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盆地西北部二疊系輝綠巖斷層破碎帶熱液鋯石特征及地質意義

2024-01-22 02:38劉小洪陳珺朗馮明友卓宜茜王委委尚俊鑫
地球化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茅口輝綠巖熱液

劉小洪, 陳珺朗, 馮明友*, 卓宜茜, 王委委, 尚俊鑫

四川盆地西北部二疊系輝綠巖斷層破碎帶熱液鋯石特征及地質意義

劉小洪1, 2, 陳珺朗1, 馮明友1*, 卓宜茜1, 王委委1, 尚俊鑫1

(1. 西南石油大學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2. 天然氣地質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四川 成都 610500)

四川盆地西北部廣元地區二疊系碳酸鹽巖地層被輝綠巖巖脈沿斷層侵入并發育斷層破碎帶。為明確廣元地區楊家巖剖面中二疊統輝綠巖巖脈斷層破碎帶中熱液鋯石特征, 探討與鋯石形成有關的熱液活動性質、來源及時限, 本文利用薄片觀察、掃描電鏡+陰極發光分析、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定年以及熒光分析等技術方法和手段開展綜合研究。結果表明: 熱液鋯石主要產出于輝綠巖脈斷層泥質–角礫狀充填物中, 具典型熱液鋯石形態、結構及微量元素特征; 鋯石206Pb/238U表面年齡為110~114 Ma, 加權平均年齡為112.0±0.9 Ma,說明燕山Ⅲ幕(早白堊世末期)構造運動及流體活動已影響到龍門山北段的川西北地區。攜帶SiO2等物質、具較高溫度的深部熱液流體與烴類流體混合沿斷層帶進入二疊系, 除在斷層破碎帶中與Zr4+結合形成熱液鋯石外, 還形成部分次生溶孔; 對于封閉性較好的區域, 因壓力釋放及溫度降低, 過飽和SiO2迅速晶出并充填孔隙及裂縫, 使巖石孔隙度急劇降低; 晚期方解石的沉淀進一步降低巖石的儲集空間, 嚴重影響儲層儲集性能。流體充填是造成川西北部廣元地區火山巖侵入體斷層破碎帶火山巖及圍巖致密化的重要原因。

四川盆地; 二疊系; 輝綠巖; 斷層破碎帶; 熱液鋯石

0 引 言

斷層帶通常由一系列復雜的斷層面和兩側破碎巖塊及破裂面組成(Davis and Reynolds, 1996)。其中, 斷層破碎帶由受斷層相關的破裂作用影響的巖體組成, 其層面及繼承性組構多被保存(Blanpied et al., 1992; Faulkner et al., 2011)。在斷層破碎帶或斷裂帶內可見地震活動過程中斷層面作用的產物——斷層泥、斷層角礫或假玄武質玻璃, 它們的形成與斷裂發展過程和造山帶構造演化過程關系緊密, 代表了特殊的構造或古地震事件, 對它們年代的確定可為造山帶古地震或古斷裂的早期活動提供直接證據(Sherlock and Hetzel, 2001; 劉建民和董樹文, 2001; 劉建民等, 2004)。此外, 火山巖斷層破碎帶滲透性多因大范圍破裂作用而增強, 明確火山巖斷層破碎帶時空轉換及滲透性結構對探討地殼流體流動至關重要(Sibson, 1977, 1987; Curewitz and Karson, 1997; Nara et al., 2011; Mitchell and Faulkner, 2012)。

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廣元地區楊家巖剖面是國內外學者研究四川盆地西部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巖地層層序格架、沉積相、白云巖儲層及二疊紀–三疊紀轉換期(PTB)火山事件的重點剖面。鐘怡江(2009)、何江等(2015)、梁寧等(2016)、王欣欣(2017)曾相繼就該剖面中二疊統茅口組–棲霞組、上二疊統吳家坪組–大隆組、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層序劃分、沉積微相及儲層發育特征等進行過較為細致的分析。楊家巖剖面茅口組中部(茅二段–茅三段)發育了近200 m厚沿斷層侵入的輝綠巖巖脈, 推測其與上揚子西緣大規模的峨眉山玄武巖同期同源, 但相關深入研究較少。與峨眉山地幔柱有關的巖漿活動對四川盆地西部晚二疊世–早三疊世的沉積過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同時還可能影響區域生物環境及油氣成藏(張招崇, 2009; 朱傳慶等, 2010; 張廷山等, 2011; 李宏博和朱江, 2013; 何冰輝, 2016; 劉冉等, 2021)。近年來, 峨眉山大火山巖省(ELIP)活躍期的巖漿及后期熱液對棲霞組、茅口組碳酸鹽巖早期和晚期白云巖化作用的影響亦受到了廣泛關注, 部分學者認為該期熱液對碳酸鹽巖儲層起到有效提升作用(董翼昕, 2020; 黎霆等, 2021)。此外, 廣元地區巖脈及后期熱液流體與峨眉山玄武巖噴發時間及來源的關系, 直接影響對川西北地區碳酸鹽巖儲層成因機理的剖析。

熱液鋯石研究為多期熱液活動對構造–沉積格局及儲層影響提供依據(謝磊等, 2006)。本研究以出露于楊家巖剖面茅口組中部的輝綠巖巖脈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野外產狀、巖石學及礦物學特征研究基礎上, 對其斷層破碎帶中熱液鋯石U-Pb年齡開展研究, 并結合區域埋藏史及圍巖流體包裹體特征, 綜合分析與鋯石形成有關的熱液活動性質、來源及時限, 探討該期構造或熱液事件對圍巖的影響因素, 以期為川西北地區多期熱液流體對火山巖或碳酸鹽巖儲層的改造效應提供部分支撐。

