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W模式下新時代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發展分析及路徑探索

2024-01-20 02:07盛書琪
曲藝 2024年1期
關鍵詞:曲藝中華文化

中華曲藝對外傳播自古有之,無論是文本的海外傳播,還是展演、會議、教育,中華曲藝始終是對外展現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在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曲藝對外傳播還肩負著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國際話語權的神圣職責。

當前,對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專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對海外學者收藏、學習、研究中華曲藝全過程回溯,爬梳新中國成立后重大曲藝交流活動;董耀鵬《中華曲藝走出去的戰略選擇》對曲藝對外民間文化交流活動舉措進行概括;《曲藝》雜志對中華曲藝國際傳播的途徑、價值意義以及對外教育推介等方面組織一系列專題討論;中國曲協調研組也對新時代中華曲藝民間對外交流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策略進行了梳理和總結等。從時間分布上看,關于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研究在新時代,特別是在近5年成為熱點。但從相關研究數量和內容覆蓋上看,當前關于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現狀,也不能滿足指導如何借助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要求。

傳播學大師哈羅德·拉斯韋爾(Ha rold D w ight L a s s we l l)提出的傳播主體(Who)→傳播對象(Says What)→傳播渠道(In Which Cha n nel)→傳播客體(To Whom)→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s)的“5W模式”,是傳播學的經典理論。本文將借助5W模式探討中華曲藝對外傳播中在傳播主體、對象、渠道、客體及效果等方面的特征及問題,以此基礎,對新時代中華曲藝傳播的路徑進行討論。

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古已有之,較早的傳播路徑多以來華傳教士和商人購買的夾雜曲藝內容的文本傳播為主,如傳教士馬禮遜移交倫敦大學的《花箋記》《繪真記》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對外傳播要晚至清代中后期至民國。這一時期,東西方文明激烈交鋒,在西方船堅炮利的沖擊下,中國掀起了海外移民的浪潮,這些僑民多來自閩粵地區,由此帶動木魚書、南音等南方曲藝散布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及北美地區。曲藝藝人如張傻子、小蘑菇(常寶堃)、王殿玉等有赴日本、越南、朝鮮、歐美演出或灌片的經歷。同時,各方外侵勢力在中國盤踞,大量曲藝類等文本典籍流失海外。恰逢國際漢學熱興起,狩野直喜、長澤規矩也等一批海外學者以“他者”視角掀起了海外對俗文學的研究,極大促進了中華曲藝海外推介與研究??傮w來說,新中國成立前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有如下特征:1.傳播主體以個人為主,缺乏系統的政府和行業組織引導,多為被動,缺乏主動傳播意識;2.傳播對象以南方曲種及俗文學文本為主;3.傳播渠道以現場演出傳播為主,以學術研究為輔;4.傳播客體范圍多局限于僑民;5.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單向性特征明顯,可選范圍有限。

