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與優化進路

2024-01-26 07:03張金金
江漢學術 2024年1期
關鍵詞:助推共同富裕主體

楊 齊,張金金

(甘肅政法大學商學院,蘭州 730070)

一、問題的提出

實現共同富裕是全國人民的期望,是我黨和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目標,是社會主義最大優越性的體現。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企業和以社會力量為代表的慈善組織都進行了實踐,但因各自對社會和經濟目標側重點不同,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存在“公地悲劇”和“效率低下”等問題,無法有效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為此,需引入新的組織形式,采取新的手段,以兼顧社會和經濟的方法來高效地促進共同富裕。社會企業作為一種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以商業經濟為手段的新型組織形式,能在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良好市場運營兩方面達到平衡[1]。社會企業可通過資源整合[2-3]、經濟助推、主體賦能、資源分配和功能融合等手段有效助推共同富裕。同時,社會企業與實現共同富裕在目標和內涵兩方面有著共同之處,故通過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現有研究為探索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提供了卓有價值的貢獻,但是,社會企業在助推共同富裕實現的過程中,受企業組織結構、所處產業發展程度、社會法律體系建設、社會氛圍營造、企業高管能力等因素影響,存在著能力有限、使命漂移、合法性危機、多主體協同沖突、效果難以評價等治理困境。為此,本研究首先通過揭示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面臨的現實困境,豐富社會企業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其次,通過對治理困境的進一步研究,為社會企業更好助推共同富裕提供治理思路和策略,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二、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一)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文獻綜述

實現共同富裕是全國人民的期望,是我黨和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越性的體現。對共同富裕的深入理解要把握對于“富?!焙汀肮蚕怼钡恼J知[4],富裕是共享的富裕,共享是富裕的共享,二者是共生共促的存在。其中,富裕是在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包括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具體來說是收入、財產和公共服務的富足以及在此基礎上帶來的精神層面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共享不代表著平均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保?]共享代表著機會的均等,權力的平等?,F階段實現共同富裕還存在眾多問題,如總體發展水平較低、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不平衡、個人收入差距過大等,涉及社會、經濟發展各個方面的內容,而社會企業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社會企業的概念最早源于歐美,由于不同國家社會企業的發展環境不同、發展狀況不同,對其定義和理解也不同,各有側重。但這些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基本是圍繞商業模式、營利性、社會使命、混合體特征、創新性、可持續性等方面展開?;谥型鈱W者的研究,本研究將社會企業定義為“以商業模式運作來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組織”[6],其經濟目標服務于社會使命,并以創新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最終助推社會目標的實現。該定義具備以下特征: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使命、以商業化方式運作、具備可持續發展功能。社會企業的概念進入我國后,我國學者從國外已有理論出發,結合我國實踐,使社會企業實現本土化發展,對社會企業保障社區福利[7]、提升社區治理能力[8]、促進農業農村發展[9]、實現社會公平[10]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時對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也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首先,社會企業具有社會和市場的雙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目標、商業經濟和社會網絡的雙手段,能夠獲取市場和社會兩種資源。它能實現資源來源的廣泛性和異質性,并利用“社會合法性給予”和“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優勢,通過資源拼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6],促進社會和經濟目標有效實現,保障共同富裕對于“效率”和“共享”的要求。社會企業促進了多主體的資源整合和資源交互,解決了資源單一的問題,達到了資源互補,實現了多方共贏[11]。其次,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以更加長遠視角來看待問題,可以捕獲利潤率低、投資周期長但一直存在的創業機會。通過進入藍海市場,一方面將更多人員納入社會化大生產中,增加了社會的總供給;另一方面,通過將新人員融入社會生產,創造了新的社會需求,擴大了內需[12],促進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有序發展。通過以上途徑,提高了組織效率,發展了全要素生產率,做大了“蛋糕”,促進了共同富裕。社會企業開展的核心價值是“賦能”[13],對地區和個人進行結構調整,提升自主能力,并通過福利和工作相聯系的方式,提高經濟、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產出率,實現了“提低、擴中”的共同富裕要求。通過教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促進了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為縮小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最后,社會企業兼具社會和市場雙重屬性,可以提供信息共享渠道,減少政府、商業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減低社會交易監督和交易成本[14],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保障第一次分配的效率和公平。通過推動經濟發展、主體賦能等手段使得金字塔底部人群獲得“資本”,彌補二次分配中收入調節的缺陷,進而促進共同富裕[15]。通過助推社會發展的目標,社會企業可以促進第三次分配,助推共同富裕[10,16]。社會企業通過深度參與三次價值與財富的分配過程,為社會提供高效率、更加公平的產品及服務[10,17]。

