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大歷史觀邏輯

2024-01-23 02:51王雙印
關鍵詞: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

王雙印

(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大歷史觀是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彰顯連續性的思維方法。習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1]。洞悉歷史規律、把握歷史大勢、抓住歷史機遇、跟上時代潮流,是中國共產黨100 多年來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2](P2)。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的系統謀劃和部署,要深入研究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大歷史觀邏輯,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的民族,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到了近代,中國遭到西方的侵略,中華文明也遭受重創。中華民族經過100 多年的抗爭,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P13)。為此,我們要樹立大歷史觀,回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挖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特發展道路是依據其不同的基本國情、文化特性和歷史基因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深厚根基和沃土。只有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從連續性的角度來看,當今世界唯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至今仍以國家性形態發展傳承。習近平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3]。因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創新性的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停滯或陷入僵化的為傳承而傳承,相反中華文明歷久彌新,富有生命力。這正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傳承過程中,中華文明不斷革故鼎新、自我更新。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3]。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仍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以守正創新的精神更好地引領文化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從包容性的角度來看,中華文明是多元匯聚、兼收并蓄、海納百川、開放交流的文明。文明的包容性是博大胸襟的體現,也是文明汲取豐富營養而充滿生機的生命力所在。中華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歷史環境中逐步形成的,中華文明并不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堅持洋為中用,對其中的優秀文化兼收并蓄,將其與中華文明匯通融合,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使中華文明大放異彩。習近平指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4]?!爸腥A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3]。堅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包容性將使中國在當代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世界優秀文明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從統一性的角度來看,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向內凝聚、團結集中的大一統文明。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文明逐漸形成了“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思想。團結統一、眾志成城是中華民族之福,分裂動蕩是取禍之道,這是中國人民用血淚換來的深刻經驗教訓。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3]。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凝心聚力,共創美好未來。

從和平性的角度來看,中華文明主張群己合一,倡導交通成和、共生并進、保合太和,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傳承的理念。中華文明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對世界多元文明和平互鑒的追求亙古不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依舊堅持和平道路不動搖,中華民族不搞稱霸,不追求一家獨大,追求的是百花齊放、和而不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和平性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與西方霸權主義國家不同。中國不插手別國政治,也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別國。正如習近平所說:“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3]。

以上“五個突出特性”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地位的充分肯定,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大現實價值。習近平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3]。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文明發展為了惠及人民,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從大歷史的宏觀視野來看,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文明層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傳承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和中華民族精神,又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和文明發展趨勢,是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

(二)堅持“兩個結合”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3]?!皟蓚€結合”是具有原創性理論價值的表達,對于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兩個結合”追求的是相互契合、自然融合。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是在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立的解放全人類的理論學說,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為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獲得解放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文化來源不同,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明載體,能夠確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這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所在。

堅持“兩個結合”,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夯實了道路根基。社會主義在中國充滿生機活力,關鍵在于具有中國特色,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華文明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兩個結合”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文化基礎,同時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更加深遠的戰略縱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偉大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助推中華文明走向現代,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底蘊,更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即繼承性,是文明推陳出新的現代化。這樣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將大大加強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更好地推動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明實現偉大復興。

堅持以“兩個結合”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拓寬了現代文明的創新空間?!皟蓚€結合”的提出便是創新,“第二個結合”更是面向現代文明的一次思想解放,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更廣闊的空間,使現代文明能夠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資源,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可以反哺中國式現代化,面向未來地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新的文化生態和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既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又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能夠更好地代表新時代人民的文化訴求。習近平指出:“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5]。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一般規律性和特殊規律性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的具體表現形式。

堅持以“兩個結合”創建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習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3]。文化自信就是文化的主體性,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地排斥外來文化,過分地拔高本民族文化的地位,而是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文化策略。堅持“兩個結合”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了革命文化,又吸收借鑒了人類歷史上的優秀文明成果——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并使之與中華文明結合起來,切實地鞏固了文化的主體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氣、根本依托,賦予中國共產黨引領時代發展的文化力量,賦予中華民族區別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文化特性。

