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傳播機構推進語言共同體構建的路徑與展望*

2024-01-29 03:14單子晨
關鍵詞:共同體機構語言

周 亭, 單子晨

(1. 中國傳媒大學 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北京 100020;2. 中國傳媒大學 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0)

人類需要借助語言定義理解世界,也會因語言相通而凝結出社會共同體形態,即語言共同體。正如馬克思所述:“語言本身就是這個共同體的存在,而且是它的不言而喻的存在?!?1)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理論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問題選·馬克思恩格斯卷(上)[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439.作為共同體,語言具有強大的整合功效。哈貝馬斯在社會整合理論中,將公共領域的語言共同體與生活世界領域的交往共同體、現代國家中的法律共同體并列,指出語言共同體能在宏觀層面有效整合生活世界、公共領域、現代國家三重空間。同時,語言還兼具獨到的治理潛力,不僅能拉近各社會主體的語言交往與文化認同,還能跳脫現實束縛,借助反思語言形態探討共同體的諸多問題,這也使語言共同體參與全球治理成為可能。尤其是在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多邊主義、合作共贏等價值觀盛行的國際形勢背景之下,以語言教學為本職的國際語言傳播機構迎來了建設語言共同體、共商全球議題的發展機遇。

早在1883年,世界第一個國際語言傳播機構——法語聯盟便已成立。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至少在5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超過250個國際語言傳播機構,呈現出多元化、傳播語言去中心化、專業化、信息化、商業化、互利雙向化等趨勢。(2)唐培蘭,李宇明.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22,(4).在橫向拓展全球分布網絡之際,國際語言傳播機構亦嘗試向內挖掘自身的溝通功用,以語為媒,開辟交流路徑,以對話為主旨,放大橋梁影響,著力推動各國文化由原先單一的“向外傳播”轉向多樣的“世界溝通”。因此,我們以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韓國世宗學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為研究對象,采用大數據技術,廣泛搜集各機構年報與媒體報道,并借助個案分析與文本分析法,挖掘語言傳播機構推進構建語言共同體的價值意蘊,進而歸納其現實的建構路徑、反思存在的問題不足,并就其優化方向作出展望。

一、何以可行:語言傳播機構推進語言共同體構建的價值意蘊

德國學者福斯勒提出語言共同體理念距今已近百年。起初,學界以語言的共同使用為標準,認為語言共同體是“能夠熟練使用某種語言、方言或語言變體的社會群體”,其范圍也并不固定,在指代主體、數量方面具有相當的自由性、伸縮性,“該群體的范圍可大可小,大可到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小可到一個家庭或者兩三個人?!?3)周慶生.論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共同體[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隨后,以話語表達為條件建立起來的語言共同體也得到關注,此類定義傾向于以探討主題為標準,超越對具體語言的使用限制,突破民族國家現實制約,確立了基于同一議題的深層次語義判斷標準,更強調對人類跨語言交際與互動的社會性需求。盡管標準有所變化,但相關定義均認可語言使用的共通性有利于語言身份的建構,能消弭因語言隔膜、制度對立、文化沖突而存在的“排斥性矛盾”,遏制走向分裂的社會群體、化解潛在的人文主義危機。隨著全球化交往日益密切,跨國多語種的學習使用,全球公共危機的話語探討均已成為常態,語言共同體具備了基本的構建條件,但囿于逆全球化消極影響,語言共同體也面臨阻力,此時誰能構建語言共同體,構建怎樣的語言共同體,發揮何種的語言共同體效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恰如語言解釋學理論所述,“人創造的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語言最終還需回歸對人類本質的書寫。(4)寧樂鋒.查爾斯·泰勒的社群主義整體本體論評析——基于語言共同體的視角[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不同于個人、國家等語言共同體構建主體,語言傳播機構具有跨地域融合、系統性運作的優勢,憑著多年語言教學交流的本職工作積累,逐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全球傳播網絡與體系化工作機制,且在以人文交往為渠道,促進世界性的身份認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劉晶晶、吳應輝從溝通功能、文化交流等顯性、隱性角度肯定了語言傳播機構的多重價值,并從供需視角出發,指出語言傳播機構對友好國際關系塑造的積極影響。(5)劉晶晶,吳應輝.孔子學院與其他國際語言傳播機構辦學狀況比較研究(2015~2017年)[J].民族教育研究,2020,(6).在功能上,語言傳播機構具備兩類價值,顯性價值表現為語言教學承擔的溝通交流作用,重在學習者職業發展能力提升;隱性價值則體現為增進他國民眾對本國文化的理解,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在需求上,語言傳播機構兼顧了服務輸入性和輸出性需求,能夠滿足輸入國和輸出國不同層次民眾的信息需求,營造和諧的國際關系。在實踐中,各國語言傳播機構也紛紛提出語言共同體的發展計劃。例如,俄羅斯世界基金會提出“俄羅斯世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倡導“日語人”,注重以語言傳播為半徑,延展語言共同體的界限?;谡Z言傳播機構的獨特價值意蘊,選擇其為主體推進語言共同體構建具備較高的可行性。