1 地質概況

川西北地區處于上揚子準地臺北部邊緣3個次級構造帶的交會部位(圖1a), 該區構造–沉積演化與揚子板塊北緣及南秦嶺洋的活動密切相關。從大地構造劃分來看, 研究區屬上揚子準地臺北緣的龍門山山前斷褶構造帶北段和米倉山臺緣斷褶帶西段。龍門山山前斷褶帶屬于上揚子準地臺向外圍槽區過渡的臺緣斷褶帶, 呈NE向展布, 大致以安縣–江油間NW向隱伏深斷裂為界將其分為南段和北段, 廣元地區屬龍門山山前斷褶帶北段。區內斷褶構造長期活動頻繁, 中二疊統棲霞組、茅口組及上二疊統吳家坪組為該區天然氣的主要產層, 下二疊統梁山組及中二疊統龍潭組為煤礦主要產層。

石炭紀末期, 四川盆地發生云南運動, 在其形成的準平原化地貌背景之上, 依次沉積了下二疊統梁山組海陸過渡相含煤泥頁巖、中二疊統棲霞組和茅口組以泥晶灰巖、生物灰巖及白云巖為主的海相碳酸鹽巖。中二疊統茅口組沉積末期, 發生了影響區域構造格局的東吳運動, 爆發了峨眉地裂運動, 除近源堆積了巨厚的峨眉山玄武巖, 還在川西南大邑–眉山等周邊沉積了富含火山碎屑物質的宣威組碎屑巖; 而川西北廣元–旺蒼一帶因地殼的均衡作用, 發生差異性拉張沉降事件, 形成拉張性海槽區, 即廣旺海槽(王興志等, 2021)。東吳抬升運動之后的海陸交互相–濱岸沼澤含煤建造及淺海碳酸鹽巖–硅質巖建造, 主要沉積了龍潭組黏土質頁巖及煤層、吳家坪組海相富含燧石團塊(或條帶)石灰巖夾少量凝灰巖, 較深水區還沉積了深色硅質灰巖(何江等, 2015)。受東吳運動影響, 盆地內茅口組受到不同程度的剝蝕, 茅四段僅在川西南成都、樂山及川東豐都等地保留較全。

2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楊家巖剖面位于廣元市朝天區西北鄉烏木沱煤礦礦權區。區內寒武系–三疊系發育完整, 露頭出露良好(圖1b、c)。本研究樣品主要采自楊家巖剖面侵入于茅口組碳酸鹽巖地層中的輝綠巖巖脈及其斷層破碎帶, 共采集18個樣品磨制成薄片, 利用西南石油大學油氣地質與勘探實驗教學中心Olympus BX53M透反射偏光顯微鏡完成鑒定工作; 并挑選不同位置5個樣品(4個輝綠巖樣品和1個斷層破碎帶樣品)開展巖石地球化學分析和鋯石分選。巖石樣品的破碎和鋯石分選均由河北省廊坊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所實驗室完成, 其中4個輝綠巖樣品均未挑選出數量足夠且特征明顯的鋯石。巖石地球化學分析測試工作由澳實分析檢測(ALS Minerals-ALS Chemex) (廣州)有限公司完成, 主量元素測定采用MEXRF26d化驗分析法, 即用偏硼酸鋰熔融、X熒光光譜分析, 共測試14種氧化物含量(其中Cr2O3<0.01%未列出)及燒失量, 檢測范圍為0.01%~100%, RSD=0.1%~1%,其中部分樣品含有S, 按30%灼燒分解SO3被CaO吸收, 計入加和; 微量元素測定采用ME-ICP61化驗分析法, 用四酸消解, 等離子光譜分析檢測; 稀土元素測定采用ME-MS81化驗分析法, 用硼酸鋰熔融, 等離子質譜儀定量分析。

圖1 峨眉山大火山巖省分布(a; 據訾建威等, 2008; He et al, 2010)、地質簡圖(b)及地質剖面圖(c)

對斷層破碎帶中樣品進行年代學分析。鋯石制靶、陰極發光以及LA-ICP-MS鋯石U-Pb年齡測定分析在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在雙目鏡下挑選出晶形較好、無明顯裂隙、無包裹體且透明度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鋯石, 將其粘在環氧樹脂上制成樣品靶, 然后磨光拋光至顆粒中心暴露。先在透射光和反射光下對樣品進行照相, 然后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通過陰極發光(CL)圖像對鋯石的晶體形態和內部結構特征進行詳細研究, 以選擇合適的點進行分析。用德國Microlas公司的Geolas200M激光剝蝕系統與Agilent 7500a ICP-MS聯機進行測定, 激光束直徑為24 μm, 頻率為10 Hz, 剝蝕深度為20~40 μm, 鋯石年齡測定采用國際標準鋯石GJ-1、91500作外標, 元素含量采用NIST610為外標,29Si為內標。詳細的實驗原理及流程參考袁洪林等(2003)。年齡計算及諧和圖用Isoplot(ver.3)程序完成, 普通Pb由實測204Pb校正, 同位素比值和單個年齡誤差為1σ相對誤差, 由于樣品較為年輕,207Pb測定結果誤差較大, 因此采用206Pb/238U年齡, 其加權平均誤差為1σ。包裹體測溫采用德國THMSG600型冷熱臺, 測溫范圍為?196~600 ℃, 溫度精度為0.1 ℃,加熱和冷凍速率為0.1~150 ℃/min。

