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態質量提升的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2024-01-18 07:34楊積德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2023年12期
關鍵詞:蘇州市文明生態

嵇 艷,李 勤,譚 譯,楊積德

(蘇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江蘇 蘇州 215011)

蘇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蘇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級市之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時代,蘇州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空間、低碳高效的生態經濟、踏實放心的生態安全、幸福安康的生態生活、健康文明的生態文化、高效完善的生態制度六大體系,做好經濟生態雙重提升[1-2]。蘇州市是首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之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有效期屆滿需要進行復核。根據最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管理要求和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重點關注生態質量的提升,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向“生態質量+環境質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轉型,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1 蘇州市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現狀

蘇州市持續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鞏固提升創建成果,保持生態文明規劃先行,持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高標準推進美麗蘇州建設。自2017年蘇州市被評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以來,蘇州市下轄的昆山市、太倉市、吳江區、常熟市分別獲得第四批、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稱號。至2023年1月,蘇州市已建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5 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街道)66 個、示范村(社區)80 個。

2 蘇州市持續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關注點

蘇州市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對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新的部署要求,持續生態文明建設仍具挑戰。根據上級要求,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仍應持續深化,不斷鞏固提升創建成果,每年開展年度成效自評估,評估年度示范市建設指標達標情況,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有效期屆滿需要進行復核,或可能需要重新參加創建申請。通過近幾年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指標值數據的收集分析,結合最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管理要求,在蘇州市生態文明持續建設中,要重點關注生態質量指數(EQI)的提升。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建設指標自2016年試行發布后,根據不同時期的管理要求不斷進行修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向“生態質量+環境質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轉型。根據國家、江蘇省、蘇州市的“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EQI代替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作為生態安全領域評估生態質量提升的指標[3-5]。2022年,生態環境部將EQI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的考核指標,EQI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必須加以關注。

3 蘇州市生態質量現狀評估及改善對策

3.1 蘇州市生態質量現狀評估

根據《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蘇州市生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由生態功能、生態格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脅迫4 個一級指標構成,共有7 個二級指標和11 個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2022年,蘇州市生態質量指數保持三類水平(40 ≤EQI<55),在長江三角洲26 個城市中處于較低水平。與2021年相比,蘇州市生態質量指數略有降低。主要原因是三級指標生態用地面積比、生境質量、重要生態空間連通度、植被覆蓋有所降低,陸域開發干擾有所增加??傮w來看,蘇州市社會經濟活動強度高,對生態質量的脅迫影響大。蘇州市以占全國0.09%的國土面積創造全國2%的經濟總量,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大。隨著蘇州市城鎮快速開發,建設用地擴張和其他人類活動導致區域內原有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破壞,生態空間遭到不同程度的擠占,生態用地面積比例逐年縮減。蘇州市建設用地由主城區向四周擴張,侵蝕周邊的耕地和草地,植被面積減少,蘇州市植被覆蓋度在空間上極不均衡,中心城區植被覆蓋度低,周邊區縣公園綠地覆蓋范圍不足導致生境質量狀況、生態空間連通度出現下降趨勢,進而影響蘇州市生態功能、生態格局。

表1 蘇州市生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

3.2 改善對策

3.2.1 優化生態安全格局

加強國土空間開發管控,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用途指引和剛性管控作用,形成合理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禁止進行零散的分布式開發,有效遏制生態空間破碎化趨勢;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張速率,嚴格落實土地集約利用制度,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增量,提升中心城區的開發水平。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探索以“工業上樓”開拓發展新空間,提高工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擴大生態空間,充分利用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等生態環境基礎保護設施建設工程,建設或者通過廊道串聯形成面積大于10 hm2的生態用地,逐步發揮生態大斑塊的連接效益。對于太湖、陽澄湖、長江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地,加強生態保護。

3.2.2 加強城市生態廊道建設

以水鄉濕地保護為重點,通過河湖連通工程,改善生態系統連通性。開展濱岸緩沖帶建設,堅持綠地、林地、濕地相結合,提高植被覆蓋度,改善生境質量,構建和修復環湖生態屏障。加強環湖濕地周邊生態修復和治理,打造蘇州市域骨干河道生態廊道。蘇州市境內河湖資源豐富,長江、太湖與2 萬多條各級河道、300 多個大小湖泊共同形成“一江、百湖、萬河”的獨特水網格局,開展望虞河、七浦塘、婁江-瀏河等長江入江支流生態廊道建設,預留兩岸綠色空間,增加沿岸植被覆蓋度,打造橫跨市域東西、連接長江沿岸生態空間的生態連續通道,串通陽澄湖重要濕地、漕湖重要濕地、西廬濕地公園等生態空間,提升沿江縣市的生態格局。開展吳淞江、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湖、汾湖等長江三角洲跨界河湖治理修復,全方位提升河湖生態系統質量,串聯太湖沿線生態空間。

3.2.3 提高城市綠化率

加快建設具有特色的城鄉綠化一體化公園城市,全面實施自然公園—城市公園—口袋公園的分級體系,構建“區域—郊野—城市”三級綠道網絡,形成“濕地—森林—低碳—生物”資源保護的“蘇州標桿”,在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群基礎上,努力建設公園城市品牌。積極提升城市綠地空間品質,建設更多的小型開放綠地,用好老城區的“邊角料”,堅持見縫插綠、造景添彩,積極打造街心公園、口袋公園,把城市綠化與古城保護更新結合起來,使綠化更加符合城市山水環境和風貌特色,全面推動城市綠化提檔升級。持續推進城鎮開發密集區園林綠化工程,持續推進綠色城鎮建設,提升城鎮區域植被覆蓋,改善中心城區生態系統質量。建設長江、太湖、陽澄湖、京杭大運河等重要區位沿線生態景觀林帶,沿骨干河道兩側綠化帶,高等級公路、鐵路兩側綠化帶等綠色生態提升工程,打造生態高效、景觀優美的沿水綠美風光帶。

3.2.4 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

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全面掌握生態家底。加大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福壽螺、鳳眼蓮等外來有害物種的防范和控制力度。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及棲息環境,積極推進重要棲息地保護修復。實施太湖沿線及其島嶼生物多樣性恢復提升方案,開展太湖鳥類、魚類和水生植被等專項調查,借鑒東太湖生態修復經驗,通過生境改善恢復完整的食物鏈結構,提高太湖生態島鳥類、魚類及水生植物等的生物多樣性水平。綜合分析太湖、陽澄湖及長江流域生物物種的豐富程度、珍稀瀕危程度、受威脅程度,及時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預警水平。通過種植苦草、黑藻、菱、睡蓮、蘆葦、荻、水杉、垂柳等本土優勢種,構建堤岸濕地植物群落,進而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性。

4 結論

“十三五”時期,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可喜的成績,“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一段時期,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對新機遇、新挑戰,蘇州市需要自覺對標國家、江蘇省“十四五”時期乃至到2035年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部署要求,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生態質量指數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新指標,根據區域生態質量現狀評價,蘇州市生態質量指數偏低。未來,蘇州市要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加強城市生態廊道建設,提高城市綠化率,提升生物多樣性,聯合發力,以全國生態文明城市和“兩山”基地創建為引領,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傮w而言,蘇州市要合理布局生態、生活與生產用地,加強全市生態修復與公園綠地建設,保護區域內重要生態廊道和關鍵生態斑塊,保持生境連通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化城市綠地空間,保障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逐步提高生態質量指數,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猜你喜歡
蘇州市文明生態
蘇州市 多措并舉提升全民安全意識
蘇州市堅持“三聚焦” 為民服務辦實事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對不文明說“不”
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的實踐與思考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