(二)價值共創視角下的分析框架

社會企業推動共同富裕,就是要通過企業的市場化手段來實現社會價值的共識、共生和共贏,最終推動共同富裕的全面實現。在位社會企業易受到資源約束、使命漂移、合法性缺失和多主體協同困難的影響,僅憑一己之力難以聚合價值資源進行價值創新,需要協同價值主體實現資源配置與整合、堅定使命、確立合法性和共創價值。因此,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交互主體的多元共在,即人民主體、市場主體與國家主體的協調共進。

價值共創在首次提出時,強調消費者是企業服務創造的資源,消費者參與企業的產品和設計,與企業共同創造價值。隨著價值共創理論的興起,學者從價值共創的理論研究延伸到更為廣泛的情境化和網絡化范圍。價值共創的含義得到拓展,指企業與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等共同參與創造價值,通過協作、互動、溝通等方式,實現共同的價值目標[18]。價值共創不再是雙方的交互,而是所有價值網絡中主體的互動,是多方的合作共贏,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在合作中創造更大的價值,以實現共同發展。周文輝等[19]基于中國實踐,通過考察研發服務與中小企業價值共創過程,提出價值共創三階段模型,即“觀念共識—價值共生—價值共贏”。徐虹等[20]通過借鑒價值共創三階段過程模型,構建了多元主體價值共創機制,對公司社會創業促進鄉村振興的途徑進行了探索。王璐等[21]借鑒價值共創的三階段過程模型,對鄉村旅游微小企業推進鄉村價值共創和共同富裕進行分析。價值共創的“觀念共識—價值共生—價值共贏”三階段過程模型相較于“互動—資源整合”兩階段過程模型,內在邏輯更強,且適用于社會企業和共同富裕相關領域價值共創的過程分析。因此,本文借鑒價值共創三階段過程模型對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價值共創機制進行研究(見圖1),理清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困境所在,為有效促進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

圖1 價值共創視角下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機制

三、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面臨的現實困境

社會企業參與共同富裕是社會企業利用自身優勢以兼顧社會和經濟的方法,通過社會企業多元主體的觀念共識、價值共生和價值共贏來實現。同時,在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因素,限制了價值共創的實現,進而阻礙了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實現,如缺乏優秀人才對地區資源進行有效運營而導致資源浪費[22];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低下,無法提供優質勞動力,進而限制地區產業發展;社會企業使命發生漂移,無法促進共同富裕;社會企業自身能力有限,無法為地區提供持續且全面的幫助;社會企業合法性獲取困難,制約了企業進一步的發展;社會對社會企業認知不足,多主體協同中存在認同困境;社會企業績效難以評價等現實桎梏。明晰阻礙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困境,對實現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對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了分析闡述。

(一)能力困境

社會企業能通過發現社會問題,尋找創業機會,產生新供給和新需求[12],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產率[23],促進共同富裕,并利用“賦能”提升地區自主發展能力[13],通過福利和工作相聯系的方式,實現“提低,擴中”的共同富裕要求。同時,社會企業在教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促進了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為縮小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但一部分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企業組織結構、所處產業發展程度[24]等因素影響,制約了社會企業社會和經濟目標的實現[25],無法通過自身力量真正助推共同富裕,進而形成“能力困境”。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社會企業以社會發展為主要目標的低逐利性,增加了社會企業運營成本,難以與商業企業在資本、市場、宣傳等領域競爭中占據優勢。同時,社會企業自身的雙重屬性也使社會企業上下游供應鏈建立困難、外來資金吸引不足、顧客市場在擴大的過程中受到利益相關者“懷疑”,利益相關者懷疑社會企業會采取犧牲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方法實現社會目標。這些都影響了社會企業正常運營發展,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社會企業雖然促進了地區人力資本的提升和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地區引進外資、發展產業、提高人民幸福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許多社會企業限于自身經濟實力和發展規模,無法全方位對地區發展給予支持,進而缺乏對地區資源吸收和轉化能力的培養,使地區出現了資源利用率低下和資源浪費的現象。這使社會企業無法真正實現對落后地區“提質”性促進,抑制了社會企業對城鄉、地區發展差距縮小的作用。