3 結 果

3.1 巖石學及礦物學特征

根據野外踏勘結果, 中二疊統茅口組巖性以薄–中層灰色含生物灰巖及含燧石團塊泥晶灰巖為主, 成層性好(圖2a); 巖脈寬約30~50 m, 與茅口組(茅二段–茅三段)呈斷層–平行不整合接觸; 巖脈以輝綠巖為主, 新鮮面呈灰黑色, 具細粒結構、斑狀結構, 塊狀構造, 偶見氣孔–杏仁構造(圍巖斷層接觸面附近)(圖2a); 巖石局部因斷層影響破碎明顯, 并因風化而成褐黃色, 同時發育大量裂隙, 被后期方解石充填(圖2b); 局部可見輝綠巖被斷層貫穿, 斷面平直, 寬度約為40 cm, 其間被褐紅色泥狀–角礫狀破碎物質及黑色瀝青充填(圖2c、d), 具有明顯的斷裂巖特征(鄭勇等, 2017), 該破碎帶也是本研究熱液鋯石的主要產出部位。熱液鋯石主要產出于巖體中部原輝綠巖因斷層發生破碎、固結成巖后的構造角礫巖中, 角礫巖厚度薄, 主要呈褐紅色, 原巖泥化及角礫化明顯, 因鈣質組分含量高而略顯白色, 可見黑色瀝青充填, 兩側為遭受不同程度斷層影響的輝綠巖(圖2c、d)。

根據室內顯微鏡下的觀察, 輝綠巖脈樣品除少數具輝綠結構外(圖2e), 均具明顯的斑狀結構, 斑晶含量在35%~60%之間, 粒徑0.5~3 mm, 多呈半自形–自形, 成分主要為基性斜長石、普通輝石及少量橄欖石; 基質含量約40%~65%, 板條狀的基性斜長石格架中, 充填粒狀輝石、磁鐵礦及綠泥石等, 構成間粒–間隱結構(圖2f)。在靠近斷層面的部位, 巖石中斑晶及基質礦物的破碎、蝕變現象明顯, 橄欖石、輝石等暗色礦物普遍蝕變為綠泥石, 并進一步被方解石交代, 同時發育少量氣孔, 后被石英、方解石等礦物充填(圖2g)。綜合野外產狀、薄片觀察的巖石學及礦物學特征, 楊家巖剖面輝綠巖內部結晶程度好, 邊緣結晶程度差, 隱晶質–玻璃質組分高且含少量氣孔, 在巖相上屬于超淺成侵入相。顯微鏡下, 構造角礫巖主要由圓化的輝綠巖角礫以及斷層泥(黏土礦物)組成, 具部分定向構造, 其間主要被亮晶方解石膠結(圖2h); 此外, 局部可見構造角礫及斷層泥再破碎角礫, 其大小不一、棱角分明, 先后被石英膠結及方解石交代、充填(圖2i、j)。

3.2 地球化學特征

主量元素分析結果(表1)表明, 輝綠巖樣品(YJY-L1A、YJY-L4、YJY-L5、YJY-L7)的SiO2含量為49.44%~51.94%, 全堿含量(K2O+Na2O)為3.54%~4.53%, Al2O3含量為13.03%~13.26%, 與洋島拉斑玄武巖的平均Al2O3含量(13.21%; Clocchiatti et al., 1979)接近; Fe2O3T含量高(13.86%~15.20%)、MgO含量較低(3.44%~4.57%)、TiO2含量高(3.38%~3.87%), 屬于高鈦玄武質巖石(Zhang and Wang, 2002)。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結果(表1)表明, 所有輝綠巖樣品的稀土元素總量(∑REE)均較高, 為257.66~315.40 μg/g。

球粒隕石標準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3a)表現為輕稀土元素(LREE)富集的右傾型分布模式, (La/Yb)N值為9.63~9.84, LREE富集特征明顯, 未見明顯的Eu異常(δEu=0.90~0.94), 與洋島玄武巖(OIB) 配分曲線一致, 樣品點均落入峨眉山高鈦玄武巖區域。在原始地幔標準化微量元素蛛網圖(圖3b)中, 樣品呈現與OIB配分曲線相似的趨勢, 總體上Rb、Ba、Th、U等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富集, Hf、Nb、Ta等高場強元素(HFSE)略微虧損, Sr元素則出現較明顯的負異常, 樣品點同樣落入峨眉山高鈦玄武巖區域。

斷層破碎帶樣品(YJY-L9)除CaO、MgO含量明顯較高外, 其余主量元素含量均比輝綠巖低, 同時因其方解石含量較高而具有較高的燒失量; 與輝綠巖具相似的微量及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但具更明顯的Ba、Sr、Ta、Nb以及Ti等負異常。

