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2024-02-07 00:49李曉嘉
人民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財政政策共同富裕

李曉嘉

【關鍵詞】數字經濟服務業 共同富裕 財政政策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總結了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并對2024年經濟工作作出了系統部署,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調“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持續快速發展,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已經成為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社會財富公平分配的重要引擎。積極可持續的財政政策能夠在釋放“數字紅利”、彌補“數字鴻溝”方面提供重要保障,助力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兼具效率與公平兩大主題。在新發展階段,中高速的經濟增長與強調公平公正的社會財富分配缺一不可。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應用使得服務業的轉型升級能夠創新發展一批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從規模上看,數字經濟推動產值增長并吸納就業。當前,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并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力。數字經濟加速融入服務業的全鏈生產與消費,極大促進了服務業的潛在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8%,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個百分點①;2023年上半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6.1%②。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吸納了大量就業。國際經驗表明,第三產業的就業帶動效率高出第二產業20%左右。隨著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穩步提升,目前我國1個百分點的GDP增幅能夠創造新增就業崗位約200萬個。推動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能夠產生強大的資源集聚效應,提高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而服務業的不斷發展將支撐就業逐步改善,并提振家庭收入和消費信心,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

從業態上看,數字經濟促進產業升級并優化分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占GDP比重為41.5%。③數字經濟規模擴張趨勢明顯。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將重塑生產力,提升服務業勞動生產率,順應服務業多元化擴張的趨勢,推進從業形式、產品類別、服務特征等多個層面的創新驅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現代服務業的聯系愈加緊密,產生了一批新興產業集群,數字醫療、數字文旅、數字教育、無人經濟等新模式不斷涌現,延展從業者價值創造的邊界。數字技術通常具有高滲透的特點,各生產要素在產業內與產業間的流動加速,能夠與傳統服務產業融合形成新業態、新模式,挖掘潛在價值并創造新的附加值,促進整體經濟的資源共享與產出提升。數據要素的參與將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催生共享經濟平臺,改善用工模式,依托信息提升人力資本價值,實現財富分配更加公平。

從成本上看,數字經濟緩解“成本病”并創變新財富。以鮑莫爾(W.J.Baumol)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其技術進步通常比制造業慢,隨著時間推移,服務業的相對成本會不斷增加。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服務業的不斷擴張會拉低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此即“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這一模型解釋了上世紀各主要經濟體產業變革的趨勢和規律,對當下數字經濟下的服務業發展亦有借鑒意義。④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夠緩解甚至克服服務業“成本病”:新技術有利于減少交易成本、降低信息不對稱影響、促進范圍經濟、實現規模經濟和倍增效應;通過新的職業組合、職業再造與職業創變不斷延展新的職業聯想、開拓新的就業邊界,并以傳統職業重塑整合舊有發展要素與資源,進一步對接全球價值鏈,實現收入財富與經濟發展的同步增長和公平分配,從而在發展中平衡效率與公平,不僅“做大蛋糕”,而且“分好蛋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從布局上看,數字經濟助力產業協同發展和區域資源整合。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數據,其具有的流動性與累積性使產業聚集的區域因素重要性有所下降,服務生產者不再依賴于上下游產地與市場進行布局,數字經濟企業的分散趨勢相對更強。分布式生產有利于破除地區分割與地方保護,線上平臺的發展有助于整合資源,助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數字技術服務的生產、交換與消費深入城鄉各地,價值鏈布局更加碎片化與區域化,尤其是以農村地區的網紅產品為代表的地區品牌打破信息壁壘,催生農村制造、服務新業態,創造新崗位新就業,民營企業獲得更多市場準入機會和公平競爭環境,帶動更多居民創業致富。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產業布局進一步均等化、協調化,強化要素流動性,提升勞動生產率,創造良好新業態,參與初次分配;區域間公共服務短板補足,政府服務能力提升,稅收與轉移支付的跨地區調節作用加強,完善再分配;數字經濟主要獲益群體回饋社會氛圍逐漸形成,區域間社會公益事業通過數字技術取得長足發展,提升第三次分配重要性。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發展紅利的同時,“數字鴻溝”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表現出信息繭房生成、信息不對稱加劇、產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政策法規難以及時跟進等問題。

