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梅先先生種下的小兒神經醫學大樹枝繁葉茂

2024-01-29 05:42黃祺
新民周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神經學汪先生新華

黃祺

99歲的汪梅先先生盡管行動不便,但思維清晰。談到她工作數十年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汪梅先先生一字一句地說:“新華醫院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自己建設的綜合性醫院?!?/p>

汪梅先先生曾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小兒內科學教研室主任,于上世紀70年代創建新華醫院兒神經內科專業。

1958年,上海新華醫院建立,服務上海東北區域的民眾。來自上海各家著名醫院的專家們,為這家全新的醫院謀劃和奮斗。新華醫院早在籌建的時候,就被確定為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所在地。

汪梅先先生是當年懷揣事業熱情、投身新華醫院的醫學專家之一。最初,她的專業是成人神經內科。隨著到新華醫院尋求救治的兒童神經疾病患者越來越多,新華醫院決定開設兒童神經內科專業,此時,汪先生主動承擔起創立新學科的任務,開始了她創建專業學科和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終身事業。

業界常常提起的“北左南汪”,“左”指的是我國小兒神經學科的創始人左啟華教授,“汪”就是培養了大批小兒神經學人才的汪梅先先生。在汪先生努力下,新華醫院不僅在小兒神經疾病的診治上開拓創新,還成為了小兒神經學醫學人才的搖籃。

1949年,汪梅先從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汪梅先先生在50多年前種下的小兒神經專業樹苗,如今枝繁葉茂。

“3歲幼兒,腦?!毙氯A醫院兒神經內科副主任何大可接到一個電話,匆匆趕去處理。

由于檢查設備和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如今常見的兒童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腦炎、熱性驚厥等,在診斷和治療上已經不存在太大的難度;像自身免疫性腦炎等相對疑難的疾病通過合理的治療,也可以獲得可以預測的效果。今天的新華醫院兒神經內科每年接診患兒近7萬人次,出院患兒2000多人,有一半的患兒是從外地趕來尋求幫助,新華醫院兒神經內科是這些患兒家庭的希望。

而這一切的開端,要從汪梅先先生說起。

汪梅先1925年出生于一戶殷實的家庭,和當時上海類似家庭里性格獨立的女孩子一樣,汪梅先報考了震旦大學,學習醫學,將“成為一名醫生”作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從一些細節中可以推斷,學生時代的汪梅先一定是一位優雅的“汪小姐”,她會彈鋼琴,溫文爾雅。一張工作以后穿白大褂的早期照片里,汪梅先燙著精致的發型,白大褂內露出深色的中式立領,用今天年輕人們常用的描述,可以說是“高冷風”。

1949年,汪梅先從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參加工作。

已經退休的新華醫院兒神經內科專家張建明醫生,向記者回顧了她眼中的汪梅先先生。

張建明醫生1978年考入大學,當時學習用的兒神經學教材就是由汪梅先先生主編的。汪梅先先生在兒童神經學領域已經享有全國性的聲譽,是學術界的權威專家。張建明畢業后分配到新華醫院工作,與汪梅先先生共事數十年,汪先生退休后依然堅持查房,工作到80歲左右才真正休息。

上世紀70年代,汪梅先先生創建了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專業,這是全國最早的小兒神經專業之一。

1976年,當時在溫州醫科大學附二院從事兒科專業的胡鴻文教授,慕名到新華醫院進修,跟隨汪梅先學習小兒神經學專業知識。胡鴻文教授回憶,盡管是一個新成立的專業,但汪梅先對業務要求非常嚴格,病人不僅有規范的病歷,而且都進行了隨訪。臨床中積累的這些珍貴資料后來也成為了兒神經內科學科的寶貴財富。

汪梅先先生發表的《小兒難治性癲癇的藥物治療》《脊髓灰質炎病毒所致橫貫性脊髓炎和多發性神經炎》等論文80余篇,以及合著的《兒科癥狀鑒別診斷》等,大大推動了國內小兒神經學的發展。汪梅先先生還有一項重大的貢獻,是1982年合作完成的“韋克斯勒學前及初學兒童智能測驗量表在上海的標準化”在全國推廣,這個診斷工具至今仍在臨床上使用。1990年,汪梅先先生主導的“上海0—14歲智能遲緩兒童流行病學調查”獲上海市科技成果獎。

除了學術上的成就,曾經跟隨汪梅先先生學習的醫學專家們,對她最深的印象是“臨床基本功非常強”。

上世紀70年代,汪梅先先生創建了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專業,這是全國最早的小兒神經專業之一。

汪梅先年輕時留影。

大腦迄今仍是醫學了解得最少的神秘器官,神經系統疾病深藏在大腦內,診斷和治療比其他疾病都要困難。上世紀80年代,核磁共振等技術都還沒有誕生,再加上兒童自身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當時的兒童神經疾病診斷和治療更加考驗醫生的臨床基本功?!拔覀兩窠浛萍膊≡\斷一個需要定位,一個需要定性。今天我們依靠醫學影像設備可以比較直觀地觀察到大腦內部,當時只能靠醫生查體、詢問病史?!睆埥麽t生說。

汪梅先先生的臨床基本功,讓在她身邊的年輕人們萬分佩服?!巴衾蠋煾覀冋f,做小兒神經內科一定要認真仔細,因為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病人的病史醫生必須了解清楚,他現在的癥狀和以往的病史、家族史、生長發育史都要問清楚?!蓖裘废认壬黠L嚴謹,她要求學生們也要做到仔細、嚴謹。

查房的時候,汪梅先先生要求主管病人的醫生背出病人病史,以及病人已經做了哪些檢查?!安辉S看病歷,要求背出來?!庇械倪M修醫生一開始不了解汪梅先先生的風格,查房時嚇得大氣都不敢喘。張建明醫生回憶,如果第二天有教學或者其他學術工作,汪梅先老師會用晚上的時間做足功課,一絲不茍。