二、何以成行:語言傳播機構推進語言共同體構建的三重路徑

以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語言傳播機構為例,立足機構在官方網站發布的歷年年報,結合媒體相關報道信息,歸納出三條主要路徑:一是基于人際交往的共情路徑,以教師、志愿者、專家為載體,關注個人語言能力的生活化交往,形成生活世界的語言共同體;二是基于組織交往的傳播路徑,借助教學課程、服務指南等公共產品,關注文化制度的語言傳承,形成媒介世界的語言共同體;三是基于全球交往的合作路徑,以全球重要論壇會議、智庫論壇、聯盟機構為依托,加快全球化時代的語言對話,延展語言的通約性,呼吁形成信任世界的語言共同體,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語言基石(如圖1)。

圖1 “個人-國家-世界”三重交流路徑

(一)基于人際交往的共情路徑

語言習得首先是基于人際交往的語言實踐,“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6)弗里德里?!ざ鞲袼?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34.這正是文明交往的邏輯起點。換言之,交往個體只有從語言共同體的意義中才能洞見自我意義,進而確立個人與語言共同體的雙向價值,不僅能為語言共同體積累能量,也能為個人的發展認知提供土壤。在語言傳播機構中,教師、志愿者、專家正是通過跨文化交往中的情感聯系,依托他們與學員及其家長的雙向交往,凝聚了追求進步、發展、友好的共識,夯實了語言共同體的共情構建路徑。

首先,從語言傳播機構派出角度來看,教師、志愿者,特別是文化類教師崗位、文化實習生的設置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談及構建共同體方式時,滕尼斯曾提出“本質意志”,強調情感才是共同體的真正本質。(7)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喬納森·特納則肯定了情感傳播在不同組織中的普遍凝聚價值,尤其強調“從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到構成現代社會的大規模的組織系統,都是推動社會現實的關鍵力量?!?8)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情感社會學[M].孫俊才,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例如,韓國世宗學堂遴選文化、藝術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以韓國文化教師的身份向海外介紹本國文化。同理,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在中國和東盟各國招募致力于推廣日語的日本人赴他國擔任初、高中階段助教。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亦有“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計劃”,并配套設立“志愿者俱樂部”,為志愿者開展活動策劃、尋求信息服務提供交流平臺。

其次,從當地民眾接受互動角度來看,部分機構意識到人際交往不能僅僅依靠單向的“派出”,進而嘗試涵養本地教師、組織訪學等方式,提升本土化適應能力,才能將語言交往由單一的語言符號學習升華為跨文化理念交融,實現語言共同體的凝結。此時,作為“訪學”“培訓”的目的地,在教師、學員眼中不再是空間地理符號,還是重要的媒介符號、情感符號。親身體驗而形成的“地方感”能夠通過人與特定地理空間的互動,涵養其對該地的依戀情感。(9)付若嵐,周澄.異質性空間視角下短視頻“地方感”的多重實踐[J].新聞界,2021,(4).在師資交往中,韓國世宗學堂開展“世宗學堂支援當地聘用教師取得學位”活動,選拔當地教師,進入韓國網絡大學修讀本科課程,事后可取得韓國語教師資格證。僅2019年度,便有13個國家的17名教師成功受聘。類似地,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也支持中外高校合作培養中文教師,“資助有條件的外國大學設立中文師范專業,采取外方獨立培養或中外高校聯合培養的方式培養本、碩、博士學位的本土中文師資人才”,并開設短期的“來華研修”和“專家赴外培訓”項目涵養高水平人才。

