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DNA 條形碼的棕櫚裸蠓雄蟲的發現與描述

2024-01-23 12:38何澤華李加慧林曉丹
熱帶生物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登錄號雄蟲雌蟲

何澤華,李加慧,林曉丹

(海南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熱帶農林生物災害綠色防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70228)

棕櫚裸蠓Atrichopogonpalmatus隸屬于蠓科Ceratopogonidae 鋏蠓亞科Forcipomyiinae 裸蠓屬Atrichopogon[1],該種雌蟲于1962 年在日本被首次記述[2],可根據其腹部第7~9 節腹面具有特殊的贅生物進行鑒別。1990 年劉增加等[3]基于甘肅康縣的雌蟲標本命名新種多刺裸蠓(Atrichopogon sentusYu and Qi, 1990),該種后被Liu 等[4]異名為棕櫚裸蠓,但棕櫚裸蠓的雄蟲迄今仍未發現。經海南島裸蠓標本整理鑒定發現了棕櫚裸蠓的雌蟲,形態學鑒定為棕櫚裸蠓,并利用DNA 條形碼技術對雌、雄個體進行配對,首次發現了棕櫚裸蠓雄蟲,并對該種進行描述。

1 材料與方法

研究樣本為2020—2021 年于海南島內采集的所有棕櫚裸蠓成蟲酒精標本,標本處理參照吳小香的方法[5],對所有總計12 頭標本進行無損形態DNA 提取,DNA 提取參照天根血液/細胞/組織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方法,隨后制成玻片。

DNA 條形碼:以COI(細胞色素C 氧化酶亞基I)基因作為DNA 條形碼基因,通用引物為LCO1490: 5′- GGTCAACAAATCATAAAGATATTGG - 3′和HCO2198: 5′-TAAACTTCAGGGTGACCAAAAAATCA -3′,進行PCR 擴增[6]。擴增體系和反應程序參考吳小香的方法[5]并進行了一定的改動,在原25 μL 體系中,DNA 模板由原來的2 μL 增加至3 μL,ddH2O 減少1μL,PCR 反應循環由原來的35 個降至30 個。經測序,最終獲得長度為658 bp 序列11 條,目前已在 BOLD (http://www.boldsystems.org/index.php)上公開。選擇并下載已公開的5 種裸蠓COI 序列:①稀瘤裸蠓Atrichopogon oedemerarum, GenBank 登錄號:KJ767872.1;②溫勒裸蠓Atrichopogon winnertzi,GenBank 登錄號:KT278275.1;③棕色裸蠓Atrichopogon fusculus, GenBank 登錄號:HQ945252.1;④Atrichopogon infuscus, GenBank 登 錄 號 :KJ767868.1;⑤Atrichopogon hirtidorsum; Gen-Bank 登錄號:KT278273.1。利用 MEGA 7.0.14 采用Kimura 雙參數模型(Kimura-2-Parameter, K2P)計算種內和種間遺傳距離[7];選擇殘脂庫蠓Culicoides imicola(GenBank 登錄號:KT307823.1)和臺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GenBank 登錄號:KF528691.1)作為外群,構建系統發育樹(phylogenetic tree),并進行自舉檢驗(Bootstrap=2000)。

形態學方法:使用奧林巴斯 SZX16 體視顯微鏡觀察酒精標本,并連接CCD(DP72)對蟲體整體輪廓進行拍攝。完成拍攝后,對蟲體進行消化裂解,并在福斯德 XPZ-830BI 連續變倍體視顯微鏡下進行解剖制成玻片標本,最后使用生物顯微鏡XSP-12CA 和 CCD(YH5001)對玻片標本進行鑒定、測量和拍攝。利用 Adobe Illustrator CC 2018對雄性成蟲生殖器進行繪制;利用 Photoshop 對繪圖和照片進行排版。形態術語及測量依據遵循Borkent & Picado 和Felippe-Bauer 的方法,測量數據值在文中的表達形式為最小值至最大值(平均值,n為測量標本數)[8 - 9]。

形態術語縮寫如下,觸角比(AR):雄蟲觸角鞭節10 ~ 13 節總長與1 ~ 9 節總長的比值,雌蟲觸角鞭節9 ~ 13 節總長與1 ~ 8 節總長的比值;觸須比(PR):觸須第3 節長與其寬的比值;前緣脈比(CR):從翅弓脈開始至前緣脈末端總長與從弓脈至翅末端緣總長的比值;跗節比(TR):各足第1 跗節與第2 跗節的長度比值,前足跗節比(TRI)、中足跗節比(TRⅡ)、后足跗節比(TRⅢ)。

