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現實價值、短板約束與重要舉措

2024-01-24 22:01鄭聯盛
改革 2023年12期
關鍵詞:強國金融

鄭聯盛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 年中央金融委員會組建,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以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金融穩定和發展進入新階段。2023 年10 月30—31 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這是黨中央首次提出金融強國戰略,將為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引領和行動指南。

一、金融強國的內涵與特征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金融系統取得重大的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大國。在新歷史階段,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部署,著力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優化升級。貫徹落實黨中央的相關決策部署,前提是科學認識金融強國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一)金融強國的內涵界定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國內外對金融強國的討論尚不深入,且學術界、實業界和政策界等均沒有形成金融強國的統一定義。不少學者是結合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及其制度安排討論所謂的“金融霸權”“貨幣霸權”,這更多是偏向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范式。部分研究基于微觀主體產業競爭力維度,分析討論金融競爭力特別是國際競爭力問題。趙彥云和汪濤以資本成本、資本市場效率、股票市場活躍度和銀行系統效率四類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將其作為一個國家金融實力強弱的表征[1]。借鑒核心競爭力的基本邏輯[2],金融核心競爭力表現為資源和能力的相互轉換、金融要素集合和調配的能力以及資源或能力的獨具性或不可替代性。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逐步從“引進來”為主的開放方式向“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雙向開放模式演進,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區域金融風險網絡建設等支撐下,國內對于金融強國的研究和討論有所增加。周小川基于國際貨幣體系內在弊端和金融危機警訓提出超主權貨幣的政策建議[3],這是當時頗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方案。楊濤在全球關聯的視角下,強調金融強國戰略的核心舉措之一是國際化[4]。 陸磊提出建設金融強國是決定一個經濟體國際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支撐,并以國際金融市場定價權和國際貨幣發行權兩大“權力”來界定金融強國[5]。在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的戰略構想中,王文、卞永祖、陳治衡指出了中國金融體系的諸多不足,并提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高效服務實體經濟、建設金融基礎設施、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等政策建議[6]??傮w而言,學術界對金融強國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相對不足。

本文認為,金融強國是一個國家金融體系擁有并維持高效資源配置能力、全球金融資源鏈接能力與系統影響力的地位和狀態。這個定義著重強調一個金融強國的四種秉性。第一,金融強國是一個主權意義上的概念范疇,與主權國家及其國家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第二,金融強國擁有內部資源配置的強大功能,能有效服務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強調金融強國的內部服務功能。第三,金融強國擁有國際競爭力,具備國際層面的資源調撥與配置能力,特別是資本配置功能,強調金融強國的外部整合能力。第四,金融強國要求這個國家具備維持內外要素集聚和資源配置的能力,一方面體現為保障內部金融經濟體系穩定性的能力,另一方面體現為應對處置國際金融風險沖擊和金融安全威脅的能力。

(二)金融強國的基本特征

從金融系統運行來看,金融是以資本為核心要素、以信用為基本支撐的資源配置體系,金融體系強弱可以反映在金融產品、機構、市場和制度上。一般地,金融強國具有以下五個重要特征:一要擁有覆蓋面廣和鏈接能力強的金融基礎設施;二要擁有強大國內業務和廣泛國際業務的金融機構;三要擁有能實現內外資金融通和資源配置的金融市場;四要擁有滿足內外客戶多樣化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五要擁有保障內外金融平穩高效運行的原則、標準、規范、制度和法律等。

從金融功能來看,金融功能是相對穩定的,不隨金融體系類型演進而出現巨大變化。不論是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還是資本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金融功能都基本可以劃分為交易促進(支付清算)、信用轉換、風險管理、資產價值管理、政策傳導、內外鏈接等功能[7]。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強弱可以映射在金融功能發揮上。一般地,一個金融強國要具有強大的支付清算體系,具有強大的儲蓄投資轉換功能,具有穩健的風險管理體系以及合理的風險定價功能,具有資產供給、價值貯藏和價值管理功能,能對重要宏觀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作出正向反饋,能有效鏈接內外兩種資源、內外兩個市場并形成有效的融合機制。從主權貨幣視角來看,金融強國與貨幣基本職能全面發揮是緊密關聯的,金融強國的主權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工具和世界貨幣等五項基本職能。

