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影響

2024-02-02 11:11浩,涂
財經理論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零售業物流業競爭力

馬 浩,涂 靜

(武漢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物流業在基礎設施條件和政策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條件下,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物流業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其規模和收入也穩步提升?!吨腥A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11年至2020年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產值分別為21842億元和41562億元,增幅高達90.3%。2020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量邁上300萬億元新臺階,同比增長3.5%。同時,根據商務部公布的信息,我國2020年社會消費品批發零售總額達39.2萬億元,較2011年增加20.8萬億元??傮w而言,我國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的發展勢頭良好。當然,物流業和批發零售業如此迅猛地發展既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扶持,也離不開二者的相互支持:一方面,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皆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兩業共同發展能有效推動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另一方面,物流業的繁榮離不開批發零售業的基礎支持,在國家支持物流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批發零售業也能緊隨發展浪潮?;诖?本文使用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的省際數據,通過計量方法探討二者聯系,并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合理建議助力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發展。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批發零售業水平與物流業競爭力的研究已經初具規模,主要集中在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供應鏈的影響、批發零售業與物流業的協同效應和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影響這三個方面。

從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供應鏈的影響來看,宋倫斌[1]通過對我國批發零售產業的物流需求現狀進行分析,建議批發零售業應當根據市場政策環境及自身核心業務性質選擇較高效率的物流運營模式,從而提高整條供應鏈的運轉效率;Glock和Kim[2]構建正向集成模型,研究了單供應商-多零售商的供應鏈,發現零售商縱向合并能有效提高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供應鏈的高效運轉有顯著正向影響;Derhami等[3]構建了產品可用性評估模型,在考慮庫存、轉運等條件下,發現芝加哥高價值產品的零售網絡通過系統優化能有效減少物流供應鏈中的銷售損失。

從批發零售業與物流業的協同效應來看,Bensassi等[4]使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西班牙地區雙邊出口的數據,發現物流對批發零售業產生了積極影響,批發零售業的發展反過來對物流建設也有著促進作用,兩業的協同效應明顯;周小勇和張立國[5]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從供需協同角度對批發零售業和物流業的聯動效應進行了實證測度和分解,發現中國批發零售業對物流業需求關系強度大于供給關系強度,但差距在逐步縮小;王紅衛和張民服[6]從我國物流業和零售業發展現狀的角度分析了物流業和批發零售業之間的動態協同效應關系,發現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轉型之間存在顯著的協同效應。

從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影響來看,Nguyen和Tongzon[7]采用向量自相關模型來探討澳中貿易與澳大利亞物流業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發現澳大利亞與中國在批發零售業投入成本增加時,澳大利亞的物流業競爭力有著顯著的提高;周維浪等[8]基于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對廣東省物流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進行研究,發現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具有顯著的正效應;Wang等[9]基于博弈論構建了物流-零售設想模型,并研究了不同類型的批發零售渠道下與物流公司合作的案例,發現通過整合批發零售業,提升批發零售業水平可使物流業競爭力大幅提升。

總體而言,上述文獻為進一步研究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參考,但仍存在以下兩點局限:一是以往研究雖證實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但忽略了此影響的空間效應,導致最終研究結論并不全面;二是以往研究范圍大多限定在單一省份,缺乏對不同區域之間影響關系的差異性分析。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選取我國2011—2020年31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物流業水平與批發零售業水平的面板數據,考慮空間層面影響,構建空間計量模型,并進一步分析東、中、西部地區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利用Stata16.0軟件處理數據,并對運算結果進行分析,探討我國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具體影響。

二、影響機制分析

(一)產業效益

批發零售業是物流業的重要客戶之一,其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在產業效益方面非常顯著。產業效益是指批發零售業對物流業的整體效益和績效提升,包括經濟效益、供應鏈效益、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影響。

1.經濟效益

批發零售業的水平提高,意味著其經營規模和銷售量增大,物流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物流產業可以通過與批發零售企業合作,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和市場份額,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盈利能力。同時,批發零售企業也需要選擇優秀的物流產業來提供服務,這為物流產業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效益機會。

2.供應鏈效益

批發零售業作為物流環節的終端,能夠通過準確的市場預測和需求分析,提供給物流產業準確的訂單和運輸需求信息,幫助物流產業優化運輸規劃和資源配置,提高運輸效率和供應鏈的整體效益。同時,批發零售業的高效運轉也能夠減少庫存周轉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和流動性,進一步增強物流產業的競爭力。