2 結果與分析

2.1 棕櫚裸蠓雌、雄蟲的配對測序獲得雄性個體CO I 序列7 條,雌性個體CO I 序列4 條(GenBank 登錄號:OQ413720-OQ413730),序列長度為658 bp,該種種內遺傳距離為 0.000~0.005,平均遺傳距離為0.002,種間遺傳距離為0.148~0.206,構建的系統發育樹(圖1)與圖不一致顯示測序的所有個體聚為支持率100%的單系,說明雌雄同種,均為棕櫚裸蠓。

圖1 根據CO I 序列所建裸蠓屬系統發育樹

2.2 棕櫚裸蠓AtrichopogonpalmatusTokunaga,1962 (海南新紀錄)Atrichopogon palmatusTokunaga, 1962: 160; Liu et al. 2001: 136; Yu et al.2005: 455[1- 2,4]. 模式產地:日本(沖繩)

Atrichopogon sentusYu e Liut , 1990: (218);Liu et al. 2001: 136[3-4]. 模式產地:中國(甘肅)

鑒別特征:中小型棕黃色蠓種;復眼遍布柔毛;小盾片后緣有粗鬃2 根;翅面無大毛;雄蟲爪尖分叉,雌蟲爪尖無分叉;雄蟲陽基側突拱橋狀,端部1/2 覆有縱皺的膜,頂端有延伸,陽莖中葉基部與陽基側突基部重合;雌蟲受精囊卵形或橢圓形,第7 腹板中央有1 個棕櫚樹狀突起,第8 腹節腹面有2 對翼狀突,第9 腹節兩側各有一長辮狀突起。

雄成蟲(圖2-A)翅長1.02~1.14(1.08,n=6)mm;翅寬0.38~0.40(0.39,n=6)mm

圖2 棕櫚裸蠓 Atrichopogon palmatus Tokunaga, 1962 ♂

頭:棕黃色(圖2-B)。頭寬與喙長比為2.22~2.55(2.38,n=7)。兩復眼間距與小眼直徑近乎相等(圖2-C),小眼面間柔毛遍布整個復眼。觸角棕色,鞭節2~10 節上著生輪毛;鞭節第10~13 節延長,第10 節延長程度最低;第13 節延長程度最高,端突明顯,觸角比(AR)0.87~1.03(0.95,n=7 )。觸須5 節,棕色,第3 節最長,呈柱狀,中部有感覺器窩;第5 節呈錐狀,端鈍,觸須比(PR)2.42~2.77(2.56,n=7)。

胸:中胸背板棕黃色,鬃毛稀疏,肩部及兩側緣色淡,中間有兩條平行淡色帶從端部向基部延伸,基部有兩個對稱淡色斑,呈“八”字;側面色淡,側背片具1 根剛毛;小盾片黃色,具2 根鬃毛,2~5 根剛毛;后小盾片較小盾片顏色略深。翅面無大毛分布,中脈叉有柄;第2 徑室長/第1 徑室長為1.14~1.81(1.45,n=6);CR 0.60~0.62(0.61,n=6)(圖2-D)。平衡棒淺棕色。各足均為淺棕色,TRI 3.14~3.84(3.49,n=7); TRⅡ 2.91~3.25(3.12,n=7);TRⅢ 2.70~2.97(2.85,n=7),后足脛端鬃7~8 根,爪端分叉。

腹:淺棕色。背板顏色較腹板深。尾器(圖2-E):第9 背板后緣弧形,尾須耳狀,著生于第9 背板腹面兩側,不超出第9 背板;第9 腹板后緣兩側與抱握基節銜接處呈弧形淺凹,中間則呈半圓形凹陷,沿中間凹緣有一列弧形排布的鬃毛。抱握基節細長,長于第9 背板,基部內側有三角形腹踝,與陽基側突基部接近,踝突短小,呈倒錐狀,抱握端節基部2/3 寬而端部1/3 細(圖2-F)。陽基側突拱橋狀,表面覆有一層布有縱紋的膜結構,外緣折疊且硬化,端鈍且硬化程度略低,上著有一層透明片狀結構;陽莖中葉與陽基側突基部愈合,腹面近端部有開口,中突指狀,背面中部縱向開口。(圖2-G)。