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現實價值

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到本世紀中葉,要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提出了多個強國戰略。金融強國戰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1997 年11 月至2017 年7 月,中國召開了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金融發展、改革和穩定工作作出了戰略部署,指引中國金融體系取得重大的發展成就。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2023 年中央金融委員會組建,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以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金融發展、改革和穩定工作進入新階段。2023 年10 月30—31 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2023年機構改革后首度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黨中央要求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過去幾年,黨中央要求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金融系統打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并取得階段性勝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內外多重因素影響,當前中國金融體系不僅面臨宏觀杠桿率持續上升以及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等威脅,而且面臨著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銀行、內外風險共振等重點環節風險。同時,不同市場主體預期發生差異性變化,金融發展路徑不甚明晰,金融體系內部存在一些問題,有的還較為突出。在這一重要的歷史關口,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部署,不僅肯定了金融系統的重要貢獻,而且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為中國未來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行動指南。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黨中央就金融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金融系統的核心工作。

(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F代化是生產力的現代化、生產關系的現代化、上層建筑的現代化和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等多重現代化的總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國際社會現代化實踐的“一般性”特征或要求,比如工業化、城市化、富?;?,是多個發展目標和發展過程的有效融合。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同樣具有世界經濟進步的一般性特征,比如,資本要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要素參與到資源配置之中,金融部門要有效服務大眾需求和經濟發展。 為此,中國式現代化的一般性要求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均指向金融高質量發展,以及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

金融功能有效發揮是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從金融功能角度來看,金融強國及其金融系統競爭力強的一般性特征是金融功能有效發揮。世界銀行基于1960—2010 年全球205 個經濟體金融發展數據來分析經濟增長對金融深化和金融功能發揮等的內在要求[8],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經濟體金融服務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其中,對金融功能發揮和金融體系深化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四個領域:一是金融深度,主要考察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規模與能力,關鍵變量是對金融機構與市場主體的服務需求。這里也包括對跨境金融服務的深度要求。二是金融服務可得性,即居民和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便捷度,考察的是金融服務供給覆蓋面,其中也包括境外金融服務的需求匹配。金融服務可得性的需求還表現為金融服務的成本可承擔性。三是金融效率,即金融機構與市場在金融交易和資源配置中的功能大小,核心因素是金融服務供給的效率以及供給需求的匹配。四是金融系統穩定,主要考察金融機構與市場的穩健性以及金融服務需求匹配的穩定性,包括在主權視角下的金融穩定和系統安全問題。從金融功能角度出發,金融深化、金融服務可得性、金融效率和金融系統穩定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是金融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金融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從金融體系角度來看,國家一直致力于構建金融資源內外循環新機制,希望通過高水平開放特別是制度型開放來促進內部改革與結構優化,比如通過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來推進國債收益率曲線建設,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準入前國民待遇以及負面清單原則實施等均取得積極進展。自貿試驗區設立以及港股通、債券通、滬倫通、取消QFII 額度限制、取消外資金融機構控股比例等金融市場開放政策加速出臺等都充分凸顯中國與世界經濟關聯融合的政策本意。但是,在中美貿易、技術和金融等摩擦中,中國面臨較大的霸凌壓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內部循環順暢化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更為有效,這就需要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撐。

金融循環是國內外兩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雙循環體系不可或缺的基本機制之一。國際大循環大部分與金融直接相關。大體上,國際循環存在兩個循環:一個是服務于國際分工、國際生產和國際貿易的貿易渠道,另一個是服務金融市場體系的金融渠道。貿易渠道主要是通過商品和服務貿易進行,主要體現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項目上。金融渠道主要分為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衍生品等,主要體現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資本和金融項目上,另外,金融渠道還包括資產估值效應等。從存量角度來看,一個國家金融競爭力也會體現在對外投資的資產、負債和凈頭寸上。金融循環質效是金融強國的核心表征之一。其中,生產—貿易—金融結構被認為是一種“黏性權力”[9],美國黏性權力就是依托生產、貿易和金融的競爭優勢,吸引并維系外圍國家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之中的能力,核心表現就是跨國公司業務與資本布局、貿易地位尤其是進口地位、美元主導以及金融市場流動性與競爭力等??梢钥吹?,金融強國與國內經濟強、國際貿易強、國際金融強等直接緊密關聯,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表現之一,也是一個國家內外經濟有序高效循環的基礎支撐。

