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中文教育學術理論構建與實踐創新”大家談*

2024-01-29 03:14陸儉明趙蓉暉李寶貴張洪明吳英成GohYengSeng白羅米Luminialan曹瑞紅馬西尼FedericoMasini郝清新HamarImre李登貴0劉英林袁博平
關鍵詞:音節漢語體系

陸儉明, 段 鵬, 趙蓉暉, 李寶貴, 宋 萑, 張洪明, 吳英成(Goh Yeng Seng), 白羅米(Luminia B?lan), 曹瑞紅,馬西尼(Federico Masini),郝清新(Hamar Imre)0, 李登貴0,劉英林, 袁博平

(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中文系;2.北京語言大學;3.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4.遼寧師范大學;5.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6.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8.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9.意大利羅馬大學;10.匈牙利羅蘭大學、羅蘭大學孔子學院;11.上海交通大學/英國劍橋大學)

國際中文教育要抓好五個“必須”

陸儉明

國際中文教育是一項橋梁工程——為世界各國建造通向中國、起交流互鑒作用的中文橋,為世界各國民眾學習中文從而深度感知中國、了解中國提供幫助。國際中文教育要高效率不斷發展,我認為首先要抓好五個“必須”——

第一,必須明確認識國際中文教育的使命是要為世界各國培養他們國家所需要的兩種中文人才:一是懂中文、會中文的“雙語或多語人才”;二是高水平、高素質的中文教師、中文翻譯家和中文研究人才和中文領軍人物。各國如果能有這樣兩支中文人才隊伍,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感知、認識會大大推進,從而有助于各個國家跟中國在各方面的廣泛而深入的友好交流。

第二,國際中文教育必須重視并加強漢語書面語教學。有文字的語言都會存在書面語和口語的差異;而漢語書面語跟口語的差異遠遠大于西方語言。西方學生學習漢語書面語必須過“漢字關”,同時要了解漢語書面語跟口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表示同樣的意思卻會采用不同的詞語與說法。

第三,境外國際中文教育其教學任務必須主要由當地/本土中文教師來承擔。我們的基本立足點不應放在“派大量志愿者漢語教師出國”上,而應放在大力培養和培訓本土漢語教師上。在這一點上,我們得換位思考。

第四,國際中文教育必須實施“數字化”轉型?,F在世界各國向“數字化”方向轉型都作為一項重要“國策”。各個學科領域都順應這一“數字化”發展大趨勢,國際中文教育無疑也得走“數字化”之路,而且得進一步邁向實施“信息化、數字化、工程化”的智慧型、多模態國際中文教育這一發展方向。

第五,國際中文教育必須逐步發展“中文+X”教學模式。這就要求國際中文教育要及時變革教育理念——除了有“學科”意識外,還必須要有“服務”意識、“跨界”意識和“合作”意識。這也就要求國際中文教育必須從單純的“中文”教學模式發展出“中文+職業”的教學模式;而這也表明中文開始走進社會生產、走進職場,與國家發展、與民生發生越來越密切的關系。

強化學科專業優勢 培養高水平國際中文領軍人才

段 鵬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增強國際話語權,加強中國國際傳播力建設。高校具有文化積淀和人才儲備優勢,是理論創新的重要陣地,應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助力國際傳播力建設。作為中文國際傳播事業的排頭兵和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開創者,北京語言大學在中文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為提升國家國際傳播力和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獨特貢獻。

北京語言大學首先明確,學科專業是推動學院建制、學術傳播與人才隊伍相結合的“催化劑”和“頂層設計”。通過六個“重構”(重構專業體系、課程體系、資源體系、教學法體系、實踐體系和支撐體系),加強國際傳播核心能力建設;形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有機結合,以及縱向進階的“三階”培養模式和專業連通、課程融通、師資貫通、管理匯通的“四通”培養機制;根據受眾需要建立以中文教育為主體的傳播體系;實現了理論、標準、模式、內容、傳播五方面的創新,有效解決了國際中文人才培養斷層的問題。

在學科建設基礎上,北京語言大學推動國際中文人才培養的結構性改革,通過學院建制為培養高水平國際中文領軍人才確立實踐載體。北京語言大學成立了聚焦高層次漢學和中國學研究人才培養的漢學與中國學學院,以中文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和中文能力提升為主的國際中文學院,以跨學科專業與行業領域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為主的應用中文學院,并加快建設有助于服務國家戰略研究的區域國別交叉學科。從而更精準地服務于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起點,本碩博貫通的一體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時代所需、事業所需、人民所需的國際中文人才貢獻北語方案。

