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

2024-01-23 21:23游浩辰
福建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福建思政特色

夏 露 游浩辰

(1.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一、引言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也是其標志性成果,為后續文化工作指明了新的行動方向。[1]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成為當務之急。針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等重大要求,如何更好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成為當前工作重點。[2]中華文化的生動體現正是在其地域性,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凝聚力的根源,而大學就創立于這樣的特定地域范圍與文化環境中,滋養大學的地域文化就為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鮮活的資源,而優秀的地域文化與思政課堂如何融合就成了當前重要的研究方向。福建優秀地域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突出表現,更值得深入挖掘其精髓。

近年來,有關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豐碩。學者普遍認可二者融合的重要性,認為地域文化豐富拓展了高校的教育資源,促進落實高校的育人使命,但也發現了高校自主意識薄弱、理論與實踐脫鉤、載體和媒介的運用不足等困境,從而提出改革制度與方法、加強課程與師資建設、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提高實踐與宣傳工作等完善路徑。[3]本研究通過對福建高校學生發放1700 份線上問卷及部分師生的訪談,了解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來探討如何完善融入的路徑。

二、福建優秀地域文化的主要內涵

福建優秀地域文化堅持守正創新,既有中原文化的歷史沉淀,又不乏閩越文化的獨特魅力,還容納了海洋文化的包容萬象,包含了福建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主要內涵,以其傳統又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特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一)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

福建誕生了曇石山文化等史前文明,孕育出了朱子文化、媽祖文化、閩都文化、客家文化、海絲文化等覆蓋八閩的地域文化和福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主題文化,涌現出了鄭成功、林則徐、嚴復等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共同構成了福建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4-5]

(二)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

福建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留下了古田會議舊址群、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等以物質形態呈現的革命遺存和古田會議精神、蘇區精神等精神形態呈現的革命精神標識,也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中國工人運動先驅林祥謙、“密使一號”吳石、“無名英雄”蔡威等革命先烈,這些匯聚成了福建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6]

(三)守正創新的社會主義文化

福建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以開放包容的魅力孕育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如晉江經驗、長汀經驗、寧德模式等先進的發展模式和“滴水穿石”閩東精神、“敢拼會贏”閩商精神等地域特色精神,體現了福建守正創新的社會主義文化。

三、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

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是當前時勢所趨,它孕育出了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大學文化,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資源。

(一)貫徹“兩個結合”,助推文化強省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7]高校思政課承載著重要的育人使命,讓學生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的同時,又反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推動優秀的地域文化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發展,正是“兩個結合”的具體體現。在福建省打造文化強省的號召下,更需要做好保護、傳承、傳播和發展福建優秀地域文化,講好福建文化故事從而講好中國故事。[4-5]

(二)具象理論活化教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體系

通過將優秀地域文化資源轉變為課程素材,打破對思政課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解決傳統教材中使用相同案例而缺少創新活力的問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具象化為更有代入感的呈現,將抽象理論講活講透,不僅能提升教學質量,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的文化魅力從而真正愛上思政課,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抬頭率。而地方性高校通過在思政教育體系中凸顯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教學成果,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體系。

(三)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各種社會思潮涌入中國,在“普世價值”論等錯誤思潮沖擊下,部分大學生動搖了馬克思主義信念,削弱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和信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峻挑戰。[3]而將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學生感受到歷史長河中地域文化發展帶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通過文化尋根增強對優秀地域文化的情感共鳴,提升保護、傳承、傳播和發展地方文化的自覺性和自信心,實現文化自信到文化認同。

(四)增強大學生歸屬感,助力扎根八閩大地

據福建高校2023 級新生大數據,除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等個別院校的省內生源比例較低(分別為25%、30%),福建大部分高校的省內生源占到了55%以上,一些地方性院校甚至高達80%??梢钥闯?,大學生自有的文化底蘊存在一定地域共性,尤其是閩籍大學生,他們都受到了福建文化的熏陶,而越是地方性院校,福建地域文化影響越顯著。問卷結果顯示,十分愿意留閩工作的學生占65%,其中本省生源高達45%,外省生源接近20%,還有30%的學生表示視情況而定,完全不考慮在福建工作的僅占5%。將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可增強大學生對福建地域文化的好感度,減少對福建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間接增加留閩就業概率。通過幫助大學生“尋根”,增強其歸屬感,使之真正認同和熱愛福建優秀地域文化而扎根八閩大地,成為福建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文化的傳承者,把個人奮斗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之中。[5]

四、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的現狀問題

通過線上問卷及訪談,發現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頂層設計、校園環境創設、課程師資建設、支撐手段等方面的薄弱。