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短板約束

建設金融強國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需因應金融強國的內在要求,科學、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金融系統的內在優勢,同時充分認清中國金融發展存在的短板、問題和約束,著力鍛長板、補短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更好促進金融高質量發展。

金融系統主要由基礎設施、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及金融制度規范等構成。從金融功能角度來看,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要能有效實現交易促進、信用轉換、風險管理、政策傳導和內外鏈接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需要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市場、產品和服務以及相應的制度安排作為基本支撐。但是,中國金融體系這五個領域的發展與金融強國的目標要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一)金融基礎設施外部鏈接能力有待提升

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平穩運行的基礎依托,擁有覆蓋面廣和鏈接能力強的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強國的首要支撐。金融基礎設施是為各類金融活動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的系統及制度安排,在金融市場運行中居于基礎性的樞紐地位。經過多年建設,中國逐步形成了為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市場交易活動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體系,功能較為齊全,運行整體穩健。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硬件基礎設施來看,中國金融資產登記托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包括中央對手方)、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征信系統等六類設施及其運營機構的改革發展、內部服務和外部管理等亟待加快推進。從軟件基礎設施來看,軟件基礎設施的發展、安全和效率面臨一定挑戰,在制度優化、法制建設、管理統籌、規劃引領等方面還有待加強。同時,軟件基礎設施及核心環節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內外軟件系統可替代性較弱。從數據系統與治理來看,目前金融信息分散于各個金融機構、市場或監管當局,缺乏一個國家級金融信息統計體系,尤其是對跨機構、跨市場、跨部門的信息數據缺乏有效的收集、統計和分析。中國尚未建立健全金融數據治理體系,數據采集、分析、使用、開放和轉移等有待規范。比如,數據跨境開放和轉移下的司法管轄權就是一個重大的政策議題,也是金融強國在治理權上的反映。從跨境基礎設施來看,由于資本項目存在部分管制,中國金融基礎設施跨境鏈接體系仍有待優化,特別是能有效提供內外金融要素交互的金融基礎設施亟待現代化。

(二)金融機構大而不強

擁有強大國內業務和廣泛國際業務的金融機構是金融強國的機構支撐。中國金融體系發展迅猛,已經建立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財務公司等的多元金融機構體系,且規模持續擴大。2016 年,中國銀行業超過歐元區銀行業成為全球第一大銀行業,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水漲船高。2022 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已是美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的2.5 倍。2023 年11 月,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公布2023 年度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共計29 家,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五家機構位列名單之中,其中前四家位列第二組,交通銀行首次進入名單并位列第一組。但是,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及其構成的金融市場體系在內部緩釋融資約束方面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結構亟待優化,在科技創新、小微企業、普惠金融、養老服務和外部鏈接等領域存在較明顯的短板。即使在對國有企業的融資服務上也存在同質競爭和定價可能不合理等問題,這對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的投融資及其約束緩釋并不一定有利。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成功經驗表明,內外資源交互和內外市場統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雖然中國在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中占據了五席,但從內外業務關聯以及國際業務影響力來看,中國銀行業總體競爭力偏弱,統籌外部資源和外部市場的能力有限,與J.P.摩根公司、美洲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領先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仍有較大差距。一般地,一家銀行國際化程度用海外資產規模、息稅前利潤、員工數等加權衡量,2020 年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程度約為6%。 由于缺乏國際化支撐,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較為有限,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定價權。不僅如此,在華外資銀行數量和業務規模也較為有限,國內經濟體系與外資銀行的商業關聯較弱。由此可見,不論是內部儲蓄投資轉換,還是全球金融資源調撥,中國金融機構的能力和水平與國際領先金融機構的差距仍較大,與金融強國的功能目標要求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金融市場現代化程度有待提升