(三)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關乎國家的精神面貌和興旺發達,關乎人民利益和人類文明發展,為我國的文化復興道路指明了方向,將極大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氣。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明確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2](P35)。自信是基于自我審視評價所產生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種積極正向的心理狀態及活動。文化自信是基于五千年中華民族歷史而自然生成的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是長期以來推動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統攝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具有普遍性及對中國文化發展具有現實意義的優秀文化的匯集和精煉,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因此,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給予當代國人以穩固正向的精神家園,能更好地凝心聚力,堅定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是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地站穩人民立場,發展的文明成果屬于全體人民。只有將人民的思想武裝起來,真正地使人民共享文明發展成果,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堅實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是建立在新時代現代文明基礎之上的共同體。行為來自于思想的指引,只有從思想上形成人類文明共同體理念,才能真正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落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并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方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文明傳承和創新之風吹向世界,加強了國際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思想引領。文明并無高下之分、尊卑之別,各國的文明都是基于本民族的歷史國情和長期以來的人民生活習慣所形成的,且各國各民族文明的精華之處具有共性,文明互鑒是去粗取精、博采眾長,是堅持文明的多元化,增強本民族文明影響力的過程。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盁o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3]。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加強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世界文明進步與發展,切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建。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在文化建設上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經過改革開放40 余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已達小康水準,但在文化領域“我弱西強”的總體態勢并未改變,這與我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國際地位不相匹配。盡管經過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有所提升,但仍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比如現代文化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文化產業與西方相比缺乏競爭力。這些方面都迫切需要得到提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增強中華文明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和塑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應表現在文化領域的文化復興、文化強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有利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還有助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習近平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6](P29)。創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事關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升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是在文化領域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文明追求,激發了人民的創造力和活力,增進了中華民族凝聚力。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包含中華文明的復興,新時代實現中華文明復興就是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二、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大潮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全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對新時代我國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是與習近平的大歷史觀密不可分的。從橫向的空間出發,分析事物在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各自特點,進而以平等的視野和開放包容的胸懷促進交流互鑒、共同發展,是大歷史觀的重要內容,即習近平所強調的“用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國際視野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和內在聯系”[7](P184)。

習近平關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 年6 月2 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闡述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的立場。同年7 月3 日,習近平向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致賀信,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為什么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怎樣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是我們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一)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必要性和原因

第一,推動文明交流借鑒是傳承歷史的必然選擇?!皻v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8]?!疤煜录嫦鄲蹌t治,交相惡則亂”[9]。兼愛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價值觀的根本傳承。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與西域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是頻繁。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傳播,促進了西方航海、文學藝術、軍事的進步;歐洲的天文學、數學等學科知識也傳入中國,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然而,近代由于清政府的目光短淺、孤傲自大、閉關鎖國,導致中國遭受了難以磨滅的苦難。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經歷了由戰亂到和平、由封閉到開放,也深刻地體會到封閉使人落后、開放使人進步的意義。

第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是立足當下的必然要求。21 世紀以來,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不斷加強,世界已經成為一個深度交融和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人類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了一起,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整個世界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意孤行、窮兵黷武終將兩敗俱傷,唯有和衷共濟、齊心戮力方可共謀發展、共創輝煌。所以,中國始終堅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始終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以團結合作、休戚與共取代分歧戰爭,以平等正義、兼容并蓄反對偏見霸權。

第三,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是展望未來的精神保證。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有利于中國吸收各國的優秀文明,同時也有利于提升中華文明在世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習近平強調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我國的文化產品競爭力也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诖?,中國更要推動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基礎上,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這樣才能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通過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以及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搭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文明對話平臺,促進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