(a) 楊家巖剖面輝綠巖與二疊系茅口組接觸關系; (b) 受斷層影響的輝綠巖, 破碎、風化明顯, 方解石脈發育; (c)輝綠巖被斷層貫穿, 斷面平直, 褐紅色角礫狀–泥狀充填物充填; (d) 斷層充填物, 角礫化明顯, 白色鈣質膠結, 見黑色瀝青; (e) YJY-L1B, 單偏光, 未明顯蝕變的輝綠巖, 橄欖石及鈦鐵礦先形成, 輝石包裹自形程度較好的斜長石構成輝綠結構; (f) YJY-L3, 單偏光, 具斑狀結構、未明顯蝕變的輝綠巖, 斑晶主要為斜長石和普通輝石, 基質斜長石雜亂分布, 其間為輝石、磁鐵礦、綠泥石等充填, 構成間粒–間隱結構; (g) YJY-L9, 單偏光, 茜素紅染色, 巖石被裂縫貫穿, 輝石等暗色礦物被方解石交代, 裂縫被石英、方解石及瀝青充填, 見少量氣孔被石英充填; (h) YJY-L9, 單偏光, 茜素紅染色, 角礫狀–泥狀斷層充填物, 具定向性, 角礫圓化明顯, 其間被方解石膠結; (i) YJY-L9, 單偏光, 茜素紅染色, 具隱爆特征的輝綠巖角礫, 部分角礫棱角分明, 先被硅質膠結, 后被方解石充填; (j) YJY-L9, 單偏光, 茜素紅染色, 方解石交代棱角狀角礫, 見角礫間不規則硅質殘留。

表1 主量(%)、微量及稀土(μg/g)元素分析結果

注: δCe=2CeN/(LaN+PrN); δEu=2EuN/(SmN+GdN); N為球粒隕石標準化, 標準化值據Boynton, 1984。

球粒隕石標準化值據Boynton, 1984; 原始地幔標準化值據Sun and McDonough, 1989; 底圖據Zhang and Wang, 2002, 陰影部分為典型峨眉山高鈦玄武巖。

3.3 熱液鋯石特征及U-Pb年齡

斷層破碎帶樣品中的鋯石呈無色–淡黃色、粒狀–短柱狀, 長度為30~60 μm, 長寬比為1∶1~2∶1, 具自形且完好的晶形; 鋯石中多見固態及液態包裹體; 在CL圖像中鋯石呈灰白色–暗灰色, 大部分顆粒顯示內部模糊無分帶、外部弱分帶或模糊分帶的結構特征, 且內部多見晶棱圓化現象(圖4a)。鋯石Th含量為11.2~452 μg/g、平均值為177 μg/g; U含量為67.8~863 μg/g, 平均值為482 μg/g; Th/U值為0.07~0.98, 平均值為0.41; 大部分(60%以上)鋯石的Th/U值介于0.1~0.4之間, Pb含量相對較高(表2), 顯示出熱液鋯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吳元保和鄭永飛, 2004; 畢詩健等, 2008)。

剔除繼承性鋯石以及個別不諧和年齡數據后, 鋯石的206Pb/238U年齡數據點集中分布在諧和線及其附近,206Pb/238U表面年齡在110~114 Ma之間(表2), 加權平均年齡為112.0±0.9 Ma (MSWD=0.37,=11; 圖4b、c), 明顯晚于鄰區輝綠巖的結晶年齡(表3), 代表了熱液鋯石的形成年齡。

(a) 紅色為不諧和年齡; 黃色為諧和年齡; S. 固態包裹體; L. 液態包裹體。

表2 LA-ICP-MS熱液鋯石U-Pb年齡測定結果

續表2:

表3 龍門山北段輝綠巖年齡統計

注: 由序號1至6, 采樣區離楊家巖剖面距離由近至遠, 離峨眉山噴發中心越近。

4 討 論

4.1 輝綠巖形成時代

本研究在對廣元地區楊家巖剖面輝綠巖脈詳細的野外地質考察基礎上, 采集了剖面中不同位置、不同產狀的巖樣完成鋯石單礦物挑選, 以期通過鋯石U-Pb年齡測試獲得有關該巖體形成年齡的可靠信息。但可能由于巖石本身SiO2不飽和、侵入深度淺及冷凝結晶時間短等問題(宮江華等, 2020), 除部分繼承性鋯石外, 并未獲取到典型巖漿鋯石顆粒及有效年齡信息。前人曾針對川西北地區輝綠巖巖脈的出露地層及形成年齡開展過研究(圖1a, 表3)。例如, 沈淑鑫等(2018)在距楊家巖剖面西南直線距離約70 km的四川龍門山北段唐王寨–仰天窩向斜麻柳村侵入于中泥盆統的輝綠巖斜鋯石中測得了261.1±1.8 Ma的巖體形成年齡, 楊家巖剖面輝綠巖與該套輝綠巖處于同一構造單元中, 二者在巖石地球化學特征上與高鈦型峨眉山玄武巖具高度一致性(大部分樣品TiO2>3%、Ti/Y>500, 類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 沈淑鑫等, 2018), 表明二者均是峨眉山玄武質巖漿活動同時期的產物。

此外, 在距離楊家巖剖面1 km直線距離內的上二疊統吳家坪組還發育兩層(5 cm和30 cm)火山凝灰巖, 張晗等(2020)根據LA-ICP-MS鋯石U-Pb定年法測出諧和年齡為260.1±2.8 Ma, 并指出凝灰巖的形成與峨眉山大火成巖省酸性火山活動(峨眉山火山序列最頂部)有關。綜合上述研究認為, 楊家巖剖面侵入于茅口組灰巖地層中的輝綠巖巖脈與吳家坪組凝灰巖對應于峨眉山大火山巖省旋回中的上部高Ti、頂部酸性部分(張晗等, 2020), 輝綠巖形成年齡與峨眉山玄武巖大規模噴發年齡一致。