(一)頂層設計有待完善,共享資源推廣不足

在思政共享資源平臺和思政大中小一體化建設等方面,福建還處于摸索和起步階段,未形成權威體系的共享教學資源平臺,現有資源推廣不足,其中福建地域文化資源缺乏系統性整合,也未形成規范的配套輔導教材,頂層設計還有待完善。當前各大高校和專業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較少對外公布,缺乏展示和交流平臺,不利于資源共享共建,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在訪談中表示缺乏獲取資源與學習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系統學習地域文化的積極性。

(二)校園環境創設缺乏特色,文化氛圍與活動不足

部分學生表示校園內缺乏福建地域文化的氛圍,不僅表現在校園環境的硬件創設上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缺乏地域特色和校園自身定位,文化底蘊的體現感不足,而且在軟件創設方面不夠重視校園風氣的建設,對于典型先進校友、校園精神榜樣等的案例挖掘不足,缺少特色的社團活動、節日主題實踐等文化相關活動,未體現出校園獨特的精神與文化,打造高校特色思政教育體系更是有一定的挑戰。甚至有部分學生直接表示對這些文化類課程不感興趣,這說明學校未能很好地通過校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有待提高。

(三)課程之間差異大,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問卷結果顯示,70%的學生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較多應用到福建地域文化案例,而不足50%的學生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與福建地域文化有較好融合,說明課程間差異大,這與課程內容和開課歷史有關。部分學生反映來自外省的思政課教師對福建地域文化的熟悉程度不高導致課堂案例運用效果不佳。而一些高校本就存在師資緊缺問題,教育部提出的思政課堂小班化要求更使之形勢嚴峻,從而引入兼職教師或招聘缺少課堂與實踐經驗的新教師補充師資力量,影響師資穩定性和教學質量。以上原因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地域文化案例的補充不足,產生照本宣科的情況,最終影響教學成果。

(四)教學模式單薄,支撐手段不足

問卷調查顯示,超過50%的學生在校內完成了福建地域文化的必修或選修課,而20%的學生表示學校未開設相關課程但自身有興趣學習,如在福建方言、歷史等方面,說明部分高校對地域文化不夠重視。這些文化類課程雖然不屬于思政體系,卻立體、豐富了思政課的內涵與資源,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32%的學生認為地域文化的融合缺乏外部環境的支持,如政府部門、研究機構、文創企業、紀念館、博物館等相關場所與學校間的合作,使融合上面臨著資金和文化資源等不足。學生感覺離開教室就等同于離開思政課堂,說明思政教育在新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實踐和激勵的模式不夠豐富,網絡宣傳的效果不夠顯著,導致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感、體驗感、融入感不強。

五、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的完善路徑

針對前述融入困境,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加強課程師資建設、打造立體教學模式等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徑推進思政課改革,力求實現地域文化發展和高校立德樹人更為密切的融合。[3]

(一)完善頂層設計,共建資源平臺

1.組建思政協同育人隊伍

由高校組織,政府推動,以福建地域文化資源為融合劑,從組織領導等方面統籌安排,選拔各高校優秀思政教師、地域文化學者、歷史學專家、地方發展先進典型干部、革命英雄乃至革命先烈后代來組建思政協同育人隊伍。

2.完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在福建省思政教學資源平臺和名師工作室等權威平臺中打造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專題,整合校內外資源,提供教學視頻、虛擬仿真視頻資源庫、教學課件庫、視頻資源庫、教學素材庫、實踐資源庫等資源,共同建立線上線下相貫通的全覆蓋、立體式、有前沿科技特點的共享教學資源平臺,并對平臺進行有效宣傳和推廣以分享教學經驗與成果,促進跨校、跨學科共建共享資源。

3.加快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課堂建設

以福建地域文化為重要切入點來打通學段壁壘,在大中小思政課間搭建橋梁。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福建的孕育、發展、實踐,以學校結對、教研室結對、教師結對、學生結對等方式共同開展集體備課、研學等活動,大學教師下沉至中小學課堂以提升其責任擔當,中學優秀教師步入大學課堂為高校教學提供新鮮血液,共同助推福建省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課堂建設。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福建地域文化滲透力

1.加強校園環境創設工作,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在高校環境創設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如在校門設計、宣傳標語上體現地方特色,在教學樓、圖書館等地展示地域名人雕像和藝術字畫,在校史展覽館呈現學校辦學方向與理念、優秀校友就業與創業成就,激發學習熱情。將福建地域特色餐飲引入校園,通過品嘗地方特色小吃、福建各地茶飲了解地方飲食文化,使地域文化融合更接地氣。在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開展實踐,如慶祝福州傳統節日“拗九節”,共煮“拗九粥”給退休老教師和周邊社區老人,傳承“敬老愛親”中華傳統美德和福州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結合地域紅色文化慶祝建黨節、建軍節,通過參觀革命舊址了解當地革命發展歷程,傳承紅色基因。