3.成本效益

批發零售業的高效運作和規?;洜I能夠降低物流環節的成本,使得物流產業在運輸、配送、倉儲等方面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批發零售業的規模效應也能夠帶動物流產業的規?;l展,通過批量采購、整合運輸資源等方式,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產業的競爭力。

(二)產業資產

產業資產的合理配置和科學管理對于提升物流業競爭力至關重要。產業資產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擁有的各種資產,包括生產系統、固定資產、流動資產、業務總量等。這些產業資產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信息化水平

批發零售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產品的追蹤、庫存管理、訂單處理等一系列操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批發商可以實時了解市場需求、供應商情況和庫存狀態,從而更加準確地進行物流計劃和調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夠提升物流業的運作效率和靈活性,增強其競爭優勢。

2.倉儲設施

批發零售業需要擁有一定規模和合理布局的倉儲設施,以滿足商品的儲存、分類、包裝和配送等需求。高效的倉儲設施能夠降低物流環節中的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提高貨物周轉率和配送速度。此外,批發商通過建立多個倉儲點,可以實現就近發貨,減少運輸距離和時間,進一步提升物流業的競爭力。

3.運輸能力

批發零售業通常需要擁有自己的運輸車輛,以滿足商品的配送需求。運輸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物流業的競爭力。擁有一支專業的運輸團隊和多樣化的運輸工具,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提供靈活的配送服務、提高物流的響應速度和滿意度。同時,運輸能力的提升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增強物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產業規模

批發零售業的產業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物流業的競爭力。產業規模是指產業在經營過程中的規模大小,包括產業的雇員數量、營業面積與營業指標等。以下將詳細介紹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重點關注產業規模對物流業的影響。

1.規模經濟效應

批發零售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即單位產品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降低。規模較大的批發商可以通過大批量采購、大規模倉儲和配送等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同時,規模較大的批發商能夠更好地利用資源和市場優勢,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垂直整合效應

大規模的批發商往往擁有更多的供應商和客戶資源,能夠通過與供應商和客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供應鏈的垂直整合。通過垂直整合,批發商可以更加高效地控制和協調物流流程,提高運輸和配送的效率。垂直整合還可以促進信息共享和資源優化配置,使物流環節更加協同,進一步提升物流業的競爭力。

3.網絡效應

隨著批發商規模的擴大,其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會增加,能夠吸引更多的供應商和客戶加入其供應鏈網絡。這樣一來,批發商能夠獲得更多的供應和需求信息,進一步提升其物流規劃和運作的準確性和靈活性。網絡效應還能夠促進物流業的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增加物流業的競爭優勢。

(四)產業潛力

批發零售業的產業潛力對物流業的競爭力有著顯著的影響。產業潛力是指一個行業或企業在未來發展中所具有的增長潛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在產業潛力方面,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市場需求潛力

批發零售業的發展潛力意味著市場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批發零售企業需要不斷提高銷售量和物流效率,以應對市場的挑戰。物流產業可以通過與批發零售企業合作,提供更高效、更準確的物流服務,滿足其需求,從而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和市場份額。

2.創新和升級潛力

批發零售業的發展潛力也意味著其不斷創新和升級的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批發零售企業需要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提高市場份額。物流產業可以通過與批發零售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和推廣新的物流服務和產品,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和競爭力。

3.業務拓展潛力

批發零售業的發展潛力也為物流產業提供了更多的業務拓展機會。隨著批發零售企業的業務拓展,其銷售量和物流需求也會不斷增長。物流產業可以通過與批發零售企業合作,提供更全面的物流服務,從而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和市場份額。

三、研究設計

(一)空間計量模型構建

1.Moran’s I指數

Moran’s I指數反映的是空間鄰近性或空間鄰近性的區域單位屬性相似性,通常用于檢驗所選變量的空間相關性[10],其計算公式如下:

(1)

2.空間計量模型

地理學第一定律(Tobler’s First Law)指出每件事物與周邊事物都有特定的關聯關系,而且距離越近的事物其相互的關聯效應越強[11]。若以傳統的計量回歸方法對我國物流業競爭力進行分析,忽略各省份之間的空間關聯效應,則必然導致估計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12]。本文考慮空間因素的影響,運用空間計量模型研究各省份物流業的影響因素,并探討其空間效應。目前,空間計量模型依據空間交互效應的不同可分為空間滯后模型、空間誤差模型以及空間杜賓模型[13]。其模型形式如下:

空間滯后模型(SLM):

LICi,t=ρWijLICi,t+β1InWRSi,t+β2Ingovi,t+β3Incaptiali,t+β4Inconsumptioni,t+αi+γt+εi,t

(2)

空間誤差模型(SEM):

LICi,t=β1InWRSi,t+β2Ingovi,t+β3Incaptiali,t+β4Inconsumptioni,t+μi,t

(3)

μi,t=λWijμi,t+αi+γt+εi,t,εi.t~N(0,σ2In)

空間杜賓模型(SDM):

LICi,t=ρWijLICi,t+β1InWRLi,t+β2Ingovi,t+β3Incaptiali,t+β4Inconsumptioni,t+θ1wijInWRSi,t
+θ2wijIngovi,t+θ3wijIncaptiali,t+θ4wijInconsumptioni,t+αi+γt+εi,t

(4)

式(2)中:LIC為被解釋變量,表示物流業競爭力,WRL為核心解釋變量,表示批發零售業水平,gov、captial和consumption為控制變量,分別表示政府規模、人力資本和居民購買力,β1~β4分別為各個控制變量回歸系數,Wij為空間權重矩陣的元素,同樣采用前文提及的Rook鄰近權重矩陣確定,ρ為被解釋變量空間自回歸系數,λ為誤差項空間自相關系數,θ1~θ4表示各個控制變量空間滯后回歸系數,αi、γt、εi.t分別表示空間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和隨機誤差項,i和j分別為第i個省份和第j個省份,t表示時間。

3.熵權TOPSIS法

熵權TOPSIS法是一種多準則決策方法,用于在多個評價指標的影響下,對多個決策方案進行評估,并選擇最優方案。它是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方法的一種變體,不同之處在于使用熵權法進行指標權重的確定。在熵權TOPSIS法中,首先需要建立評價矩陣。評價矩陣的行代表不同的決策方案,列代表不同的評價指標。評價指標可以是數值型或者定性型的,但需要將它們轉化為標準化的數值,這樣才能進行比較。標準化時通常采用線性變換或者指數函數變換,以便將指標值統一到同一尺度上。其主要計算步驟如下:

第一步,假設被評價對象有m個,且每個被評價對象存在n個評價指標,從而構建初始判斷矩陣:

X=(xij)m*n(i=1,2,3,…,m,j=1,2,3,…,n)

(5)

第二步,為了消除量綱影響,對判斷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

(6)

第三步,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Ej:

(7)

第四步,測算各指標的權重Wj:

(8)

第五步,計算加權矩陣Z:

Z=(zij)(m*n)

(9)

其中,zij=Wj*rij。

(10)

(11)

(12)

(13)

第八步,計算各評價對象與最優解之間的相對接近度Ci:

(14)

(二)變量測度

1.被解釋變量

本研究在保證選取的指標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前提下,通過分析物流業的行業特點并借鑒劉艷等[14]和張廣勝[15]對物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構建了我國物流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我國物流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物流業競爭力的測算,本研究采用熵權TOPSIS法,通過計算其綜合評價得分確定各省份的物流業競爭力[16]。具體指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產業效益指標由人均物流業產值和進出口貿易總額構成。人均物流業產值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它反映了物流業的經濟效益和發展水平,較高的人均物流業產值意味著物流業在經濟中的作用和貢獻較大,能夠為其他產業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務;進出口貿易總額是一個衡量國際貿易活動的關鍵指標,較高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活動較為活躍,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加可以促進國內物流業的發展,為企業提供更多的物流需求與機會,同時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也會帶動物流業的升級和改進,提高物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物流業經濟效益。

(2)產業資產指標由物流業增加值和郵政業務總量構成。物流業增加值是指物流行業在一個特定時期內創造的附加值。物流業增加值的增加意味著物流企業所提供的物流服務得到了更多的認可和需求,其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的附加價值也相應提升,這反映了物流業的經營能力和資產投入的有效運用程度。較高的物流業增加值通常意味著物流產業擁有更多的資產,如物流設施、運輸工具等,以滿足市場需求并提供高質量的物流服務。郵政業務總量是指郵政行業在同一時期內處理的郵件和快遞的總數量,郵政業務總量的增加反映了郵政行業的市場需求擴大。隨著郵政行業的發展,業務量的增加往往需要企業投入更多的資產,如郵件處理設備、快遞車輛等,因此郵政業務總量的增長可以間接反映物流產業的資產水平。

