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理念下無居民海島的開發策略
——以珠海三角島為例

2024-01-24 02:03鄢春梅
廣東園林 2023年6期
關鍵詞:島嶼海島居民

鄢春梅

海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海洋地理單元,在自然資源、領?;c、國防、生態安全以及海洋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價值[1]。據統計,在我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面積為500 m2以上的海島有6 961個,其中約94%為無人居住島嶼[2~3]。由于海島生態系統脆弱,加之以前我國無居民島嶼的資源開發利用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無序粗放,圍海造地、挖沙采石、海水養殖等行為時有發生,海島資源以及周圍海域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有島嶼消失。隨著2003年《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頒布和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正式實施,2011 年我國首批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公布,我國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逐漸走向法制化和正規化。在海洋強國建設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海島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

珠海市是“百島之市”,以萬山群島為代表的海島經濟崛起是珠海市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全國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市”的重要支撐,是打造世界級群島休閑度假區的必由之路[4~5]。三角島(長琴島)地處珠海市東部海域萬山群島的西北部,隸屬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為無居民海島,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圖1)。廣東作為全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市場化出讓的試點省份之一,于2017 年3 月16 日,對三角島進行了用島權轉讓簽約,三角島成為廣東首個也是全國首個市場化掛牌的海島。我國無居民海島的旅游開發處于探索階段,國內沒有可借鑒的成功模式。作為首批開發的海島,三角島開發經驗對于我國無居民島嶼開發利用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圖1 三角島方位示意圖

1 國內外無居民海島開發現狀

總體而言,國內針對無居民海島的開發利用進行了較多生態環境承載力、法律空白、開發可行性等應用前期和可能風險等基礎研究。齊玥等[6~8]研究發現無居民海島在開發前后整體資源環境承載力持續遞減,應強化資源環境承載力對于開發利用活動的約束作用,并開展受損海島的生態修復工作??锴删甑萚9]指出自然環境條件是影響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規劃和措施是提升海島環境承載力的核心要素。劉健等[10~12]認為地方政策不完善、開發投入不足、缺乏配套設施與專業技術人員、資源綜合調查滯后、科技支撐不足、歷史遺留問題解決難度大等是當前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面臨的較大困境。但目前關于無居民海島開發模式的有效樣本和實際應用問題的研究尚缺乏。

由于地緣因素,無居民海島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在世界各國都受到重視。其開發利用模式有美國的“公地信托”模式、新西蘭Tūhua島管理模式、日本的孤島開發模式、印度尼西亞租賃模式、馬爾代夫模式、私人島嶼公司模式等[13~14]。我國針對有居民海島和無居民海島采取不同的管理體制,無居民海島由海洋管理部門實施統一集中管理。我國首批可開發的無居民海島除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外,主要用于旅游開發[1]。

2 三角島開發利用概況

珠海三角島是國內首個采用“公益+旅游”開發模式的無居民海島[15],其開發利用項目在完成整島生態修復的基礎上,開展公共服務用島與旅游開發,以打造珠海最大、項目最全的海洋運動休閑度假中心。

2.1 三角島概況

三角島屬于已開發的無居民海島,在20世紀80年代曾作為采石場開發。目前,三角島的北部山體基本被鏟平,海島整體風貌遭受嚴重破壞;沿島嶼海岸的天然沙灘基本被開山碎石掩埋,自然岸線的景觀風貌受到侵蝕;現存山體的開山作業面巖石裸露,植被基本消失,并面臨著水土流失、自然生態退化、生態功能喪失等問題(圖2)。

圖2 三角島現狀鳥瞰

2017 年三角島的部分使用權以掛牌形式轉讓,隨后《珠海市三角島湖泊整治及生態修復景觀規劃方案》和其他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正式開啟了三角島保護與利用的實施工程?,F島嶼總用地面積為87.24 hm2,其中64.41 hm2土地的使用權為珠海九控藍色海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作為生態旅游開發用地;22.83 hm2土地的使用權為廣東省海洋發展研究中心所有,作為公益性的生態修復和保護用地。

2.2 開發模式

在珠海市政府要求全島整體保護與開發的基礎上,從現狀用地權屬劃分的實際出發,三角島采用“公益+旅游”的保護與開發模式。公益開發模式指在全島開發總投資的22 億中,抽取2.75億資金用于全島的生態修復,保障落實政府在海島上所持有的22.83 hm2公益性保護用地的效益。旅游開發模式是在完成整島生態修復的基礎上,以生態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為指引,適度開展公共服務用島與旅游開發。此開發模式也是以開發建設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新理念、新思路的全方位實踐與嘗試。

3 三角島開發策略

綜合考慮三角島目前存在的自然生態退化、生態功能喪失、水土流失等現狀問題,以及打造運動、科教、休閑的綜合性島嶼的功能定位,項目在對整島的保護與開發規劃中采用了生態修復、營造多元景觀和推動旅游產業升級的“三步走”開發策略,既重塑了三角島的生態安全格局,又重新激發了島嶼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圖3)。