中國已經基本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等得到了長足發展。 以債券市場為例,2019 年6 月末,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僅次于美國。金融要素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函數中的重要因子,金融市場體系成為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托。但是,中國金融市場總體仍不成熟,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對照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金融市場體系與金融系統深化、金融服務可得性強、金融效率提升和金融系統穩定等要求仍有距離,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開放性和關聯性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金融要素市場化定價有待深化。在金融要素定價方面,中國金融體系的價格決定及其引導功能發揮仍有待實質性提高,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國債收益率、利率及匯率的定價。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國債收益率曲線形成機制是金融市場體系效率提升、深度深化和現代化的三大任務。在現代金融市場體系下,金融強國最核心的競爭力是能提供全球金融系統“定價錨”。以無風險利率為例,美國依托強大的金融市場、交易系統和金融服務,不僅使十年期美國國債成為美國無風險資產收益率的“錨”,而且成為全球無風險資產收益率的市場標準。與此同時,金融強國還能影響甚至決定其他國家的信用利差,進而影響其他國債利率和其他金融資產價格。在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其他國家國債的信用利差就是與美國同期限國債的收益率之差,美國國債收益率變化會影響其他國家國債收益率曲線。

中國金融市場結構有待優化。對照金融強國的市場功能,中國金融市場體系存在金融結構、金融要素定價和金融機構體系等有待優化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結構問題[10]。在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給的結構匹配上,中國驅動創新的長期資本需求與銀行主導的短期信貸供給是供求關系上最大的結構性矛盾。經濟增速換擋使得資產配置周期可能拉長,間接融資方式相對直接融資方式將面臨更加顯著的期限錯配難題,而資本市場型金融體系通過資產價格上升效應能夠更快從負面沖擊中緩解過來[11]。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 這些是緩解金融市場體系供求錯配矛盾的重要舉措。

對外鏈接、整合和配置能力弱是中國金融體系的最顯著短板。市場鏈接配置能力是金融市場體系競爭力最突出的表現。擁有實現內部資源配置和全球資金融通的現代金融市場是金融強國的“標準配置”。金融市場鏈接能力充分體現在外匯市場之中,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無一不是內外聯通的外匯市場中心。2022 年,中國外匯市場累計成交231.44 萬億元(34.50 萬億美元)①數據來自國家外匯管理局。,而全球外匯市場在2022 年4 月每天平均交易7.5 萬億美元,其中美元交易占比約88%,而人民幣交易占比為7%,位列第5位[12]。由于資本項目部分管制的存在以及市場國際化水平較低,中國外匯市場整體規模較小,且主要服務境內經濟主體,市場國際影響力有限,內外市場交互功能不顯著。再如,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水平有所提升,國際投資者更加多元,其持有的資產規模有所擴大,但是,在過去1—2 年時間里國際投資者持有債券資產占比有所下滑。截至2022 年末,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托管余額為3.5 萬億元,占中國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的比例為2.4%,比2021 年下滑0.7 個百分點。

(四)金融產品和服務匹配性弱、同質化強、國際化水平低

金融產品和服務是滿足金融需求的基本支撐,擁有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是金融強國的基本要求。對照金融強國金融供求匹配格局,中國金融系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金融產品和服務與金融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以國有銀行為支撐、以銀行體系為核心、以基本金融服務為基礎、以信貸為主要產品,是中國金融體系產品和服務的基本形態。但是,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一方面,要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特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功能性金融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要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著力寫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論是普遍功能性服務還是特殊性服務,中國金融供給都呈現總量較大、結構不優的特征。

二是金融產品和服務整體呈現同質化特征。在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中,中國商業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差異不大。首先,金融機構產品基本雷同。銀行存貸款、信用卡業務、理財產品以及消費金融等業務缺乏獨特性。其次,金融機構基礎服務差異不大。大部分銀行的金融基礎服務及其相關標準基本一致,這就導致大部分銀行基礎服務容易被替代。再次,銀行主要產品利率水平相當。以銀行存款和貸款主導業務為例,在監管合規和銀行業務發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大部分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利率水平差異不大。比如,在中小微企業貸款中,由于普惠金融實踐深化和大型國有銀行業務下沉,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等利率趨近,對象、產品和利率沒有形成有效的分層。最后,在跨境金融服務中,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簡單且同質,主要集中于結售匯、匯兌、結算、信用證等基本產品和服務。

