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心推動血行與氣推動血行的生理意義趨同

2024-01-27 13:26招萼華
中醫文獻雜志 2023年4期
關鍵詞:血行心氣素問

招萼華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200020)

對于是什么推動血的運行這個問題,西醫的答案是心臟。目前中醫的答案也同樣是心。中西醫是一致的。但是直到半個世紀左右以前,中醫的答案還是氣,與西醫并不一致。中醫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說法,認為是氣推動血的運行。這是古代在解剖較為粗簡的情況下,將解剖知識結合哲學上氣的概念所形成的理論。近代由于西方醫學傳入,中醫對解剖生理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也形成心推動血的運行的理論。那么,既然有了新的理論,能否將其取代舊的理論呢?換言之,現在我們應該認為推動血運行的是氣還是心?本文擬從這兩種理論的形成及其對臨床實踐的影響來探討這個問題。

氣推動血行理論源自解剖和哲學

古人對于血的運行的認知是從解剖獲得的?!饵S帝內經》對于血和循環系統有不少論述。

《靈樞·決氣》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惫湃苏J為血來源于飲食中的營養,而且解剖所見血是紅色的汁。

《素問·痿論》載:“心主身之血脈”?!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載:“心之合脈也”,“諸血者,皆屬于心”。古人通過解剖觀察到心臟連著全身血管。

《素問·五臟生成篇》載:“故人臥血歸于肝?!?《難經·四十二難》載:“脾主裹血,溫五臟?!薄鹅`樞·營衛生會》載:“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為血?!薄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載:“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古人觀察到血在臟腑和肢體中流動,使之發揮各自的功能。

《素問·五臟生成篇》載:“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惫湃擞^察到血液凝聚于局部或不循常道會生病?!鹅`樞·百病始生》載:“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毖軗p傷會出血。

《素問·經脈別論》載:“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精于筋?!敝甘澄锏臓I養從胃腸輸送至肝,是解剖所見的門靜脈系統。又載:“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歸于權衡?!?《靈樞·營會生會》載:“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逼渲?“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是對紫暗的靜脈血液從胃流回心臟的觀察所見。顯然,古人還沒有認識到靜脈里流動的也是血,所以稱之為濁氣。靜脈血從心臟經過血管流到肺,其中的精微在肺中變為紅色,古人認為這才是血,人體各處的紅色的血是從肺而來的。肺中的動脈血,輸送到全身百脈,再到皮毛,毛細血管又匯集到血管,再流歸臟腑。這些描述近似于現代解剖中的部分肺循環和體循環。

雖然古人認識到血是流動的,但沒有深入觀察到血在全身作循環運行。當血的概念與氣的概念相結合以后,就形成了氣與血在全身作循環運行的理論。氣是古代哲學概念。古人認為,氣是世界本原,整個世界和宇宙是由氣所組成的。氣的概念被引進醫學領域?!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份d:“心藏血脈之氣?!薄鹅`樞·營會生會》載:“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夫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薄盃I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毖c氣異名同類,血以營氣的形式在經隧中運行?!盃I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睜I和衛、氣和血日夜循環運行永無休止,與天地陰陽消長保持一致。天地的運行無須考慮其運行的動力,人體氣血的運行如天地運行一樣,自然也無須考慮其動力了?!鹅`樞·脈度》載:“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p>

陽化氣,陰成形。衛是氣,行于脈外,營是血,行于脈中。血與氣是同類。它們都來源于食物,都無固定形態,都在人體全身運動循環。雖然血與氣是同類,卻是異名,不是同一物。因此,針對營與衛、血與氣之間的關系,必然會引起關注。所以,后世醫家進一步作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血榮氣衛論》載:“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不運,則血有一息不行?!苯鹪斓は兜は姆āて茰狻份d:“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泵骰矢χ小睹麽t指掌·諸氣》載元氣“在外則衛護皮毛,充實腠理;在內則導引血脈,調和陰陽”。氣為陽,血為陰。這些觀點是符合陰陽學說的。

由此,中醫確立了氣推動血的運行的認識。這個認識顯然要比氣血如天地一樣無須考慮其運行動力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那就是認識到了血的運行是有推動力量的。正是有了這個認識,才有可能再去認識推動血運行的是心。而且氣推動血運行這個理論形成后指導中醫臨床形成許多治療經驗。補氣活血、行氣活血等治法得以形成。

此外,從古人對睡眠機制的討論中,可以感受到氣血的運行與腎氣有關?!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撈氛J為壯者腎氣盛,老者腎氣衰?!鹅`樞·營會生會》載:“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眽颜吣I氣盛,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老者腎氣衰,營衛之行失其常。所以,營衛運行正常與否和腎氣盛衰有關。這個觀點對后世的影響直到今天。這是元氣來自腎的觀點之所本。

