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城市露營行為特征和綠地需求研究

2024-01-24 02:03周婷婷陳芷祺李麗
廣東園林 2023年6期
關鍵詞:詞頻綠地詞匯

周婷婷 陳芷祺 李麗

隨著人們對戶外活動的日益重視,對親近自然的愈發渴望,城市露營行為得到迅速發展。露營活動的增加對城市綠地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局限于綠化生態功能和美化功能,還要滿足多元化體驗和社交互動的需求。為了推動露營健康有序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門于2022年11月聯合印發《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科學布局營地建設的要求?,F有綠地在初始規劃和建設時通常側重于提供生態效益[1],較少考慮到露營行為的需求。因此,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針對露營行為進行綠地需求研究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能為今后綠地的改造建設提供參考。

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日趨廣泛應用,風景園林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2]。傳統的需求研究常采用問卷調查、對象訪談、市場調研、觀察追蹤等方法,這些方法的數據收集周期長,且可能存在信息滯后的問題。大數據本身所具有的多源、動態性、客觀性、規模大等特點很好地規避了傳統數據的缺陷[3],其數據類型包括實時采集數據(空間位置、行為軌跡)以及非實時活動數據(社交網絡數據)。目前,大數據應用于城市綠地的研究包括3個尺度:在宏觀尺度主要集中于生態環境質量、綠地系統規劃領域,在中觀尺度主要關注人群時空行為特征、城市綠地的空間活力,在微觀尺度主要集中在綠地空間的滿意度和評價、游憩情緒、景觀設計評估以及服務管理價值等方面。但對于城市綠地偏好和需求的大數據分析研究較少。綠地需求主要包括心理需求和行為需求兩方面[4~6],近年來研究者關注到了與使用者日常生活關系更為緊密的小尺度城市空間,需求類型也拓展到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且開始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進行相關研究[7~8]。

本文聚焦于微觀尺度,嘗試應用大數據文本分析方法,從使用者的角度探討城市大眾的露營情緒、偏好和需求。研究通過提取新浪微博注冊用戶發布的有關廣州露營的文本,進行情緒分析、新詞提取和主題建模、露營行為特征總結,挖掘露營行為的綠地需求,并根據不同需求提出相應策略,以期為我國露營綠地建設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數據來源

新浪微博是互聯網時代下的重要社交媒體平臺之一,根據新浪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其月活躍用戶為5.86億,日活躍用戶高達2.52億。因此,新浪微博用戶言論可為需求相關研究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持。本文使用支持動態抓取的Chrome瀏覽器爬蟲插件——Web Scraper作為文本數據獲取工具,以“廣州露營”為搜索關鍵詞,爬取于2019年1月1日—2023年3月27日發布的用戶原創微博,獲取了6 153條文本數據,并將其作為本研究的數據樣本庫。

1.2 分析方法

分析露營行為文本數據的步驟如下:1)使用大數據語義智能分析平臺NLPIR-Parser(以下簡稱NLPIR)的情感分析系統進行露營行為情緒分析。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算法,自動識別文本中的情緒傾向,并將其分為積極、中性和消極三類[9~10]。2)利用NLPIR新詞發現系統對微博用戶在露營話題中使用的詞匯進行統計,分析露營行為熱點,以及用戶對此的關注情況、偏好和需求等信息。3)采用潛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題模型[11]分析社交媒體文本數據,幫助找到文本數據中存在的主題和變化趨勢[12],進而發現露營者的偏好和需求(圖1)。

圖1 技術路線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相關微博數量

將獲取的數據經過刪除重復項、清除廣告性質數據以及去除特殊字符等處理,最終得到5 640條有效數據,約142萬字。其中,2019年至2023年(截至3月)每年的相關微博數量分別為118條、518條、1 269條、2 951條和784條。微博數量可以間接反映露營行為在社會中的受關注度和參與度。廣州露營行為從2019年8月開始受到關注,且關注程度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圖2)。每年5月和10月前后,相關微博數量呈波動變化,發布數量達到近期峰值;相比之下,2月和11月發布數量較少。2022年5月,廣州露營熱度首次達到高峰,當月發布的微博數量多達445條。由此推測,假期和季節是影響露營行為發生的2個重要因素。

圖2 廣州露營相關微博數量變化趨勢

為了驗證猜想,本文進一步對廣州市2019—2023年法定節假日期間與露營相關的微博進行數量統計。結果顯示(表1),在五一勞動節和十一國慶節期間,廣州露營相關微博的數量明顯增多,尤其在2022年的2個假期的微博數量突出。具體而言,在法定節假日期間的露營相關微博數量共計602條,占總微博數量的10.67%;在勞動節和國慶節期間的相關微博數量共計346條,占總微博數量的6%。