(二)使命漂移困境

社會企業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追求的雙重性,會使社會和組織內部員工對組織的發展目標產生疑惑[2],降低了社會企業從各方獲取資源和信息的效率,甚至使社會企業實現社會和經濟目標共同發展的使命變為只追求經濟效益,形成“使命漂移困境”。

從社會企業內部來看,社會企業的雙重性對企業內共同目標和價值觀的構建產生了不利影響,削弱了企業內員工對企業使命和價值觀的認同。而共同使命和價值觀的缺乏,一方面不利于吸引優秀人才加入企業;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團結統一的企業氛圍。良好企業氛圍的缺乏,無法產生企業向心力,凝聚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意識;企業優秀人才的缺乏,無法有效調節企業員工不同的利益訴求,最終使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使命偏移。從社會企業外部來看,持多重制度邏輯的利益相關者在組織發展目標上極易產生沖突,從而引致組織使命偏離[26]。政府和社會公益部門擁有長期目標,希望實現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商業企業重視短期目標,追求利益最大化。各主體間的目標差異在社會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形式,并伴隨在社會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2]。政府力量強大,社會企業在政府的推動和吸引下向社會目標靠攏;市場力量強大,社會企業在生存壓力下向經濟目標靠攏。這樣無法使社會企業真正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雙目標,促使社會企業的目標發生偏移。同時,注意力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不可能對社會可持續和經濟發展的關注面面俱到。注意力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容易使社會企業顧此失彼[26]。目標沖突引起的使命偏移不僅會抑制社會企業雙重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會影響社會企業從多方主體獲取異質性資源,阻礙社會企業的正常發展。

(三)合法性困境

合法性的構建是社會企業獲取資源的必要途徑,也是社會企業實現成長的重要要求。合法性的獲取可獲得多方主體對社會企業的認可,從而實現共生共贏。但社會企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目標及其獨特的發展方式和組織結構使社會暫時對其認可難以達一致,進而形成“合法性困境”。

作為一種新的組織形式,社會企業在學界尚未形成一個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只是在原則上被視為融合社會目標和市場手段,實現社會和經濟共同發展,并受混合價值創造動機驅動的影響,處于非營利組織與逐利企業連續體間的新型組織。因此,社會企業跨越了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明確界限,而模糊的界定使利益相關者缺乏對組織目標和實踐判斷的標準,從而引發合法性危機。相比起傳統商業企業通過制度化的實踐獲得合法性和資源,社會企業打破社會和個人清晰邊界的創新實踐挑戰了現有的組織結構和行為觀念,缺乏可理解和衡量的成熟組織形式,也使社會企業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同時,社會企業追求社會目標和實現經濟收益的雙重目標易產生較高的使命偏移,加之難以清晰度量的社會企業績效,使社會對社會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產生懷疑,導致合法性困境[27]?,F有政策法律對社會企業界定的不完善也加劇了社會企業的不確定性[28],使之面臨更高風險的“新進入者劣勢”[29]。社會企業在助推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一方面為了達成雙目標,需要取得政府、商業企業、慈善機構等更多的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合法化社會企業自身的組織形式,并取得利益相關者對自身新興社會類別的認可,合法性獲取難度更高,需要社會企業投入更多資源來構建自身合法性,進而實現助推共同富裕的合法性建立。

