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流動中走向融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機制
——基于陜西省F縣的案例考察

2024-01-31 11:46雷曉康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縣域城鄉人口

汪 靜,雷曉康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 應急管理培訓中心,成都 610071;西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西安 710127)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綜述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和重要面向。然而,受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影響,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直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桎梏,制約著我國城鄉社會結構轉型和城鄉關系和諧發展。自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頁。以來,城鄉融合發展已然成為協調城鄉二元格局,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方向。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1頁。的總體要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指明“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頁。的建設要求,為新時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出工作思路。同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4)朱雋、賀林平、常欽、郁靜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民日報》2023年4月16日。。因此,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學界圍繞城鄉融合發展已進行了豐富的研究和討論,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階段論。即在城鄉關系的發展階段中闡明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演變和戰略意涵。我國城鄉關系經由“城鄉分離”“城鄉統籌”轉變以來,不斷突破固有的城鄉二元范式,城鄉融合發展成為當前我國城鄉關系的最新階段(5)蔡禾:《新中國城鄉關系發展與當下面臨的問題》,《社會學評論》2021年第1期。。城鄉融合發展是對新時代我國城鄉關系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改變了以往主要依靠城鎮化帶動和工業反哺、農村被動接受的單向模式,成為我國推進城鄉現代化的內在要求(6)許彩玲、李建建:《城鄉融合發展的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基于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思考》,《經濟學家》2019年第1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階段,更加強調綜合考慮城市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堅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走城鄉融合、城鄉共榮的現代化之路(7)方創琳、趙文杰:《新型城鎮化及城鄉融合發展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濟地理》2023年第1期。。二是系統論。即通過厘清城鄉系統及其要素間關系探究城鄉融合發展目標的實現路徑。在城鄉融合中,城市系統與鄉村系統相互作用,各子系統之間形成一種互為中介、互為因果、互為催化的聯系,且在功能上達到互相支持、互相增強、互利互補的城鄉共生結構(8)袁莉:《基于系統觀的中國特色城鄉融合發展》,《農村經濟》2020年第12期。。城鄉融合發展將城市與農村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經濟互動、社會交流、空間銜接無障礙深度交互,同時也保留城鄉各自特色(9)年猛:《中國城鄉關系演變歷程、融合障礙與支持政策》,《經濟學家》2020年第8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以產業融合為基礎,以城鄉治理為手段,以人口、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融合為紐帶,形成新型城鄉關系(10)岳文澤、鐘鵬宇、甄延臨、曹秀婷、王迎英:《從城鄉統籌走向城鄉融合:緣起與實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要注重城鄉居民收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方面的融合共享(11)王桂芹、鄭顏悅:《我國城鄉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江淮論壇》2020年第5期。。三是空間論。即主張城鄉融合發展的研究要轉向空間分析,立足不同空間情境下城鄉關系的交互和動態過程,緩和既有二元范式中作為變量載體或抽象總體的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結構性緊張(12)陸兵哲:《社會空間的繼替與共存——一個郊區村莊城鎮化的社會學研究》,《社會學研究》2023年第2期。。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轉向,立足城鄉空間差異和空間類型開展城鄉研究,這是推動城鄉發展的核心問題(13)張兆曙、王建:《城鄉關系、空間差序與農戶增收——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分析》,《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4期。。此外,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研究也關注空間的功能性意義,將城鄉視為空間單元,選擇合適的空間尺度實現治理與空間的互塑過程,最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目標實現(14)王佃利、孫妍:《脫域流動與情感共生:城鄉融合發展中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間與治理互塑視角的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城鄉融合發展的既有研究通過解釋城鄉融合發展的“階段論”“系統論”和“空間論”,主要回應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時空維度下“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兩個基本問題。然而,城鄉融合發展面臨復雜的現實情境,既有研究更多地是從理論層面對城鄉融合發展進行應然解釋,缺乏對城鄉融合發展現實空間情境和內在過程邏輯的深入分析。尤其是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進步不斷深入,流動打破了舊有的社會秩序與結構,構建起城鄉社會的“新流動性范式”(15)Mimi Sheller and John Urry, The New Mobilities Paradig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Vol.38, No.2, 2006, pp.207-226.。城鄉流動逐漸成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驅動力,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力量(16)劉修巖、王彩艷:《城鄉人口流動如何促進鄉村振興?——基于中國縣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浙江學刊》2023年第1期。。鑒于此,本文在城鄉融合發展空間轉向和流動性日趨增強的雙重背景下,以流動情境中的城鄉融合發展實踐為著力點,探究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機制和完善路徑。