4.2 鋯石成因及熱液來源

本研究鋯石產出的斷層破碎帶原巖為侵入于茅口組中的輝綠巖脈, 二者具有一致的微量、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且破碎帶樣品中具更明顯的Ba、Sr、Ta、Nb等負異常, 顯示出熱流體對原巖的改造作用。

吳元保和鄭永飛(2004)研究認為, 巖漿鋯石的Th/U值一般大于0.4, 變質鋯石的Th/U值一般小于0.1。本研究樣品中大部分(60%以上)鋯石的Th/U值介于0.1~0.4之間, 與巖漿鋯石、變質鋯石均不相符。由于鋯石U、Th含量影響因素眾多, 在各類型鋯石中的變化范圍均較大, 不能僅根據鋯石的Th/U值來區分鋯石類型(Hoskin, 2005); 且環帶或非環帶鋯石晶體都可被認為是熱液成因, 形態學亦不構成其關鍵判識標準。因此, 判斷熱液鋯石的最佳方法為: ①是否出現在低SiO2含量巖石、熱液石英或碳酸鹽巖中; ②有無其他熱液礦物或流體包裹體、熱液礦物包裹體的存在; ③可參考一些地球化學指標, 如普通Pb含量等(吳元保和鄭永飛, 2004; Schaltegger, 2007; 畢詩健等, 2008; 俞軍真等, 2020)。

反應式ZrO2+SiO2→ZrSiO4大致可描述鋯石的形成過程, 即流體中ZrO2及SiO2同時過飽和是鋯石結晶的必要條件(羅照華等, 2006)。本研究鋯石賦存巖石中的大部分礦物為后期沿斷層進入并沉淀結晶的石英及方解石, 按鋯石產出類型劃分屬于脈體中結晶的鋯石(吳元保和鄭永飛, 2004; 俞軍真等, 2020)。脈體中結晶的鋯石有充分的流體物質來源和較好的自由生長環境, 通常具有規則的外形, 少有殘留核以及無分帶到明顯的面狀分帶或振蕩分帶特征。雖然本研究未進一步測試鋯石的稀土元素含量, 但據其明顯與流體活動過程相關的脈體產出特征、包裹體豐富(圖4a)、較高的普通Pb含量等(吳元保和鄭永飛, 2004; Schaltegger, 2007;畢詩健等, 2008; 俞軍真等, 2020), 將其劃分為熱液鋯石。

廣元地區楊家巖剖面輝綠巖及茅口組圍巖中常見以杏仁體、晶洞充填物以及脈體形式產出的晶粒大小不等的石英(圖5a~c), 其斷層破碎帶構造角礫巖中也見二次破碎(具隱爆特征)的角礫被石英充填的現象(圖2i、j)。熱液鋯石的形成極大可能與深部含硅熱液流體沿斷層破碎帶的注入有關, 此時, 流體中存在足夠的SiO2, 具備形成鋯石的能力(羅照華等, 2006); 而熱液體系的減壓擴容、流體的沸騰和去氣作用等使狹小的空間中引發局部的隱爆, 導致充填物的再次角礫化及石英的沉淀(唐菊興, 1995; Feng et al., 2019)。根據顯微鏡下薄片詳細觀察, 輝綠巖局部發育的晶洞邊緣依次發育微晶石英、纖維狀玉髓及細–中晶石英(圖5b), 而原生流體包裹體欠發育, 暗示相對封閉體系及中、低溫熱液條件下高濃度SiO2快速沉淀(劉小洪等, 2021)。

4.3 地質意義

熱液鋯石年齡(112.02±0.90 Ma)結果指示其形成于早白堊世末期, 結合前人區域構造系統分析結果(董樹文等, 2007; 何治亮等, 2011), 該起熱事件屬于燕山Ⅲ幕構造運動對龍門山地區的影響。四川盆地西部燕山期中酸性巖漿活動強烈, 表現出多期次特點。其中, 燕山Ⅲ幕發生于早白堊世末期–晚白堊世初期, 具體表現為地層間的平行不整合與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其影響范圍有限, 在龍門山南段與川南地區表現較為明顯(何治亮等, 2011)。本研究斷層破碎帶中熱液鋯石的發現, 說明燕山Ⅲ幕構造運動可能已影響到龍門山北段(川西北地區)。此外, 本研究測年結果與劉樹根等(2001)指出的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帶在距今110±1 Ma左右的構造事件相吻合, 該期構造推覆變形事件引起了較強的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并產生了由北向南遞進式的左旋剪切走滑作用。由此看來, 燕山Ⅲ幕推覆擠壓構造運動及其伴生流體活動對龍門山北段乃至米倉山一帶均有較大影響。