圖3 三角島景觀設計總平面圖

3.1 生態修復

3.1.1 摸清生態本底

在進行生態修復前,從植被、水域和地形3個生態因素的生態敏感度出發,進行全島生態現狀分析(表1)。根據敏感度的級別劃分不同的生態敏感區域:高敏感區需要進行嚴格修復和保護,中敏感區為限制性開發用地,低敏感區可進行適度開發(圖4)。摸清全島生態本底,劃分不同開發強度區域,是后續分區域、按節點、全方位進行海綿設施建設和生態修復,重塑全島生態安全格局的基礎。

圖4 三角島生態評估分析

3.1.2 水資源管理維護

水資源的管理維護對海島的開發至關重要,具體內容包括對水資源的補給,水質的凈化與維護等。三角島的海綿設施建設通過“蓄-凈-用”環節進行水資源的管理與維護。結合島內仙女湖和月亮湖2個湖泊的蓄水量,運用收集、儲存雨水的海綿設施等來解決島內日常用水的補給。而兩湖駁岸均為巖質駁岸,坡度較陡,且表面有大量不穩定塊石,易發生塌岸及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因此采取防滲處理、駁岸修復、客土換填、防護林建設、生境營造、排水系統設計、環湖綠道等工程措施建設生態駁岸,維護水資源的安全。在水資源凈化方面,通過建設生態浮島和雨水花園來減少水體二次污染,重點降解和凈化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COD)、氮、磷含量;利用生態跌級對水質進行充氧,同時對雨水進行凈化。通過對島嶼海綿設施的建設,實現飲用水源和其他日常用水在島內完全自給(圖5)。

圖5 三角島水生態循環系統

3.1.3 構建生態循環系統

為了更好地恢復與保護三角島的生態環境,項目通過智能雨水收集系統、海水淡化系統、中水回用環保循環技術等水資源處理技術,還有海上風力發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技術,構建良性的生態循環系統,實現全島“零排放”。

全島的生活污水盡量做到不排放,通過無害化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用于衛生沖洗、綠化噴淋等方面。同時,按“海綿海島”的思路建立先進的雨水收集儲存和處理系統以及海水淡化系統,以應對海島旱季和旅客高峰期的用水問題。此外,建立小型無害化垃圾處理車間,實現生活垃圾不出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同時還對島嶼進行了全方位的生態修復,包括對西北角礦山區域進行碎石清理加固、礦山濱水濕地設計、海綿設計、景觀節點設計等;對山體北岸進行客土換填、裸地復綠、生境營造、主園路建設、景觀節點設計等;采用拋石擠淤斜坡堤結構形式進行生態護岸;挖出貧瘠沙土,添加緩釋肥、密根類植被,布設錨桿與張力網,改善邊坡的土壤理化性質與結構穩定性;進行林相改造,推動物種多樣性發展等(圖6)。

圖6 三角島生態循環系統

3.2 營造多元景觀

在實現全島生態修復的同時,項目堅持生態優先、“少人工多自然”、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以及填挖結合、土方平衡的施工原則,立足自身特色,以“浪漫之島,魚樂天堂”為景觀設計定位,通過依勢造景的手法營造獨具三角島特色的多元景觀,致力打造珠海浪漫海島旅游新標桿,最終實現“公益+旅游”的開發目標定位。

多元景觀即景點、游線、景觀界面多元化。在完成湖泊、海岸線、山體邊坡整治以及石山改造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三角島的山、海、湖、岸、灘、礁、灣等特色資源,打造“點-線-面”的景觀布局結構。結合“山、海、林、湖”生態景觀元素,打造以“浪漫”為主題的景點;營造“上山、游園、濱?!倍嘣挠钨p線路,展開多維度景觀序列;修復礦山、林地、岸線,協調建筑園林景觀,塑造多元化的海島景觀界面(圖7)。

圖7 三角島景觀營造

3.3 推動旅游產業升級

3.3.1 點軸開發模式

點軸發展模式指在海島整體旅游規劃方案的設計中,以某幾個開發條件較好的區位為中心,呈斑點式分布,帶動周邊島嶼的旅游體系建設。在對三角島進行旅游升級時,將其與周圍一些具有獨特旅游資源的島嶼串聯起來,作為旅游開發的中心點位,再通過交通網絡連線成軸,點軸貫通,整合區域內的特色資源,推動三角島旅游產業迅速升級。由此形成的整個點軸系統以三角島等海島為發展節點,同時激發周邊海島的旅游開發潛力。

表1 生態敏感因子及等級

同時,三角島旅游業的開發還借助政策的支持,與相關政府單位合作,以“政府統籌規劃,企業承包開發”的方式,堅持“適當開發、以點帶面、整體規劃”的原則,將區域內散布的小島連結起來,實現“1+1>2”的整體旅游升級。

