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

2024-01-21 19:07孫銘坤
關鍵詞: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宋 偉,孫銘坤

(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為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各高校必須“識變應變、順勢而為,樹立以科技創新促進智能時代教育發展的理念,勇于探索創新,充分利用科技賦能,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盵2]對于大學生良好政治素質的培養以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此,推動人工智能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教學效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人工智能作為我國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力以及新時代教育教學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正在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新的活力和思路,促使人工智能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也成為教師自我完善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推動。 同時,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等也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根本保證,使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改革具有了根本可行性。

(一)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

在人工智能與教育日益緊密結合的背景下,以“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3]為主要特征的人工智能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高級階段,實現了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有效融合,為教育現代化帶來了重要影響。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必然趨勢。 由此,我國高度重視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政策措施,為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根本保障。 2017 年,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廣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構建并完善新型智能教育體系,以實現教育教學的精準化和智能化[4],推動思政課教學的傳統優勢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高度的融合。 2019 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盵3]2021 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指出,我們要立足從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優質均衡和教育改革發展等方面著眼,不斷深化教育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進一步強化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政治擔當,以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推動高校教育教學的高標準、高質量發展[5]。 目前在國家政策措施的保障下,許多高校已將人工智能與思政課教學充分融合,從而使思政課教學能夠適應時代發展。 在未來,國家也將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緊跟智能時代發展潮流和新科技飛速發展步伐,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并不斷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新。

(二)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

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既有助于教師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教師自我完善的必要選擇。 人工智能可以在講授理論知識、整合課程資源、采集數據信息、追蹤學情動態等方面為教師提供技術輔助,使教師能夠減輕工作壓力,獲得更多時間精力促進個人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不僅有益于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也有益于高校師資隊伍的管理、建設與發展,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豐富性、互動性、實效性,推動其更好地實現智能化和高效化發展。 第二,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選擇。目前,隨著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各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不僅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革新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也為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了技術保障,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6]。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習慣于通過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資料和進行理論學習等,為此,高校思政課建設更需要加強智能化建設,把人工智能技術充分運用到思政課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建立和完善覆蓋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管理評價等全過程的精準化教學和智慧化學習體系,實現一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發揮的教學方式。 從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真正推動思政課教學創新發展,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發展。

二、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偏離與異化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日益普及,各種智能教學方法也層出不窮,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許多益處,但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離與異化現象,我們要對其進行全面、精準分析,以尋求更好的賦能路徑。

(一)智能應用欠缺,降低教學實效

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環境、教師素養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智能應用的欠缺,是應該注意的不足之處。 第一,思政課智能教學環境建設不足。 主要是智能化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如智能化教學平臺和載體的構建不完善,高校校園網絡、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存在著功能欠缺、管理不足、利用率低等實際問題。 第二,思政課教師智能素養不足。 教師尚未做好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思想意識和必要準備,對人工智能相關理論知識的了解欠缺,對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關聯、關鍵技術、技術風險等缺乏認知,對人工智能教輔介質的操作不熟練、應用不充分等。 第三,思政課教學模式智能創新不足。 在備課模式上,教師依舊運用傳統的備課模式,很難根據學生的個性要求進行因材施教,并且教學設計固化死板,缺乏創新性。 在教學內容上,由于教師沒有充分運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工具對教學內容中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進行擴充和潤飾,導致課程內容不能夠與時俱進、不夠有吸引力。 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大多采用單一的、傳統的、面對面的講授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在教學評價上,評價手段過于傳統單一,重結果而輕過程,對于課堂中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難以準確把握。 由此,我們必須注意智能技術的應用,防止這些問題的出現。

(二)技術至上傾向,弱化德育效果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對當前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優化,部分高校在教學主體和教學過程等方面都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技術至上”的異化現象正在逐漸顯現。 第一,人工智能技術過度至上,威脅教師的主導性和權威性。 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教與學方式,部分教師會過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教學工作,致使教學中的形式主義泛濫,喪失了教師應有的教學主導地位。 而大部分學生也會更加青睞于通過形式新穎的智能平臺獲取海量學習資源,這必然使教師的思政課話語權比重逐漸降低,從而無法發揮思政課教學本身的權威屬性和德育效果。 第二,學生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導致學生缺乏主體性。 人工智能技術雖然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許多難題,提高學習效率,但如果學生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的個性化服務,會讓學生養成惰性思維、簡單思維,容易局限于碎片化、表象化的數字化表現形式,逐漸弱化其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較弱,思考能力較弱,從而在學習過程中過于依賴相關技術進而無法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最終使思政課的德育效果逐漸弱化。