楊家巖剖面輝綠巖為超淺成侵入相(侵入深度小于500 m), 結合埋藏史及熱演化史模擬結果, 川西北地區輝綠巖的形成時間與峨眉山玄武巖大規模噴發時間接近, 是峨眉山地幔柱活動的部分產物(圖5d、6a)。此外, 白堊紀亦是川西北地區下志留統、下二疊統烴源巖氣態烴大量形成的時間(圖5d)。對茅口組圍巖方解石脈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時, 發現了大量烴類包裹體及含烴氣–液兩相包裹體(圖5c~h), 并獲得了60~80 ℃、120~140 ℃、>200 ℃三期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 以及超過?30 ℃的冰點溫度; 此外, 方解石脈中均一溫度低的包裹體熒光發光較強, 而均一溫度高的包裹體總體熒光發光較弱, 說明烴源巖成熟期釋放的氣態烴混合了深部熱液流體并共同對二疊系儲層的孔隙演化及油氣保存產生了影響。一方面, 攜帶SiO2等物質、具較高溫度的深部熱液流體沿斷層帶進入二疊系(圖6b), 與Zr4+結合形成熱液鋯石, 熱液與含氣態烴流體的混合加速了不穩定礦物的溶解, 溶解作用形成的部分次生溶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儲層儲集性能, 同時深部熱液加速了烴類裂解并于孔洞邊緣沉淀出瀝青; 另一方面, 在封閉性較好的區域, 由于壓力釋放及溫度降低, 過飽和的SiO2迅速晶出并充填孔隙及裂縫, 使巖石孔隙度急劇降低。隨著成巖環境的轉變, 晚期方解石的沉淀進一步降低了巖石的儲集空間, 從而導致儲層致密化明顯(圖6c)。Bons and Milligen (2001)指出在脆韌性地殼應力場約2~3 kPa及200~350 ℃條件下, 同構造期或構造后期富硅流體可快速運移, 硅質熱液溶解度隨溫度下降快速降低而沉淀, 并優先在脆–韌性轉折區等形成石英脈體或充填物, 而后才形成方解石膠結物。然而, 區內火山巖侵入體斷層破碎帶多因流體充填而導致滲透性明顯降低, 這與碳酸鹽巖斷層破碎帶因巖石顆粒旋轉和破碎——有利于流體通過斷層巖體運移及斷層帶具有較高的滲透率分區性(Billi et al., 2003)——有較大差異; 且就巖漿作用、深部熱液對巖漿巖及二疊系碳酸鹽巖的對比作用來看, 深部熱液流體對碳酸鹽巖圍巖的改造可能更明顯。

(a) 輝綠巖中部石英晶洞及石英脈; (b) 輝綠巖晶洞中充填粒度不等的石英, 正交偏光; (c) 茅口組泥晶灰巖圍巖中方解石脈; (d) 區域埋藏史圖(河深1井); (e~f) 茅口組圍巖方解石脈中流體包裹體, 包裹體溫度低, 發光較強, 單偏光/熒光; (g~h) 茅口組圍巖中方解石脈流體包裹體, 包裹體溫度高, 發光較弱, 單偏光/熒光。

5 結 論

(1) 廣元地區楊家巖剖面輝綠巖斷層破碎帶泥質–角礫狀充填物中的鋯石具典型熱液鋯石形態、結構及微量元素特征, 其206Pb/238U表面年齡為110~114 Ma, 加權平均年齡為112.0±0.9 Ma, 指示早白堊世末期燕山Ⅲ幕構造運動及流體活動已明顯影響到龍門山北段。

(2) 熱液鋯石為攜帶SiO2、具較高溫度的深部熱液流體與烴類流體混合并沿斷層帶進入二疊系所致。斷層破碎帶中雖因酸性流體改造見少量次生溶孔, 但多數石英、瀝青及晚期方解石充填孔縫后導致地層致密化嚴重。

圖6 斷層破碎帶中熱液鋯石發育及形成模式圖

致謝:感謝西北大學羅靜蘭教授和李紅副教授提出寶貴修改意見。

白富正, 王一偉, 羅紹強, 呂行. 2015. 北川陳家壩一帶輝綠巖脈鋯石測年及地質意義. 四川地質學報, 35(2): 261–264.

畢詩健, 李建威, 趙新福. 2008. 熱液鋯石U-Pb定年與石英脈型金礦成礦時代: 評述與展望. 地質科技情報, 27(1): 69–76.

陳娟, 馬潤則, 張臘梅, 李湘玉, 何顯川, 胡晰. 2015. 龍門山北段水磨地區輝綠巖鋯石U-Pb年齡及地球化學特征. 地質勘探, 51(1): 133–142.

陳小濤, 謝啟興, 齊偉. 2018. 安縣高川黑灣輝綠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研究. 四川有色金屬, (1): 25–27.

董翼昕. 2020. 四川盆地中二疊統白云巖成因機理研究.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86–87.

董樹文, 張岳橋, 龍長興, 楊振宇, 季強, 王濤, 胡建民, 陳宣華. 2007. 中國侏羅紀構造變革與燕山運動新詮釋. 地質學報, 81(11): 1449–1461.

宮江華, 王宗起, 王東升, 覃小鋒. 2020. 對超基性–基性巖中鋯石成因、來源及其U-Pb年齡的探討——以江南造山帶西段為例. 地質論評, 66(6): 1536–1554.

何冰輝. 2016. 關于峨眉山大火成巖省一些問題的研究現狀. 地球科學進展, 31(1): 23–42.

何江, 鄭榮才, 胡欣, 張本健, 尹宏, 馬華靈, 王勇, 馮春強. 2015. 四川盆地西部晚二疊世吳家坪組沉積體系.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36(1): 87–95.

何治亮, 汪新偉, 李雙建, 沃玉進, 周雁. 2011. 中上揚子地區燕山運動及其對油氣保存的影響. 石油實驗地質, 33(1): 1–11.

黎霆, 諸丹誠, 楊明磊, 李平平, 鄒華耀. 2021. 熱液活動對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二疊系茅口組白云巖的影響.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42(3): 639–651.

李宏博, 朱江. 2013. 峨眉山玄武巖與茅口灰巖的接觸關系: 對峨眉山地幔柱動力學模型的指示意義.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7(4): 571–579.

