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過程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探究

2024-01-20 19:37陳宗章劉相宇
關鍵詞:歷史政治思想

陳宗章,劉相宇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郵電大學基地,江蘇 南京 210023)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基礎性問題,直接關系到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規律及其發展等問題的認識。所謂基本矛盾,即貫穿事物發展全過程的矛盾,并對其他具體矛盾起到支配、制約和規定作用,體現該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矛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依據和發展的動力。當前,學界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三類代表性觀點: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理解為一定社會的要求、期待與社會成員實際思想現狀、水平之間的矛盾;二是把其理解為一定社會的要求、期待與個體成員的自由選擇之間的矛盾;三是突出個體成員的實際需要,將其理解為一定社會的要求與個體成員的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或表述為人們的實際需求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滿足這一需求之間的矛盾。學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但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把握還存有片面之處,多是從具體實施過程層面上理解,鮮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發展歷史維度進行探討,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歷史性。同時,對具體實施過程也主要圍繞“思想轉化”環節,忽視了“思想向行為轉化”這一重要環節。此外,無論何種觀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局限于“社會—個體”維度,缺乏更加宏大的理論視野。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性基本矛盾的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其自誕生以來的歷史形態的發展變遷過程。從宏觀和微觀層面認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能夠在理論層面上深化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問題的研究,也能夠在實踐層面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1.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歷史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成立以來取得長足發展,理論研究不斷走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化、科學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國家治理、社會建設過程中發揮著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等功能,從而體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意識。但實踐性研究也存在歷史意識相對薄弱的問題,不能準確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以致不能很好地把歷史思維嵌入對現實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全過程中貫穿歷史意識,將更好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說到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一種歷史性存在。所謂歷史意識,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有機統一起來,充分認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目的、性質、作用和時代任務等,從而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歷史形態的自覺、能動把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意識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活在現實中的意識,這要求在歷史進程中把握現實,在現實中理解歷史,體現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論特征;另一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的把握不是單線性的,因為歷史的發展總是一種合力的結果,這要求從關系結構(具體表現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關系等)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進程,體現其內在的歷史邏輯。由此,能夠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歷史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形態及其變遷做出更為合理的界定和闡釋。

2.有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有效實施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過程的理解,學界形成了多種觀點。有學者從廣義層面認為這一過程包括了準備階段、施教階段、轉化階段和評估階段,狹義層面則專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過程,并強調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階段,而非兩個獨立的過程[1];也有學者從系統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視為一個大的動態系統,由4個基本的子系統構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意識活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實踐活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意識活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實踐活動過程[2],這4個子系統運行的依次展開便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著力從空間意義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由內而外的邏輯展開過程,從環節意義上把“思想轉化”與“思想向行為轉化”前后貫通起來,從而展現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整個過程。由此,一方面要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內部,認真考察其中的關鍵環節,以準確把握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及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奠定基礎,進而采取科學的方法來有效解決之,以達到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特別是面對“虛實共存”的復雜環境,更是要建立開放的過程互動機制,在交往互動中生成新的意義,繼而推動多元化主體間價值共識的達成,并轉化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行動,最終達到內化與外化的高度統一。這樣,就能夠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展開的有序性,較好地提升其實際效果。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論素養和實際能力

在整個教育實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發揮著主導和支配作用,并在這一過程中彰顯出自身的主體性。在過程性上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認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論素養和實際工作能力。長期以來,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把握過于片面,從歷史維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展開的實際研究中存在知識背景、研究基礎、方法運用等方面的諸多不足之處,有學者就特別指出:“具有歷史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建立在厚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史、理論史和學術史的基礎之上?!盵3]這些都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這些要求,首先要深化相關研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識結構,擴大其歷史視野,培養其歷史主動精神,提升其歷史思維能力,以養成良好的理論品格和素養。其次要進一步認清思想政治教育形態變遷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能夠養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歷史反思精神,在反思中更好地關照社會現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規律,進而凸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意識。最后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過程的研究,抓住過程的關鍵環節及其基本矛盾,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針對性。矛盾即問題,具體問題是基本矛盾的現實呈現。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明確問題導向,更好地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和分析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論自覺與行動自覺的高度統一。

