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經典喚醒理想

2024-01-19 14:52張維燕
法治新聞傳播 2023年6期

張維燕

推薦書目:《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黃強、張廷凱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是一套令讀者‘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的書。對新聞界同行而言,你越早見到它,你的職業生涯就會越早因為它而有所不同?!?/p>

這是我在南國香書展和黃山書市兩次參加新書發布活動的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在書展上舉辦了以“什么樣的新聞作品能成為課文”的沙龍活動,在現場作報道的不少記者驚喜于見到這套閃耀著新聞職業自豪感的書,新華社記者周暢興奮地說:“我見過這本書里《夢碎雅典》的作者楊明老師,我也是跑體育的,我也要寫出像《夢碎雅典》那樣的作品?!?/p>

作為這套書的策劃和主編,我聽到年輕的同行說出這樣的期許,倍感欣慰和自信:這套書,無愧于致敬經典,必然能喚醒理想,新聞界同行越早見到它,就能越早提升對專業水準的認知并滿腔熱忱地付諸自我實現。

(一)

“新聞是易碎品,這是業界的常識,也是記者的苦惱,但也是一種挑戰。一個好的記者可以讓本來易碎的作品定格下來,并進入課本,這是一個新高度。人教社和《中國記者》雜志合作出版的這本《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是新聞界的一個新地標?!比嗣袢請笤笨偩庉?、新聞出版署原副署長、曾任中小學語文教材總顧問的梁衡用“新高度”“新地標”這兩個關鍵詞來祝賀《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新書出版。

規模成就深度,薈萃豎起標桿。當我們把《開國大典》《誰是最可愛的人》《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兩彈”元勛鄧稼先》《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晉祠》這些耳熟能詳、散落在新中國成立以來2000 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里的新聞作品一一甄別、精選出來,還原老教材的模樣,把200 多幅珍貴的教材封面及課文頁面圖片匯編成上冊,同時探尋這些新聞作品是如何寫成的,把作者自己撰寫的采寫體會或者對相關知情人、專家的訪談文章編輯成下冊,這套集納了38篇課本里的新聞作品及其背后故事的精美新書,從我們熟悉的經典作品和意外的獨特視角把新聞寫作推上了一個新高度,為新聞同行的職業追求豎起了一個新地標。正如梁衡所言,新聞作品被選入教材,“雖然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也是苦心修煉成正果。陶,燒過一定的溫度就是瓷;鐵,百煉之后就成為鋼。新聞作品可以超越易碎而成為耐用品,直至成為經典”。

(二)

這套書出版后,引起多家媒體關注,多名記者在采訪時都問道,當初為什么計劃出這么一套書?這個話題把我拉回到了12 年前。2011 年11 月8日是新華社建社80 周年,我當時在新華社的業務??瘬沃骶?,拿什么來獻給這個值得新華人紀念的日子?我腦子里忽然冒出“共和國語文教材里的新華社作品”這個念頭。但這個念頭的實現過程,工作量之紛繁浩大,遠遠超過我們整個編輯團隊的預想,那真是在書山里跋涉,我們沒有想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語文教材竟然有2000多個版本。感謝人教社向我們敞開資源,我們整個團隊埋頭扎進出版社圖書館,從1949年到2011年,每人分工負責十年,一一甄別出語文課本里的新華社作品。接著,以作品目錄為索引,約請健在的入選教材作品作者撰寫采訪體會,專訪已故作者的親人、同事以及對其作品有研究的相關專家,采訪幾代語文教材的編輯。在新華社建社80周年之際,這份承載著新華人的經典和驕傲的特刊面世了。

時間到了2019年,我在《中國記者》擔任執行總編輯,這一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團隊一起推出了全國新聞界入選語文教材的新聞作品,從新華社拓寬到全國新聞界,工程更加浩繁是可想而知的,所幸我們對此已經心中有數,而且再次得到了人教社的支持。70周年國慶之際,《中國記者》特刊“共和國語文教材里的新聞作品”甫一面世,立刻引來新聞界同行的熱情點贊,還有出版社找上門來,希望合作出書。

我們婉拒了找上門來的出版社,主動找到人教社,希望能和人教社合作出書。從2019 年到2023 年,歷經4 年,由人教社和《中國記者》合作的《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終于問世了。人教社團隊的教材編輯有一種基于使命的高貴氣質——認真、追求極致,在整個策劃、編輯、核校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到人教社做書之用心。當拿到樣書時,我一下子就被這本書的精品之“精”給驚到了!感謝人教社團隊把追求極致的氣質融入了這套書。

(三)

什么樣的新聞作品能進入課本?人教社副總編輯朱于國講到新聞作品選編進教材的幾個標準:一是大事件、格局高、立意高;二是人文俱佳、文質兼美,文字要干凈利落,但又不乏文學的筆法;三是為時代發聲,為時代立言,給讀者正能量。