梁寧, 鄭榮, 鄧吉剛, 蔣歡, 郭春利, 高志勇. 2016. 川西北地區中二疊統棲霞組沉積相與緩斜坡模式. 巖性油氣藏, 28(6): 58–67.

劉建民, 董樹文. 2001. 假玄武玻璃的研究進展與現狀. 地質論評, 47(1): 64–69.

劉建民, 董樹文, 張家聲, 劉曉春, 陳文, 陳柏林. 2004. 大別造山帶東部假玄武玻璃及其圍巖的K-Ar和40Ar-39Ar 年齡及地質意義. 地質學報, 78(3): 374–379.

劉冉, 羅冰, 李亞, 邱楠生, 王尉, 張宇, 何青林, 裴森奇. 2021. 川西地區二疊系火山巖展布與茅口組巖溶古地貌關系及其油氣勘探意義. 石油勘探與開發, 48(3): 575–585.

劉樹根, 羅志立. 1991. 四川龍門山地區的峨眉地裂運動. 四川地質學報, 11(3): 174–180.

劉樹根, 趙錫奎, 羅志立, 徐國盛, 王國芝, Wilson C J L, Arne D. 2001. 龍門山造山帶–川西前陸盆地系統構造事件研究. 成都理工學院學報, 28(3): 221– 230.

劉小洪, 石章俊, 馮明友, 王良軍, 王興志. 2021. 旺蒼地區燈影組層狀硅質巖類孔洞充填特征.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3(3): 1–11.

羅照華, 莫宣學, 萬渝生, 李莉, 魏陽. 2006. 青藏高原最年輕堿性玄武巖SHRIMP年齡的地質意義. 巖石學報, 22(3): 578–584.

沈淑鑫, 賈東, 曾慶, 謝忱, 資金平, 張勇, 胡晶. 2018. 四川龍門山北段唐王寨–仰天窩向斜麻柳村輝綠巖斜鋯石U-Pb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地質通報, 37(5): 840–852.

唐菊興. 1995. 含金熱液隱爆角礫巖的特征及研究意義. 成都理工學院學報, 22(3): 59–64.

王欣欣. 2017. 川西北中二疊統棲霞組、茅口組碳酸鹽巖儲層沉積學.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42–43.

王興志, 李博, 楊西燕, 文龍, 徐亮, 謝圣陽, 杜垚, 馮明友, 楊雪飛, 王雅萍, 裴森奇. 2021.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疊世晚期“廣元–旺蒼”海槽特征及其油氣地質意義. 石油勘探與開發, 48(3): 562–574.

吳元保, 鄭永飛. 2004. 鋯石成因礦物學研究及其對U-Pb年齡解釋的制約. 科學通報, 49(16): 1589–1604.

謝磊, 王汝成, 王德滋. 2006. 熱液鋯石: 一種非傳統的鋯石. 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進展.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325–334.

俞軍真, 鄭有業, 許榮科. 2020. 柴北緣雙口山金–銀–鉛礦床賦礦圍巖及含金石英脈熱液鋯石U-Pb定年對成礦時代的限定及其成因啟示. 地質學報, 94(11): 3361– 3375.

袁洪林, 吳福元, 高山, 柳小明, 徐平, 孫德有. 2003. 東北地區新生代侵入體的鋯石激光探針U-Pb年齡測定與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科學通報, 48(14): 1511–1520.

張晗, 黃虎, 侯明才. 2020. 四川廣元地區朝天剖面上二疊統吳家坪組凝灰巖成因及其地質意義.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42(1): 36–48.

張廷山, 陳曉慧, 劉治成, 魏國齊, 楊巍, 閔華軍, 張奇, 楊雨. 2011. 峨眉地幔柱構造對四川盆地棲霞期沉積格局的影響. 地質學報, 85(8): 1251–1264.

張招崇. 2009. 關于峨眉山大火成巖省一些重要問題的討論. 中國地質, 36(3): 634–646.

趙德軍, 王剛. 2017. 龍門山馬角壩地區地質調查實習教程.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2–13.

鄭勇, 李海兵, 王煥, 張蕾, 李成龍. 2017. 龍門山造山帶的早期活動及其對造山作用的啟示. 巖石學報, 33(12): 3957–3972.

鐘怡江. 2009. 四川盆地東北部長興組–飛仙關組沉積格局及層序充填結構研究.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5–16.

朱傳慶, 田云濤, 徐明, 饒松, 袁玉松, 趙永慶, 胡圣標. 2010. 峨眉山超級地幔柱對四川盆地烴源巖熱演化的影響. 地球物理學報, 53(1): 119–127.

訾建威, 范蔚茗, 王岳軍, 彭頭平. 2008. 四川寶興大石包組高鈦玄武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巖石成因. 地球化學, 37(1): 9–21.

Billi A, Salvini F, Storti F. 2003. The damage zone-fault core transition in carbonate rocks-implications for fault growth, structure and permeability., 25(11): 1779–1794.

Blanpied M L, Lockner D A, Byerlee J D. 1992. An earthquake mechanism based on rapid sealing of faults., 358(6387): 574–576.

Bons P D, Milligen B. 2001. New experiment to model self- organized critical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melt and hydrocarbons from their source rocks., 29(10): 919–922.

Boynton W V. 1984. Cosmochemistry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Meteorite studies., 2: 63–114.