二、作為“具體實踐活動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

劃清前提、澄清邊界是展開一個學術問題探討的必要之舉。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也需要作前提性的思考和界定。需要說明的是,在一般意義上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形態,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種特殊形態。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會、階級或政治集團把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播給團體內部成員及其他社會成員,使之主動認同和接受其核心價值觀念,并養成符合特定要求的行為方式的社會實踐活動[4]。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首先指的是自身作為一項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即作為一項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的充分展開過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目的、內容、方法、評估等基本要素[5]。對這一層面的考察,需要從兩個維度展開。

一方面是在空間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展開是有層次、有差別的。其首先發生在某一階級、政治集團所構成的共同體內部,然后才向其他社會領域擴展,最后面向一般的社會成員展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構成矛盾雙方的主體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一是作為共同體形式存在的某一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維持共同體內部的穩定和團結,需要充分發揮該共同體所堅持的核心價值觀念的凝聚作用,促使內部成員普遍接受其主張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進而不斷提高內部成員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水平,使得他們不僅在組織意義上成為共同體的一員,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義上成為共同體核心價值的堅守者和踐行者,能夠圍繞共同體的政治目標、價值訴求等展開一系列活動。顯而易見,在這個過程中,共同體及其成員成為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兩大主體。當一個普通的社會個體加入一個共同體并成為其正式成員的時候,這是以該個體積極認同該共同體的合法性、主動接受其核心價值觀念為前提的。換言之,某一共同體面向內部成員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其成員對共同體核心價值觀念的“自由選擇”問題已經被懸置,他必須接受來自共同體的組織約束和思想規訓,共同體向其成員提出的要求隨即成為絕對的正當。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突出地表現為某一共同體(以一定階級、政治集團的形式表現)的要求與其成員實際的思想政治水平之間的矛盾。二是任何共同體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該共同體為了筑牢自身的合法性,更好地實現其政治目標和社會目標,必須建立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把其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等推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共同體對其內部成員的要求進而轉變為對一般社會成員的要求。而事實上,任何階級或政治集團都會把自身的利益描述為社會成員的普遍利益,從而為自身特殊的階級思想找到最普遍的社會形式。于是,他們都會以社會的名義把自己的思想觀念推向社會。在這個意義上,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的要求進而轉變為社會的一般性要求。但現實的問題是,一般性的社會成員是外在于該特定共同體的,他們并沒有“天然”地接受某種政治價值理念的必然性,而在多元化的價值結構中,社會個體卻具有“天然”的自由選擇權利。如何讓他們普遍接受某一階級或政治集團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也就成為這個階級或政治集團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由此,在這個層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表現為一定社會的要求與社會個體自由選擇之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是在環節意義上,基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考察,可以將其分為兩個前后連續的環節:一個是“思想轉化”的環節,即一定社會、階級或政治集團把一定的思想觀念傳導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相應地內化其思想觀念的環節;另一個是“思想向行為轉化”的環節,即受教育者把其內化的一定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外化為社會行為的環節??梢钥闯?“思想和行為”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內化和外化的有機統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之一。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6]11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幾乎完美地呈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完整性,即要用徹底的理論說服人,轉變人的思想,而當理論被群眾所掌握時,就會作為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來改變現實的世界,這種改變當然要憑借社會行動的方式??偠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是兩個基本環節的有機統一。那么,從實踐活動的過程性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時,就要充分體現這一過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對“思想轉化”環節的考察。事實上,從思想到行為的轉化恰恰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一個現實問題,它以“思想—行為”的矛盾形式表現出來。在一般意義上,思想是支配行為的,思想理論總是行動的先導性因素,但這只是關于思想與行為關系的一般性原理。而在具體意義上,由于從思想到行為之間的過程及其作用機制的復雜性,正確的思想與正確的行為之間未必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言行悖論”“兩面人”等現象就是最好的明證。事實上,思想到行為的轉化過程既依賴于一定的內部條件,與主體的情感、態度、意志、動機和現實需求等要素相關,又依賴于一定的外部條件,與一定的社會環境、政治生態、風俗習慣等要素相關。在這個復雜的轉化過程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動,都會直接影響從思想到行為轉化過程的順利完成。也正是由于這種復雜的矛盾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做好“掌握群眾”的工作,從而發揮其規范行為的目的,并通過行為的規范進一步固化其內在思想。