北京語言大學將繼續結合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優勢,以加強教育內涵建設為抓手,培養高水平國際中文領軍人才,立足服務社會慈善事業,服務國際中文教學,服務中外師生,服務國家事業,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持續貢獻智慧。

新型全球化中的語言教育應注重國際勝任力培養

趙蓉暉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場涉及文明競賽、技術動能、國家制度、知識體系、權力結構等五大維度的國際秩序綜合變革。后疫情時代開啟的新型全球化進程是內容更綜合、結構更均衡、利益更多交匯的綜合性全球治理,國際社會成員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重要。在這一新的歷史形勢下,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天下觀”,可以為新階段的全球治理提供獨特的中國智慧,它與西方世界的“國際社會秩序觀”相呼應,倡導文化秩序觀,為解決當代世界的沖突提供了以相互理解為前提的解決方案。為此,全方位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并以此獲得國際勝任力,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路徑。

國際理解(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首先是一種感受,也是一種能夠批判而又客觀地觀察和評價彼此的行為。國際勝任力(International Competence)則更具體地表現在知識和認知、行為和人際、個性和品質層面,是國際理解在結果上的具體體現。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信息載體和認知工具,在國際勝任力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知識,也是工具和路徑——通過語言教育,既可以幫助學習者獲得信息交流的知識,并得到達成國際理解的工具,也可以借語言的路徑實現國際勝任。從這個角度理解語言教育就會發現,它同時具備政策工具、認識工具、交際工具的三重功能。在新型全球化大背景下,語言教育正在獲得更多的社會功能,其自身的變革也因此而不可避免。

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

李寶貴

*基金項目:教育部語合中心重大項目國際中文教育三大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研究(23YH01A)。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科學闡明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的內涵意蘊

“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是以國際中文教育學科自身可持續發展為內在邏輯,以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需求為外在導向,對國際中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全面深刻認識后獲得的關于國際中文教育的整體性、系統性的知識集成。綜合來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通常由國際中文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組成。立足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實際、解決國際中文教育現實問題,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是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的核心,對指導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具有引領性作用。

二、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的關鍵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應立足學科實際、解決現實問題,更加堅定自覺地加強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的學理化和系統化建設,建構更加開放、包容、規范的現代國際中文教育體系。

第一,夯實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科基礎。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需明確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本質與功能,明晰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內核與邊界,把握教智化時代國際中文教育“變”的邊界和“不變”的內核,順應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發展趨勢。

第二,注重處理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建構過程中的幾種關系。包括處理好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與國際中文教育“三大體系”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之間的關系,也需要處理好“三大體系”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三,充分發揮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的育人功能。要加強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建立完善的國際中文教育本碩博培養體系。培養出更多具備扎實漢語語言基礎、高文化素養、優秀教學技能、創新精神、國際化視野和綜合素質的國際化、復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為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第四,聚力多元主體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建設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國家政府、各級各類學校、社會組織、個人長期穩定的支持。只有通過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推動中國自古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總而言之,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與精神實質,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中文教育知識體系,奮力譜寫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的循證路徑

宋 萑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歷經初創鞏固到成熟完善,已然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并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1)李泉.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四十年——成就與趨勢,問題與頂層設計[J]. 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 2018, (4);曹賢文,李蕊君.國際中文教育學科框架與內涵構想[J].語言戰略研究,2023,(6).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2)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01).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核心也在于圍繞學科實踐問題構建自主知識體系。近年來,在社會科學領域掀起循證風潮,強調基于實證研究的科學結論來支持專業實踐,并在循證實踐中開展進一步的行動研究、實驗研究來迭代證據。這一循證路徑對于國際中文教育專業領域的學科建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對國際中文教育實踐中關鍵問題的實證研究,要覆蓋中文教學、師資培養與中文傳播等核心領域,強化思辨方法、量化方法、質性方法、混合方法和行動研究法的規范使用和方法對話,形成系列具有高信度與效度的研究證據,進而建構證據圖譜并整合凝練為本土理論(3)宋萑,徐淼.教師教育者循證實踐與教師教育證據迭代[J].教育科學,2022,(3).;另一方面,要鼓勵國際中文教師和教師教育者基于研究證據和自我實踐智慧來開展教學、培養和傳播實踐,系統收集數據以驗證證據的適用性與成效,并實現證據的調適、修正、擴充與迭代。由此建立起研究者、實踐者共同參與的實踐-學術共同體,將研究證據和理論構建在共同體中接受審視、檢驗和否證,方能逐步積累從而構建起基于證據的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