(四)多主體協同困境

社會企業可以與政府、市場、社會公益部門、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通過價值共識、共生、共享和共贏實現價值共創[11],亦可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14],促進資源更流暢的流動,實現利益相關者間更好的資源整合和交互,達到資源互補,實現多方共贏,共同助推共同富裕的實現。但研究結果顯示,社會企業因資源稟賦、價值理念的不同,會與其他利益主體產生資源沖突、績效沖突和認同沖突[30],阻礙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進程,形成“多主體協同困境”。

資源沖突為財務和人力等資源分配時經歷的沖突和張力。具體表現為:社會企業對社會和經濟利益的權衡,影響了社會企業外部融資過程中對商業投資和影響力投資的界定和選擇,也影響了社會企業在吸引和留用人才方面的選擇,即對兼具商業化能力和社會企業價值觀的稀缺人才的認可和追求??冃_突表現為實現社會發展和商業利潤之間的沖突,包括社會企業績效難以衡量的問題和商業績效、社會績效難平衡的困境。認知沖突表現為社會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價值觀和使命認同經歷的沖突。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認知沖突體現在商業企業、政府、消費者、慈善機構等對社會企業發生使命偏差的疑慮和對社會企業使命和價值觀認知的模糊和沖突性。多主體間多重制度邏輯帶來的沖突使各利益相關者難以產生協同共識,進而出現合作成員間的權力爭奪、能力錯配、“搭便車”等行為,影響了社會企業的正常發展。

(五)效果評價困境

績效衡量是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中必不可少的階段。有學者認為社會企業的主要目標與社會使命是相互連接的[31],社會企業通過經濟助推、主體賦能、資源分配、資源配置、功能融合等手段[12]實現了助推共同富裕。只要保證社會企業的正常運行便可實現助推共同富裕的目標。只有科學衡量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效率和效果,才可以不斷糾偏和發現實現共同富裕中存在的問題,利用社會企業實現助推共同富裕的持續發展。然而社會企業的雙重屬性,使得社會企業在社會效益的衡量上缺乏清晰指標,其社會屬性也使得在衡量經濟效益時無法同一般商業企業進行簡單縱向對比。在對共同富裕效果的衡量中,存在因地理和經濟范圍廣泛、人民幸福感難以提升而導致共同富裕效果難以衡量的難題。這些因素都阻礙了對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科學衡量,最終形成“效果評價困境”。

四、促進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治理優化進路

(一)持續創新以彌補能力不足

社會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創新發展能力。實現組織結構、組織理念、組織手段等全方位的創新,保持社會企業自身的先進性和創新性。只有社會企業自身的不斷創新,才能實現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目標,助推共同富裕的實現。對此,社會企業應利用數字化、平臺化等創新發展手段進行賦能,彌補社會企業在助推共同富裕中自身能力不足的現狀。利用平臺化構建,與更多主體連接,促進各主體之間資源和信息的高效快速流通,保障主體之間的協同發展,有利于上下游供應鏈建立,也有利于吸引外來資金,確保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于資源的有效需求。利用數字化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手段,一方面提高社會企業的宣傳效果,增加社會企業的認可度和合法性,為社會企業的正常運營發展提供保證;另一方面拓寬產品市場,保證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力量也應持續地創新以促進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發展。對此,高校需一方面在課堂中繼續夯實并推廣社會企業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新理念、新實踐,讓思想生根;另一方面,在“三創”“大創”等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國家級賽道中,適當開設有關“社會企業”和“共同富?!钡谋荣愴椖?,不僅可以促進相關人才的培養,也可利用已有成熟的項目開發、培養體系促進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落地發展。地方政府也應積極牽頭,設立“鄉村運營官”,結合地方發展特點、特色招聘相應的人才,進行人才聚集、培養,真正做到扎根服務,為社會企業的可持續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保障,進而實現地區的持續運營發展。同時,也應完善金融市場體系,使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和資金得以快速高效流通。首先,在金融交易市場中成立社會企業相關板塊,推廣并吸引對社會企業的投資;其次,由各級政府建立社會企業投資基金,加強政府推動和引導社會資源作用,同時,發行社會企業債券和鄉村振興債券;最后,積極將社會企業,尤其是與共同富裕相關的社會企業產品納入期貨產品交易中,減少企業初期運營風險,為社會企業和從事共同富裕事業的企業提供異質性保險,提升社會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