發育行為兒科專家金星明教授談起汪梅先先生時,對汪先生高超的專業能力、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語,印象深刻。

金星明教授師從我國兒童保健學開拓者郭迪教授,郭迪教授在研究兒童保健專業時非常重視小兒的神經發育,因而與汪老師在工作上有密切的聯系,金星明教授由此經常與汪先生接觸。金教授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醫院開始經常邀請海外專家到上海講學,神經學比普通兒科涉及的英文要復雜很多,能擔任翻譯工作的人很少。這時候,汪梅先先生挺身而出,雖然她當時已經是國內有名的專家,但汪先生還是多次擔任學術會議的翻譯,毫無怨言?!巴衾蠋熆邶X很清晰,記憶力好,那么難的專業英語,她翻譯得非常流暢?!?/p>

21 世紀初,擔任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科主任的金星明教授在科室內設立了康復室,專門為腦癱、運動發育遲緩等疾病患兒做康復。因為這方面的工作剛剛起步,金星明邀請汪梅先先生到科室為患兒進行會診,指導康復?!巴衾蠋熜廊煌?,固定時間到我們科室來會診,手把手地教我們診斷技術。她觀察患兒特別仔細,要觀察這個孩子的動作、行為、神態,讓我印象很深?!苯鹦敲鹘淌谡f,汪梅先先生無私的幫助實際上也是后來跨專業合作、聯合門診的雛形,為團隊之間的合作開創了先河。

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汪梅先先生總是出手相助,專業發展需要她時,她責無旁貸承擔重任。但如果遇到有違原則、不符合醫師執業道德的事情,汪梅先會毫不留情地批評。因此很多與汪梅先先生共事的同事,和她培養的學生都說,汪先生比較“嚴肅”,一板一眼。

汪梅先先生身上的醫德和風骨,也感染了她的學生們,大家從她的身上看到知識分子的執著和對醫生職業操守的堅持。

在汪梅先先生的引領和諄諄教導下,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專業培養了陳美英、葉祥枝、鮑克容、王治平、劉曉青、張建明、吳潔等全國知名的專家教授,如今,團隊利用先進的輔助檢查設備和檢驗技術以及國內先進檢驗平臺,在難治性癲癇和智力發育障礙病因以及重癥腦炎、自身免疫性腦炎的診治和神經再生修復方面形成特色診療技術,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汪梅先先生組織“全國小兒神經學學習班”(以下簡稱“學習班”),開始培養專業人才。胡鴻文教授回顧說,上世紀70年代,國內醫院大多數兒科還沒有形成亞專業,兒科既看咳嗽感冒,也看腦癱、心臟病。胡鴻文當時到新華醫院進修,就是想要跟隨汪梅先先生學習小兒神經專業知識,回到自己的醫院發展亞專業。

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汪梅先先生總是出手相助,專業發展需要她時,她責無旁貸承擔重任。

1977年從新華醫院進修結束回到溫州,胡鴻文在自己的醫院開設小兒神經科門診,是浙江省首個小兒神經科門診。迄今溫州醫科大學附二院的小兒神經科,不僅是浙南地區患兒的首選,而且還有不少福建北部、江西等地區患兒就醫。

從上海市兒童醫院退休的小兒神經學專家陳麗琴,參加了第一屆“學習班”。她告訴記者,三個月全脫產的學習,從理論到實踐,從生理解剖這樣的基礎課程,到臨床知識,為學生提供了成體系的完整教育。陳麗琴回憶,第一屆學習班中像她這樣二三十歲的醫生算年輕人,年齡最大的有五六十歲的醫生,大家學習熱情很高。

陳麗琴說,“學習班”課程資料由汪梅先先生主持編寫,都是油印的,汪梅先先生親自參加授課。有一次可能是因為過于疲勞,汪梅先在課上還暈倒過。除了理論課程,學生們跟著帶教老師出門診、查房,陳麗琴在汪梅先身邊學習,汪先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技能都傳授給學生們。

汪梅先先生沒有“門第之見”,見陳麗琴勤奮上進、成績優秀,汪先生建議她從原來的綜合性醫院出來,到兒童??漆t院工作,這樣的專業指導讓陳麗琴至今感恩。

從第四屆“學習班”開始,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學每年開設短期學習班,繼續培養全國各地的專業人才。

前排(從左至右)許積德教授、郭迪教授、陳麗琴教授后排(從左至右)金星明教授、許夑萍教授、汪梅先教授。

新華醫院兒科綜合樓。

在汪梅先先生的帶領下,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內科專業早已是國內翹楚,李玲教授團隊對炎癥性腦神經損傷的病理機制及防治策略研究居于國際領先?,F任新華醫院兒神經內科副主任何大可介紹,近年來,團隊在難治性癲癇、兒童自免腦、小兒抽動癥、結節性硬化癥等疾病診療領域取得較好的進展,運用腦電圖和神經影像等臨床數據與人工智能結合,為醫工合作開拓全新的研究之路。

汪梅先先生當初種下的專業大樹,如今枝繁葉茂,歷屆“培訓班”中走出的學生,很多后來成為小兒神經學的學術權威。

醫學技術不斷進步,治療方法更新迭代,但醫者仁心的傳統不會改變,嚴謹的作風在新華醫院傳承。老一代醫學專家的堅守和風骨,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醫生。

猜你喜歡
神經學汪先生新華
霸王龍可能非常聰明
踔厲奮進續寫新華章
停車擋道影響他人出行,要負法律責任嗎
尋蹤汪曾祺
亂發脾氣的小熊
國內應用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的回顧性研究
溫暖而無邊無際的包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