挑戰與機遇: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

張洪明

當今社會,全球化發展使得語言教育變得越發重要??缥幕浑H成功的前提是語言能力。在多元文化時代,掌握一門或多門語言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提高國際中文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已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界的重要任務之一。

人工智能的發展改變了世界。ChatGPT與許多生成性大語言模型的出現對很多行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國際中文教育也不例外。從業人員應主動了解、引導、利用,發掘其輔助教學與研究的功能所在,并對其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可能帶來的各種積極與消極影響作出預判,適時引導。語言教學任務的設置和評估辦法也應與時俱進地調整,適當考核學生如何更好地基于AI工具完成任務的能力。

作為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等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課程設計、備課、課文生成、生詞解釋、語言翻譯、語料分類、教材編寫、詞典編纂、同義詞辨析、知識問答、文獻查閱、建議提供等等。它可以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學習路徑、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

GPT促發的教育包括:訓練學生AI智能科技素養,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設計思維和交互思維能力,理解、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培養學生AI鑒賞力、理解力和應用力,認識、評價和利用AI技術;培養學生編程能力,進行AI實踐;創造鼓勵創新教學環境,提高學生觀察能力,讓他們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讓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思考問題;教學形式由傳統課堂向翻轉課堂轉變。

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為語言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在線學習平臺涌現出來,如Coursera、edX、Udemy等。這些平臺提供了大量語言課程,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課程上傳到這些平臺上,讓更多學生受益。在線學習平臺還可以通過在線測試和作業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反饋信息。語音識別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練習口語,教師可以使用語音識別軟件來評估學生的發音和語調,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反饋。此外,語音識別技術還可以用于模擬真實場景對話,提高學生聽力和口語能力。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可以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創建一個中文國家或地區的場景,讓學生在這個場景中練習聽說讀寫等各項語言技能。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模擬真實場景中的文化差異,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移動應用程序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練習語言技能,有些應用程序可以提供詞匯測試、閱讀理解等各種練習題目。此外,一些應用程序還可以提供在線翻譯、語音翻譯等功能,方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文。

現代科技手段為中文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樣化的選擇。從業人員應充分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和軟件,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的人才。與語言教育相關的主要軟件有Duolingo、Quizlet、Rosetta Stone、Google Translate、DeepL Translate、ChatGPT Translate、New Bing Translation、百度翻譯、訊飛星火微信小程序等,從業人員可以根據各自特定的教學需求擇優選用。

最后要強調的是:人工智能不是人類智能;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的工具,而非人類的競爭對手;AI不會取代人類,但不能與時俱進的從業者會被善用AI的從業者取代;善用AI者,不會被AI取代!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36周年: 新起點、新使命、新征程

吳英成

一、新起點

1987年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簡稱“世漢會”)成立,歷經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境內教外國人中文的“對外漢語教學”,到21世紀初積極推動中文教學國際化的“漢語國際教育”,再到目前以中文作為國際語言教學的“國際中文教育”,長達35年之久。為因應新時代百年未有世界大變局的挑戰,共同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世漢會今年(2023年)正式邁入新起點。

二、新使命

1987年世漢會成立時,我只是一名年僅28歲的新加坡中學華文老師,只身飛到北京出席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成為年輕的世漢會創始會員,日后成為永久會員、理事、常務理事,與世漢會長達35年的緣分。在歷屆世漢會理事會的悉心指導與鼎力支持下,世漢會為我提供了廣闊的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園地。除了積極從事個人國際中文教學研究與出版,應聘擔任中國國家外專、高??妥淌?、學報編委等職務,應邀擔任大會主旨發言人,也積極從事國際中文教育推廣工作,包括共同創建“亞太地區國際中文教學協會”,擔任印尼語/馬來語情境下的國際中文教學網絡研討會籌委會主任委員等。在歷屆理事會長期的推動下,今日的世漢會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中文教育內外雙循環、學術交流合作中轉站。為滿足“中文+”對華產業的新需求,世漢會應該肩負新使命,打造世漢會成為國際中文教育跨學科產學研市場驅動育成中心。