三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化水平較低。首先,由于資本賬戶部分管制,中國金融市場尚未對國際金融市場完全開放,部分市場業務處于相對封閉狀態,這會影響外資金融機構及其在華業務,同時也使得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互動程度較低。其次,中國金融系統的制度、規則、標準、文化等與成熟發達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導致中國金融機構較難適應境外金融系統,同時外國金融機構也較難適應中國市場,雙向互動的成本較大、難度較高。再次,國內金融創新與國外金融創新存在較大差異。 在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傳統金融機構創新也方興未艾。比如,國內影子銀行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影子銀行差異較大。國內影子銀行的業務創新是一種“關聯性”創新,整體是“銀行的影子”,而美國影子銀行的業務創新則是一種“技術型”創新,整體與商業銀行相對獨立,為此被稱為“平行銀行體系”。業務創新的差異性將導致金融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體系的差異性,國內強化影子銀行管理必須考慮與其相關聯的商業銀行風險暴露和穩定保障。最后,就產品、服務和品牌而言,由于文化及語言等因素,國內金融機構開發并實施國際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有限,也很難進行復雜的跨境金融交易安排。同時,由于是后起之秀,國內金融機構較難獲得規模顯著的外部客戶,國際客戶仍相對依賴老牌國際化金融機構。這使國內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國際化水平較低,長期難以形成國際影響力,貨幣全球化、網絡全球化、業務全球化和交易全球化程度亟待提高[13]。

(五)金融制度權力和國際治理能力偏弱

貨幣金融制度權力主導性是金融強國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度主導權是金融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國際貨幣金融制度體系是對國際社會金融利益格局的既定認同和“合法”規范,是一個金融強國的黏性權力[14],制度權力能吸引他國向其靠攏、產生要素集聚效應并形成逐步依賴金融強國的利益格局。有學者將制度權力及其對諸如跨國公司與資本流動的主導性稱為軟實力[15]。雖然國際社會深知信用本位國際金融體系具有無法回避的“特里芬難題”,即一國主權貨幣承擔國際貨幣職能將面臨幣值穩定和全球流動性支持的內在矛盾,但國際社會仍然通過牙買加協議認可并維系這一不穩定且不對稱的美元國際貨幣體系?;诖?,美國大力發展跨境業務,強化內部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體系的關聯,并占據主導權,不斷強化其國際貨幣發行權和國際市場定價權。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這種制度安排實際上凸顯了美國作為金融強國的黏性權力和軟實力。

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強國一般具有較強的金融制度壟斷性,尤其是國際金融市場或體系的制度、規則、標準制定或“立法”權力的領先性。制度性話語權是指一個國家在全球金融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變革中的主導作用與影響能力?;仡櫄v史,國際金融的歷史就是金融強國主導制度性話語權、制定一個又一個“游戲規則”的歷史,金融秩序的更迭也不過是金融強國制度性話語權的更迭。金融弱國難以參與國際金融秩序的格局演變:金融弱國只有被動接受金融強國制定的壟斷規則,才能參與到國際金融活動中,而金融強國制定的規則更多考慮本國利益,甚至犧牲弱國利益。

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特別是當前國際社會多元發展格局中,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多元主體廣泛深入地參與到包括金融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體系之中。傳統金融制度壟斷強國也開始逐步分享治理權力,當然也要求共擔治理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國際金融制度的博弈進入新階段,正在形成新范式。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金融制度體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作為國際銀行業監管標準和指導原則主要制定者,由12 個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及監管機構所組成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于1982 年吸收西班牙加入,于2009 年吸收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印度、韓國、墨西哥、俄羅斯等7 國為新成員,同年6 月吸收二十國集團中的非巴塞爾委員會成員、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加入委員會,成員數量擴張至27 個經濟體。新進入的15 個成員可較為深入地參與國際銀行業監管標準和制度規范的討論、制訂和實施,但同時也需要以這些標準和規范作為自身銀行監管的基本遵循,承擔國際金融穩定的責任并履行相應義務。中國參與國際銀行業監管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金融標準等的程度不斷深化,但是,與主要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中國加快金融強國建設,不是要打破現有體系,需要與包括發達經濟體在內的伙伴優化當前國際貨幣金融制度、規范和標準等的適用性、包容性和對等化,共同維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穩定性??傮w而言,中國在理念創新、議題設置、組織實施、專業知識和人才支撐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舉措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黨中央就金融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當期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金融系統工作的主線。金融強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強化戰略引領和組織保障,著重全面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著力補齊金融基礎設施、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和服務、金融制度體系的短板,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16]。要全面加強全球金融治理,提升中國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要有效統籌內外兩個市場,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實質提升中國金融體系在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

