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城市理念引領下成都東安湖公園設計現狀及思考

2024-01-30 21:13李平毅萬芊熠
四川建筑 2023年6期
關鍵詞:東安成都公園

李平毅, 萬芊熠

(四川輕化工大學, 四川自貢 643000)

1 公園城市理念

1.1 公園城市的概念

公園城市是一個涵蓋整個城市的龐大系統,城市從公園里生長出一組組建筑,組成系統式的綠地而非孤島式的公園。公園城市是新時期生態文明背景下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是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的新模式[1]。構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宜居生活環境,城市設計以最小干預、慢行友好、多元體驗、文化激活為理念,演繹出獨具魅力的公園城市界面。

公園城市建設就是以公共空間為主體,適應全民共享需要,營建開放型、可達型和親民型的綠色開放空間,利用公園體系創造高品質人居環境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公園城市建設以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和其他城市綠地為構建載體,利用山、水、城、林的自然生態格局,營造具有綠色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并將城市文化特色體現于綠色發展之中,用人文理念創建公園城市,促使每個城市能夠反映出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公園城市將城市和周邊鄉村協同發展,振興鄉村綠色產業,以全域旅游規劃為重點,整合城鄉人居環境,整體全面協調發展,實現城鄉融合,形成自然與城市高度協調統一的空間體系。著力構建以綠色經濟為導向的公園城市產業體系,不僅是打造公園城市,更重要的是用公園的理念來管理城市,從而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1.2 成都公園城市現狀

在近年的公園城市實踐中,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正積極探索公園城市營建路徑,力求達到“人城境業”高度協調統一。在保護自然生態要素的前提下,協調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穩固公園城市綠色空間本底,城市綠化覆蓋率高達43.5%,依托“兩山”“兩水”的生態骨架,打造“一山連兩翼”的總體生態城市新布局,構建藍綠交織的公園體系,營造“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生態格局,重現“花重錦官城”圖景。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建設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使城市在自然中有機生長,率先塑造城園相融新城市格局[2]。

2 成都市東安湖公園設計背景及發展現狀

2.1 設計背景

縱觀人類文明史,每一座城市的興衰都與城市水系息息相關。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了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成都徹底擺脫了水患困擾,也為成都“成址不變、成名不改”的悠遠歷史以及在漢唐時期數度躋身“全國一線城市”的輝煌奠定了基礎?!耙运ǔ恰背蔀槌啥脊珗@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發展之路,水潤城興繪就了城市與自然相融的新畫卷。

2017年成都發布了“東進”戰略總體規劃,隨著成都大運會開幕式和主場館場地的確定,成都“東進”路上的“第一城”——東安新城應運而生,作為成都東進戰略的核心區域,在一塊荒蕪的土地上,規劃著東安湖未來的布局。東安湖以公園城市理念為引領,尊重自然本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塑造高品質城市空間,強化多元公園場景營造,是公園城市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3]。

2.2 總體設計

水是城市的生命線,更是城市的發展資源,東安新城以“湖”為引,重塑城市新格局。東安湖作為東安新城的核心區域,承載各類體育賽事的場館、劇院、藝術中心、圖書館環湖而建,再遠處居民住宅、商業中心陸續落成,更遠處古老的龍泉山脈清晰可見,一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人”的東安新城已然成型。

在東安湖公園的設計過程中,繼承了興隆湖設計的成功經驗和技術,“以水定城”“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理念以及“河湖分離”的技術被完美復制在東安湖。除此之外,更多順應時代要求、符合城市發展、滿足群眾需求的理念和創新的水生態修復技術運用在東安湖的設計之中。

2.3 發展現狀

2.3.1 構建成都公園城市范本

成都東安新城承載了城市空間結構轉型的重要使命,東安湖片區是成都東進戰略的重要支點,同時東安湖體育中心將成為成都大運會主會場,是成都公園城市理念下的又一個重量級作品,更是東安新城城市新地標和集文體、科創、商務為一體的城市新空間,承載了成都提升國際化水平,面向世界開放交流的美好愿景。