三、新征程

世漢會歷經35年,廣大會員與歷屆理事在國際中文教學本體研究(包括語言要素、語言技能、教師培訓、語言測試、教材編寫等)取得豐碩成果。為構建全球中文合作網絡,世漢會應該勇于邁向新征程,廣邀世界各地對華關系的非語言專業領域(例如:經貿、工程、科技、外交等)專家學者齊集一堂,群策群力建言獻策,積極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市場化跨學科研發。

《羅馬尼亞初高中中文教學大綱》的國別化研究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等級水平標準》(下稱《等級標準》)的頒布,對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的構建意義重大?!兜燃墭藴省穱H應用的前提是對各國中文教育整體現狀和本土教學大綱的深入研究。羅馬尼亞教育部于2017年頒布了《羅馬尼亞初高中中文教學大綱》(下稱《羅綱》),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读_綱》參照《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符合羅馬尼亞外語教學理念與政策,貼近羅馬尼亞學制學時,符合羅馬尼亞學生外語學習習慣;以話題為綱,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以培養全球公民為核心目標;但缺少各語言要素的量化指標,不能為一線教學提供具體的指導?!兜燃墭藴省穼Ρ就粱虒W具有指導性作用,我們建議在對《等級標準》和《羅綱》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參照《等級標準》修訂、完善現有的《羅綱》,結合通用型《等級標準》和本土化《羅綱》編寫本土中文教材、設計課程大綱、培訓本土師資團隊,鼓勵一線教師探索基于中羅語言對比的本土教學法。這有利于羅馬尼亞中文教育標準體系的構建,有利于《等級標準》的全球化應用與發展,也有利于國際中文教學通用型與本土化標準的互學互鑒,實現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的長足目標。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過去與未來:以意大利為例

馬西尼

本文回顧了近幾十年來意大利中文教育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學科建設的特點、歷史努力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意大利中文教育在理論、實踐和資源方面都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和迅速發展。從傳教士創辦的“中國學院”到各公立大學中文系的建立,再到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興起,這一過程見證了中文教育在意大利的蓬勃發展。文章還介紹了不同時期的教材發展、中文教育在意大利學術界的提升,以及中文考試的引入。

在“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中文教育”的轉變中,本文作者討論了對象和特點的變化。中文教育的對象構成有了新的發展,不再是外國來華留學生,而是包括了海外的非母語學習者、在海外的華人二代等新的群體。中文教學的重點也隨之在不同時代有了改變,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而強調漢語作為交流工具的應用價值,而新時期的“國際中文教育”則突出了中文學習者的多樣性和對教學的新需求。此外,為了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作者提到了教材創新,特別是針對意大利學習者的《意大利人學漢語》《我們說漢語》以及《我會說中文》這三套教材。這些教材體現了中文教材在意大利從“本土化/國別化”到“交際化”再到“多元化”的發展過程,考慮了意大利國別化學習者的特點和需求,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中文的重難點,并配以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強調“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體現了中文學科在意大利的歷史與現狀,并為未來新一代學習者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料。

最后,展望未來中文教學的發展和挑戰。作者期待中文教學能夠與其他學科結合,實現更多國際合作。同時,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的挑戰,我們應該持續反思和努力適應新科技,用好技術工具來服務國際中文教育的優質發展。

匈牙利國際中文教育的實踐與創新

郝清新(Hamar Imre), 李登貴

1923年匈牙利羅蘭大學成立遠東系,開始漢語音韻史及中國游牧民族歷史的研究和古漢語教學。五六十年代起,開始在中文系教授現代漢語,并把現代中國文學和歷史納入匈牙利漢學研究范疇。同時,翻譯了大量的中國詩歌、中長篇小說等現代和古典著作。九十年代起,在漢語教學的同時,翻譯了大量中國著名的近現代小說、戲劇、詩歌、宗教等方面的作品。2008年起,開設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翻譯實踐、語言學、宗教與哲學史等主干課程,形成本碩博完整培養體系。

2006年成立的羅蘭大學孔子學院,為匈牙利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17年來,在滿足中小學中文教學和社會培訓需求的同時,參與中文系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參加中文系課題研究和字典編撰,推動了匈牙利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會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的實用人才。

