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亮程《本巴》藝術哲學的三個層面

2024-02-01 13:16王志萍
新疆藝術 2024年1期

□ 王志萍

本刊編輯部赴木壘菜籽溝采訪劉亮程先生

以散文成就獲鄉村“哲學家”①桂冠的新疆作家劉亮程,在2023年攜長篇小說《本巴》斬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該小說以新奇的敘事形式引起文壇熱議。著名作家畢飛宇感慨:“這樣的作品,我們都寫不出,我們是一類,他(劉亮程)一個人是一類?!雹跀⑹碌膭e具一格源自劉亮程與眾不同的探尋世界本質的思維方式,《本巴》是一部將藝術與哲學完美融合于一體的著作。

劉亮程作品的哲學性思辨色彩是得到廣泛認同的,但關于其作品中的“哲學”究竟為何卻莫衷一是,有人看到了其與存在主義哲學的相通性③,有人將其概括為“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④,也有人認為其“詮釋了生命的本質特征和個體的生存方式”⑤,更有人將其哲學概括為“慢哲學”⑥。雷克斯·巴特勒在《導讀德勒茲與加塔利〈什么是哲學?〉》的背景一章中對“哲學”這一概念在使用中的混亂現象進行了描述:“真正的哲學書籍越來越多地被混同在那些僅僅裝作哲學的書籍之中”⑦。雖然種種關于劉亮程作品哲學內涵的解讀不無道理,但真正觸及其哲學思考內核的評述還相當匱乏。在劉亮程散文作品中,“天人合一”“萬物有靈”尚可闡釋為某種哲學化的精神狀態,而討論《本巴》,上述概念卻不足以展現該作品中更本質的關于世界本源的哲學思考。本文將在前述對劉亮程作品哲學思考研究的基礎上,從三個層面來探討《本巴》在藝術表達中蘊含的哲學之思。

一、世界源于混沌

哲學是什么?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無論有多少分歧,哲學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人面對世界時的種種困惑,世界的本源到底在哪里,人類如何認識身處的世界及其與自身的關系?!侗景汀返墓适略雌鹩凇督駹枴肥吩?,史詩固然有對理想的謳歌,而更多的是民族歷史的記憶,這些記憶無論發生怎樣的形變,一個民族曾經經歷的現實或隱或顯就在其中。劉亮程重新書寫一個民族童年時代的“本巴”草原,顯然帶著他對世界本源的理解。我們剖析這個“本巴”國度,看到了處于宇宙混沌的人類原初處境。

“本巴”世界存在于鴻蒙初開之際。作品開篇:“當阿爾泰山還是小土丘、和布河還是小溪流的時候,時間還有足夠的時間讓萬物長大?!边@是人人都活在二十五歲的理想國本巴、史詩英雄江格爾所處的環境,是宇宙的童年期,山是初生的,河流是初生的,整個宇宙都是初生的,“本巴草原還是巴掌大,天上的月亮還是指甲蓋大”“巴音溫都爾山只有女人乳房大”。這個環境是混沌的,本巴國年輕的汗王江格爾是在山洞中活下來的,這個山洞如同赫蘭和哈日王不愿離開的母腹,漆黑而安全。本巴國的班布來宮實際上也如同“山洞”“母腹”一樣,雖然燈火長明、宴飲不歇,但它是一個明亮的黑洞,英雄勇士們在這里幾乎喪失了面對外敵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已經“把吃奶的勁都用完了”。班布來宮不愿向外敞開,世界處于現實與夢境之間。劉亮程說:“把夢中的危難在夢中解決,讓夢一直做下去,這正是小說《本巴》的核心?!雹嘟駹柕膲襞c他的山洞和班布來宮一樣,他在漆黑的混沌中成長、習藝、征戰,當他第二次從山洞出生時,世界安然無恙,“幾乎沒動手便收復了本巴”。

