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光藹藹映書樓*
——天長公園圖書館史事考

2024-01-19 15:37趙長海殷婧賢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天長公園圖書館

趙長海 殷婧賢

(1 鄭州大學圖書館,河南鄭州 450002;2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天長公園圖書館位于現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處于安徽省東部。 民國時期,時局動蕩,天長這一皖東小縣,文化設施凋零,天長公園的創建在當時實屬罕見,新式別致的圖書館建立,更是引起轟動。 公園及圖書館“不第為皖北二十一縣之所無,亦全皖六十縣中所僅見”[1]。 其圖書館建筑于2012 年被批準列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1 天長公園圖書館的建設與運營

1920 年秋7 月,因“五四”學生運動卸任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校長職務的張銘,出任天長縣知事,至其1924 年夏離任,在天長縣共計四年。 其間,張銘以啟蒙去昧,移風易俗為要務,望為民眾“陶寫性靈,浚發智慧”,“一振今日民治之精神”,于任期第二年開始籌備修建公園和圖書館。

1.1 公園圖書館選址

天長縣位居江淮之間,縣城周邊山巒環繞,湖水清澈。 “與盱、來接壤。 其地勢嵌入江蘇,如神龍之探首然。 故凡江淮文明之輸入,恒以吾邑為起點,非天之獨厚吾邑,實地理關系有如此者”[2]。 但自近代以來,天長縣民眾聞見不廣,抱殘守舊,煙賭盛行,鮮有接觸新事物新思潮的機會,縣城也從未有過公園與圖書館之類的文化設施。

張銘興建的天長公園和圖書館,其原址為古縣衙的所在地。 咸豐年間,縣衙因戰亂而遭到焚燒破壞。 此后縣衙遷址,此地便成了一片廢墟。 辛亥革命后,為振興地方經濟而開辦桑蠶學校,原址辟為桑園,用以育蠶實驗。 張銘任職天長時,桑蠶學校停辦,桑園亦荒廢多時。 桑園地理位置適宜,風景秀麗。 北部為天長名勝胭脂山,中部有一土丘,內有南北向甬道穿過,土丘北部有兩根雕刻云紋的石柱,是為古物。 西北地勢開闊,山地起伏,河池疏落。 東部接近市區而又僻靜幽然。 是以選此處以開辟公園,并在園內興建圖書館。

1.2 建筑及經費來源

天長公園及圖書館,于1922 年春天籌劃興建,公園占地24 畝,四周建有圍垣,園內建筑除西式圖書館樓外,尚有演講廳、閱報室、永福亭、警鐘亭、青島亭,梅園、桂圓及東西紀念碑等。 1923 年建成。公園與圖書館建設經費約計29000 余元,主要來源是動員地方鄉紳捐款捐資,其中鄉紳孫嵩齡、李毓鱗各捐洋千元。 籌款仍有不足,張銘于1922 慷慨解囊捐資五千元。 1923 年12 月,因其捐資興學的行為,張銘受到教育總長的褒獎,授予其金質一等褒章及褒章執照。

為節省經費,施工之時調來獄中服刑人員充當免費勞工。 圖書館建成后的1923 年4 月,安徽省省長發布褒獎發起捐資的二十余人的省公署令(第1215 號)《令為呈送天長縣知事張銘等捐費創辦圖書館事實表請核獎由》:

呈表均悉,核例相符。 除將該知事張銘暨國會議員李毓鱗、保衛團局長孫嵩齡三員另案咨請褒獎外,其余何象彭、孫祖僅二員應準獎給銀色一等褒章各一座;劉鐘麟、沈廷杰、何錦文、張璠、張同庚、葉鼎銘、崇垠樵、張廷璽、謝恩保、劉增魁、宣耀、宣鎰、王錫來、何錫麒、翁承恩、張錦城、趙振堂、李振聲、孫祥齡、吳振墉等,應準獎給銀色三等褒章各一座。 連同章綬、執照,一并交由該廳,分別轉給具領,以資鼓勵,而昭激勸,此令。[3]