心推動血行理論源自解剖生理

隨著近代解剖學、生理學傳入中國,一些中醫學者開始認識到血的運行是由心推動的。清末民初,中西醫匯通派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論》中說:“心者,血脈循環之樞機也。心房一動則周身之脈一動?!?“心能運血流一身,無一息之停,即時接入,即時發出?!比欢?當時大多數中醫對西醫的態度是排斥的,所以張錫純的觀點并未被廣泛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提倡中西醫結合,上述觀點逐漸被中醫學界接受,成為中醫的基礎理論,并寫入教材。如《內經釋義》載:“在推動血液的循環運行方面,心與脈是相互合作的,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心?!盵1]《中醫學基礎》載:“血液能在脈中運行,周流不息,以營養全身,主要屬于心的生理功能?!盵2]80《實用中醫內科學》載:“脈為血府,與心相連,由心氣的推動,使血液暢行脈中,環周不休?!盵3]近年來,中醫基礎論理教材等都認為心有推動血運行的功能。如“心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稱為心主血脈。人體的血液,運行于血脈之中,依賴心臟的搏動而循環不已”[4]34。

心推動血行理論對臨床實踐的影響

心推動血行的理論產生后的數十年間,并沒有對中醫臨床產生影響,也沒有取代氣推動血行理論的趨勢。將現代醫學與中醫辨證相結合出現阻滯??卵┓赋?張錫純在提出心推動血運行的理論時并沒有與新的治法聯系起來。張錫純對喘證仍以在腎在肺為辨證大綱,聯系肝氣上逆及胃中積痰,沒有提及心病引起的氣喘。對水腫的辨證論治,強調分涼與熱,主要治法是發汗利尿,也沒有論及心病引起的水腫。這種情況長期無大的改觀。比如,對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在20世紀70年代,中醫辨證是“腎臟元陽虛衰”“肺脾腎三臟同病”,主要采用溫腎、健脾等治法,并沒有從心論治[5]298。因為風心心衰,主要癥狀是咳嗽氣急浮腫,不能平臥,脈數,嚴重時有浮陽散越、出現厥脫的危險。中醫認為屬于水氣病,肺脾腎三臟俱病,心腎元陽虛衰為主,即肺有痰熱,脾失健運,腎陽虛衰,陽不化水,水飲泛濫,凌心射肺,氣不歸元,所以既喘又腫。心臟的搏動能力、推動血液循環等,按中醫傳統屬于元氣的功能,而元氣主要是屬于腎的[5]293。腎虛則元氣虛,推動血行的動力也虛弱。溫腎健脾等治法增強元氣推動血的運行。這說明新理論從誕生到與辨證論治結合需要很長的過程[5]14。

然而,隨著新理論影響的擴大,最終心推動血行的理論還是在臨床上逐漸得到了應用。首先是與臨床相對應的理論上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所編的《中醫學基礎》載:“心氣和心血是全身氣血的組成部分。它是心臟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不足也可使血行瘀滯?!薄靶年柺侵感呐K搏動有力,氣血運行流暢?!盵2]80“心氣虛時,多見面白、神倦、眩暈、心悸怔忡、氣短、自汗、舌質淡胖等癥……心陽虛時,除了可有心氣虛的癥狀外,同時有較明顯的四肢厥冷,面色灰暗、青紫等寒象,以及血液瘀阻的癥候?!盵2]170治療用補益心氣、溫通心陽之法。這些論述從生理、病理、治法、方藥等方面對心推動血行理論的臨床運用,作好了準備。這樣,心推動血行的理論就與辨證治法方藥聯系在一起,從而具備了在臨床上運用的可能性。

在此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目前中醫治療心力衰竭的辨證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如嚴世蕓認為:“慢性心衰初起以心氣虛為主,心氣虛則心血瘀滯,成氣虛血瘀之候。隨著疾病的發展,或氣虛及陰,成心氣心陰兩虛之證;或氣虛及陽,成心氣心陽兩虛之證;進而心陽勢微,不能藏歸、溫養于腎,致腎陽不足,氣不歸根,主水無權,寒水泛濫而外溢肌膚,上凌心肺,則腫、喘、悸三癥并見,成心腎陽虛,甚者引起暴喘而心陽欲脫??傊?在心衰的發病中,心氣虛是病理基礎,心陽虛是疾病發展的標志,心腎陽虛則是疾病的重篤階段?!盵6]163根據這樣的辨證,產生的治法是養心補氣,溫陽利水,益氣活血,也積累了一系列有效的方藥[6]164。