作家懷著美好的愿望,希望世界在真正誕生之時,所有危機都已化解掉。但這樣漆黑的、封閉的、安全的、能夠化解真實世界危機的混沌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說,真實的世界能否在混沌中得以保全?劉亮程又表現出悲觀的態度,他清醒地知道,“夢與遙遠的祖先和并不遙遠的真實世界相連接”,這是作家識破的真相。江格爾要走出山洞,赫蘭和哈日王要走出母腹,班布來宮的封閉生活終將結束,混沌世界必將衍生出真實的世界。赫蘭母親在召喚這個不愿意離開母腹的孩子誕生時,便清楚地說明了真實世界不同于混沌世界的本質:這里既“有陽光,有奶水和花香”,同時也有鐵鏈和征戰,世界保留了來自混沌的黑暗和寒冷,也有走出混沌之后的陽光和溫暖。母親經歷劇烈的疼痛,赫蘭才能誕生;江格爾和班布來宮的勇士們也只有經歷寒冷、傷痛、死亡、長途奔襲,才能來到真實的世界。

長篇小說《本巴》作者劉亮程

《本巴》對真實世界起源的解釋與中外神話有某種相似之處,又有很大不同?!度鍤v記》記錄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中,“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⑨。盤古的開天辟地是客觀物質世界的自然生成過程。而在西方的創世故事中,神用了七天時間創造了天地、晝夜、空氣、植物、動物和人類。劉亮程讓江格爾在山洞中迅速長大,當山洞容不下他之時,就出現了“地動山搖的一天”。江格爾的山洞與盤古的“混沌如雞子”的天地何其相似。但劉亮程的“創世紀”與神話中的盤古還是有所不同,《本巴》中江格爾的再次誕生不是純然的客觀生成,同時還帶有鮮明的主觀意志的力量。江格爾急切在夢中殺敵,完成了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界的改造,二十五歲的本巴可以說是江格爾強大意志的產物。但江格爾創造年輕的本巴又與西方神話故事中神完全由主觀意識無中生有創造萬物不同,本巴原本就有現實的物質基礎,是江格爾于夢中征戰收復的領土。

由此,關于世界本源的認識,劉亮程超越了物質與意識的二元思維框架,本巴作為真實而非觀念的世界,其間有山、河、陽光、花草、食物、美酒,這些是世界的物質性構成要素;本巴同樣寄寓了理想、愿望、想象、夢境,這些是意識層面的構成要素。物質的和意識的要素缺一不可,否則本巴無從誕生。劉亮程通過對遙遠的史詩的改寫,呈現了他對世界之所由來的思考——本巴從混沌中來,這個混沌在安全中又飽含著不安,充滿了“追趕與被追趕、躲與藏、夢與醒中的無窮恐懼與驚奇”⑩。

二、語言是存在的家園

世界以何種方式存在是一直困擾哲學家們的又一命題。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世界不依賴于主觀意識而存在,唯心主義認為只有被主觀意識到的世界才是存在的。世界存在在哪里呢?中國古代以“宇宙”指稱世界,《尸子》中稱:“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笔澜缡菚r間與空間組合的產物,這體現了經典唯物主義的思想。劉亮程打破了人們對世界存在方式的固有看法,《本巴》中的時間和空間已非二維平面模式,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交織纏繞,現實空間、心理空間、夢里空間繁復疊合。本巴世界似是一個部族歷史上實存的世界,馬鞍形的賽爾山、公主般俊俏的哈同山、閃著一帶水光的和布河、阿蓋夫人美若明月的臉龐都如在目前,遷徙路上的寒冷、疲憊,“人和牛踩在雪地的聲音,人的喘息,前呼后應的喊叫,以及風聲”都清晰可聞,江格爾和本巴人眼中有“真實存在的遙遠草原上的故鄉”。而本巴世界又像是意識中的世界,它存在于江格爾的夢中、赫蘭的夢中、哈日王的夢中——母腹之外全都是夢,“不管拉瑪人還是本巴人,都是做夢的材料,是影子。他們因夢而生,也將隨夢而逝”。人人活在二十五歲的理想國本巴只是江格爾在白天做的一個美夢。最令人驚恐的是,除了徹骨寒冷的遷徙之夢是真實的,所有的已知世界仿佛都是假的。那么這個世界究竟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