(3)產業規模指標由貨運量和客運量組成。貨運量指的是物流行業在一定時期內運輸的貨物總量,它反映了物流產業在貨物運輸領域的活動規模和水平,貨運量的增加意味著物流產業的運輸需求增加,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產,如運輸設備、倉儲設施等來滿足市場需求。較大的貨運量通常意味著物流產業規模的擴大,企業擁有更多的資產和資源來支持貨物的運輸和配送??瓦\量指的是物流行業在一定時期內運輸的乘客總量,它反映了物流產業在人員運輸領域的活動規模和水平??瓦\量的增加意味著物流產業在人員運輸方面的需求增加,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產,如交通工具、客運設施等來滿足市場需求。較大的客運量通常意味著物流產業規模的擴大,企業擁有更多的資產和資源來支持人員的運輸和服務。

(4)產業潛力由人均GDP和移動電話普及率構成。人均GDP是指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除以人口數量得到的平均數,它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的人均GDP通常意味著人們的購買力更強,對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更高,這對產業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高人均GDP意味著市場需求增加,企業可以更好地銷售產品和服務,促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同時,高人均GDP還意味著人們能夠承擔更高的消費支出,這也為創新和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移動電話普及率是指移動電話用戶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普及程度,移動電話廣泛應用于物流產業中,包括訂單跟蹤、配送管理、客戶服務等方面,較高的移動電話普及率意味著物流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移動通信技術來提升運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移動電話普及率的提高將為物流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

2.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將批發零售業水平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通過分析批發零售業的行業特點并借鑒彭暉[17]和張世寧[18]對批發零售業水平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構建了我國31個省份批發零售業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表2 我國31個省份批發零售業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針對批發零售業水平,同樣采取前文的測算方法,具體指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產業效益指標由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商品銷售額和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利潤總額構成。首先,商品銷售額是指批發和零售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銷售的商品總額,這一指標反映了批發零售業企業的市場銷售能力和市場份額,較大的商品銷售額通常意味著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更強,顯示出批發零售業的產業效益較好。利潤總額是指批發和零售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的總利潤,這一指標反映了批發零售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較高的利潤總額意味著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強,能夠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利潤率。

(2)產業資產指標由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流動資產合計值和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固定資產合計值構成。流動資產合計值可以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和運營能力,較高的流動資產合計值意味著企業擁有更多的流動性資金,可以更好地應對短期支付和運營需求,保持良好的運營狀況,因此,較高的流動資產合計值可以反映批發零售業企業的資產實力和流動性。固定資產合計值可以反映企業的長期投資和規模擴張情況,較高的固定資產合計值意味著企業在資本投入和資產積累方面較為強大,這可以反映批發零售業產業的規模和發展實力。同時,固定資產的增加也可能意味著企業在技術、設備更新方面的投資,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質量。

(3)產業規模指標由限額以上零售業從業人數和限額以上零售業營業面積構成。從業人數是指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雇傭的員工人數,較大的從業人數通常意味著企業規模較大,擁有更多的人力資源來從事銷售、管理和服務等工作。更多的從業人數可以提高企業的業務能力和生產效率,同時也能為企業的規模擴充提供更多的支持。營業面積是指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用于經營活動的場所的總面積,較大的營業面積意味著企業擁有更多的經營空間和展示區域,可以容納更多的商品和提供更多的服務,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產品展示效果和顧客體驗,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顧客和增加銷售額。

(4)產業潛力指標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構成。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衡量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物價水平變動的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意味著居民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成本增加,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下降則意味著居民購買力增強,批發零售業企業可以根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動來調整商品價格和制定銷售策略,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較高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可能意味著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旺盛,對批發零售業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市場潛力較大,有更多的機會進行銷售和盈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一定時期內社會各類商品零售的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以反映批發零售業的市場規模和銷售能力,較高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意味著市場需求旺盛,批發零售業企業有更多的銷售機會,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也可以反映經濟發展的情況。經濟發展意味著人們的消費能力和購買力提高,這對批發零售業企業來說是一個有利的發展環境。

