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校地融合的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探析
——以山東理工大學與淄博市為例

2024-01-21 19:07李子乾張子禮孫逸寧
關鍵詞:山東理工大學稷下淄博市

李子乾,張子禮,孫逸寧

(1.濱州醫學院中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2.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3.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高校文化育人創新發展,深入推進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時代呼喚。 文化育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雖然高校文化育人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如何增強育人的協同性,特別是如何立足地域文化、發揮校地文化融合的育人優勢,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本文結合省屬高校山東理工大學與高校駐地淄博市近年來在文化融合、協同育人等方面所作出的嘗試,對此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對校地協同文化育人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形成高校與社會、地域間協同文化育人機制,構建文化協同育人基本前提

文化育人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工程。 遵循“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的要求,統籌推進高校內部各系統之間以及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聯動配合,形成高校與社會、地域協同的文化育人氛圍尤為重要。 特別是校地雙方準確把握文化育人規律,系統設計文化育人的內容框架、實施路徑、體制機制、保障措施,聯動協作、密切配合,是文化融合、協同育人的基本前提。

山東理工大學坐落在昔日齊國故都今淄博市,尊賢尚功、開放包容的齊國厚土,不僅孕育了名師云集、百家爭鳴的稷下學宮,同時也涌現出了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齊文化蘊含的創新精神、變革精神、開放精神、務實精神、兼容精神、法治精神、奮斗精神、尚智精神和天下為公精神,具有強大的時代價值,與“文化育人要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先進性這一根本”[2]相契合,更與高校育人的文化內涵高度吻合。

山東理工大學是淄博市重要的創新源、活力源和文化高地,深厚的齊文化更是學校校本文化的重要資源要素。 校城融合、文化賦能、共贏發展將在不久的將來付諸行動。 2016 年4 月,淄博市政府與山東理工大學簽訂《淄博市人民政府山東理工大學校城融合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并同時發布《關于推動校城融合發展的意見》(淄發〔2016〕11 號),提出了校城融合發展總體方案和具體措施,實施共同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等“九大工程”,其中包括文化融合發展工程①內容參見《淄博市政府與理工大學簽訂校城融合發展協議》,網址鏈接為http:/ /news.lznews.cn/mobilewap/zibo/201604/t20160406_10668062.html,發表時間2016 年4 月6 日。。2020 年6 月,山東省教育廳與淄博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山東理工大學合作備忘錄,構建校城融合發展升級版,加快打造“一機制”“一空間”“多平臺”,即學校與淄博市共建高層次人才共引共用機制,建設以齊創大廈為標志的“環山東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空間”,搭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科技研發和文化平臺。 2021 年9 月9 日,淄博市張店區政府與山東理工大學簽訂《關于進一步推進校城融合深入發展的協議》《共建山東理工大學科技園框架協議》《共建電力儲能技術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明確未來5 年,雙方將聚焦共建“環山東理工大學創業創新帶”,促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深度發展②內容參見《山東理工大學與張店區簽約深化校城融合賦能未來發展》,網址鏈接為https:/ /www.sdjyxww.com/gdjy/40010.html,發布時間為2021 年9 月12 日。。 雙方將建立校城合作機制、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項目化運行推進機制,定期召開校城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會,建立數據統計制度流程。

同時,建設成立山東省齊文化傳承與示范區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高校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研究基地、山東省齊文化研究基地等平臺,加大齊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力度,增強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能力,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能力;成立由山東理工大學、淄博市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組成的“齊文化傳承與示范區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及學術委員會,研究制定協同創新中心發展規劃,為齊文化創新發展、協同育人提供組織保障;同時聯合淄博市稷下書院、齊文化博物館、管仲紀念館、姜太公紀念館、蒲松齡紀念館、王漁洋紀念館等單位,建設一批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大學生開展齊地文化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和研修游學活動。 經聯合申報,齊文化博物館、淄博市陶瓷館、蒲松齡紀念館等被確定為山東省高校德育示范基地。

文化育人的整體設計和系統構建,實現了校地文化育人系統各部分和要素的優化組合,推進文化協同育人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力爭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優秀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推動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發展,打造文化協同育人活動精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盵3]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和優勢,挖掘汲取地域文化的豐富營養,主動融入學校校園文化創建過程,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塑造校園文化精品,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育人品位,是文化協同育人的根本。

(一)加大地域傳統文化學術研究力度,增強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能力,為文化協同育人提供理論源泉

理論的深度決定了育人的高度。 充分利用山東省齊文化傳承與示范區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齊文化研究基地等平臺優勢,山東理工大學與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臨淄區人民政府合作開展“稷下學宮與諸子百家文化園學術支撐項目”“姜太公祠、管仲紀念館提升擴建工程展陳大綱的編制項目”,與淄博市齊文化研究院合作編撰《文化淄博叢書》(9 卷300 萬字),組織“稷下學高峰論壇”等活動,積極支撐山東省齊文化創新示范區建設。 另外,淄博地域景觀、民俗、典籍、人物、遺產等文化資源研究、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與田野調查、淄博城市文化名片研究、聊齋俚曲文化研究、“讓文物說話暨商王墓鐘磬研究”、當代陶瓷研究與開發等一批研究成果陸續問世。 在周村古商城創立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三轉一響”指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又被稱為“四大件”,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極具典型意義的輕工業產品,開展“三轉一響”時代文化研究,為打造理工文化特色、促進校城文化融合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二)主動對接地方文化創意與精品旅游,共同提升文化素養