(二)基于組織交往的傳播路徑

謝榮娥、趙潔指出學校教育、公共服務機構對構建語言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10)謝榮娥,趙潔.語言共同體的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6).除去零散的、點對點的個人交往,以語言傳播機構為主導,并以其推出的規范化公共產品為載體而開展的組織交往,是最穩定、最主要的語言共同體構建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交往共同體中語言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建制”,(11)Karl Otto Apel.The Rationalit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nsual Strategic and Systems Rationality [ J ].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1995,(1).其交往須以成員奉行“元規范”為前提,即共享語言使用的規范規則,折射至語言傳播機構日常則是通行的教學課程、服務指南等公共產品。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為語言傳播機構的公共產品傳播提供了強大的助力。美國經濟學者Jacob Marschak從經濟學角度為語言交往尋求驅動可能,指出語言是一種資本,外語學習是經濟投資行為,能給個體、國家帶來經濟利益。(12)王烈琴.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觀及其對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3,(5).各國民眾為增強就業競爭力、社會適應能力,也逐步提升了組織交往的頻率,這為語言共同體建設提供了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方式。

首先,教學課程的應用與推廣,為語言共同體夯實交流基礎。東亞各國語言傳播機構均注重線上教學拓展。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搭建了集語言教育、文化學習、教師發展、考試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中文聯盟”數字化平臺,提供“中文聯盟”直播課、數字化本土課程、志愿者微課大賽服務。2020年韓國世宗學堂正式啟用“網絡世宗學堂”在線學習平臺,現已開設5172門在線課程,惠及5萬余名學員。此外,韓國世宗學堂注重引入前沿技術賦能授課形式,開發“世宗學堂人工智能教師”服務,借助智能語音識別,輔助學員開展對話練習。2023年,韓國世宗學堂還宣布即將推出“元宇宙世宗學堂校園”(ksif.zep.site),學習者可在虛擬空間沉浸式體驗韓國課程與文化,將技術創新與語言體驗緊密聯系在一起,為語言共同體服務鋪設場景支持。

其次,職業服務的協助與培訓,為語言共同體提供內在驅動。參照語言資本論的運行邏輯,語言將成為影響職業競爭的重要因素,語言傳播機構也順勢著眼語言教學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試圖通過對接不同國家間教育標準,提升本國國民的全球適應性、強化各國政府、民眾參與語言共同體構建的驅動力。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則大力推進“中文+職業技能”發展,聯合國內職業教育機構、中資企業,促進職業技能與國際中文教育的融合發展。2022年,為滿足印度尼西亞“中文+職業技能”的人才培育需求,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中國—東盟中心、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館共同主辦了本土師資培訓,講授“中文+物流管理”“中文+電子商務”“中文+計算機網絡”課程,介紹中國物流、電商、計算機網絡發展現狀。類似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開設“EPA日語培訓項目”,旨在為引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護士、護理師提供基礎日語教學服務,協助其盡快適應國外工作生活。

最后,品牌形象的塑造與支持,為語言共同體打造名片效益。語言傳播機構在提升語言傳播業務能力之際,逐步認識到品牌塑造的緊迫性,以獨樹一幟的品牌名片形象增強機構影響力,在潛移默化中構建語言共同體的品牌效應,為其提供聲譽支持,在營造良好輿論環境之際,最終實現以語言共同體的影響力反哺自身建設進度。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在定義“品牌”時,著重突出其獨到性,指出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認某個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戴維·艾克又進一步提出品牌資產的“五星”概念模型,將品牌價值劃分為品牌知名度、品牌認知度、品牌聯想度、品牌忠誠度和其他品牌專有資產等五部分?;诖?語言傳播機構正在通過構建自身品牌反哺語言共同體建設,借助官網介紹、課程內容、交流活動、新媒體傳播等形式,依托媒介信息產品的全球傳播提升自身的品牌識別度,其間自然而然影響語言共同體的品牌忠誠度,有意提升對海外民眾共同認知的影響力。例如,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出《在現場》《中國名畫里的衣食住行玩》《微觀中國》《YOUTH LINK中外青年云對話》等文化視頻,以及“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展“城與鄉”——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的生命力等線上展覽,還創新“唱歌學中文”短視頻挑戰賽等互動形式,融合音樂、建筑、書畫、飲食等元素,全方位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機構文化品牌增進受眾對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綜合性接觸與運用。韓國世宗學堂利用自有半年刊《世宗學堂》和月刊《世宗學堂財團新聞》、統計公告、視頻短片,宣傳其在聯絡全球韓語愛好者、形成語言共同體方面的成果。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以戲劇演出、藝術沙龍、記錄影像等方式,引導語言學習者體驗其特色文化。202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0周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成立50周年之際,基金會采訪了諸多相關學者,制作發布相關中日雙語版記錄影像,并同步提供采訪稿件,以口述史方式體現中日學術交流的歷史脈絡,為加深中日友誼、打造語言共同體擴充更多真實材料。