Curewitz D, Karson J A. 1997. Structural settings of hydrothermal outflow: Fracture permeability maintainedby fault propagation and interaction., 79(3): 149–168.

Clocchiatti R, Havette A, Nativel P. 1979. Petrogenetic relations between transitional basalts and oceanites from trapped melts in olivine and chromospinels phenocrysts of piton DE LAfournaise (reunion island, Indian-ocean).,102: 511–525.

Davis G H, Reynolds S J. 1996.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 New York: Wiley: 269–371.

Faulkner D R, Mitchell T M, Jensen E, Cembrano J. 2011. Scaling of fault damage zones with displace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ault growth processes.:, 116, B05403.

Feng M Y, Liu T, Lin T, Liu X H, Li N X, Xi A H. 2019. Fracture fillings and implication of fluid activities in volcanic rocks: Dixi area in Kelameili gas field, Jungga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9(3), 154.

He B, Xu Y G, Zhong Y T, Guan J P. 2010. The Guadalupian- Lopingian boundary mudstones at Chaotian (SW China) are clastic rocks rather than acidic tuffs: Implication for a temporal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end-Guadalupian mass extinction and the Emeishan volcanism., 119(1–2): 10–19.

Hoskin P W O. 2005. Trace-element composition of hydrothermal zircon and the alteration of Hadean zircon from the Jack Hills, Australia., 69(3): 637–648.

Mitchell T M, Faulkner D R. 2012. Towards quantifying the matrix permeability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low porosity rocks., 339–340: 24–31.

Nara Y, Meredith P G, Yoneda T, Kaneko K. 2011. Influence of macro-fractures and micro-fractures on permeability and elastic wave velocities in basalt at elevated pressure., 503(1–2): 52–59.

Schaltegger U. 2007. Hydrothermal zircon., 3(1): 51–52.

Sherlock S C, Hetzel R. 2001. A laser-probe40Ar/39Ar study of pseudotachylite from the Tambach Fault Zone, Kenya: Direct isotopic dating of brittle faults., 23(1): 33–44.

Sibson R H. 1977. Fault rocks and fault mechanisms., 133(3): 191–213.

Sibson R H. 1987. Earthquake rupturing as a mineralizing agent in hydrothermal systems., 15(8): 701–704.

Sun W D, McDonough W F. 1989. Chemical and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oceanic basalts: Implications for mant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es., 42(1): 313–345.

Zhang Z C, Wang F S. 2002. Geochemistry of two types of basalts in the Emeishan basaltic province: Evidence for mantle plume-lithosphere interaction., 76(2): 229–237.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hydrothermal zircon in a fault damage zone from the Permian diabase vein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Southwestern China

LIU Xiaohong1, 2, CHEN Junlang1, FENG Mingyou1*, ZHUO Yiqian1, WANG Weiwei1, SHANG Junxin1

(1. 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Sichuan, China; 2. Sichu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Gas Geology, Chengdu 610500, Sichuan, China)

Hydrothermal zircons within fault damage zones filled with diabase veins in the Lower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Guangyuan area (northwestern Sichuan, Southwestern China).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features, origin, and timing of the zircons in the fault damage zon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etrographic descriptions, coupled with SEM, cathodoluminescence, fluid inclusion, geochemical, LA-ICP-MS isotopic data of the zircon, and evidence from burial history. The zircons exhibit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ype, texture, and trace elements to typical hydrothermal zircons, primarily occurring in the fault gouge and fault breccia. The obtained apparent and weighted mean207Pb/206Pb ages of 110 Ma to 114 Ma and 112.0±0.9 Ma sugges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he Yanshanian Episode Ⅲ tectonic movement (Late Early Cretaceous) and fluid events on the Northern Longmen Mountains (NorthwesternSichuan Basi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deep hydrothermal fluid, characteriz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enriched in SiO2, mixed with hydrocarbon fluid, was injected into the Permian strata along the fault zone. This proces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hydrothermal zircon containing Zr4+in the fault damage zone, accompanied by the creation of partial secondary dissolved pores. In the sealing areas, supersaturated SiO2precipitated rapidly and filled the pores and fractures due to pressure release and temperature reduction. This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porosity, leading to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rock reservoir space and, consequently, a significant densification of the reservoir performance.

Sichuan basin; Permian; diabase; fault damage zone; hydrothermal zircon

P588.245; P597.2

A

0379-1726(2023)06-0746-13

10.19700/j.0379-1726.2023.06.009

2021-11-30;

2022-07-10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6ZX05007004-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02109)和四川省創新創業訓練項目(S202010615134)聯合資助。

劉小洪(1980–), 女, 副教授, 主要從事儲層成巖作用研究。E-mail: liuxiaohong_swpu@163.com

馮明友(1981–), 男, 副教授, 主要從事儲層地質學研究。E-mail: fmyswpu@163.com

猜你喜歡
茅口輝綠巖熱液
SN 地區輝綠巖下弱信號寬方位采集與成像
阜平輝綠巖飾面石材礦廢石利用簡析
柴北緣牦牛山地區輝綠巖體鋯石U-Pb年齡及地質意義
川東地區中二疊統茅口組天然氣成因及氣源
塔東熱液地質作用機制及對儲層的改造意義
X射線熒光元素分析在普光地區茅口組白云巖化程度識別中的應用
層結背景下熱液柱演化的實驗模擬*
川東W地區茅口組儲層地震預測
熱液循環助采洗井裝置的分析與應用
新疆博格達地區發現類似稀土四分組效應的輝綠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