務及現在的團隊七成都是內地青年及客戶朋友,一直相處得十分和睦,互相尊重?!眱鹊馗奂髮W生還提及自身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及對等的權利義務觀,認為香港青年在享受與內地民眾普惠待遇的同時,也必須賦予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尊重國家象征等同等的義務?!啊粐鴥芍啤?,原本就是‘一國’在前,‘兩制’在后;香港人無論是在內地工作,還是經商求學,都要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保‵32)而在談及大灣區國際教育合作過程中加強國民教育的必要性時,內地港籍大學生大都覺得“很有必要”加強國民教育。F37認為:“國民教育,我覺得是需要的,因為每個(中國)人都要有國民意識嘛?!盕38也認為:“需要的,只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是能讓對方主動吸收、能適應香港青年的文化模式,而非被動接受?!?/p>

內地港籍大學生對自身國民身份的確認還可以從問卷調查中得以佐證。在問及“自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對您的重要程度”時,僅有0.98%的被調查者回答“不是很重要”。

(二)大灣區背景下內地港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塑造機制

在大灣區求學生活的港籍大學生國家認同表現總體良好,這主要源于大灣區建設場域中政府、學校、青年朋輩與媒體分別以政策吸納、教育合作、人文交流和生活化傳播等四種機制作用于該群體,推動該群體政治社會化進程的變遷,為其塑造一種正向的國家認同。

1.政策吸納機制

政府本身就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力量。政府所提供的教育、宣傳與政策信息,歷來都具有增進公眾對政府支持與效忠的意圖,并借由政治溝通影響到公民對國家政府及其戰略的態度認知[10]97。大灣區建設進程中重視制度改革,即出臺有利于吸引香港青年來內地學習及創業就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賦予香港青年“國民待遇”,促使香港青年在跨境互動中增進對參與國家治理中權利與義務方面的認識,這顯然是改變香港青年政治社會化場景的重要路徑。針對當前香港青年國民教育缺失的問題,政府還推動教育制度改革,有利于塑造港籍大學生的國家認同。

其一,出臺和落實一系列吸引香港青年來內地學習及創業就業的優惠政策。公共權利的享有是一國公民權利的基本要素,它可以讓公民通過社會參與和政治溝通來學習內化一國政治文化,并增進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換言之,“國民待遇”的享有是當前香港青年政治社會化的重要起點。2018年9月1日,《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正式施行,符合條件的港澳臺居民可在內地申領居住證,辦理居住證的港澳臺居民可在居住地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依法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權利以及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等六項基本公共服務。此舉的目的在于要讓港澳臺居民能夠在居住地享受到與內地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此外,珠三角各級政府還加快建設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關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為內地港籍大學生拓展了創業就業實習和志愿工作等機會。F08、M20等人紛紛表示,香港青年內地實習計劃、“千校萬崗”香港青年專項行動等優惠措施,讓他們感覺到了國家的關懷,推動香港青年與更多內地朋友的交往。同時,政府逐步將香港青年納入內地的社保體系與金融信貸服務對象,為跨境互動的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持、生活便利等特惠安排,積極支持內地港籍大學生融入國家建設。在此過程中,以國家法定標準對居住證進行規范化管理,賦予港澳居民“國民待遇”,改善香港青年的經濟權利與發展處境,為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供制度保障。有受訪的內地港籍大學生創客表示:“之前我們香港青年在內地參與國家創新創業戰略是有阻力的,比如辦理證件比較復雜。但自從領取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辦理程序簡化,團隊也具備申請創業貸款的資格?!保‵21)

其二,內地與香港政府確認內地港籍大學生學位的文化資本價值屬性。政府掌握教育內容體系與教育場域內文化資本的價值評估決策權與執行機制有助于在社會中推行主流政治文化。據此,教育部與特區政府正在推動一項合作協議,即對于持有內地高校學位的香港青年,不但其教育資質受到香港各界的認可,他們還可以回港報考當地公務員。與此同時,內地政府準備打破制度壁壘,吸納一些香港青年參與到內地公務員崗位任職,使得香港青年具有實質性參與國家治理與國家公共服務的機會與權利,并通過廣泛的行政參與,增強香港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利與義務觀。參加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港澳籍公職人員宣講會的受訪者M24指出:“自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意味著國家大力支持具備國際視野、先進理念的港澳青年人才在內地進入更核心的平臺,我也希望畢業后能夠報考內地的公務員崗位,為祖國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p>