攜手并進,相得益彰,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學校專門設立“齊文化亮點工程”,將其作為重點行動項目,明確具體措施、任務分工和時間表、路線圖,助推淄博市文化產業發展。 淄博市齊文化藝術節期間,學校領導應邀專門作詞《太公頌》,并由學校音樂學院教授作曲,作為齊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的亮點項目進行演出,反響強烈。 淄博市五音劇院根據學校黨委書記撰寫的詩歌《娘,我回來了》,改編為五音戲《回》,并在淄博劇院、全市中小學演出20 余場,發揮了很好的文化傳播與育人作用。 組織開展淄博文旅區域及景區景點文化資源設計挖掘與創新展示、融媒體環境下的淄博旅游市場文化傳播與宣傳推介活動,組織面向淄博文旅管理與從業人員的系統性或專題性教育培訓、面向淄博中小學的傳統文化師資培訓,提升文化整體素質。

(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合力推進文化育人工作

協同育人,主動融入是先導。 策劃組織五音戲、聊齋俚曲進大學校園活動,開展淄博市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的推介傳習與展示。 由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演的“稷下藝韻·五音戲紅色劇目”《回》《英雄鐵山》、清唱劇《王盡美的母親》等在學校大學生藝術中心禮堂上演,產生良好育人效果;舉辦區縣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淄川區、高青縣文旅局等部門負責同志走進校園,向師生闡釋講解各自特色地域文化,特別是本地齊文化。 組織師生開展地域文化實踐體驗活動,感受淄博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展地域文化系列采風活動,在校內媒體刊發介紹推介;打通中小學與大學交流渠道,讓大學生走進中小學校園,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

(四)打造傳統文化品牌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因其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在育人上有“潤物無聲”的優勢。 創建文化活動品牌,可以達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和“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學校結合地域文化特色,舉辦傳統文化藝術節、傳統文化進校園、稷下大講堂國學報告、國學達人挑戰賽、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漢字聽寫大賽、齊文化主題社會實踐、文明修身主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征文等活動,弘揚齊文化以人為本、向上向善等精神理念。 特別是以“稷下大講堂”“稷下學者論壇”為載體的齊文化宣講活動,通過名家講堂、稷下論壇、與文化大家對話等形式,引導高雅藝術、非物質文化、民族民間文化走近師生,講先賢故事,談文化發展脈絡及地域特色文化的當代價值。 參與舉辦齊文化藝術節、“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論壇”,推動齊文化走向世界。

(五)加強規劃實施,推進校園文化景觀規劃建設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學校依托齊文化研究優勢,規劃和建設齊文化園區,實施稷下學宮設計建設工程、齊文化長廊設計建設工程、稷下學宮人物雕塑群設計建設工程、“論語園”設計建設工程等,突出齊文化元素,實現校園景觀品質提升,在研究、傳承、弘揚齊文化方面發揮示范作用,更好地發揮校園景觀育人、化人的作用,使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切身感受到深厚的齊文化底蘊。

(六)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占領網絡育人制高點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盵4]山東理工大學通過推動齊文化與網絡信息技術密切融合,創建齊文化傳承與示范專題網站和微信平臺,系統推介齊文化研究成果和重要活動,闡釋齊文化特色和豐富內涵;并利用校報、電視臺、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媒體和宣傳陣地以及“兩微一端一網”等新媒體手段,對齊文化宣傳推介情況進行重點報道和專題刊發,共同搭建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立體化齊文化宣傳教育平臺,增強齊文化感染力和傳播力度。 另外,學校還加強與“學習強國”平臺聯系溝通,不定期甄選齊文化相關學術主題內容,向學習強國平臺推送。

三、堅持優勢互補,形成文化協同育人特色

城市因大學而興,大學因城市而盛。 一所大學往往與所在城市地域相融相生,孕育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文化。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優勢,把握好二者的共振點、共同點,使二者相融相通、渾然一體、和合共生,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最大化放大育人功能,形成鮮明育人特色,是文化協同育人的關鍵。

山東理工大學堅持“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發揮精神文化產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5]。 注重從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齊文化典籍中汲取立德樹人的智慧,堅持“道術結合”,不僅專注于對學生進行文化專業知識——“術”的培養,同時重視“道”對學生完善人格、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打造齊文化課程育人特色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6]。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傳統文化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 建設“國學與齊文化特色課程體系”,形成課程與活動的協同育人效應。 同時高校組織編寫《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修養》兩部教材,在本科生中開設“齊文化與成功學”“齊文化概要”“齊文化旅游概論”“齊文化典籍導讀”等公共必修、選修課程,在研究生中開設“齊文化研究”“齊地文獻研究”等課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將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和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路子。

