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走進高校,美好在瞬間發生
——基于東華大學非遺研培實踐的思考

2024-01-25 10:13翟星月
非遺傳承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研培東華大學東華

柯 玲 翟星月

東華大學作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實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首批執行高校之一,在織染繡領域開展非遺培訓項目并融入時尚元素,推動中華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一、堅定目標,立足專業,確保研培取得成效

自2016 年起連續舉辦10 期“傳統刺繡創意設計”研修班,通過創建“傳承人+中外設計專業大學生”結對的合作模式,已培訓300 多名來自貴州、云南、海南等地織染繡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從業者,同時利用現代設計語匯詮釋傳統民族服飾文化基因,共同創新設計作品,[1]先后在國內外T 臺進行多次展演,還多次亮相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走進現代人們的時尚生活。東華10 期研培,也是10 期探索,更是10 期美好追求。10 期研培結業系列活動10 個異中有同的絢爛主題,彰顯了東華特色,也吸引了校內廣大師生的關注,以及主流媒體報道追蹤,已成全體學員心目中的美好集錦:第一期,2016年9 月“繡開新境”;第二期,2017 年5 月“集成創意”;第三期,2017 年11 月“繡外慧中”;第四期,2018 年5 月“布衣經綸”;第五期,2018 年11 月“時尚&源”;第六期,2019 年6 月“薪火彝情”;第七期,2019 年11 月“戀戀布依”;第八期,2020 年11 月“時尚黔風”;第九期,2022 年12 月“繡開云天”;第十期,2023 年6 月“攜手黔行”。

來自云貴深山里的繡娘們通過參加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舉辦的非遺研修班,和年輕“設計師”們碰撞創意、共同設計。研修班結對學生投入非遺刺繡研究和推廣工作中,通過提取非遺核心元素改造作品設計,研究非遺刺繡的推廣困境,提出傳統美感和時尚新元素兼具的設計方案,并幫助非遺傳承人運用多種自媒體手段宣介作品。經過東華孵化和培育的多個非遺品牌正茁壯成長,2023 年的中國非遺品牌大會上,30 多個研培高校品牌中東華學員便有5 席。這些東華非遺學員返鄉后在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絕大多數學員在參加研培回去后都帶動了更多人就業,僅貴州的東華學員中被評為文化和旅游部致富“能人”者就有近10 位。粗略估計東華非遺學員帶動就業致富輻射當地已達數萬人。

東華研培主題始終圍繞傳統刺繡創意設計。參與研培的非遺學員涉及的非遺項目主要有:苗繡、布依族刺繡、水族馬尾繡、侗繡、彝繡、仡佬族刺繡、顧繡、上海絨繡、三林刺繡、宋繡等,培訓完成率100%。東華的研培效果、團隊能力以及論壇質量等也曾得到有關領導的高度贊譽,“東華研培”已成為很多非遺學員心中的品牌。第10 期研培招生更是得到貴州非遺傳承人群的積極響應,最終經過線上面試從56 多人中選拔錄取了22 位學員。

當然,要真正實現非遺保護傳承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非輕而易舉之事。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實現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2]東華大學通過近7 年的研培實踐,摸索出了一整套工作經驗,并依托研培計劃形成了一系列非遺保護研究成果,正逐漸形成特色。

東華大學非遺研培計劃的實施單位是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非遺教研中心”)。非遺教研中心依托學校厚實的學科基礎、精干的師資團隊。在國家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之前,紡織染等傳統技藝和文化的研究就一直是東華的學術專長和學科優勢。

非遺教研中心由長期從事非遺教育和研究的專業師資構成,師資覆蓋了11 個專業設計方向。學院院長全面負責,黨委書記擔任總協調,抽調學院骨干師資組成研培核心小組。分設:教學、班務、展覽、展演、班務、攝錄、宣傳品設計等主管崗位。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規范管理的文件,明確崗位職責。并根據每一期研培的特點做出相應調整?!胺沁z研培計劃”的實施,加速推進了東華大學對早已開始的學術研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的關注,10 期研培班的成功舉辦大大縮短了研究者和傳承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而“傳統刺繡創意設計”研培主題更是精準把握了非遺活在當下的核心環節。學術研究和非遺傳承在高校實現了完美的相向奔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和成果。

二、注重學術研究,實現“研”與“培”齊頭并進

東華非遺教研中心成立于2018 年5 月,有著明確的工作宗旨和工作內容。在實施并完成國家下達的各期非遺研培計劃的同時,始終堅持“研”“培”并舉,以研培帶動研究,以研究深化研培,實現“研”與“培”互進。

非遺教研中心的工作宗旨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等。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久魅力和當代價值。