(三)智能技術濫用,產生倫理風險

我們在享受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要注意智能技術濫用問題,防止由其衍生出復雜的倫理、法律和安全的異化現象[7]。 一方面,智能技術濫用會導致學生的隱私泄漏。 無論在思政課教學還是在學生的學習生活方面,人工智能在其中的應用都是以海量的教育大數據為基礎的。 為了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傾向以及學習情況等,各高校會通過智能系統掌握大量的學生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網絡瀏覽記錄、書籍借閱記錄以及社交平臺發言等,并且還會通過智能系統實時監控思政課堂,以便通過各種教育數據分析來掌握學生的各種情況。 但這些隱私信息一旦遭遇人為或技術的泄漏,并被非法使用,就會對學生造成隱私侵犯,甚至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智能技術濫用會導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誘導。 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又可以依托精準的算法來契合不同用戶需求,捕捉并預知話題熱度,制造各種吸引受眾眼球的爆點話題[8],這將使很多不良價值取向的視頻信息涌入大學生視野。 由于大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且理性思維不成熟,使其易受到不良價值觀念的影響,進而對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產生不利影響,易產生片面、絕對的思想和行為傾向,導致其做出與社會主流價值傾向偏離的價值選擇,甚至會觸犯倫理道德以及法律底線。 因此我們必須著重關注智能技術的濫用問題,防止復雜的倫理、法律和安全異化現象產生。

三、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原則

思政課作為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課程,是高校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完成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培養綜合型人才離不開思政課的有效開展和效能提升。 在信息化、標準化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開展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需求牽引原則

1.堅持問題導向。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需要從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學生學習問題著手。 第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應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向學生推送本節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源,例如與課程相關的視頻、真實案例、教材知識等,引導學生圍繞相關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 在教學課中階段,教師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同時,要注意多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深入思考并積極質疑,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學課后階段,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總結。例如可建立“電子習題庫”“電子錯題本”等輔助手段,讓學生通過做題和整理錯題對以往的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培養學生養成階段性的反思習慣。 第二,優化智能教學環境,解決學生各種問題。 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解決學生各種問題為導向,優化智能教學環境。 從教學環境來講,教師在備課、上課以及課后的答疑過程中都要兼顧知識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幫助學生從思政角度解決多方面問題。 例如,在備課階段,教師可以運用“大學生思想動態調查分析平臺”等智能平臺,全方位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思想動態以及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上課階段,教師可通過運用虛擬現實、全息顯示等智能技術講解思政課,積極進行互動性在線教學和主題性交互討論。 在課后階段,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估平臺”,開展課后測試和教學評估,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和主要問題,幫助學生查缺補漏。

2.堅持實用易用。 發展智慧教育教學,一定要堅持實用易用原則,將廣大師生的應用需求擺在突出位置,打造實用易用的高校思政課智能教學平臺,讓高校師生切實感受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帶來的效益和效果。 一方面,在智能教學平臺的應用方面要遵循四個原則。 其一,服務教師原則。 智能教學平臺的使用必須以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升教師智能素養和思政專業素養為基本遵循。 其二,服務學生原則。 通過智能教學平臺的應用,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其三,服務管理原則。通過智能教學平臺的應用實現教學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和效率化,為廣大師生提供方便的辦公管理環境和學習環境。 其四,效益優先原則。以實用、可行、效益最大化為原則,綜合考慮師生實際需求,理性選擇實用、易用、穩定的智能教學平臺。 另一方面,在智能平臺的建設方面也需注意一些問題。 其一,在建設前期,成立專業建設團隊深入開展師生需求調研工作,對建設內容進行系統規劃,實現智能教學平臺建設的規范化、系統化、有序化。 其二,在建設過程中,要以“求真務實”為基本原則,圍繞師生實際需求開展平臺的建設和應用規劃,并依據“循序漸進”的方法,邊建邊用,反復完善改進,確保平臺建設貼合實際需求,實用易用。

(二)堅持全面賦能原則

1.堅持將人工智能技術全面賦能課前準備環節。 課前準備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此環節主要包括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場景預設。 首先,教學過程設計是保障課堂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準備工作。 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中要站在教學的整體性和全局性高度,立足于教學需求和學生需求的客觀實際,既要對具體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方法、教學進程、課堂活動安排、課后交流與評價等進行科學系統安排,又要將人工智能技術充分融合于教學過程設計,特別是做好虛擬教學的設計安排。 其次,教學場景預設是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課前準備工作,對開展個性化教學、情景化教學、智能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在教學場景的預設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充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提前預設課程導入環節的虛擬場景、虛擬情節等元素;另一方面還要對課程講授環節中的虛實教學互動策略、虛擬歷史場景或人物事件選取等智能教學細節做好系統預設,從而確保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序開展。

