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風貌改造設計研究
--以南寧市劉圩鎮羅坡生態綜合示范村為例

2024-01-29 00:17呂小玲
中州建設 2023年5期
關鍵詞:示范村風貌村莊

呂小玲

(廣西漢和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 53000)

為貫徹落實南寧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和南寧市人大十三屆七次會議精神,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美麗南寧”鄉村建設重大活動的總體要求,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為抓手,以村莊規劃建設為先導,以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優化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切實改善鄉村生活條件,轉變鄉村發展方式,優化鄉村生態環境,提升鄉村文明水平,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努力讓廣大鄉村群眾過上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通過探尋鄉土文化、提升鄉土環境等綜合設計營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風貌。

1 項目調研

羅坡村位于南寧市東部、青秀區劉圩鎮境內,距離南寧市區約22.6公里。羅坡村建于清朝年間,文化底蘊深厚,有八音、斑山廟會等民間文藝民俗。鄉村風貌改造需要以項目實地調研情況為基礎,在項目啟動初始,我方設計團隊實地調研、聽取村民需求和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發現此次改造中存在一些難點:項目開展難,農村群眾居住較為分散,對風貌改造沒有深入了解;設計執行難,村莊長期缺乏統一規劃,布局雜亂無章,給風貌改造帶來一定困難;長期管護難,在鄉村風貌改造后期,由于村里缺少公共設施、養護人員及相應的規定制度,效果無法持續保持。

2 項目推進方法

政府引導,部門聯動成立示范村建設指揮部,充分發揮總攬全局、綜合協調的作用,發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建設,把尊重群眾意愿貫穿示范村建設全過程,做到建設前群眾贊成、建設中群眾參與、建成后群眾滿意。各有關部門加強業務指導,整合各項涉農資金,集成各類項目資源,重點支持和投入青秀區劉圩鎮羅坡生態綜合示范村建設。

科學規劃,統籌推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實際,科學制定規劃,統籌“山水田林路房”建設,把村莊改造、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與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緊密結合,打造高標準、高水平的市級生態綜合示范村,輻射帶動周邊村屯的發展,連片成帶。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級生態綜合示范村建設要緊密結合當地農村實際,要以符合農村發展條件和群眾生活習慣的方式方法推進建設,依托現有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不搞大拆大建,讓村屯建設融入自然,保持鄉土氣息,富有民族和區域特色,立足各村屯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群眾主體,市場參與,市級生態綜合示范村建設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以政府、設計師及村民為參與主體,以解決鄉村風貌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性,增強群眾對風貌改造的歸屬感、責任感和認同感,注重引入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打造配套的現代特色農業、休閑旅游產業等,營造“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良好局面。

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把市級生態綜合示范村建設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行先試實驗點,破除制約農民、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借鑒和引入先進地區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聽民意、集民智、匯民意,大膽探索創新,努力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機制推進新活動,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為“美麗南寧”鄉村建設提供經驗和典范。

3 項目設計落實

3.1 設計原則

系統性原則。規劃設計以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為前提,要切實解決好人與自然景觀的和諧關系,采取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的逐級規劃方法,從而創造設計出整體協調、自然開敞的景觀。

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原則。認真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保留和發揚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杜絕千村一面的同質化和原始工業化手法,運用當地特有的工藝和鄉土材料,同時吸取有特色的文化亮點并應用到具體的設計,通過設計作品展示地方文化的風采,突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尊重自然原則。尊重自然就是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尊重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特征、自然的地貌地形變化、氣候變化等。體現出大自然原始的美,在具體設計中要避免過分人工雕琢,始終堅持自然美的審美原則,對原有山、池塘和鄉野植被等自然資源,要充分利用。

時代性原則。設計既要注重自然美的審美原則又要借鑒古人的設計美學理念,更重要的是要以當代主人翁的態度去提煉、設計具有個性化的生態農業景觀,并應用于風貌改造設計,使設計作品既能體現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又能陶冶情操。