二、流動情境下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探索

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導向下,各地積極開展城鄉融合發展實踐。從空間視角透視城鄉融合發展過程發現,它不僅是城鄉兩個邊界明確的地域范疇和社會實體的融合實踐,更是城鄉在復雜情境下的社會關系交互和結構變化的動態過程。為進一步探究流動情境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樣態和作用機制,本文選取陜西省F縣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過程進行深入分析。F縣是農業大縣和人口大縣,2019年被選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陜西西咸接合片區的組成單位。以此為契機,F縣將城鄉融合發展作為經濟社會建設重點工作,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創新。

(一)“鄉—城”流動下的城鄉融合發展

人口的“鄉—城”流動一直是我國城鄉融合發展中的主要趨勢。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空間位移,更包含著城鄉關系不斷被深化、被形塑的再生產過程,影響到城鄉關系在空間層面的轉化邏輯。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鄉—城”流動以教育、就業和就地城鎮化等方式,拓展了個體的生存發展空間,也拓寬了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流動渠道,為城鄉融合發展匯聚起多元資源。F縣目前人口流動趨勢以“鄉—城”流動為主,動因主要是政策引導、生計安排和高質量教育,這與城鄉發展的政策安排與調整密切相關。尤其在“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導向下,F縣不斷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農村流動人口在縣城落戶的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政策,為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人口提供政策支持,有效保障其發展權益。從農戶個體層面看,“鄉—城”流動不同于傳統農村居民在城鄉之間簡單的空間轉換,更加表現出一種立足縣域資源的內生型人口流動方式,流動居民的生產生活安排不再受限于村莊邊界,生存和發展空間拓展到整個縣域?!班l—城”流動加快了城鄉發展空間的延伸,實現了城鄉關系在縣域范圍內從鄉村到城鎮的由內向外拓展,以及城鄉居民發展權益由低到高的多維保障。從空間場域看,從鄉村到城市的空間場域轉換,增強了農村流動人口的區位資源稟賦和發展機會。從城鄉關系看,“鄉—城”流動過程拓寬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發展空間,豐富了城鄉之間的交流渠道,更多促進了城鄉居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

(二)“城—鄉”流動下的城鄉融合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城—鄉”流動成為人口流動的新趨勢。F縣以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契機,落實一系列人才強縣舉措。一是人才引進。以人才政策為引導,引進職業經理人開展鄉村服務,健全農業專家服務鄉村長效機制。同時,推動技能型人才下鄉,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建立起專家工作站、專家服務團、駐村規劃師等人才引進平臺。二是農村進城人口回流。F縣建立縣域返鄉入鄉創業園,推動建設高端裝備制造項目、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文化旅游類項目等,吸引人口向縣域以及縣域內的鄉村流動。依托以家庭為本位的情感維系機制,回流人口在個人的家計安排和選擇中將城鄉緊密聯結在一起。在家庭分工效益最大化策略下,“第一代”務工人員在中年時期返鄉,承擔起孫輩撫養和教育的責任。同時,返鄉人員出于對鄉村價值和鄉村文化的情感認同以及鄉村社會的情感聯系,選擇返鄉創業或留守鄉村。在“城—鄉”流動中,由城市到鄉村的流動場域變化,實現了城鄉關系在縣域范圍內從城鎮到鄉村的聯結結構。從空間場域看,縣域成為重要的連接點,呈現從城鎮到鄉村的空間緊密相連,在資源向鄉村的流動中城鄉發展功能相互契合。從城鄉關系看,政策引導構建起新型城鄉融合發展關系,它以利益互惠和情感維系為傳導機制,打破傳統城市單一發展格局,實現了城鄉共同發展。