(二)建立使命保障體系

對于社會企業內部而言,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使命保障體系,才能防止社會企業在助推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出現“使命偏移”的現象。因此,在組織結構上,社會企業要明確劃分制度層、技術層、管理層[1]。制度層通過加強與外界的聯系溝通,實現多主體之間的協同發展,加強社會企業的合法性建設,減少外部環境對社會企業的影響。管理層通過加強制度層和技術層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加強企業員工對企業使命和價值觀的理解,加強企業凝聚力。技術層專注于技術的研發,集中精力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增強社會對社會企業的認可。以上措施通過內部觀念的凝聚和外部合法性的建立,減少了“使命偏差”的發生[32],使社會企業真正實現社會目標和經濟目標的發展,助推共同富裕的實現。在外部關系管理中,社會企業要建立起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高效的溝通體系,使它們明確自身的使命,并利用協同原則,在與多主體的合作和競爭中促進雙目標的實現。

同時,社會力量也應成立相應的“社會企業家協會”。協會不僅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進行社會企業的研究和概念推廣,促進社會對社會企業的了解,為社會企業與社會各主體的有效溝通提供幫助,減少因溝通不暢而導致使命漂移的發生,而且可以通過協會的“聲譽機制”約束社會企業的行為,減少其使命漂移的發生。政府成立部分與“社會企業”和“共同富?!毕嚓P的榮譽,激勵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行為,鼓勵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各種社會機構成立相應的基金,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和信息的支持,使社會企業能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地參與到共同富裕事業的建設中來。

(三)完善相關法律體系以提高社會企業合法性

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增強外界對社會企業合法性的認知,促進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實現。首先,政府要加強社會企業相關法律的完善。明確社會企業的法律地位,加強社會對于社會企業的認知和認同感,加強社會企業治理標準化建設,加快社會企業認證、管理和退出機制的建立。其次,眾多社會團體要積極營造有利于社會企業發展的氛圍。不僅要包容社會企業的多維發展,也要對社會企業組織形式、實踐活動的多樣性采取包容態度。同時,社會企業也要積極加強社會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在保障社會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促進創新發展。最后,社會媒體網絡和普通大眾應積極了解和宣傳社會企業在助推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加強社會企業的合法性,在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中形成良好的認知氛圍。

(四)建立多主體協同機制

實現助推共同富裕的目標,社會企業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利用多種資源,實現主體之間的協同發展,這樣可以減少社會企業使命偏差的發生,還可以減少多主體之間制度邏輯和利益的沖突,保障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發展。多主體系協同的目標在于充分集合不同性質與功能的部門,共同解決復雜的管理難題,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價值共創和價值倍增效應[33],進而構建多主體在目標和策略上的共識。目標共識的構建,建立了各主體之間的共同目標,激發了主體協同完成目標的積極性,形成內部向心力。策略共識的構建,建立了趨同的思考行為方式,促進了各主體之間信息和資源交互的頻率和程度,保障主體間聯通性。社會企業在此過程中不斷強化共同的價值主張,構建主體間信任關系,進而擴大聯結主體數量,加強聯結強度,提高合作意愿[11]。

政府層面,完善對“社會企業”這一新型主體的管理,成立新的政府組織進行管理或納入已有管理體系,使社會企業通過政府可與其他社會成員建立有效的聯系,優化鄉村營商環境,降低社會企業的交易成本,促進與市場各主體的便捷高效溝通。為此,政府在普及數字化政務服務的過程中要堅持市場化改革路徑,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流通體系市場化建設,并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釋放經濟發展活力,建立健全創新機制;其次,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道路、網絡;最后,提高基層政府治理能力,積極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新思想的培養,提高對社會企業和共同富裕的認知。成立“黨建聯盟”,為地方政府、村集體、國有企業、社會企業和商業企業的交流提供有力的平臺,促進各方之間的合作與共享。