劉亮程的答案是“語言”?!罢Z言之外再無存在。語言創始時間、泯滅時間?!薄罢Z言如靈光一路照亮,又似種子發芽,生長出虛土上不曾有的事物?!?《本巴》前三章所講述的“搬家”“迷藏”“做夢”三場游戲,只是帶領讀者在神奇的多維時空中穿行,作家以跳脫的思維和富有彈性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二十五歲本巴潛在的危機,江格爾的美好愿景和遷徙行動,洪古爾的責任擔當和跨越式衰老,赫蘭和哈日王的被迫出生和夢中較量。劉亮程完全沒有遵循理性的邏各斯世界里的秩序,三場游戲中的場景在無始無終的時間軸和夢里夢外的空間軸上不定點挪移,讓讀者目眩神迷。轉機出現在第三章“真實”一節,這里重新入夢的赫蘭看到了作為史詩說唱人的自己,“那孩子用詩歌說唱出的本巴世界,竟跟他在母腹聽見的一模一樣,也跟他降生后所經歷的一模一樣”。原來,前三章所有令人恍惚的事件早已存在于“那孩子”詩歌一樣的語言中,真實世界成了語言建構出的世界的鏡像。故事人物赫蘭與說唱人赫蘭目光接觸的剎那,“眼前的世界,轟然消失了”,赫蘭也消失了,但他的聲音(語言)還在,當他講述時,花臉蛇、牛羊和放牧人、駱駝背上晃動的白色宮殿、天空飛翔的鷹和百靈鳥都是有生命的,而當他停止講述,“這個世界便永遠地停在這一刻了”。在下一節“齊”中,借老謀士策吉之口,更明確指出:“我們所在的本巴世界,都是他講出來的,我們只活在他押韻的詩歌說唱里,詩有多長,我們的世界便有多大?!薄褒R創造了本巴世界中戰無不勝的圣主江格爾,和他的十二勇士。也創造了讓部族害怕的莽古斯?!边@便是劉亮程關于世界存在形式的解釋:一切皆為虛妄,唯語言是不可磨滅的真實。

世界是否會隨著創造語言的齊的消失而消失呢?劉亮程依然通過謀士策吉告訴讀者,齊不會消失,說唱不會消失,因為語言創造出來的世界具有自足性。不僅齊說唱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早早便向那個世界偷渡了自己的說唱者”,每一個人都將在時間的輪回中降生為齊,而且齊說唱出的故事也有“自己的發生軌跡和邏輯”,因此世界在一代又一代齊的說唱中存續,同時又在每一代齊新創的講述中發展豐富?!侗景汀返谒恼吕?,赫蘭齊親耳聆聽了哈日齊講述十二勇士假扮英雄去救他的慘烈故事,只是哈日齊把故事演繹為化干戈為玉帛的結局,由此將民族苦難的歷史鏈接到現代的和平生活?!坝白印北闶钦Z言世界和現實世界關系的隱喻,它們相互影射,實為一體?!侗景汀返谖逭聦⒚耖g說唱史詩《江格爾》其中兩段納入整體結構框架并非閑筆,而是更加清晰地顯示出之前章節中的本巴世界全都源自于說唱人齊的講述。

一眾哲學家都有對語言與世界關系的探索。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和世界是同構關系,持同樣的邏輯;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伽達默爾說“語言的原始人類性同時也意味著人類在世存在的原始語言性?!?“語言性完全表現了我們人類世界經驗的特征?!?《本巴》關于語言與世界關系的表達與這些哲學家們相似,語言具有創造世界的力量,世界存在于語言之中。