2.堅持將人工智能技術全面賦能課堂教學環節。 課堂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新課導入和課堂講授。 首先,新課導入是開啟新課程學習的關鍵環節,只有設置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的新課導入環節能夠突破思政課教學的物理空間限制,打造虛實結合的教學空間,構建具有較強感染力和沖擊力的新課導入。 教師可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等讓學生真正“走進”虛擬的博物館、檔案館、著名人物紀念館等,或化身于具體歷史大事件中,品讀紅色故事、體驗重大事件的感官沖擊和心靈滌蕩,在學生愿接受的新課導入形式中進入思政課知識點學習。 其次,課堂講授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實現思政課育人目標的必要環節。 由于高校思政課的知識點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抽象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學生難以深層次理解其中的精髓,因此,必須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課堂講授過程,將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植入立體化、全景化的虛擬歷史場景中,將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等通過視頻形式展現出來,為教師更好地講透、講深、講活思政課“大道理”奠定基礎。

3.堅持將人工智能技術全面賦能課后交流和評價環節。 課后交流和評價環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也可以使教師全面準確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所以必須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課后交流和評價環節,為學生帶來更高質量的思政課教學效果。 首先,課后交流作為鞏固教學成果、延展教學內容的重要途徑,能夠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深化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 教師可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交流平臺,在虛擬空間中開展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問題探究,使師生能夠突破物理空間限制,隨時開展跨地域、多樣化、立體化、實時或非實時的課后交流。 其次,課后評價是衡量教學效果并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重要環節,我們必須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課后評價環節,建立科學化、智能化的課后評價機制。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全方位記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和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的實時數據,實現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保障大學生的思政課綜合學習評價結果精準有效。

(三)堅持安全穩妥原則

1.堅持信息數據安全。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我們所用到的一些智能教學平臺會通過收集大學生的人臉、指紋、筆跡、聲音、手機號、身份證號和銀行卡賬號等個人信息,對學生進行身份識別,甚至對學生進行實時定位和監控,以此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行為表現、考試成績、使用時間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大量個人信息數據被收集,這將會引發學生對自身隱私泄露的擔憂。 因此,面對此類問題,必須要對這些數量大、類型多的信息數據進行規范處理,做好信息數據的采集、存儲、運用、銷毀、保密工作,保障個人信息數據隱私不被泄露、不被濫用。 同時還要做好信息數據的監管工作,設立智能信息數據監管部門,建設全方位全過程的智能信息數據監管系統,從信息數據的采集、儲存到信息數據的使用等方面都進行全方位的安全監測,確保信息數據的訪問和服務安全穩妥。

2.堅持意識形態安全。 人工智能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實現創新發展的技術依托,要重視其背后的意識形態安全,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并不是要弱化甚至否認傳統思政課教學的育人作用,也不是要通過“去政治化”來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削減。 相反,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堅持以“守正創新”為根本原則,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指導地位,以此為根本前提來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改革。 一方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豐富和創新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內容,打造出更具科學性、吸引力和說服力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利用網絡智能平臺進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抽象難懂的思政課內容用具體化、形象化、沉浸式的全新表達方式展現出來,從整體上推動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教育。 第二,增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辨別能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變化與行為選擇對意識形態安全起著決定性作用,要想能夠在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環境中準確識別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就必須確保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發展不偏離正確的價值軌道。 一方面,必須要全面加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智能素養教育,普及人工智能的相關原理和知識,通過提升個人智能教學和學習的能力來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能夠識別出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個體自身的規范意識,拒絕傳播網上各種不良、不實信息,自覺規避各種錯誤社會思潮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的侵擾,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

四、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路徑

目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研究路徑多集中在教學資源模式的優化與創新方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深入發展,人工智能對思政課教學思維轉變、平臺運行、數據處理和信息傳播的影響也逐漸發揮作用[9]。 各高校必須緊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不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朝著更加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

(一)健全智能教學保障

1.健全思政課教學智能化軟硬件基礎設施保障。 首先,落實好智能化軟件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用。 在智能化教學服務平臺方面,積極搭建“思政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和“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等多方面內容融入共享平臺,梳理、篩選、利用并分享優質教學資源,以此為教師優化教學方案、充實備課資源等提供便捷、高效的智能化教學服務平臺。 在智能化教學載體方面,教師可以積極運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在線教學模式;合理利用智能手機、多媒體等教學載體;充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等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的模擬式仿真教學,實現集交互性、沉浸性、時代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思政課教學。 其次,落實好智能化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無線互聯網、物聯網、無線基站等信息通道的建設;電腦、手機、智能筆、VR 眼鏡等智能終端設備;交互式一體機、交互式白板、電子講臺等智慧課堂使用的設備等,努力構建覆蓋全校、開放共享、安全便捷的優質硬件基礎設施,為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提供最有力的物質和環境保障。