非遺教研中心的工作內容為:從事非遺教育教學及相關培訓,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文旅局等政府部門下達的非遺傳承人群的常規研培教學及成果展呈活動。專注非遺及非遺教育研究,探索并創新非遺教育教學模式,提升非遺教育及非遺研究的學術內涵,積極申報相關科研項目,凝練學術團隊,逐步形成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助力學院學科建設。積極參與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國策,助推民族品牌建設。

非遺教研中心自成立以來,結合學員回訪調研和研培實踐,展開多方研討交流,在非遺研究、項目申報、成果發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心于2019 年開設“東華非遺教研中心”微信公眾號、發布研培信息、回訪調研動態,助推學員作品以及非遺研究成果交流。近年較有影響的學術研討活動有:2019 年6 月,非遺教育研究中心與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召開“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與高等教育研討會”,滬上高校學者四十多人參加;2019 年7月,與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聯合召開東華大學非遺研培座談交流會;2019 年11 月,召開東華大學非遺研培校企合作座談會,邀請非遺學員企業代表參加;2019 年12 月,與韓國傳統文化大學聯合舉辦中韓非遺教育交流研討;2020 年8 月,回訪期間,與貴州當地各級非遺部門領導座談研討10 余次;2020 年11 月,召開“本來·外來·未來:國際化視野中的上海非遺項目研究”學術論壇;2023 年6 月,與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傳統刺繡創意設計研究”黔風系列圖書首發式;2023 年6 月,與上海市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舉辦“非遺研究與田野作業”學術研討會。

學術研討與交流也是推進研培向縱深發展的動力。近年非遺教研中心老師除了在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外,主持或參與的項目及出版的學術成果主要有:2018 年6 月,上海市高校緊缺藝術人才創新工作室“非遺傳承之服飾研究及創新設計”立項(主持:宋婧、苑國祥);2018年11 月,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上海絨繡藝術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發展研究”立項(主持:柯玲);2019 年6 月至2023 年8 月,《東華大學非遺研培成果》(第6 至10 期)成功編印發布;2019 年8 月,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支持新聞出版項目“上海絨繡研究”立項(主持:柯玲);2020 年11 月,《上海絨繡研究:精品圖錄》,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柯玲教授團隊,45 萬字);2020 年11 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雷山苗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研究”完成結項(主持:張順愛);2021 年9 月,完成企業委托項目“非遺傳統工藝娃衣設計”(柯玲教授團隊),研發21 套非遺娃衣,已投產,廣受歡迎;2021 年9 月,論文集《本來·外來·未來:國際化視野中的滬上非遺研究》,東華大學出版社(張順愛、柯玲編著);2021—2022 年,騰訊公司《王者榮耀》游戲皮膚及周邊設計,成功植入傳統刺繡元素(張順愛老師團隊);2022 年10 月,《上海絨繡研究:藝術人像》(內部交流資料,40 余萬字)(柯玲教授團隊);2023 年6 月起,傳統刺繡創意設計研究“黔風系列”圖書之一《傳統刺繡創意設計田野實錄》出版(作者:柯玲)。

三、將創新理念和激發潛能貫穿到研培各個環節

東華非遺研培秉持非遺傳承、教育為本的學術理念,不斷探索、改進研培教學模式。加強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學子之間的互動,通過結對學習、結對設計引發非遺在高校開花甚至生根。從第二期開始,利用東華的海外高校設計資源,引入海外高校設計專業大學生參與設計。引導非遺走向國際時尚前沿。剛剛結業的第10期非遺研培,參與結對設計的在校大學生報名十分踴躍。非遺教研中心最終從30 多位志愿者中選出了11 名同學參與此次結對設計。第10期參與中國非遺研培計劃的海外高校為韓國的漢陽大學和啟明大學。11 位海外結對學生中,6位來自首爾的漢陽大學(中有5 位為設計學博士生);5 位來自韓國紡織中心城市大邱的啟明大學。海外高校設計學子前期線上溝通、設計制作,漢陽大學的師生在結業時還專程來上海參加作品發布。經過一個月的碰撞交流,22 套結對創新設計時裝將非遺元素有機融合到時尚設計之中,受到業內人士好評。

每一期研培結業都是傳承人的高光時刻。研培成果結業匯報的同時,非遺教研中心通過“非遺市集+靜態展覽+動態秀演+學術研討”等一整套組合動作,加大非遺研培成果的宣傳力度和校園影響,促使高校非遺研培取得效益最大化。借助研培良機,推進高校學子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心連心。不僅熱愛非遺、迷上非遺的校園師生越來越多,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以非遺為本碩博學位論文選題。暑期社會實踐與學員回訪疊加,實踐成果與非遺相關者也在成倍增加,同時,學校老師中與非遺相關的非遺研究項目和研究著作也越來越多。