全面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

第一,強化中央金融委員會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等“抓總”功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加強規劃引領、目標導向和短板補齊,制定金融強國發展目標,著重提升金融強國的戰略規劃和長期部署水平,著力強化制度、法律和政策穩定性,著眼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將金融強國一張藍圖繪到底。

第二,強化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對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的領導和指導功能。提高金融系統政治站位,切實提升金融體系黨建水平,確保金融系統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有效促進金融強國戰略部署轉化為政策執行力,暢通政策實施體系。

第三,重點發揮一行、一會和一局的金融管理功能。中國人民銀行應著力強化貨幣政策制定和宏觀審慎管理職能,確保幣值穩定和系統穩定,著力推進國際金融貨幣合作和國際金融治理,提升中國貨幣金融體系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證監會要注重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有效提升直接融資比例,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長期資本供給和金融服務保障,重點服務科技創新。同時,提升債券市場統一化水平,不僅著力于內部儲蓄投資轉換機制,而且中長期要致力于全球儲蓄投資轉換,強化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提高金融市場國際資金調撥和資源配置能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要發揮除證券業外的統一監管職能,通過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和持續監管,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體系,著重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重大風險,提升監管有效性。同時,還需提升銀行、保險等重點行業發展質效、創新能力和國際服務水平,建設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銀行業、保險業和資產管理業等。

第四,優化中央和地方職責分工。提升黨中央決策部署和領導功能,強化金融管理系統的專業垂直管理體系,提升金融決策、領導和管理的集中性、統一性和權威性。同時,通過優化法律制度體系和職責分工體系,明確地方黨委、政府和金融部門的金融管理權責,著重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提升金融發展一體化、法治化和市場化水平,優化中國金融體系營商環境,為國外金融機構和各類資本提供穩定的市場生態和政策保障。

(二)明確發展目標,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第一,明確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金融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要以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為戰略目標,著力支持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 從這個角度看,加快金融強國建設戰略目標的提出首要是服務內部發展目標。第二,明確金融強國建設的三個重點工作。第一個重點工作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共同富裕,第二個重點工作是更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第三個重點工作是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從三個重點工作看,金融功能發揮、金融系統穩定和金融監管有效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基本發展要求。第三,明確金融強國的內外關系。在開放條件下,一個國家金融發展必然涉及國內和國際兩個金融市場的關系。中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核心目標是為了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形成內外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提升國家金融競爭力水平,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資源配置的內外交互,提升包括金融要素在內的資源配置效率,而不是與當前或未來金融強國的存量博弈甚至零和博弈,更不是著眼于打破國際貨幣金融秩序。在理念和目標上,要避免將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過度泛化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而應著力于多元化融合。

從中國與當前金融強國的比較來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首先要“向內看”,致力于補齊或優化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產品和服務,并不斷完善金融制度。同時,更要將金融改革發展與金融強國建設、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或重大結構性改革緊密關聯在一起,全局謀劃、系統推進。比如市場與政府關系,如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得到提升,金融要素和金融市場就能更好地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這樣才能提升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市場體系、主權信用貨幣、金融制度規范等的國際競爭力。又如,在一個擁有14 億人口且處在快速老齡化的金融大國中,為了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國內金融市場應加快提升具有穩定收益且風險較低的產品供給的能力。由于國債等低風險金融資產規模有限,金融市場普遍缺乏高質量資產,面臨“資產荒”挑戰。與此同時,對接國際金融市場的能力和水平也亟待提高,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投資國際金融市場的績效不佳,另一方面,國際金融機構代理國內資本投資國際金融市場的規模也較為有限。國內資產管理機構普遍面臨內部“資產荒”困境,同時缺乏投資境外高質量資產的能力或通道。加快金融強國首要是強身健體、發揮功能、服務實體、控制風險。當然,中國金融改革發展必然包括金融開放,加快金融強國也要“向外看”,學習先進經驗,提升競爭能力,找尋特色化、差異化、包容性發展道路。