3.控制變量

為減少遺漏變量可能帶來的估計偏誤問題,將政府規模(gov)、人力資本(captial)、居民購買力(consumption)作為控制變量加入模型中。

(1)政府規模。政府是社會具體政策和市場規則的制定者[19],也是市場資源調配的監督者[20],當過度干預物流業市場或監管力度不足時,就會導致市場資源配置不合理,必定會對物流業水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以各省份財政在交通運輸方面的一般預算支出來衡量政府規模。

(2)人力資本。一般認為人力資本越雄厚,為企業輸送先進的物流技術與人才就越多,以物流技術與人員為支撐,物流運轉效率會大幅提高,其服務質量也會隨之達到新高度,進而物流需求也會水漲船高,最終促進物流業水平的提升[21]。本文以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

(3)居民購買力。居民的購買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消費水平[22],而且目前社會處在“網絡購物”的大趨勢下,高消費水平往往能推動物流業水平的發展,反之當地區消費水平低迷時,物流業水平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以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來衡量居民的購買力水平。

4.描述性統計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3,包括樣本量、均值、標準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同時為減弱異方差對模型預測的影響,對控制變量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

表3 描述性統計結果

5.皮爾遜相關性檢驗

對上述各變量進行皮爾遜相關性檢驗后發現,物流業競爭力與批發零售業水平呈現顯著正向相關性,其余變量間的相關性雖然顯著,但相關系數處在-0.5到0.5之間(見表4),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4 相關性檢驗結果

(三)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我國2011—2020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研究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影響,數據來源分別為:各省份物流業競爭力各項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交通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各省份批發零售業水平各項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各省份財政在交通運輸方面的一般預算支出值及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均來源于《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R&D人員數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四、實證分析

(一)空間自相關檢驗

通過檢驗Moran’s I值驗證我國物流業競爭力是否具有空間自相關性,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2011—2020年物流業競爭力Moran’s I指數及檢驗

表5是2011—2020年全國物流業競爭力的全局空間自相關系數,從表中可看出,我國物流業競爭力的全局Moran’s I值均為正值,且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表明我國物流業競爭力存在明顯的空間正相關性,即物流業競爭力相近的省份呈現空間集聚特征。通過觀察物流業水平全局Moran’s I值的變化趨勢發現:2011—2012年呈現出下降趨勢,表明我國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015—2020年整體上呈現出波動性上升趨勢,表明我國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集聚程度有所增強,可能是由于我國近幾年對三大產業結構的調整高度重視,各產業響應國家號召不斷升級調整并加快轉型速度,以期提升產業自身競爭力,導致各地區的物流業競爭力也在波動變化。

(二)空間計量檢驗與估計結果

選擇適宜的空間計量模型能夠有效地反映出空間溢出效應產生的原因以及各指標在空間層面關聯的差異性[23]。參考曾藝等[24]“具體到一般”和“一般到具體”相結合的方法對空間計量模型進行檢驗。估計步驟及結果:第一,進行LM檢驗,結果顯示LM-lag檢驗、R-LM-lag檢驗、LM-err檢驗和R-LM-err檢驗的P-value都等于0.000,即所有檢驗均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需選取帶空間效應的模型進行后續分析。第二,通過Hausman檢驗確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25],結果為chi2(10)=108.87,Prob>chi2=0.0000,表明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第三,進行SDM模型的固定效應檢驗,結果表明應選用時間空間雙重固定效應的SDM模型。第四,進行Wald檢驗和LR檢驗來確定SDM模型是否會退化為SLM模型或SEM模型,結果顯示雙重固定效應模型的Wald(SLM)和LR(SLM)的統計量均在1%水平上顯著,Wald(SEM)和LR(SEM)同樣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26],從而拒絕將模型設置為SLM模型或SEM的原假設。

基于上述檢驗結果,本文選用時間空間雙重固定效應的SDM模型對數據進行估計,同時本文還分別對空間滯后模型、空間誤差模型、空間杜賓模型進行比較,模型估計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空間效應估計結果

