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髖膝踝關節周圍肌群訓練在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中的應用

2024-02-05 05:05
山東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彈力肌群步態

(商丘市立醫院骨科,河南 商丘 476000)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膝關節骨性病變及關節退行性病變有效方式,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糾正膝關節畸形[1]。對老年患者而言,該術式雖然可以減輕膝關節病變對其自身的病痛折磨,但術后長期臥床易造成肌群力量下降,影響患者預后[2]。單純膝關節周圍肌群訓練可增強肌肉力量,但對患者下肢整體功能的提升作用較小。有研究認為,周圍肌群訓練可以提高患者術后的自我效能感受,提高患者的治療滿意度[3]。本文對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髖膝踝關節周圍肌群訓練,觀察其在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行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納入標準:符合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指征;年齡≥60歲。排除標準:下肢畸形;合并小兒麻痹;下肢功能障礙;術前合并下肢靜脈血栓;合并膝關節周圍組織或全身活動性感染;既往有下肢手術及外傷病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患者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60~74歲,平均(67.42±3.7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2例,??萍耙陨?8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60~76歲,平均(67.82±3.65)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4例,??萍耙陨?6例。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202001021),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均由同一醫療小組負責手術。對照組:術后7 d行單純膝關節周圍肌群訓練,具體如下:根據患者自身病情及下肢肌力情況為患者發放不同阻力的彈力帶,囑患者應用彈力帶做下肢膝關節屈伸動作,患者取平臥位,健側肢體微曲,患側膝關節屈曲約45°,在患者小腿中下段纏縛彈力帶,另一端彈力帶固定在一安全且牢靠的物體上,引導患者在彈力帶的束縛下作膝關節屈伸運動,膝關節屈曲時以患者感受到彈力帶阻力為宜,每訓練2周對患者下肢肌力水平評估1次,并根據評估結果重新為患者選取彈力帶,每日訓練2次,訓練時長為2個月。觀察組:給予髖、膝、踝關節周圍肌群訓練,膝關節周圍肌群訓練同對照組;髖關節周圍肌群訓練:①腳踏車訓練,患者坐在腳踏車訓練儀處進行踏車訓練,以此訓練患者的髖關節屈曲、內收功能;②拉伸訓練,患者健側下肢取站立位,雙手輔助支撐,將彈力帶一端連接固定點,一端連接患者下側肢體,保證患者在做髖關節外展運動時可感受到彈力帶阻力。每項訓練時長為30 min,每組時長為5 min,組間間隔1 min,每日訓練2次,訓練時長為2個月。

1.3指標評定 膝關節功能: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量表(HSS)評估,包括膝關節屈曲畸形(10分)、關節活動度(18分)、行走功能(22分)、穩定性(10分),得分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步態參數水平:應用智能步態分析設備測定,包括:支撐時間百分比、標準化步幅、步頻、坐站轉換時間(STS)及改良步態效能評分(mGES)等。下肢肌力水平:應用肌電圖儀檢測靜息和主動運動狀態下的股四頭肌積分肌電值(sEMG)。

2 結果

2.1膝關節功能評分 兩組干預后下肢屈曲畸形、關節活動度、行走功能、穩定性評分較干預前均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

2.2步態參數水平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后足支撐時間、標準化步幅、步頻、mGES評分均升高,觀察組mGES評分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其他兩組升幅無統計學意義;兩組ST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步態參數水平比較

2.3下肢肌力水平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后靜息狀態下的股四頭肌sEMG均降低,主動運動狀態下的股四頭肌sEMG均升高,且觀察組升降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下肢肌力水平比較

3 討論

患者下肢屈曲畸形、關節活動度、行走功能、穩定性均與下肢肌力水平有關。因此,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需要對下肢肌群實施有效的康復手段。彈力帶是常用的鍛煉工具,其作用主要是給予患者下肢一種運動的反作用力,進而刺激肌肉收縮,提高肌群力量,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屈曲畸形程度,提高行走功能和穩定性。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髖、膝、踝關節周圍肌群肌力訓練康復模式,在應用彈力帶增強下肢膝關節力量及活動度的同時,通過踏車訓練、拉伸訓練、踝關節抗阻訓練等提高下肢髖、踝關節的活動度,進而提高患者下肢的關節活動度,結果顯示:膝關節功能評分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另外,步態是患者行走或奔跑的姿態,步態參數包含足支撐時間百分比、標準化步幅、步頻、STS、mGES等指標,主要反映患者的步行規律,進而協助臨床對患者的整體運動功能進行判斷,且臨床診斷及后續診治提供數據支持[4]。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足支撐時間百分比、標準化步幅、步頻比較變化幅度無明顯差異,觀察組STS、mGES、靜息狀態下及主動運動狀態下的股四頭肌sEMG評分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髖膝踝關節周圍肌群訓練,可以增強其康復效果,提高患者關節活動度,加快膝關節功能恢復,有助于改善其步態參數,同時可增強患者預后肌力水平,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猜你喜歡
彈力肌群步態
小螞蟻與“三角步態”
肩袖肌群訓練聯合電針對肩袖損傷的療效
巧用彈力帶防治頸肩痛
*男子水球守門員膝、踝關節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實驗測量
基于面部和步態識別的兒童走失尋回系統
基于Kinect的學步期幼兒自然步態提取
產后盆底肌群康復訓練對初產婦順產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便宜假肢能模仿正常步態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彈力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