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出現了新態勢。以《中外曲藝交流活動編年》①來看,以20世紀80年代為分水嶺,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在藝術交流呈現兩個鮮明的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世界處于冷戰時期,與中國往來的多為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與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交往甚少。因此,中華曲藝主要在朝鮮、蘇聯、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傳播交流,傾向于慰問聯誼之目的,如1951年中國人民赴朝慰問文工團在朝慰問人民志愿軍及1964年中國曲協應古巴全國藝術與演劇工作者公會建立友好聯系之邀,寄送中國曲藝相關資料等。同時,這一時期,中日民間團體曲藝互訪交流也較為頻繁,承擔起以藝術探索啟動中日交往之責。這一時期,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特征如下:1.傳播主體由官方和民間團體為主,中國曲協等官方組織成為引導中華曲藝對外傳播之中流砥柱;2.傳播對象受傳播目的影響大,出現了不少相聲、岔曲、單弦等北方曲種,也開始出現了官方對中華曲藝的推介;3.傳播渠道以現場演出和藝術交流為主;4.傳播客體范圍多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官方機構組織,對普通受眾的影響有限;5.中華曲藝對外傳播逐漸呈現雙方交流的互動態勢。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中國朋友圈的不斷擴大,中華曲藝真正走向世界。從傳播范圍上看,傳播范圍已從社會主義國家、日本、東南亞等拓展至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新西蘭、新加坡等留學和移民較為熱門的國家地區,在這些國家,甚至達到了可以進行商業演出的程度。除海外演出之外,還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赴海外講學及擔任海外曲藝賽事評委的活動,如1984年魏喜奎、韓德福赴哈佛大學參加東方說唱藝術研究會年會及1986年姜昆、唐杰忠等擔任新加坡第一屆全國相聲創作及表演賽評委等。從曲種上看,相聲、評彈、福州評話、蘇州評彈、京韻大鼓、四川清音、評書、快板等極大拓展了海外受眾欣賞中華曲藝的視野。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步履逐漸加快,以《中外曲藝交流活動編年》看,幾乎每個月都有較大規模的中華曲藝對外傳播交流活動,僅2013年中國曲協就組派了11組藝術團赴海外演出交流,足跡遍布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新加坡、法國、蒙古、德國、匈牙利、南非等國。2015年,中國曲協啟動中華曲藝海外行工程,除了在海外舉辦曲藝專場展演外,還推出曲藝講座、藝術沙龍等交流活動,在國外藝術界掀起熱潮??傮w上來說,這一時期,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特征如下:1.在傳播主體上,多以中國曲協等官方組織推動籌劃演出團體赴外交流演出,這使得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有章可循,傳播范圍大大擴展,但并沒有充分發揮民間團體的力量,傳播形式相對單一;2.在傳播對象上,相聲、大鼓、評彈、評書等曲種在對外傳播中身影頻現,特別是相聲成為中華曲藝對外傳播中出現頻次最高的曲種;3.從傳播渠道上看,這一時期,中華曲藝對外交流仍以現場展演和藝術交流為主,但借助互聯網宣傳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力度并沒有隨之提升,這也影響到中華曲藝的對外傳播效果;4.從傳播客體上看,海外留學者和經商者成為新的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對象,此外,一些曲藝研究者和愛好者也成為欣賞中華曲藝的一分子;5.從傳播的效果上看,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所覆蓋的范圍仍限于“傳統”的陣地,南亞、南美、非洲等國家地區還需要進一步拓展。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和接受仍局限于某些特定人群之中,尚沒有達到生根發芽,家喻戶曉的地步。

從《國外學者的中華曲藝研究著述要目》②來看,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在學術研究方面特征鮮明:在數量分布上,海外學術研究在民國基礎上,整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整理本和譯本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出現高峰,論著在2010年后增長迅猛,而論文自20世紀80年代后漲勢平穩;在學者分布上,日本學者是中華曲藝海外學術研究的主要群體,廣泛分布在各個時期,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曲藝在歐美地區的交流演出增多,歐美學者逐漸增多,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成為中華曲藝海外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內容側重上,日本學者重視文獻搜集整理和實地考察相結合,對寶卷、諸宮調、說唱詞話、彈詞、子弟書等研究較多,歐美學者在敦煌變文、寶卷、說書、歌冊、木魚書、相聲等方面研究和譯著也較多。雖然中華曲藝海外研究欣欣向榮,但是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仍處于宣傳推介的初級階段,缺乏相關學術研究。

很顯然,在現階段,推動中華曲藝“走出去”碩果累累,但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在“走進去”即在世界范圍內落地生根、進入異文化主流圈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面臨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現狀,特別是新時代中華曲藝傳播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筆者認為在探索發展路徑之前,應首先厘清如下兩個重要問題:

(一)思想導向問題:堅持文化自信引領新時代中華曲藝對外傳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日趨嚴峻,近現代社會中占據優勢地位的西方文化的沖擊,削弱了中華文明文化自信、民族認同,在文化交流中傾向于以迎合他者文化喜好為標桿而對自身文化不合理修改的情況并不罕見。中華曲藝對外傳播也不免如此。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屢次提及文化自信,為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在歷史、價值、實踐的生成邏輯上實現由“走出去”到“走進去”扭轉提供了指導方向。

在歷史邏輯上,文化自信要求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堅守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使命。中華文化不僅蘊藏著民族智慧、群體記憶,還體現著家國情懷、治世方略,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行不止的強大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自立世界、實現復興的堅實文化基礎,是中華民族凝聚力量、共同奮斗的先進思想引領。中華曲藝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對外傳播中應當以中華文化為根基,堅守文化自信,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作為行動指導,著力傳播推廣中華文化中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著力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風貌。

