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古樹資源特征研究*

2024-01-24 02:02葉心芬
廣東園林 2023年6期
關鍵詞:河源市樹齡冠幅

葉心芬

被譽為活化石的古樹飽經風霜,見證歲月變遷,既是自然與人文歷史交融的產物,也是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1~2]。其具有重要的科學、經濟和文化價值[3~4],同時對研究其所在地的歷史文化、環境變遷、植物種類分布等都具有重要意義[5~6]。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古樹是綠水青山的一部分,同時承載著一代代人心靈深處最溫馨美好的記憶和割舍不下的鄉愁。保護古樹就是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精神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古樹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是歷史賦予人們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綠化事業的重要內容[7~9]。

為精準保護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的古樹資源,本文結合原有普查數據和歷史資料等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分析源城區的古樹資源特征,以有效掌握資源現狀,并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管理建議。

1 研究地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況

源城區為廣東省河源市轄區,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4℃,極端最高氣溫39.3℃,最低氣溫-3.8℃,年平均降雨量1 953.2 mm,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10]。

1.2 研究方法

根據廣東省綠化委員會、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制定的《廣東省古樹名木普查工作操作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古樹指樹齡在100a以上的樹木,樹齡500a 及以上的為一級古樹,樹齡在300~499a的為二級古樹,樹齡在100~299a的為三級古樹。

在原有普查數據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按照《細則》,于2021年10—11月通過實地調查、走訪當地群眾等方法開展全區范圍古樹調查,內容包括準確鑒定樹種,測量并記錄樹高、胸徑、冠幅、地理位置、生長環境及管護現狀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類組成

源城區共有古樹86 株,隸屬于16科19屬22種①采用恩格勒分類系統。(表1)。其中,大戟科、漆樹科、山茶科各包含2屬,其他各科僅含1屬。其中榕樹最多,有25株,占總數的29.07%,其次是破布木和樟,分別占總數的10.47%和8.14%。這些古樹絕大多數為鄉土植物,均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常見樹種,為該地帶典型的代表性植物,具有很明顯的地域特色。本結果與許東先等[11]、謝麗宏等[12]和魏丹等[13]調查結果相似,古樹中均為鄉土樹種占優勢。

表1 古樹種類和數量

2.2 樹高、胸徑、冠幅以及樹齡結構

源城區古樹的平均樹高為13.7 m,其中最高的為木荷,高29.0 m;樹高主要集中在10.0~15.0 m(不含15.0 m),有47株,占總數的54.65%(圖1)。胸徑均值為102.3 cm,胸徑最大的為一級古樹黃葛樹,達233.4 cm;胸徑主要集中在50~150 cm,共77株,占總數的89.53%(圖2)。冠幅平均值為14.6 m,冠幅最大的為九重門公園的榕樹,達35 m;冠幅主要集中在10~20 m,共48株,占總數的55.81%(圖3)。

圖1 樹高分布情況

圖2 胸徑分布情況

圖3 冠幅分布情況

源城區古樹以三級古樹為主,共有83株,其中100~199a的有77株,占古樹總株數的89.53%。二級古樹有2株,為楓香樹和假蘋婆。一級古樹有1株,為黃葛樹(圖4),迄今為止樹齡已達822a,其大約生長于宋代。

圖4 源城區一級古樹黃葛樹

2.3 地理分布

源城區的古樹主要分布在村前屋后的風水林及東江、新豐江水系兩岸,這種分布特點與源城區的客家文化及其地理位置息息相關。河源作為客家人最主要的發源地和集中地之一,有著濃厚的客家文化[14]??图胰吮容^注重風水,常常在村落后山腳、半山腰、村前河邊以及房屋周圍等栽種樹木,形成“風水林”,認為其可以阻擋煞氣、庇佑子孫[15~16],同時也非常注重對風水林的保護。久而久之,保護得當的風水樹便成了如今的古樹。此外,源城區地處東江、新豐江兩江交匯處,古代水利發達,人們依水而居,各種遷徙活動也常沿著水系進行,因此源城區的古樹中有很多分布在東江新豐江兩岸。