由此《褒獎令》可知捐資主要人員為天長士紳,張銘捐資最多,另外即是國會議員李毓鱗、保衛團團長孫嵩齡各捐資一千元。 孫嵩齡,字豫甫,清末舉人,天長縣人,曾擔任天長縣議會首任議長,清鄉局局長。 李毓鱗,字鐘喬,天長地方紳士,抗戰時,其家曾為“抗大”第八分校校部。 《褒獎令》所述受獎銀色一等褒章之何象彭、孫祖僅,亦為天長當地名紳。孫祖僅,字芷秋,孫嵩齡之侄,天長縣南鄉大地主,曾任天長縣自衛團團總。 何象彭(1861-1935),字紹篯,天長縣石梁王莊人,秀才,歷任天長財政局局長、敬老院院長。 后結識江浙資本家葉澄衷與實業家張謇,在家鄉興辦實業,馳譽天長。 圖書館建成之時特贈楹聯以表慶賀。

圖書館建成后,又需籌劃活動經費,經張銘向省府及教育廳呈請,將1921 年救災工賑之余款撥給圖書館,而以其利息作為圖書館的開支經費。 1921 年秋,天長水災嚴重,縣義賑協會多方呼吁,終求得高粱七百包,后變賣得大洋3990 元。 圖書館建成后,地方邑紳以圖書館“苦無常年經費,不能維持永久,殊負縣長提倡文化之盛意”[4]為由,提出工賑未用之款撥歸圖書館暨公園作為常年基金。 所有息金,作常年開支。 張銘隨即向省府及教育廳呈請。 民國十二年(1923)五月,省府在發給天長縣知事的一一五號指令中,同意其呈請,并對其予以嘉獎[5]。

除救災工賑余款外,1923 年9 月22 日的《本館呈報經費規程各項請縣轉呈部省廳備案文》中,曾提到“買典不動產登記費,每年約計千元之數”,亦用作圖書館經費。 《安徽省天長縣縣立圖書館章程》中也有針對經費的明確說明,謂圖書館經費由全縣共同負擔。 但實際上,縣圖書館運營經費很有限,據《天長縣立公園暨圖書館二周年紀念匯刊》所載《天長縣縣立圖書館支出預算暨實支數目表》,圖書館共有職員十人,除館長二人不拿薪金外,人員薪金及雜支(即辦公經費)共計每月82 元。 而張銘調離后的1929 年,安徽省督學董淮曾視察天長縣教育工作,其在《視察天長縣教育報告》中對圖書館經費有具體紀錄,天長圖書館月經費82 元,薪金占58元,購書辦公占24 元。 其與1923 年的圖書館經費,并未有變動。 當仍是“買典不動產登記費”千元而已。

1.3 落成典禮及樹立紀念碑

1923 年9 月1 日,圖書館開幕之時,舉辦盛大典禮,邀請天長縣內鄉紳耆老、機關代表、來賓等約有一千余人。 邦人賢士與士大夫在園中參觀游玩,在圖書館正門前合影留念,以紀念公園與圖書館的建成這一盛事。 國內名公巨卿寄贈匾額楹聯詩詞等以祝賀,張銘本人更是撰書楹聯數語以助弦歌:

鄴架備琳瑯,行所知則光大,尊所聞則高明,豈徒學府詞宗夸取羅胸萬卷。

召棠慚茇舍,草綠滿而不除,花方長而勿折,愿與邦人君子領茲生意盈懷。

天長公園落成后,天長鄉紳、商學各界人士特置白石紀念碑,石碑立于公園之中以為永久之紀念。天長公園與圖書館的建立在當時的天長實乃盛舉,國內名家及縣邑內文人為此撰寫了不少序記詩文及楹聯。 就讀于當時蘇州東吳大學的邑人薛惟福撰寫《天長公園成立記》,縣邑平政院書記官劉增齡撰寫《邑侯張公鼎丞建筑天長公園圖書館碑記》。 邑民崇垠樵、孫敬天為紀念圖書館落成,及四方贈予楹聯琳瑯之盛事,特作《公園圖書館贊》,宣耀撰寫《天長公園圖書館記》。 1923 年冬,縣邑勸學所,所長劉增魁撰寫《天長公園圖書館碑記》,碑文如下:

從來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可擬也。 公園與圖書館在通都大邑冠裳薈萃之所,亦習見之事也。 若欲舉辦于荒僻之區,則莫不奭奭然驚,瞠目結舌而不敢建議。 何者? 款無可籌,而事不易舉也。 乃我邑侯張公鼎丞,獨毅然解囊為之,就縣署舊址,悉心擘畫數月,已可兩載,竟成。 以區區山僻小縣,而興此偉大之建筑,竟能舉重若輕,返難為易,然后竊嘆張公為非常人也。

昔文翁之治蜀也,尊崇經術,為民開文化之源;歐陽之蒞滁也,廣筑園亭,與民同游宴之樂。 史冊皆艷稱之。 今張公為吾邑創辦公園,以開通吾民之風氣,復設圖書館于其中,以振興吾邑之人文。 于游觀之中,行教化之實,直合二公為一人矣,是豈尋常之吏所能望其項背哉? 宜吾民之歌功頌德于無已也。是為記。

癸亥仲冬勸學所長劉增魁暨各校教職員題。[6]

劉增魁撰寫之碑文,把公園圖書館之建設譽為非常之舉,張銘為非常之人,并與西漢治蜀名臣文翁(名黨,字仲翁)、宋代的歐陽修相提并論。 除碑銘序記之外,縣邑內外人士還為開辟公園,建立圖書館,撰寫詩文聯語,以稱頌知事張銘的功績。 時任蘇皖贛巡閱使兼江蘇督軍齊燮元贈聯“天長眺東南置身福地何蕭爽,詞林有根柢為政風流今在茲”。 安徽督理軍務兼省長馬聯甲、安徽省長呂調元均有長聯相贈。 安徽省教育廳長傅向榮(字鶴岑)來游天長公園與圖書館也賦詩二律以頌此盛舉。

碑文序記、詩文聯語及圖書館章程、紀事均收錄于《天長公園暨圖書館落成紀念匯刊》,后張銘匯編《梅溪山莊唱和集》亦全文收錄。

1.4 天長公園與圖書館

公園坐北朝南,整體布局嚴謹,層次分明。 南大門正對縣城鬧市口,為弧形圓頂的新式建筑,門有題聯“天空月朗宜登眺,鳥渡云行閱古今”[7]。 進入公園大門后,東為體育場,西為梅園。 梅園內有一涼亭,涼亭題聯“梅香藏清趣,亭影伴橫斜”[8],縣紳何錫麒曾為其題詩《梅園觀梅花》:“梅花本是吾家物,東閣揚州舊有名。 對此忽教生百感,千秋永抱歲寒心?!盵9]公園中央為紫藤花棚搭成的蔭道,南端有一“花天”匾額,兩邊栽種垂柳等形成自然走廊。 東側是由瓦礫堆加壘成的土山,有石階小徑通往山頂,頂部置有石桌石鼓。 山南側有一花圃,與林蔭道西邊的梅園正對應。 山北側開鑿一池塘,池塘中央,為紀念收復青島的青島亭,亭有題聯“木屑竹頭皆有用,鳶飛魚躍總相宜”[10]。 公園內有“永樂亭”,亭有題聯“春秋多佳日,園林無俗情”[11]。 張銘與士紳曾在此亭賞梅,有聯道“暫在此間尋佳趣,更從何處覓林泉”。 公園西側中部與東側最南端為公共體育場。 天長名勝胭脂山在公園之內,宋代包拯在此地擔任縣令時曾改名為紅山。 山上舊有八角亭,四周繁花盛開,桃色嫣然。 園內匾額楹聯系張銘延請顧維均和崇廷一題寫。