第一,數字化資源差異會引發“智能鴻溝”,機會差異不利于財富公平分配?!皵底著櫆稀币鉃樾畔⒏挥姓吆托畔⒇毨д咧g的鴻溝,即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行業、企業、社區、個人之間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接入使用程度、數據要素占有比重、數字產業創新能力等差異引起的兩極分化現象?!皵底著櫆稀笨梢苑譃椤敖尤滕櫆稀薄笆褂螟櫆稀薄爸悄茗櫆稀?,分別對應網絡信息的基礎設施接入、技術技能掌握以及數據要素使用三個不同層面。當前,“數字鴻溝”已然顯現且更集中于“智能鴻溝”,即用戶在數據的獲取、使用以及對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掌握、應用與創新方面的差距。從全球來看,“數字鴻溝”會使個體機會不平等愈發嚴重:從受教育機會角度看,在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人們擁有更多、更優質的資源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而在數字化程度較低的地區,個別人甚至處于“脫網”“半脫網”狀態;從工作機會角度看,數字時代企業更加偏好具有較高數字素養的勞動者?!皵底著櫆稀睍觿〉貐^間、行業內與產業內要素流動阻滯,導致經濟收入差距擴大、用工模式差異分化等問題。

第二,數字化轉型差異會導致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分化將引發收入不均。服務業性質不同會導致其數字化融合與轉型的巨大差異,對壓縮服務業成本與促進要素合理分配的調節效應也會不同。通常來說,以金融業、倉儲物流業、房地產業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能力較強,能夠顯著提升行業勞動生產率,帶動就業增加與薪酬提升。以餐飲住宿業、家政服務業以及養老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生活性服務業的轉型速度較慢,面臨的阻礙較多。生活性服務業與消費者體驗直接相關,市場主體多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一部分行業所需技術門檻較低、資金實力較弱,從業者數字素養不足,人力資本存量較低;還有一部分行業的服務生產具備較強的異質性和不可替代性,難以擴大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掌握數字資源中心生產環節的行業從業者可以通過較少成本獲取豐厚利潤,而數字資源外圍行業從業者因依賴愈發重要的數字技術,承擔著上升的獲取與使用成本,收入極化效應加強。

第三,數字化時序差異會引發就業收入波動,轉型陣痛容易導致分配失衡。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同時發揮作用,對服務業發展模式與從業者收入分配產生深遠影響。以時間為軸,數字化時序差異對收入的影響呈“倒U型”曲線,即在轉型初期收入差距逐步擴大,而在轉型后期收入差距逐漸縮小。一方面,在數字經濟與服務業融合的早期,受技術替代的影響,社會對于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開始下降,造成相關從業者失業;另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數字紅利”不斷顯現,全社會數字能力與素養不斷提升,新興崗位不斷再造與創設,失業情況得以緩解,并且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均衡,收入差距得以縮小。從長期視角來看,數字經濟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會促進效率與公平兩大目標的實現;但中短期轉型陣痛也會導致經濟增長與財富分配產生波動,并且市場調節在提升社會整體數字素養和技能方面缺乏一定的能動性。

第四,數字化地域差異會帶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勞動力和資本兩種傳統要素,故類似于傳統生產要素的地區差異,區域間數據要素不均衡也會導致各地產業數字化程度有所不同。當前,我國服務業數字化進程呈現自東向西、由南向北、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發展的空間格局。就發展機遇而言,東部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數字經濟先發優勢明顯,中西部等數字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地區的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發展較慢;就發展潛力而言,中西部地區的數字經濟賦能效果更為突出。數字技能人才缺乏、投資吸引力較弱、數字資產資源分散等問題,容易使部分地區錯失數字經濟發展機遇,阻滯勞動生產率提高,拉大區域間收入差距。比如,我國東部地區因數字技術賦能服務業發展,不斷降低服務業成本,并吸引全球人才與資金流入,甚至形成了虹吸效應。