(三)“城鄉兩棲”流動下的城鄉融合發展

隨著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城鄉間通訊和交通設施不斷完善,農民進城和返鄉的成本不斷降低,村莊與縣城的時空距離被大幅壓縮,“城鄉兩棲”流動成為F縣的常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務工人員的生計安排在城鄉空間上的撐開(17)白美妃:《撐開在城鄉之間的家——基礎設施、時空經驗與縣域城鄉關系再認識》,《社會學研究》2021年第6期。,更多地表現為農村流動人口在同一縣域內的城鄉之間循環往返,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媒介。F縣大部分農村進城家庭均為“城鄉兩棲”方式,該群體遠離村莊的原初生活環境,但在縣城又未有固定居所,常?;诩彝ドa生活安排往返在城鄉之間,形成跨越城鄉、聯系城鄉的人口流動形態。二是農村務工人員的家庭生活在城鄉空間上的“撐開”。農民家庭在城鄉之間展開的日常生活逐漸由“一家兩制”轉為城鄉兩棲式的“一家三制”模式,即父代留守自養、子代大城市務工積累和孫輩縣城接受教育的家庭形態(18)劉超:《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家庭策略與發展型家庭秩序——基于“一家三制”的討論》,《寧夏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此外,這種模式還受到婚戀和縣城買房、進城陪讀等家庭發展需求的影響?!俺青l兩棲”流動打破了“城”與“鄉”的地域邊界,城與鄉不再是相對立、相割裂的兩個系統,而是彼此互嵌、緊密融合的一個網絡式結構,為城鄉要素流動提供了通道,契合城鄉融合發展中要素自由流動的內在要求。

基于F縣城鄉融合發展案例可知,流動性已經內嵌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過程,在“鄉—城”流動、“城—鄉”流動和“城鄉兩棲”流動三種人口流動樣態中(見表1),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也進一步強化了城鄉間社會關系的緊密結合和城鄉公共服務的完善,共同推動著城鄉融合發展。

表1 城鄉人口流動樣態

三、流動情境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機制

人口流動帶動信息、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不斷瓦解著傳統以地域限制為主的城鄉二元結構,成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驅動力?;贔縣城鄉融合發展案例,本文試圖厘清多元人口流動過程中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機制,探究流動情境下何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和理論解釋。研究發現,流動性情境下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機制表現在物理空間變化、社會空間形塑、情感空間牽引方面,具體體現為跨域協同機制、關系協調機制和情感維系機制。

(一)地域關聯與單元整合:城鄉融合發展的跨域協同機制

城鄉人口的地域變化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城鄉人口的“鄉—城”流動、“城—鄉”流動和“城鄉兩棲”流動,共同表現出城鄉人口流動的跨域協同機制。一是城鄉間的地域關聯。城鄉融合發展是在城鄉地域系統優勢互補、要素流動與配置、人的全面發展的互動融合中,實現融合發展目標訴求(19)周德、戚佳玲、鐘文鈺:《城鄉融合評價研究綜述:內涵辨識、理論認知與體系重構》,《自然資源學報》2021年第10期。。尤其在縣域范圍內,縣城、鄉鎮與村莊同處一個連續統一的地域系統。隨著小城鎮、近郊村、城中村的地域邊界日益模糊,城鄉成為一個層疊差序的空間結構。F縣農村人口在近郊村產業園區、小城鎮等地就近就業,促進城鄉日益成為一個相互交融、相互聯結的城鄉地域連續體。二是城鄉間的單元整合??臻g單元構成了城鄉人口流動和城鄉融合的基礎場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空間單元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優化城鄉發展布局的關鍵要素。F縣既以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示范性空間單元,依托試驗區探索城鄉融合思路,通過試驗區的產業園區建設吸引城市居民投資并吸納當地農村居民就近就業,搭建起以縣城為基本空間單元的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平臺;又以縣域經濟發展為主,增強縣城人口承載力和吸引力,探索縣域內城鄉人口流動的多元渠道;還以鄉村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點空間單元,基于“空心村”整治和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推動人口自由流動。