(三)基于全球交往的合作路徑

語言與社會存在雙向互動關系。沖突還是對話、對抗還是合作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為緊迫、最為重大的時代課題,基于文明關系論的全球觀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鑰匙。Halliday談及話語對人類社會的塑造作用,他指出“語言的使用能夠影響人們的觀念,而且影響人們的行為,構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最終構成人類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態的失衡”。(13)Halliday,M.A.K.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s to applied linguistics[A].In A.Fill &P.Mühlhusler(eds.).The Eco 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C].New York: Continuum,2001.與之相對,更多學者看到語言共同體構建對全球交往的積極作用。干春松建議要建立全球性文化交流機制,重在構建共同價值,(14)干春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2).借語言共同體構建之機塑造相匹配的全球觀,對此,語言傳播機構開展全球深度交往與觀點對話,不僅能有效提升全球合作理念,也反向夯實了語言共同體構建的合法性、必要性與認可度。

柯林斯在互動儀式鏈理論中指出,互動儀式是喚醒情感的關鍵所在,這種因互動儀式而產生的共享情感狀態——集體認同感,正是共同體意識的組成要素。語言傳播機構可利用大型活動、智庫論壇、聯盟組織等方式開展全球深度交往與觀點對話,滿足參與者的內心期待、互動需求,組織結構化知識生產,獲得積極的情緒反饋、實用價值,解答個體對“我們是誰”的身份歸屬困惑,以身份認同鑄牢地區性、全球性語言共同體。

首先,全球的機構慶祝日是最普遍的做法,機構廣邀教學者和學習者分享切身體驗,營造歡慶氛圍喚醒語言共同體實感。韓國世宗學堂常態化舉辦“世界韓國語教育者大會”,邀請學堂長、運營者及教師參與,分享世界各地的韓國語教育進展情況以及優秀學堂的運營案例,以增強海外韓國語教育的權威性與專業性。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也有“國際中文日”活動,以線上形式展現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成果,還開設了“全球精彩活動”專欄,與全球中文學習者歡慶節日,推動語言共同體凝聚力建設。其次,語言傳播機構意識到,語言教育與文化推廣的第一屬性始終是語言教學,以知識生產筑牢語言共同體根基,一方面促進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成果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智庫論壇交流為形而上的理論知識尋求參與現實教學世界的接入口,將知識產品準確地投放到共同體內部。例如,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多次舉辦智庫論壇研討會,聚焦國際中文教學傳播中的學理問題與發展前景等主題,與國內外知名中國學、中文教學研究機構、學者展開理論探討。2022年,召開了主題為“聯系、溝通、理解――通過語言和文化建立信任與合作”的首屆中外語言交流合作論壇,圍繞未來語言學習的創新方式、機構交流合作價值探討語言傳播機構促進民心相通的意義,加強語言共同體交流基礎。大會分論壇主題還包括:語言文化機構在促進文化理解方面的作用——案例研究、語言教學和測試、教育合作、流動和交流的影響力,以及語言、藝術和文化合作等。最后,組建基于語言學習目的而形成的地區聯盟,加深語言共同體聯結程度。語言傳播機構善于整合身邊資源優勢,采用聯盟合作方式,吸納其他較小機構作為成員,并通過提供項目課程、師資力量等方式開展多樣化合作,延伸語言共同體的影響范疇。例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開展“日語教育支援工程”,在世界范圍內吸收日語相關教育機構成員,輻射影響周邊地區日語發展水平。與此同時,部分語言機構還相當重視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團體、個人進行表彰,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每年均會頒發“國際交流基金獎”和“國際交流基金地球市民獎”,以榮譽感增進語言共同體的向心力。