雌成蟲(圖3-A), 翅長 0.95~1.11(1.01,n=5)mm;翅寬 0.42~0.47(0.44,n=5)mm。 體型及顏色與雄蟲相似。頭寬與喙長比為 1.77~2.00(1.90,n=5)(圖3-B)。觸角棕色,鞭節1~8 節近乎球形,鞭節9~13 節為延長節;端節末端端突明顯,呈劍狀,AR 1.62~1.78(1.68,n=5)。觸須PR 2.31~2.69(2.56,n=4)。大顎發達,大顎齒11~14 枚。小盾片上的剛毛數為2~7 根。翅較雄蟲寬,翅面無大毛;第2 徑室長/第1 徑室長為 1.83~2.25(2.13n=5);CR 0.65~0.68(0.66n= 5)(圖3-C)。各足顏色與雄蟲一致,TRI 2.93~3.52 (3.23n=5);TRⅡ 3.25~3.59(3.44n=5);TRⅢ 2.70~3.19(2.94n=5),后足脛端鬃7~9 根,爪端無分叉。腹部顏色與雄蟲相似,受精囊1 個,橢圓形 (0.06~0.09)mm×(0.05~0.06) mm,有頸,基部有刻點(圖3-E)。第7 腹板中央有1 個棕櫚樹狀突起,其上有約20 條枝突,第8 腹節腹板有2 對翼狀突,靠側緣的翼狀突基部有若干鬃毛,中間的翼狀突由4~5 根粗刺由長至短并排組成,第9 腹節兩側各有1 個長辮狀突起(圖3-D)。

圖3 棕櫚裸蠓 Atrichopogon palmatus Tokunaga, 1962♀

檢視標本:標本7♂4♀來自海南省瓊中縣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其中,2♀2♂,黎母山林間(19.1731°N/109.7310°E,H 663 m),為吳小香、何澤華于2020-11-20 燈誘獲得,標本編號:Atr143、Atr143-1、Atr146、Atr146-1;1♂,黎母山村落溪水邊(19.1743°N/109.7324°E,H 686 m),為吳小香、何澤華于2020-11-20 燈誘獲得,標本編號:Atr31;1♀,黎母山主峰路口(19.1753°N/109.7427°E,H 647 m),為吳小香、何澤華于2020-11-20 燈誘獲得,標本編號:Atr93;1♀,黎母山(19.1742°N/109.7431°E,H 646 m),為何澤華于2020-11-19 燈誘獲得,標本編號:Atr136;4♂,黎母山森林公園(19.1774°N/109.7427°E,H 686 m),為吳小香、何澤華于2020-11-21 燈誘獲得,標本編號:Atr113、Atr113-1、Atr113-2、Atr114。標本1♀來自海南省文昌市八門灣上圮村紅樹林內(19.4527°N/110.7440°E,H 5 m),為鄧斌于2021-11-18 網捕獲得,標本編號:Atr221。

國外分布:日本[2]

國內分布:甘肅[3]、海南。

3 討 論

棕櫚裸蠓隸屬于裸蠓屬多贅(Psilokempia)類群[10-11],雄蟲與琴形裸蠓Atrichopogon lyratusYu et Yan, 2005 的尾器形態特征相似[1],但棕櫚裸蠓第9 背板后緣呈弧形、尾須的著生位置以及復眼相離可區別于琴形裸蠓。

棕櫚裸蠓雌蟲腹部具有特殊的贅生物,而雄蟲缺少上述特征,僅通過形態學特征進行雌、雄配對較為困難?;贑O I 條形碼,棕櫚裸蠓的種內遺傳距離為0.000~0.012,符合蠓科種內差異范圍0.000~0.040[12-13],遠小于裸蠓種間遺傳距離0.148。通過DNA 條形碼技術實現了棕櫚裸蠓雌、雄個體的配對,首次描述了棕櫚裸蠓的雄性個體。

全世界目前已記錄裸蠓513 現生種[14],中國記錄92 種[1,15 -20],而有相當一部分種類是僅有雌蟲或雄蟲的記錄。DNA 條形碼技術可以實現不同性別個體配對,有助于加速單性別的裸蠓物種缺失性別的發現。

致謝:感謝吳小香在繪圖及排版方面給予幫助。

猜你喜歡
登錄號雄蟲雌蟲
普通大薊馬子代性比對同種成蟲氣味的響應
蘋果蠹蛾雄蟲發生動態及其與氣溫和降水的相關性研究
基于DNA條形碼進行金花茶組種間鑒別
扶桑綿粉蚧交配行為及能力的研究
神經遞質或導致男女行為差異
含氟新農藥的研究進展
小反芻獸疫病毒F基因的序列分析
60Co-γ射線對小菜蛾遺傳不育的影響
電子版館藏數據回溯中的交叉、重疊、阻滯問題處理
昆蟲“奶爸”也受青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