(二)社會交往與協同參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關系協調機制

社會空間可以聚合不同的治理主體圍繞空間生產細節展開協商和社會交往,促進社會關系網絡的完善和社會空間秩序的達成。在關系協調機制作用下,城鄉空間為人口流動提供社交平臺,農民基于利益訴求,與政府、企業等主體協商交往,實現社會融合。一是搭建城鄉社會空間平臺,促進城鄉居民社會交往。F縣以“城鄉共享社會”為發展理念,以“共享民宿”“共享村落”等為載體,搭建豐富多元的城鄉居民社交平臺,充分發揮社會空間的休閑、服務、交流等功能。為解決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問題,F縣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為建設理念,著力破解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中教育、醫療、養老等的資源布局、能力提供和服務質量提升難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不斷完備,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享有的公共服務不斷健全。二是開展城鄉間公共行動,促進城鄉居民協同參與。社會空間是塑造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能夠提高公民的公共參與水平,有助于維系居民之間的社會關系,增強個人歸屬感和社會意識(20)陳水生:《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生產的三重邏輯及其平衡》,《學術月刊》2018年第5期。。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城鄉發展權益不對等、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等社會問題日益復雜化、動態化,城鄉融合發展目標的實現要求促進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達成集體行動。F縣在“空心村”整治中,村居委會、鄉賢、規劃設計研究院、村民代表等圍繞土地流轉、配套設施建設、新型社區選址等問題多次開展協商討論,并突出農民主體作用,把整治的決定權交給農民,以農民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標準,引導農民全過程參與、監督和建設,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三)對外情感認同與對內情感依戀:城鄉融合發展的情感維系機制

在城鄉發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城鄉間的流動性日益增強,城鄉交往日益頻繁,不斷實現社會文明互鑒和文化融合(21)胡惠林:《城鄉文明融合互鑒:構建中國鄉村文化治理新發展格局》,《治理研究》2021年第5期。??h域構成了城鄉居民交往和情感聯系的平臺和共同體,情感維系機制反映出城鄉人口流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運作機理,成為黏合個人與群體的內在動力機制。一是縣域內城鄉流動人口對外的情感認同。在新的生活環境中,流動人口通過身份認同能夠獲得安全感和熟悉感,通過社會交往能夠強化對家園的歸屬感,漸漸在新的環境中產生新的情感寄托(22)文宏、林仁鎮:《城市基層治理共同體建構中的情感生成邏輯——基于佛山市南海區的實踐考察》,《探索》2022年第5期。。F縣以糧油批發經營銷售為主的“鄉—城”流動人口一直占據主流,在組織的帶動和集體參與中逐步實現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融合。二是縣域內城鄉流動人口對內的情感依戀。城鄉居民在縣域的空間范圍和服務半徑內,進行生計安排和社會交往,尤其是選擇“城鄉兩棲”的流動群體,不僅能夠滿足對鄉土情結的情感依戀,也以家庭為單位不斷強化城鄉間的情感聯系,成為情感空間中推動人口持續流動和城鄉文化融合的主要推動力,形塑著以情感維系為關聯的城鄉文化融合。

(四)在流動中走向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解釋框架

F縣城鄉融合發展實踐反映出,在人口流動的多元樣態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跨域協同機制、關系協調機制和情感維系機制的運作機理,為更好理解流動情境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本文提出城鄉融合實現邏輯的一個解釋框架(見圖1)。

圖1 “在流動中走向融合”的理論解釋

“在流動中走向融合”理論的前置條件是人口在城鄉空間中可以自由流動。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深化,流動不僅呈現當前城鄉社會邊界的日益模糊特征,更蘊涵著傳統城鄉社會秩序和治理模式的變革。人口在城鄉空間中的流動帶動生產要素在城鄉間流動,成為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最有效的方式。城鄉間的流動以空間為載體,以空間距離為節點,帶來社會關系和生產要素資源在城鄉空間中的變化、集聚和轉換,為城鄉融合提供契機和可能性,成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

跨域協同、關系協調和情感維系機制構成了該理論的中介機制。其中,跨域協同機制揭示了人口流動使得城鄉在地域關聯、單元整合作用下成為一個緊密聯系、彼此交融的地域聯合體,實現了城鄉的物理空間融合;關系協調機制反映出人口在城鄉間的多元流動強化了城鄉間的社會交往和協同參與,促進了城鄉社會空間融合;情感維系機制則表明人口在城鄉間的多元流動中,在對身份的情感認同和對鄉土的情感依賴的共同作用下,打破城鄉的情感區隔,推動了城鄉的情感空間融合。

在流動中走向融合,是流動情境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目標需要回應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城鄉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情感空間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面向,能夠為流動時代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帶來一定啟發。在流動情境下,以跨域協同機制、關系協調機制和情感維系機制為重要推動,反映在不同空間流向下城鄉空間邊界的跨越以及社會關系的聯結,形成“空間流動—地域協同—關系協調—情感維系—達致融合”的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過程。在流動中走向融合,凸顯了流動的建構性力量,闡明了流動情境下通過生存發展空間轉換、社會關系拓展和情感認同進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邏輯進路,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過程和內在機理研究提供了一個解釋框架。