2.教育合作機制

學校是學生接受政治社會化最重要的場域,教育是對一國人民施行政治社會化最根本的力量之一?!兑巹澗V要》提出“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游、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及“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的戰略定位,旨在通過區域教育合作,在域內形成系統化的文化組織體系,為香港大學生提供持續性、常態化和大規模的科技與人文交流,促成域內青年學生思維方式、文化習性和價值理念的趨同,實現文化符號與集體記憶的共享,增進區域文化認同;同時,通過精神成果的交融互享,實現粵港澳青年群體的良性互動,增進香港青年對國家政治的認同?;诖?,教育部門重視以教育合作模式來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分別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層面布局,注重從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創新成果的培育與共享,來改善香港青年的社會流動性,增進其國家政治情感。

其一,加強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和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暢通香港青年的社會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主要包括粵港澳三地中小學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通。隨著粵港澳締結“姊妹學?!睌盗康呐噬皬V東建設港澳子弟學校需求的增加,政府擬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與執教,促使更多從事基礎教育的香港青年深入內地考察,了解大灣區乃至國家的政策取向?!兑巹澗V要》也指出,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在招生就業、培訓交流和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合作,創新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方式,支持各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的交流合作。F10稱:“為實現粵港澳三地(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優勢互補,深圳市特區建發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與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香港職業訓練局在2021年聯合簽訂了《校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粵港澳青年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框架協議》,籌建深港青年實習實訓與粵港澳青年參觀研修基地,探索集粵港澳青年創新項目孵化、創業成果展示、交流論壇、就業推薦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合作新模式……對于參加的香港青年,可以加深對大灣區人才政策和發展環境的了解,促進專業人才的交流,增進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碑斍?,教育部門也在整合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和實訓基地等資源,積極探索內地??茖哟谓逃c香港副學士學位教育的互認,及跨境校企人才培養新機制,構建大灣區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系統,為港籍大學生的人才流動及社會參與提供政策紅利。

其二,建設大灣區國際高等教育示范區,以創新成果的共享機制實現粵港青年民心相通。

《規劃綱要》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成為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高等教育示范區。高等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頂層,是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量。于是,建設大灣區國際高等教育示范區成為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的路標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依托,其本質目的是實施以競爭力為導向的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推動人才流動與技術進步,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與凝聚力,從而增強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根據大灣區社會發展與產業調整的需要,整合大灣區高等教育資源,在適度擴大香港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渠道的同時,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和學術交流,構建粵港澳高校內部跨學科融合與高校間集群發展的新機制。此外,依托大灣區科技設備、高新技術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并鼓勵粵港澳高校建立各類專業聯盟,通過成立特定課程的認定委員會來促進專業認證、學分互認、學生互換、學科競賽與教師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協同培育港籍大學生。M02所在的高校便和香港嶺南大學成立首個粵港大學生創新創業融合服務中心,通過“創新創業線上工坊”“寒暑假創新創業實訓營”等共享聯合課程,推進大灣區學生互訪交流與科技項目合作。作為政治社會化進程中最具系統性的媒介,高校間這種通過學分互認、成立教育聯盟等制度安排有助于加強大灣區的教育合作,并可以增進港籍大學生對大灣區公共政策與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強化該群體的國家意識。

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部除了拓寬香港副學位青年學生到大灣區升學的渠道之外,還重點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合作辦學,建設更多高質量的合作辦學項目。比如,教育部每年針對香港發展需要和學生特點,結合香港教育局建議,遴選新增招生院校。截至2021年2月,共有127所內地高校具備招收香港考生的資格[11]。同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與香港公開大學肇慶分校正在投建[12]。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1月,教育部和廣東省政府印發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廣東正創新體制籌建大灣區大學,并將其打造成集訪學交流、學術研討、產學研用協作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高校合作平臺,并創新模式以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大學參與合作辦學[13]。

通過以上高等教育合作機制,豐富港籍大學生在大灣區高校學習交流與就業發展的渠道,使他們在內地事業發展進程中感知祖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及中央政府的政策紅利。同時,以“大學—領域”這種扁平靈活的教育與研究組織新模式,構建人才協同培養系統,實現粵港澳青年間創新成果的共享,改善港籍大學生的處境,增進其對國家的政治情感。