對數似然函數值(Log-likelihood)以及擬合優度(R-squared)越高,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越高[27]。SDM模型中R-squared=0.796,Log-likelihood=842.291,均高于SLM模型與SEM模型,這也表明了前文選用SDM模型的合理性。由表6中數據可知,在使用時間和空間雙重固定效應的SDM模型后,得到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為正,且通過了1%顯著性檢驗的結論,說明發展批發零售業會顯著增加物流業競爭力。但SDM模型中包含自變量的空間滯后項,用回歸系數表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邊際效應顯然不太充分[28],因此前文中批發零售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系數僅能確定正向作用或負向作用,以及是否通過顯著性檢驗,其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為減少點估計法在解釋空間效應所造成的誤差,參考Lesage和Pace[29]采用的偏微分處理方法,通過研究批發零售業水平的變動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即空間溢出效應)和總效應,對空間效應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上述三種效應的估計結果見表7。

表7 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對比

首先,分析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表7中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水平發展的直接效應為0.124,且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檢驗,即批發零售業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本地區物流業水平提升。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30],批發零售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在批發零售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物流的供給也會隨之增長,當在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下,各物流公司的利潤也會隨之下降[31],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物流公司會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物流品質,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前來,從而促進物流業競爭力的發展。同時,由批發零售業水平的間接效應估計結果可知,其對物流業競爭力的間接效應顯著為正,說明本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促進了鄰近地區物流業競爭力的提升,因此,批發零售業水平的高速發展除了能滿足本地區物流業競爭力提升的需求之外,還可以在信息技術方面滿足周邊或其他地區物流業競爭力發展的多樣化需求[32]。原因可能在于,現代專業的批發零售市場不再只是一種商品的交易中心,而是一種新的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隨著物流業的發展,物流企業需要新的信息技術,從而使得物流企業需要及時掌握國內外行業發展動態,要達到這一目標離不開批發零售業的信息支持[33]。由于相互的合作和社會資本的產生,周邊地區的物流業也能通過整合市場信息,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上述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在解釋批發零售業水平與物流業競爭力都普遍較高的京津冀地區時尤為適用。以河北省為例,從2013年開始,該省根據“十二五”規劃精神,實施“一圈、一帶、一區、一批”的戰略重點,按照“兩區一帶”布局統籌全省商貿發展規劃,積極推動批發零售業發展,大力促進了本省的物流業水平?!逗颖笔?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了河北省的物流業產值從2012年的2213.9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916.01億元,增幅達到31.7%。同時,在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北京市和天津市進一步加強與河北省的經濟合作,在批發零售業市場信息高度共享的前提下,通過戰略借鑒和市場整合,大力促進了當地的物流業發展。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和天津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北京市和天津市2012年到2019年物流業產值的增幅分別達到25.6%和15.2%。該研究結論也適用于解釋長三角、珠三角等跨區域城市群建設地區批發零售業與物流業的關系。

其次,分析控制變量的計量結果。政府規模對本地區和總體的物流業水平的影響顯著為正,表明各省份財政在交通運輸方面的支出會促進物流業基礎建設,有利于本省份物流業的正向發展,但其間接效應顯著為負,即抑制了鄰近地區的物流業競爭力。原因可能在于,各省份存在“經濟壁壘”,若盲目模仿鄰近地區,而忽視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就會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進而削弱了周邊地區的物流業競爭力[34];人力資本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均顯著正向影響,說明人力資本的提升不管是對本區域還是對鄰近地區均會產生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原因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越多,越能補充物流業的人才缺口,進而提高整個物流業競爭力[35]。

(三)地理區位差異分析

我國區域發展并不均衡,各地區在資源調配和產業基礎建設等方面差異性較大,西部地區各產業聯系強度相較于中、東部地區較弱?;诖?在分析批發零售業水平和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效應時,應考慮地理位置的差異性[36]。

由表8可知,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效應分別為0.124、0.104和0.069,且在1%水平上顯著,即三個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其物流業水平分別會增長0.124個百分點、0.104個百分點和0.069個百分點。從間接效應看,物流業競爭力的回歸系數均大于0,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本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能提高周邊地區的物流業競爭力??傮w來看,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有著顯著正向影響,這與之前的分析結果保持一致。同時,三個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促進程度呈現“東—中—西”遞減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是東部地區的物流業和批發零售業起步早,綜合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37];二是與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具有人才密集、信息化程度高、基礎設施完善等優勢[38];三是相較于東、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批發零售業規模小、成本高,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落后,尚未形成比較完整的批發零售業系統[39],導致批發零售業的運行效率低下,而且當地的物流功能也受到傳統的運輸、倉儲、配送等供應鏈末端功能的限制,導致其信息化水平在維持上下游企業的協同運作時捉襟見肘。