花圃前正中央,為互相勉勵,規勸邦人,特立警鐘亭,亭內立有石碑,碑文為民國十二年五月九日張銘所擬的“訓條十則”,鐘亭兩側撰書發展經濟農業的標語。

圖書館位于公園的北端,也是公園的主體部分。樓體使用面積為254 平方米,坐北朝南,主體為磚木混合結構,外用青磚砌筑,樓內板木則為紅松木。 館樓造型典雅別致,為中西合璧式二層洋樓。 二樓正門楣額鑲嵌了一塊白色大理石的橫匾,上面鐫刻張銘篆題橫書“圖書館”三字,正中上方鐫“天長縣印”。 圖書館樓前以花圃為中心,裝飾有花石假山,并有噴泉設置。 花圃兩側為兩座東西相向的紀念碑,西側為時任圖書館館長的孫嵩齡撰《天長公園序》,由邑人李品章書丹;東側對立亦豎一石碑,為縣邑平政院書記官劉增齡撰《邑侯張公鼎丞建筑天長公園圖書館碑記》,敘述圖書館創建緣起和過程,并詳記發起人姓氏,碑文為圖書館員崇鐘岳書丹。

圖書館及公園內各碑現均已無存。 圖書館前的兩碑,是在北伐勝利后,被磨平改造為紀念碑,東鐫“中華民國建國先烈紀念碑”,西鐫“國民革命軍北伐烈士江秉彝、陳斌紀念碑”,后在抗戰中被駐此日軍所毀。

圖書館內部,按“藏、借、閱”的組合進行布局。書籍雜志均在樓上,據《安徽天長縣縣立圖書館章程》,圖書閱覽室分普通閱覽室,特別閱覽室,婦女閱覽室、兒童閱覽室及報章閱覽。 樓下則陳設花木、鏡子、藤椅等,作為接待和辦事房間。 圖書館廳堂及堂柱懸掛有皖省省長許世英及顧維鈞匾額對聯多副,其中顧維鈞對聯是“秋生疏雨微云處,人在蓬壺閬苑間”,并有說明文字謂:“鼎丞碩士為余在美先后同學,旋服務使館。 素欽其材,今知出宰天邑三年,敷政優良,建筑公園及圖書館,博文化之發展,殊令人益增欽佩。 爰集楊廷秀、秦少游句以志紀年云?!盵12]而許世英省長對聯則是“山林泉石尋幽屐,宛委瑯嬛校異書”[13],亦有贊揚說明文字。

公園內除圖書藏書供邑人閱覽外,公園內俱樂部亦設有閱報室,供人閱覽新聞報紙等。 圖書館書刊僅為館內閱覽,并不外借。 平常閱覽時間僅為下午開放,星期日則全天開放。

1.5 圖書館運行與影響

圖書館法令是保障圖書館發展的有效手段,天長圖書館依照《教育部圖書館規程》《教育部通俗圖書館規程》(1915 年10 月公布)、《內務部咨省通飭保管公私藏書及版片印刷等物文》(1920 年5 月)等,制訂有各項規章,如有《安徽天長縣縣立圖書館章程》《天長縣立圖書館征集圖書館簡章》《閱覽規程》《參觀規程》等,特別是還制訂有更具體的《天長縣圖書館駐館辦事員辦事細則》《練習生暫行規程》。 章程對圖書館的書籍管理、工作時間、工作人員職責、閱覽規則以及各項雜事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事無巨細,規范清晰,為圖書館日常運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依據教育部《圖書館規程》第五條“圖書館得設館長一人館員若干”的規定,張銘邀請舉人出身的孫嵩齡擔任圖書館首任館長,鄉紳李毓麟為副館長,并發布《縣公署聘請孫李二紳擔任本館館長文》。兩人在圖書館建設之時也是出資出力,捐款千元。初有館員5 人,何錫麒任主任兼編校員,張同庚任庶務兼招待員,崇鐘岳任管理員、郁鼎生為會計員。 因圖書館初辦,每月經費不足百元,故館長二人全為義務,“俸給伙食,概不開支”。

圖書館章程規定藏書應以新舊兩大類進行編目,舊籍細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新籍按照杜氏十類法進行編制,科學、雜書、小說、外國文皆屬其內。

