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

2024-01-31 01:57
關鍵詞:專業課育人思政

董 濤

(遼東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為進一步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要加快構建“大思政課”格局,深化課程思政全課堂[2]。高校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在非思政類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育人潛能?!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還提到,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1]。對于高校而言,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離不開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院系層面的推進與教師層面的落實,具體到每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及評價,確保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成效。

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黃榮懷等提出,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要實現從起步、應用和融合數字技術到樹立數字化意識和思維、培養數字化能力和方法、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形成數字治理體系和機制[3]。當前,探尋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對于課程思政教育評價、數字化資源庫建設、教學質量監測等問題,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對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引發了一系列亟須解決的新問題。

一、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在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導下,深入開展了各學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包括設計典型案例、形成一系列方法、構建相應的理論體系等。高校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建設已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目前,課程思政教學幾乎覆蓋了高校各專業的所有課程,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育人效果,但也存在諸多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傲⒌聵淙恕备救蝿盏耐瓿?。湯苗苗等提出,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專業教師對思政育人認知不足、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考核評價制度不完善等問題[4];石巖等認為新時代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問題表現為認識差異大、課程體系不完整、方法選擇不適合、協同運行效果不佳、教師主體缺位、管理權責不清等[5];李爽提出高校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與能力、課程思政的定位及育人元素的挖掘尚存在可提升空間[6];孟子敏等提出當前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教學理念簡單化、教學內容狹隘化、教學方式生硬化、教學效果評價單維化等問題[7]。筆者結合近年來高校課程思政相關領域的研究、實踐,認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專業課教學與課程思政內容融合度不高

當前,高校專業課教學與課程思政育人內容依然存在融合度偏弱的問題,生搬硬套、直接移植課程思政教學元素及案例現象,導致課程思政教學顯性化,影響專業課程教學的完整性與科學性。應依據專業課程屬性挖掘思政元素,各專業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將專業知識、技能學習作為主線,注重專業課教學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促進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隱性推進[8]。充分挖掘專業課教學的育人潛能,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點。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與達成效果的測評缺乏客觀性、科學性

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客觀驗證標準在于目標的達成,精確地制定教學目標是課程負責人及授課教師的重點教學工作之一。然而不盡如人意的是,目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定與達成效果的測評普遍缺乏客觀性,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有3點。第一,學情分析不足,未能客觀地從當代大學生的視角進行思考,沒有深入剖析學習者存在的思想問題及面臨的學習生活壓力,從而造成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制定缺乏客觀性、科學性。第二,部分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制定側重以教師為中心,依然存在重視“教”忽略“學”的現象[9],思政教學目標的設定過于主觀。第三,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達成效果的測評缺乏科學性,雖然教學綱要和教學活動中有明確的思政教學目標,但檢驗目標的達成度中的具體測評點與評價標準尚不明晰。

(三)教學方法單一化

在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方面尚存在單一化、粗放化、形式化等問題[10]。這些問題不僅出現在線下教學活動中,也出現在線上數字化教學中。這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及所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水平、信息技術應用氛圍有直接關系。側重于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使學習過程缺乏真實情境體驗,學生的參與感差,知識建構積極性不強、獲得感缺失,導致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難以達成。

(四)教學評價缺乏、評價方法不完善

教學評價是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形成閉環的關鍵節點,同時也是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的薄弱環節[11]。評價的關鍵要素是證據,評價需要基于證據得出結論[12]。目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缺失評價問題,或者僅采用諸如論文、考試等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缺失,依托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過程性教學評價更為鮮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支持進行過程性學習跟蹤與評價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圍繞專業課課程思政實施的智慧化評價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二、信息技術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在當前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全面建設發展背景下,高校教師要積極轉變專業課程教學觀念,挖掘專業課育人效能,不斷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技術應用能力,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學校層面要以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為指導完善課程思政的頂層架構、質量監督與保障制度;專業層面需要以課程與教學理論為指導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統籌規劃,制定精確的育人目標,推進專業教學組織建設;教師層面需要培養自身的思政育人理念,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支持,面向具體課程開展教學實踐并持續改進。具體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一)學校層面

學校層面要充分發揮高校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從全局考慮,完善頂層架構、制定相關制度,并進行督導。具體工作包括整體規劃、頂層方案設計、各部門協作、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及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教師考核與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與教育數據共享平臺等。

在部門協作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專業教師與技術支持部門及技術人員間的交流協作,開辟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快車道。在教師培訓方面需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教育大數據評價等作為教師入職培訓、進修培訓的必修內容,在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能力的同時重點強化高校教師的思政育人意識。教師考核與課程評價體系改革的目的在于要以考評為導向,優化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與評價全過程,將課程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專業課建設、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活動實施、效果評價等各個環節,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作為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同時,學校層面還可以組建教學督導、同行專家團隊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監督管理。在信息化環境建設方面,高校要積極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教育數據共享平臺及對應的智能化硬件環境,并建立健全相關保障制度,提供技術支持,配備管理人員,輔助授課教師更好地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思政育人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應用教育大數據及數字化教學平臺,更有助于授課教師全面、精確地了解學情,從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思政育人目標、優化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實踐。同時,要構建基于協作式學習模式、多模態學習資源、在線或異步交互式教學支持的學習共同體,提升課程思政教與學活動的真實性、互動性、體驗性及多樣性。