3.人文交流機制

《規劃綱要》指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對此,各界人士都表示要充分利用灣區內各地文化資源與優勢,加強大灣區域內乃至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合作,從中尋求價值共識,建立起一種持續深入的人文交流。朋輩群體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路徑,大灣區域內青年朋輩間的人際交流、思想交流與文化交流,可以促進粵港澳三地青年增進了解,逐步形成文化認同與政治互信。

為推進粵港澳青年人文交流,大灣區各地政府通過委托或授權的形式,一方面推進粵港澳青少年研學旅游合作,共建一批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間舉辦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大灣區青年高峰論壇與香港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等項目。例如,作為內地與港澳青年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活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十幾屆。每一屆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數十名青年學生深入那些具有文化特色的內地城市,借以增進粵港澳青年對祖國發展成果和歷史文化的認識,促進三地青年的政治情感與文化認同。又如,2017年粵港澳三地政府、高校和騰訊等知名企業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計劃”,舉辦“騰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營”,創設學習交流機會,促進粵港澳青少年的情感溝通。爾后,騰訊公司還在“騰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營”的基礎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研學交流計劃”,出臺政策鼓勵大灣區知名企業、公共部門投入資源,優化科技、文化、社會責任等課程,為粵港澳青年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14]。受訪者認為,“兩地在飲食文化上非常接近,如果加強香港青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其對國家的認同感就會加強”“嶺南文化讓港籍大學生為同根同源的文化共鳴,讓大家更有歸屬感”(M02),“相近的嶺南文化是大灣區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它能豐富港籍大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知,強化青年人的文化認同”(M12)。

為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推動粵港澳三地青年的人文交流,文化和旅游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廣東省人民政府也在2020年12月24日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細建設高質量的港澳青少年內地游學基地、文創園區,及完善便利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文化和旅游活動和創業就業的政策安排[15]??梢?,共建人文灣區的目標定位及港澳青年“人心回歸”成為人文交流模式的邏輯起點。建設人文灣區,其實就是借助文明互鑒、文物共賞、文藝交流和文旅交融等手段來為香港青年的文化認同鑄造熔爐,同時建構文化圖景來塑造大灣區港籍大學生的價值共識,促進該群體在社會化進程中確認自身的文化認同與國民身份。

4.生活化傳播機制

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化力量。大眾傳媒促進了政治信息的普及,形成輿論從而對人們的政治態度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激發人們對重要政治信息的關注。同時,媒體也可以通過議程設置,讓公眾接受政治議程與主流文化。步入新媒體時代,各國政府重視利用互聯網等媒介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信息傳播、思想引領、情感交流與宣傳主流政治文化的作用[16],即以生活化傳播來滿足國家治理的需要。

首先,構建大灣區媒體矩陣,強化大灣區敘事空間。有受訪者指出:“根據我的觀察,內地加快創建圍繞‘大灣區’報道議題設置、運營交流及節目研發等方面的平臺,隨著更多主流媒體和地方或平臺媒體之間的合作,信息更透明、順暢地傳播,我從中深入了解兩地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更感覺兩地同根同源?!保‵37)2019年6月25日,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專業媒體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廣電聯盟在廣州成立。該聯盟由廣東廣播電視臺發起,聚合10家港澳廣電媒體和11家廣東廣電媒體,旨在為大灣區媒體搭建合作平臺和創新協作機制[17]。2019年9月1日,作為我國首個專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播出的國家級電臺頻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正式開播,大灣區之聲新媒體平臺同步啟用。

其次,聚焦香港青年生活需求,優化傳播內容。有受訪者指出:“在內地也可以接收到很多滿足我們學習生活需求的媒體內容,這也激發了我對主流政治文化的關注?!保∕22)按照“一流灣區、一流生活”的理念及大灣區青年日常需求,大灣區之聲頻道和新媒體聚焦財經科創和生活資訊服務,以粵語為主設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網絡熱點和文化精品,重點打造《灣區速遞》《灣區在線》與《“港”清楚》等新聞評論及相關影視作品。

