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視域下健全和完善微觀經濟學教學路徑的研究與探索

2024-01-27 05:50葉云
現代商貿工業 2024年1期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路徑課程思政

葉云

摘?要:課程思政教學是保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實現的關鍵舉措。近年來,課程思政在各大高校遍地開花,但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微觀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其重要性一直受到師生的高度重視。本文擬從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出發,從豐富教學方法、挖掘思政元素、提升教師素養和健全課程評價方面進行研究,探討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塑造學生正確“三觀”,引導其關注和了解中國經濟建設新成就。

關鍵詞:課程思政;微觀經濟學;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75

1?進行課程思政探索的必要性和意義

1.1?有助于發揮課程官方引導性,助力塑造大學生正確經濟觀

互聯網時代,網絡中夾雜和傳播著多維的經濟觀、價值觀,其中自利的、自我的思想不在少數;功利的、拜金的,甚至是推崇個人利益至上的視頻或文章偶爾可見。這些與我們自小所受“先人后己”“有舍才有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中國傳統美德是完全違背的。大學生處于正確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觀、經濟觀尚不夠完善和穩定,如果不加以引導,極其容易被一些錯誤觀念帶偏。

1.2?有助于厘清經濟學學科使命,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內涵

在新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傳統教學方式已經舉步維艱。適合大學生個性化、多樣性需求、滿足其好奇心、創造力的新型教學模式將是高校教師不斷探索和追求的永恒課題。充分運用經濟學規律和原理解釋身邊的經濟學現象,剖析問題本質,找尋客觀規律,總結經驗或教訓,既是經濟學學科的社會使命,亦是課程思政期望實現的主旨,兩者相伴相生。

1.3?有助于豐富課程內容和環節,促進學生情懷的養成

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其基本原理源于現實,又解釋現實。課程教學中常常聯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新成就案例,學生通過了解、分析和討論社會現實問題,進而引發其主動關注、思索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運用經濟學視角觀察問題,不再停留書本表面;他們也會更了解中國制度、民族文化和我國國情,本土思維和國家情懷將漸漸深植于心。

2?課程思政建設中尚存在的不足

從對景德鎮學院調查訪談的結果可見,目前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課程思政教育方法傳統而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法多為“講授”,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大學教學中早已被取代,更多的是“講授+討論”“講授+反思”“講授+情境”等等模式。課程思政尤其需要注重教學形式和內容創新,因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方式只有他們喜愛并接受,才能激發其學習熱情,引發思想共鳴,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才能得以保障和彰顯。目前,我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雖較傳統方法有了一定改變,但其流暢性、無痕化、時效性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優化空間,如討論環節時長受限、反思深度有待加強、情景模擬頻率不夠等情況,學生主體意識的轉變程度和教師調動其積極性的途徑等都需持續研究。

2.2?思政元素時效性和完整度待加強

經濟學與現實生活聯系頗為緊密,為深挖思政元素提供了廣闊土壤和良好契機。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速,信息渠道來源多樣且廣泛,如果沒有引起學生共鳴或契合其興趣的點,只是一味地輸出,其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從對近三個學期的調研來看,課程思政工作開展得較為平穩,但結合經濟學教材章節知識點進行系統而完整的挖掘還需進一步深入。經濟事件更新變化得快,需要任課教師與時俱進地關注時事,并將習近平經濟思想有意、有機、有效地融入課程,加強融合性,提升創新性,夯實協同育人效果。

2.3?教師思政意識和素養有待提升

課程思政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人”,即包括“輸出方”的教師隊伍和“輸入方”的學生團體,兩者缺一不可。長期以來,思政教育被認為是思政教師的專長,課程思政遍地開花也是近十年來的事。所以,專任教師結合專業特征和屬性進行思政教育的意識存在步調不統一的現象,其授課水平也參差不齊。十年前,大家均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局面,但有些學校和教師對課程思政領域的精神領會快、舉措落實快,所以效果和成果也顯現得快。有了先進隊伍的示范和引領,我們得加快步伐,積極學習和探索,努力建設更適合本校特點,適應學生水平的校本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2.4?課程內容和評價環節指向性不足

經濟學課程內容理論性很強,章節間銜接較為緊密,某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漸感知到其難度,特別是一些有公式的知識點,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抵觸和畏難情緒。常規的課程考核基本采取“一卷定論”的模式,雖平時成績中有作業、課堂表現等成分,但對引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參與度的積極效用是相當不足的。課程思政旨在解決:課程功能不健全、過程考核不完備、高階資源不充足和內容枯燥單一等現狀。