個性化原則。鄉村風貌改造既要符合現代景觀審美要求,又要具有個性化的原則。

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和諧統一原則。設計既要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又要考慮景觀與社會環境、當地經濟的相輔相生的緊密關系。因此,進行羅坡生態綜合示范村景觀設計時必須處理好三大效益的關系,把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步發展作為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的終極目標。

3.2 設計策略

統一規劃鄉村公共活動空間是風貌改造的基礎。鄉村公共空間是村民活動和鄰里交往的場所,是村民日常交流、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主要有村口、樹下、廣場、祠堂等。設計在保留村莊舊建筑、原始樹木、池塘的基礎上融入新元素,讓村民擁有歸屬感、家園感,根據地形和規劃、依托現有水體進行改造,打造優美的景觀空間。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開辟活動空間和休息庭院。

挖掘和傳承村落本土文化是風貌改造的重點。鄉村本土文化是村莊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生活理念。羅坡村作為斑峰文化搖籃,水厚山奇,人杰地靈,水天一色,冬暖夏涼,景色宜人堪佳境。依托深厚的斑峰書院文化,以人文歷史、祈福文化、鄉賢文化為主題,構建羅坡村獨特的斑山耕讀式體驗場所。以歷代劉圩鎮羅坡村等儒雅莘莘學子為榜樣,吸引求學者寄望於興學勵行。其本地著名的鐘氏出身于書香世家,更為斑峰書院留下了鐘氏“一門三進士”的美稱。設計中挖掘本土文化并應用其中,使其成為村民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對提高村落凝聚力有著重要作用。

尊重保護原有自然環境與風俗風貌是鄉村改造的延續。每個村莊在世代相傳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村一貌,一村一品是設計秉持的策略,保留村莊原始風貌,完善提升村民生活生產空間,保護村民利益訴求。以農為本,通過將農業景觀化,既不改變村民生活習慣,又保留了鄉村特色,同時也改善了環境。加入“微菜園”“微果園”“微花園”元素,新舊結合重塑傳統記憶,打造更舒適宜人的鄉村環境。

3.3 項目具體設計

對于鄉村風貌設計,要根據文化與景觀設計之間的聯系來對鄉村景觀文化重新進行審視,將景觀設計與鄉村文化相結合,采用“特色保存+文化傳承”的方式來打造原汁原味的鄉村風貌。

活動空間。由于當下鄉村建設的諸多無奈,村民活動空間長期封閉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與村民對公共活動空間需求相結合,滿足各階段人群的需求,并且增加能讓更多村民可自由參與的內容,激活更多農村潛在的活力場所,延續村莊獨有的生命力。所以,在設計上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為切入點,通過本土化的材料語言與自發性的建造手段,以流動性的空間系統打造出一個可提高村民參與度的活力空間。村莊入口是一個村莊的標志。在設計中,利用地形與構筑物相結合的方式,將入口標識與周邊景觀相互融合,采用當地特色石材與鄉愁樹種苦楝等,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創意羅坡村入口大門。村民活動廣場圍繞著大榕樹展開,老榕樹記錄著附近村民茶余飯后的家長里短,結合場地,設置休息座椅、石桌,鋪設青石板,結合地形設計層級臺階,連通停車場。戲臺一直承載著人們生活娛樂記憶,設計融入鄉村文化希望能為當地帶來情感的回歸,同時也具有當代生活的屬性。

池塘環境提升。池塘普遍存在于每個村莊,隨著時代發展只作為一個養殖場地已不能滿足村民需求,由于池塘親水性較差、水生植物缺乏,各景觀要素之間缺乏聯系,如何提高其觀賞性及村民參與性成為設計重點。因此,設計在靠近道路一側增加親水平臺,在與稻田相接的地方采用木棧道使其連接一起形成農業觀光帶,同時在魚塘增加水生植物,豐富景觀空間。