2.4 生長現狀

依據《細則》中的生長勢分類,源城區的古樹中正常株有65 株,占總數的75.58%;衰弱株有15株,占總數的17.44%;瀕危株6株,占總數的6.98%。由此可見,源城區古樹整體生長狀況良好,枝繁葉茂,但也有部分古樹處于衰弱甚至瀕危的狀態。造成古樹衰弱或瀕危的原因很多,其中,立地環境的改變是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影響因素。河源市源城區的轄區是原河源縣的一部分,原河源縣從南齊永明元年(483年)建縣至1988年有1 500多年的歷史。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原河源縣設源城區和郊區(后改為東源縣)。此后,源城區城市擴張速度較快,房屋建造、市政施工、道路硬質化等對古樹的立地環境、生存空間造成了很大影響,使古樹數量急劇減少,這也說明城市粗放無序的快速開發擴張對古樹的保護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此外,對部分古樹的管護不到位,在樹穴內隨意堆放建筑材料、亂倒污水等行為時有發生,致使土壤理化性質發生變化,進而引起古樹根系壞死腐爛;部分古樹遭受白蟻等病蟲害或寄生植物纏繞絞殺,卻未得到及時治理;還有部分古樹在自然災害如臺風等發生前后沒有得到有效的防護和救治處理。

2.5 權屬

源城區古樹的權屬為國有、集體所有和個人所有3種。國有古樹共50株,占總數的58.14%;集體所有古樹31株,占總數的36.05%;個人所有古樹5株,占總數的5.81%。由此可見,屬于國家和集體的古樹占比較大,屬于個人的古樹非常少。

3 結論與討論

由調查結果可知,源城區古樹具有總體偏年輕、數量相對較少、健康狀況良好等特點,主要分布在村前屋后的風水林及東江、新豐江水系兩岸。古樹種類組成以鄉土樹種占優勢,包括具有觀賞價值的榕樹、破布木、樟等,和具有經濟價值的龍眼、杧果、陽桃等,充分表現出地方特色。由此可見,源城區的古樹種類是當地自然環境條件、文化審美和經濟活動共同選擇的結果。

源城區古樹整體長勢良好,但仍有部分古樹生長衰弱甚至瀕臨死亡,立地環境的改變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源城區城市開發或擴張過程中,務必注重考慮對古樹的保護,留足生存空間,避免機械損傷,盡可能減少對古樹立地環境的影響。具體保護建議如下:1)應加快建立完善古樹檔案,建檔立卡,編號掛牌,明確特定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將古樹管理納入林長制考核范疇,嚴格監督考核,通過細化職責、強化監督,壓緊壓實古樹名木養管責任。2)應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拓寬資金渠道,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參與古樹名木保護,建立以各級政府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資金體系,設立古樹保護專項經費,納入政府年度財政預算,為古樹的瀕危搶救、病蟲害防治、弱株復壯及日常養護提供固定的資金保障。3)結合河源市林業資源豐富、破壞古樹違法犯罪行為發現難度大等特點,林業、公安、住建等部門應積極開展聯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分工協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線索,對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全面梳理排查,認真摸清資源底數和問題底數,強化信息共享,聯合打擊破壞古樹違法犯罪活動。4)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古樹知名度,增強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讓“保護古樹,人人有責”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保護古樹的濃厚氛圍。

同時,利用是最好的保護,應加強對古樹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活化石”的“綠色動力”。應充分挖掘古樹背后的文化和景觀價值,做到古樹保護的“生態化”與“人文化”并重,通過建設古樹公園、綠美古樹鄉村、古樹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創產品研發等多種形式,用好用活古樹資源,展現古樹價值;通過現代化創新手段,構建“古樹文化體系”,實現古樹保護智慧管理。

注:圖1~3為作者自繪,圖4為肖斌攝

猜你喜歡
河源市樹齡冠幅
無人機遙感影像提取的單木冠幅數據在桉樹林分蓄積量估測中的應用1)
城市綠地微環境對土壤動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
施肥對三江平原丘陵區長白落葉松人工林中齡林單木樹冠圓滿度影響
河源市2006-2019年風疹疫情流行病學分析
干旱荒漠區2個‘早酥’梨品種光合特性與樹齡的相關性研究
不同樹齡赤霞珠葡萄果實性狀及品質的差異分析
一路一景 一段一品——廣東省河源市打造“四季常綠四季花開”公路品牌
基于無人機高分影像的冠幅提取與樹高反演
巨尾桉不同樹齡及染蟲狀態桉葉油的成分分析
閱讀花瓣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