三、存在意義:游戲、失去與創造

人類探究世界的真相,同時也渴望追尋自身的意義,為個體的活著和人類的生生不息尋找依據。但是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一個千古難題,很難有人給出確切答案,以致存在主義會產生出存在先于本質、生命毫無意義的悲觀論調?!侗景汀吩谔皆词澜缯嫦嗟耐瑫r,也介入了對人的存在問題的思考。劉亮程有自身的困惑和超然,與其說他通過魔幻的《本巴》給我們提供了他的解答,不如說他在神奇的敘事中分享了他的經驗。我們可以提煉三個關鍵詞來解讀《本巴》關于人類存在意義的理解。

首先是“游戲”。劉亮程自述小說的“時間奇點源自一場游戲”?,這場游戲在小說后半部才被揭曉——烏仲汗不遵守游戲規則使得本巴人獨享草原空間,招來莽古斯游戲方式的反擊。而整個故事是以孩童的三場游戲為主體:赫蘭用搬家家游戲讓拉瑪國國民全部變成孩童,這是他征戰拉瑪國的方式;洪古爾用捉迷藏游戲讓擁擠的草原變得空曠,這是他找尋弟弟的手段;哈日王用做夢夢游戲捕捉江格爾,這是他的復仇方式。成人世界的仇讎恩怨全部變成了孩子世界的游戲。不僅如此,劉亮程將故事由歷史轉場到現實的時候,赫蘭看到的依然是游戲,人們“把《江格爾》史詩中好玩的游戲都搬出來,讓游客參與其中,一起玩”,甚至游牧民族賴以生存的游牧勞動也成了一場更大的游戲——牧游。為什么作家如此執著于游戲?因為“一旦進入游戲,人身體上的負擔會減輕”“生活本身變得沒有必要了,游戲讓人在輕松愉快中完成了生活”。作品中最令人心痛的是幾乎沒有過童年快樂的洪古爾,他組織過草原孩童搬家家游戲,但自己并未加入其中,他的人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游戲,他從出生“吃了口母親的奶水便開始打仗”,他一直與長大成人的勇士們坐在一起。因此他的人生是沉重而不快樂的。游戲于人的意義是緩解生活之重負,哈日王說,“你們趕著那些根本不愿意跟人走的牲畜,翻山越嶺,追趕四季,從冬窩子趕到夏牧場,又到秋牧場,在其間踩踏出彎彎曲曲的道路,還要一代代的人和牛羊順著這些道走下去,這是多么費勁又荒唐的事?!庇螒蚧獬林?,愉悅身心,它指向了人類存在的第一重意義——快樂。

其次是“失去”。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都認為家鄉是無比寶貴的地方,然而每一個人又都不得不在種種情非得已中被動“失樂園”。洪古爾一直留在童年不愿意長大,先是為了免于長到車輪高而被殺,后則因他所深戀、也同樣愿意陪他留在童年和老年的美麗善良的阿蓋在童年時就被二十五歲的江格爾伸手領走了,童年是他保全生命和愛的地方,可是他卻在征戰歸來時“沒有經歷半日的年輕時光,直接老掉了”,他不得不失去他的童年;江格爾藏匿于二十五歲的班布來宮,卻終于在哈日王布下的大夢中再次在夢中走上了率眾東歸之路,飽經風霜之苦也未抵達那可能存在的家鄉,他不得不失去他永遠年輕的本巴;赫蘭和哈日王留戀母腹不肯降生,赫蘭因擔負救兄的責任被母親“催生歌”勸生,帶著無可奈何的嘆息;哈日王在忽閃大臣給他母親偷吃催胎藥后出生,母腹成了他們永遠回不去的家鄉。人類面對充滿危機的世界總是難以擺脫恐懼,而終將經歷責任、冒險、失敗、傷痛、愛而不得、事與愿違等之后走向衰老,“老是我們的另一處家鄉”?!笆ァ笔浅砷L的代價,成長是《本巴》提供給我們人類存在的第二重意義。

