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與探析: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

2024-01-29 02:42邢佳振李曉欽
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研學紅色思政

邢佳振,李曉欽

(1.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重慶 400053;2.重慶市潼南區楊尚昆故里管理處,重慶 402660)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是黨立足于新起點新征程的現實需要,是為進一步促進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提出的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盵1]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內容銜接和目標漸進,最終建立健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育體系和分工明晰、整體推進的協同機制。2022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大中小學開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探索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孵化一批品牌活動”,用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這也為進一步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

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與重慶市潼南區各實踐教學單位積極打造政校(大中小學)企共同參與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共同體。在此背景之下,本次調研立足于區域特色紅色文化資源,以“大中小學生弘揚‘闇公精神’”為主題,探究大中小學生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的現狀及其內在成因、實踐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及優化理路。

1 聚焦現狀:區域紅色文化的實踐教學效果還有待加強

本次調研主要針對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的大學生、重慶市潼南區及周邊區縣的中小學生,充分把握大中小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為了保證調研的針對性和真實性,研究人員進行了2項調研:一是對上述調研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35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回收率88.3%;二是隨機訪談潼南區中小學生,了解當地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中小學生的現實需求。

1.1 地方紅色教育基地效能發揮不夠顯著

潼南區擁有豐富且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教育資源,其中以楊闇公精神為代表。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309名大中小學生中,69.26%的學生對楊闇公精神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有30.74%人表示從未聽說過楊闇公烈士的事跡。由此可見,楊闇公精神的教育效果普及還有待加強。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47.57%的學生表示其學校會通過多種形式講解紅色故事,有32.69%的學生表示只有老師會在課堂授課時提及,16.5%的學生表示校園活動中會有所宣傳,有3.24%的學生表示在學校從未聽聞。這表明在部分大中小學校中,紅色文化教育的力度不夠大,形式相對簡單,也表明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仍處于不成熟階段,對其進行不斷完善亦可滿足不同學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從認同教育的效果來看,總體上有超過60%的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概括楊闇公的革命事跡,其中61.81%的學生選擇“創建中國青年共產黨”,有61.17%的學生選擇“領導川渝地區革命斗爭”,有61.81%的學生選擇“在西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有62.46%的學生選擇“四川黨團組織主要創建人”。但在隨機抽樣的訪談中,有潼南區本地的中小學生表示,其只是粗略了解了楊闇公的革命事跡,并沒有更加深入地學習和認識。

1.2 大中小學生對參與實踐教學熱情較高

調研數據結果顯示,大中小學生普遍認為,開展實踐教學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就具體的教學意義而言,有93.85%的學生認為可以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有89.97%的學生認為能夠讓人堅定理想信念,有87.38%的學生認為可以加強文化自信,有86.73%的學生認為能夠讓人銘記歷史、勇擔使命。為了進一步了解大中小學生對楊闇公精神的學習意愿,研究人員設置了“您會主動參與楊闇公精神教育嗎?”這一問題。結果顯示,愿意主動參與的學生占23.3%,會參與但不會主動報名的學生占63.11%,可以看出大中小學生總體上對于學習楊闇公精神有較好的積極性,但仍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和引導。關于大中小學生對楊闇公精神實踐教學的偏好,設置了“未來您愿意通過哪些渠道繼續深入了解楊闇公的故事?”這一問題。調查顯示,有57.28%的學生選擇報刊、書籍等紙質媒介,有68.93%的學生選擇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有70.23%的學生選擇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媒介,有59.87%的學生選擇參觀楊闇公故居,有62.46%的學生選擇課堂聽講。從以上結果來看,大中小學生普遍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賦能思政課實踐教學可能更受大中小學生的偏愛。

2 解析困境: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力度仍需大力提升

楊闇公精神以楊闇公烈士的革命事跡為依托,是對其革命理想、價值觀念和個人品質的高度概括。1992年,潼南區舉辦楊闇公革命事跡和思想研究的首次學術研討會,明確提出了“闇公精神”概念,并從中析出了銘志馬列、堅持真理的革命信仰,躬行實踐、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大公無私、忘我工作的奉獻品質,胸懷博大、志存高遠的高尚情操等精神內涵[2]。此后“闇公精神”雖然在重慶市范圍內有所宣傳,但在普及教育上仍然缺乏較強的力度。從學校和社會2個維度來看,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還有待提升,主要表現為在相關理論研究、教育資源共享和社會研學氛圍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和不足。