說到大事件,我一細想,還真是?!堕_國大典》《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飛向太空的航程》,見證北京申奧成功的《世界選擇北京》,記錄香港回歸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新聞記者能夠見證重大歷史事件是幸運的,但面對重大事件能寫出經典作品卻不能靠幸運。香港回歸有多少媒體多少記者多少新聞作品,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新聞報道更是海量,《別了,不列顛尼亞》《夢碎雅典》憑什么勝出?《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特約作者親自撰寫了采寫心得。

其實,入選語文教材里的新聞作品,很多都是同題競爭的佳作。中國青年報記者葉雨婷創了入選語文教材新聞作品最年輕記者的紀錄,她的人物報道《“跨界者”鐘揚》入選語文課本時,她才29 歲。而這篇報道就是同題競爭的勝出者。多家媒體集體采訪,而且報道對象已經去世,無法見到真人,這無疑是一次高難度采寫。葉雨婷并沒有急就章,她整理寫作的時間前后加起來有兩個月。她在集體采訪后,自己上網補習了很多鐘揚生前的演講、鐘揚寫的文章和其他資料。直到捕捉到鐘揚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是一個研究生命的人,他也不停地探索自己生命的邊界。盡管記者對鐘揚的理解程度已經達到可以在心里和鐘揚對話,但落在筆端卻非??酥?,所有事實和引語都有據可循,文章中的直接引語都有錄音或文字材料可溯。正是對真實性原則的堅持,才讓這篇人物報道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對所有新聞界同行都足夠勵志的是,入選語文課本文章最多的梁衡,并沒有見證重大歷史事件的幸運,他的記者生涯是在內蒙古、山西這樣“沒有新聞的角落里”度過的。

梁衡第一篇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是《晉祠》,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春節為其所供職的《光明日報》副刊應約而寫的文章。36歲的梁衡寫就的一篇隨筆,當年就入選了語文教材?!熬竦教幬恼吕稀?,《晉祠》一文之老到、老練,令選此文進教材的編輯都不敢相信作者只有36 歲。而今,傳統文化和生態文明報道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領域,在《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一書中,梁衡分享了他的寫作要訣,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梁老師的少年老到是怎樣煉成的。

《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還收入了梁衡的一篇普通人物報道《青山不老》。在這篇文章的寫作心得中,梁衡有一句話很讓我觸動:“我當時對自己的職業要求是:‘為無名者立傳,為隱身者傳名’?!边@讓我想到新聞界已經持續十多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讓默默奉獻者進入輿論場C位,應該借此活動成為常態,并不斷有精品。

(四)

我們12 年前采訪過的李耐因和文有仁現已去世,雖然無緣見到這本精美的書了,但他們的生命卻借這本書繼續發光發熱。

李耐因大部分職業生涯是在編輯崗位,他的兩篇文章《不朽的友誼》《“飛蝗蔽日”的時代一去不返》入選。作為編輯,李耐因是新華社很多名記者年輕時的良師益友,他經常通宵達旦給年輕記者寫業務信,很多成名成家的記者現在還保存著當年李耐因給他們修改得密密麻麻的“花臉稿”。編輯這個職業雖因“為人作嫁衣”而平凡,也因“為人作嫁衣”而不能甘于平庸。李耐因像一個燃燈者,照亮了我作為編輯的職業追求。

文有仁入選的文章是《科普創作的巨匠——伊林》,這本是一篇“規定動作”的應景之作。伊林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編寫的《人怎樣變成巨人》《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在世界許多國家翻譯出版。1983 年是伊林去世30 周年,文有仁接到任務后,在無法采訪、沒有像現在便捷的互聯網查詢手段的情況下,僅用半天時間就寫出了這篇紀念伊林的人物綜述,第二天登上《人民日報》顯著位置,此后被選入初級中學語文自讀課本。文有仁自稱,秘訣無他,只在勤奮,勤于積累資料,勤于觀察,勤于寫作,伊林的書籍、伊林的生平故事本來就已經爛熟于心,自然落筆如行云。

《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這本書僅有的兩篇說明文。找到孫世凱和周定舫兩位前輩生前撰寫的采訪心得,我們如獲至寶。孫世凱在談到文章構思時,曾設想過三種路徑:一是按照從設計到施工寫大會堂建筑的過程;二是寫大會堂建筑的幾個特點;三是用參觀的形式,以建筑的布局為線索。周定舫也設想過兩種結構:一是既反映紀念碑的建筑特點,又反映全國人民所作出的貢獻;二是采用瞻仰的形式,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按照順序一層一層地進行有條有理的說明。兩位前輩最終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參觀、瞻仰的形式來架構文章,理由也是一樣的:方便讀者身臨其境地了解建筑的全貌。以讀者為中心,心里時刻裝著讀者,早在幾乎沒有什么新聞競爭的20世紀50年代,我們的前輩就已經在踐行“讀者本位”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