圖書館內的圖書來源分為購置、捐助、寄存三種。 初始,孫嵩齡館長和何錫麒主任于1923 年7 月在上海采購中西新舊書籍600 余部計3000 余冊。孫嵩嶺(字豫甫)、孫增嶺(字瑞甫)、李鐘喬、何錫麒(字葛民)寄存書籍約3000 余冊,主要是《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清稗類鈔》《九通》《皇清經解》《漢巍百二名家集》等大套書。 為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的的發展,圖書館還設置巡回文庫。 經費充裕時,則選購通俗圖書并配置書箱分送各市鄉傳遞閱覽。1923 年8 月,圖書館內設立天長縣通俗教育講演所。 該講演所所長由當時的天長勸學所所長兼任,并設講演所主任一人,由費鐸聲擔任,講演員數名。該所宗旨為“教導國民,改良社會”[14],講演項目包括“鼓勵愛國,勸勉守法,增進道德,灌輸常識,啟發美感,提倡實業,注重體育,勸導衛生”[15]這八項,此外還設有特別講演項目。 該講演所維持經營數年,在教育民眾,開啟民智方面,頗有成效。 后于1931年3 月,天長公園內又設立天長縣民眾教育館,為圖書館及公共體育場合并而成。

1926 年春,館長孫嵩齡開始籌辦縣志的編修工作。 此時,《天長縣志》已有五十余載未曾續修,編修縣志的工作可謂迫在眉睫。 他將圖書館作為辦公機構,聘請劉增魁等人進行縣志的編修工作,并以此訪談耆舊,征集文獻。 此后收集到一些家譜、碑文等基本資料,可惜至次年1927 年4 月,北伐革命至天長,孫嵩齡因受其侄孫祖僅的牽連,逃亡上海租界,不久后病逝,修志及征集地方文獻的工作因此戛然而止。 1932 年,推舉劉增齡為縣志局局長,才又重新開啟縣志編修工作。

圖書館作為天長這一小縣難得的文化場所,為啟迪民智,傳播先進思想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天長圖書館藏書較為豐富,特別是有許多社會科學類書籍,如《社會主義與進化論》《社會主義與社會改良》《世界史》《萬國史綱》等[16]。 從《匯刊》所載館藏書目看,其新思潮書刊甚多,如《新青年》雜志,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書亦有不少,僅馬恩經典著作即有《馬克思經濟學說》《馬克思經濟學原理》《馬克思學說概要》《馬克思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等。 這些書籍對傳播新思想,啟蒙革命青年大有裨益。 圖書館開館不久,來自上海、南京的關于新文學、新思想的書刊通過公開的渠道進入天長圖書館。 青年們在閱覽室中接觸到馬列主義,據記載:搜集馬列主義書籍進行傳播的革命青年黃讓之、擔任過抗日根據地副專員的周原冰和曾任天長縣委書記的梁明倫烈士等,早年都是天長圖書館的???。 他們通過閱讀進步革命作品,影響帶動了一大批青年。 而天長圖書館也為傳播進步思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張銘

張銘(1889-1977),原名張樹銘,字鼎丞,別號梅溪,安徽盱眙縣(今屬江蘇)古桑鄉人。 張氏為清中期皖東著名世宦之家,延續至今,其孫張賢亮為著名作家。

張銘家族世居盱眙南鄉古桑村張家莊,發跡可追溯到其祖父張佩璉。 張銘的祖父張佩璉在太平天國期間,擁有當時盱眙縣最大的一支地方武裝,后投奔曾國藩部,做到了正五品武官,去世后被封為“武德騎尉”。 其在世時,制定有嚴格的家規,使子孫后代養成了良好的家風。 張銘的父親張文英,又名張康年,號文齋,是第一批清政府外派留學人員,在英國海軍學習,與在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為同期?;貒笤伍L江水師管帶,封為“武功將軍”,去世于長江水師田家鎮營,尸骨埋葬于今湖北省黃石市西塞鄉。