四、流動情境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流動社會的到來打破了傳統地域限制與社會區隔的城鄉二元結構,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動力,城鄉人口流動由此成為跨越城鄉界限、促進城鄉社會融入和情感維系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應立足城鄉空間場域轉換和流動情境,在城鄉人口流動的多元樣態中優化城鄉融合的理念與行動。

(一)物理空間: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單元整合

當前,縣域內人口流動的趨勢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傾向于在縣域內流動。因此,在城鄉人口流動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應完善縣域內空間單元的整合,充分發揮縣域在物理空間中的城鄉連接作用。一是發揮縣級政府的統籌功能,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在“縣—鄉—村”行政層級中,縣級政府承擔著主要的統籌職能,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靈活性,能夠為推動縣域城鄉融合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需要進一步統籌縣域內空間單元的發展,推動不同空間單元的相互融合。二是提高縣域社會治理的合作水平。對于以人口流出為主的縣域社會,應做好縣城對周邊中心城市的資源補充和服務業配套等,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在人口聚集區適度集中,加強對人口流失嚴重村莊的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服務。對于以人口流入為主的縣域社會,應提升其社會保障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拓展縣域社會的經濟發展空間。三是統籌推進縣域城鄉文化發展。遵循城鄉文明之間的多樣性、異質性特征,立足城鄉文明的同一性,依托公共文化服務下鄉、鄉村民俗文化傳播交流等方式,通過打造多元、豐富的公共文化活動,為城鄉居民提供交流渠道和密切聯系的機會,形成城鄉融合發展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參與氛圍,推進城鄉文化的互鑒與融合。

(二)社會空間:強化城鄉融合發展的關系優化

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目標,既要從要素流動、組織結構、空間單元上進行統籌整合,也需要順應人口流動的特征趨勢,加強城鄉關系的調節和均衡,通過規劃、政策、財政轉移支付等剛性治理方式進行合理的規制,還要做好城鄉間、地區間的對口支援,以差異化方式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社會空間融合。一要發揮好政策的引導和調節功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農村是一個統一的城鄉發展體系,不同位置的縣城,功能不同,人口集聚程度也不同。在人口快速流動的情境下,要遵循城鄉居民的流動意愿,發揮縣城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做好人口流失嚴重縣城的轉型發展,促進人口流入縣城的公共服務適度集中。二要在對口幫扶中促進人才雙向交流。人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任務和本質要求。干部交流是對口支援中的人事制度安排,能夠緩解發展薄弱的農村地區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為農村地區探索城鄉融合發展道路提供更多的組織資源和治理經驗。三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城市、縣城、小城鎮、村莊等資源稟賦結構的差異,設置異質化的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地安排城鄉融合發展任務,分級分類分階段設置不同地區的城鄉發展目標。具言之,以財政轉移支付支持偏遠地區發展,從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等多個方面推進不同地區的城鄉融合發展。

(三)情感空間: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價值引領

在城鄉人口流動背景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在空間正義的價值導向下,倡導以人為本、公正公平,尊重城鄉融合發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也要強化城鄉居民的權益保障,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一要立足城鄉居民的發展需求。在城鄉融合發展中,不僅要促進城鄉經濟的增長,也要遵循城鄉發展的科學規律,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發展需求,為城鄉居民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尤其是要遵循農民的發展需要,打通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渠道,破除農民進城和市民下鄉的制度性障礙,為城鄉人口自由流動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引導。二要保障城鄉居民的情感訴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既要避免資本的過度擴張對農村居民生存發展空間的擠壓,也要考慮農村居民在城鄉人口流動中的鄉土情結和留鄉需求,特別是要為農民返鄉提供相應保障。三是尊重人民群眾的權益保障訴求。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須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優先發展和社會保障的法定資格,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和權益訴求,完善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參與和訴求表達渠道,讓人民群眾共同、平等地參與城鄉發展的實踐,維護城鄉發展的公平秩序。

流動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情境。在強化城鄉融合發展中物理空間融合、社會空間融合和情感空間融合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探討城鄉融合發展中流動性與地域性的差異以及協調思路;也需要將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單位,厘清縣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發揮的重要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探究縣域內流動帶來的城鄉融合發展空間結構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從而更好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要素流動和治理融合。

猜你喜歡
縣域城鄉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縣域消防專項規劃研究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城鄉涌動創業潮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