(二)專業層面

專業層面的課程思政建設是科學制定專業課思政育人目標、統籌推進專業課思政教學的前提。需要各專業統籌設計,挖掘出各門專業課程所隱含的核心價值觀、政治思想導向、職業精神、社會責任等思政元素,從而制定出適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思政育人目標點及分布矩陣[13]。專業層面要依據學情分析,結合每門專業課程的特點,有側重地設定思政目標與目標層次,構建合理、科學的目標分布矩陣,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另外,專業層面課程思政要持續推進育人理念、模式及內容創新,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資源、師資隊伍,通過系部例會、虛擬教研室等形式開展專家講座、經驗交流、技能培訓等教研活動,提升一線教師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的能力。組建課程組改進課程大綱,將思政育人目標點落實到每門課程中,同時編寫課程思政案例,并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完善課程資源庫建設,依據專業及課程設置特點不斷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施方法、評價策略、保障制度等,完善專業教學組織。要以專業核心課程、特色課程建設為切入點,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以點帶面推進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三)教師層面

教師層面的課程思政直接影響專業課育人成效。教師應秉承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指導思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目標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核心理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活動,具體包括確定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細化考核方案評價標準、設計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活動、改進教學評價等工作。

1.確定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科學可行的課程思政目標是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前提與保障,思政目標涉及并直接影響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在思政目標的制定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教育大數據、網絡教學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分析學情與課情,如學習者的基本信息、心理特點、學習軌跡、認知習慣、知識基礎、預警信息等,從而為課程及思政目標的確定提供有力支撐。另外,思政目標的制定還應做到清晰化、具體化,注意以學生為主體。要界定目標層次,從而劃分不同難易程度的思政目標,并計劃目標實現周期。

2.細化考核方案評價標準

要為每一個思政育人目標制定對應的評價標準,而且要有明確、可操作的細化指標,以實現目標的測量與檢驗,要確定每個目標在認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評價指標。負責考評的教師要明確評價的目的不在于驗證學習者思想品德的優劣,而在于準確判斷學習者在情感、態度、行為、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從而為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持續改進提供支持,因此教師要重視診斷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所占的比重。同時,為確保評價的便捷性,評價指標的設置應遵循簡單化原則,在減輕教師工作壓力的同時提升評價過程的可操作性。思政教學目標評價應遵循隱性化原則,將思政目標評價有機融入專業課程評價中。要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評價,如線上線下的問卷調查、預習測驗、留言、討論、章節測試、平時作業、階段測試、結課論文、實驗報告、期末考試等。要將這些評價方式融入思政目標的評價體系中。

3.設計教學內容

任課教師要充分考慮專業課程內容、專業特色、學科特點設計、選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高校教師要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平臺及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開發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打破時空的限制,將育人延伸至課外。學習者可以利用數字化平臺和資源隨時隨地開展自主學習和預習,教師利用教育大數據輔助了解學習者學習情況,從而有的放矢地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要突出問題導向,從專業教學及職業崗位角度進行分析、梳理,總結學生正在面臨和可能產生的思想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專業知識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促進學生從知識認知到情感、態度再到行為的變化。

4.實施教學活動

課程思政教學過程更傾向于一種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通過誘導、啟發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熱情,實現專業知識教學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開展思政育人活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及網絡教學工具豐富課程思政育人手段,彌補傳統教學方式時空上的局限性,拓寬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渠道。學生可以借助移動智能終端設備隨時隨地參與課前預習、討論、作業提交等個性化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會被詳細記錄,形成教育數據,用于持續改進、優化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活動。數字化教學資源與工具的應用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培訓、教研活動等方式提高信息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活動。

5.改進教學評價

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相對困難,因為態度、情感很難進行量化或直接觀測,而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要基于客觀證據,因此通常需要通過學習者的行為、語言、書面表達等方式進行間接測量。鑒于此,教師可以運用教育大數據、網絡教學平臺等信息化技術輔助手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借助信息化手段精準掌握教與學過程中學習者各階段的學習情況,依據學情分析及評價,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完善教學設計,制定教學進度,調整教學方法,以評促教,優化改進教學,實現個性化學習支持。除了信息化技術手段,教師還可以運用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課堂匯報等直接測量方法。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包括實時評價、階段性評價及總結性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進行剖析與改進,調整下一輪教學計劃與實施流程。

三、結語

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要全面完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育人內容、方法,以信息技術、教育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為支持,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要根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需求,針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探討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客觀訴求與信息化發展的內在聯系,探索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提質增效可行路徑。要以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為指導完善課程思政的頂層架構以及質量監督與保障制度,要以課程與教學理論為指導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統籌規劃,精確制定每門課程的育人目標,要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支持提升教師思政育人意識、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能力,從而構建數字化支持下的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與評價模式。

猜你喜歡
專業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導入課”在高校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服務學習在高職社會工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中的探索
研究生專業課學分制教學改革探討
關于大學專業課排座位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