東安湖公園以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營建優美山水骨架為目標,整體設計以水系串聯呈現,組成設計出湖、河、溪、灣、池、渠、瀑、泉、澗、灘十大水系形態,堅持以水為魂、以水為脈、以水為媒,充分考慮到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形條件,將東安湖用水系自然分割為生態濕地游覽區、生態湖濱活力區、生態運動休閑區,形成一湖三區的形態布局,承載不同的功能,讓水與場地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支撐、共同發展。同時借水造山,在地勢最高處起一主峰,搭配兩次峰,四配峰形成山形骨架[4]。東安湖公園以“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為主導,景觀設計以竹文化與林盤文化為主線,與其他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文化多元融合的景觀氛圍與多姿多彩的文化體驗,弘揚天府文化。

注重生態修復、促進城園融合,以滿足未來使用者需求為原則,打造一個以秀美的自然山水為基底、多元的文化元素為內涵、豐富的休閑活動為特色兼具農業灌溉和生態修復功能的水庫型開放式生態公園[4],構建成都公園城市的范本,助力成都公園城市建設。

2.3.2 公園城市的自然會客廳

東安湖公園的景觀打造頗具巧思,既要保證場館功能合理,又要保證景觀空間最優。最終確定了4∶6的硬、軟景比例,既保證了場館用地,又實現了城市與自然的有效銜接與圓滿過渡,打造了“自然生態的景觀式公園”。

東安湖公園在設計之初就以營建山水之湖、無界之湖、休閑之湖、運動之湖、人文之湖為目標,強調尊重場地自身的生態本底,同時注重與龍泉山的對望關系,打造成都“望山第一園”;注重“無邊界”理念的融入,將城與湖融匯交織,互相滲透;以巴蜀山水文化為基礎,通過適度的消費場景承接和展示成都的休閑文化、慢文化;借大運會主題,湖濱、森林與運動相結合,打造成都第一座充分融合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且最具活力和運動氣息的公園,融入地域文化,體現時代氣質,彰顯文化自信。整個場地圍繞東安湖,打造東安閣和根據四季景致變換的四座植物園,以及極具川蜀文化特色的十二景,最終以“一湖映一閣四園十二景”呈現。東安湖公園注重場景感、建筑美,突出時代性,它的成功落地使其成為東部新城城市自然會客廳,向全世界來蓉的人講述公園城市的故事。

2.3.3 塑造未來消費新模式

東安湖公園連接著消費場景與自然湖區,在體育功能之上,它打造的是涵蓋復合功能的“體育+”綜合體。在東安湖公園的設計上,不是僅僅考慮體育賽事,而是從文體旅等多維角度進行打造,在大運會后,依然能夠持續運營,形成良性循環。東安湖片區也將用好現有的資源載體和未來城市空間資源,豐富提升旅游、文化、商業、科技、金融、醫療等衍生產業,開創建圈強鏈新賽道。

東安湖公園是成都與世界接軌的公園典范,未來將塑造特色慢行街區,成為成都未來公園商業街區代表。使品牌價值和公園資源互相融合,通過營造環境和氛圍,使人在置身其中時,體驗全新消費模式,用公園城市帶動商業聚合成為新趨勢。

2.3.4 創造可持續的公園城市

東安湖片區作為成渝發展示范片區,成都中心城區向東輻射的新中心,將通過“辦賽營城、示范引領”,圍繞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目標,遵循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文旅融合發展為引擎,著力打造體育賽事和文化展演中心,建設開放時尚活力新城。

東安湖公園對基礎建設和生態構建的設計更是將可持續發展考慮了進去,公園內的排污和水生態凈化設計,采取“三進七出”布局,落實湖區水動力和應急換水功能設計方案。促使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和園內環境可持續發展。確保復合生態系統的構建,提升生物多樣性和自我調節能力,場地內百余種植物的科學種植以綠道、植物林、景點的形式呈現給游客,詮釋公園城市之美。對交通、停車場、橋梁等基礎設施進行綜合規劃,以提高場地附近居民居住便利性。

成都正履行著時代責任,以大運會為契機提增公園城市幸福獲得感,劃下世界“同心圓”,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園城市,一幅“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在這一發展進程中,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將水資源、生態資源、環境安全與景觀功能多維融合,突破常規生態湖區建設思維,將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充分結合,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舒適宜居,探索公園城市理念下城市公園的構建新路程。