財政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落實稅收補貼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為產業融合發展賦能加力、提質增效。從供給端來看,政府采購相關數字服務可以拉動相關產品的供給,配合稅收優惠與減免政策可以減輕服務業企業經濟負擔,增加其創新研發投入,給予更多中小微企業發展機遇,推動社會財富均衡分配。從需求端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擴大公共支出、降低消費者稅收負擔等方式刺激數字服務與相關產品的消費需求,激勵相關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資,創設更多的就業崗位。在初次分配方面,政策的穩定性能夠營造良好的投資氛圍,鼓勵更多的中小微企業進入數字化服務市場,優化要素分配;在再分配方面,稅收補貼的合理性與可預測性有助于全體人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通過轉移支付減少貧富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第三次分配方面,政策傾斜社會公益事業,成立慈善捐助平臺,能夠提升慈善事業公信力,助力形成規范的慈善捐助市場??傊?,財政政策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通過規范市場競爭與監管、促進跨區域數字服務平臺協同等方式,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與從業者合理勞動報酬水平,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第一,持續加強財政科教事業支出,優化資源配置。增加財政在科教領域的支出總量,保持財政科教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穩中有升,激發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首先,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數字教育資源均等化,彌補城鄉間、地區間的“數字鴻溝”。財政資金應當優先向數字基礎設施薄弱地區傾斜,保障社會整體的數字資源獲取與素養積累,實現高質量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其次,優化科教支出結構,規范科研資金使用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明確資金使用責任,重點關注偏遠地區的科技資金使用情況,支持核心數字技術攻關與偏遠地區技術升級,擴大利用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最后,完善勞動者數字素養培養體系,優化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經費分配與數字資本投入,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形成創意驅動與效率驅動的人才紅利。

第二,稅收補貼政策配合產業轉型,鼓勵企業合作共贏。不同特性的服務業行業融合發展有利于彌合部門分野,稅收補貼政策能夠給予產業發展良好導向,能夠破除要素流動壁壘,推動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整體提升,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首先,合理把控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企業所得稅與商品增值稅稅率,提高數字資源獲取中心環節行業企業稅率,研究考慮數據的可稅性,強化不同稅種間的協調聯動,規范服務業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提升社會福利總量。其次,通過適當補貼政策鼓勵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企業的融合發展,引導數字技術兼顧生產與消費環節,平臺企業結合數字技術推動消費網絡與產業網絡融合,鼓勵餐飲外賣、生鮮電商、即時配送等消費新業態發展。最后,嚴查狠打涉稅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營造良好稅收營商環境,以科學財稅政策推進共同富裕。

第三,強化社會保障,兜牢民生底線,協調推進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公正。社會保障制度是公平正義的“保障網”、共同富裕的“穩定器”,高質量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通過保障與改善民生、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正、實現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助力共同富裕。首先,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優化失業保險給付標準,落實福利保障動態調整機制。其次,增設公共服務崗位與設施,發揮社區服務在促進就業中的指導作用,幫助低技能勞動者提升技能水平,提高從業競爭力。最后,完善新業態相關人才培訓體系,提供公益性社會教育福利,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鼓勵中低技能勞動者參與技能培訓與職業深造,增強其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四,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彌補“數字鴻溝”、挖掘數字價值、共享數字收益的重要舉措,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應建立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上。首先,設立專項資金,財政支持向數字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傾斜,補齊區域資源短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保障空間發展均衡與要素分配公平。其次,合理利用融資,穩步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優化資金結構,提升項目建設效率。最后,規范項目管理,嚴控項目審核,加強預算績效管理,跟蹤監督重點項目資金使用,控制大型項目建設風險,增強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規范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雹萃晟品帐袌鲶w系、加快服務業提質增效,需充分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數字經濟賦能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態、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本科生于燁飛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QHZX01、20YQ09)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李鎖強:服務業延續恢復發展態勢》,國家統計局網站,2023年1月18日。

②《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介紹2023年8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務院新聞辦網站,2023年9月15日。

③《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 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深入推進》,新華網,2023年5月24日。

④李勇堅:《數字化推動服務消費:理論邏輯、實踐方式與政策建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22期。

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人民日報》,2023年7月25日。

責編/孫渴 美編/李祥峰

猜你喜歡
財政政策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預算執行緊縮下的積極財政政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下半年促經濟穩增長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財政政策轉型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