此外,為加快語言共同體構建,中、日、韓政府對語言傳播機構普遍實施了鼓勵性政策。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構建語言互通工作機制,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語言互通,開辟多種層次的語言文化交流渠道?!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亦要求“建設中文傳播平臺,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和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2013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亞洲文化交流政策“文化之WA計劃”,要求加快推進與東盟各國交流。韓國自1998年提出“文化立國”發展戰略以來,又推出《首屆大韓民國公共外交基本計劃(2017~2021)》《國際文化交流振興實施規劃(2021)》,以謀求文化交往機遇。(15)邢麗菊.韓國文化“走出去”的制度機制研究[J].人民論壇,2021,(23).語言傳播機構善于捕捉這一機遇,從頂層設計層面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在章程中凸顯機構對全球發展、共同體建構的責任意識。李宇明、唐培蘭系統梳理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發展歷程,透過其章程表述發現,語言傳播機構愈加強調傳播合作的雙向性、平等性,用“交流”“紐帶”取代“服務”“支持”,尤其強調“建立信任”的寶貴意義,彰顯了“國家使命發展到人類使命的邏輯線索”。(16)李宇明,唐培蘭.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發展歷史與趨勢[J].世界漢語教學,2022,(1).例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號召“我們將在人與人之間培養同理心、信任和善意”,韓國世宗學堂倡導“立足于文化互惠主義的文化交流”,中國孔子學院“促進世界多元發展”等,呼吁形成信任世界的語言共同體,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語言基石。

三、何以優化:語言傳播機構推進語言共同體構建的展望設想

語言共同體的建構路徑復雜交織,基于既有的建設思路,語言傳播機構未來可從以下五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多位一體的支持矩陣。一是推動理念弘揚,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增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等觀念;二是深耕理論研究,融合語言學、傳播學相關理論,開辟語言共同體視角下的系統化理論體系;三是借力政策支持,盤活自主傳播語言的動力和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力度,為語言共同體建設尋求多元主體與路徑;四是發力技術賦能,借助5G和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同步推進構建數字空間的語言共同體;五是促進能力提升,繼續依托“個人-國家-世界”的三重構建路徑,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助力語言共同體進程。

(一)理念弘揚

文化是互動性的動態生成系統,是借由語言傳播達成文化交流并構成語言共同體,從而最終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要素。在語言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文化理念是重要的傳播路徑,語言傳播機構一方面應當深耕理念傳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增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等觀念為媒,打好與語言共同體發展對接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語言傳播機構要進一步發揮“語言”的基礎性服務作用,開展出主題更為豐富的世界議題探討,進一步拓展語言共同體的治理功能與價值內涵。新冠疫情初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編寫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經多家語言服務合作伙伴的努力,迅速完成了16個語種版本的翻譯和發布工作,在意大利等國家的抗疫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知識鞏固語言共同體的團結基礎。(17)吳菡.語言服務助力全球抗疫[N].人民日報,2020-06-04(005).

(二)理論研究

對于語言傳播領域而言,學者王輝敏銳地指出,“隨著全球化的加劇,語言傳播已成為一種超越國家邊界的常見現象,對塑造全球語言格局有重要影響”,然而國內外學術界對語言傳播的理論研究仍較為稀缺,“語言傳播理論建設跟不上語言傳播實踐的需求”。(18)王輝.語言傳播的理論探索[J].語言文字應用,2019,(2).對此,加強語言共同體相關理論建設成為語言傳播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要深化語言傳播機構的實踐經驗總結與理論研究探索,立足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持續形成適宜當前時代形勢、語言特質、地區特質的語言傳播模式或理論模型,從而為語言共同體建設提供理論發展的方向指導。例如,援引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儀式觀,思考語言符號在構建文化認同中的重要作用,可為建構語言共同體、共享集體語言觀念提供理論參考;語言傳播機構還可立足跨文化傳播研究,闡釋全球社會中不同文化之間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活動,為國際間語言交往與傳播提供基本理論和實踐策略。

(三)政策支持

在語言共同體的構建實踐中,既然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相連,那么就應該提供適宜二者相互補充發展的外部社會環境,其中政策作為一種可見的社會結構便是重要一環。語言共同體的形成需要語言傳播機構對多維度的合作主體進行有效地調動與整合,因而需要理順針對性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導下的社會環境支撐,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既有資源。例如,語言傳播機構要充分借力政策指導,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等相關機構可開展語言交流日活動,通過線上新聞發布與線下教學交流等方式,盤活機構自主傳播語言的動力,同時,語言傳播機構可打通企業等民間渠道作用,通過與企業當地員工合作、開展實地調研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強“語言關”“文化觀”培養,從而實現商業貿易和語言共同體建設的有機統一。