張銘生于光緒十五年(1889),有兄弟五人,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張銘畢業于安徽法政學堂,在武漢辛亥革命首義之時,曾為黎元洪辦理外交事宜,與在漢各國領事商訂中立條約。 后擔任湖北大冶縣民國首任知事。 1913 年張銘赴美任駐美公使館參贊,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攻讀法律與政治,1917 年獲得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18 年12 月,張銘回國后曾擔任安徽省省長公署秘書、省清丈局坐辦、安徽省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校長等職。 1920 年,任安徽天長縣知事。 1924 年夏,調往北京擔任北洋政府大總統府秘書,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尼泊爾國王加冕登基大典。 1928 年秋,任民國南京政府外交部參事,1929 年,正式任命為中華民國駐爪哇總領事。 1931 年5 月,外交部呈請國民政府加公使銜,調任駐印度總領事,奉國民政府派赴尼泊爾國專使,卸任后擔任外交部參事。 1937 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國大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文史館館員。 1977 年逝世,享年88 歲。

張銘有兩子,其子張國珍,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習,“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回國,被聘任張學良的英文秘書。 “西安事變”后棄政從商,于京滬開辦工廠、公司,新中國成立初,作為舊官僚被關押,后于監獄中去世。 其孫張賢亮,為國家一級作家、收藏家、書法家。 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

張銘工書法,天長圖書館的“圖書館”匾額即其親筆。 1933 年張銘曾在《新中華》雜志發表《人權原則新義》,后又與張香山合撰《外國記者看延安》,載《群眾》雜志第13 卷3 期,這亦代表了張銘本人的政治民主思想。 張銘的舊家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湖南路獅子橋的“梅溪山莊”,這是一座仿蘇州園林風格的私家園林建筑,其孫張賢亮即在此出生。 張銘曾在這里呼朋引伴,與友人吟詩作賦,并把這些詩作集結成冊,名為《梅溪山莊唱和集》。 書前有陳象賢、李盛鼎、徐文澄、陶大儒、姜元桂等六人的撰序以及張銘自序一篇,附錄為《天長公園暨圖書館落成紀念匯刊》。

1920 年秋至1924 年夏,張銘任天長縣知事期間,主持修建了天長公園和天長圖書館。 圖書館建造過程中,張銘經常親自在場監督,事無巨細,多為其擘畫。 天長公園與圖書館在當時實屬一流,邑士趙某即譽之為“氣欲吞金谷,名盤古石梁”[17],張銘法政專門學校的同事,曾任安徽桐城知事,時任安徽法政專門學校教務主任的阮武仁有贈語贊揚張銘:“碩士弘才為國之棟,應運而興信能大用。 小試天長群黎歌頌,明刑弼教必使無訟。 教育實業尤所注重,創設公園樂于民共?!盵18]此尤可見當時士人興辦教育啟迪民智之普遍心態。

3 《天長縣立公園暨圖書館二周紀念匯刊》

1924 年元月,為紀念圖書館建成,頌揚張銘縣長建設公園圖書館的功績,力圖改良社會文明風氣,特將紀念照片、建設事略、規程法令和相關藝文、詩詞、楹聯等作品集結成冊,匯成《天長縣立公園暨圖書館二周紀念匯刊》。

“天長縣立公園暨圖書館二周紀念刊”題簽,為著名書法家、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題寫,內容分為序言、凡例、照片、法令、規程、函牘、事略、書目、藝文、詩詞、楹聯和雜錄十二部分。 事略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建設過程,函牘更是有助于了解相關時間節點重要任命的官方文件,從規程法令中亦可尋到圖書館運行的日常事項。 《匯刊》將天長公園與圖書館建成時,四方人士所贈予的藝文、詩詞和楹聯盡納其中,內容豐富多樣,既表現了公園圖書館建立這一文化之盛事,亦使得匯刊增加了一抹文學色彩。 匯刊的編纂排版亦頗具匠心,紀念照片作為珍貴的影像資料,編入匯刊之中,清晰明了的展示了天長公園及圖書館外觀與周邊環境。 “雜錄”中收錄了有關社會準則與公共道德的警示訓誡,是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公共場所應當宣揚的重要思想,其中亦有圖書館相關的知識梳理,諸如輯錄有中外圖書館史,圖書館建筑法等內容,作為一座圖書館的紀念匯刊,內容涵蓋可謂是詳實細致。