(五)構建多維評價體系

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冃У暮饬啃枰嗑S衡量體系的構建,以解決社會績效和共同富裕程度難以衡量的缺陷。本文從兩個角度、五個方面出發,來構建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綜合評價體系。第一個角度是從社會企業的經濟績效、社會績效、社會企業所處地區共同富裕程度等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結果角度來構建;另一個角度從政府考核和聲譽管理等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過程角度來構建。

社會企業的主要目標與社會企業使命是相互連接的,社會企業經濟績效的發展,對于實現社會目標、助推共同富裕具有積極作用。在衡量社會企業的經濟績效時要從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營運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評價。社會企業社會績效的實現,滿足了共同富裕對于“效率”和“共享”的要求。因此,在對社會績效進行衡量時,不僅要兼顧“效率”,明確社會企業主要顧客對企業的評價,還要明確“共享”,了解企業所處區域內居民等眾多利益相關者的看法。對所處地共同富裕程度的衡量,一方面要了解當地共同富裕的發展程度,了解共同富裕發展存在的不足,幫助社會企業“對癥下藥”,高效助推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能更加直觀明晰地反映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力度和重要意義。為此,要在社會中成立針對社會企業的評測機構,對社會企業的運營情況、使命完成情況進行觀察考核,并形成公開報告以便社會監督。同時,政府為實現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發展,針對基層工作人員,應成立“共同富?!钡膶m椩u分體系。這不僅可以觀察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發展情況,也可以保障進程的順利實施。對社會企業助力共同富裕過程的考核也是評價體系的重要構成。在政府考核中,首先,要積極聽取和采納多方意見,讓更多主體參與到考核中來;其次,政府考核要貫穿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各個環節;最后,要把對社會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考核落實到最基本、最關鍵的地方,即實現人民群眾滿意度、幸福感的提升。聲譽是隨時間積累和歷史發展形成的,是對一個主體信息質量的一種相對評價。聲譽是一種社會的認同,會使社會企業獲得一定的榮譽感,激發積極性。聲譽也可以視為一種激勵,在信息模糊、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促進社會企業為維護良好的聲譽而努力。聲譽的積累是長年累月的努力和付出,聲譽的高成本會使社會企業更加注重維護自身聲譽,形成自我約束型治理,抑制不合理行為的出現。因此,聲譽也可作為評價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構建基于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的結果和過程兩個方面,社會企業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共同富裕程度、政府考核和聲譽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多維評價體系,對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有更加明確和清晰的了解,對社會企業進一步助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結語

社會企業作為一種新型組織形式,與實現共同富裕在目標和內涵中有著眾多共同之處,且其雙重屬性能在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良好市場運營兩方面達到平衡,進而助推共同富裕的實現。本文從價值共創視角為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提供理論依據,并通過研究發現,社會企業在助推共同富裕實現的過程中因受企業組織結構、所處產業發展程度、社會法律體系、社會氛圍、企業高管能力等因素影響,存在著能力有限、使命漂移、合法性危機、多主體協同沖突、效果難以評價等治理困境。因此,依據“觀念共識—價值共生—價值共贏”三階段過程模型,結合共同富裕要求和社會企業發展缺陷,提出了促進創新發展以彌補能力不足、建立內部使命保障體系、完善相關法律以提高社會合法性、建立多主體協同機制和構建多維評價體系的治理進路。在創新發展中通過新技術、新思想的運用實現社會企業自身實力的提高;利用建立使命保障體系的手段凝聚組織共識、激發組織向心力、堅定組織使命;在完善相關法律的過程中建立起社會企業的合法性;通過保障多主體協同體系的建立實現社會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高效溝通和發展;最后積極推動多維評價體系構建,利用信息的透明公開保障上述措施的高效實施。上述治理思路和策略,為解決社會企業助推共同富裕中面臨的現實困境提供了方案,進而使社會企業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成為可能。

猜你喜歡
助推共同富裕主體
共同富裕
加速打擊犯罪 多維助推復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五大融合”助推物暢其流
激勵機制助推節能減排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