表1 2019—2023年法定節假日露營相關微博數量 單位:條

2.2 露營行為情緒變化特征

逐月統計3種情緒傾向的微博數量占比(以下按“情緒+占比”形式簡稱),結果顯示(圖3):露營活動對大多數游憩者來說是積極的體驗,積極占比穩定超過50%,平均積極占比基本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廣州露營活動在5年間的情緒波動幅度較大,尤其是2020年,在4月和8月積極占比增加明顯,在8月達到最高點92.1%,但在9月消極占比達到最高點38.9%。2022年的相關微博發布數量最多,情緒整體穩定,平均積極占比較高,為75.6%。2023年城市露營發展快速,整體情緒積極性偏高,平均積極占比高達83.7%。

圖3 2019-2023年廣州露營情緒逐月變化

對廣州露營情緒的季節變化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圖4):冬季(12月—次年2月)的積極占比最高,其次為夏季(6—8月)、過渡季(3—5月、9—11月),三季的平均積極占比分別為76.2%、75.2%、73.4%。具體來說,2019年與2021年冬季平均積極占比均大于其他兩季節,2020年中夏季的平均積極占比最高,這可能是由于城市露營活動的興起,人們露營情緒高漲??傮w而言,在過去幾年中人們在冬季的露營積極性一直較高,夏季則在某些年份成為積極情緒的高峰期。

圖4 不同季節露營積極占比

通過深入查詢微博文本內容,挖掘關于露營行為的情緒影響因素?;贜LPIR的新詞發現功能,將研究文本數據庫拆分成序列,并按照3種情緒類別分別提取關鍵詞及其詞頻。在積極微博文本高頻詞中,露營本身作為一種親近自然的活動,能夠給游憩者帶來輕松的生活體驗,如“旅行”“消費”“生活”“打卡”“體驗”等高頻詞。從游憩者在微博中常提到的“大自然”“生態”“美景”“風光”“星空”等與場地景觀相關詞匯,“拍照”“燒烤”“釣魚”“派對”“團建”等與活動相關詞匯,以及“體驗”“享受”“治愈”“浪漫”“開心”等與心理感受相關詞匯,可以看出露營行為的積極情緒受到場地的景觀特征、活動類型以及社交體驗等方面的影響。

選取與場地相關的微博高頻詞進行分析,發現負面評論頻繁出現的詞匯是“出行”“計劃”“小時”“選擇”“價格”“人群”“主題”“味道”“垃圾”“喧囂”等,推斷游憩者的情緒受當日交通情況、可達性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而消費因素對游憩者的情緒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擾,包括與“價格”相關的問題。此外,場地的清潔狀況和安靜度等環境條件,都直接影響到游憩者的露營體驗,進而影響整體的露營情緒。

綜上,城市露營帶來了多維度的體驗,景觀美感、社交互動等因素在塑造露營行為的情緒維度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滿足露營行為的自然環境與活動空間需求的基礎上,美景、良好的可達性和場地所提供的優質服務也成為游憩者的追求。

2.3 露營行為關鍵詞與權重

為提高文本處理效率和準確性,利用NLPIR 的新詞發現系統,篩選并去除無效和不相關的詞語(如“唯一”“還有”“是不是”等無意義詞匯),對文本進行分詞處理。根據分詞所得到的新詞與關鍵詞詞頻(表2),綜合權重與頻率可得,提及次數多且權重高的3個詞匯分別是大學城(權重9.30,頻率147)、精致露營(權重8.43,頻率99)、海鷗島(權重7.99,頻率130)。

表2 新詞與關鍵詞權重前10詞匯

針對2019—2023年微博發言所提取的新詞與關鍵詞,從綜合排名前100中篩選出30個與露營地點、景觀、活動相關的詞匯,形成各年度主要詞匯網絡關系圖(圖5)。由此可得,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露營的地點和活動類型數量明顯增加,這反映出城市露營受到的關注度日益提升,正逐漸成為人們熱衷的戶外活動之一。從各年份主要詞匯的頻率分析露營行為的發展變化:2019 年,露營活動主要集中在生態自然的地區。2020 年,人們逐漸以野餐的形式進入城市綠地。2021 年,人們更多地在城市綠地上搭建帳篷,進行多樣的戶外活動。這種趨勢進一步推動了“精致露營”概念的流行,其體現了人們對休閑活動品質更高的追求。2022年被稱為“露營元年”,“露營”一詞提及頻率達2 900次,可見人們對城市露營的關注度大幅提升。由上可知,城市露營是在野餐活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許多城市公園和景區的開放,露營地的范圍也擴展至城市公園草坪、各類特殊公園綠地等城市公共場所。2023 年,露營活動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下午茶和咖啡品飲等原本室內常見的活動,已延伸至在城市綠地中進行,為露營體驗增添了新的元素。