表8 不同地區的空間杜賓模型估計結果

(四)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上述空間計量估計結果具有穩健性,本文加入地理距離矩陣和經濟距離矩陣,再次使用時空雙重固定效應的空間杜賓模型對上述數據進行空間計量分析。兩種空間權重矩陣分別以地理距離和經濟距離為基礎測算,具體的構建方法如下:

1.地理距離矩陣(Wd)

根據喬彬等[40]的研究,用Dij表示通過各個省份經緯度計算的兩省份間距離,地理距離矩陣(Wd)可表示為:

(15)

2.經濟距離矩陣(We)

根據游達明和歐陽樂茜[41]的研究,通過計算兩省份間人均GDP的差值絕對值,并取其倒數作為權重設定,具體表示為:

(16)

其中,GDPi和GDPj分別表示省份i和j的人均GDP?;谏鲜龅乩砭嚯x矩陣和經濟距離矩陣的SDM模型估計結果如表9所示:

表9 兩種空間權重矩陣下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與間接效應

批發零售業的參數估計結果顯示,兩種空間權重矩陣下的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一致;控制變量的參數估計結果顯示,政府干預、人力資本和居民購買力的空間效應均與上文估計結果保持一致。綜合來看,無論是在地理距離矩陣還是在經濟距離矩陣中,各變量參數估計結果與前文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原計量模型估計結果通過了穩健性檢驗。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我國2011—2020年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的省際面板數據,運用空間杜賓模型,分析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效應關系,并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空間效應的差異化進行探討,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結論:

第一,從Moran’s I指數結果來看,我國物流業競爭力有著顯著的正向空間自相關性,從Moran’s I值的變化趨勢來看,整體上呈現出波動性上升趨勢,表明我國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集聚程度有所增強。以上空間自相關性分析說明了物流業競爭力的空間分布呈現非隨機性,也證明了在研究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時考慮空間效應的必要性。

第二,從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直接效應與空間溢出效應來看,當以Rook鄰近矩陣作為空間權重矩陣時,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影響顯著為正,對鄰近地區物流業競爭力的影響同樣顯著為正,即發展本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不僅能提高本地區的物流業競爭力,而且能提高周邊地區的物流業競爭力。當以地理距離矩陣和經濟距離矩陣作為空間權重矩陣時,呈現的結果與上述結果一致,不僅說明了本文構建的省份和年份雙固定效應空間杜賓模型通過了穩健性檢驗,而且說明了發展批發零售業對物流業競爭力具有顯著的正向直接效應與空間溢出效應。

第三,從地區差異分析來看,我國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直接效應與空間溢出效應均顯著為正,即在劃分不同地區的前提下,發展本省份的批發零售業水平,不僅能提高本省份的物流業競爭力,而且能提高周邊省份的物流業競爭力。但因東部地區的物流業和批發零售業起步早,且具有人才密集、信息化程度高、基礎設施完善等優勢,同時西部地區的批發零售業和物流業的運行效率低下,東部地區批發零售業水平對物流業競爭力的促進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區。

(二)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促進區域間物流業聯動,利用好區域間物流業的空間關聯效應。有關部門要合理制定物流業發展戰略,充分意識到各地區經濟水平與基礎建設的差異性,在考慮區域之間物流業聯動性的基礎上,確保高效的信息共享,并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相互配合。

第二,重視批發零售業的發展,促進物流業競爭力的提升。我國批發零售業應做好物流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同時做好“供給側改革”,維持批發零售業供給與物流業需求的動態平衡,刺激物流業不斷更新物流技術以提升自身服務質量,從而不斷增強物流業競爭力。

第三,堅持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戰略,縮小地區差距。在加強批發零售業和物流業基礎建設的前提下,鼓勵東部地區結合自身地域及經濟優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為批發零售業和物流業重心向中、西部地區偏移做好戰略準備。

猜你喜歡
零售業物流業競爭力
論外賣品牌的競爭力
物 流 業
零售業 餐飲業 到底誰模糊了誰?
效率才是新零售業本質
我國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
日本競爭力
“北上廣深”pk城市競爭力
提升我國零售業品類管理能力
物流業
我國城市化對零售業發展的實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