3 公園城市未來發展方向

隨著城市的有序生長,城市綠脈、TOD景觀多圈合一、產業植入公園、金角銀邊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生態公園的興起,公園城市的發展方向是豐富且多樣的。通過對東安湖公園的設計及發展現狀,總結其輻射片區及城區的公園城市未來發展方向。

3.1 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材料的運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生態文明的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城市景觀中一種新的設計思路,生態環境材料的運用也成為景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東安湖體育公園的主體育場整體造型采用了正圓形的“飛碟”造型,在建設時著重考慮了環保理念,使用綠色建材有機硅密封膠進行玻璃拼裝粘結。主體育場首次在西南地區大規模采用“預制清水混凝土看臺板”,無現澆、無裝飾,是目前最為環保的體育場館施工方法。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整體結構復雜,場館主體以鋼結構為主,鋼結構作為綠色建材,減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產生的同時,還可反復利用[5]。此外,場館擁有5.4萬m2金屬屋面系統,確保場館滴水不漏;屋面均采用隔聲節能設計,內置保溫隔熱層等多層結構,除具備屋蓋作用之外,還可充分節約能源。

在將來的景觀設計中延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及生態材料的運用,通過對再生材料、碳捕獲等高新技術的探索,打造低碳未來。針對“成都綠色低碳服務業主承載地”特色功能建設,未來城市生態園區將依托國家及市級賦能,聚焦綠色低碳服務業產業鏈,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3.2 數字技術與物理感知的融入

提出以數字技術與物理感知體驗的深度融合,協同推進數字化,以“智慧蓉城”建設為牽引打造一系列數字應用場景,充分體現了公園城市示范區數字化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的發展導向,在對城市進行公共建筑配套設施和功能化改造的同時,將數字景觀與公共建設融合。

東安湖公園運動島在修建初期就考慮了數字技術與物理感知的融入,放置了多組智能化健身設施。智能健身器材把運動與智能相結合,使用者可以連接手機端登錄小程序,不僅可以參照健身視頻進行訓練,還能看到自己的健身時間、次數、燃燒掉的卡路里,甚至是運動排行榜[6]。初步的智能化技術,加快在社區布局智能化體育公共服務設施,更好滿足市民多元化、智能化、便利化的健身需求。

未來將持續推進數字技術的運用與體驗,在公園中投放自我持續系統可以讓公園自己收集大自然的能量,實現人們的綠色體驗,通過人與場地的互動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數字景觀與人群活動的關系更近一步,活力體驗與人群交融??茖W技術的優勢,在于它可以越物理空間,擴展出新的空間,也凸顯出了智慧景觀的進步性,并在宏觀規劃上推進公園城市智能一體化,加強智慧社區、智慧旅游、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數字鄉村等數字生活場景打造,同時發展沉浸式影院、數字藝術展等服務。

3.3 景觀設計進一步促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設計與商業的巧妙結合,讓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針對“成都世界賽事名城主承載地”特色功能建設,圍繞“辦賽營城、以流定形”思路,推動體育場館、東安劇院等多元化發展,加快成都承辦國際國內賽前賽后高能級文體賽事活動,積極申辦高能級職業體育賽事和活動IP,并兼顧服務全民健身運動,擴展服務領域,延伸配套服務產業,打造西部文體賽事和文化展演聚集地,促進消費并產生新的需求,讓公園里面也有業態,同時設計也為城市發展帶來了經濟效應,加速推動社會經濟復蘇。

4 結束語

東安湖公園深刻踐行公園城市理念,塑造湖城共生的城市新中心,著力建設成為可閱讀、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的生態公園,展現蜀地秀美畫卷。我國的公園城市建設也在探索中不斷發展,不斷踐行生態城市理念,促進人與城市共發展。在未來的生活中,公園城市更多將體現出城市的多元、包容與混合,多學科的跨界融合。期望未來的公園城市,使人與場所之間有更深層次的聯系,打破傳統的規范和形式,讓城市景觀和生活變得更有彈性,從而為人們帶來更多美好的精神體驗和個性化的需要。

猜你喜歡
東安成都公園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小興安嶺東安—烏拉嘎地區巖漿演化與金成礦作用
在公園里玩
霞浦東安村建成跨海大橋
穿過成都去看你
數看成都
成都
東安屯有我遼闊的往事
一見如故
在成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