正如柯雪帆所說,“這些理論現在看來好像完全是中醫的理論,不屬于中西結合。但如果與數十年前的中醫著作作一對照,就可以感到,中西醫結合正在發展,中醫基本理論正在發生著新陳代謝的變化?!盵5]299。正因為這是純粹的中醫理論,所以對中醫藥的臨床會產生影響。

心推動血行與氣推動血行生理意義趨向相同

在中醫理論形成之初,其源泉來自生活實踐、臨床實踐、解剖實驗、哲學。然而中醫理論的發展卻較少與解剖學的進步相關。后世醫家的一些創新的理論如脾胃學說、命門學說、肝主疏泄理論、溫病學說等都不是因解剖學的進步所引起的。近幾十年來出現的與解剖生理進步相關的腦主神明理論還受到許多學者的反對。反對者認為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對解剖學的新認識不能直接形成新的中醫理論。心推動血行的理論出現后,并沒有立即被中醫界接受,也并沒有立即在中醫臨床上產生影響也說明了這一點。

中醫的認識方法是司外揣內?!耙员碇?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觀察枝葉的榮枯,可以推知根的生死。但前提是預先了解枝葉的下面即看不見的地里有根,而且了解枝葉的榮枯全靠根的支持。這樣觀察枝葉的榮枯才能推知根的生死。解剖生理就是對人體內部的認識。當認識有了進步,肯定會對中醫理論的發展產生影響。當然這種影響的出現會是漫長的,是解剖生理知識與原有的中醫理論體系磨合、融合的過程。尤其是必須和中醫的基本理論即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理論融合,才能成為中醫的理論。只有和中醫固有的辨證論治體系融合,才能在中醫臨床上發揮作用。

從心主神明發展到五臟藏神,是通過解剖從先認識心到逐漸認識五臟而引發的[7]。這說明隨著對人體內部的認識和內外聯系的認識的進展,司外揣內也在發生變化。當對腦的解剖認識深入了,通過司外揣內,產生了腦主神明的理論,雖然引起許多學者的反對,但是仍有許多學者支持,目前處于逐漸發展的過程中。而心推動血行的理論,也是因解剖的進步而引發的,雖然開始不被接受,但經過數十年的磨合,來自解剖學生理學的心推動血行的理論終于融合到中醫的理法方藥體系中,成為中醫基本理論中的一員。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這個理論與《黃帝內經》關于 “心主身之血脈” (《素問·痿論》)、“心藏血脈之氣” (《素問·平人氣象論》)的理論相吻合,容易得到中醫界的認可。其次,這個理論并沒有否認、排斥原有的氣推動血行的理論。相反,它與氣推動血行的理論融合在一起,形成心氣心血是全身氣血的一部分,推動血行的是心氣的生理機制。在治法方藥方面全面繼承了氣推動血行的內容。

五臟的功能是以氣血陰陽為基礎的。肺司呼吸,肝主疏泄,脾統血,都是建立在中醫氣血陰陽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心推動血運行的功能,也以氣血陰陽為基礎,必須落實到心氣對血的運行上,否則無法治療用藥?!秾嵱弥嗅t內科學》載:“脈為血府,與心相連,由心氣的推動,使血液暢行脈中,環周不休?!盵3]《中醫學基礎》載: “通過臟腑之氣推動血液運行,如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布散、肝氣的疏泄條達等,均有促進血液循行的重要作用?!盵4]91這說明,所謂心推動血行,主要是指心氣推動血行。這就像脾統血,就是氣能攝血一樣的道理。

《中醫學基礎》載:“血在脈中運行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的固攝作用。統領固攝血液之氣,主要為脾氣,故稱‘脾統血’?!盵4]91“脾統血與‘氣能攝血’生理上的意義基本相同。在病理上由于脾失健運而致氣血虛弱,不能統攝血液而導致出血者,稱為‘脾不統血’,從其出血的發生原理來說,也與‘氣不攝血’相同,但在習慣上,多把氣虛所致的便血和心脾兩虛所致的崩漏,稱為‘脾不統血’”[2]86。借鑒這種說法,那么可以說,心推動血行與氣推動血行在生理意義上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并不需要用新理論去替代原有的理論。

猜你喜歡
血行心氣素問
水管通了 心氣順了
有“心氣”才大氣
血液生化免疫指標與肺癌血行轉移的相關性分析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試論多紀元簡對金漥七朗《素問考》的借鑒和襲用
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合并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低T3綜合征發生率及其對短期預后的影響
PCT和白介素6對危重患者導管相關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診斷及預后的預測價值評價
心氣不夠要慢養生
必 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