在打造旅游體系上,以三角島浪漫島為核心,打造婚慶活動品牌,并引領周邊海島向特色化、個性化發展,形成海島度假“聯盟”,抱團發展,提升區域旅游競爭力。另外,發揮三角島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位置的地理優勢,與周邊景區形成聯動,串聯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景點,形成旅游環線(圖8),促使三角島由“單一孤島型”發展向“聯動輻射型”轉變,成為串聯大灣區全域旅游的新站點。

圖8 三角島旅游景區聯盟示意圖

3.3.2 特色文化激發旅游活力

三角島的旅游開發建設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找準市場定位,充分利用島嶼獨特資源,打造游船碼頭、島嶼酒店、水上餐廳、潛水運動等豐富的娛樂項目;同時結合珠海市的文化習俗,策劃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打造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舒適的服務體系,以吸引廣大游客。

在特色文化氛圍打造方面,以點軸模式為基礎,實現區域內的島嶼既各有特色,又統一在珠海傳統文化之下。三角島開發出科普休閑、潛水文化、釣魚基地、探險游戲等不同的主題,同時又將珠海當地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島嶼之間可以通過游艇或快艇實現連通,滿足不同游客的游玩喜好。

4 結語及建議

迄今為止,三角島的開發雖未結束,但其階段性的生態成果已經顯現:林相改造基本結束,郊野公園初步建成,完成低效林改造5 hm2,邊坡修復6 hm2,湖泊整治5 hm2;在充分養護本地樹種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適宜海島生存的植物,新增60余種植物,保留原生植被近20 hm2,總修復面積近20 hm2,實現了島嶼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了物種多樣性發展;生態廊道修復和貧瘠沙土替換基本完成,土壤肥力大幅提升,廊道兩端草木豐茂,綠意重生,實現了由黃沙地到綠色園的轉變。2023年4月28日,三角島正式開放啟動,“五一”假期試運營期間登島人數近4 000人次,昔日的無居民海島正蝶變為“桃花源”(圖9)。

圖9 三角島實景鳥瞰

一直以來,我國眾多無人居住島嶼的開發面臨前期破壞嚴重,后期資源供給不足,建設難度較大的問題。三角島的開發雖然一度面臨生態保護歷史“欠賬過多”的難題,但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開發理念指引下,通過“邊修復、邊建設”的運營模式,逐步讓當地生態環境恢復了生機。三角島的開發始終把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現有生態資源,營造自身特色鮮明的綠色基底,妥善處理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分區域、按節點、全方位進行修復與開發建設,重點對山體、湖泊岸線進行生態修復與保護,營造與上位規劃相協調的園林景觀,滿足公益用島與旅游發展需求,實現旅游產業升級,重構海島生態體系,重現生態活力。

2022 年,三角島(長琴島)湖泊整治及生態修復項目入選廣東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案例,其“公益+旅游”的開發模式,使海島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找到了一條無人居住島嶼開發的可行道路,為其他無人海島的開發提供了參考。

未來,三角島將發揮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位置的地理優勢,找準市場定位,協同周邊海島與旅游景點,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具有產業價值的美麗海島,成為串聯粵港澳大灣區全域旅游的新站點。結合三角島未來建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堅持規劃引導,重視前期研究。無人居住海島的開發應當強化建設規劃的先行引導作用,清晰合理地布局海島的公益屬性設施和旅游屬性設施,堅持深化研究,創新思維,將美麗生態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賣點,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的有機統一,實現二者的完美融合。同時鼓勵應用綠色技術,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支持有條件的無居民海島引進綠色低碳的新技術、新材料,推進生態島礁建設和生態修復整治。此外,鼓勵因地制宜探索“高端文化旅游+”“現代漁業+”“海島文化+”“科研公益+”等綜合利用模式。

2)發揮資源優勢,充分爭取政府財政支持。三角島應該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優勢,并依托開發單位的旅游產業鏈,規劃健全的旅游產業鏈,形成區域旅游產業閉環;借助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做好承接大灣區旅游發展的“橋頭堡”。政府應該加大對海島開發利用的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補貼資金,對海島的開發投入,尤其是生態環保投入進行資金補貼,并通過收益分成的方式,盤活國有資金使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海島治理格局。

3)完善政策立法,強化支持。未來,對于無居民海島的開發建設,需要加快海島立法,完善規劃體系,制定海島保護利用條例:明確我國無居民海島保護利用的基礎原則,確立規劃和制度體系,明晰保護、利用、管理的基本內容和權力體系,理順各級政府及涉島部門的管理職責。在進一步強化法規支持的同時,應該配套做好省內相關審批流程和許可事項的優化調整,消弭海島投資開發與質檢、消防等領域的政策縫隙,實現二者的完美銜接,以更高的行政審批效率和行政監管效能,為符合要求的海島開發提供便利,凝聚起政府與市場的同向發力。

注:圖1底圖來自規劃云;圖2、圖9由珠海九控藍色海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提供;圖3~8由深圳文科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繪制

猜你喜歡
島嶼海島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冰與火共存的海島
我畫上一座島嶼(四首)
在海島度假
蜿蜒曲折的島嶼迷宮
沒有大海,如何會有島嶼
你睡得香嗎?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神奇的海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