圖5 2019—2023年主要詞匯網絡關系圖

對2019—2023 年微博文本中頻繁提及的露營地進行區域統計,發現人們更傾向于選擇位于越秀區(二沙島、東山口、郊野公園)、天河區(華南植物園、珠江新城、珠江公園、海洋公園)、白云區(帽峰山)、番禺區(大夫山、海鷗島、大學城、梁明城雕塑園)、花都區(北跡露營、芙蓉嶂)、增城區(白水寨)、從化區(通天蠟燭山、蓮麻小鎮、國醫小鎮、濕地公園)7個區域內的露營地。根據主要詞匯網絡關系,并結合微博文本所體現的露營具體空間特征,進一步探究露營行為選擇和偏好關系。人們優先選擇濱水型營地,包括二沙島(詞頻140次)、海鷗島(詞頻128次)、濕地公園(詞頻98次)、大學城(詞頻96次)等,活動類型涵蓋野餐、放風箏、釣魚、看日出等。其次,人們偏好選擇城市綠地中的草地型營地,包括北跡露營(詞頻91次)、珠江新城(詞頻51次)、珠江公園(詞頻42次)、東山口(詞頻24次)等,這類營地主要用于以休閑為主的下午茶、喝咖啡等活動。同樣,可以觀星的山地型營地,如帽峰山(詞頻37次)、通天蠟燭山(詞頻4次)等也受到較高的關注。

綜上可得,游憩者更傾向于選擇近城市市區且景色優美的綠地進行露營,以展開多樣化的戶外活動。此外,他們對于安全和舒適的露營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現象表明城市露營需求的多樣性,涵蓋了對自然美景和休閑活動等多個方面的追求。

2.4 露營行為主題聚類特征

本文采用困惑度和一致性作為LDA模型的評價指標,對露營主題進行識別,得到困惑度和一致性最佳主題取值范圍分別為5~8和3~7,通過多次可視化調試,最終確定主題數為5。使用pyLDAvis工具在二維空間中繪制主題與詞匯之間的關聯性,其中λ=0.93。在主題視覺聚類效果圖中(圖6),每個氣泡代表一個主題,氣泡的大小反映了該主題在語料庫中出現的頻率。主題聚類的結果由每個主題類別中出現頻數最高的前30個詞匯組成,主題1 和5 在坐標系中相距較遠,表明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大。各主題氣泡之間沒有重疊的排列,說明主題數量此時達到理想狀態。

圖6 主題視覺聚類效果圖

在主題特征詞中(圖7),除“露營”“廣州”以外,出現頻數最高的3 個關鍵詞為“旅游”“戶外”和“消費”,可以看出在疫情期間人們更渴望接近自然的活動空間,城市露營帶來獨特的體驗感促進了其快速發展;在節假日和周末,戶外活動需求達到高峰。針對露營活動,對主題內容進行凝練和文本聚類分類(表3),得出露營行為具有多元化、多角度、時尚性等特點,其中文本的主題總結為三大類別:1)追求滿足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詞頻占比61.4%);2)探討城市旅游經濟和城市生態的發展(詞頻占比26.7%);3)科技帶來更加精致的露營(詞頻占比11.9%)。

表3 話題特征詞匯分類

圖7 主題特征詞詞頻

微博發言中出現的如“壓力”“放松”“疲勞”等詞匯,表明現代人希望通過露營來逃離城市壓力,尋求放松和快樂。通過分析“二沙島”“星空”“紫色風鈴”“交通”“距離”“生態”“裝備”等詞匯,可知人們在討論露營地的美景時,也關注其可達性、服務設施和生態科技等方面。另外,以“小時”“公里”為關鍵詞對文本內容進行搜索,發現露營通行時長為0.5~5 h,集中于1~3 h,通行距離多數在28 km 以上。聯系“跨境”“地鐵”“大道”等詞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露營的路程時間可接受度較高。

3 露營行為的綠地需求挖掘

綜上所述,露營行為的普遍化趨勢表明,人們對于綠地的需求從心理需求過渡到基礎設施的需求。通過對露營行為情緒、關鍵詞和主題的分析,可以將人們對綠地的需求分為4個方面:自然和景觀需求、戶外活動和社交互動需求、空間可達性需求以及服務設施和生態科技需求。