3?健全和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思考

3.1?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思維較為活躍,他們特別不喜歡“按部就班”和“一眼望到頭”的教學模式,當前能契合大學生主動學習、提升興趣的教學方式有很多,如案例分析、小組研討等,可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等模式應用于教學。

(1)案例分析法。選取思政素材、經濟熱點、政治時事等,確定主題后由學生自己上網查找相關材料,通過了解、認知、分析、理解中國經濟故事,用經濟原理分析現象,明辨其中經濟規律。教師挖掘和詮釋素材“思政點”,把正能量傳遞給學生,以先進思想影響和感染學生,提升其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以及對新趨勢、新知識的接受應變能力和創新運用能力,使其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小組研討法。對思政案例分析,可采用小組研討并總結的方式,亦可采用辯論賽的方式;可一個角度進行定向討論,也可多角度啟發式討論。通過討論來梳理知識點,促進學生對思政材料和經濟原理的理解,培養其運用理論分析實踐、小組協作、語言表達、辯論思維等方面的綜合素養。

(3)比較分析法。該方法給學生更強的視覺和內心感受沖擊力。如播放電影《長津湖》片段,其中志愿軍與美軍的伙食對比,聯想到科技進步在任何年代都十分重要;2023年熱映的《流浪地球2》,不像西方電影把重點放在哲學和人性反思總結上。學習結束后,學生應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加深對思政點的理解,培養揭示問題本質、探索一般規律的能力,同時歸納各知識點間的聯系,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訓練和發展。

3.2?遵循章節脈絡深挖思政點

課程選擇馬工程系列教材《西方經濟學》(上冊),根據章節內容確定教學重難點,圍繞重難點挖掘思政點,制定思政教學目標并研究嵌入角度。保證每個知識點至少有1-2個思政元素,每章思政點8-20個不等。如果思政點在章節中直接包括,就直接列出;如果思政點間接包含,就引申總結,再通過小組討論、情境創設等途徑融入日常教學,同時將思政思考題、思政調查報告等成績納入綜合測評。在學期中、學期末通過課程平臺發布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包括調查學生對思政材料的理解、吸收及應用情況,以便更好地改進課程思政方案。

3.3?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教師是傳播知識和塑造靈魂的中堅力量,是奠定和推進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基石。課程思政浪潮中,高校教師應持續并堅定地擔負起“育人”的重任。專任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更要熟悉每一個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前所述將其挖掘并注入教學,充當好“價值觀的傳導者”。同時,結合經濟學課程特征,同一知識點會在不同章節中出現,或是在后面章節中詮釋前面的知識點,層層漸進地深入,就需要教師將課程內容進行高度整合,有意識地、有規劃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習近平經濟論述貫穿其中,充當好“內容的整合者”。

3.4?完善多維度考核評價體系

(1)過程性考核。包括出勤率(占5%)和隨堂測試(占20%)。出勤展示學生自我管理和遵守紀律的狀態;隨堂測試圍繞教學重難點或思政點展開,考核學生知識掌握及思政點的接受情況。該部分考核的原則為“理論考核+實踐考核”“線上考核+線下考核”“知識考核+素質評價”,由“課堂問答”“學生座談”“考核結果”“作業論文”等成績構成。

(2)形成性考核。思政作業/思政調查報告質量(占15%),以開放性題目為主,依托時政素材、經濟案例或社會熱點,學生以線上作業或小組PPT匯報的方式展示??己嗽瓌t為“主觀評價+客觀評價”,測試成績由“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和“生生互評”構成。

(3)綜合性考核。由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占60%),試卷命題適度加大開放性主觀題分值,鼓勵學生從思政角度作答,實現理論與思政協同發展,為持續改進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文哲.公安院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原則及實施路徑[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5).

[2]丁治文.地方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可為”“難為”“何為”——以粵北華南教育史為例[J].林區教學,2023(5).

[3]付業勤,宋琳.后疫情時代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運用與建設方略[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3(4).

[4]蔡邵.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探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

猜你喜歡
微觀經濟學教學路徑課程思政
婦產科臨床護理教學路徑的建立與應用研究
民辦高?!段⒂^經濟學》案例教學探討
關于民辦高校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強化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
微觀經濟學中的包絡定理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