東華非遺研培充分發揮在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組織學院資深教授精心設計課程。培訓師資匯集了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服裝設計、紡織品面料設計、服飾配件設計、工藝產品設計、時尚產品研究、服飾理論研究等領域的優秀教師及服飾品企業的資深專家。研培中,本著“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指導原則,[3]融理論講解、實踐創作、考察調研于一體,內容豐富全面。[4]旨在幫助刺繡類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創意設計方法,使刺繡類非遺傳承人群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傳統刺繡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促進刺繡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刺繡工藝,促進刺繡類非遺傳承人群的就業增收。每位學員通過一個月的研培,至少完成三項作業:一是在專業老師指導下獨立設計制作完成至少一套的民族服飾改良服飾;二是在專業老師指導下獨立設計制作,完成一個系列的非遺刺繡文創作品;三是與年輕大學生合作,運用刺繡元素結對設計一套時裝。

近兩年東華非遺教研愈加重視非遺學員文創設計能力的培養,獨立設計完成的文創系列作品成績可嘉。從第9 期開始,東華非遺研培專設文創作品指導老師,聘請具有豐富文創設計經驗,多次摘得國內外文創設計大獎的師資擔綱。文創課程從品牌形象設計開始,每位學員從設計自己的品牌logo 著手,一步一步到設計制作刺繡端午香囊,再到設計一套具有“故事情節”的系列文創作品結課。非遺學員的作品展出時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傳遞了很多快樂深情的生活故事,成為靜態展上頗有特色的一塊。2022 年的第9 期傳統刺繡創意設計非遺研修班受疫情影響,最終采用線上模式探索授課。完全線上模式的探索,對課程、教學、師資以及結對設計學生皆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心老師們抱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與疫情周旋、隨機應變。師生同心,其利斷金。疫情阻隔卻使學員們斗志更加昂揚,第9 期的研培成果遠超預期。

非遺學員的設計興趣被大大激發,第10 期研培班的獨立設計32 套民族服飾改良裝,質與量同步提升。研培成果的靜態展示中,有12 位非遺學員超額或翻倍完成了改良裝的設計制作。東華研培課程中關于服飾制作的系統培訓,讓非遺學員們受益匪淺。選料、設計、立裁、縫制等一系列服飾工藝課程的設計,價值品牌建設、網絡宣傳推廣等課程的加持,結業時便有兩位學員的改良裝接到了市場訂單。非遺保護和傳承中常說的“薪火相傳”,在東華研培中直接體現為:非遺為薪,設計如火。被激發的設計興趣、創新創造能力,是東華研培中最為喜人的特色。

四、重視展演,擴大影響力,為非遺傳承及傳播造勢

東華大學第10 期非遺研培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眾人拾柴火焰高,非遺傳承再聚力。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社會力量支持也越來越多。一是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剛剛結業的第10 期研培,《文匯報》記者、上海電視臺編輯深入東華非遺課堂采訪非遺研究者、研培教學者和學習者,中央電視臺新聞和中國之聲及團中央報道東華學員,不斷掀起媒體報道小高潮。二是國際友人、社會力量也加入到東華非遺研培之中。韓國紡織中心一家駐滬面料公司為本期東華研培贊助了大量優質面料,讓本期研培的國際化色彩愈加濃厚。

非遺教研中心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國際設計教育資源,將非遺研培納入國際視野,通過中外高校設計學生與非遺學員的結對互學,加大非遺傳播力度,拓展我國非遺的國際交流和影響,同時也使得東華研培成果頻繁亮相國內外時尚舞臺。到目前為止,東華大學已經舉辦非遺研培學員刺繡服飾代表作品靜態展示13次,展出作品千余件。研培成果動態秀近20次,展演作品272 套。東華非遺學員與大學生結對的設計作品在上海首屆、二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北京恭王府及意大利米蘭時裝周、斐濟國際時裝周、巴西里約熱內盧、英國曼徹斯特中國文化中心、埃塞俄比亞等多個國內外時尚舞臺上展演,贏得國內外時尚界學術同行的高度評價。

遺產保護,根在教育。高校非遺研培是新時期探索非遺保護和傳承輔助舉措之一。[5]非遺研培也帶動了一大批高校暑期實踐活動的跟進,尤為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碩士博士論文也在聚焦非遺。我們相信教研互進、研培相長,研得深入方能培得有效。東華大學研培10 期探索,7 載耕耘,與云貴瓊以及新疆等地實現了校地互助,結下了美好研培情緣;高校師生與非遺學員,攜手并肩,定能共創更加美好的非遺前景。

猜你喜歡
研培東華大學東華
認識成語
相同的“手” 不同的義
募集52萬件物資馳援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研發出可體內吸收型蠶絲導線
東華大學開發出全纖維結構智能電子皮膚
主題混合式研培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再議研培價值觀
研培人員研培價值觀探析
詩一首:武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