房前屋后綠化改造及院落景觀。村落建筑基本保留原有土磚墻面,結合該建筑與整個村子的風格,庭院圍墻主要用土磚堆砌,加入現代鋼板元素。庭院為鄉村風格與現代簡約風格的結合,庭院內設置木平臺和休閑座椅,為村民日常聚餐活動提供優美環境空間。

巷道。村內巷道主要分為歷史遺留的古巷道和傳統巷道,對于古巷道主要進行修繕保護,村內傳統巷道多為水泥路,比較單調呆板,沒有特色,為了體現生態性原則,整個地面鋪裝材料在選擇上應堅持當地性、生態性、耐久性的特點,村內主要巷道采用青石板、礫石等材料,增加鄉土氣息,結合地形與燈光照明等設計特色小景觀;清理疏通巷道旁明溝、暗渠,沿用原本的排水設施材料,多選用當地特色石材,做到既富有文化內涵,又融合村莊風貌。

基礎設施改造?;A設施作為村內配套硬性指標,主要包含公廁、指示牌、路燈、垃圾回收點。村莊原已設置了公廁,由于常年失修,外表破爛,使用功能不完善,我們對其進行修繕,改造外面,利用與當地建筑風格相同的材料,對內部進行重新粉刷,增設洗手臺燈,使其功能完善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指示牌的設計融入鄉村文化,設置于村口或重要景點、路口處,起到引導、傳遞信息、警示作用。村莊內路燈主要布置于道路兩側、廣場,采用太陽能路燈。垃圾回收點布置于道路一側,配置不同分類的垃圾箱。

建筑改造。羅坡村建筑新舊交叉。對每棟建筑所處的規劃功能區域、所在街巷的位置、建筑風貌、立面完整性、結構狀況等統一評估,對質量較好的建筑予以“立面改造”的改造方案,對質量一般或規劃功能需求大的建筑采取“結構重做”的改造方案,對于質量屬于危險且位置需要空出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改造方案,對于質量屬于危險而規劃功能需要保留的建筑采取“拆除重建”的改造方案,對于規劃功能在空地上的建筑采取“完全新建”的改造方案。結構上基本不改變原有建筑主體,采用壯族干欄建筑作為創意元素,以簡約、利落的框架、欄干等作結構裝飾,補充和統一整體建筑群的空間感;外立面上白墻與原木材質的色彩,給人視覺上清新、淡遠的素雅感,使原本雜亂的鄉村建筑群顯得整潔、干凈又富有新農村味道。

3.4 項目實施的施工配合

項目工程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問題對工程的整體質量也造成一定的影響,現階段為了確保項目整體效果,在施工期間設計師積極參與其中,定期到施工現場指導,針對現場遇到的變化隨時對方案進行修改調整。在材料選購環節,由于不同的材料在顏色、質感、成本、組合效果方面差異巨大,需要對不同材料進行多方對比,確保完成后能達到預期效果。在植物選苗過程中,由于苗木造型、長勢存在較大差異,必須實地考察,綜合分析,選出與設計效果相符合的苗木。對于一些成品定制小品也必須三方一起商討決定出最優產品。

4 結語

鄉村風貌提升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圖紙,涉及國家政策、投資環境、建設條件等諸多因素??傊?,作為設計師必須真正深入鄉村,尊重當地文化,此項目依托劉圩市民農莊特色小鎮項目帶動,立足地方特色,保護、優化村莊自然生態環境,充分挖掘和傳承地方傳統文化。本次鄉村風貌改造研究以村莊公共空間為切入點,挖掘村莊文化,統一規劃設計,讓公共空間不僅是村民集體生活的場所,更是村落文化體現和傳承的地方。

猜你喜歡
示范村風貌村莊
打造高品質流翔高鈣對比示范村
我的小村莊
包裹的一切
村莊,你好
小城鎮風貌控制研究——以中廟風貌控制規劃為例
貴州將建10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
品質提升 讓城鄉風貌各具特色
庫車城市風貌
村莊在哪里
薄山村:“問題村”蛻變為“示范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