綜上,在“思想轉化”的環節,在特定的共同體內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現為某一共同體的要求與其成員實際的思想政治水平之間的矛盾;在共同體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表現為一定社會的要求與社會個體自由選擇之間的矛盾。而在“思想向行為轉化”的環節,思想和行為自身之間的矛盾即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

三、作為“歷史性發展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

顯而易見,僅僅在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層面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不夠的,需要秉持“大歷史”觀念,即通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的變遷來把握其自身的歷史運動過程?;趯@一過程的考察,才能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形態更替的根本動力,進而揭示動力背后的基本矛盾問題。而在“歷史性發展過程”意義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一過程展開的歷史起點問題,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問題。只有對此作出澄清,才能準確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形態及其發展過程。盡管思想政治教育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學科概念,但在一般意義上,學界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有階級以來的一項特定的實踐活動,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與階級、國家的產生同步出現的。具體而言,伴隨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社會步入階級社會并分化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統治階級為了維護階級統治,除了建構一整套國家暴力機關外,還有意識地把自己所主張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等灌輸給全體社會成員。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也就開始了。但也有學者敏銳地指出,把具有政治意識影響的一般性教育或教化活動直接等同于具有高度自覺性的針對人的思想意識的政治實踐活動,是把“政治的意識”的起源混同于“意識的政治”的歷史起源[7]。該學者力主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唯物主義方法,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意識性”,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意識形態政治,它產生于人的主體性得以確認的近現代社會,即思想政治教育是“隨著現代性的出現和工具理性的勝利登場而出現的,是西方近現代社會文化的產物?!盵7]這是一個極富沖擊力的觀點,對于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及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性意義。

筆者以為,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觀點分歧并不存在根本性沖突,恰恰隱含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形態的理解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表現樣式和實際存在狀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現實世界中的外部呈現?!盵8]在時間維度上對作為一種歷史現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進行理解,就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形態,它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學界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變遷在時間維度上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歷史發展進程,從而形成了“傳統—現代”的問題分析框架。有很多學者就以我國的改革開放為界來框定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9]。具體而言,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個經濟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一大二公”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家和社會從相對封閉到對外開放,價值觀念從一元化到多樣化發展的歷程。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也經歷了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從以社會為本位到以人為本位,從為階級斗爭服務到為經濟建設服務和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整體轉型。盡管學者們開始有意識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社會大系統之中對其自身系統內部要素的調整和結構變動進行深入探究,深刻揭示社會轉型發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態變遷的決定性作用,但這種分析還是局限于特定的歷史場域,即主要基于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展開對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形態變遷的討論。

當人們有意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特定場域和特定形態的規定,將其置于自身發展的整體的歷史進程進行考察時,又該如何理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兩種形態的區隔及其連續性發展呢?回到社會歷史和國家、階級歷史本身,可以看出,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基本矛盾的推動之下,伴隨原始社會末期私有財產的出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開始分化出階級(同時分化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而國家正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于是,伴隨國家的產生出現了一整套上層建筑形式,其中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重要構成因素,在階級和國家產生以來,始終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導和行為規范作用。這里的“價值”“規范”等在根本上所體現的正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之中,這種階級意識只屬于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只有“被壓迫”或“反抗壓迫”的心理意識,沒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的階級意識。正如有學者所指出:“在傳統社會,個人被鑲嵌在等級化的社會結構當中,他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道德觀念、權利義務完全是由他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決定?!盵10]作為被統治階級的社會個體,其主體性始終被專制權力所壓抑,即使對于這個時期的統治階級而言,其所謂的階級意識也僅僅是自發的、自在的,還沒有上升到自覺和自為的狀態。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就明確指出:“對于前資本主義時代,以及對于其生活的經濟基礎還是屬于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資本主義許多階層的行為來說,它們的階級意識就其本質而言既不可能具有一種十分清晰的形式,也不可能有意識地對歷史事件發生影響”,進而指認這些所謂的傳統的階級意識僅僅是一種“等級意識”[11]。由此,他們不僅對社會整體缺乏清晰的認知,對自身在社會總體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在歷史的整體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亦缺乏清晰的認知。自覺、自為的階級意識正是伴隨資產階級在歷史中的出場開始的。在資產階級展開與封建貴族的斗爭當中,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打破以往的“等級意識”,宣揚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和博愛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念,而這一套思想觀念在引導資產階級革命、型構資本主義政治和社會結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資產階級也有意識地把這一套思想觀念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以發揮其維護、穩定和鞏固資產階級政權的作用。