2014年成立的“中東歐漢語教師培訓中心”,以為中東歐本土漢語教師、孔子學院公派教師、外派志愿者教師及海外志愿者教師為培養對象,以提升中東歐漢語教師的漢語教學知識與技能,提升公派教師和志愿者跨文化交際和溝通能力為目的,共培訓了來自中東歐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學員。2022年成立中東歐漢語教師協會,創建會刊《歐洲中文教學》,成為中東歐漢語教師學術交流的平臺。

十幾年來,中文系編寫出版了本土漢語教材《匈牙利漢語課本》;編纂《漢匈詞典》和《匈漢詞典》;創刊《孔子學院文庫》《遠東研究》《歐洲中文教學》等。翻譯了大量的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百分之百。

近年來,中文教育正在通過設立師范專業和翻譯專業與中國高校聯合培養以及跨學科人才培養即“中文+”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來滿足社會對中文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讓我們攜手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音節教學新路徑(音節+)的理念與實踐

劉英林

2010年《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以下簡稱“《等級劃分》”)首次將音節作為突破口和創新點,引入國際中文教育的國家標準,創立音節、漢字、詞匯三維基準,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2021年《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以下簡稱“《等級標準》”),繼承《等級劃分》三維基準,并升級為音節、漢字、詞匯、語法四維基準。國際中文教育基本音節表的創立和音節教學新路徑(音節+)有一個不斷探索、實踐、認知、感悟的過程,有自身的邏輯和規律。

國際中文教育基本音節表的由來,要從我們在香港特區做的兩件相關的事說起。一是從1995年到2008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專職主持普通話水平考試(PSK)的設計與實施;二是從1997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主持研制實施香港普通話系列(初、中、高)證書課程并統籌編寫六本教材。系統梳理和思考兩件事成功的經驗,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精選的音節,這種通過開放性創新試驗篩選出來的核心音節,是香港普通話口語聽說和普通話水平考試(PSK)的共同基石和規范標準。它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這也是《等級劃分》音節表的由來和根本依據。

在對香港“兩所大學、兩結合”的大規模創新試驗、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四項原則“刪除方言音節、刪除古漢語音節、刪除擬聲詞音節、刪除書面上的古漢語用語音節”,創立國際中文教育基本音節表(1110個音節),并以音節,作為突破口引領國際中文教育的變革。

漢語拼音的精華是音節,音節是漢語里一個很重要的語言要素。漢語音節不僅是方言地區普通話教學和普通話水平考試的基石和規范標準,也是、更是國際中文教育特別是口語聽說教學和漢語口語水平考試的基石和規范標準,是國際中文教育國家級等級標準核心內容(要素)和內生動力。

將國際中文教育基本音節表融入音節漢字詞匯語法三等九級國際化新范式、新規則,開創音節教學新路徑(音節+),是有效落實《等級標準》的重要一環,是國際中文教育快速、高效走向世界的新理念和新路徑。

從二語輸入中語示的分類看語法教學的必要性:以漢語二語為例

袁博平

學界普遍認為,在二語者接觸的目標語語料輸入中,語示(language cues)對于觸發二語者大腦中二語語法的重新配置和提高二語水平是至關重要的。然而,二語語法中語言特征重新配置所需要的語示,可能會由于一語的影響而變得模糊不清,其顯現度和可見度在目標語輸入中可能會有所不同。并非所有的語言輸入都可以完全轉化為吸收,這是因為在語言輸入過程中會出現相關語示的缺失、不足、甚至誤導,同時相關語示在語言輸入中的可見度和顯現度也會影響相關語示的吸收。本文以漢語二語為例,根據其顯現強度和可見度將語言輸入中的語示分為不同類型,并分別將其命名為宏觀型語示 (macro-cues)、微觀型語示(micro-cues)、納米型語示(nano-cues) 和語示缺失(absence of cues)。這些類別構成一個具有不同顯現強度和可見度的語示連續體。我們認為這種對二語輸入中語示的分類有助于漢語二語語法教學策略的選取;它顯示了保留傳統語法教學的必要性,特別是針對涉及微觀型語示、納米型語示、語示缺失語言現象的語法教學,同時這也對漢語二語習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一種依據,讓我們可以用來解釋漢語二語習得中某些語言現象為什么容易習得、難以習得、習得遲緩或無法成功。

猜你喜歡
音節漢語體系
學漢語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拼拼 讀讀 寫寫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藏文音節字的頻次統計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木管樂器“音節練習法”初探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