(二)打造齊文化實踐育人特色

實踐育人是新時代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是推動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 學校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藝術實踐活動,組織師生到淄博古村落、古文化街、齊長城遺址等地考察,與太河民宿、原山林場、陶琉館、金祥琉璃、櫻花山等文化旅游機構溝通,讓師生在文化旅游的場景中去感受和實踐。 開展地域文化系列采風活動,撰寫各區縣特色文化稿件,在校內媒體刊發介紹推介;積極參與“鄉村記憶工程”,以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名單中的單位為考察對象,開展現場主題教學。 策劃組織五音戲、聊齋俚曲進大學校園活動,開展淄博市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的推介傳習與展示,讓師生在校園內感受齊地文化風采,在活動中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打造齊文化科研育人特色

賡續科技創新文脈,挖掘科研育人要素,優化科研育人環節和程序,充盈文化育人的源頭活水。 梳理編輯《山東理工大學與淄博》,全面介紹山東理工大學兩次落戶淄博的歷史過程,淄博厚重歷史、文化對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精神的影響,全場景展示學校與淄博市的歷史淵源、合作并進、融合發展真實畫卷。 編輯出版《三轉一響》圖書,挖掘“三轉一響”的歷史故事,展示淄博“三轉一響”產品風貌,對于了解那段歷史,幫助當代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具有重要意義。成立齊國雅樂研究中心,使得沉寂已久的中國雅樂文化研究重新成為了學術界的熱點。 開展齊商王墓地出土的編鐘編磬測音研究,組織師生參與齊韶樂的復原研究工作,挖掘齊文化藝術瑰寶。 齊文化中的視覺藝術研究(例如齊瓦當),地方傳統工藝研究(例如陶瓷、古窯址、琉璃、絲綢、內畫、大漆等),地方傳統藝術史研究等成果豐碩。 承擔省教改項目“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合的教學組織創新”以及“齊文化概要”課程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中國傳統文化”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國學與齊文化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等多項教學研究課題。 以科研促教學,豐富拓展了文化教學內容。

(四)打造齊文化環境育人特色

環境育人會產生“潛移默化”“日用不覺”的效果。 學校堅持以文善境、以美育人,突出齊文化元素,探索“校園地標—人文元素—品質服務”的校園文化景觀一體化建設新模式,重點打造“稷下書院—稷下湖—稷山—黌山”等標志性文化地標,建設稷下學宮人物雕塑群、稷下典籍展示碑石、齊文化長廊等文化景觀,“論語園”等標志性文化園區,與“稷下”文化活動品牌融合共建,構筑起山理工“稷下”文化景觀品牌。 推動建設“陶琉絲綢藝術館”“山東理工大學尹干藝術博物館”。 通過景觀建設,綜合文化功能與實用功能,實現校園景觀品質提升,在展示、傳承、弘揚齊文化方面發揮示范作用,推動實現校園山、水、林、路、館的建設達到使用、審美、育人功能的和諧統一,更好地發揮校園景觀育人、化人的作用,使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切身感受到深厚的齊文化底蘊。 設立“校園開放日”,邀請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特別是淄博市民走進學校,感受學校文化育人氣息。

山東理工大學與淄博市文化協同育人的實踐取得積極成效,淄博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師生員工,所有師生都有每年能參與一項齊文化教育活動的意愿?!栋朐抡劇?020 年第1 期以“問學稷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道’與‘術’”為題,分別從“開放包容:汲取齊文化精神力量,從容施展教育‘道’‘術’”;“知行合一:傳統文化是‘虛’,專業知識是‘實’,虛實結合方能知行合一”;“校城融合:打破校與城的界限,教育文化融合發展”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介紹;學習強國平臺2020 年6 月12 日也以“問學稷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道’與‘術’——山東理工大學的探索之路”①內容參見《問學稷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道”與“術”——山東理工大學的探索之路》,網址鏈接為https:/ /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 art_id=7902875922332705702&item_id =7902875922332705702&study_style_id =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發表時間2020 年6 月12 日。為題進行了刊載。

“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任務、新要求,必須更加注重發揮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進文化育人工作”[7]。 校地文化融合、協同育人才剛剛破題,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需要研究,理論闡釋與完善更有待加強。 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化育人已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知識育人向文化育人模式轉向亦成為必然,對此應該高度重視,深入把握文化育人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積極探索育人有效路徑,將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落到實處,抓出實效。

猜你喜歡
山東理工大學稷下淄博市
稷下學宮的性質和價值芻議
山東理工大學
《歡慶》
淄博市大力推進交互式在線教學系統應用
山東理工大學
中國最早的“大學”稷下學宮遺址確認
山東省淄博市鵬翼美術教育作品展示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稷下學宮的地位與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