(三)建設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優化金融供需匹配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建設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工作。沒有補齊金融強國發展短板,沒有現代金融基礎設施,沒有市場化定價配置機制,沒有動態匹配的供求關系,沒有建立內外交互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強國也無從談起。

第一,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就是有效發揮金融體系資源配置的功能,降低融通成本,提高中介效率,優化分配機制。中國經濟金融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中國式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金融部門提出了全局性、系統化、綜合型和國際化等多元需求,要求金融部門加快落實金融強國戰略,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對接需求、內外統籌,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匹配金融需求,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中國金融體系的主要矛盾是金融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還不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因而需要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需求,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金融供給短板,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市場,進一步匹配服務現代化的功能性、特色化和國際化需求。在功能性需求方面,既包括現代化對應的交易促進、信用轉換、風險管理、政策傳導、市場約束等基礎性金融需求,又包括與經濟擴張、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相對應的配置型金融需求,特別是科技創新的長期資本需求;特色化金融需求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綠色發展等相關的高質量金融資產、財富管理、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等需求;國際化需求則主要包括跨境金融基礎設施、貿易投資服務體系、金融服務與金融市場開放等跨境金融服務體系。

第二,深化要素定價機制改革,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市場。 一是促進銀行間市場發展,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升隔夜拆借利率、七天拆借利率和貸款基準利率(LPR)等的功能,重點推進短期利率錨和存款利率錨等基礎利率形成機制。二是大力發展國債市場,實質提高國債發行規模,加強國債收益率曲線建設。創新現代財政理念,強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提升中央政府在國家負債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出發,全面優化國債發行規模和期限,形成平滑國債收益率曲線。要大幅提升國債發行規模以緩解地方性債務過度擴張,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和事權關系。同時,為包括全球主權財富基金、資產管理機構、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商業銀行等在內的多樣化投資者提供“無風險資產”。三是加強內外市場關聯,深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服務內外市場主體需求為基礎目標,優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變過度盯住美元雙邊名義匯率的狀況,強化一籃子貨幣的定價功能,提升外匯市場彈性和韌性,有效緩釋外部風險。強化中國主權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海外直接投資、大宗商品市場定價、官方儲備資產等領域的地位和作用,著力提升中國資產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強化內外金融利益關聯

第一,強化內外金融利益關聯。一個國家要實現偉大復興,必然是一個與世界經濟交互不斷深化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要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金融系統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以及全球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要提升內外資源、內外市場和內外大局的統籌水平,不斷完善跨境資源配置機制,有效提升國際化資源配置效率、水平和競爭力。

第二,建設有效支持新發展格局的金融基礎設施。按照國際標準,著力外部鏈接,著重加強資產登記托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包括中央對手方)、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征信系統等的建設,加強補齊短板,注重軟件建設,著力法律制度、監管規范、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等軟件基礎設施建設,著重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資產權益保護,鼓勵金融科技創新,提升數字金融競爭力。

第三,大力發展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國家金融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充分融合經濟系統競爭力、金融中心競爭力以及金融創新穩定性,以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市場為基礎支撐,以金融制度優化為保障,提升銀行部門國際化水平、強化資本市場優質資產供給能力、引領金融創新發展步伐、加強金融監管有效性,形成以香港和上海為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性金融資源配置體系。通過金融功能優化,有效集聚要素資源,基于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形成金融商業生態建設與金融市場功能發揮的動態循環,并有效促進國內和地區生產效率提升。通過集聚效應對區域和全球金融資源進行配置,進而提升區域和全球經濟的質效。以推進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創新帶動其他領域的創新,比如信息系統的技術創新效應、數字經濟的雙邊或多邊市場效應,為國內、區域以至全球生產率的提升提供更為扎實的保障。