而與以往傳統社會所不同的是,社會也并沒有從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分化出新的階級展開與資產階級的對抗,無產階級自身則直接充當了反對資產階級的最革命、最徹底、最先進的力量。無產階級再也不像以往的奴隸階級、農民階級那樣處在被動的歷史地位上,而是產生了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政黨和自己的科學理論。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盵6]17這個武器就是馬克思主義,它反映了無產階級自覺的階級意識,成為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內容?;诖?在這場階級斗爭過程中,無產階級深刻批判了資產階級階級意識的虛偽性,因為資產階級試圖把自身以及屬于它的一切意識形態看成永恒的歷史事實,而在現實性上,他們的所謂自由、平等、民主等只能屬于資產階級自身。于是,無產階級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力圖通過革命斗爭徹底摧毀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從而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梢哉f,自近現代以來,階級意識開始在社會革命和社會形態的更替中扮演著“主動性”的角色,開始作為自覺的現實性力量對政治實踐和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都服從于有意識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這里的“有意識”在根本上即指向一個階級的階級意識,所謂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在本質上正是對這一階級意識內容的具體呈現?;诖?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前者指向以自發、自在的階級意識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后者指向以自覺、自為的階級意識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從“自發”到“自覺”,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形態發展過程中的一次質變和躍升。

透過這一發展過程,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形態與其所在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結構之間的契合性。在前資本主義的高度同質化的傳統社會,思想觀念的高度一致化抑制了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斗爭(競爭)關系,在自上而下的等級權力結構中,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始終處于壓抑的狀態,思想政治教育便形成了它的傳統歷史形態,這種傳統形態是與農業社會、自然經濟、專制政治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相統一的。而伴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場,在這場激烈的階級斗爭過程中,兩大階級的階級意識都以自覺的形態出現,這種自覺性、有意識性也是與工業社會、商品經濟、民主政治的經濟與社會結構相統一的,其所彰顯的是現代性運動的“祛魅”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由性得到肯定和張揚,從而真正把人的“主體性”注入思想政治教育機體之中,使之生發出內部的活力。也正是這場現代性運動型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形態,尤其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浪潮,社會空間形態不斷分化,社會階級也不斷分化出新的社會階層,即階級階層化現象的出現。這種社會、階級和階層分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即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成為人的精神領域的常態,隨之而形成的多元價值結構中的競爭關系(突出表現為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關系)也建構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格局和現實生態,這一切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步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綜上,把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人類有階級以來的整體政治進程和社會進程之中,即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形態變遷背后的政治動因和整體社會推動力。正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之中,人類不斷經歷階級分化和社會轉型,在這一轉型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內容、任務、方式、載體等也不斷發生深刻變化??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適應政治進步和社會轉型發展的過程,當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態不能再適應新的政治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要求時,就會被新的形態所替代,其目標、任務、內容、方法等也會隨之發生根本轉型,以積極適應新的社會關系和結構。一言以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形態的變遷過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與社會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形式上表現為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本質上體現為一種“階級意識”。而“社會發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上則直接來源于先進階級的政治發展要求,根本上反映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及其發展水平。當一種階級意識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時,就會對歷史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當一種階級意識違背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就會對歷史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就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被新的階級意識所替代。在這一過程之中,只有先進階級的階級意識才能保持與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一致性。正如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替代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等級意識,無產階級科學的階級意識替代了資產階級虛偽的階級意識一樣,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形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整體性的變遷。

四、結 語

總而言之,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把握既要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活動的內部,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自身形態發展變遷的整體歷史進程,從而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過程?;谶@種過程性分析,本研究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嘗試性地展開新的探索。然而,一些問題還沒有完全思考成熟,伴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充分展開,有待繼續深化相關研究,以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的發展。

猜你喜歡
歷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