(四)技術賦能

語言傳播機構進行語言推廣,離不開高速發展的媒介技術。時下新興的媒介技術能夠為語言共同體的建設賦能,如元宇宙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虛擬交互空間,不僅能夠跨越地理空間界限實現交流,還能模擬出不同地域實景從而讓用戶沉浸式地感受異國風貌,輔助語言共同體的建設。韓國世宗學堂元宇宙校園已經在2023年正式上線,其中既包括課堂大樓、韓國文化體驗大樓、活動大樓等校園實景,又涵蓋了首爾站、漢江公園、廣藏市場等韓國著名景點。該元宇宙校園在2022年11至12月期間試運營,服務上線當天就有4643人登錄訪問,平均每日有來自123個國家和地區的480名學員用韓語交流。(19)韓聯社.世宗學堂元宇宙校園正式上線[EB/OL].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207003400881?section=search,2023-02-11.此外,新近誕生的第四代人工智能ChatGPT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發揮了重大影響力。ChatGPT的本質正是一個語言模型,豐富的多語種語料庫讓它能夠和許多語言世界的用戶進行交流對話,同時具有聊天、信息檢索、知識服務、AI創作等強大功能。(20)張洪忠,劉紹強.傳播學視野中的ChatGPT技術邏輯[N/OL].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07.可以預見的是,作為一種世界廣泛使用的媒介,ChatGPT在未來將在傳播領域得到針對性的運用,或可成為深化語言共同體建設的有力推手。隨著中國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發展,未來語言傳播機構可充分利用相關優勢,實現技術賦能與語言共同體構建的有機統一。

(五)能力提升

“中文國際傳播能力”,可以理解為中文在國際傳播過程中按照語言傳播規律增加語言的傳播價值、獲得國際語言地位所具有的綜合素質,包括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能力、中文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能力、中文國際傳播服務能力、科技賦能中文傳播能力、中文產品生產能力、中文國際傳播風險防范能力等6大要素。(21)李寶貴,李輝.中文國際傳播能力的內涵、要素及提升策略[J].語言文字應用,2021,(2).以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為出發點,能更好窺探語言傳播機構提升語言共同體構建能力的脈絡。這些能力的提升在操作上有“個人-國家-世界”的三重交流路徑,在個人路徑上,共情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超文化能力,是人際交往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而移動互聯網又讓個人成為當下跨文化交流的主要主體之一。語言傳播機構首先應鼓勵語言學習者、從業者、交流者通過其自我成長,加強外語學習能力,積極參與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形成生活世界的語言共同體;在組織路徑上,組織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媒介信息生產的主要力量。語言傳播機構應擴大教學規模,構建區域化、體系化的傳播媒介集群。(22)劉晶晶,關英明.國際語言傳播機構助力提升本國國際傳播能力:價值意蘊和實踐進路[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2,(4).同時提升自身媒介內容生產與傳播能力,并與國內外權威媒體組織合作,制造出高質量的全球流通的公共產品,形成媒介世界的語言共同體;在世界路徑上,語言傳播機構應著重彰顯人類發展使命,深入推進語言傳播工作國際化發展,呼吁形成信任世界的語言共同體,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語言基石。

四、結 語

綜上所述,圍繞語言共同體建設,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語言傳播機構遵循“個人-國家-世界”的三重交流路徑,初步形成了基于人際交往的共情路徑、基于組織交往的傳播路徑、基于全球交往的合作路徑的立體式方案。然而,剖析語言傳播機構的目標愿景、實踐效果可知,語言傳播機構所推崇的加強理解、信任的使命愿景仍是理想倡議,基于人際交往、組織傳播、全球交往等的構建舉措仍較為零散,客觀制約了語言共同體的構建效果與進展。未來,語言傳播機構還應在加強語言教學根基之外,再對自身的功用多做思考,探尋其在構建語言共同體道路上的潛在路徑,作為機構可能承擔的社會功能以及參與公共外交的邏輯機制。

猜你喜歡
共同體機構語言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語言是刀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倉股前20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