(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怎樣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第一,尊重文明具有多樣性。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推動了人類不斷進步發展。2014 年習近平指出:“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10]??v觀中華上下五千載,華夏文明歷久彌新,從未間斷,隨時光推移愈加流光溢彩,其原因除了它本身厚重的人文底蘊及文化積淀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中華文明具有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它能夠在長期發展中與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鑒,能夠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昂透?,在于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11]。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中國有詩云:“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國秉承“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堅持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必須尊重文明多樣性,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發展理念,從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推動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我們要抱著互相尊重的態度,立足于本國社會和人民發展的需求,進行文化的交流和互鑒,既保持我們文化的特色,同時又在開放中不斷地完善我們的文化。

第二,尊重文明具有平等性。平等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不懈追求。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將平等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堅定不移地將平等的目標、原則、理念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實踐中。與人相處時我們知道要平等尊重他人,在對待不同的文明時,我們依然要抱著平等的態度尊重其他文明。每個國家的文明都有其特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習近平強調:“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8]。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有些人別有用心地用“文明優越論”來批判文明間的平等交流,這是一種無知和偏見,是一種有意而為之的意識形態侵略,將會制造矛盾與沖突,阻礙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在國與國經貿往來日益緊密的今天,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只有摒棄零和思維,平等相待,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不同文明共存共融、共同發展。

第三,尊重文明具有包容性。歷史上沒有哪一種文明是一座孤島,雖有高山、荒漠和其他天塹重重阻隔,但各種文明相互包容、匯通融合,推動人類智慧寶庫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至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于外來文化的包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3]。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內在特質。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其他文明,但反觀西方,以“歷史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為代表的西式傲慢仍然在國際社會占據主導地位。我們要尊重各國的歷史特點、文化傳統,虛心地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賡續綿延。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文明具有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彰顯了習近平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具有的開放包容胸襟和格局,揭示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規律。習近平強調:“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8]。我們要擔負起凝聚共識的責任,尊重文明多樣性,從不同文明中汲取營養,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三、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主義偉大實踐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思考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6](P29)。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說,在社會實踐層面就是要以歷史主動精神推動歷史發展進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出發,習近平在文化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對于堅定文化自信,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12]?,F實的人及其活動是大歷史觀形成的邏輯前提。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也就是說,大歷史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13],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P23)。立足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所肩負的凝聚民族力量的使命。

習近平強調文化建設必須站在人民立場上。2014 年,習近平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2](P37)。習近平的上述論斷為我們深刻把握和更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當之無愧應該成為歷史的書寫者和主角,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價值導向上堅定地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于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心系人民,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此,黨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致力于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而這個“美好生活”當然包括精神需求方面。習近平為我們勾畫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人民追求的目標。為了實現人民所期待的中國夢,必須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產品,一方面,不斷增強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源泉。

(二)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一刻也不放松意識形態工作。2013 年,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因此,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2](P2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習近平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對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一系列創新性的思想觀點,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并針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多種措施和方法,從根本上扭轉了意識形態領域一度出現的被動局面,進一步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了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確保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行穩致遠。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馬克思主義引領各種社會思潮;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綜觀中外歷史,任何政黨要獲取政權,確保長期執政,都必須抓好輿論工作,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切實抓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敢抓敢管、敢于亮劍,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此外,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要重視網上輿論斗爭工作,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陣地。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才能更好地鞏固和發展主流意識形態,堅定“四個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集中反映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狀況,代表了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14]。習近平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是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1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其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與傳播的引領作用。習近平強調:“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引導全體人民自覺踐行”[7](P31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表達,是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內容,是凝心聚力的強大力量。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將其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堅持全民行動,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成為人民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國人內心深處。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厚的資源,深入挖掘其深邃的內涵,實現其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發揚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通過上述方式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并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著力培養有民族擔當精神的時代新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在探索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在文化領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強調“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6]。

所謂文化強國是指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力量既表現為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也表現為發達的文化產業,還表現為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強調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性,闡述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路徑。他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17](P3-4),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17](P198)。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習近平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7](P16);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習近平強調:“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18]。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階段性成果。黨的二十大進一步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2](P38),以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習近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論述,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文化強國目標引領下,人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歡
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現代文明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島》:形式主義的美學突圍與現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當原始人遭遇現代文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