2.1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科學理論研究有所缺乏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理論研究是實踐教學的內容基礎。從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論文中可以發現,“闇公精神”自提出以來已有30年,但對其可續內涵及其歷史意義的研究不足百篇。從主題來看,與之相關的研究包括“闇公精神”的內涵、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楊闇公的社會主義觀等,其中更多的是宣介楊闇公烈士相關的歷史史實。這就導致當地的實踐教學在內容上稍顯簡單,還需充分挖掘和整合相關的紅色資源。從研究主體來看,相關研究人員大多來自黨校、檔案館等單位,高校研究人員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相關內容的歷史學科研究范式較強,而其思想政治教育屬性較弱,因此研究內容并未能有效轉化成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范本,在指導實踐教學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從實踐場景來看,楊闇公的革命事跡主要發生在川渝地區,而楊闇公舊居及其烈士陵園的教學場景有限,相關的其他場景也多為明清宅居建筑,與之關聯的實踐教學內容相對局限,展陳信息相對單一,因此從“大歷史觀”的教育視野出發,其理論拓展和實踐教育仍有所不足。

2.2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資源共享制度尚未完善

紅色文化是打造大中小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優質資源,也是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內涵式發展重要因素。統籌大中小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其關鍵核心就在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各學段的有效利用及不同學段之間的相互貫通、相互轉換,最終實現教學內容的螺旋上升、教學目的的循序漸進,同時帶動教學手段和教學隊伍的協同發展。從現實情況來看,此前潼南區缺乏高職院校,區域內以“闇公精神”為代表的優質思政課教學資源并未得到有效的整合,缺乏名師工作室等實踐教育的“領頭羊”,在思政課教學改革、集體備課等方面都暫未實現跨學段的有效銜接。思政課教育資源共享不是獨立于大中小學課堂教學之外的體系,而是一個系統性的體系建構。大中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能力各有不同,須根據各個學段的教育需求來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這就必須堅持一體化教育理念,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的聚集效應帶動數字化教育技術、實踐教學基地等要素的聚集,從而提高大中小學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的效果。

2.3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紅色研學氛圍亟須改善

營造全社會良好的紅色教育氛圍是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為了準確了解大中小學生群體內紅色研學氛圍,研究人員設置了“您是否參加過紅色文化的研學活動?”這一問題,結果顯示有57.28%的學生表示一年內參與1~2次的紅色文化研學活動,有30.1%的學生表示半年內參與1~2次,只有9.71%的學生表示每兩個月會參加一次紅色研學。在常規實踐研學活動形式中,有86.08%的學生選擇游覽紅色景點、參觀博物館,有70.87%的學生選擇閱讀革命歷史相關的書籍,有69.26%的學生選擇學習線上線下的相關課程,有63.75%的學生選擇參加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有51.78%的學生選擇在線云參觀紅色基地。從最終的數據可以看出,大中小學生對紅色文化研學的參與度不高,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部分地區開展的紅色文化研學形式較為簡單,社會氛圍較為薄弱,沒有形成體系化的發展,因此學生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呈現點狀發展趨勢,學生個體的研學偶然性和隨機性較強,尚未形成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的聯動效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與實踐教學基地的協同教育仍需要健全體制機制上的設計與安排,將實踐教學形式與學生的課余生活緊密結合,不斷提升育人環節的強實踐性。

3 優化理路:因地制宜完善“一地多品”實踐教學模式

“一地多品”實踐教學模式即充分利用一個實踐教學基地的教育資源,打造多個相互聯系、循序漸進的品牌實踐活動。立足區域實際情況,研究人員依托潼南區楊闇公紅色教育基地,在“一地多品”的理論模型基礎上創造性提出“1+5+5”的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研學活動,即活動集中在1個楊闇公紅色教育基地下轄的楊闇公舊居、楊尚昆舊居、楊闇公烈士陵園、楊尚昆陵園、楊氏民宅等5個紅色實踐場地,開展紅色事跡參觀、實景微團課、“手拉手”志愿講解、紅色故事分享會、烈士陵園祭掃這5項思政實踐研學活動。圍繞“1+5+5”的實踐教學模型,研究人員在對每項活動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后,從實踐教學隊伍組建、實踐教學活動實施及實踐教學平臺搭建等方面進行反思,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和措施,使得“一地多品”實踐教學模型能更為行之有效地推進。