2.重視校園風氣建設,打造特色思政教育體系

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優良校園風氣,把“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愛拼會贏”的閩商精神等福建地域特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提煉新時期的大學精神。提高高校媒體宣傳陣地的作用,利用校報、宣傳欄、公眾號、網絡視頻號、校園廣播等媒體,開辟福建地域文化專題專欄專版,通過廣播學習傳唱代表大學文化與精神的校歌和《海峽月光曲》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歌曲。通過挖掘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資源,構建有地方特色思政教育體系,打造高校自有特色和品牌,如福建江夏學院的侯官文化特色、福建農林大學的農耕文化特色、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船政文化特色。

(三)加強課程間互動,強化師資建設

1.加強課程間互動,圍繞主題聯合集備

高校教師需加強不同課程間的教學、實踐互動,圍繞同一地域文化主題聯合集備、共同實踐。對于面向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課程,雖然案例取自同一主題,但在使用的重點、運用案例的深度、剖析背后的原理上可有不同的側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應用《習近平在福建》《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中的事跡作為案例,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應用福建船政文化、古田會議精神、谷文昌精神等地域特色文化和林祥謙、何叔衡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作為案例,而地域文化元素在不同課程運用的一貫性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地域文化的了解。[3]

2.重視教師在地化實踐培訓

當前思政課教師培訓主要圍繞高水平高層次理論知識展開,涉及具體案例分享的心得討論、交流學習不足,且研修場所主要集中于一些全國知名思政實踐基地,忽視了福建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本地實踐。而部分非本地教師地域文化的“缺課”正是需要在地化的實踐培訓加案例交流來“補課”,以提高教師對地域文化的熟悉度和文化認同感。

3.提升教師素質,以賽促教打磨金課

擴大教師隊伍的同時要不斷提升教師素質,思政領銜名師需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發揮示范輻射和傳幫帶作用,針對新入職教師完善一對一幫扶機制、聽課機制,加強示范課堂建設、教學展示、理論宣講等工作,通過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比賽,用鮮活的地方案例打造“金課”,并以賽促教,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設計的優化以及教學創新的應用。

(四)優化支撐手段,打造立體教學模式

1.拓展師資范疇,開發通識類課程

集合多專業領域教師開發地域文化通識類公共課程,通過講座、科研合作等方式深入開展名師名家進校園等活動,將本校外校文化類專業師資隊伍融入思政隊伍共建團隊,發揮特長進行專題化思政課教學,通過專項課題立項推出跨學科研究成果,為弘揚福建地域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促進學校之間、高校與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以加快地域文化產學研工作深入開展。

2.開拓實踐渠道,課內課外充實教學

高校需借助社會力量聯動培育學生,推動更多場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基地,共同打造閩派文化產業和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將“City Walk(城市漫步)”等大學生喜愛的新興旅游方式融入思政實踐中。開展以地域文化資源為主題的“大學生講思政課”、征文、知識競賽、大學生志愿者講解員比賽等學生競賽,以賽促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成為踐行福建地域文化的先行者和生力軍。搭建產教研融合平臺,教師通過文化課題研究助力地域文化產業發展,社會在數字技術等高科技應用方面又為高校教學平臺提供腳手架支持,形成社會參與教育、教育服務社會的良性循環和互利共贏,彌補大學師資、資金和經驗不足等問題。

3.融入新技術與網絡宣傳,線上線下聯動育人

發揮多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等教學載體的優勢,展開線上線下研討、培訓等活動,并運用數字化技術提煉風土人情、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教學資源。如借助依托于福建師范大學打造的福建省高校虛擬仿真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教學中心,構建配套的教學資源庫,結合視聽觸覺感受,通過情景模擬、歷史再現和角色體驗等方式開展虛擬仿真實驗等線上思政課社會實踐,加快高新技術與思政課融合程度,提高地域文化在思政教育的時空延伸,各??晒蚕聿糠仲Y源成果將其引入課堂。高校要把握網絡宣傳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運用微博、直播平臺、公眾號、視頻號等新興傳播方式和動漫、微電影等新興文化呈現方式,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福建地域文化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增強對福建地域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教學新模式,全方位拓展思政課堂。[8]

六、結語

將豐富的優秀地域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政課已成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點,這不僅是政府、社會、高校的義務,也是全體師生的責任。高校要以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實踐為目標,深化福建地域特色實踐,不斷提高福建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高校也能借此落實育人使命,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講好福建地域特色故事,厘清地域特色道理,總結地域特色經驗,并上升為地域特色理論,通過堅定文化自信,最終激發并增強大學生對中國道路的認同感,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猜你喜歡
福建思政特色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特色種植促增收
那個夢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中醫的特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完美的特色黨建
福建醫改新在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