在價值邏輯上,文化自信要求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堅守以自我為主,承擔起以展現中華曲藝獨特魅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職責。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互鑒,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應當是中華曲藝中獨有的內容。若是為順應異文化觀眾審美喜好進行修改刪減,而忽視了自身文化的獨特精神價值和藝術特征,這種曲藝作品就成為了不倫不類、不中不洋的劣質商品。我們相信,這種立足他者角度“改良”過的曲藝也不是外國友人想要了解的,更妄論學習。因此,中華曲藝在對外傳播中,應當堅守文化自信,即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底線,堅持曲藝自身藝術特征不動搖、堅持曲藝自身敘事表達不動搖、堅持曲藝自身審美意趣不動搖,堅決拋去迎合他者文化的錯誤心理。

在實踐邏輯上,文化自信要求中華曲藝對外傳播堅守創新開放的態度,承擔起實現文化自立自強、推動中國式經驗走向世界的重要職責。中華曲藝的成長離不開與異文化的交流借鑒。世界范圍內文化多樣,在表達一般價值觀時形成的獨特的優秀的表達手法、適應文化碰撞中的手段能力都可以成為中華曲藝交流和借鑒的部分,而這些都可以轉化為觀念、內容、形式、科技等機制體制的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對外傳播帶來的創新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保障,最終推動文化自信轉變為文化自立自強。敢于創新,敢于對外交流,敢于將自身經驗奉獻世界,這就是文化自立自強的表現,也是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時應盡之責。

總的來說,文化自信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為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提供了強大的信心支撐、發展方向支撐和方法論支撐。

(二)發展導向問題: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民間團體對中華曲藝對外傳播的優勢

在互聯網誕生之前,雖然印刷、廣播、電視等現代媒體廣泛運用到文娛傳播活動之中,但是這種傳播方式由于缺乏通暢的互動而呈現出直線型的、單向的特征,拉斯韋爾5W理論即是這一時代的產物。而互聯網的出現,將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借助網絡架構的新興媒體相融合,實現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實景VR、互動參與等媒體形式的一體化,呈現出開放式、全層次的特征。在互聯網影響下,特別是抖音(Tiktok)等平臺的出現,幾乎所有人都參與到網絡文娛消費之中。而個人主體意識的樹立又借助互聯網的便捷性推動著個體廣泛參與到文娛生產、參與、傳播之中,兼具著消費者、生產者、傳播者、創作者的多重身份。故而,當代社會,任何一個事件經過加工都有可能成為引爆全網關注的熱點話題,帶動無數網民趨之若鶩??梢哉f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文娛傳播的主要形式。然而,通過現場演出的人際傳播依然是當前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最根本的傳播方式?;ヂ摼W所具有的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內容豐富等優勢在中華曲藝對外傳播中作用缺失,對中華曲藝海外展演宣傳造勢的力度不足,抑制海外觀眾對演出資訊、演出曲目、表演者等信息掌握和對曲藝的討論。同時亦仍未形成鮮明的曲藝對外傳播形象標識,海外觀眾仍對曲藝缺乏具體形象的印象概念。在未來,隨著技術的更新進步,各種新媒體的不斷出現以及媒介融合趨勢的加劇,運用跨媒體、多媒體的傳播方式對外傳播曲藝應是大勢所趨。

民間團體在當前中華曲藝對外傳播中的作用仍未充分釋放。通觀重大曲藝對外傳播項目多以國家官方機構為主導,輔以社會團體、私營企業等民間主體。然而曲藝作為文化產品,兼具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曲藝的意識形態屬性可能使得曲藝出海時被一些國家視作是文化滲透,進而對官方機構主導的對外傳播活動審查嚴之又嚴。相較而言,民間團體往往被視作意識形態中立,在對外傳播時更能發揮“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的作用。曲藝的商品屬性在經濟效益的追逐下表現為文化產品“賣出去”要遠勝于“送出去”。民間團體往往為了求得生存而創新革變,容易創作出特色鮮明的新品精品。所以,民間團體可以在曲藝對外傳播中發揮“小而巧”的優勢。只有既發揮官方“主旋律”作用,又發揮民間團體“多聲部”作用,不斷擴展創造更多民間表達,突出其公益性、中立性、學術性優勢,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曲藝對外傳播。

(一)傳播主體:“官”“民”結合,打造曲藝明星,擴展海外傳播力量

良好的對外文化交流機制需要政府民間的共同參與,以中國曲協為代表的官方機構組織主導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活動已取得豐富經驗,然而社會和民間團體的價值還有待發揮。新時代中華曲藝對外傳播迫切需要民間力量積極主動有為有序的參與。堅持兩條腿走路,以政府為主導,以民間力量為主體,適度減少政府參與,適當淡化官方色彩,既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的大趨勢,也是為減少他們誤解、猜忌和疑慮而采取的有效途徑。③