第四,促進跨境金融發展?;诮鹑诟咚介_放的戰略要求,從金融強國內外金融需求的供求匹配上,跨境金融領域需要著力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跨境金融基礎設施方面,要強化與現有國際支付清算機制合作,積極參與全球與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深度參與國際金融標準、規則、制度等的制定。通過機制安排或基礎設施,確保特殊情形下內外交易的順暢性,著重保障重點戰略物資的跨境交易交割。二是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跨境金融服務方面,要以國內外市場主體需求為基礎,著力提升跨境交易、貿易融資、外商直接投資或海外直接投資等領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提高國際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水平,推進貿易與投資數字化進程,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三是在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開放方面,要將高水平開放戰略落實到具體行動上,秉承同等國民待遇原則,以統籌內外兩個市場和內外兩個大局為關鍵舉措,通過深化金融對外開放和提升市場機制彈性來緩釋國內經濟金融體系面臨的沖擊。著力推動金融機構“引進來”和“走出去”,采取國民待遇原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有序推進重要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重點推動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的開放,優化金融業務許可制度,夯實金融系統鏈接內外兩個市場的業務基礎。四是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應以需求為支撐、以市場化為基本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繼續優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著重強化跨境人民幣支付清算、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人民幣金融資產供給等環節,提升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水平。同時,有效統籌協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三大進程,從金融強國發展內在要求和金融系統全局穩定角度穩慎統籌推進資本項目開放。

(五)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金融高質量發展確保高水平安全

第一,堅持高效發展。金融強國必定是一個高質量發展的過程。要深化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現代金融體系,扎實推進金融開放進程,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著力金融高質量發展。避免金融安全內涵過度泛化,要以改革、開放和發展的長期動態優化來提升金融市場功能和風險應對能力,而不是以封閉來確保長期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隱患、最大的安全威脅。具有廣度、深度和充分流動性的高質量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基礎。

第二,堅持穩定安全。金融強國是一個長期改革、開放和穩定動態統籌的發展過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原地踏步;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拔苗助長。要充分認識到資本賬戶開放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必要條件,以及資本賬戶開放可能存在的安全挑戰,全面統籌金融強國承擔全球流動性供給和維持內部主權信用或幣值穩定的內在沖突,清醒認識到金融強國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更重要的是,需建立健全外部風險和安全的防范化解機制,提升外部沖擊的應對處置能力,著重防范跨市場、跨行業和跨境共振風險,確保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第三,堅持內外統籌。 金融強國是一個內外優化過程。 應將金融強國建設與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目標緊密關聯在一起,系統謀劃、穩健推進、以內為主。通過加強制度規范、金融監管和市場體系建設,提升金融高質量發展水平,夯實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內在基礎。著力提升金融風險應對和全球政策協調水平,以金融監管標準優化、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全球流動性保障機制和東亞及全球金融安全網絡建設為支撐,夯實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外部基礎。當國內和國際金融體系面臨重大的風險沖擊時,中國在進行有效應對的過程中,還需要與當前國際社會特別是主要發達經濟體共同承擔“最后貸款人”職能,共同為國際金融穩定作出貢獻。

第四,堅持全球治理。 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責任有義務當然也有權利更加全面深入地參與到國際金融治理體系之中。國際金融治理是一個基于法律、制度、標準和規范,以主權國家為核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復雜體系。在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過程中,中國一方面要追求并確保與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治理權利,另一方面也要承擔好與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治理責任。比如在綠色發展領域,中國和美國是兩個核心大國,綠色金融及其治理具有較強合作基礎。在補齊金融制度短板過程中,要注重與數字經濟等發展主流趨勢相融合,深度參與數字金融等發展和監管原則、規范和標準的制定,著力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和制度能力。

猜你喜歡
強國金融
追逐強國夢,奮力勇向前——北京冬奧會隨想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茅以升 立強國之志 建強國這橋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強國有我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秦晉爭霸
P2P金融解讀
支持“小金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