再次是“創造”。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不是被動地被世界的客觀規律性裹挾,同樣也有改變和發展現存世界的主觀能動性?!侗景汀分?,老汗王烏仲汗創造了本巴,本巴是齊創造的夢,齊創造了戰無不勝的江格爾,江格爾創造了自己的父親烏仲汗,故事中的每一個人被齊創造,被齊“講活”,每一個被講活的人又創造了自己的夢——“夢是我們在齊創造的世界里,多余出來的生活?!泵恳粋€本巴人又自創出說夢者齊。這是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創造過程,每一個人既是被創造者,也是創造者。赫蘭齊在講述江格爾史詩時“新編了洪古爾和赫蘭的故事”,讓孩子成為主角;哈日王“他從不認真生活,但卻認真地擺布著一場場游戲”,目的是讓故事變得好玩,進而在他成為齊之后為史詩創造出新的章節;烏仲汗、江格爾、洪古爾也都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讓我們的世界變得不一樣”。我們的祖先創造的生活積淀為史詩代代傳唱,每一代的齊又努力為之添加新的內容,“本巴的生活便會一直向前”。創造所揭示的人類存在的第三重意義是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因為“夢是遙遠模糊的故鄉”,“江格爾的本巴地方,是幸福的人間天堂。那里的人都二十五歲,沒有衰老沒有死亡”,這個神奇的所在也許曾經有過,也許在未來的遠方,它是人類所有抗爭與創造的力量之源。

結語

筆者從世界的源起、存在形式和存在意義三個層面分析了《本巴》這部極具文體創新性的藝術作品的哲學思考。劉亮程的哲學思考自然不是要給同樣在世界中面對無數困惑的讀者以生活指南,他是以藝術家的敏感把自己沉浸于世界的體驗、感悟、冥想以純粹藝術的方式分享出來,從而使小說達到了哲學的高度。德勒茲和加塔利在《什么是哲學?》中把藝術、哲學和科學視為“在混沌上編織平面”的三種行為?,也就是說,藝術和哲學有各自回應世界的方式,有相對獨立性。但他們同時也看到了藝術與哲學之間的連接性。藝術可以把我們帶入“感覺的復合體”?,以此可以奠定我們認識與理解世界的基礎。閱讀《本巴》的奇幻藝術之旅同樣有助于讀者去理解人類所生存的世界和生存本身的諸多本源性問題,這是該作品給予讀者審美經驗之外的更充盈的價值。

注釋:

①賀雄飛:《鄉村“哲學家”》,《書屋》2001 年第5 期,第78-79 頁。

②黃茜:《搬家家,捉迷藏,做夢夢……史詩駐足的地方,〈本巴〉開始講述》,https://new.qq.com/rain/a/20220224A031IMX00,2022 年2 月24 日。

③于祎:《存在之痛:論劉亮程的哲學化散文寫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 年第9 期,第134-142 頁。

④葉繼群、楊欽增:《論劉亮程作品中“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 年第5 期,第117-124 頁。

⑤柏云:《〈寒風吹徹〉中的生命哲學再探》,《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 年第4 期,第17-18 頁。

⑥黃增喜:《劉亮程散文中的“慢”哲學——以〈一個人的村莊〉為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 年第2 期,第83-88 頁。

⑦雷克斯·巴特勒:《導讀德勒茲與加塔利〈什么是哲學?〉》,鄭旭東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 年版,第15-16 頁。

⑧劉亮程:《一個人的時間簡史——從〈一個人的村莊〉到〈本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2 年第12期,第108 頁。

⑨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1 頁。

⑩劉亮程:《一個人的時間簡史——從〈一個人的村莊〉到〈本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2 年第12期,第109 頁。

?劉亮程:《一個人的時間簡史——從〈一個人的村莊〉到〈本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2 年第12期,第112 頁。

?[德]馬丁·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 年版,第366 頁。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年版,第566 頁。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年版,第583 頁。

?劉亮程:《一個人的時間簡史——從〈一個人的村莊〉到〈本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2 年第12期,第115 頁。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6 頁。

?Gilles Deleuze &Félix Guattari:What is Phi‐losoph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4),179.

?Gilles Deleuze &Félix Guattari:What is Phi‐losoph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4),18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