打造德藝雙馨的曲藝明星。以往中華曲藝海外傳播往往給予外國觀眾一種“中國傳統文化”而非“曲藝文化”的概念,這是因為曲藝標識模糊不清,觀眾和媒體報道失去了聚焦點。而樹立曲藝明星,特別是德藝雙馨的曲藝偶像則更能在娛樂化時代,受到粉絲的接受和追捧,從而帶動他們對中華曲藝的理解和傳播。

將海外華人華僑和漢語留學生拓展到曲藝傳播者行列。曲藝對外傳播可以借助在海外具有龐大數量的華人華僑的力量去宣傳,同時,也可以借助漢語留學生、孔子學院等力量,利用自身知識儲備和地緣優勢向海外宣傳普及。

(二)傳播對象:內容為王,融入時代精神,突出曲藝獨特價值

曲藝對外傳播擔負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任,曲藝創作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為受眾提供反映真實中國的藝術作品,并通過表演者精湛的技藝和聲情并茂的表演傳遞到受眾心里。具體來說,要找準傳播內容的入口,找到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表達方式、話題共同點、情感共鳴點,以此增強觀眾共情;曲目應側重選擇反映中國當代生活的和現代人精神面貌的,以促進外國觀眾通過曲藝藝術更好地了解中國。④

此外,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應堅守文化自信,無需“迎合”任何受眾,傳遞最本質、最真實、最獨特而非改良過的曲藝。只有最“真”的曲藝才能有最強的神秘性,才能引發他者的好奇心,從而吸引其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三)傳播渠道:建立多元長效傳播格局,豐富傳播途徑

建立起立體化、長效化的對外傳播格局。首先,發揮現場展演對曲藝藝術感染力的特殊作用,增強海外觀眾對曲藝的熱情;其次,利用新媒體的立體多元傳播形態,豐富曲藝呈現內容和呈現形式,增進曲藝文化與受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促進虛擬環境與現實生活的有效結合。

豐富傳播途徑。應鼓勵曲藝作品通過商業模式進入海外市場,考慮到曲藝對于語言理解能力極高的要求限制了一些海外觀眾欣賞專場演出,因此可以適當考慮在雜技、音樂等綜合類演出活動中穿插曲藝演出。同時,在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及一些高校劇場中也可將曲藝教育和表演帶入其中,以增加外國學生的體驗和認知。此外,曲藝對外傳播還可以借助外國入境游的形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異國風情、特色手辦的結合能進一步吸引外國游客了解和傳播中華曲藝。

(四)傳播客體:精準受眾,加強對海外受眾的研究

精準受眾。曲藝消費面向普通大眾,但并非所有普通大眾。特別是曲藝對外傳播時,其口頭說唱形式對語言的快速聽辨能力有莫大要求,故曲藝對外傳播應有精準受眾人群,至少要具備較強的漢語語言能力、一定的藝術欣賞能力。由此,受眾范圍可定為海外華人華僑、國外藝術家、漢語學習者、留學生。而目前,華人華僑是主要的受眾群體,留學生是新興傳播群體,我們應當爭取的是國外藝術家和漢語學習者。

就筆者看來,針對國外藝術家和漢語學習者群體的拓展,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調研和準備:一是梳理曲藝庫,掌握能為其提供什么;二是找到其心之所想,特別是消費習慣、審美情趣等;三是摸清傳播渠道,了解劇場及媒體分布、資費、軟硬件環境是否滿足其消費需求等;四是做好完善的前提宣傳譯介工作,包括文化背景知識、曲藝常識、曲藝文本翻譯解讀、曲藝相關理論知識翻譯等。

總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時代要求下,中華曲藝對外傳播應堅守文化自信,在傳統與現代、自我與他者、官方與民間找到平衡,以真藝術傳遞真中國,以好故事塑造好形象。

注釋:

①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科技大學組織編寫:《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55-165頁。

②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科技大學組織編寫:《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47-153頁。

③董耀鵬:《中華曲藝走出去的戰略選擇》,《中國文藝評論》,2017年第9期,第83頁。

④盛書琪:《文化自信觀視野下的曲藝對外教育與推介》,《曲藝》,2023年第4期,第49頁。

(作者: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琪穎)

猜你喜歡
曲藝中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發掘消失的明代曲藝——《金瓶梅詞話》所載明代曲藝探賾
年味里的“虎文化”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誰遠誰近?
淺談曲藝的創作與表演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