3.1 自然和景觀需求

露營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活動,綠地質量對于露營體驗的好壞至關重要。在現代城市化的環境下,人們產生對自然環境的向往和依賴,將親近自然視為釋放工作與生活壓力、緩解焦慮情緒以及調節自身情緒的途徑。此外,人們對露營地的期待不止是提供自然空間,還包括對美景的需求,以提升露營體驗。人們通過在景觀優美的地點露營來滿足自身需求,與大自然建立親密聯系,將多元的生活方式融入露營的休閑體驗中。因此,環境美觀且生態健康是規劃和建設綠地時考慮的基本條件。

3.2 戶外活動和互動社交需求

文本中較多提及拍照、玩飛盤、燒烤、放風箏、“劇本殺”、觀影、下午茶等多種活動,說明了現代人對于戶外活動的需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散步、野餐等,而追求更個性化的活動體驗。高頻詞“活動”“生活”“朋友”“空間”“團建”“分享”等顯示了現代人在生活和工作兩方面都有社交需求。自然環境是理想的社交場所,為人們提供了相聚和交流的機會,這種社交活動被稱為“自然社交”。自然社交可以有效增進人際關系,有助于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厚的情感關系[13]。

3.3 空間可達性需求

隨著時間推移,露營地點的選擇由城市生態區域向城市中心轉移,并往城市各類公園進行擴散。高頻詞“小時”“出行”“自駕游”“交通”“距離”“導航”“大道”等表明,綠地需要具備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為游憩者提供安全舒適的露營空間,滿足人們對于露營地點的可達性和便捷條件需求。但與公園的可達性需求不同,人們通常愿意花費1~3h前往露營地,有的甚至達5h。

3.4 服務設施和生態科技需求

從高頻詞“服務”“消費”“體驗”“產品”等可以看出,隨著露營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露營的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初始的露營需求主要是享受自然和簡單生活方式,如今人們開始追求更為舒適且便利的露營體驗,例如配備天幕帳篷、燒烤爐、小型發電機等設備。為了提供更現代化的露營服務,許多露營地開始提供水電、廁所等基礎設施,甚至應用科技和新能源來提高自身環境保護水平。例如,廣州科學城廣場采用了具有太陽能感應器的智能垃圾桶進行分類。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使用大數據文本分析方法,基于新浪微博用戶發布的有關露營的文本,研究廣州市城市露營行為的特征和對綠地的需求。結果表明,廣州露營話題熱度自2019年8月以來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隨著露營活動的普及,人們對戶外活動的需求在假日期間顯著增加,特別是在五一勞動節和國慶節2個主要假期。露營活動對大多數游憩者來說是積極的體驗,景觀美感、社交互動等因素在塑造露營行為的情緒維度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人們對城市露營的需求不斷變化,城市露營活動與話題的類型數量逐年增加。露營行為話題具有多元化、多角度和時尚性等特點,可以總結為追求滿足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探討城市旅游經濟和城市生態發展,以及科技帶來更加精致的露營三大類別。由此,人們對于露營綠地的需求也具有多樣性,主要涵蓋自然與景觀、戶外活動與互動社交、空間可達性、服務設施與生態科技4個方面。

綜上,為了讓游憩者真正享受自然,提高其露營活動體驗質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并推動露營全面可持續發展,筆者對露營綠地的規劃建設提出以下建議:1)建立健康營地,創造優美環境。通過城市綠化建設或開放共享區域,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需求;注重美景需求,創造獨特且優美的主題露營環境。2)組織交流活動,創造休閑條件。通過定期舉辦戶外活動,建立社交平臺,提供休憩區域和公共休閑設施等,提高游憩者的參與度、滿意度和幸福感,滿足其戶外活動和互動社交的需求。3)保障出行便利。在規劃建設露營地時應充分考慮交通和停車等因素,保證游憩者能夠方便快捷地到達。4)保障服務安全,提升生活品質。在城市露營地服務和管理中,兼顧游憩者需求、環境保護和安全管理3個方面,為露營者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服務;科學規劃草坪開放,倡導文明低碳樂享草坪,營造良好的露營氛圍。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猜你喜歡
詞頻綠地詞匯
基于詞頻分析法的社區公園歸屬感營建要素研究
可進入式綠地的養護與管理的研究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老城區綠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區綠地提升為例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杭州市區春季綠地對PM2.5消減作用的研究
走進綠地
詞頻,一部隱秘的歷史
云存儲中支持詞頻和用戶喜好的密文模糊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