2.健全思政課智能教學制度管理保障。 一方面,要落實好監督和管理保障體系建設。 首先,高校應建立智能教學督導機制,對教學智能化改革實施推進和指導工作。 其次,高校應健全教師隊伍培養管理機制,提升教師的智能素養,不僅要加強教師人工智能相關理論知識的培訓,而且要加強教師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實踐訓練,強化教師對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技術的學習、掌握和應用。 最后,高校應加大對網絡空間的監管力度,嚴防學生在使用智能載體學習過程中被網絡平臺上的各種不實和不良信息所誤導,充分發揮智能載體的優勢,積極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為學生營造健康良好的智能學習環境,防止其觸犯道德法律底線;另一方面,要落實好隱私保障體系建設。 首先,高校應為教育數據安全提供技術保障,積極采取能保證智能教學系統安全運行的技術手段和保證教育信息資源安全的措施,如建立防火墻和防病毒軟件等,以減少教育數據在分析運用過程中的隱私泄漏;其次,高校應健全隱私保護制度,約束或懲戒泄露信息之人,維護師生的隱私權。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始終保持向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的方向發展。

(二)優化教學內容供給

1.優化備課的內容方法。 思政課課堂授課質量的高低,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備課質量的高低。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好的優化思政課教師備課的內容方法。 第一,教師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進行測評。 運用智能化的備課方法全方位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以及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等能力情況,從而能夠結合思政課程的特點、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以及人工智能自身的優勢,設計出更加科學化、個性化、效果優的教學方案;第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借鑒學習平臺上存儲著的豐富高質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所在學校的發展特色,加以修改完善后轉變為自己的個人教學方案,彌補自己原有的缺陷,使備課的內容更加全面化、系統化,不斷完善課前的準備工作。

2.實現課堂教學內容“雙供給”。 思政課的內容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師必須善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內容的知識層面和價值層面進行優化創新,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中科學把握內容真理性與形式創新性的內在張力[10],使教學內容情理交融。 其一,在知識層面。 教師要利用大數據檢索出學生感興趣的、著重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及國內外時事熱點,同時借助智能教輔介質向學生推送鮮活的案例和真實的故事,將它們都融合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以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親和力、吸引力、生動性和感染力,從而使教學內容在知識層面上實現理論深度和視野廣度的有機統一;其二,在價值層面。 教師可以運用“大學生思想動態調查分析平臺”,及時分析和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不斷優化價值層面的教學內容,做到既講好思政理論知識,也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創新課堂教學形式

1.由單一課堂教學呈現形式轉向多樣化課堂教學呈現形式。 教師要轉變將教材作為唯一教學呈現形式的觀念,充分運用智能手機、多媒體等智能教學載體,使思政課教學融聲音、視頻、文字和圖片于一體;還可以通過將VR 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政教育內容緊密結合實現環境模擬式仿真教學,將虛擬資源轉化為立體、生動、形象的情景,既能有效解決傳統思政學習形式傳統單一、學習內容枯燥乏味等問題,也能使學生透過角色的代入,達到與歷史故事進行近距離接觸的可能,使學生置身其間去感受、思考、領悟,由此將思政理論知識通過多樣化的呈現形式融入學生腦海。

2.由孤立教學形式轉向互動教學形式。 互動教學形式主要包括問題式教學形式和合作式教學形式。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在講授思政理論知識時,注意在智能教學產品的輔助下結合具體事例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互動交流來學習思政理論知識并理解消化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

3.由線下教學形式轉向混合教學形式。 由于時間及空間限制,目前高校思政課基本以傳統的線下教學形式為主,但在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線學習與線下教學混合的教學形式作為人工智能時代出現的新教學形式,正經歷著推陳出新、自我發展完善的演變過程,各高校必須注重線上教學與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的緊密銜接,多采用“線上資源自學+線上線下混合講授+小組互動答疑”的方式開展課程教學,從而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教學效果,使高校思政課能夠真正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素養。

(四)完善教學評價模式

1.創新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模式。 教師可搭建大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相關的調查分析平臺,通過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語音圖像識別等技術應用準確評價學生的差異化情況,掌握學生通過學習思政內容的思想變化以及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進度和狀況,并與課前的測評結果進行比對,比對的結果就是課程的過程性評價結果。 由此來實現學生學習過程和行為數據的大規模搜集和評估,生成個性化即時反饋,使教師能夠進行因材施教,不斷改進教學過程,以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2.創新教學的結果性評價模式。 要改變將考察內容較為單一、與學生真實情境存在較大差異的傳統紙筆測評作為唯一評價模式的觀念,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適應的結果性評價模式,由此在某階段思政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測評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動態生成與學生能力相匹配的題目,以實現對不同學生綜合能力的高效測定,從而能夠以便捷而快速的方式獲得階段性、全樣本的學生學習數據;同時,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數據相結合,將更有助于教師客觀準確地了解學生學習全過程和最終結果,以設計出更具針對性和高效率的教學方案,實現高質量課后輔導答疑。 基于此,才能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各環節進行更科學、更有效率的評價。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與就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