3.1 加強師資隊伍一體化建設,提升教育理論深度

高素質的教學隊伍建設是推動大中小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支撐,關乎著整個實踐教學活動的推進和發展,教師承擔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價值引領的重任,要把治學、明理、踐履真正統一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之中。深化大中小學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既要著眼于學校教學隊伍的一體化建設,還要擴大教學隊伍,加強學生朋輩群體的內部教育和社會兼職導師的外部教育,形成內外教育合力。

首先,學校要著力打造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隊伍。在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內容和職業素養都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加之不同學段教學目標和學生訴求的不同,最終形成了大中小學教師“自成一派”的現象。要打破各學段教師隊伍之間的藩籬,就要打造思政課教師合作平臺,匯聚各學段優質教師資源,發揮各個學段教師的優勢。在教師合作機制方面,可以成立名師工作室、實踐教學教研室等,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為內容基礎,以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制訂專項實踐教學計劃,合理分工合作團隊的角色,充分開發高等教育的課程思政資源,擴大社會兼職導師隊伍,實現學校教師“走出去”與社會導師“引進來”相結合的“大思政”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格局,拓寬大中小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廣度[3]。在暢通教育路徑方面,可以開展集體備課會,組織理論研討、專項技能培訓等校際活動,有效加強學段間的學情交流,以更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的銜接。同時,中小學也要共同決策,通過統籌解決互構合作中的建設難點、理論研究提升痛點、實踐模式推進堵點,最終助力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一體化的發展和完善。

其次,學生群體之間要發揮朋輩教育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學生既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重要的對象主體,實踐教學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達到典型示范、實踐育人的作用[4]。不同學段的學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總體而言,大學生在認知水平和思想政治素養方面更加成熟。因此將大學生作為實踐教育隊伍的補充力量,能夠在實踐育人的環節中形成朋輩群體之間的政治啟蒙和情感交流,同時也能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體認,進一步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內容。在實景微團課、紅色故事分享等活動中,大學生能充分發揮其心智上的優勢,將楊闇公烈士的紅色故事與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發揮青年生力軍作用等深層道理結合起來,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啟蒙教育。

3.2 凸顯教學活動特色化安排,增強研學活動效果

“一地多品”實踐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實踐場地的教育資源,將理論教學延伸到實景場地之中,設計出符合大中小學不同學段學生需求的素質拓展活動和深度體驗活動,從而提升實踐教學活動的精準性。相較于中小學,高校與各類社會單位的聯系更加緊密,且在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方面更有經驗和社會影響力。因此高校牽頭聯合各類社會服務機構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更加有利于弘揚地域文化,彰顯行業特色,拓展實踐教學的理論寬度。

首先,挖掘實踐教學基地資源,構建高質量教學場域。以楊闇公紅色教育基地為例,其最為突出的是紅色革命教育資源,同時因其下轄多個建筑場地,所以也涉及生態文明教育資源、中式傳統建筑文化教育資源、廉政文化教育資源等。每處場地的教育資源或有相融,或有重合,因此在設計實踐教學安排時須主題明晰,從整體出發來把握教學場所資源的內在聯系及場所與場所間的教育資源關系,將人、事、物統一于一個總的教育目標之下。在教學邏輯上,可以從歷史和現實2個維度來規劃教學內容,讓大中小學生在“參觀——學習——感悟——反思”的教學中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的效果[5]。同時要注重學生從“多看”到“多動”的學習慣性轉變。例如,研究人員曾嘗試在參觀學習之后開展紅色觀影活動,但總體效果欠佳。通過調研發現,大中小學生普遍在意紅色影片的劇情,而往往忽視其教育意義。因此可以開展大中小學生合作演繹影視片段、實景講授紅色故事等體驗感較強的活動,增強學生與教學場地之間的交互性體驗。