這些媒體關注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學習生活、求職創業等需求,綜合運用財經、創業、休閑、娛樂等豐富節目及新媒體矩陣,立體呈現大灣區建設成果及港澳青年內地發展事跡,挖掘人文灣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項目,重在日常生活中以“沉浸式”方式將主流政治文化符號、政策理念傳遞給港澳青年,借以增進港澳青年對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利益感知。

四、結論與啟示

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內地港籍大學生具有政治認同度較好、文化認同度較高及國民身份認同度較強的國家認同現狀。這主要得益于港籍大學生赴大灣區內地高校求學歷程中,政府有力治理、多元的社會參與、教育與媒體的正面引導推動了該群體政治社會化場景的變遷。大灣區建設通過制度性結構賦予內地港籍大學生“國民待遇”等政治權利,改進其民生質量,同時以豐富的人文交流體驗助推該群體在人際交往和“尋真”中確認自我的國民身份與文化認同,幫促該群體塑造一種正向的國家認同。

在大力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未來在吸引更多香港青年赴大灣區內地高校求學及其相關政策規劃的優化過程中,有以下三點值得進一步思考。

1.加強制度改革與規則協調

其一,探尋粵港兩地經濟法律相互融通的體制機制,推進大灣區社會協同治理?;浉郯娜卣枰暜斍皺M亙在三地海關、環境、衛生資源與跨境經濟活動等方面的行政法律沖突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通過建立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指導下的立法協調機構及對話機制,破除阻礙三地人口、資金和數據等要素流動的體制性障礙,為提高香港青年赴內地求學生活的歸屬性與適應性創造條件。

其二,加快居住證的改革,加強香港青年在民生改善和民權擁有等方面的獲得感。居住證關乎香港青年“國民待遇”的實現與享有,也關涉香港青年未來能否平等參與國家治理體系的資格與動能問題。當前政府應當以居住證改革作為切入點,解決香港青年公民權利資格與義務責任虛置的體制性問題,并對那些來內地求學的香港青年提供殷實的優惠政策,拓寬香港青年人才流動的通道。同時,加強大灣區“數字政府”的建設,推進數字技術在大灣區交通、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公共數據共享、政府部門協作及其行政流程優化,來解決香港青年赴大灣區求學生活中所遭遇的理財、醫療、教育、置業乃至法律仲裁等現實難題,借以提升該群體的獲得感及其對祖國的向心力。

2.優化國民教育的課程體系及考核方式

三地政府應該加強溝通,適當擴大內地高校對港澳生招收的規模,并引進港澳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到大灣區內地合作辦學,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共同開發符合中華文化脈絡的歷史教科書及課程教學模式,并通過學分互認與獎學金等制度來引導香港青年對中國近代史綱、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法律等課程進行修習。此外,以嶺南文化充實中國史等國民教育課程體系,結合香港青年國民教育有關在內地考察學分考核環節,調動香港青年深入內地基層開展豐富的主題調研與公益活動,同時開辟“互聯網+”等重大創新創業競賽的港澳臺生賽道,鼓勵香港青年學生通過跨境聯合組隊形式參賽,參賽作品的評分作為香港青年赴內地免費旅游及保研升學的積分依據,借此豐富香港青年國民教育的實效性,增進香港青年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知。

3.加強大灣區建設及其普惠性宣傳

其一,大灣區媒體應當聚焦香港青年的行為偏好,利用微電影、短視頻等形式展現大灣區的活力、未來發展前景及大灣區內地高校風采,注重以生活化的視角挖掘大灣區內地高校及其所在城市人文景點與地方美食等題材,調動香港青年來內地考察觀光的興趣。

其二,大灣區媒體還要關注香港地區歷史文化脈絡和香港青年的發展需求,巧用新媒體和文藝創作講好灣區故事:一方面生動地訴說家國意識和灣區認同,探求大灣區同一敘事空間,借以激活香港青年對大灣區歷史的記憶;另一方面則善于挖掘大灣區內地高校賦能香港青年成長成才的實例,通過案例分析、風采展示、現身說法和專題報告等形式,增進香港青年對大灣區普惠性的價值認知。

猜你喜歡
粵港澳大灣香港
大咖論道:大灣區超級“極點”強勢崛起!
大灣區城市大洗牌
大灣區的愛情故事
編讀往來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開幕
摁下粵港澳大灣區“加速鍵”
馬光遠 下一個30年看粵港澳大灣區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與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