圖書為知識之寶庫,目錄則為利用圖書的關鍵,《匯刊》特將天長圖書館的藏書詳細著錄,書籍涵蓋古籍經典與新學書目。 此二十年代縣級圖書館館藏書目,很具有代表性,其圖書選擇一定是經過了張銘等人的精心挑選。 類目大致按照杜威十進分類法,包括普通書籍類、哲學類、宗教類、社會學類、方言學類、自然科學類、技藝類、美術類、文學類、史學類與寄存圖書目錄。 藏書內容涵蓋各方各面,以啟迪民智,開闊民眾視野之新思潮、新文化書籍為主,其他教育、農業、商業等實用書籍亦較多。 如其社會學類包涵甚廣,其說明謂“凡統計政治、政治經濟、法律行政、社會組織、商務交通、風俗之類皆屬之”,其所包含書籍有中外法律、法學,各國政治及地方自治,中西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兒童教育,各種武術、體操、兒童游戲,各種公民道德、禮儀、生活衛生、商業經營等。 而“方言類”其說明是“凡比較方言學、凡歐美各國文拉丁文希臘等文皆屬之”,其實就是各類國語、白話文及中英文字詞典之類。 從此館藏目錄,亦足見建設者依托圖書館改良社會民氣之用心。

民國時期出版有部分同類的圖書館匯刊,諸如1920 年6 月創刊的《無錫縣立圖書館匯刊》、1930年3 月24 日在北平出版發行的《北平特別市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周年紀念刊》、1929 年10 月出版的《平陽縣立中山圖書館匯刊》等等。 《天長縣立公園暨圖書館二周紀念匯刊》,是較早編纂的縣級圖書館匯刊,其所征集收錄的大量藝文楹聯詩詞,彰顯了其獨特的文學價值。 其書目具體反映了當時政府及社會精英對民眾社會教育的關切和努力。 該匯刊是研究天長公園及圖書館的重要史料,于研究天長地區的文化事業和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頗具意義。

4 圖書館的結局與啟示

抗日戰爭時期,天長公園圖書館一度被日軍洗劫,并被占領為日軍司令部,所藏書籍及設備損毀殆盡。 解放戰爭時期又被國民黨軍事機構占據,后不免日漸衰敗。 建國后,圖書館由縣文化館進行管理。1959 年,圖書館分離出文化館,搬遷至縣城西門街。1962 年,又遷回原址,原圖書館樓復為文化館圖書室。 “文化大革命”期間,書籍多遭到破壞損毀。 1979年3 月,經省文物局批準后,天長縣恢復縣圖書館;1981 年,政府撥款重修圖書館樓;1993 年,天長市圖書館遷址;2012 年,圖書館的舊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縱觀天長圖書館興建創辦,主要是張銘的堅持和奉獻。 在動亂閉塞的偏遠小縣,創辦公園及圖書館,兩載即成,轟動皖省,可謂非常之人方能成就非常之事。 圖書館環境優雅,建筑典型別致,館員適得其人,并廣羅中西典籍,編制有較完善的書目,制訂有詳細具體的規程,有基本保障的財務支持,故其于天長文化教育之普及提高,民智之啟迪開發,功莫大焉。 同時亦體現出創建者張銘等的專業性及奉獻精神。 正如平政院書記官劉增齡謂“邑侯法學碩士張公鼎丞留美八載,新學湛深,以總統府諮議而屈宰斯邑,牛刀小試耳”[19]。

猜你喜歡
天長公園圖書館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安徽天長 建試種基地育優良品種
在公園里玩
圖書館
天長 深層次改革的強大合力
天長:醫共體撐起縣域醫療
一見如故
當代愚公張榮鎖
去圖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