其次,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成果向社會服務轉化。在設計實踐教學活動時,應該摒棄以往教學方法的簡單疊加,在把握連續實踐環節之間存在的矛盾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講述式、探究式、互動式、體驗式、電教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解決實踐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要堅持以學生為對象主體來推進實踐教學,形成多個“大帶中小”的實踐隊伍,將教學目標最終指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高校具有較多的學生黨團組織,可以將實踐教學活動打造成社會服務品牌項目,利用寒暑假等時間加強大學生與中小學生之間的聯動,或在文化教育方面提煉專業故事、學校故事和區域故事,組織提供志愿講解服務;或在科技教育方面開放高校實訓室,邀請中小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類項目;或在勞動教育方面組織社會服務活動,合理利用大學生“返家鄉”“三下鄉”等實踐活動,在基層社區、鄉村設置適合大中小學生能力水平的勞動項目。

3.3 創新網上網下教學聯動機制,拓展實踐教學形態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變革,以元宇宙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突破了實踐教學的時空局限,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個性化開發,形成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形態。但從當前已經取得的成效來看,總體上信息技術賦能仍處于低人工智能階段,且不能忽視其潛在的難題,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投資成本和維護成本過高,以及深度沉浸式的實踐體驗也會導致學生沉迷體驗而弱化其教育功能。因此,合理利用好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不僅要加強現實維度和虛擬維度之間的教學聯結,還要注重虛擬體驗對現實維度的實踐教學的輔助和提升作用,以免本末倒置。

首先,搭建虛擬教學場景,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感。以虛擬仿真實驗室為代表的虛擬教學場景,不是簡單復制和線上重構現實場景的實踐教學基地,而是通過信息技術拓展或重構現實場景中言而不盡的內容。通過營造“富營養化”的信息環境,可以引導大中小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去主動尋找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增強學生在整合知識片段方面的能力[6]。在此基礎之上,可以設計如紅色故事分享、微團課、情景劇演繹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和接受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將在虛擬維度獲取的知識轉化為現實維度的學習成果,真正做到虛擬體驗和現實體驗的結合,讓學生的體驗感更加鮮活、更加真實、更加有效。在虛擬場景中,大中小學生之間也突破了學段的限制和群體的制約,既可以互為人師,又可以相互合作,營造一種平等、互學、好問的實踐教學氛圍,也有利于緩解大中小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一體化建設中的矛盾,讓有潛力、有能力的學生在群體中發揮最大的效能。

其次,完善虛擬資源轉換,增強教學的傳播覆蓋面。從總量上來看,思政課實踐教學要開展覆蓋大中小學生群體,就必須借助信息技術,將優秀教學成果、學生作品轉化為線上教學資源,利用視頻會議工具或在線教育平臺的互動功能,組織在線課堂互動。例如,研究人員在調研中發現,大中小學生參與烈士陵園祭掃的人數較少,頻次較低,但學生參與意愿較強。所以,可借助直播平臺及其交互功能,在烈士紀念日、清明等開展線上云祭掃活動,設計“致烈士的一封信”等互動形式。這既能滿足龐大群體的實踐教學需求,同時也能將現實維度的強時效性和虛擬維度的強便利性統一起來。此外,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優秀作品也可以轉化為虛擬維度的教育資源。深刻把握學生作品之間的內容關聯性和多維呈現的技術耦合性,利用影視拍攝、文本創作、情景演繹、理論宣講、志愿講解等將學生實踐教學成果進行二次創造性轉化,并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成一個立體化、多維度的虛擬教學場景。

4 結語

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是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切實推動“大思政課”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有效推動區域性大中小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不僅要探究大中小學內部要素及其合作模式,還應該調動社會大課堂所蘊含的教育資源,形成教學群體與教學群體、教學群體與學生群體、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的融通機制,這樣才能基于“一地多品”的實踐教學模式舉辦出更具特色、更高質量、更有實效的實踐教學活動,進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形成體系和規模。

猜你喜歡
研學紅色思政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紅色是什么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紅色在哪里?
思政課“需求側”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研學之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